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错那-沃卡断裂带活动性与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1
作者 强新刚 郭长宝 +5 位作者 孙东霞 韩建恩 张广泽 张敏 邱振东 何平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12,共12页
沿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修建的高原铁路穿越错那-沃卡活动断裂带,而断裂活动引起同震地表错动造成的工程错断、隧道变形、地质灾害等危害,是铁路运营阶段面临的重要地质安全风险。基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 沿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修建的高原铁路穿越错那-沃卡活动断裂带,而断裂活动引起同震地表错动造成的工程错断、隧道变形、地质灾害等危害,是铁路运营阶段面临的重要地质安全风险。基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穿越高原铁路的错那-沃卡断裂带的发育特征、活动性及其对铁路工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沃卡断裂带由5条北东走向的分支断裂组成,其中沃卡盆地西边界断裂(F_(2-1)、F_(2-2))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沃卡盆地东边界断裂(F_(2-4)、F_(2-5))为全新世活动断裂,盆地内部断裂F_(2-3)为1915年桑日M_(S)7.0地震的发震断裂。根据断裂活动造成的变形迹象考察以及活动断裂类型来估算断裂影响范围,未来错那-沃卡断裂带的分支断裂发生同震地表错动时,可能对穿越断裂带的藏嘎隧道和桑珠岭隧道造成变形破坏,断裂活动影响范围宽度为16~30 m。因此,建议加强对高原铁路穿越活动断裂区段的强震变形、工程错断等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对策研究。文章研究结果为指导高原铁路安全运营和防灾减灾,以及为其他铁路线的活动断裂工程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铁路 错那-沃卡 活动断裂 地质安全 工程错断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区域地质环境与主要地质安全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旭文 王彦兵 +2 位作者 朱姝 姚鑫 李显鑫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8,共18页
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点,使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为保障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选线、建设和运营工作,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输电走廊北线沿线区域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安全隐患,并对藏东... 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特点,使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为保障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选线、建设和运营工作,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输电走廊北线沿线区域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安全隐患,并对藏东南输电走廊进一步灾害识别与监测工作提出了合理建议。结果表明: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强震频发、地形地貌差异显著、岩土体结构损伤和劣化等独特的区域地质环境,极易诱发地质安全隐患;藏东南输电走廊北线的地质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雪(冰)崩、冰湖溃决和冻胀融沉等;沿线地质安全隐患的发育受控于极高陡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貌条件、升温融雪气候变化、强烈的断裂活动与频发的地震、内外动力耦合诱发的高位远程灾害链等因素;深入融合InSAR技术、光学遥感、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LiDAR技术和在线实地监测等软防控手段的优势,可以有效打破藏东南输电走廊沿线灾害隐患错判、漏判、少判、智能化程度低和精准性差等困局。研究结果将为藏东南地区水电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也对藏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走廊 藏东南地区 地质安全问题 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 遥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地区二叠系含煤岩系碎屑锆石年龄及其对区域构造活动的沉积学制约 被引量:1
3
作者 吴芳 李振宏 +3 位作者 井向辉 寇琳琳 杜壮 刘博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54,共18页
【目的】沉积盆地中碎屑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变化与源区的隆升剥蚀过程紧密相关。华北克拉通南缘作为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拥有二叠纪较为完整的地质记录,中条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部汾渭地堑系核心部位,物源主要指向华北克拉通南缘... 【目的】沉积盆地中碎屑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变化与源区的隆升剥蚀过程紧密相关。华北克拉通南缘作为中国大陆的主要构造单元,拥有二叠纪较为完整的地质记录,中条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部汾渭地堑系核心部位,物源主要指向华北克拉通南缘及相邻的秦岭造山带,是研究二叠纪时期秦岭造山带及相邻地区构造演化过程的理想场所。【方法】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条山地区米汤沟剖面二叠系山西组潮坪-潟湖相含煤岩系及其上覆下石盒子组冲积扇-河流相沉积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系统开展沉积物源对比示踪,综合讨论了沉积物源与源区构造作用的相互耦合关系。