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南沿海地区海岸带韧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戚洪帅 毛紫建 +6 位作者 曹超 蔡锋 刘建辉 雷刚 赵绍华 刘根 赵欣彤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304,共13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下,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成为生态环境风险的高危地区。为揭示研究区海岸带韧性特性,有效评价海岸带韧性发展历程,从而对海岸带韧性提升提出针对性成效管理策略。本研究以闽南沿海地区的1...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下,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成为生态环境风险的高危地区。为揭示研究区海岸带韧性特性,有效评价海岸带韧性发展历程,从而对海岸带韧性提升提出针对性成效管理策略。本研究以闽南沿海地区的18个县区(不包括金门县)为研究对象,选取海岸动力、海岸防护能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特征等5个方面、14个海岸韧性指标因子,利用AHP-Critic法、灰色关联TOPSIS法、自然断点法以及贡献度模型,构建研究区海岸带韧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闽南沿海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以厦门市辖区为代表区域的海岸带韧性高值区(韧性平均值为0.517~0.542),南部是漳州沿海地区的海岸带韧性低值区(韧性平均值为0.482~0.514);海岸动力、海岸防护能力是其主控要素和影响因子。闽南沿海地区韧性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韧性提升阶段(1980—1990年),经济高速发展中生态环境造破坏的韧性破坏阶段(1991—2010年),注重生态修复保护工作,使海岸带韧性提升的恢复阶段(2011—2020年)。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在上述3阶段的韧性演化过程存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异,其与三地不同的区位特点与地域经济发展历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海岸韧性 时空特征 灰色关联法 闽南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郑新庆 张涵 +1 位作者 陈彬 俞炜炜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6-141,共16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范围内珊瑚礁大幅度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它不仅可以恢复珊瑚礁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还可以提供相应的社会、文化、经...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范围内珊瑚礁大幅度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是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它不仅可以恢复珊瑚礁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还可以提供相应的社会、文化、经济效益以及服务价值。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海南、西沙以及广西等海域开展了大量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实践,但在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效果上仍没有一套系统的技术指标体系。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广泛使用的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与珊瑚礁生态系统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涉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经济和治理等方面共12个指标,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珊瑚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指导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和保护我国的珊瑚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珊瑚礁生态系统 修复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陈顺洋 安文硕 +1 位作者 陈彬 陈光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42,共9页
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和修复成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生境条件是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红树植物物种和种植措施等也决定了修复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红树林... 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和修复成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生境条件是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红树植物物种和种植措施等也决定了修复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功能的特点,分析了生境条件、物种和种植措施等因素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效果的影响,以期为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总体上,红树林生态修复促进了有机碳在植物体和土壤中的累积,而在生态修复初期红树植被的固碳能力高于土壤。水文条件、滩涂高程、底质条件、物种、种植密度和种苗来源等关系到修复后红树植物的生长、颗粒态有机物的沉降、有机物的输出和保留、有机质的分解等过程,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因此,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时选择适宜生境条件的修复地块,合理选择物种和种植措施,在提高植被恢复效果的同时可提高红树林固碳增汇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红树林 固碳 生态修复 植被 土壤 种植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典型富营养化海区生态修复技术与策略 被引量:11
4
作者 汤坤贤 范祥 +3 位作者 李和阳 马勇 张飞 孙元敏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3-169,共7页
