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共伴生碲、硒资源现状和成矿规律浅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谢桂青 吴晓林 +2 位作者 李新昊 朱乔乔 高任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8,共14页
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常伴生大量的碲、硒资源,提供了全球目前几乎所有的碲、硒产量,但碲、硒在这些矿床中的成矿规律还不清楚。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多处铜多金属矿床都伴生有硒和/或碲资源,但其资源现状、赋存状态和成矿规律的研究还... 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常伴生大量的碲、硒资源,提供了全球目前几乎所有的碲、硒产量,但碲、硒在这些矿床中的成矿规律还不清楚。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多处铜多金属矿床都伴生有硒和/或碲资源,但其资源现状、赋存状态和成矿规律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资料,对长江中下游伴生碲、硒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对碲、硒的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以及成矿规律进行了探讨。目前长江中下游已探明的伴生碲、硒资源量分别为9061 t和10574 t,相当于18个大型碲矿床、21个大型硒矿床,这些矿产资源已部分回收利用。其中九瑞矿集区的资源量最大。碲、硒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发育4种产状碲的独立矿物和2种产状硒的独立矿物,它们均形成于硫化物阶段,后者主要形成于晚硫化物阶段。根据资源量相对规模,该成矿带上的矿床类型可分为硒矿床、碲硒和硒碲矿床三种。以岩体为中心向外,碲、硒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斑岩型矿体、矽卡岩型矿体和层间交代型矿体。本文初步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碲、硒矿化的成矿规律,可为资源评价和找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今后应加强对斑岩-矽卡岩铜金成矿系统中碲、硒富集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碲硒矿产 资源量 赋存状态 成矿规律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东南缘寒武纪早期黑色页岩容矿的镍钼多金属矿床中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侯炳辰 徐林刚 付勇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7,共17页
扬子地块东南缘寒武系下部黑色页岩容矿的镍钼多金属矿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特色,但其成矿过程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识别出3种不同类型的黄铁矿。沉积—成岩早期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Py1)与钼硫碳集合体(MoSC)和胶... 扬子地块东南缘寒武系下部黑色页岩容矿的镍钼多金属矿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特色,但其成矿过程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识别出3种不同类型的黄铁矿。沉积—成岩早期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Py1)与钼硫碳集合体(MoSC)和胶状针镍矿共生,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组成δ^(34)S_(V-CDT)在-12.55‰~10.53‰之间(平均值为-3.38‰,n=25),其硫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控于海水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成岩晚期形成的团块状细粒黄铁矿(Py2)集合体硫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在1.98‰~23.54‰之间(平均值为11.88‰,n=16),硫同位素分馏受到受限制沉积盆地的局部硫化环境的影响。热液期形成的粗粒黄铁矿(Py3)与少量脉状针镍矿、脉状闪锌矿、黄铜矿和重晶石共生,说明早期形成的镍钼矿经历的热液叠加成矿作用,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在-21.67‰~-9.73‰之间(平均值为-16.87‰,n=10),反映了热液流体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沉积—成岩早期形成的黄铁矿与MoSC集合体和胶状针镍矿共生,说明虽然受到热液流体叠加的影响,但是镍和钼主要形成于沉积—成岩早期,寒武纪早期特殊的古海洋环境和海水化学性质依旧是控制镍钼多金属矿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钼多金属矿 原位硫同位素 黄铁矿 寒武纪早期 黑色页岩 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知不拉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石榴子石热红外光谱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天语 谢桂青 +1 位作者 左俊增 马龙敬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0-1343,共14页
