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巴隆地区中性岩墙群的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楚志强 闫东东 +2 位作者 赵涵 龚婷婷 熊富浩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4-466,共13页
岩墙群是研究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与大陆地壳生长机制的重要探针。本文以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巴隆地区中性岩墙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其岩石成因及其对古特提斯造山作用过程的启示。巴隆中性岩墙群以闪... 岩墙群是研究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与大陆地壳生长机制的重要探针。本文以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巴隆地区中性岩墙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其岩石成因及其对古特提斯造山作用过程的启示。巴隆中性岩墙群以闪长玢岩为主,其锆石U-Pb年龄为250.2±1.3 Ma,属于早三叠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墙群的SiO_(2)含量为52.8%~59.6%,全碱(K_(2)O+Na_(2)O)含量为3.98%~6.25%,Mg#值为24~46,铝饱和指数为0.91~0.98,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岩石。样品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显著,(La/Yb)N值为5.44~7.76,Eu异常不明显(δEu=0.91~1.11)。样品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且具有显著的Nb、Ta负异常。岩石成因分析表明巴隆早三叠世中性岩墙群主要起源于古老镁铁质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且岩浆受到一定程度的壳–幔混合影响。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巴隆地区中性岩墙群形成于东昆仑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陆缘弧环境,且大陆弧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和壳–幔混合作用是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旋回大陆地壳生长演化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岩墙群 闪长玢岩 早三叠世 陆缘弧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马尔康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时代的限定:来自LA-MC-ICP-MS锡石U-Pb定年的证据 被引量:52
2
作者 费光春 杨峥 +7 位作者 杨继忆 罗伟 邓运 赖宇涛 陶鑫鑫 郑硌 唐文春 李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6-849,共14页
四川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位于四川西部可尔因矿田东南部,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是近年新发现的以锂为主,共伴生铌、钽、铍、铷、锡的超大型矿床。本文在花岗伟晶岩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花岗伟晶岩中的锡石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成... 四川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位于四川西部可尔因矿田东南部,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是近年新发现的以锂为主,共伴生铌、钽、铍、铷、锡的超大型矿床。本文在花岗伟晶岩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花岗伟晶岩中的锡石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以及LA-MC-ICP-MS U-Pb定年工作。电子探针波谱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党坝矿床的锡石都是与稀有金属伟晶岩有关的锡石,并非来自热液作用的锡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脉(DB2)和含锂云母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脉(DB1)两件样品的207Pb/206Pb-238U/207Pb谐和年龄分别为208.1±1.9Ma(n=31,MSWD=2.5)和199.3±1.6Ma(n=11,MSWD=0.68),可以代表花岗伟晶岩脉的形成时代,并且表明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与印支晚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松潘甘孜造山带稀有金属矿床成矿年代学对比显示,党坝、李家沟、雪宝顶和甲基卡等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类型和成矿年龄,形成于造山后构造背景。松潘甘孜造山带印支晚期和燕山早期存在大规模的锂铌钽铍锡稀有多金属成矿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U-Pb定年 花岗伟晶岩 稀有金属 党坝 可尔因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洛扎地区洛扎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顺 夏特 +3 位作者 武梅千 周俊 王源 魏明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藏南洛扎地区洛扎断裂属于区域上定日—洛扎断裂的东段部分,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一条重要的断裂,但其总体研究程度较低。