【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二叠系山西组潮坪-潟湖相含煤岩系碎屑锆石年龄序列具有297、327、443、921、969、1 826、1 990、2 272、2 443 Ma 9个主要峰值;下石盒子组冲积扇-河流相沉积碎屑锆石年龄序列具有305、1 755、1 882、2 284、2 490 Ma 5个峰值,缺少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碎屑锆石年代记录。分析认为二叠系山西组含煤岩系物源主要来自于北秦岭-华北克拉通南缘构造带,下石盒子组沉积物源仅来自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构造带。二者的沉积物源差异响应了早中二叠世华北板块与秦岭-大别板块的相互作用过程,显示构造活动自南向北逐渐迁移。早二叠世早中期,华北南缘整体隆升幅度较低,北秦岭构造带的物源能够进入中条山地区;早二叠世晚期至中二叠世早期,由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快速抬升,隆升幅度较大,阻隔了南部的北秦岭物源,导致中条山地区不再接受北秦岭的物源供给。研究成果从沉积学角度为华北克拉通南缘及相邻秦岭造山带在二叠纪时期的构造活动过程提供了新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岩系 锆石年代学 华北克拉通 秦岭造山带 沉积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控震作用:以1990年以来强震活动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205,共17页
青藏高原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深入认识该区的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对于区域强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从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角度,对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的MW≥6.0强震活动及控震构造机... 青藏高原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深入认识该区的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对于区域强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从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角度,对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的MW≥6.0强震活动及控震构造机制进行分析发现,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对区域强震活动起到显著控制作用,区域强震事件尤其是MW≥6.5地震主要出现在构造体系的主要边界断裂带上,并显示出相对有规律的时空迁移过程,而且青藏高原东部的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构成了1990年以来强震过程的主要控震构造,其次是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带。因此,青藏高原挤出构造体系应是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分析最值得关注的区域,尤其是当前最为活跃的巴颜喀拉次级挤出构造单元。对比分析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板块及周边的强震活动发现,该区具有类似的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及控震效应,表明该构造体系是陆内造山中的一种典型的控震构造。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的主要表现:一是构造体系中主要断块的边界断裂带通常是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二是构造体系中不同构造带的强震活动常具有联动效应或相互触发关系,其中的复杂或特殊构造部位则是易出现双震或震群活动的场所;三是当构造体系中某个构造单元或构造带处于活跃阶段时,便会出现强震丛集现象。另外,充分认识构造体系中主要活动断层间的协调变形关系,活动断层带上的强震活动的分段破裂行为,以及活动断层上强震原地复发通常存在“周期长、准周期性和丛集性”的特点等,有助于在根据活动构造体系分析区域未来强震活动趋势时更为准确地判定活动断层带的未来强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造山 活动构造体系 强震活动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工程选址面临的地质安全挑战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滨 殷跃平 +5 位作者 谭成轩 高杨 万佳威 丰成君 刘健 王冬兵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7-918,共12页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全球构造活动最强烈、地质环境最复杂、地质灾害最频发的地区之一,工程规划建设面临板块构造带的构造错断、深埋工程灾变、松动山体失稳、流域性地质灾害链等灾难性地质安全风险。如何在活动构造带内选择相对稳定与...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全球构造活动最强烈、地质环境最复杂、地质灾害最频发的地区之一,工程规划建设面临板块构造带的构造错断、深埋工程灾变、松动山体失稳、流域性地质灾害链等灾难性地质安全风险。如何在活动构造带内选择相对稳定与安全的场址,实现工程规划建设与运营的地质安全风险最小化,是当前工程地质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系统梳理了东构造结地区重大地质安全问题,发现传统的工程选址理论已无法满足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工程选址的要求,工程选址面临地质演化过程与工程区地质建造不清、构造活动性与强震灾害风险突出、深部构造应力场与灾变研究薄弱、超高位超远程地质灾害链形势严峻等重大地质安全挑战。为此,文章从“区域地质演化与工程地质问题”“活动断裂及工程安全风险”“复杂地应力场及工程灾变风险”“流域性地质灾害链工程风险”“东构造结工程选址理论方法”共5个方面提出工程选址主要研究方向,为完善工程选址风险评价与防控方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工程选址 地质安全 风险评估 工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地块中西部布木错走滑断裂系的第四纪晚期地表变形特征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韩帅 吴中海 +4 位作者 王世锋 高扬 张圣听 陆诗铭 张铭杲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8-313,共16页
