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权利体系及其行权方式探讨——基于委托代理机制的视角 被引量:5
1
作者 何钊 胡守庚 +1 位作者 瞿诗进 金婧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3,共10页
研究目的:立足委托代理机制新语境,探索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权利体系,明确所有权行权方式,为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提供实践参考。研究方法:从自然资源资产属性特征出发,建立“功能—结构”因果关系框... 研究目的:立足委托代理机制新语境,探索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权利体系,明确所有权行权方式,为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提供实践参考。研究方法:从自然资源资产属性特征出发,建立“功能—结构”因果关系框架,分析所有权权利体系构建的基本逻辑和关键路径。研究结果:(1)“家底清晰,权属明确”“市场完善,配置高效”“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权益保障,全民共享”是所有权的基础、核心、关键和主导功能定位;(2)统一调查监测与确权登记、统一资产规划与处置配置、统一保护与资产合理利用、统一资产管护与收益分配、统一损害发现与核实追偿、统一监督考评与资产报告为所有权的六大权益结构;(3)构建了包括管理权、使用权、保护权和监督权的所有权权利体系;(4)通过纵向“直接行使/委托代理行使”和横向“统一行使、分类管理、统一指导”明确央地政府间、地方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间的行权关系与权责边界。研究结论:构建内容明确、权责对等、保护到位、监督有效的所有权权利体系是完善产权制度体系的关键一环,着力应对新时期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 委托代理机制 所有权权利体系 行权方式 产权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姚小薇 钟智宇 +3 位作者 陈美球 李鸣 柴季 王占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48,共10页
研究目的: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方法: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并运用“三步法”检验人—地—业三要素互馈互补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宅基地制度改革... 研究目的: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方法: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并运用“三步法”检验人—地—业三要素互馈互补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宅基地制度改革显著提升了余江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但提升幅度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余江区“宅改”通过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要素流动和重组推动城乡融合水平提升,但各要素组合的作用程度不尽相同。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手段,能够促进城乡人—地—业要素的协同联动;未来应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促使政策边际效应拐点后移;协同推进多项改革措施,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制度改革 城乡融合 合成控制法 余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治理视角下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蓝楠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6-204,共9页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国家发展大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依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结合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坚持协同...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国家发展大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依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结合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坚持协同治理。在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下,公共事务治理涵盖5个核心维度:目标协同、体制协同、主体协同、要素协同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协同。黄河流域治理需从以上5个维度入手,构建一个综合治理体系。深入剖析目前黄河流域治理面临的核心问题,提出从强化政策法律支撑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构建多元共治机制、优化系统治理体系、推动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等方面构建综合治理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综合治理机制 协同治理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权视角下横向耕地保护补偿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
4
作者 李嘉明 胡守庚 +1 位作者 吴思 夏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51,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发展权转移和分配正义理论,探索区域之间耕地保护损益关系评估和补偿框架制定,为国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借助资本资产定价和随机森林等模型,构建土地发展权价值损失测度体系及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框架... 研究目的:基于发展权转移和分配正义理论,探索区域之间耕地保护损益关系评估和补偿框架制定,为国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借助资本资产定价和随机森林等模型,构建土地发展权价值损失测度体系及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框架,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案例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发展权配置差异引发的区域损益关系清晰可度量,能有效解决因用途管制限制耕地开发建设而产生的补偿支付和增值回收问题,是开展耕地保护补偿的重要媒介;(2)分配正义思想与“保护者受偿、受益者补偿”的原则高度契合,可用于搭建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耕地价值评估、补偿分区划分、适度补偿标准确定等。(3)根据耕地盈亏状况,确定上海市等35个补偿区、阜阳市等31个受偿区和岳阳市等17个平衡区,补偿额度介于220.70万~451051.04万元/a,受偿额度介于4328.75万~231525.91万元/a。研究结论:横向耕地保护补偿以土地发展权价值损失为媒介串联区域之间的损益与补偿关系,追求分配正义的价值导向,注重耕地有效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耕地保护补偿 土地发展权 分配正义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逻辑与路径
5
作者 殷瑞敏 王占岐 +1 位作者 高云霄 柴季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研究目的:阐述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要求、特征与逻辑,为构建新时期全要素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新方案提供路径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技术、生... 研究目的:阐述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要求、特征与逻辑,为构建新时期全要素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新方案提供路径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技术、生产要素、产业发展、管理机制的深刻性变革中与全要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关联性与动态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之间密切关联。(2)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之间遵循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统一管理、环境供给的四大逻辑。(3)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全要素系统保护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关键环节,需从强化动力机制、优化要素组合、深化交互机制、提高配置效率等治理路径多管齐下。研究结论:新质生产力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然经历双向互促的动态演进过程,应持续发挥新质生产力对生命共同体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引导作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管理 系统观 新质生产力 山水林田湖草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评价”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黄石市为例 被引量:27
