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流域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环境健康风险 被引量:10
1
作者 许乃政 龚建师 +5 位作者 檀梦皎 叶永红 周锴锷 朱春芳 束龙仓 孟丹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8-1428,共11页
砷(As)有确定的环境健康风险,饮用高砷地下水是人类遭受As暴露风险的主要途径,研究As在地下水中的分布、迁移、富集规律是世界范围的一个重要环境公共卫生问题。淮河流域是中国新发现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域,本次以流域内典型高砷地下水... 砷(As)有确定的环境健康风险,饮用高砷地下水是人类遭受As暴露风险的主要途径,研究As在地下水中的分布、迁移、富集规律是世界范围的一个重要环境公共卫生问题。淮河流域是中国新发现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域,本次以流域内典型高砷地下水域为天然实验场,通过分析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数据,解析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过程,追溯砷污染物的来源及溶出释放过程,评估其潜在污染风险。结果表明:As、F是影响研究区水质的主要无机化学物质,浓度分别为(5.75±5.42)μg/L、(1.29±0.40)mg/L,超过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推荐准则值的测试样品比例分别为23%、31%,呈现高暴露污染风险。根据水化学图解与矿物饱和指数计算,研究区地下水受蒸发作用、岩盐溶解、水岩相互作用等过程的共同影响。高砷地下水总碱度主要分布在400~700 mg/L,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Na型,高砷地下水更大程度受到蒸发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高砷地下水的As可能源自含水层原生砷的溶出释放,含砷矿物氧化溶解与还原活化可能是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地下水 水文地球化学 水岩相互作用 砷的来源与活化 淮河流域 地质调查工程 太河县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平原水文试验区降雨产流过程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海 姜月华 +1 位作者 周权平 刘鹏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6-514,共9页
为研究太湖流域平原地区降雨产流特征,选取金坛水文试验区开展降雨产流过程观测,提取影响次降雨产流的特征要素,剖析典型蓄满、超渗产流案例中的产汇流过程。结果表明:试验区以蓄满产流机制为主,超渗产流现象较少。长历时小雨强条件下... 为研究太湖流域平原地区降雨产流特征,选取金坛水文试验区开展降雨产流过程观测,提取影响次降雨产流的特征要素,剖析典型蓄满、超渗产流案例中的产汇流过程。结果表明:试验区以蓄满产流机制为主,超渗产流现象较少。长历时小雨强条件下试验区产流过程可分为补给土壤水、填洼和排水沟出流、全面出流、雨止消退4个阶段。排水沟出流阶段径流系数小,以排水沟面积承接雨水出流为主;全面出流阶段为蓄满条件下的超渗产流,雨强阈值约0.1 mm/min,径流系数大。前两个产流阶段在短历时强降雨中同时发生。若全面出流阶段土壤尚未蓄满,则仍有较大比例雨水入渗,属传统意义上的超渗产流;若土壤已蓄满,则为蓄满条件下的超渗产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水文试验区 降雨产流 蓄满产流 超渗产流 排水沟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槽和岸线地质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姜月华 程和琴 +11 位作者 周权平 倪化勇 金阳 梅世嘉 张鸿 顾轩 施斌 顾凯 魏广庆 李云 杨国强 齐秋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81-1696,共16页
本文主要采取历史水下地形和水位数据分析、干流河槽现场测量、室内测试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对重大水利工程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槽和岸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取得如下新进展:(1)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系统,实现陆上和水下一体化水动力... 本文主要采取历史水下地形和水位数据分析、干流河槽现场测量、室内测试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对重大水利工程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槽和岸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取得如下新进展:(1)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系统,实现陆上和水下一体化水动力、沉积和地貌特征测量与数据采集。(2)调查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河槽冲刷强烈,岸线窝崩、条崩发育。(3)悬沙和床沙粗化,河床阻力下降,发育侵蚀型链珠状沙波,长江大桥主桥墩冲刷严重。(4)潮区界显著上移,潮区界变动河段地貌发生重要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认为应该加强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槽、沿岸高陡岸坡、支流入汇干流河口、崩岸以及跨江大桥桥墩冲刷等调查、监测和成因机理分析。上述研究成果对长江岸滩防护和修复、航道整治、沿岸防洪、长江大桥桥墩维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潮区界 崩岸 窝崩 河槽冲刷 侵蚀和淤积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干流水化学成因与风化过程CO_(2)消耗通量解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鸿 周权平 +5 位作者 姜月华 金阳 杨国强 顾轩 梅世嘉 王晓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40,共11页