班公-怒江缝合带(班怒带)是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的重要边界,研究该边界带上共轭走滑断裂第四纪晚期的几何结构与变形特性对于理解高原内部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差异响应和构造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位于班... 班公-怒江缝合带(班怒带)是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的重要边界,研究该边界带上共轭走滑断裂第四纪晚期的几何结构与变形特性对于理解高原内部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差异响应和构造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位于班怒带西段的布木错断裂系包括北东向布木错断裂和北西向纳屋错断裂,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明确了这两条断裂在第四纪晚期的构造特征和最新的地表变形特征。结果显示,两条断裂自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活动特征明显,并且近期都经历过一次大地震,产生了地表破裂。据此推测班怒带西段北西、北东两组断裂的最新活动强度接近,羌塘地块南部边界现今变形可能受控于两组断裂的共同影响,并已延伸至块体内部。以上发现进一步证明,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受中—下地壳流的驱动作用,通过走滑断层和正断层持续向北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怒江缝合带 布木错断裂 纳屋错断裂 共轭走滑 地表破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环境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陆诗铭 吴中海 黄婷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5,共17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此次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和泥流等一系列地质次生灾害,是近年来中国6级以上地震损失极其严重的一次。综合分析区域孕灾环境及地质次生灾害发育特征发现,拉脊山地区海拔高、地形复...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此次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和泥流等一系列地质次生灾害,是近年来中国6级以上地震损失极其严重的一次。综合分析区域孕灾环境及地质次生灾害发育特征发现,拉脊山地区海拔高、地形复杂、活断裂作用显著以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覆盖广且厚度大等因素,使得该地区在地震作用下极易产生蠕滑-拉裂破坏并诱发滑坡等地质次生灾害。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断裂、地层岩性、植被覆盖、坡度及降水5个关键因子对积石山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层岩性是区域地质次生灾害的主导因素,其权重可达42%;其次是断层,权重约占26%;而降水的影响权重虽然只占6%,但也不可忽视。积石山及其邻区地质次生灾害危险区主要集中在震中周围的拉脊山前缘一带,呈条状分布,与Ⅷ度地震烈度区域大体一致。地质次生灾害点受软弱地质环境影响为主,集中在拉脊山断裂带下盘,尤其是积石山县、大家河镇和白藏镇等地,灾害分布密集且受地震影响显著,需要重点监测及预防,同时对第四系黄土层防护工程也应予以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在余震分布密集区,未发现显著的地质次生灾害点,推测是因为主震释放了较大应力,诱发了主要地质次生灾害。在多次余震之后,岩体应力状态逐渐趋于平衡,地质构造在震后重组并趋向稳定,从而降低了进一步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孕灾环境 滑坡 泥流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清水河盆地南部全新世灾变事件层特征及其与区域地震的关系
8
作者 黄婷 吴芳 +4 位作者 夏彩香 李振宏 董晓朋 吴中海 寇琳琳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6-1057,共22页
文中对清水河盆地南部首次发现的灾变事件沉积层开展系统分析,有效填补了该盆地在地震历史重建方面的研究空白,为针对该地区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关键线索。通过对清水河盆地南部地区河湖相沉积中灾变事件的精细刻画和AMS^(14)C及OS... 文中对清水河盆地南部首次发现的灾变事件沉积层开展系统分析,有效填补了该盆地在地震历史重建方面的研究空白,为针对该地区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关键线索。通过对清水河盆地南部地区河湖相沉积中灾变事件的精细刻画和AMS^(14)C及OSL年代学方法的系统约束,有效识别出全新世中期以来3期重要的灾变事件,其时限分别为:(6220±95)~(5393±49)a BP(E_(1))、(3411±30)~(797±52)a BP(接近(797±52)a BP,E_(2))、(797±52)~(730±26)a BP(E_(3))。将灾变事件层与历史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相结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灾变事件具有明显的构造成因,并与区域上3次重要的地震事件密切相关,依次对应(6220±95)~(5393±49)a BP的古地震、公元1219年固原M63/4地震和公元1306年固原开城M61/2地震。文中研究从多维度探讨并建立了清水河盆地南部远场沉积记录与断裂带地震活动之间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古地震序列重建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也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 清水河盆地 灾变事件 固原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西南缘中元古代构造地层格架新认识
9
作者 周义军 李振宏 +3 位作者 白海峰 余小雷 董晓朋 寇琳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75,共18页