运用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的方法研究了洛扎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表现和活动历史等,讨论其在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格局... 藏南洛扎地区洛扎断裂属于区域上定日—洛扎断裂的东段部分,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一条重要的断裂,但其总体研究程度较低。运用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的方法研究了洛扎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表现和活动历史等,讨论其在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格局形成中的意义。主要认识如下:(1)洛扎断裂现今主要表现为一条规模大的脆性-脆韧性断层,SWW—NEE走向,高角度倾向NNW。断层带内发育劈理带、断层泥、构造角砾岩等。运动性质主体表现为正断层。(2)洛扎断裂的南北两侧地块具有显著不同的变形特征,南侧为平缓的大型背斜-向斜构造,北侧为近NWW—SEE走向的倒转褶皱-断层构造。(3)洛扎断裂经历了多期活动,中生代正断活动,古近纪逆冲活动,中新世韧性伸展,中新世晚期逆冲活动以及上新世—第四纪正断活动。现今断层展示的更多是最后一期活动的形迹。(4)依据其规模大、多期活动性、两盘构造变形与沉积的系统差异性等肯定了其作为构造分区断层而存在。(5)洛扎断裂和藏南拆离断层(STD)在研究区均有出露,局部二者出露线近于重合,但洛扎断裂以高角度断面切割了平缓的STD。洛扎断裂是比STD具有更悠久地质历史的区域性断层,只是后者中新世以来的活动性更多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扎断裂 区域性断层 多期活动 藏南拆离断层 ESR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南缘红泥坡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铜矿化机制——来自流体包裹体和原位S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3
4
作者 宋明伟 彭义伟 +7 位作者 陈翠华 丁枫 程文斌 李葆华 杨玉龙 陈良 吴锦 陈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9-651,共23页
扬子地块西南缘红泥坡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铜矿床。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和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分析,揭示了红泥坡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矿质沉淀机制。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火山-沉... 扬子地块西南缘红泥坡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铜矿床。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和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分析,揭示了红泥坡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矿质沉淀机制。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火山-沉积期和热液成矿期。热液成矿期石英+方解石+硫化物阶段(Ⅰ)的石英中发育纯CO_(2)包裹体、水溶液-CO_(2)包裹体、含固相的水溶液-CO_(2)包裹体、含固相的水溶液包裹体以及富液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各类包裹体成群分布,均一温度(106~500℃)和盐度(8.8%~59.8%)变化大。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中挥发分成分为H_(2)O、CO_(2)和少量CH_(4)。火山-沉积期黄铁矿原位δ^(34)S值为9.18‰~9.34‰,为海水硫和岩浆硫的混合硫;热液成矿期硫化物的原位δ^(34)S值为4.42‰~5.26‰,为岩浆硫和少量地层硫的混合硫。综合矿床成矿时代、流体包裹体及S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古元古代火山-沉积作用形成含Fe和Cu的矿源层;新元古代随着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来自深部的岩浆流体携带的大量成矿物质在向上运移过程中与中低盐度、富CO_(2)的变质流体发生混合,触发了成矿物质的饱和沉淀,形成了红泥坡矿床的工业铜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南缘 红泥坡铜矿床 拉拉矿田 流体包裹体 原位S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分段特征对凹陷构造-沉积分异的控制作用——以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临高断裂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洁琼 李廷辉 +2 位作者 廖飞燕 谢玉权 龙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7-646,共10页
通过构造精细解释、断层活动速率统计、构造演化史恢复,对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临高断裂及主要次级控凹断裂的几何特征、活动性以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明确控陷断裂分段特征对凹陷构造体系发育、沉降中心分布与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构造精细解释、断层活动速率统计、构造演化史恢复,对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临高断裂及主要次级控凹断裂的几何特征、活动性以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明确控陷断裂分段特征对凹陷构造体系发育、沉降中心分布与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临高断裂沿断面走向可分为北北东向的铲式断面西段、东西向的直板式中段以及北东向的坡坪坡式东段;临高断裂早期直板式断面发育阶段控制了福山凹陷下构造体系的形成,以发育多米诺式断层为主;晚期复杂断面以及次级控凹断裂联合作用控制了凹陷上构造体系的发育,形成复杂多样的伸展构造;临高断裂以及次级控凹断裂不同分段不同地质时期的活动性差异,导致凹陷内沉降中心表现出西部往中部、东部迁移的特征。