长江流域面积巨大,岩性多变,加之三峡大坝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影响,干流河水的水化学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此外,以往研究中流域矿物风化过程的碳汇通量估算一般基于阳离子来源分析,但该算法通常涉及多种矿物端元的参数选取,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长江流域面积巨大,岩性多变,加之三峡大坝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影响,干流河水的水化学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此外,以往研究中流域矿物风化过程的碳汇通量估算一般基于阳离子来源分析,但该算法通常涉及多种矿物端元的参数选取,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本次研究对长江干流水化学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整体分析,并基于上游河水样品含量的校正与计算,提出了一种计算矿物风化过程碳汇通量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蒸发盐溶解、循环盐作用、矿物风化及硫酸盐溶解是控制长江干流河水离子组成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而人类活动主要影响了离海距离3000 km以内河水含量;长江上游干流硅酸盐风化消耗CO_(2)速率为1.16×10^(5) mol/(km^(2)·a),碳酸盐风化消耗CO_(2)速率为4.75×10^(5)mol/(km^(2)·a)。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长江干流主要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认识,丰富和完善碳循环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干流 三峡大坝 多元统计分析 水化学成因 大气CO_(2)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干流沉积物重金属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7
5
作者 金阳 姜月华 +10 位作者 周权平 王晓龙 张鸿 梅世嘉 陈孜 杨海 吕劲松 侯莉莉 齐秋菊 贾正阳 杨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6-289,共14页
【研究目的】长江下游干流沿岸分布众多取水口,为保障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亟需了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相关现状。【研究方法】调查过程中自上而下分左右岸共采集沉积物样品85组,利用描述统计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 【研究目的】长江下游干流沿岸分布众多取水口,为保障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亟需了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相关现状。【研究方法】调查过程中自上而下分左右岸共采集沉积物样品85组,利用描述统计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重金属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法分析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评估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为Zn>Cr>Cu>Ni>Pb>As>Cd;上游至下游,Cu、Zn、Cr、Ni呈小幅波动增加趋势,As、Pb呈小幅波动下降趋势,Cd呈较大波动下降趋势;Cd的污染程度最重,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1~4级污染分别占比1.18%、1.18%、18.82%和34.12%,Cr和Ni为无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源和地球化学自然源;中等污染程度(1≤PLI_(point)<2)的样点占比34.18%,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9.48~388.62,轻微潜在生态风险、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强潜在生态风险和极强潜在生态风险占比分别为38.82%、42.35%、17.65%和1.18%。【结论】长江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流域整体处于轻微—中等风险的无污染状态(PLI_(area)<1),右岸重金属平均含量、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均普遍高于左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来源 污染程度 生态风险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极端洪枯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文轩 蒋名亮 +5 位作者 徐力刚 胡颂平 游海林 周权平 陈孜 张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1013,共13页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其水生态健康状态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近些年,鄱阳湖极端洪旱灾害频发,浮游植物生长受极端洪旱的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分析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特征、探究环境因子对鄱阳湖浮游植物影响机制以及极端洪...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其水生态健康状态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近些年,鄱阳湖极端洪旱灾害频发,浮游植物生长受极端洪旱的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分析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特征、探究环境因子对鄱阳湖浮游植物影响机制以及极端洪枯事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影响路径模型,定量分析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鄱阳湖浮游植物以蓝藻、绿藻为主且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在7月丰水期浮游植物密度达到最高;由结构方程模型(SEM)可知,影响浮游植物密度最关键的因子为物理因子(水温>pH>透明度>溶解氧),其次为营养物质(总氮>硝态氮>总磷>磷酸盐),浮游植物对高温、高营养和高pH较偏好。