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地区性耕地资源主要农作物碳汇能力测算的实操方法--以安徽省为例
1
作者 梁俊 彭晓雪 +1 位作者 张红梅 刘王兵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6,21,共7页
为了解决模型估算法系数缺乏特定地区适应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区性耕地资源主要农作物碳汇能力测算的实操方法,这种方法采用直接测量农作物完整植株来测算碳吸收量,以便更好地计算具体区域耕地资源的碳汇能力,也为耕地资源碳汇能... 为了解决模型估算法系数缺乏特定地区适应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区性耕地资源主要农作物碳汇能力测算的实操方法,这种方法采用直接测量农作物完整植株来测算碳吸收量,以便更好地计算具体区域耕地资源的碳汇能力,也为耕地资源碳汇能力的评估提供更加适合当地特点的实测数值依据。将提出的实测法在安徽省进行应用,通过与估算法结果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具体地区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优化制作符合当地耕地资源特点的碳汇手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碳汇能力测算 地区性 实操方法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多维核算及其时空异质效应
2
作者 范树平 曹瑜珺 +4 位作者 郭慧敏 米逸诗 奚星伍 刘友兆 余波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1-224,共14页
科学合理核算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是全方位保护耕地资源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任务及关键环节。该文将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相结合,从生态支持服务价值、生态调节服务价值、生态衍生服务价值3个维度,统一规范构建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核算指... 科学合理核算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是全方位保护耕地资源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任务及关键环节。该文将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相结合,从生态支持服务价值、生态调节服务价值、生态衍生服务价值3个维度,统一规范构建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以安徽省104个县级面板数据为实证,综合运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SOFM等模型算法,核算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及其时空异质效应特征,并进一步提出差异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安徽省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最低仅为22284元/hm^(2),2015年耕地生态价值最高达到25666元/hm^(2),较2010年同比增长12%;生态支持服务价值占比较大,生态衍生服务价值占比较小,生态调节服务价值逐年上升,生态支持服务价值和生态衍生服务价值整体上升趋势,部分年份呈现稍微下降态势。(2)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全局Moran’s I指数介于0.792~0.808之间,耕地资源生态价值集聚性强,高值区越高、低值区越低,高值区域集中于东南片区和西部片区,低值区域集中于北部区域和部分市辖区,基本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总体布局。(3)耕地生态价值密度分布总体呈现右移取向,表现明显偏态分布和极化程度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双峰态势,呈现“一主一副”空间格局,多级分化较为明显。安徽省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存在显著时空异质效应特征,将安徽省划分为西南部山地生态功能维护区域、中部丘陵生态功能协调区域、北部平原生态功能提升区域,分区域类型针对性提出差别管控策略,有助于发挥耕地资源生态价值调节作用和耕地资源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生态价值 多维核算 时空异质效应 管控策略 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玉米秸秆资源测算与养分还田利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程启鹏 王擎运 +2 位作者 罗来超 刘洁 柴如山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6-855,共10页
河南省为我国小麦和玉米主产区,明晰其主粮作物秸秆资源的市域尺度空间分布格局及秸秆还田情景下的化肥可替代量,可为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制定及农田养分管理方案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小麦、玉米播... 河南省为我国小麦和玉米主产区,明晰其主粮作物秸秆资源的市域尺度空间分布格局及秸秆还田情景下的化肥可替代量,可为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制定及农田养分管理方案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根据文献调研获得的作物草谷比及秸秆养分含量等参数,测算各地级市小麦、玉米秸秆产量和单位面积可收集量,并分析秸秆还田替代化肥的潜力。结果表明:2018—2020年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4168.5万t和1944.3万t,在市级尺度上,小麦秸秆产量较高的地市依次为周口(611.3万t)、驻马店(579.2万t)、商丘(493.7万t)和南阳(470.6万t),其总占比为51.7%;四市的玉米秸秆产量也居于前列,分别为284.0万、216.9万、235.3万t和196.6万t,总占比为48.0%。郑州、鹤壁、三门峡、济源的小麦和玉米秸秆产量均较低,四市的总占比分别仅为5.0%和7.1%。