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构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的思考:以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例
1
作者 任继军 肖粤新 +4 位作者 孙泽龙 赵元 成明 陈盼盼 兰建梅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95,共12页
基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指引,本研究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一国家资源核心区与生态屏障,创新构建多技术融合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进行探讨。通过总结梳理制约区域观测网络效能的三大关键瓶颈:单要素监测导致... 基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指引,本研究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一国家资源核心区与生态屏障,创新构建多技术融合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进行探讨。通过总结梳理制约区域观测网络效能的三大关键瓶颈:单要素监测导致的系统耦合缺失、数据异构性阻碍跨域整合分析、智能技术应用滞后制约动态评估能力。研究突破传统监测范式,首创“三级梯度观测体系”,构建“1+12+52”的立体站网架构(综合中心站-区域站-专业站),有效填补流域尺度自然资源系统耦合研究的空白。以黄山水土资源观测站为例,多要素协同监测使数据采集效率大大提升,实现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同步动态感知。技术体系创新形成“要素耦合-过程模拟-效应评估”三位一体的观测范式,显著提升生态过程解析与系统响应预测能力。实践应用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可以效破解了传统监测的碎片化问题,为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动态监管提供了全要素、多尺度的数据支撑。其创新性架构设计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监测网络提供了可推广的范式参考。研究成果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预警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为我国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综合观测 系统耦合分析 梯度观测网络 多源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近20年水文情势特征及变化趋势
2
作者 姜恒 李洪翔 +5 位作者 徐悦 张雨河 刘派 耿明明 李峰 黄兵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4,共12页
水文情势是水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湖泊、河流等水文情势变化特征可为水域安全管理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利用城陵矶等代表性站点水文数据以及Landsat5、8卫星遥感数据,综合分析了2000—2020年洞庭湖水文情... 水文情势是水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湖泊、河流等水文情势变化特征可为水域安全管理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利用城陵矶等代表性站点水文数据以及Landsat5、8卫星遥感数据,综合分析了2000—2020年洞庭湖水文情势变化特征,并从流域层面分析了来水对洞庭湖水文情势变化的驱动影响。结果表明:(1)洞庭湖整体平均水位年际波动较大,同时年内水位变化趋势较为明显,具有明显的丰枯水期;(2)洞庭湖最大水域面积减少,但最小水域面积增加;(3)洞庭湖水体有效连通性大幅度下降,W-E方向的连通性提高,而N-S方向的连通性下降;(4)三口(藕池口、松滋口、太平口)水位和流量变化与湖区整体水文情势关系更加密切,其中藕池口对湖区水文情势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水域面积 水文连通性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洞庭湖藕池河东支三角洲冲淤时空分析
3
作者 罗建强 贺秋华 +3 位作者 夏乐 梅金华 黄杰 余姝辰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39,共6页
东洞庭湖藕池河东支三角洲是近100年以来洞庭湖发育最快的洲滩,为了分析藕池河东支三角洲冲淤过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东洞庭湖洲滩利用与水沙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基于遥感技术,结合多年水沙数据,从洲滩面积、河道变化、植被变化3... 东洞庭湖藕池河东支三角洲是近100年以来洞庭湖发育最快的洲滩,为了分析藕池河东支三角洲冲淤过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东洞庭湖洲滩利用与水沙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基于遥感技术,结合多年水沙数据,从洲滩面积、河道变化、植被变化3个方面开展1967—2023年近55年间藕池河东支三角洲冲淤时空分析。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藕池河东支三角洲面积的快速扩张期,年均增长6.48 km^(2);90年代增速放缓,年均增加0.94 km^(2);2003年三峡水库运行后年均增加面积降低至0.13 km^(2)。受湖泊内部水文环境影响,三角洲内部河道先向东北延伸后转向西南形成“倒U”形反向冲淤,泥沙沿河道两侧淤积,形成近河道高远河道低的坡形洲滩。从2003年起,洲滩上的芦苇面积增加而湖草面积减少,表明洲滩面积扩张趋于停止,但淤高仍在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洲滩扩张 遥感技术 藕池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的洞庭湖洲滩时空演变研究
4
作者 余姝辰 邱罗 +3 位作者 贺秋华 金小燕 李嘉宝 余德清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4,共7页
为研究洞庭湖洲滩时空演变情况,基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10多个时段的地形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各时段洞庭湖洲滩面积时序变化,反演不同时段洲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洲滩的空间... 为研究洞庭湖洲滩时空演变情况,基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10多个时段的地形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各时段洞庭湖洲滩面积时序变化,反演不同时段洲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洲滩的空间发育主要表现为东洞庭湖藕池河东支河口三角洲和漂尾洲快速推进,南洞庭湖北部草尾河、嵩竹河一线河流冲积,七里湖与目平湖因湖底抬升而呈现“江南草原”景观;洞庭湖洲滩由1938年的1622.17 km^(2)扩大到2018年的1962.28 km^(2),加上被围垦的高位洲滩980.96 km^(2),洲滩面积净增1321.07 km^(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洲滩面积并非呈持续增加趋势,而是呈现波状起伏特征,1938—1948年和1958—1998年为洲滩明显扩张期,1948—1958年和1998—2018年为洲滩缓慢萎缩期。研究成果为保护湖岸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服务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洲滩演变 时序变化 多源遥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性与城镇化水平时空耦合及其交互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汤良 胡希军 +5 位作者 罗紫薇 韦宝婧 王烨梓 张亚丽 邵润钰 陈存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62-4677,共16页