2020年极端洪水和2022年极端高温干旱,浮游植物密度主要受水温、溶解氧、透明度等物理因子的影响;在影响较小的营养物质中,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分别为磷和氮。与正常年份相比,极端洪水年鄱阳湖受入湖来水及降雨的增多,湖区水量急剧增加,“稀释”作用超过水温和透明度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造成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有所下降;在营养物质中,磷成为主要限制性因素。而极端高温干旱年受入湖来水的减少及湖水的快速蒸发,“浓缩”作用超过水温和透明度对浮游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造成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同时,营养物质对浮游植物的作用更加凸显。研究结果表明极端洪枯事件导致鄱阳湖浮游植物变化明显,确定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机制,可以为极端洪枯事件下浮游植物监测、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浮游植物 结构方程模型(SEM) 环境因子 极端洪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溶液电导率法在滨海高盐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贾正阳 杨海 +5 位作者 刘鹏 梅世嘉 陈孜 张鸿 姜月华 周权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分析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对改良滨海区域盐碱地有着重要意义。而在高盐土壤中实现含水率和可溶解盐分浓度的连续测量是掌握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关键,因此以江苏如东海涂围垦试验区内的重度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耐盐度较... 分析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对改良滨海区域盐碱地有着重要意义。而在高盐土壤中实现含水率和可溶解盐分浓度的连续测量是掌握海涂围垦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关键,因此以江苏如东海涂围垦试验区内的重度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耐盐度较好的土壤水分—盐分传感器连续监测土壤含水率、表观电导率变化,以土壤饱和溶液电导率(E_(C_(sat)))为盐分当量指标,分析受降雨、蒸发影响的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E_(C_(sat))可用以指示土壤中最大可溶解盐分含量。此外,土壤盐分在年内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即在冬季土壤中盐分较高,春季土壤脱盐,夏季土壤盐分波动剧烈,秋季土壤积盐明显。在蒸发和降雨过程中,E_(C_(sat))可有效指示不同埋深处土壤盐分的变化特征,结合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可直观佐证“盐随水走”的运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溶液电导率 海涂围垦区 水盐运移 蒸发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对群落次级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8
作者 夏迎 阳文静 +3 位作者 钟洁 张琍 刘丹丹 游清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37-3347,共11页
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在鄱阳湖湿地布设30个采样点,于2019年秋季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野外调查。基于... 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在鄱阳湖湿地布设30个采样点,于2019年秋季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野外调查。基于底栖动物群落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物种、谱系、功能多样性对鄱阳湖湿地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与反映物种多样性的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功能丰富度指数等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次级生产力的相关度最高(r^(2)=0.33)。功能多样性对群落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异有最高的解释度(r^(2)=0.75)。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之比代表群落稳定性)与物种、谱系、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其中功能丰富度与P/B值的相关度最高(r^(2)=0.22)。反映物种多样性的三个指数总体上对P/B值的空间分异解释度最高(r^(2)=0.37)。谱系多样性与次级生产力、P/B值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生物多样性指数总体分别解释了次级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中81.9%、54.8%的变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可能因具体的生物群落而异。研究结果对于鄱阳湖湿地的底栖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指数 次级生产力 群落稳定性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宁波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4
9
作者 金阳 姜月华 +9 位作者 董贤哲 杨国强 刘红樱 雷长征 周权平 张鸿 梅世嘉 杨辉 吕劲松 李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7-1542,共16页