6
作者 申杨 龚健 +2 位作者 叶菁 王卫雯 陶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7-36,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模型,并以黄石市为例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基于“短板理论”,考虑限制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建立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承载力基础上完成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从生态保护功能角度开展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2)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对耕地生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确保了耕地生产功能稳定发挥,同时统筹兼顾了生态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的需求,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3)结合耕地质量对黄石市耕地进行分区,划分为优先保护区、适宜保护区、后备调控区、生态退耕区4类,在耕地分区基础上综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双重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聚类算法在识别优质集聚基本农田图斑中的应用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建新 刘静 +2 位作者 龚健 刘玉铃 朱江洪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不同空间聚类指数排序识别空间集聚的高质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以期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中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和布局优化提供方法借鉴。研究方法:分别利用规则空间聚类算法Local Moran’s I和Getis-Ord Gi*以及非...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不同空间聚类指数排序识别空间集聚的高质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以期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中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和布局优化提供方法借鉴。研究方法:分别利用规则空间聚类算法Local Moran’s I和Getis-Ord Gi*以及非规则空间搜索聚类算法AMOEBA构建能在地块尺度上同时反映耕地质量及其空间集聚信息的表征指数,设计相应的排序优选方案,进而快速识别指定数量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并进行对比及邻域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1)基于AMEOBA算法输出聚类指数并设计相应的排序方案能在研究区识别空间上更为集聚同时具有较高质量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2)基于邻接关系的邻域定义方式能在研究区取得比基于空间距离的邻域定义方式更好的识别结果。研究结论:应用空间聚类算法计算同时指示耕地质量高低及其空间聚散性的地块级表征指数,并设计相应优选排序方案识别高质量集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聚类 排序 耕地质量 永久基本农田 空间邻域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背景下建设用地一体化定级方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崔垚 杨剩富 +1 位作者 张鹏 余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43,共9页
研究目的:探索城乡一体化定级指标体系及差异化量化方法,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讨论城乡一体化定级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提炼城乡一致性因素和差异性因素,进而构建城乡一体土地... 研究目的:探索城乡一体化定级指标体系及差异化量化方法,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讨论城乡一体化定级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提炼城乡一致性因素和差异性因素,进而构建城乡一体土地定级指标体系,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定级的目的;(2)为保证城乡土地定级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针对一致性指标和差异性指标采用两步走的方式,在一致性指标结果基础上,区分城乡差异性指标进行再量化处理;(3)实证表明,高陵区城乡建设用地级别总体趋势以城区和泾河工业园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符合高陵区实际。研究结论: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定级是现阶段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的技术支撑工作,该研究建立的城乡一体化定级指标体系和差异化量化方法有望为类似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建设用地 土地定级 城乡定级指标体系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准入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熊芸 龚健 +2 位作者 陈平 王萍萍 麻夏丽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93,共7页
我国现行的用途管制准入体系仍存在要素与分区管制脱节、用地审批“放权”未全覆盖、管制刚性与弹性难以平衡、分区管制事权划分不清等问题,已无法适应国家简政放权和新时代系统管理的需要。文章在明晰用途管制分区准入体系现状的基础上... 我国现行的用途管制准入体系仍存在要素与分区管制脱节、用地审批“放权”未全覆盖、管制刚性与弹性难以平衡、分区管制事权划分不清等问题,已无法适应国家简政放权和新时代系统管理的需要。文章在明晰用途管制分区准入体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准入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分区管制视域下探讨准入方式和事权管理办法,构建差异性陆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准入体系,即统一划分管制分区体系、构建分区事权分级系统、探索差异化准入管制方式和完善准入内外监管机制。如此,促使管制部门既“放得下权力”又“抓得住重点”,推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以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准入体系 管制分区 事权分级 管制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的关键矿产总统令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涂亦楠 《中国矿业》 2021年第S02期16-20,共5页
美国关键矿产系列总统令是WTO系列对华资源诉讼的继续,是中美贸易战在资源领域的延伸,其恶化了中国的资源安全形势,对中国的国际资源贸易、海外资源开发合作、矿业技术获取和矿业融资均有不利影响。本文概述了关键矿产的内涵、特点和中... 美国关键矿产系列总统令是WTO系列对华资源诉讼的继续,是中美贸易战在资源领域的延伸,其恶化了中国的资源安全形势,对中国的国际资源贸易、海外资源开发合作、矿业技术获取和矿业融资均有不利影响。本文概述了关键矿产的内涵、特点和中国的资源形势,对美国系列关键矿产令的颁布背景、政策目标、内容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建议。具体策略包括:一是整合各项行政资源,完成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的顶层设计,理顺政策的框架体系,聚合各项行政、资金、人力资源,开源节流保障供给;二是结合多边贸易纪律和他国实践,完善矿产资源的管理机制,理顺对美国关键矿产总统令的攻防策略体系;三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建构并维系“人类资源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矿产 脱钩 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外矿业开发 人类资源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的中国关键矿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涂亦楠 李坤 《中国矿业》 2021年第S02期45-50,共6页