近年来,蚀变矿物的光谱和原位成分特征已成为找矿勘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如石榴子石的热红外光谱与矽卡岩矿床的Cu富集有关,但对于石榴子石的热红外光谱、颜色及其与成分的关系还不清楚。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的知不拉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 近年来,蚀变矿物的光谱和原位成分特征已成为找矿勘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如石榴子石的热红外光谱与矽卡岩矿床的Cu富集有关,但对于石榴子石的热红外光谱、颜色及其与成分的关系还不清楚。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的知不拉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普遍发育不同颜色的石榴子石,是探讨热红外光谱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的理想对象。本文对该矿区石榴子石开展了热红外光谱分析、颜色定量分析、能谱分析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结果显示,石榴子石端元成分以钙铁-钙铝榴石为主,石榴子石发育3种颜色,为褐红色、黄绿色和绿色,色相值范围为49~106。Fe、Al含量的变化是引起石榴子石热红外光谱主吸收谷位置移动(11200~11600 nm)的最主要因素,石榴子石主吸收谷波长与Fe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Al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石榴子石热红外光谱主吸收谷波长大于11500 nm可以作为知不拉铜矿化的热红外光谱勘查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石矽卡岩 热红外光谱技术 颜色定量分析 知不拉 找矿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和钨锡共生成矿机制——来自湘南黄沙坪多金属矿床石榴子石年代学和成分的证据
4
作者 李亚东 赵盼捞 袁顺达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99-2016,共18页
湘南地区广泛发育矽卡岩型Cu多金属矿床以及W-Sn多金属矿床,关于W-Sn与Cu复合成矿的机制尚不清楚。位于钦杭成矿带与南岭成矿带交汇部位的黄沙坪多金属矿床同时发育矽卡岩型Cu与W-Sn矿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对象。本文对黄沙坪矿床两... 湘南地区广泛发育矽卡岩型Cu多金属矿床以及W-Sn多金属矿床,关于W-Sn与Cu复合成矿的机制尚不清楚。位于钦杭成矿带与南岭成矿带交汇部位的黄沙坪多金属矿床同时发育矽卡岩型Cu与W-Sn矿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对象。本文对黄沙坪矿床两类石榴子石开展原位LA-ICP-MS U-Pb定年及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成Cu矽卡岩石榴子石U-Pb年龄为150±12Ma,成W-Sn矽卡岩石榴子石U-Pb年龄为151.1±5.2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指示黄沙坪矿区内铜与钨锡矿化形成时代一致。与Cu矿化有关石榴子石(平均And_(90.09)Gro_(3.37))和与W-Sn矿有关石榴子石(平均And_(65.54)Gro_(27.43))均属于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固溶体系列,两类石榴子石均有较高的W、Sn含量,但是成Cu矽卡岩石榴子石具有相对富集LREE,明显正Eu异常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有较高的W以及较低的U含量,指示成Cu矿流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中酸性、富Cl的特征;相比之下,成W-Sn矽卡岩石榴子石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负Eu异常显著,具有更高的Sn和U含量和相对较低的W含量,表明成W-Sn矿流体具有较低的氧逸度。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已有研究,指示黄沙坪地区成铜和成钨锡矿流体不同特征可能是因为其分别来自不同的花岗质岩浆。系统对比不同金属矿化矽卡岩石榴子石特征,发现石榴子石中的W、Sn、Eu、U等元素的含量可以区分Cu与W-Sn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沙坪矿床 石榴子石 Cu与W-Sn多金属矿床 湘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早寒武世Ni-Mo多金属层的岩相学和S同位素组成:对沉积环境与成矿作用的启示
5
作者 王天顺 付勇 +3 位作者 杨镇 魏帅超 袁顺达 罗淦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83-2095,共13页