【研究目的】为查明浙江宁波平原地下水特征及成因演化,促进宁波地区地下水环境优化。【研究方法】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系数及环境同位素等方法手段,... 【研究目的】为查明浙江宁波平原地下水特征及成因演化,促进宁波地区地下水环境优化。【研究方法】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系数及环境同位素等方法手段,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宁波平原地下水状况。【研究结果】宁波平原地表水和潜水以淡水为主,Ⅰ承压水和Ⅱ承压水以微咸水、咸水为主,潜水中HCO_(3)^(-)占绝对优势,Cl^(-)、Ca^(2+)、Na^(+)次之,地表水和承压水中Cl^(-)、Na^(+)占主导地位,HCO_(3)^(-)次之。4种水共划分23种水化学类型,地表水和潜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深层承压水以封存型为主,与浅表水体天然联系不密切,受地质历史时期海侵影响较大。【结论】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宁波城区Ⅰ承压淡水体分布范围无明显变化,Ⅱ承压水在人类生产生活和水体自然循环双重影响下,原淡水区演化出孤岛状咸水体,但淡水体整体分布范围外扩,面积增加了约12 km^(2),其生态环境效应趋于正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成因演化 同位素 生态环境效应 地下水地质调查工程 宁波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高光谱成像技术在长江经济带苏、皖、浙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修连存 郑志忠 +10 位作者 杨彬 殷靓 高扬 姜月华 黄岩 周权平 石剑龙 董金鑫 陈春霞 梁森 俞正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34-1356,共23页
机载高光谱成像是一种快速、无损的检测技术,具有光谱分辨率高、波段窄而多和图谱合一的特点。国内小型化的机载高光谱成像仪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高性能的高光谱设备进口困难,限制了高光谱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中国地质调查局... 机载高光谱成像是一种快速、无损的检测技术,具有光谱分辨率高、波段窄而多和图谱合一的特点。国内小型化的机载高光谱成像仪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高性能的高光谱设备进口困难,限制了高光谱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成功研制出以推扫式小型化成像光谱仪HMS400/1000为核心的轻型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SSMap,建立了机载高光谱遥感综合调查技术方法和作业流程,形成了一套可靠的地物分类方法和水土污染光谱定量反演模型。本文在介绍机载高光谱成像技术基本原理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自主研发的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SSMap为例,结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需求,详细探讨了总面积4500余km^(2)的航空高光谱遥感作业方法、信息提取与调查应用。通过长江经济带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应用示范,取得了高质量的机载遥感数据,获得了一批重要调查成果。研究表明,机载高光谱成像技术在生态环境调查、水体监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质量评价等方面具广阔应用前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机载高光谱成像仪降低了采购成本,推动了机载高光谱技术普及,服务了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高光谱成像 遥感 生态环境调查 地质调查应用 矿产勘查工程 水文地质工程 长江经济带 江苏 安徽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多年动态变化及监测统测评估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赫生 龚建师 +9 位作者 陶小虎 赵贵章 郭鹏哲 周锴锷 焦团理 檀梦皎 朱春芳 许乃政 李亮 叶永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78-1791,共14页
【研究目的】变化环境下地下水时空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和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淮北平原区典型气象站1953—2019年月降雨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及M-K检验法,研究多年尺度降雨周期性变化及趋势规律;结合39... 【研究目的】变化环境下地下水时空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和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淮北平原区典型气象站1953—2019年月降雨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及M-K检验法,研究多年尺度降雨周期性变化及趋势规律;结合395个国家级监测井及地下水统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监测井优化评价。【研究结果】淮北平原多年降雨量呈现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南部地区主周期较北部地区偏小,但周期尺度较多,变化更为复杂;西北部的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其余区域水位处于有升有降的波动状态;南部区域浅层地下水水位在1970年、2003年及2019年3个时段呈现出先降低再恢复,北部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则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特征,研究区水位总体存在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来水位总体有所回升;经主成分分析优化后的277个监测井(221个水利井和56个自然资源井)能代表395个原国家监测井的总体水位变化情况。