本文对国内学界的关键矿产研究进行了综述。基于1990—2020年中国国内期刊杂志相关刊文的文本内容和分类数据,笔者总结了其成果、分歧与共识,指出了研究的亮点与不足,预测了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的结论是:关键矿产的概念和理论主要是舶... 本文对国内学界的关键矿产研究进行了综述。基于1990—2020年中国国内期刊杂志相关刊文的文本内容和分类数据,笔者总结了其成果、分歧与共识,指出了研究的亮点与不足,预测了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的结论是:关键矿产的概念和理论主要是舶来品,国内关键矿产研究为国家战略和决策服务,受事件驱动。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多学科交融的定性、定量和混合分析法。由于我国欠缺关键矿产的顶层制度设计,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缺少纵向深度支撑与横向广度关联,与行业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密,各学科间的交融较少。中国亟待完善关键矿产的顶层设计,开展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矿产 资源安全 资源供给 资源循环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龚健 高静 +1 位作者 陈光 杨建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和技术范式,使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成为促进国土空间高效开发、有力保护和推动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和技术范式,使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成为促进国土空间高效开发、有力保护和推动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归纳演绎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在要素和空间多尺度融合、演变机理与优化路径耦合、情景评估与对比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2)将空间作为要素的载体与流动的外部指引,要素作为空间的核心与演变的内在动因,以情景匹配不同发展路径与优化目标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的理论逻辑。(3)国土空间内在演变机制、系统演化行为以及相应的政策调控路径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的基础,不同空间尺度下各类要素结构调整和配置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的要义与核心内容。研究结论:需加快形成因素综合、过程关联、层次融合、稳定韧性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范式,推动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情景分析 理论逻辑 概念模型 治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中土地政策目标及政策工具的演变分析——以广东“三旧”改造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健 田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共10页
研究目的:基于政策过程理论构建“政策环境—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城市更新中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并以广东“三旧”改造为例,观察其在政策环境变化后政策目标的转变与政策工具的调整,试图对城市更新中土地政策的... 研究目的:基于政策过程理论构建“政策环境—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城市更新中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并以广东“三旧”改造为例,观察其在政策环境变化后政策目标的转变与政策工具的调整,试图对城市更新中土地政策的变化进行规律性总结,为其他地区及全国层面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广东“三旧”改造中土地政策的目标逐渐转向支持实体产业发展、推进统筹成片开发、保障公共利益、政府统筹做地、引入强制司法保障、纳入法治轨道,政策工具随之调整与优化。研究结论:城市更新中土地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演变具有渐进性,体现出问题导向与发展导向,不断强化有为政府的作用,推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秩序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土地政策 “三旧”改造 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凯 张绪冰 +1 位作者 卓成刚 胡守庚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9-480,共12页
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可能导致的经济、社会及生态风险,将影响该区域甚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评估方法至关重要。该文设计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土地利用转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 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可能导致的经济、社会及生态风险,将影响该区域甚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评估方法至关重要。该文设计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土地利用转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评价了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应用障碍度分析法识别土地利用转型风险因子,分析了1990—2015年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经济、社会与生态风险的分布状态与变化趋势,完成对各时期区域土地利用转型风险的风险因子识别,为提高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研究效率,推进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经济带 土地利用转型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风险评估 因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建宁 陈璎亭 +3 位作者 王勇 张珺 张鹏 胡守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83-291,共9页
为测度耕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为科学制定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吴忠市为研究区,基于2009年、2013年、201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图谱和当量因子法,定量测度... 为测度耕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为科学制定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吴忠市为研究区,基于2009年、2013年、201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图谱和当量因子法,定量测度并揭示了2009—2017年吴忠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及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2009—2017年,吴忠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降低,由158.26亿元降低至156.46亿元;吴忠市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在前期变化、后期变化和持续变化3种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吴忠市部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导致了生态用地数量减少和建设用地大规模扩张,是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图谱 吴忠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重要性和MSPA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桂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3
16
作者 潘越 龚健 +2 位作者 杨建新 杨婷 王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95,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生态重要性”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生态重要性识别生态...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生态重要性”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生态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以重力模型评价其重要程度,提出基于MSPA核心区的“非源地核心区面积生态网络连接率(C)”和“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E)”指数并结合网络结构分析综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研究结果:(1)桂江流域含生态源地11处,总面积7948.50 km^(2),占桂江流域总面积的41.20%。(2)潜在生态廊道38条,总计1839.95 km,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6条,总计1278.29 km,包括一级生态廊道12条(515.47 km)和二级生态廊道14条(762.82 km)。(3)以26条重要生态廊道构成最优的生态网络,E处于峰值,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较高;C值更高,生态网络对于研究区内主要生态空间斑块的连通性更好;α指数和γ指数接近等于1,即网络基本达到最大限度回路数且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β指数更高,网络结构比较复杂且结构完善。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和实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重要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重力模型 MSPA核心区连通性 网络结构 桂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县域城镇化:人口与土地空间匹配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7