河南省小麦秸秆N、P2O5、K2O养分年均资源量分别为19.8万、7.3万、72.5万t,玉米秸秆N、P2O5、K2O养分资源量分别为14.4万、5.7万、31.6万t。小麦秸秆还田当季的N、P2O5、K2O养分可替代量分别为17.8、8.3、118.3 kg·hm^(-2),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养分可替代量分别为23.7、11.0、77.7 kg·hm^(-2)。研究表明,河南省小麦、玉米秸秆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应以秸秆主产市为重点,高质高效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秸秆养分还田具有可观的化肥替代潜力,可通过秸秆科学还田实现化肥合理减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小麦 玉米 秸秆资源 秸秆还田 养分利用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安徽省为例探析遥感技术在耕地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金磊 吴冕 +3 位作者 支俊俊 刘王兵 王进 庞韶鹏 《南方农业》 2024年第2期159-163,共5页
遥感技术因其探测范围广、时效性高、成本较低等优势,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安徽省补充耕地项目“大起底”专项核查整治等具体工作,详细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耕地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 遥感技术因其探测范围广、时效性高、成本较低等优势,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安徽省补充耕地项目“大起底”专项核查整治等具体工作,详细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耕地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耕地地力变化及耕地保护监督检查等5个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耕地保护 土地整治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耕地保护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婉月 刘王兵 +1 位作者 张红梅 彭晓雪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9期70-75,共6页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13—2023年主题为“耕地保护”,期刊来源为北大核心、CSSCI和CSCD的741篇文献进行分析,探讨近十年耕地保护领域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耕地保护研究已得到稳定...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13—2023年主题为“耕地保护”,期刊来源为北大核心、CSSCI和CSCD的741篇文献进行分析,探讨近十年耕地保护领域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耕地保护研究已得到稳定性重视,研究力量及机构较为稳定;耕地质量、耕地资源、农户补偿、城镇化和耕地保护制度等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耕地保护领域研究或将更加聚焦农户行为、耕地保护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 动态趋势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空间保护利用耦合特征与用途管制探究
6
作者 奚星伍 冯艳 刘洋兵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6-114,共9页
在城乡空间宏观尺度对历史空间进行分级管控,是国家对于历史空间保护工作提出的要求。本文首先总结历史空间用途管制特点,提出历史空间保护利用新困境。然后基于历史空间边界识别的实证研究,分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历史空间... 在城乡空间宏观尺度对历史空间进行分级管控,是国家对于历史空间保护工作提出的要求。本文首先总结历史空间用途管制特点,提出历史空间保护利用新困境。然后基于历史空间边界识别的实证研究,分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历史空间利用独特性、整合性和贡献性的耦合特征,进而明确用途管制的对象,制定历史景观风貌协调机制,提出触发机制、预警机制、保障机制共同作用下,历史景观风貌协调机制嵌入用途管控全流程。从以历史文化自身形成的保护体系,转变为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的保护体系,推进历史资源的空间整合、综合统筹与整体保护。通过对历史空间用途管制的探索,力图塑造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国土空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空间 保护利用 耦合特征 用途管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需耦合视角下合肥都市圈生态空间冲突诊断与协同策略
7
作者 王秉义 叶琼 +2 位作者 闫梦茹 兰春 胡莎莎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0-371,共12页