【结论】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长序列监测数据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流域尺度水资源评价及管理,但省市级尺度或重点区域还需要进行优化和加密,地下水位统测可有效填补,该工作应在重要河湖两侧、淮河北岸一带、东北部山前平原等高水力梯度区域进行加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位动态 地下水监测 小波分析 M-K检验 主成分分析 土地利用 地下水调查工程 淮北平原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权平 张澎彬 +3 位作者 薛腾飞 姜月华 郭琳 杨冉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7-1141,共15页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受到扰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面临压力,亟需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本文选取2001年和2020年MODIS和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湿度、...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受到扰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面临压力,亟需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本文选取2001年和2020年MODIS和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环境等级为较优,2001—2020年保持总体向好态势。空间分布上,生态环境优等区域主要分布于武夷山、罗霄山、雪峰山、武陵山、巫山、大巴山、大别山、西双版纳等山地丘陵一带,生态环境较差及差等区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小城镇等人类聚集地、川西横断山区。时空变化上,生态环境等级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太湖周边、江汉平原、洞庭湖周边、安徽西北部、湖南南部及四川盆地等人类聚集地周边,生态环境等级上升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大部、重庆山区及三峡库区、贵州大部、云南东南部、安徽中部及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变化 遥感大数据 谷歌地球引擎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土壤环境对土壤水分传感器的影响及校正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鹏 姜月华 +4 位作者 杨海 贾正阳 牛晓楠 杨辉 吕劲松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为对市场上主流水分传感器在高盐土壤中的含水量测量值进行定量化对比及校正,选取8种主流传感器(EC-5、5TE、Teros12、Hydra-probeⅡ、TDR315L、TDR315H、TDR305H、CS655),在江苏如东滨海重度盐土(全盐量为6.8 g·kg^(-1))中进行含... 为对市场上主流水分传感器在高盐土壤中的含水量测量值进行定量化对比及校正,选取8种主流传感器(EC-5、5TE、Teros12、Hydra-probeⅡ、TDR315L、TDR315H、TDR305H、CS655),在江苏如东滨海重度盐土(全盐量为6.8 g·kg^(-1))中进行含水量测量值对比及校正研究。在土柱中配制0.20~0.45 cm^(3)·cm^(-3)6个标准土壤含水量级土样,进行测量记录。对比结果发现:各传感器含水量测量值均呈现不同程度偏高。除EC-5外,其他传感器均出现局部高含水量区间失真现象,失真类型又分突变型和不敏感型两种。CS655全量程突变失真,Hydra-probeⅡ、5TE、TDR315L和TDR315H在0.35~0.40 cm^(3)·cm^(-3)出现突变失真,TDR305H和Teros12超过0.40 cm^(3)·cm^(-3)后呈现不敏感失真。在各传感器含水量测量值小于失真阈值范围内,TDR315H和TDR305H含水量测量值偏高程度最小,Teros12、TDR315L、5TE和EC-5中等,Hydra-probeⅡ最大。除CS655外,对其余7种传感器在失真阈值内进行校正,利用校正公式得到的土壤含水量测量值精度均可达±0.02 cm^(3)·cm^(-3)。本研究为高盐土壤中准确、高效测定土壤水分提供了实用化指导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土壤 土壤水分传感器 性能对比 失真阈值 校正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示范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姜月华 倪化勇 +27 位作者 周权平 程知言 段学军 朱志敏 吴吉春 任海彦 范晨子 杨晋炜 陈超 胡建 王晓龙 姜夏烨 刘永兵 杨海 郭威 冯乃琦 魏广庆 金阳 杨辉 刘林 梅世嘉 张鸿 陈澎军 袁继海 齐秋菊 吕劲松 顾轩 刘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05-1333,共29页
围绕长江大保护,笔者近年探索形成滨海盐碱地、长江滨岸湿地、沿江化工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场地和废弃矿山等5种类型生态修复示范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和应用成效:(1)探索形成南通滨海盐碱地“工程、结构、生物和农艺改良”等关键技... 围绕长江大保护,笔者近年探索形成滨海盐碱地、长江滨岸湿地、沿江化工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场地和废弃矿山等5种类型生态修复示范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和应用成效:(1)探索形成南通滨海盐碱地“工程、结构、生物和农艺改良”等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了盐碱地水-盐运移环境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实现海水稻、玉米和油菜等系列农产品产业化,有效服务沿海地区盐碱地优质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2)提出江苏启东长江沿江湿地“生境优化、植物优选、多样性调控”综合生态修复技术,形成湿地休闲观光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湿地尾水深度净化区等三大生态功能区,修复成果取得较好生态与社会效益。(3)创新有机污染探测技术,查明某典型化工园区地下“隐性”污染,精确圈定主要污染物深度,明确以硝基苯、苯、苯胺等为主的污染物类型,提出了污染修复深化建议,得到当地市政府、环保部门采纳建议方案,有效支撑服务有机化工废弃场地再开发。(4)研发耐镉转基因特有植物材料与高效修复功能微生物,探索形成沿江高镉土壤微生物-植物互作修复模式,为下一步微生物改良剂研制和规模化修复奠定重要基础。(5)形成云南安宁磷矿尾矿堆场生态修复和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尾矿资源化、减量化利用关键技术,有力支撑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和尾矿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盐碱地 湿地 有机污染 镉污染 尾矿 废弃矿山 地质调查工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演化及其对洪涝灾害防治的启示 被引量:5