控陷断裂在时空上的分段特征控制了凹陷的发育演化,时间上分段生长特征控制凹陷不同构造体系的发育,空间上分段活动性控制凹陷沉降中心的分布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分段 断面形态 断层活动性 临高断裂 福山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留系泥页岩滑脱层对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的影响——基于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晓玉 李江海 +2 位作者 王利杰 柳晨 胡懿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08,共11页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是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主要分布区,也是盆山耦合研究的典型区。该地区发育三套主要滑脱层,前人研究多以底层寒武系泥页岩和顶层上三叠统膏盐岩作为区域主控滑脱层,认为中...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是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主要分布区,也是盆山耦合研究的典型区。该地区发育三套主要滑脱层,前人研究多以底层寒武系泥页岩和顶层上三叠统膏盐岩作为区域主控滑脱层,认为中间层志留系滑脱层使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复杂化,但是中间滑脱层对大巴山前陆冲断带的具体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物理模拟设计两组实验、四个模型,探讨了相同厚度的硅胶和玻璃微珠作为基底滑脱层时,中间滑脱层对于模型整体构造样式的影响,分析了其与基底及沉积盖层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①硅胶作基底滑脱层时,正向逆冲断层和反向逆冲断层数量相当,反冲断层多为自基底逆冲的断层。玻璃微珠作为基底滑脱层时,存在中间滑脱层的体系以正向逆冲断层为主,反冲断层多为浅部小型断层;②中间滑脱层的引入降低了整个体系的强度,使体系中构造变形更加复杂,模型中出现脱耦现象。中间滑脱层对前陆方向的变形起主导作用,促进了模型远端前陆方向的传播,垂向上沉积载荷的增大激活了中间滑脱层对挤压端构造样式的影响;③模拟表明,该地区志留系滑脱层使剖面出现脱耦,寒武系基底滑脱层为摩擦滑脱层,上三叠统之上发育较薄沉积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 构造样式 中间滑脱层 志留系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北缘二叠纪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识别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宣威 田亚铭 +4 位作者 姜福杰 王鹏威 张慧 柳昊 李飞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407,共21页
【目的】中—晚二叠世的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PL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难点。一方面,中—晚二叠之交的抬升运动造成了沉积间断和差异剥蚀,给界线的厘定和与全球剖面的对比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多个剖面记录有PLB界线相关的... 【目的】中—晚二叠世的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PL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难点。一方面,中—晚二叠之交的抬升运动造成了沉积间断和差异剥蚀,给界线的厘定和与全球剖面的对比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多个剖面记录有PLB界线相关的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但发生时间具有差异,其成因尚不清楚。【方法】选取扬子板块西北缘三堆镇、王家沟、大两乡等7个剖面Guadalupian统晚期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性特征和牙形石刺确定地层时限,结合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手段,补充了区域碳同位素漂移事件的环境证据,同时对其与地质事件的联系进行了梳理。【结果】(1)自Jinogondolella.postserrata到Clarkina.dukouensis带,可识别出生屑灰岩(含云灰岩)、硅质岩(泥质灰岩)、煤层和含泥灰岩4个岩性段,代表了海平面平稳—下降—上升三个阶段;(2)以古暴露面、岩性突变面和其上C.dukouensis牙形石的首现面为依据,识别出PLB界线所处的位置;(3)三堆镇剖面J.postserra-J.shannoni带和J.altudaensis-J.xuanhanensis带记录了两次海退事件,造成Sr/Ba及Y/Ho比值同步负偏,轻稀土相对富集。【结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在J.altudaensis带开始活动,热液的输入造成区域稀土元素总量骤增。生物种群在J.postserrata带开始受到灭绝事件波及,事件持续直至PLB界线处。该研究为扬子西北缘剖面与全球记录到的碳同位素负偏事件在时间和期次上的差异补充了剖面证据并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 生物地层 牙形石 PLB界线 生物灭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研究方法、理论及其勘探开发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忠权 贾承造 +8 位作者 江同文 陈更生 何骁 李国欣 杨洪志 石学文 吴伟 胡懿灵 龙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7-271,293,共16页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与美国、加拿大等“平原式”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地下地质构造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页岩层内构造变形-变位复杂、勘探“甜点”认识不清、生产开发钻井过程中水平井段目标靶体寻找困难并时常出现工程...