协调生态建设与城镇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对科学引导城镇化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探究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与城镇化水平整体进程之间的关系,以湖南省为例,各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 协调生态建设与城镇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对科学引导城镇化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探究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与城镇化水平整体进程之间的关系,以湖南省为例,各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人口-经济-社会-空间模型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多维度测算湖南省2000—2020年生态脆弱性和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耦合关系,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其交互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湖南省生态脆弱程度呈先加重后减轻的趋势,以长株潭为核心重度脆弱区,向南北方向扩散,形成南北地区脆弱程度高、中西部生态脆弱程度低的格局;(2)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高水平城镇化区域从2000年以各地级市行政中心向外发散的散点式布局,到2020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高值区,东部整体较高,西部偏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湖南省严重失调区县明显减少,基本协调区县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城镇化水平是制约湖南省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均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4)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导致地区生态脆弱程度加深,而地区生态状况又反向制约城镇化水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湖南省需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城镇化水平的健康发展,缓解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以期实现区域城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城镇化水平 耦合协调度模型 交互影响因素 CRITIC赋权法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遥感的洞庭湖区河湖采砂监管及典型案例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唐晖 邹娟 +5 位作者 尹向红 余姝辰 贺秋华 赵动 邹聪 罗建强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2-309,共8页
为研究高分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区河湖采砂监管中的应用,基于近20 a来航天航空高分遥感影像,采取人机交互解译与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河湖砂石开采的地表要素类型与涵义,建立河湖采砂遥感解译标志,剖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研... 为研究高分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区河湖采砂监管中的应用,基于近20 a来航天航空高分遥感影像,采取人机交互解译与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河湖砂石开采的地表要素类型与涵义,建立河湖采砂遥感解译标志,剖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研究表明:河湖砂石开采遥感解译标志不同于前人总结的陆域矿山开采的解译标志,其采矿设备为采砂船,“挖洲”开采面致使水涯线呈锯齿状,运矿设备为运砂船,中转场地有堆沙场和砂石码头,采场附近出现水体浑浊、洲滩萎缩等地表覆盖变化。通过华龙堆砂场的变迁、城陵矶砂石码头治理和东洞庭湖飘尾洲非法采砂等3个典型案例分析,表明高分遥感技术可为河湖砂石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遥感 洞庭湖区 河湖岸线 采砂监管 典型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洲滩植被淹没时间变化对其分布格局的影响
7
作者 陈前 邹业爱 +5 位作者 田恬 刘派 张雨河 李峰 田茂军 肖妮娜 《湖泊科学》 2025年第5期1846-1856,共11页
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洞庭湖湿地的水文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湿地植被的分布格局。然而,水文情势与植被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相关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2年洞庭湖湿地植... 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洞庭湖湿地的水文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湿地植被的分布格局。然而,水文情势与植被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相关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分析了1995—2022年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时空演变,并结合水文数据,探讨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洲滩植被淹没时间变化对其分布格局的影响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东、西、南洞庭湖水位年际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三峡工程运行导致洞庭湖年均水位持续下降,平均下降幅度超过0.3 m,年内最高水位下降超过0.6 m,西、南洞庭湖高水位持续时间缩短,并逐渐向低水位转移;2) 1995—2022年,洞庭湖湿地植被面积不断增加,湿地植被整体呈正向演替趋势,具体表现为芦苇群落侵占苔草群落,苔草群落侵占光滩;3)与三峡工程运行前相比,运行后光滩→苔草、苔草→芦苇两个正向演替区域的淹没时间极显著下降,而苔草→光滩与芦苇→苔草这两个逆向演替区域淹没时间增加,但变化不显著,这表明淹没时间下降可能是洞庭湖湿地植被正向演替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演替 三峡工程 时空演变 水文变化 遥感监测 水文驱动机制 水文-植被关系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山区1990—2020年间土壤侵蚀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肖粤新 孙泽龙 +4 位作者 闵英姿 杨鹏至 田兆飞 成明 兰建梅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8-494,共17页