15
作者 姜月华 陈立德 +21 位作者 向芳 朱锦旗 郭盛乔 龚绪龙 黄恒旭 由文智 周权平 倪化勇 王东辉 刘广宁 马腾 苏晶文 程和琴 杨海 刘林 金阳 张鸿 杨辉 梅世嘉 齐秋菊 吕劲松 侯莉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5-1003,共29页
【研究目的】长江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周而复始的洪涝灾害,是亟待学术界破解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法】通过采用冲积扇成因理论、联合沉积相剖面对比法、岩相古地理分析、高精度定年技术和遥感等方法,从流域视角剖析了长... 【研究目的】长江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周而复始的洪涝灾害,是亟待学术界破解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法】通过采用冲积扇成因理论、联合沉积相剖面对比法、岩相古地理分析、高精度定年技术和遥感等方法,从流域视角剖析了长江中下游沿江砾石层成因、岩相古地理特征、长江上游三峡夷平面和阶地特征以及云南石鼓长江大拐湾成因。【研究结果】提出了早中更新世之交(距今75万年)长江东西贯通时限和长江中游地区全新世“一江(长江)四湖(云梦泽、彭蠡泽、洞庭湖和鄱阳湖)”江湖演化格局的认识,分析了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现状和影响因素,并结合长江演化规律及其对洪涝灾害防治启示,提出了“再造云梦泽、扩张洞庭湖和鄱阳湖”、“采砂扩湖、清淤改田”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防治对策和下一步相关地质工作建议。【结论】早中更新世地质环境的重大调整是造成长江东西全线贯通的重要原因,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防治应充分考虑江湖演化规律,该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长江演化 江湖演化 洪涝灾害 生态环境 长江经济带 长江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蒸散发降尺度研究——基于增强型时空自适应反射融合模型 被引量:6
16
作者 尉毓姣 朱琳 +4 位作者 曹鑫宇 王文科 龚建师 余慧琳 孟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287-6297,共11页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能够更加精细化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对于水资源管理、生态水文过程量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单一传感器反演的蒸散发无法同时具有高空间和高时间分辨率,以南京地区为例,首先结合L...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能够更加精细化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对于水资源管理、生态水文过程量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单一传感器反演的蒸散发无法同时具有高空间和高时间分辨率,以南京地区为例,首先结合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SEBS模型估算日蒸散量。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区域采用基于增强型时空自适应反射融合模型(ESTARFM)将估算的蒸散发结果与低空间分辨率的MOD16A2蒸散发产品数据进行时空融合降尺度研究,并评价模型的融合精度。结果表明:(1)SEBS模型估算的蒸散发结果与蒸发皿折算后的数据、MOD16A2产品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14 mm/d和0.22 mm/d。(2)南京地区蒸散量季节差异明显,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各区在夏季的日平均蒸散量差异也较大,六合区蒸散量最大,秦淮区最小;另外,蒸散量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水域>林地>耕地>草地>其他,且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蒸散量较大。(3)基于ESTARFM模型融合的蒸散发结果与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的蒸散发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二者相关系数为0.74。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本研究可为蒸散发数据集时空分辨率的提高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够为南京地区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能量平衡原理的模型(SEBS) 增强型时空自适应反射融合模型(ESTARFM) 时空融合 降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型单体斜坡灾害风险评价——以泰顺仕阳北坡为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韩帅 刘明军 +3 位作者 伍剑波 张帅 孙强 张泰丽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3-595,共13页
在东南沿海地区每年汛期由台风暴雨诱发的坡积层滑坡灾害事故众多,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斜坡单体风险评价是地质灾害治理与防控的重点、难点。在野外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及岩土体力学测试的基础上,以仕阳镇仕阳北坡为例... 在东南沿海地区每年汛期由台风暴雨诱发的坡积层滑坡灾害事故众多,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斜坡单体风险评价是地质灾害治理与防控的重点、难点。在野外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及岩土体力学测试的基础上,以仕阳镇仕阳北坡为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斜坡的稳定性;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了斜坡安全系数的统计特性;基于斜坡破坏概率研究了承灾体的易损性,并定量计算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建筑物及人员的风险值。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滑坡发生概率随之增加,其风险值也逐渐增加,特大暴雨工况风险最大,其人员风险为94人/年,经济风险为1.41亿元/年。研究结果对东南沿海地区该类滑坡的防治工程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为该类滑坡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风险评价 易损性 稳定性 台风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水文干旱下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8