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与美国、加拿大等“平原式”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地下地质构造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页岩层内构造变形-变位复杂、勘探“甜点”认识不清、生产开发钻井过程中水平井段目标靶体寻找困难并时常出现工程事故等问题。本文从野外调查、岩心观察、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处理解释等方面分析总结了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在初步应用过程中已取得良好成效,能够有效识别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式”页岩气 层内构造 构造“甜点” 研究方法 研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南部中新生代盆地差异演化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鹏辉 何梅兴 +2 位作者 何大双 李洪奎 张耀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4,共2页
下扬子南部相邻的望江、怀宁、潜山3个中新生代盆地具有显著的差异演化特征。研究区深部约12 km发育个滑脱面,其上部的先存构造在伸展作用下发生活化,控制了盆地的结构、沉积填充和形成演化。中部的怀宁盆地属于晚侏罗—早白垩世岩浆活... 下扬子南部相邻的望江、怀宁、潜山3个中新生代盆地具有显著的差异演化特征。研究区深部约12 km发育个滑脱面,其上部的先存构造在伸展作用下发生活化,控制了盆地的结构、沉积填充和形成演化。中部的怀宁盆地属于晚侏罗—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上拱形成的裂陷盆地,沉积充填了套厚层的火山碎屑沉积。晚白垩世—古近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 深部结构 盆地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成因机理 被引量:19
10
作者 苏桂萍 李忠权 +6 位作者 应丹琳 李根 应文峰 杨渊宇 刘恒麟 丁啸 唐华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93-1812,共20页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位于盆地中西部,龙门山构造带以东。分析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成因机理对研究盆地内构造变形和指导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大量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周缘露头资料...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位于盆地中西部,龙门山构造带以东。分析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成因机理对研究盆地内构造变形和指导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大量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周缘露头资料,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地层特征,识别古隆起发育区的前二叠系缺失情况,以及各套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相结合方法,较为详细地刻画了加里东古隆的形态特征,进而认识古隆起的阶段性演化;以灯影组顶面古构造演化为研究对象,结合平衡剖面技术,确定了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演化阶段,将其划分为震旦纪雏形期、寒武纪-志留纪发育期、泥盆纪-石炭纪剥蚀夷平期、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埋藏期、晚三叠世-现今调整定型期5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四川盆地基底断裂特征,进一步分析加里东古隆起动力学成因机理。综合研究认为,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和基底断裂分期分段活动的影响。是基底作"堑垒式"差异隆升使盆地出现"大隆大坳"此起彼伏的构造格局,从而影响了继承性古隆起的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加里东古隆起 地震解释 形成演化 成因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密云水库西水堡子-梨树沟韧性剪切带显微构造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恒麟 李忠权 +6 位作者 袁四化 尹福光 徐波 彭杨 李根 苏桂萍 丁啸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5-410,442,共17页
北京密云水库西水堡子-梨树沟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研究该韧性剪切带的显微构造特征对确定其性质及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岩石定向标本采集及镜下显微构造鉴定,表明断层拆离面以下为变质核杂... 北京密云水库西水堡子-梨树沟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研究该韧性剪切带的显微构造特征对确定其性质及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岩石定向标本采集及镜下显微构造鉴定,表明断层拆离面以下为变质核杂岩,由长英质糜棱岩、糜棱岩化闪长岩、糜棱岩化黑云母片岩及糜棱岩化片麻岩组成。岩石的韧性组构非常发育,长英质矿物中常见蠕英结构、矩形边结构、机械双晶、核-幔结构等。片状矿物中常见S-C组构、云母鱼结构、显微膝折带等。水堡子-梨树沟韧性剪切带为NWW-SEE向剪切的伸展型韧性剪切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 显微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带南段马玉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崇波 李忠权 +1 位作者 王道永 陈晓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3-230,共8页