陆源排污和海水养殖等经常造成近海富营养化。选用大型海藻或大型海藻与贝类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开展富营养化海区生态修复,在介绍富营养化海区特征及治理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修复生物及其组合对不同富营养化海区的适宜性。结果表明,... 陆源排污和海水养殖等经常造成近海富营养化。选用大型海藻或大型海藻与贝类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开展富营养化海区生态修复,在介绍富营养化海区特征及治理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修复生物及其组合对不同富营养化海区的适宜性。结果表明,贝类不宜单独作为修复生物;大型海藻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提高溶解氧(DO)浓度,是良好的富营养化海区修复生物。贝藻复合生态系统适宜在营养盐和颗粒物含量较高的海区开展生态修复。针对两种典型的富营养化海区(网箱养殖区、污水排放区),制定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和策略,介绍不同修复技术的修复生物品种选择、修复时间、养殖筏架、密度控制、操作方法与实施效果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为富营养化海区的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贝类 大型海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琅岐岛潮滩沉积物粒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海琪 王爱军 +4 位作者 叶翔 梁灏深 张望泽 吴水兰 李云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4,共11页
潮滩位于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其沉积环境变化与海岸带生态系统演化、海岸带开发利用等密切相关。为了清晰认识河口潮滩时空变化特征,选取闽江口琅岐岛东侧潮滩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和分析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探讨琅... 潮滩位于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其沉积环境变化与海岸带生态系统演化、海岸带开发利用等密切相关。为了清晰认识河口潮滩时空变化特征,选取闽江口琅岐岛东侧潮滩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和分析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探讨琅岐岛潮滩沉积物粒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深刻理解河口潮滩沉积过程对环境变化响应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琅岐岛潮滩沉积物组成总体以粉砂为主,砂和黏土含量呈现较大的时空差异;时间上,琅岐岛潮滩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2.2~7.4Φ,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节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大,冬季节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小,春季和秋季位于过渡期间。空间上,由西向东,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总体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由北向南,表层沉积物粗颗粒组分的分布范围逐渐增大。闽江口琅岐岛潮滩沉积物分布格局与国内外其他河口、海湾及开放型潮滩沉积物分布格局一致,是物源、水动力和地貌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研究区水动力强度、植被覆盖和沉积物供应季节差异显著,引起潮滩沉积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沉积物粒度组成对环境变化响应非常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参数 季节变化 潮滩 琅岐岛 闽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棘刺尻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琰 方鸿飞 郑新庆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2-309,共8页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珊瑚礁鱼——双棘刺尻鱼(Centropyge bispinosa)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双棘刺尻鱼在关灯(日落)后10~20 min产出配子,其受精卵呈透明圆球状,卵直径为638.5±5.7μm,卵内存在单一油...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珊瑚礁鱼——双棘刺尻鱼(Centropyge bispinosa)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双棘刺尻鱼在关灯(日落)后10~20 min产出配子,其受精卵呈透明圆球状,卵直径为638.5±5.7μm,卵内存在单一油滴,直径为179.9±10.3μm,油滴内部占据空间最多的是卵黄。在24.5℃的水温下受精后16 h 30 min孵化。初孵仔鱼体长为1161.3±55.2μm,大量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无口和消化道,眼睛无色素沉淀,不具备主动游泳的能力。孵化后第1天其体长快速发育至2241.7±54.2μm,卵黄大部分被吸收,躯干上出现较大的色素细胞。孵化后第2天仔鱼体长发育速度减缓,增长至2476.4±12.7μm,但是同时重要器官如消化道、肛门发育完成,卵黄几乎全部被吸收。孵化后第3天,体长几乎没有增长,但是眼睛完成色素沉淀开始发挥功能,口部也发育完成,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有能力对猎物和捕食者做出反应。本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双棘刺尻鱼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为未来进一步开展该鱼的人工繁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双棘刺尻鱼 胚胎发育 仔鱼 早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潮滩季节性冲淤变化格局及其控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爱军 李海琪 +7 位作者 叶翔 梁灏深 张望泽 吴水兰 冉畅 陶舒琴 刘子同 于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共13页