作者 沈玉莹 程俊翔 +3 位作者 徐力刚 李仁英 游海林 杨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399-10412,共14页
2022年鄱阳湖流域发生了特大干旱事件,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揭示极端水文干旱年的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鄱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综合调查。... 2022年鄱阳湖流域发生了特大干旱事件,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揭示极端水文干旱年的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鄱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综合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0种(轮虫40种、桡足类17种和枝角类13种),丰度和生物量范围分别为0—152.67个/L和0—1.52 mg/L。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在季节上,物种数夏季最多,丰度和生物量呈现夏季最高、秋季最低的特征,干旱季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组成明显不同于非干旱季节;在空间上,南部湖区的物种数、丰度、生物量高于北部湖区,多样性指数在中部湖区最高、北部湖区最低。极端水文干旱年的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往年同期,但空间上的差异较小。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干旱季节和非干旱季节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干旱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水温、水位、硝态氮、氨氮等的共同影响,非干旱季节受化学需氧量和水位的影响较大。总体上,极端水文干旱使得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往年减弱,研究结果可为极端干旱条件下的鄱阳湖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极端干旱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地区含煤岩系天然放射性水平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许乃政 匡福祥 +4 位作者 叶隽 张麟熹 魏信祥 曾文乐 钟启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90-1803,共14页
本次研究基于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氡放射性测量及^(238)U、^(232)Th、^(226)Ra、^(40)K放射性核素测试,识别华东地区含煤岩系的放射性异常地层,评价区域典型煤矿区空气、固体、水体、植物介质的天然放射性水平。结果显示:赋存于石炭系、... 本次研究基于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氡放射性测量及^(238)U、^(232)Th、^(226)Ra、^(40)K放射性核素测试,识别华东地区含煤岩系的放射性异常地层,评价区域典型煤矿区空气、固体、水体、植物介质的天然放射性水平。结果显示:赋存于石炭系、二叠系的普通煤田与赋存于寒武系的石煤矿区呈现显著差异的天然放射性水平。普通煤田矿区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氡放射性测量值总体上处于本底水平范围,矿区固体介质、水体、植物样品核素含量处于正常水平,不存在放射性污染。华东地区石煤分布带,属于放射性γ辐射高背景区,石煤矿区的原煤、煤矸石、土壤、岩石等固体介质的^(238)U、^(226)Ra核素富集明显,并显示更为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区域石煤条带监测矿区居民源于γ外照射引起的吸收剂量均超过国际标准限值1 mSv/a,总有效剂量均超过了2 mSv/a,地下水总α、总β浓度为限值的10~30倍,放射性污染不容忽视。华东地区石煤矿区公众所受辐射剂量较高,矿区的地下水、建材、植物等介质已经出现零星的放射性污染,应加强石煤矿区放射性环境监测,及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岩系 天然放射性 放射性辐射剂量 生态健康 煤田地质调查工程 华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深度地下水水质监测体系在滨海咸淡水界面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正阳 杨海 +3 位作者 陈孜 梅世嘉 姜月华 周权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76-478,共3页
滨海滩涂作为种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但其因为含盐量高、大部分作物难以生长,亟待改良。在盐碱地的改良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地下水的水盐运移过程,其中表层水体是土壤包气带的下边界,受气象条件(降雨、蒸发)以及农业灌溉等... 滨海滩涂作为种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但其因为含盐量高、大部分作物难以生长,亟待改良。在盐碱地的改良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地下水的水盐运移过程,其中表层水体是土壤包气带的下边界,受气象条件(降雨、蒸发)以及农业灌溉等人工活动的影响,是重要的水质参数监测区,盐分含量相对较低,而盐度极高的古海水埋藏于地下较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深度 水质监测 咸淡水界面、滨海盐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