在扬子地块东南缘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发育一套Ni-Mo多金属层,其成矿过程和元素富集机制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对贵州织金戈仲伍剖面牛蹄塘组Ni-Mo多金属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原位S同位素分析。Ni-Mo多金属层中黄铁矿的形成经历了3... 在扬子地块东南缘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发育一套Ni-Mo多金属层,其成矿过程和元素富集机制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对贵州织金戈仲伍剖面牛蹄塘组Ni-Mo多金属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原位S同位素分析。Ni-Mo多金属层中黄铁矿的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草莓状黄铁矿(Py-1)于同生阶段在硫化水体中形成;块状黄铁矿(Py-2)由草莓状黄铁矿过度生长形成,形成后经历了成岩作用的机械压实改造;他形黄铁矿(Py-3)最晚形成,充填早期黄铁矿孔隙。Mo、Ni元素的矿化存在分期,与黄铁矿的不同生长阶段存在对应关系:Mo矿化主要发生在成岩阶段,在机械压实作用下,胶磷矿结核形成裂隙,含Mo流体沿结核边缘或裂隙进入结核,与有机质结合形成MoSC,并交代块状黄铁矿;Ni矿化与他形黄铁矿同期,晚于Mo矿化发生,主要分布在结核边缘,或呈脉状充填结核裂隙。在Mo、Ni矿化期间,沉积环境由硫化向氧化转变。早寒武世海侵初期,大陆风化作用较强,显著提升陆源硫酸盐及营养物质的输入,有助于海水中硫酸盐浓度的提高和有机质的积累,促进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MSR)的发生和水体硫化环境的形成,因此Mo矿化同期形成的黄铁矿具有较轻的δ^(34)S值(16.52‰~10.31‰),期间来自地表的氧化性水体促进了部分早期草莓状黄铁矿向石膏的转变。Ni矿化期间,海水趋向于稳定的氧化环境,表现为沉积物中重晶石矿物的形成,此时氧化还原界面位于沉积物-水界面之下,后期形成的黄铁矿在早期矿物的孔隙内形成,在孔隙水内有限的硫酸盐供应下形成较高的δ^(34)S值(δ^(34)SPy:4.19‰~23.77‰;δ^(34)SMil:5.5‰~6.8‰)。本次研究揭示了陆源输入的有机质、硫酸盐是Ni-Mo多金属层形成的关键物质来源,而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变化控制了Mo与Ni的差异矿化时序,陆源物质输入与海洋环境变化在沉积型多金属矿床形成中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寒武世 Ni-Mo多金属层 S同位素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中似层状锡矿的成因及找矿方向——以玻利维亚锡矿带San Florencio锡矿为例
6
作者 王嘉旭 赵盼捞 +1 位作者 赵海杰 袁顺达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6-2139,共14页
玻利维亚锡矿带是全球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与全球锡矿普遍与高分异花岗岩有密切时空联系不同的是,该成矿带中部锡矿主要呈似层状/脉状赋存于沉积砂岩中,矿区通常不发育花岗岩。此类似层状/脉状锡矿为岩浆热液成因还是同生沉积... 玻利维亚锡矿带是全球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与全球锡矿普遍与高分异花岗岩有密切时空联系不同的是,该成矿带中部锡矿主要呈似层状/脉状赋存于沉积砂岩中,矿区通常不发育花岗岩。此类似层状/脉状锡矿为岩浆热液成因还是同生沉积成因长期存在争议,并且如何根据地表已发现的似层状/脉状矿体寻找深部隐伏矿体是此类锡矿找矿勘查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玻利维亚锡矿带中部产于沉积岩中的San Florencio似层状锡矿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锡石LA-ICP-MS U-Pb测年发现该锡矿形成于23.4±1.0Ma,这与整个玻利维亚锡矿带内岩浆活动和锡成矿时空格架一致,而明显晚于志留系含矿砂岩形成时代;结合矿脉中硫化物富集As、Pb、In、Mn等与岩浆热液相关微量元素而亏损Ge、Ga等与沉积体系相关微量元素的特征,提出该锡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对比不同钻孔样品中锡石和硫化物成分,发现San Florencio锡矿床成矿热液在水平方向上总体从南向北运移,热液侵入中心位于矿区南部,因此矿区南部深部可能存在成矿花岗岩及有关的锡矿体,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 Florencio锡矿床 玻利维亚锡矿带 矿化中心 成矿年龄 锡矿找矿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中国找矿勘查值得关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7
7
作者 毛景文 刘敏 +2 位作者 姚佛军 谢桂青 袁顺达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1222,共12页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作为基础原材料的矿产资源供给尤为重要,找大矿、找富矿、找好矿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文章论述了中国找矿勘查面临的几个问题。首先,地质学界有必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矿产资源的定义,包括其经济属性、技术属性、...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作为基础原材料的矿产资源供给尤为重要,找大矿、找富矿、找好矿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文章论述了中国找矿勘查面临的几个问题。首先,地质学界有必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矿产资源的定义,包括其经济属性、技术属性、市场属性、现实可利用性和多组分合理利用。其次,在新时代,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尤为重要,区域成矿规律是找矿部署的理论基础,矿床模型是找矿勘查的指导,找矿技术是找矿突破的关键。