作者 任英健 杨建新 +4 位作者 张重 赵梓伯 王警若 王英格 龚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2-103,共12页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县域在过去20年中,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配置差异,探讨形成不同人地匹配关系类型的县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推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匹配评价模型,分析中国1...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县域在过去20年中,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配置差异,探讨形成不同人地匹配关系类型的县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推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匹配评价模型,分析中国1 871个县域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量以及2000—2010年、2010—2020年的增量匹配关系与动态变化,进而将全国县域划分为不同类型,利用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探究形成各类型县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匹配度等级均呈现下降趋势。南方地区城镇人口比例高于北方,而北方地区城镇土地比例高于南方。总体上全国县域城镇土地扩张速度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2)根据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的匹配关系可以将全国县域划分为8个类型。南方地区的县域以人口增长为主,而北方地区的县域以土地增长为主。(3)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类型县域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主要推动了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形成,而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则主要促进形成了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研究结论:2000—2020年全国县域总体上表现出南方“人多地少”,北方“人少地多”的局面。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需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同时改进落户政策并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而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并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特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人地匹配关系 土地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空间匹配评价模型 多分类逻辑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发展权配置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央地事权演化博弈分析及政策优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熊芸 龚健 李曼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2,共12页
研究目的:挖掘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蕴藏的两级土地发展权,引出央地政府存在根本性目标偏差下的行为逻辑差异并将其可视化,观察央地政府稳定策略及其对重要参数的敏感性,提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央地政府事权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挖掘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蕴藏的两级土地发展权,引出央地政府存在根本性目标偏差下的行为逻辑差异并将其可视化,观察央地政府稳定策略及其对重要参数的敏感性,提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央地政府事权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演化博弈模型和Matlab数值仿真模拟。研究结果:(1)事权清晰是央地政府有效管制的前提。(2)中央政府行为较地方政府行为而言,对寻租程度、监管地方成本、监管失灵风险参数更为敏感,且寻租程度对中央政府行为选择影响更大。(3)地方政府行为较中央政府行为而言,对奖励参数、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产生的收益以及交易费用参数更为敏感,且奖励参数对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中央政府需进行选择性集权以实现“检查次数最小化”,并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政治和财政激励,以期推动地方政府去严格落实中央用途管制目标,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央地事权 土地发展权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动产登记纠纷“民行交叉”解决机制的路径困境与优化——以登记行为的界分为基础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威 杨慧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4-41,共8页
研究目的:针对不动产登记中“民行交叉”纠纷解决机制的实务困境,分析该机制在登记领域的逻辑基础与适用前提,提出优化这一机制的制度方案。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规范解释法与原理论证。研究结果:(1)“民行交叉”纠纷解决机制在登记实... 研究目的:针对不动产登记中“民行交叉”纠纷解决机制的实务困境,分析该机制在登记领域的逻辑基础与适用前提,提出优化这一机制的制度方案。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规范解释法与原理论证。研究结果:(1)“民行交叉”纠纷解决机制在登记实务领域存在若干困境,须对其逻辑前提及适用基础进行反思;(2)清楚界分登记行为中的私法与公法要素,区分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下的登记行为,是构建登记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3)以不动产登记行为二分为基础构建二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可消除“民行交叉”的适用困境。研究结论:将《行政诉讼法》第6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条进行限缩解释,对依申请登记、政府组织的首次登记(总登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依嘱托登记分别适用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有利于解决登记实务中的纠纷难题、缓解登记机构的应诉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不动产登记纠纷 “民行交叉”纠纷解决机制 登记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建设用地制度创新:逻辑、理念与路径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健 田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探索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理念遵循与实现路径,为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因果逻辑法,理论建构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效率与公平兼顾、权利和机会平等、... 研究目的:探索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理念遵循与实现路径,为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因果逻辑法,理论建构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效率与公平兼顾、权利和机会平等、分配与增长同步的建设用地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前提和动力;(2)面向共同富裕的建设用地制度创新应遵循包容开放—均衡发展—利益共享的理念;(3)建设用地制度创新应着力构建城乡权利平等的农村建设用地制度、兼顾各方利益的城市建设用地制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建设用地制度及地利共享的建设用地收益分配制度四大制度体系。研究结论:建设用地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坚持权利平等、利益兼顾、地利共享、区域均衡的城乡建设用地制度创新理念与路径,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能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建设用地制度创新 逻辑与理念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