对云南墨江县马玉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马玉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63.6±2.4Ma,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马玉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为59.56%~70.50%,全碱(Na_2O+K_2O)... 对云南墨江县马玉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马玉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63.6±2.4Ma,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马玉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为59.56%~70.50%,全碱(Na_2O+K_2O)含量为5.16%~7.92%,且Na2O>K_2O;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负Eu异常明显(δEu=0.84~1.32),相对富集Sc、Hf,相对贫化Sr、Zr、Th、U。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马玉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碰撞期后板内构造环境,说明哀牢山构造带的古特提斯支洋或弧后盆地在晚二叠世(263.6±2.4Ma)已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锆石U-PB测年 岩石地球化学 同碰撞期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西北缘巴楚—阿图什地区钒钛磁铁矿矿集区的成因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盖之 曹俊 +2 位作者 王旋 陈苗苗 易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73-75,共3页
显生宙以来全球最重要的地幔柱成矿作用发育在二叠纪大火成岩省(王焰等,2017)。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直接相关的Nori’sk—Talnakh矿床是世界级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Lightfoot and Keays,2005)。位于我国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攀西地... 显生宙以来全球最重要的地幔柱成矿作用发育在二叠纪大火成岩省(王焰等,2017)。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直接相关的Nori’sk—Talnakh矿床是世界级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Lightfoot and Keays,2005)。位于我国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攀西地区则是世界著名的岩浆钒钛磁铁矿矿床聚集区(王焰等,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磁铁矿 基性—超基性岩墙 橄榄石斑晶 巴楚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壳渗透率结构对其内部热液对流的影响研究——基于热力学数值模拟
14
作者 范庆凯 李江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86-1997,共12页
洋底特殊环境的限制使数值模拟成为研究海底热液对流与成矿机制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洋壳渗透率单因素变化对热液对流系统的形态和输出参数(热液喷发温度和热流值)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洋壳平均渗透率分别与热液喷... 洋底特殊环境的限制使数值模拟成为研究海底热液对流与成矿机制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洋壳渗透率单因素变化对热液对流系统的形态和输出参数(热液喷发温度和热流值)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洋壳平均渗透率分别与热液喷发温度和热量输出呈反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符合达西流体热对流的基本解析规律.另外,洋壳渗透率的垂向变化不会使洋壳内部的对流系统产生明显的横向偏移,只使热液羽规模在垂向上产生规律性变化,且渗透率越大,热液羽规模越小.渗透率在水平方向的变化则是引发热液羽和热液喷发位置横向偏移的主要因素,且只有在特定的渗透率水平变化率范围内,上涌热液羽才会发生向高渗区的明显偏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今拆离断层相关的热液系统均未发育于断层终止线上的事实.以大西洋Trans-Atlantic Geotraverse(TAG)热液区为例,断裂带高渗区必然影响相邻洋壳内部热液的上涌路径,但受区内拆离断裂带周缘的渗透率水平变化规律的影响,上涌热液羽不至于完全偏移至断裂带,从而产生拆离断层上盘的热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数值模拟 热液对流 喷发温度 热流值 相位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纵向结构及原型盆地叠合特征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李洪奎 李忠权 +4 位作者 龙伟 万双双 丁啸 王适择 王圻仲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7-267,共11页