此外,文章浅析了找矿技术,包括航空勘查地球物理技术、地面和井下勘查地球物理技术、遥感找矿技术、勘查地球化学技术、钻探技术、AI大数据、云计算找矿靶区优选技术和智慧勘查技术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剖析了中国找矿勘查人才缺乏的内在因素,鼓励更多的地质院校毕业生到找矿勘查一线建功立业,同时有必要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待遇。最后,文章强调持续优化矿业市场,与国际接轨,吸引海量社会资金开展风险勘查,推动发现和探明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矿产勘查 勘查技术 找矿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亚造山带东部多宝山矿田斑岩铜浅成低温金系统成矿特征与矿床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柏铖璘 谢桂青 +2 位作者 赵俊康 李伟 朱乔乔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98,共29页
多宝山矿田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成矿时代最老(477~470 Ma)的斑岩铜钼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已探明铜、钼、金储量分别可达5 Mt、0.16 Mt和130 t。从成矿系统角度,其成矿特征和矿床模型尚不清晰。本文系... 多宝山矿田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成矿时代最老(477~470 Ma)的斑岩铜钼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已探明铜、钼、金储量分别可达5 Mt、0.16 Mt和130 t。从成矿系统角度,其成矿特征和矿床模型尚不清晰。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时代,发现该成矿系统存在两期成矿事件,以第一期为主,发生在早奥陶世;第二期为叠加成矿,发生在晚三叠世。成矿作用具有下部为隐爆角砾状铜矿化、中部为脉状铜矿化、上部为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围岩蚀变从中心向两侧依次为钾化黑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黏土化带、碳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和硅化带。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从多宝山斑岩铜矿到争光浅成热液金矿床呈现大气水加入比例增大的趋势。根据第一期成矿斑岩具有高Ce^(4+)/Ce^(3+)(174~461;均值约290)、高f_(O2)埃达克质岩浆特征,进一步得出主成矿期与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相关的壳幔混源岩浆作用有关。成矿受古火山机构所制约,其北西到南东成矿深度增大与剥蚀程度相关,受铜山逆断层作用效应,暗示铜山断层以南为较好的找矿靶区。最后,本文建立了该区古生代斑岩铜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的矿床模型,以期为该区进一步矿产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浅成低温热液金成矿系统 古生代大规模成矿 成矿特征 成矿模型 多宝山矿田 中亚造山带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垄上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9
作者 王旭东 袁顺达 +2 位作者 吴胜华 徐丽燕 赵盼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43-1756,共14页
矽卡岩型锡矿是全球重要的锡金属来源,但是锡石沉淀成矿机制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垄上矽卡岩型锡矿床位于湘东锡田锡多金属矿田中部,是南岭钨锡成矿带内矽卡岩型锡矿的典型代表。本文在野外考察、矿石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 矽卡岩型锡矿是全球重要的锡金属来源,但是锡石沉淀成矿机制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垄上矽卡岩型锡矿床位于湘东锡田锡多金属矿田中部,是南岭钨锡成矿带内矽卡岩型锡矿的典型代表。本文在野外考察、矿石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法对垄上矽卡岩矿床不同矿化阶段代表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垄上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云英岩-氧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以及萤石碳酸盐化等5个阶段,其中,锡石主要形成于云英岩-氧化物阶段。与锡石密切共生的石英中发育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富气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液相CO_(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和纯CO_(2)型包裹体。流体温度和盐度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200-400℃和2%-9%NaCleqv),指示流体在降温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不混溶。