[目的]诊断合肥都市圈生态空间冲突区域并提出协同策略,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形态学空间分析和最小阻力模型提取生态源地、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耦合供给适宜性和需求稀缺性,评价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合理... [目的]诊断合肥都市圈生态空间冲突区域并提出协同策略,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形态学空间分析和最小阻力模型提取生态源地、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耦合供给适宜性和需求稀缺性,评价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合理范围,识别非生态空间重点区域;采用叠置分析法,测算生态空间冲突指数。[结果]①合肥都市圈生态景观中部、南部连通性较好,北部细碎化严重,生态源地、廊道呈南多北少特征,核心生态源地集中在南部山地丘陵区。②非生态空间分布呈圈层式分异,中心区开发需求和适宜性高,边缘区较低,郊区表现为过渡性。③生态空间冲突区具有“中心高,边缘低”的异质性,高、较高冲突区(24.21%)集中分布于城郊过渡带,主要为生态敏感性与开发需求性冲突;中低冲突区(75.79%)位于生态本底良好、人类活动强度较低的缓冲区域。④生态空间冲突区宜建立“生态空间底线锁定—非生态空间弹性管控”协同机制,在保障核心生态功能的同时,建立有条件准入与动态适配策略,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有机衔接。[结论]都市圈生态空间冲突呈现核心区—边缘的梯度分异特征。生态空间、非生态空间协同配置及差异化治理是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国土空间冲突 都市圈 供需分析 协同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三调的林地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卫春 孔丽 《安徽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9-13,共5页
本文以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总体要求为导向,研究林地资源专项分类体系与国土三调分类体系间的语义差异,通过拆分、转换、组合,建立不同分类体系间的映射关系,构建兼顾国土三调地类权威性和林业小班地类专业性的分类体系。在此基础... 本文以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总体要求为导向,研究林地资源专项分类体系与国土三调分类体系间的语义差异,通过拆分、转换、组合,建立不同分类体系间的映射关系,构建兼顾国土三调地类权威性和林业小班地类专业性的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反映林地资源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及潜力、资源承载力情况的林地资源评价体系,为自然资源部门与林业部门形成高效衔接、逻辑清晰、融合互通的数据应用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国土调查 林地资源 分类体系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秸秆钾资源分布及其还田对土壤钾平衡的重要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柴如山 黄晶 +3 位作者 柳开楼 张会民 罗来超 张朝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45-1754,共10页
【目的】我国钾肥资源不足但秸秆资源丰富,有待科学高效循环利用。本研究估算了我国水稻秸秆钾养分的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利用水稻秸秆还田保持土壤钾素平衡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其他文献资料数据,结合... 【目的】我国钾肥资源不足但秸秆资源丰富,有待科学高效循环利用。本研究估算了我国水稻秸秆钾养分的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利用水稻秸秆还田保持土壤钾素平衡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其他文献资料数据,结合草谷比法对我国各省份不同季别水稻秸秆钾资源量及还田情景下的土壤钾输入量进行测算。【结果】2019年我国水稻秸秆钾(K_(2)O)养分总产量为493.9万t,其中早稻、晚稻和中晚稻秸秆钾养分量的占比分别为13.1%、14.6%和72.4%。不同稻区的水稻秸秆钾资源量占总量的比例为:长江中游(33.4%)˃长江下游(21.7%)˃西南(15.3%)˃东北(13.1%)˃华南(12.8%)˃华北(3.7%)。早稻和晚稻秸秆钾养分主要源自湖南(25.2%和24.7%)、江西(23.8%和24.4%)、广东(18.6%和19.5%)及广西(17.2%和14.8%)。中晚稻秸秆钾养分资源在主产省区间的分布表现为:江苏(14.3%)˃黑龙江(12.9%)˃湖北(12.2%)˃四川(10.7%)˃安徽(10.5%)˃湖南(8.8%)。在双季稻主产省区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早稻秸秆还田可向土壤输入钾量分别为148.7、140.6、143.9和145.0 kg/hm^(2),早稻籽粒钾的携出量分别为25.6、24.2、24.8和25.0 kg/hm^(2);晚稻秸秆还田可向土壤输入钾量分别为153.4、145.3、146.3和131.1 kg/hm^(2),晚稻籽粒钾的携出量分别为30.3、28.7、28.9和25.9 kg/hm^(2);不施钾肥条件下,4个省区双季稻体系秸秆不还田的土壤钾素周年亏缺量分别为357.9、338.8、343.9和327.0 kg/hm^(2),秸秆还田后的土壤钾素周年亏缺量分别降至55.9、52.9、53.6和50.8 kg/hm^(2)。中晚稻主产区为东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和西南稻区,中晚稻秸秆钾养分资源量分别为125.8、203.8、201.1和189.0 kg/hm^(2),相应的籽粒钾携出量分别为32.6、29.4、29.0和27.3 kg/hm^(2),说明如果秸秆全部还田,可以提高土壤钾素盈余。【结论】我国70%以上的水稻秸秆钾养分资源来自于中晚稻,50%以上的水稻秸秆钾养分资源分布在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稻区。早稻和晚稻秸秆还田可以大大降低土壤钾素亏缺,而中晚稻秸秆全部还田则可以提升土壤钾素的年盈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草谷比法 钾养分资源量 秸秆还田 钾输入量 土壤钾表观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耕地举证照片真伪识别的安徽经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洋兵 刘王兵 +2 位作者 支俊俊 姜伟 金磊 《南方农业》 2024年第7期241-244,共4页