位于扬子克拉通西部的四川盆地在前震旦纪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对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动力学性质、盆地类型存在争议;而理清不同时期盆地类型及其叠合特征对于上扬子克拉通盖层演化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扬子克拉通西部的四川盆地在前震旦纪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对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动力学性质、盆地类型存在争议;而理清不同时期盆地类型及其叠合特征对于上扬子克拉通盖层演化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利用穿过盆地的北西-南东向区域地震反射大剖面,结合钻井、野外地质、区域地质资料,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进行剖析,识别出5个区域不整合面,划分出5个盖层构造层,认为在纵向上形成了海相克拉通裂陷盆地(Z-S)、海相克拉通拗陷盆地(P_1l-T_2l)、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T_3x^1-T_3x^3)、陆相拗陷盆地(T_3x^4-J)、前陆盆地(K-Q)等原型盆地的有序叠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原型盆地 叠合盆地 构造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可尔因矿田李家沟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锡石LA-MC-ICP-MS 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6
作者 许家斌 费光春 +3 位作者 覃立业 杨继忆 郑硌 唐文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6-358,共13页
四川李家沟伟晶岩型锂铌钽铍锡稀有金属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可尔因矿田东南部,是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矿床,成矿时代尚不清楚。本文在伟晶岩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家沟锂辉石伟晶岩中的锡石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以及LA-... 四川李家沟伟晶岩型锂铌钽铍锡稀有金属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可尔因矿田东南部,是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矿床,成矿时代尚不清楚。本文在伟晶岩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家沟锂辉石伟晶岩中的锡石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以及LA-MC-ICP-MS U-Pb定年工作。电子探针波谱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李家沟矿床的锡石都是与稀有金属矿床有关的锡石,并非来自热液矿床的锡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含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样品(LPD4H2)的207 Pb/206 Pb-238 U/207 Pb谐和年龄为211.4±3.3 Ma(n=28,MSWD=2.9),可以代表稀有金属伟晶岩脉的年龄。表明李家沟稀有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与印支晚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区域成岩成矿年代学对比显示,李家沟与雪宝顶和甲基卡等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类型和成矿年龄,形成于造山后趋于稳定阶段。松潘-甘孜造山带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存在大规模的锂铌钽铍锡稀有多金属成矿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 U-PB定年 晚三叠世 伟晶岩型 李家沟稀有金属矿床 可尔因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北段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辉绿岩脉侵位年代的限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啸 李忠权 +5 位作者 李嘉宁 李洪奎 陈骁 刘冉 杨渊宇 应文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09-1416,共8页
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是川西龙门山前山构造带中一个典型的滑覆构造,在其北东部位发育6条辉绿岩脉,限定其侵位时间有助于理解龙门山北段的构造演化。为了厘定辉绿岩脉的侵位时间,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构造的形成、演化、叠置、切割... 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是川西龙门山前山构造带中一个典型的滑覆构造,在其北东部位发育6条辉绿岩脉,限定其侵位时间有助于理解龙门山北段的构造演化。为了厘定辉绿岩脉的侵位时间,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构造的形成、演化、叠置、切割等关系研究,对辉绿岩脉侵位的下限年龄进行地质年代的限定。研究结果表明:①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与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在龙门山前山复杂断褶带中都呈平行或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早泥盆世、石炭纪、二叠纪及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之上,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形成于中三叠世之后的印支期—燕山期;②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坐落在大片志留系软弱页岩层之上,接触面上未见断层擦痕,下伏志留系的塑性流变是该向斜雏形形成的主要因素;③辉绿岩脉切割唐王寨-仰天窝复式向斜,其侵入年代应在中三叠世雷口坡组沉积之后,225~158 Ma应该是6条辉绿岩脉先后侵位年龄的分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向斜 龙门山北段 辉绿岩脉 川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山前复杂断褶带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雨 李忠权 +6 位作者 文龙 龙伟 张本健 陈骁 刘冉 韩倩 胡懿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4-423,共10页