与硫化物共生的石英中主要为富液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温度和盐度主要集中在190-261℃和3%-7%NaCleqv,指示流体冷却过程同时经历了流体混合。本次研究提出锡田矽卡岩型矿床中流体不混溶是导致云英岩-氧化物阶段锡石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而流体冷却和混合是导致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矿阶段 矽卡岩型锡矿床 垄上 锡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冶式铁矿的矿床模型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桂青 朱乔乔 +5 位作者 高宝龙 吴昌雄 吴晓林 李伟 毛景文 梅燕雄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4,共18页
富铁矿是中国大宗紧缺的战略性矿产,鄂东南矿集区“大冶式”铁矿是中国富铁矿的主要类型之一,前人对其成矿规律和找矿勘查技术做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大冶式”铁矿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但成岩成矿事件格架、矽卡岩铜矿与... 富铁矿是中国大宗紧缺的战略性矿产,鄂东南矿集区“大冶式”铁矿是中国富铁矿的主要类型之一,前人对其成矿规律和找矿勘查技术做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大冶式”铁矿为广义矽卡岩型矿床,但成岩成矿事件格架、矽卡岩铜矿与铁矿成矿差异、矿床组合模型和隐伏矿找矿有效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笔者全面整理分析20余年的地质和物探等资料,确定大冶式铁矿存在两期成岩成矿事件:早期矽卡岩铜铁矿床和成铜岩体,晚期矽卡岩铁矿和成铁岩体。早期成铜岩体和晚期成铁岩体在岩石组合、源区性质、地幔贡献比例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矽卡岩铜铁矿床含矿岩浆的地幔物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矽卡岩铁矿床。大型矽卡岩铁矿所需的硫主要来源于膏盐层,膏盐矿物中的硫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参与成矿作用,膏盐层参与矽卡岩铁矿床成矿作用的比例大于矽卡岩铜铁矿床。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了“大冶式”铁矿的矿床组合模型,提出幔源组分和膏盐层参与成矿比例的不同,是造成矽卡岩铜铁矿与铁矿成矿差异的主要原因。创建两套隐伏“大冶式”铁矿的有效找矿技术组合,分别为1∶5万~1∶1万高精度航磁+1∶2000地面高磁+井中磁测+可控音频大地电磁、可控音频大地电磁+广域电磁法+微动探测+多元素原生晕,建立了找矿模型,拓宽了鄂东南地区“大冶式”铁矿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冶式”铁矿 铜铁共生分离机制 膏盐成矿 矿床模型 找矿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矽卡岩矿床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桂青 纪云昊 +3 位作者 吴晓林 李伟 朱乔乔 张志远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9,共19页
【研究目的】矽卡岩矿床是地壳中最丰富的矿床类型之一,是中国多数成矿区带的主攻找矿类型之一。矿床模型不仅用于刻画成矿理论,而且可以用于指导找矿勘查,是评价未发现矿床的重要技术方法,因此,矽卡岩矿床的矿床模型一直受到高度关注,... 【研究目的】矽卡岩矿床是地壳中最丰富的矿床类型之一,是中国多数成矿区带的主攻找矿类型之一。矿床模型不仅用于刻画成矿理论,而且可以用于指导找矿勘查,是评价未发现矿床的重要技术方法,因此,矽卡岩矿床的矿床模型一直受到高度关注,但系统总结近年研究进展相对薄弱。【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国内外矽卡岩矿床的资料,结合笔者长达20余年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矽卡岩矿床模型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叙述全球矽卡岩矿床的研究历史和主要类型,总结矽卡岩矿床的矿物组合和分带模式及其控制因素,综述与斑岩有关的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远成矽卡岩矿床和交代火成岩矽卡岩矿床的研究现状。以中国长江中下游和江南造山带中段湘中地区矽卡岩矿床为对象,从成矿系统角度,构建氧化性矽卡岩铜铁金矿床组合模型和还原性矽卡岩钨金锑矿床组合模型。【结论】两组成矿系统矿床模型拓宽了找矿方向,展望了矽卡岩矿床模型未来研究方向,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矿床 矿物组合 分带模式 矿床模型 成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早侏罗世大顶大型铁锡矿床致矿花岗岩的厘定及成矿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国玺 范晓杰 +2 位作者 赵海杰 孙明光 文昌生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57-2074,共18页