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发育南部熊耳裂谷、东北部燕辽裂谷和北部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火山岩喷发的直接证据,西南缘是否有固原裂谷一直存在争议。利用最新钻探的蟠探1井岩芯岩屑资料,结合区域地震剖面,采用锆石U-Pb定... 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发育南部熊耳裂谷、东北部燕辽裂谷和北部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火山岩喷发的直接证据,西南缘是否有固原裂谷一直存在争议。利用最新钻探的蟠探1井岩芯岩屑资料,结合区域地震剖面,采用锆石U-Pb定年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厘定了中元古界长城系火山岩的喷发时限及构造属性,系统建立了华北克拉通西南缘中元古代的沉积-火山岩序列以及与熊耳裂谷中条山地区长城纪地层的对比关系,揭示了华北克拉通西南缘中元古代的地质结构。结果表明:蟠探1井在中元古界长城系钻遇一套厚层玄武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具间隐结构、玻基斑状结构,主要为玻璃质和基性斜长石,含丰富磁铁矿,火山岩主体喷发时限分别为(1768.51±0.39)Ma和(1778.7±8.0)Ma,在喷发时限上相当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条山地区熊耳裂谷的马家河组火山岩序列;玄武安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Eu负异常,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Th,Zr和Hf明显正异常,Sr、P、Ba、Ti、Nb明显负异常,总体具有区域拉张的构造背景;在地震剖面上,玄武安山岩与上覆砂岩声波速度差异明显,可形成强波谷反射界面,有利于玄武安山岩体的精确标定与追踪,地震与钻井相互约束,有效圈定中元古代火山岩相的主体范围大致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缘的固原与银川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长城系 熊耳群 玄武安山岩 地球化学 裂谷体系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喇昆仑断裂南段晚第四纪分段活动特征与扎西岗地表破裂带研究
10
作者 韩帅 吴中海 +4 位作者 王世锋 高扬 张圣听 陆诗铭 张铭杲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9-416,共18页
青藏高原近20~30年间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些大震往往发生在规模巨大的断裂带上。这些断裂带不仅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且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喀喇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条规模巨大的右旋... 青藏高原近20~30年间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些大震往往发生在规模巨大的断裂带上。这些断裂带不仅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且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喀喇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条规模巨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其中龙木错断裂以南的部分是活动性更为明显的段落,并曾发生过1883年普兰M_(S)7.0大地震。查明断裂的分段活动特征和地表破裂,有助于理解断裂最新的变形行为并分析其发震习性。文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详细研究了喀喇昆仑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分段性和扎西岗地表破裂带。结果表明,断裂带南段可分为拉达克—扎西岗段、昆莎—巴尔段和门士—公珠错段三个一级段落,分别表现为右旋走滑、右旋走滑拉分和右旋走滑兼马尾状正断。地震地表破裂带测得的最小水平位移为8~9 m,结合地表破裂约200 km的长度,推测此次地震震级可达~7.5级。喀喇昆仑断裂带在调节高原西部物质向东挤出的方式,由北西段的刚性块体运移方式,向东南段逐渐转化为较为分散的弧形正断和走滑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断裂 断裂分段性 地表破裂 晚第四纪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频大地电磁法探测滇中陆良盆地及邻区的地质结构特征
11
作者 黄钊 张小兵 +5 位作者 李忠 吴中海 吴清华 杨功 汪金明 黄亮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5,共11页
陆良盆地是云南面积最大的新生代(新近纪)盆地,构造活动活跃。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对盆地及邻区进行探测分析,有效确定了研究区地下的电性、地质及结构特征。判识断裂20(F1-F20)条,其中曲靖-陆良断裂带(F15-F18)对盆地形态特征影响极大... 陆良盆地是云南面积最大的新生代(新近纪)盆地,构造活动活跃。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对盆地及邻区进行探测分析,有效确定了研究区地下的电性、地质及结构特征。判识断裂20(F1-F20)条,其中曲靖-陆良断裂带(F15-F18)对盆地形态特征影响极大;在盆地地段,判识7条隐伏断裂,并可能在第四纪期间仍具有一定活动性,主边界断裂为盆地东缘断裂,具有显著的正断层活动特征。盆地充填地层从地表到深部可依次划分为第四系和新近系茨营组(N2c1-4)一段至四段共5层,在剖面上显示其深度超过1000 m,整个盆地中心深度超过1600 m。确定了盆地结构形态特征,证实了陆良盆地为新生代近SN向的箕状断陷盆地,基底为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实例表明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对盆地探测是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陆良 盆地 音频大地电磁法 电性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强构造活动区深埋地下工程中应用的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谭成轩 张鹏 +9 位作者 王继明 丰成君 戚帮申 王惠卿 李滨 陈群策 吴满路 孙炜锋 秦向辉 张重远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7-769,共13页