高效且精准地识别补充耕地举证照片的真伪,是实现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重要技术环节。结合安徽省补充耕地项目“大起底”专项核查整治工作,提出数据采集、造假识别、整改实施“三位一体”的补充耕地举证照片... 高效且精准地识别补充耕地举证照片的真伪,是实现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重要技术环节。结合安徽省补充耕地项目“大起底”专项核查整治工作,提出数据采集、造假识别、整改实施“三位一体”的补充耕地举证照片真伪识别技术方法体系,实现补充耕地举证照片从输入到输出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为全国耕地照片信息的科学核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安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充耕地 照片真伪识别 非农化 非粮化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文献计量学研究
11
作者 范天玥 梁俊 +1 位作者 张红梅 刘王兵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5期99-102,共4页
为深入研究耕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了解其进展与展望,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利用CiteSpace 6.1.R6与Excel软件对2000—2023年相关文献进行了总体趋势、关键词共现以及突现词时间图谱的分析,得出该领域近20年研究热点聚类、深层研究核心、研... 为深入研究耕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了解其进展与展望,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利用CiteSpace 6.1.R6与Excel软件对2000—2023年相关文献进行了总体趋势、关键词共现以及突现词时间图谱的分析,得出该领域近20年研究热点聚类、深层研究核心、研究发展、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展望。结果表明:①研究趋势,2000—2009年发展较为缓慢,2012—2020年为热度高潮期,2021—2023年为小幅回落期;②研究核心,通过调节相关自然资源条件达到碳循环的目的,间接指导土地利用;③研究发展,由早期以农业碳减排为代表的“内部碳循环”模式,演变出以时空模拟、气候变化、景观格局与耕地生态碳循环相结合为代表的复合型“内部碳减排+外部碳循环”模式;④未来展望:与国土空间规划高度融合,推动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12
作者 宫志锋 吴泽璐 +5 位作者 丁可欣 佘文静 柴如山 王擎运 汪建飞 马超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7,共9页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下作物磷肥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秸秆还田对作物磷肥利用率影响的27篇文献163条数据,利用整合分析,探究作物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的响...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下作物磷肥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秸秆还田对作物磷肥利用率影响的27篇文献163条数据,利用整合分析,探究作物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整体上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升磷素吸收量(效应值的范围为7.78%~16.44%),但对磷肥利用率无显著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高磷(全磷含量0.75~1.50 g/kg;有效磷含量>20 mg/kg)土壤相比于低磷土壤具有更好地提升磷素吸收量的效果,偏酸性(pH<6.5)的土壤也更有利于磷素吸收量的提升。磷肥施用量、秸秆施用量、秸秆种类和作物种类均会显著影响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吸收量。此外,线性拟合结果显示磷肥利用率与全磷、有机质和pH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显著(P<0.05)线性负相关;磷素吸收量与有机质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综上,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季风气候区域,低有机质高磷含量的壤土上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能够更好地提升磷肥吸收利用效率。施肥量和秸秆施用量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研究结果为提高作物磷肥利用效率和制定秸秆资源可持续农业生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主要粮食作物 磷肥利用率 磷素吸收量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源人工腐植酸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13
作者 刘增 朱飘 +6 位作者 潘文涛 石磊 骆艳娜 景建元 陈晓辉 熊启中 叶新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93-1901,共9页
为了探究秸秆源人工腐植酸是否具有刺激植物生长的生物活性,并基于腐植酸结构特征分析其内在机制,本研究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利用水热反应合成了人工腐植酸(A-HA),并以风化煤腐植酸(M-HA)作为对照,分析了两种腐植酸的元素组成、官能团类型... 为了探究秸秆源人工腐植酸是否具有刺激植物生长的生物活性,并基于腐植酸结构特征分析其内在机制,本研究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利用水热反应合成了人工腐植酸(A-HA),并以风化煤腐植酸(M-HA)作为对照,分析了两种腐植酸的元素组成、官能团类型,以及分子量分布等的差异,研究了不同浓度的M-HA和A-HA溶液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与M-HA相比,A-HA的腐殖化程度低,酸性官能团少,其总酸度、羧基和酚羟基含量分别比M-HA显著降低了50.8%、41.7%和76.5%(P<0.05);与M-HA相比,A-HA含有更多的小分子组分。与M-HA相同,A-HA也具有双亲性,但A-HA的疏水性碳主要来源于烷基碳(0~45 ppm)和芳香碳(110~160 ppm),而M-HA的疏水性碳主要为芳香碳。