多数成锡矿的花岗岩体为多期次或多阶段侵位的复式花岗岩体或花岗质杂岩体,因而,准确、有效地识别致矿花岗岩对于锡矿区域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广东大顶矿床是南岭成矿带内一个大型铁锡矿床,矿体主要产于三叠系大顶群和石背花岗质杂... 多数成锡矿的花岗岩体为多期次或多阶段侵位的复式花岗岩体或花岗质杂岩体,因而,准确、有效地识别致矿花岗岩对于锡矿区域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广东大顶矿床是南岭成矿带内一个大型铁锡矿床,矿体主要产于三叠系大顶群和石背花岗质杂岩体的接触部位。石背岩体具有内部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到边缘相细粒花岗岩的岩性变化特征。为准确厘定致矿花岗岩,本文对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系统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岩体中心相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边缘相细粒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91.6±1.4Ma和184.6±1.5Ma,与区内已有的辉钼矿Re-Os年龄(185.9±4.9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指示区内成岩成矿作用均发生于早侏罗世。全岩钕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细粒花岗岩与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有一致的ε_(Nd)(t)值(-4.02~-2.22)和t_(2DM)范围(1.19~1.33Ga),应为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然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与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相比,细粒花岗岩具有更高的硅(SiO_(2)=75.59%~76.63%,均值为76.13%)、碱质(K_(2)O+Na_(2)O=7.86%~8.63%),低FeO^(T)(0.76%~1.29%)以及强烈Eu负异常(δEu=0.08~0.13),高Rb/Sr,低的K/Rb、Nb/Ta及Zr/Hf比值,说明其经历了更高程度的分异演化。对比典型成锡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野外接触关系和矿物学特征等,本文认为石背岩体外带的高分异的细粒花岗岩是大顶铁锡矿床的致锡矿化岩体,因而区域锡矿找矿工作应围绕细粒花岗岩体及其与围岩接触带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高分异花岗岩 早侏罗世 大顶Fe-Sn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多期锡成矿作用时代的厘定——来自锡石、黑钨矿U-Pb年代学的证据
13
作者 李伟 唐菊兴 +5 位作者 郭娜 宋世伟 吴忠如 郎兴海 鲁捷 连敦梅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18-1836,共19页
锡是赣南的优势矿产之一, 赣南锡成矿作用具有矿床数量多、成矿类型多样等特点。本文选择了坳头、淘锡坑石英脉型锡(钨)矿床和岩背斑岩型锡矿床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锡石和黑钨矿U-Pb同位素研究工作。坳头、淘锡坑、岩背矿床锡石U-Pb年龄... 锡是赣南的优势矿产之一, 赣南锡成矿作用具有矿床数量多、成矿类型多样等特点。本文选择了坳头、淘锡坑石英脉型锡(钨)矿床和岩背斑岩型锡矿床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锡石和黑钨矿U-Pb同位素研究工作。坳头、淘锡坑、岩背矿床锡石U-Pb年龄分别为228.0±1.5Ma、153.8±0.9Ma、135.9±0.8Ma, 有效约束了赣南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三期锡成矿作用。淘锡坑黑钨矿U-Pb年龄为156.6±3.6Ma, 与锡成矿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指示了该矿床空间上具有分带的钨、锡成矿均发生于燕山早期。在典型矿床调查基础上, 结合前人有关锡成矿花岗岩地球化学成果, 认为区内锡矿床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 且燕山晚期全面伸展环境诱发了地幔物质的上涌, 更有利于Sn的富集与成矿, 并进一步划分了印支期-燕山早期"南岭式"石英脉型锡(钨)矿床和燕山晚期"武夷式"斑岩型锡矿床。文章提出了赣南东部的陆相火山岩区是锡矿成矿的有利区, 西部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具印支期锡矿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U-Pb年龄 黑钨矿U-Pb年龄 成矿时代 矿化类型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微区原位硫同位素分析进展与地质学潜在应用
14
作者 孟书元 陈蕾 +6 位作者 杨莉 李秋立 刘宇 唐国强 凌潇潇 杨波 李献华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9-2551,共13页
磷灰石广泛分布于各类岩石和矿石中,是岩浆-热液过程中的贯通矿物,其晶格能容纳不同含量和价态的硫元素。磷灰石的硫元素含量在约束岩浆氧逸度、估算母岩浆硫元素含量等方面已初步得到应用。近年来随着二次离子质谱(SIMS)和激光剥蚀多... 磷灰石广泛分布于各类岩石和矿石中,是岩浆-热液过程中的贯通矿物,其晶格能容纳不同含量和价态的硫元素。磷灰石的硫元素含量在约束岩浆氧逸度、估算母岩浆硫元素含量等方面已初步得到应用。近年来随着二次离子质谱(SIMS)和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技术的发展,磷灰石微区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识别传统整体分析方法无法区分的成岩成矿信息,更加准确地示踪成岩成矿过程中硫的来源和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等。本文对比了SIMS和LA-MC-ICP-MS测定磷灰石硫同位素的分析方法,总结了磷灰石硫同位素在岩浆系统和沉积矿床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磷灰石微区原位硫同位素分析在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硫同位素 SIMS LA-MC-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北朱溪超大型矽卡岩钨矿床脉冲式成矿作用:来自两类共生符山石的约束