强构造活动区,因其原位地应力集中突出、变化复杂、各向异性显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问题和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原位地应力测量在强构造活动区深埋地下工程应用的经验和不足,然后研究了原位地应力实时监测在强构造活动... 强构造活动区,因其原位地应力集中突出、变化复杂、各向异性显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问题和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原位地应力测量在强构造活动区深埋地下工程应用的经验和不足,然后研究了原位地应力实时监测在强构造活动区深埋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方法、技术及作用,最后给出了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强构造活动区深埋地下工程中应用建议。研究表明在强构造活动区,不能仅仅依据有限深孔地应力测量结果确定深埋地下工程总体地应力设计参数,而应开展三维地应力场综合研究,揭示其三维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针对深埋地下工程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地应力设计参数,避免因地应力设计参数偏大或偏小造成工程建设浪费或工程病害;在强构造活动区,饼状岩芯密度与地应力测量大小成反比,在饼状岩芯发育深度范围之下未来会形成但仍未形成饼状岩芯的深度范围往往地应力最高、应力最为集中,深埋地下工程应避免该深度范围;原位地应力实时监测可以动态揭示某一构造部位地应力大小的相对变化趋势和演化过程,并可计算地应力实时监测期间不同时域地应力状态绝对值,当大地震或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生后,不用开展新的地应力绝对测量,就可以快速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深埋地下工程地质安全风险等,为深埋地下工程损毁修复提供量化设计地应力参数及预防变形破坏应力应变预留阈值,评价断层活动危险性。研究成果可为强构造活动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安全运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构造活动区 饼状岩芯 原位地应力测量 压磁电感法地应力实时监测 应力应变预留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阿鲁错地堑系的第四纪活动性、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中海 白玛多吉 +4 位作者 叶强 韩帅 史亚然 尼玛次仁 高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91,共25页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断层调查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构造的变形机制及强震活动特征等问题的深入认识。文中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进行详细的活断层解译,重点对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断层调查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构造的变形机制及强震活动特征等问题的深入认识。文中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进行详细的活断层解译,重点对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楚克错地堑西侧边界正断层的第四纪活动性、新发现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及其震级与形成时间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里北部第四纪期间以近EW向伸展变形为主,发育了以近SN向正断层和由NW向与NE向走滑断层构成的共轭走滑断层为主的高密度活断层系统。沿昆楚克错地堑西缘主边界正断层新发现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整体沿NNW向雁列展布,总长约400m,最大垂直位移约0.8m,平均垂直位移为0.3~0.4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和经典的“地表破裂位移与震级”统计关系式推断,该破裂应是震源深度为35km的1955年革吉县纳屋错东M_(W)6.5强震事件的结果。综合该地表破裂的发育特点推断,震源深度对地表破裂参数存在显著影响,震源偏深时的地表破裂长度可远小于震源破裂的最大长度,表明在活断层的地震复发模式研究中应注意随机性较强的断层局部破裂行为或小位移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近EW向伸展变形 正断层 昆楚克错同震地表破裂 阿鲁冰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的第四纪活动断层及其变形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中海 张旭东 +4 位作者 韩帅 史亚然 高扬 叶强 尼玛次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60-3783,共24页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动断层调查研究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特征、机制以及孕震构造环境等的深入认识。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进行详细的活动断层解译,结合沿阿鲁...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动断层调查研究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特征、机制以及孕震构造环境等的深入认识。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进行详细的活动断层解译,结合沿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楚克错地堑西侧边界正断层新发现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证据和最新同震地表破裂等,对该区的活动断层几何图像及运动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里北部的西羌塘块体内部在第四纪以发育近南北向正断层系统和由北西向与北东向走滑断层构成的共轭走滑断层系统为特征,第四纪和晚第四纪活动断层都呈现出了高密度、弥散分布的特点,并可归纳为3类基本的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共轭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正断层作用、弥散式正断层作用和剪切裂谷式正断层作用,其中大部分正断层与走滑断层主要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构造类型来共同调节区域内近东西向伸展变形的,这些特征指示藏北高原内部变形更符合“连续变形模式”而非“刚性块体挤出模式”。同时发现,沿昆楚克错地堑西缘主边界正断层发育的最新地表破裂总长度仅约400 m,最大垂直位移约0.8 m,推测可能是1955年革吉县纳屋错东MW6.5强震事件的结果。