使用1 mg·L^(-1)(以碳计)的M-HA与10 mg·L^(-1)(以碳计)的A-HA溶液浸泡玉米种子,均使玉米种子的发芽率(GR)达到了100%,且与不添加腐植酸的对照处理相比,玉米种子的发芽指数(GI)、发芽势(GP)、侧根数(NLR),以及侧根长(LRL)分别显著提高了51.7%与29.5%、42.2%与34.3%、48.1%与33.3%,以及58.2%与39.0%(P<0.05)。研究表明,尽管A-HA在结构与组成上与M-HA存在差异,但其展现出与M-HA相似的生物活性,能够有效刺激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具有开发为植物生长刺激剂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反应 水稻秸秆 人工腐植酸 结构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减量替代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4
作者 康治东 徐飞 +3 位作者 卢恒 钟自勉 章力干 李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83-1393,共11页
明确缓释氮肥减量施用最佳比例及其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为稻田缓释氮肥施用方案的选择及农业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秸秆还田条件下的稻田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缓释氮肥减量替代常规氮肥对水稻... 明确缓释氮肥减量施用最佳比例及其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为稻田缓释氮肥施用方案的选择及农业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秸秆还田条件下的稻田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缓释氮肥减量替代常规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水稻季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氧化亚氮(N_(2)O)和甲烷(CH_(4))]排放的影响。试验包括6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CN)、缓释氮肥等氮替代常规氮肥(SRN)以及在SRN基础上减氮20%(-20%SRN)、减氮40%(-40%SRN)和减氮60%(-60%SRN)。与CK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其中SRN处理水稻产量最高(9.78 t∙hm^(-2)),-20%SRN与SRN处理无显著差异;与CN处理相比,SRN和-20%SRN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0.1%和7.7%(P<0.05),而-60%SRN处理显著降低11.2%(P<0.05)。与CK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能显著增加CO_(2)、N_(2)O和CH_(4)累积排放量及稻田全球增温潜势(GPW),且具有相似趋势:CN≈SRN>-20%SRN>-40%SRN>-60%SRN>CK。相较于CK处理,CN、SRN及各减氮处理显著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其增幅为10.3%~34.0%(P<0.05)。与CN处理相比,SRN及各减氮处理均可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其降幅为8.9%~17.7%(P<0.05)。缓释氮肥减氮20%替代常规氮肥是该区稻田缓释氮肥减量施用最佳比例,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氮肥 减氮 水稻产量 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分泌物对漆酶诱导17β-雌二醇聚合转移的影响及机制
15
作者 肖盛华 郭玉洁 +1 位作者 戴蔚 孙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6-814,共9页
以广泛种植的玉米(Zea mays L.)为代表性农作物,选择17β-雌二醇(E2)为环境中典型雌激素,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探究了玉米根系分泌物(M-REs)对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漆酶诱导E2转化动力学、产物分布和植物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 以广泛种植的玉米(Zea mays L.)为代表性农作物,选择17β-雌二醇(E2)为环境中典型雌激素,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探究了玉米根系分泌物(M-REs)对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漆酶诱导E2转化动力学、产物分布和植物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漆酶3 h内能够转化95%以上E2,其转化动力学常数(k)为1.08 h^(-1)。40~80 mg·L^(-1)M-REs抑制了漆酶诱导的E2转化(k=0.82~0.96 h^(-1)),而5~20 mg·L^(-1)M-REs对E2转化表现出促进效果(k=1.14~1.45 h^(-1))。漆酶诱导E2转化的可识别中间产物中不仅含有E2自聚合产物(如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等低聚物),还包括大量E2和M-REs的共聚合产物(如E2与香草酸、阿魏酸、原儿茶酸、谷氨酸、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的共二聚体)。随着漆酶诱导聚合反应时间的延长,E2和M-REs中特定的小分子代谢物会产生高度复杂且具有多种功能基团的C—C、C—O—C或C—N—C键结合的共沉淀聚合产物。研究表明,E2和M-REs共沉淀聚合产物不仅有效地缓解了E2对玉米种子的毒害作用,还刺激了玉米根的生长发育,漆酶诱导共聚合转移有望为农作物根际雌激素的净污和解毒提供新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根系分泌物 真菌漆酶 17Β-雌二醇 共聚合转移 植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控释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16