本文以安徽省皖南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和CSLE模型定量评估了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且重点探讨了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坡度、海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2020年4期研究区土壤侵蚀量... 本文以安徽省皖南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和CSLE模型定量评估了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且重点探讨了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坡度、海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2020年4期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分别为5719万t、4893万t、6669万t、6565万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336 t/(km^(2)·a)、1143 t/(km^(2)·a)、1558 t/(km^(2)·a)、1534 t/(km^(2)·a),总体上土壤侵蚀状况呈现加剧趋势,主要体现在部分区域从轻微、轻度侵蚀向更高程度的侵蚀等级转移;土壤侵蚀程度以轻微、轻度侵蚀为主,空间分布总体特点为北低南高,池州、黄山和宣城市的多山地区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坡度、海拔等密切相关,林地土壤侵蚀程度高于耕地,这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程度有关;土壤侵蚀模数随坡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大,坡度25°~35°区域内土壤侵蚀量最大,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为960.92万t,占比32.79%,海拔200~500 m区域内土壤侵蚀量最大,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为1306.75万t,占比39.24%,因此未来须进一步加强这些区域的生态恢复及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建议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合理规划坡地农业等措施来改善水土流失现状。本研究结果可为皖南山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LE模型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皖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荆江河段南部洪道崩岸监测——以戥盘洲弯道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贺秋华 邹娟 +6 位作者 余姝辰 余德清 唐晖 梅金华 罗建强 赵动 邹聪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4-128,共5页
为研究长江支流崩岸情况,本文以荆江河段南部松滋河戥盘洲弯道及江心洲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对其2013—2022年崩岸情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河道和江心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岸,其中监测点南部河道宽度... 为研究长江支流崩岸情况,本文以荆江河段南部松滋河戥盘洲弯道及江心洲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对其2013—2022年崩岸情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河道和江心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岸,其中监测点南部河道宽度由2013年4月的203.11 m扩宽至2022年11月的287.94 m,平均每年扩宽8.5 m,每月扩宽0.74 m。5个监测点在监测期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崩岸,崩岸程度最严重的监测点至河道岸边的距离从2013年4月的122.56 m缩短至2022年11月的60.13 m,平均每月缩短达0.54 m。因此,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崩岸监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监测手段,是常规监测的有益补充;建议在开展长江主干流崩岸监测和修建防护工程的同时,应加强对长江支流河道崩岸的监测和河道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岸 高分遥感影像 荆江河段 戥盘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食物诱饵对福寿螺的诱集效果研究
10
作者 张晟娟 李旭 李波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58-62,共5页
福寿螺是我国主要外来入侵有害物种之一,为解决大型水体中福寿螺为害的问题,食物诱集是一种重要防治方法,但目前有关福寿螺诱饵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香蕉、红薯、玉米3种常见的食物和不同种类的诱食剂,自制不同配比的食物诱饵,筛... 福寿螺是我国主要外来入侵有害物种之一,为解决大型水体中福寿螺为害的问题,食物诱集是一种重要防治方法,但目前有关福寿螺诱饵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香蕉、红薯、玉米3种常见的食物和不同种类的诱食剂,自制不同配比的食物诱饵,筛选出诱集效果最佳的食物诱饵。结果表明:雌雄福寿螺对同种诱饵的取食偏好无显著性差异(P>0.05)。香蕉诱饵组内和玉米诱饵组内对福寿螺有显著的诱集效果(P<0.05)。小麦粉、去皮香蕉泥和蜂蜜制作成的食物诱饵(混合比例约为10∶4∶1)对福寿螺的诱集效果最好,且显著高于其他诱饵(P<0.05)。上述结论为福寿螺的捕捉和综合治理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诱食剂 诱饵 诱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锑矿区地下水中锑污染年际变化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兰建梅 江涛 +2 位作者 梅金华 唐晖 黄文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2-202,共11页
湘中锡矿山锑矿区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近年来矿区大力实施废渣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但地下水污染修复成效未知。通过2013—2022年连续10 a采集的锡矿山锑矿区地下水样品,运用水化学分析、离子相关性分析、地统计学等方法,对地下水化... 湘中锡矿山锑矿区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近年来矿区大力实施废渣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但地下水污染修复成效未知。通过2013—2022年连续10 a采集的锡矿山锑矿区地下水样品,运用水化学分析、离子相关性分析、地统计学等方法,对地下水化学特征、锑污染年际变化特征、锑污染来源和途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锡矿山锑矿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型,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形成过程受固废淋滤和盐岩溶解控制;(2)矿区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锡矿山组以及矿区外围下石炭统3个灰岩裂隙含水层受到不同程度的锑污染,尤其是佘田桥组含水层,锑质量浓度均值达7.139 mg/L,受辉锑矿氧化影响显著,而锡矿山组、下石炭统含水层锑的来源主要受尾渣、废石等固体废弃物淋滤控制;(3)10年间佘田桥组地下水锑质量浓度均值差异较大,2013—2015年,锑质量浓度均值为13.31 mg/L,逐年下降,2016—2018年锑质量浓度均值为7.28 mg/L,逐年略升,2019—2022年锑质量浓度均值为6.06 mg/L,整体呈下降趋势。分析表明矿区生态环境逐步转好,研究成果可为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成效评估、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矿区 地下水 重金属 锑污染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