基于新的研究结果,推断阿鲁错地堑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相对频繁的历史强震活动,可能是孕育2016年阿鲁冰崩灾害的关键内动力条件,这警示需重视高原腹地活动断层作用与冰川失稳灾害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近东西向伸展变形 共轭走滑断层 近南北向正断层 阿鲁错地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志华 郭长宝 +3 位作者 吴瑞安 张永双 李彩虹 邵慰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0-1662,共13页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沿线为研究区,在分析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选取9个地质环境因子指标,采用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完成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好、较好、中等和差4个等级。结果显示,活动断裂是最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因素,其次是地形起伏度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好的地区远离活动断裂带和深切峡谷,呈块状、条带状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及深切峡谷之间。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和高山峡谷区,突出表现为距活动断裂较近,尤其是多条断裂相交或近于相交的地区。研究结果能够为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 层次分析法 重大工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二叠系格曲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耀玲 倪晋宇 +3 位作者 胡道功 韩建恩 高万里 王超群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的造山过程,但对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晚二叠世格曲组沉积盆地原型及中上二叠统之间不整合关系代表的构造事件。本文对东昆仑红石山地区格曲...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的造山过程,但对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晚二叠世格曲组沉积盆地原型及中上二叠统之间不整合关系代表的构造事件。本文对东昆仑红石山地区格曲组火山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富集Rb、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大陆岩浆弧的地球化学特征。火山岩具有高Ba/Th比值(53.6)、Th/Ce比值(0.23)、Nb/Ta比值(18.35)及低Dy/Yb比值(1.42),表明晚二叠世火山岩由枕状玄武岩和洋底沉积物等洋壳物质俯冲至60 km左右深度时熔融所形成。锆石U-Pb定年表明,格曲组下部碎屑岩段流纹质凝灰岩和英安质沉凝灰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7.5±2.5)Ma和(256.2±4.8)Ma,上部灰岩段粗安质晶屑凝灰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1.8±2.3) Ma。结合区域上已报道的格曲组及花岗岩研究成果,认为古特提斯洋在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消减,沉积于弧前盆地的格曲组为古特提斯洋向北初始俯冲的沉积响应,而格曲组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记录了古特提斯洋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这一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弧前盆地 格曲组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古海岸线重建与琼州海峡演化
17
作者 王超群 莫位明 +2 位作者 胡健民 张磊 胡道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0-2410,共11页
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 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新近纪—早更新世早期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峡湾和全新世琼州海峡四个演化阶段。古近纪北部湾形成NEE向互不连通的断陷盆地并充填河—湖相沉积,渐新世晚期海水间歇性入侵北部湾古湖并连通孤立的断陷盆地;中新世早—中期(23.3~10.4 Ma)南海西北部海岸线快速后退,北部湾古湖演变为古琼州海峡,中新世晚期—上新世(10.4~2.58 Ma)海岸线继续后退形成宽阔的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早期海退及火山喷发导致古琼州海峡萎缩;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气候频繁波动控制了峡湾与陆地的不断转化,而末次盛冰期大幅度海退直接导致北部湾—雷琼地区从海转陆;15~12 ka BP以来海岸线快速后退并在12~11 ka BP期间短暂停留,北部湾再次由陆转海,之后海平面继续上升,琼州海峡于11 ka BP自西向东完全打开,至6 ka BP海平面达到现今海平面以上2 m左右,现今海陆格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岸线重建 古雷琼海峡 全新世琼州海峡 新生代 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 雷琼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威盆地内部全新世伸展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艺豪 杜星星 李天秀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3-366,共14页