作者 翟效俊 刘新宇 +3 位作者 李智 郭明月 张朝春 王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1,共8页
通过研究新型控释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巢湖流域水稻生产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实现巢湖流域水稻高产高效。于2022—2023年在安徽农业大学皖中综合实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普通肥料(普通磷酸二铵)和新型控释肥料(控失活化磷酸二铵)2种... 通过研究新型控释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巢湖流域水稻生产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实现巢湖流域水稻高产高效。于2022—2023年在安徽农业大学皖中综合实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普通肥料(普通磷酸二铵)和新型控释肥料(控失活化磷酸二铵)2种施肥方式,耦合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生物炭还田、有机肥还田4种还田方式,研究其对水稻生物量累积、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失活化磷酸二铵明显提高拔节期至成熟期水稻生物量、成熟期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与普通肥料相比,2年水稻产量平均提高12.5%,氮肥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分别平均提高40.55%、17.00%、6.35%。综合2年土壤数据分析表明,与普通肥料相比,使用控失活化磷酸二铵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4.5%,速效氮含量11.6%。通过对不同有机物料还田进行分析,水稻生物量、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总体表现均为生物炭还田>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不还田。综上所述,施用控失活化磷酸二铵可以显著改善土壤氮素有效性,提高水稻生物量累积、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且与生物炭的配施效果优于其他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在巢湖流域水稻生产中推荐使用该新型控释肥料+生物炭还田的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肥料 有机物料还田 生物炭 水稻产量 水稻氮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温度对污泥碳化产物性状及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17
作者 邓家纹 汪军 +3 位作者 陈建 刘程 徐汝民 王擎运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0-55,共6页
为探讨热解温度对市政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碳化产物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在300、400、500、600、700℃温度梯度下对污泥进行热解碳化,通过分析碳化产物,探究污泥碳化处理最适温度。结果显示:随热解温度升高生... 为探讨热解温度对市政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碳化产物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在300、400、500、600、700℃温度梯度下对污泥进行热解碳化,通过分析碳化产物,探究污泥碳化处理最适温度。结果显示:随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孔隙结构进一步发育,有机碳损失明显,并呈现明显的碱性特征;污泥热解导致80%以上氮素流失,但提高了磷、钾含量,其中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500℃下含量相对较高;典型重金属以残渣态为主,在热解作用下有进一步固化降低其生物有效性的趋势,但600~700℃高温处理下Pb、Ni活性增强。尽管Cd以残渣态为主,受热解影响相对较小,但含量较高限制了热解污泥的农业利用。综合碳化产物营养性能、酸碱性和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等因素,推荐500℃作为热解碳化的最佳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温度 污泥碳化产物 重金属形态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在盐碱地改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孙瑞波 章凤玲 +4 位作者 宗静雯 罗聪 李凯旋 王滢 陈林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4-30,共17页
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通过土壤改良来发挥盐碱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盐碱地中蕴含着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微生物资源,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 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通过土壤改良来发挥盐碱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盐碱地中蕴含着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微生物资源,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微生物在土壤结构改良、肥力提升和促进植物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微生物资源是改良盐碱地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对盐碱地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生态功能调控途径和植物-微生物互惠互利机制等基本原理缺乏全面了解,加之微生物群落较高的环境敏感性等特点,基于微生物的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开发仍面临巨大挑战。