建立龙门山北段山前复杂构造地质模型,探讨油气勘探新领域。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地质剖面及钻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构造精细解释以及构造演化史恢复,结果表明龙门山北段构造具有分带分层性,横向上可划分为马角坝断裂以西的外来系统(唐王寨... 建立龙门山北段山前复杂构造地质模型,探讨油气勘探新领域。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地质剖面及钻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构造精细解释以及构造演化史恢复,结果表明龙门山北段构造具有分带分层性,横向上可划分为马角坝断裂以西的外来系统(唐王寨-仰天窝滑覆体)、马角坝断裂至侏罗系-三叠系不整合的准原地系统(山前复杂断褶带)以及侏罗系-三叠系不整合以东的原地系统(四川盆地)。纵向上,山前复杂断褶带中的双鱼石隐伏断裂将山前复杂断褶带分割为复杂冲断带(上盘)、复杂断层转折褶皱带(下盘)两个构造变形层。形成龙门山的构造环境为重力滑覆导致的前缘挤压,这是由于松潘-甘孜高原在印支期由海向陆的演变(构造抬升)过程中的差异隆升,导致斜坡带上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及早中三叠世海相沉积层多期滑脱,形成地层时代新的断片在下、相对老的断片在上的倒序叠置。山前复杂断褶带中双鱼石隐伏断裂下盘复杂断层转折褶皱带发育的断裂均为地腹深部下三叠统之下的隐伏断裂,保存条件较好,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山前复杂断褶带 重力滑覆 差异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石柱-建南大型古隆起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晏山 李忠权 +7 位作者 杨雨 李根 张本健 李典 应丹琳 陈骁 王泽卿 邹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5-395,405,共12页
依据航磁、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地质资料,确定四川盆地东部涪陵-石柱-建南地区始于震旦纪就发育一个大型继承性古隆起。航磁异常图显示石柱地区存在一个北西西向的近椭圆形的正异常。地震及深部钻井资料揭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筇... 依据航磁、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地质资料,确定四川盆地东部涪陵-石柱-建南地区始于震旦纪就发育一个大型继承性古隆起。航磁异常图显示石柱地区存在一个北西西向的近椭圆形的正异常。地震及深部钻井资料揭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由周缘向涪陵-石柱-建南地区超覆沉积;灯影组厚度显示石柱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导致地层厚度变化的古隆起边界受基底正断层控制。区域地质资料则显示控制古隆起的基底断裂对后期川东高陡背斜带的轴迹偏转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古隆起平面上近椭圆状、东西方向延伸,面积约2.4×104 km2。结合古隆起发育特征,运用构造复原方法重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分为3个时期:古隆起形成于震旦系灯影组沉积期;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持续隆起,至燕山期前古隆起的隆起范围、存在范围变化不大;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被改造,古隆起分割成焦石坝、建南两个高点。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的形成主要受到北东-南西向伸展作用的控制,从而形成古隆起边界的堑垒式构造组合,可能兼有同期隐伏花岗岩侵位的影响。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古今构造叠合,在油气勘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 震旦纪 早寒武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方解石充填物特征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韬 柳昊 +3 位作者 夏文谦 田亚铭 邓剑 施泽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4-481,共8页
综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研究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溶蚀孔洞中方解石充填物类型、流体来源以及形成期次,探讨其储集性能。研究表明:茅口组方解石充填物类型为栉壳状、等轴粒状... 综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研究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溶蚀孔洞中方解石充填物类型、流体来源以及形成期次,探讨其储集性能。研究表明:茅口组方解石充填物类型为栉壳状、等轴粒状、亮晶方解石,稀土元素质量分数为(2.425~15.581)×10^(-6),平均为6.791×10^(-6);∑LREE/∑HREE为2.782~5.831,平均为4.395;Y/Ho值为35.591~51.534,平均为44.927;δCe_(N)值为0.615~0.864,平均为0.707;δEu_(N)值为0.866~1.385,平均为1.154;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呈现左倾特征;δ^(13) C值为-2.13‰~-0.34‰,δ^(18) O值为-9.59‰~-7‰(平均为-8.08‰),δ^(13) C值与围岩接近,δ^(18) O值比围岩偏低;流体包裹体显示均一温度主要在80~100℃,盐度(NaCl的质量分数)主要在12.85%~14.15%。方解石主要形成于中三叠世前,形成期次先后为栉壳状、等轴粒状、亮晶方解石。Ce出现负异常,Eu呈正异常的特点,显示受热液影响。δ^(13) C值低于全球中二叠世的瓜德鲁普阶海水,δ^(18) O值比围岩更负,说明方解石充填过程中受多种流体的影响,充填时间较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地区 茅口组 充填物 流体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