武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北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的河西走廊东端,全新世期间处于北东向挤压环境中。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武威盆地内部发育有两组走向近于垂直的正断层,即北西西走向和北东走向的正断层。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两组正断层在0... 武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北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的河西走廊东端,全新世期间处于北东向挤压环境中。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武威盆地内部发育有两组走向近于垂直的正断层,即北西西走向和北东走向的正断层。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两组正断层在0.70 ka、0.49~0.18 ka发生了两期构造活动。分析结果认为,北西西走向正断层是由武威盆地内部坟门山隆起持续隆升所产生的垂直于地层层面的差异应力作用所形成;北东走向正断层可能是盆地两侧近东西走向左旋走滑断裂控制下形成的张性破裂(T破裂),也不排除是由在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作用下,与挤压应力相垂直方向上的伸展作用形成。因此,晚全新世期间武威盆地的构造变形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武威盆地 全新世 正断层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识别的黄土高原活动性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姚闯闯 姚鑫 +2 位作者 顾畛逵 任开瑀 周振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7-267,共11页
地震、降雨、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活动性地质灾害在黄土高原频现,但由于其地域广阔、构造活跃、地貌类型多样、各地黄土特性差异较大,一直以来缺乏活动性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系统认识。InSAR技术具有大范围观测地表变形的能力,文章利用201... 地震、降雨、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活动性地质灾害在黄土高原频现,但由于其地域广阔、构造活跃、地貌类型多样、各地黄土特性差异较大,一直以来缺乏活动性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系统认识。InSAR技术具有大范围观测地表变形的能力,文章利用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40期Sentinal-1 SAR数据,计算了整个黄土高原62.46×10^(4) km^(2)的地表变形,辅助地貌和光学影像特征,解译了4类活动性地质灾害,共解译出活动性地质灾害3286处,其中滑坡1135处、采矿塌陷1691处、沉降368处、堆填变形体92处,同时对其活动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黄土高原活动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八大区域,包括四大滑坡发育区、三大采矿塌陷分布区和一个沉降灾害分布区。活动性滑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和丛集性,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滑坡体的发育密度与地形地貌有一定联系;采矿塌陷和地面沉降分布在中东部,密集且成群发育。地质灾害发育具有明显的时空发生规律,区域尺度上,地质灾害的发育密集程度受地形地貌和矿产资源的控制;灾害规模上,InSAR识别的灾害规模都为中型以上,与传统统计手段有一定差别。InSAR的识别结果客观反映了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同时,InSAR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到地下采煤诱发的地表破坏的分布、范围和强度以及露天采煤矿坑深度和范围的扩展,进而推断煤业生产活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地质灾害 黄土高原 INSAR 滑坡 采煤塌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县M_(S)6.2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帅 何斌 +11 位作者 王涛 刘甲美 曹佳文 王浩杰 张帅 李坤 李冉 张永军 窦晓东 吴中海 陈鹏 丰成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31,共1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诱发的同震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及时总结分析同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并进行县域易发性评价,对支撑震后恢复重建至关重要。通过应急排查、野外调查与结果分析,对同震...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诱发的同震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及时总结分析同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并进行县域易发性评价,对支撑震后恢复重建至关重要。通过应急排查、野外调查与结果分析,对同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震后排查的同震新增和加剧隐患点为分析样本,采用Pearson相关性系数与随机森林Gini系数分析方法,筛选了15个影响因子,并运用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模型对积石山县进行同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震区同震地质灾害总体发育程度不强,规模以小型为主,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可分为3大类、8个亚类,绝大部分分布在黄土丘陵区;积石山县同震地质灾害随机森林模型易发性评价(AUC=0.961)结果显示,极高易发区面积占比约8.67%,主要分布在胡林家乡、徐扈家乡、柳沟乡等乡镇,且县域及各乡镇易发性分级结构与隐患点密度分布吻合程度高。评价结果对已有排查隐患点以外的震裂山体或潜在崩滑流灾害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可为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决策支撑,同时将Pearson相关性系数与随机森林Gini系数的影响因子筛选方法及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应用于易发性评价中,可为其他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同震 地质灾害 易发性 随机森林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