该文总结盐碱地中的主要功能微生物资源,概括微生物提高盐碱地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生长和抗逆性、提高作物生产力的主要作用途径,回顾目前利用微生物改良盐碱地的主要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并探讨微生物改良盐碱地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以期推动盐碱地微生物生态研究的开展,并为盐碱地改良提供微生物学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功能微生物 耐盐碱微生物 微生物改良 修复机制 微生物群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宅基地退出前后农户意愿影响因素异质特征及其政策启示——基于问卷调查与案例访谈的实证检验
19
作者 奚星伍 王琦 +2 位作者 张斌 余波平 米逸诗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219-226,共8页
[目的]进一步厘清宅基地退出前后农户意愿影响因素,为针对性提出差别化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深入安徽省、山东省调查问卷和典型村域案例访谈,采用Logistic模型对宅基地退出前后农户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进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结果]根据... [目的]进一步厘清宅基地退出前后农户意愿影响因素,为针对性提出差别化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深入安徽省、山东省调查问卷和典型村域案例访谈,采用Logistic模型对宅基地退出前后农户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进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居住情况及其差异诉求,农户对政策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宅基地退出后幸福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意宅基地退出占比同样很高,考虑到居住成本及生活习惯而导致农户显著偏向安置于原有居住地,问题集中于不公平、不透明及补偿标准偏低,农户对于维权意识总体比较淡薄,感到相对满意仍占绝大多数。根据社区典型案例分析,征求农户意愿过于简化、没有充分预先规划及工作过程急功近利是导致推进宅基地退出过程农户意愿偏低的重要原因,并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相互佐证。年龄、居住年龄、收入方式、是否与老年人居住、政策了解程度、对生活方式偏好均是村民参与宅基地退出的意愿程度影响因素,且宅基地退出前后农户的意愿影响因素方向整体较为一致。[结论]建议从农村社会体制、基层政府、农户个体3个策略维度,不同程度提高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及其做到相应公平公正;健全宅基地退出后期的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策宣传及贯彻落实,形成良好政策推行环境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退出 农户意愿 影响因素 异质特征 政策启示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困境与路径优化
20
作者 侯长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0期86-90,共5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在一定区域内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的空间治理活动。本文结合安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推进实践,分析了该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取得的成效和需重点关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在一定区域内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的空间治理活动。本文结合安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的推进实践,分析了该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取得的成效和需重点关注的环节,并提出优化路径。目前,研究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庄配套设施完善、林地整理以及农文旅融合等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土地空间布局的优化,提升了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增加了居民收入。然而,实践中在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吸引力、多元化资金渠道、试点合力形成和权属调整路径等方面需重点关注。基于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具体包括深入开展基础潜力调查、分析工作,以健全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结合现有资源基础,积极探索土地供给、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提高产业的吸引力;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采用“政府统筹、部门协力”的模式,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土地权属调整的调查、评估、分配、登记等技术体系,完善土地权属调整措施。本文为进一步推进研究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国土空间布局 产业融合发展 综合整治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