潮滩是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细颗粒沉积物堆积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碳汇和海岸防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河流输沙的减少,河口潮滩冲淤格局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潮滩功能发挥,亟需开展河口潮滩短周期的冲淤变化过程研究,为评... 潮滩是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细颗粒沉积物堆积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碳汇和海岸防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河流输沙的减少,河口潮滩冲淤格局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潮滩功能发挥,亟需开展河口潮滩短周期的冲淤变化过程研究,为评估潮滩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在福建闽江口琅岐岛潮滩开展的不同季节沉积动力要素(水深、流速、波浪、悬沙浓度)和现场冲淤观测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琅岐岛潮滩表层沉积物在夏季主要以粉砂和黏土组成的细颗粒沉积物为主,冬季则主要以砂和粉砂组成的粗颗粒沉积物为主;潮间带上部的互花米草盐沼总体以持续淤积为主,潮间带中部和下部表现出周期性的冲淤特征,总体以夏季淤积、冬季侵蚀为总特征,并且潮间带中部的冲淤变化幅度较潮间带下部大;冬季潮流流速、波浪作用及悬沙浓度均大于夏季,冬季潮周期内近底部悬沙以净向海输运为主,而夏季则以净向岸输运为主。综上所述,闽江口潮滩冲淤变化主要受动力过程控制,冬季波浪作用导致表层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并被较强的潮流净向海输运,导致滩面发生侵蚀;夏季,波浪作用较弱,水体中的悬沙易发生沉降,较弱的潮流将泥沙净向岸输运,导致潮间带发生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潮滩 冲淤格局 盐沼 动力过程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区XRF技术的海洋生物元素快速无损检测 被引量:5
8
作者 林梵宇 尹希杰 +2 位作者 郑新庆 黄杰超 梁毓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6-635,共10页
海洋生物体中无机元素的分布特征,对其生理代谢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并且能够揭示包括海洋重金属污染在内的多种环境变化特征。利用微区XRF技术对鱼、虾、双壳类、海胆等多种类型海洋生物样品表面的无机元素进行检测,并进行了高分辨... 海洋生物体中无机元素的分布特征,对其生理代谢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并且能够揭示包括海洋重金属污染在内的多种环境变化特征。利用微区XRF技术对鱼、虾、双壳类、海胆等多种类型海洋生物样品表面的无机元素进行检测,并进行了高分辨、原位无损的多元素微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微区XRF技术检测虾类样品时可见氯(Cl)、钙(Ca)存在明显的分布互补性;检测鱼类样品时可观察到钾(K)、硫(S)在侧线的前后两侧分别存在趋同性和差异性;检测双壳类、海胆时也存在不同元素特异的分布特征。由此可见,该技术适用于多种海洋生物样品,便于比较不同元素在海洋生物表面分布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可在数据处理后形成肉眼可视的图像,从而为该技术在海洋生物元素分布检测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微区XRF 元素分布 原位 无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典型滨海植物的耐盐能力 被引量:5
9
作者 杜运领 陈玉珍 +12 位作者 钱爱国 郦建锋 徐建强 傅菁菁 蔡鹭春 孙元敏 刘斌 张飞 郑滢 林莉 马勇 汤坤贤 李开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4,共10页
滨海植物是海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绝大部分滨海植物的耐盐能力与生态适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选择马鞍藤(Ipomoea pescaprae)、小刀豆(Canavalia cathartica)、全缘冬青(Ilex integra)、大叶银边海桐(Pittosporum pentandrum)4... 滨海植物是海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绝大部分滨海植物的耐盐能力与生态适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选择马鞍藤(Ipomoea pescaprae)、小刀豆(Canavalia cathartica)、全缘冬青(Ilex integra)、大叶银边海桐(Pittosporum pentandrum)4种滨海典型植物,通过对培养基质及植株叶片施加不同浓度的盐溶液,研究其根系和叶片的耐盐能力。主要结果如下:①根系胁迫中,盐度10导致大叶银边海桐、全缘冬青、小刀豆的老叶变黄或产生黄褐斑,盐度20和30促使植物叶片干枯、落叶,对叶片的损害从叶柄向叶脉延伸;盐度为30的叶片盐胁迫导致少量叶片从叶尖开始干枯;②小刀豆、马鞍藤、全缘冬青与大叶银边海桐分别可耐受盐度为10、20、20、30的短期(49 d)根系盐胁迫,藤本植物的耐盐能力为马鞍藤>小刀豆,灌木的耐盐能力为大叶银边海桐>全缘冬青;4种植物均可耐受盐度30的叶片盐胁迫,耐盐能力为马鞍藤>全缘冬青>大叶银边海桐>小刀豆。结果表明,植物的生长状态值对植物耐盐能力的指示作用更为准确与直观;4种植物均有较强的耐盐能力,均可以作为海岸带、海岛的植被修复品种。植被修复实践中应综合考虑修复位置的海岸高程和离海距离,海水与海浪的影响状况,确定适宜的的植物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植物生理 滨海植物 植被修复 根系盐胁迫 叶片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年代际差异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官莹 宋普庆 +4 位作者 王良明 张琥顺 李海 李渊 林龙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42,共12页
为了解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年代变化特征,根据2008年11月、2009年5月、2018年4月和11月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 为了解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年代变化特征,根据2008年11月、2009年5月、2018年4月和11月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捕获90种游泳动物,2009年春季捕获6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短蛸等;2018年春季捕捞61种游泳动物,秋季捕获8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及青鳞小沙丁鱼等。多样性结果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在2008—2009年分别为0.32~4.25、0.58~2.67和0.19~0.99,在2018年分别为0.28~4.08、0.12~2.65和0.11~0.77。2008—2009年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呈相交状态,而2018年数量优势度曲线分布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表明2008—2018年间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受到外界扰动较多。聚类结果显示,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分为湾内和湾口2个群组,群组间差异的分歧种存在明显年代变化。研究发现相较于10年前,2018年东山湾游泳动物的资源量有所恢复,但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研究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养护等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优势种 群落结构 东山湾 年代差异 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