15
作者 黄远明 宋世伟 +4 位作者 刘敏 简伟 陈蕾 欧阳永棚 李宗汶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1-1959,共19页
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往往与多期次成矿作用叠加和(或)脉冲式成矿作用相关。朱溪矽卡岩型钨矿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钨矿床,位于江南钨矿带。前人已经厘定了朱溪矿床存在早白垩世成矿作用叠加于晚侏罗世成矿作用的多期成矿;但该矿床是否经历过... 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往往与多期次成矿作用叠加和(或)脉冲式成矿作用相关。朱溪矽卡岩型钨矿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钨矿床,位于江南钨矿带。前人已经厘定了朱溪矿床存在早白垩世成矿作用叠加于晚侏罗世成矿作用的多期成矿;但该矿床是否经历过脉冲式成矿作用并不明确。本研究发现未经历退化蚀变过程的石榴子石矽卡岩直接被脉状石榴子石矽卡岩穿插的现象在朱溪矿床中十分普遍,该现象很可能是岩浆热液流体脉冲式出溶的产物。为此,本文通过对朱溪矿床中两类共存符山石的LA-SF-ICP-MS U-Pb同位素年龄测定,厘定了早阶段自形符山石(Ves1)和充填于早阶段自形符山石-石榴子石颗粒间的他形符山石(Ves2)均为晚侏罗世成矿作用的产物,两者分别形成于155.1±1.5Ma和150.8±3.5Ma。此外,基于两类符山石及与其共生白钨矿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它们具有以下特征:(1)两阶段白钨矿不仅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而且均具有高分异岩浆热液流体成因白钨矿所具有的低Sr含量(<24×10^(-6))特征;(2)晚阶段他形符山石相对于早阶段自形符山石,具有显著富集易在富F残余岩浆体系聚集的Nb(Ves1:<1×10^(-6),Ves2:10×10^(-6)~14×10^(-6))、Ta(Ves1:<1×10^(-6),Ves2:2×10^(-6)~3×10^(-6))含量的特征,但却显著亏损在花岗质岩浆出溶流体时、高度富集于岩浆流体的Li元素(Ves1:14×10^(-6)~43×10^(-6),Ves2:1×10^(-6)~4×10^(-6))、Zn(Ves1:513×10^(-6)~606×10^(-6),Ves2:138×10^(-6)~275×10^(-6))。这些数据特征共同说明两类共存的不同产状符山石具有相同成因,是由晚侏罗世成矿岩浆脉冲式出溶的岩浆热液流体所形成,与朱溪矿床深度就位的岩浆房经过连续地结晶作用(“二次沸腾”)和(或)富挥发分幔源岩浆注入所引起的脉冲式流体出溶密切相关。脉冲式出溶的岩浆流体形成的两类符山石中白钨矿大量出现,结合退化蚀变在朱溪矿床中仅局部发育的现象,说明退化蚀变并非矽卡岩型钨矿床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矿体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溪钨矿床 符山石U-Pb定年 白钨矿 二次沸腾 脉冲式流体出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脚踏实“碲”,因“碲”制宜
16
作者 江纪辰 南贵周 +2 位作者 徐净 刘文元 谢桂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6-442,共7页
碲(Te)被称为“准金属”,是非金属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因具备许多优良特性而在半导体、太阳能、光伏电池、医药抗癌等领域发光发热,碲更是被誉为现代轻重工业、国防科技的“维生素”。作为战略性关键矿产,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未... 碲(Te)被称为“准金属”,是非金属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因具备许多优良特性而在半导体、太阳能、光伏电池、医药抗癌等领域发光发热,碲更是被誉为现代轻重工业、国防科技的“维生素”。作为战略性关键矿产,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未来全球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愈加重视以及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碲资源也将成为大国博弈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电池 准金属 半导体 医药抗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北山包来呼都格地区晚三叠世钨成矿作用的精确厘定及其意义
17
作者 宋世伟 刘东晓 +4 位作者 潘少龙 刘敏 简伟 李玉鹏 姚连福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23-1940,共18页
肃北包来呼都格地区地表广泛出露钨矿化,包括本文首次报道的白钨矿化,以及红尖兵山石英脉型黑钨矿床。该矿床规模达中型以上、是甘肃北山地区代表性的钨矿床之一,其成矿时代存在形成于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的争论。白钨矿化成因机制和... 肃北包来呼都格地区地表广泛出露钨矿化,包括本文首次报道的白钨矿化,以及红尖兵山石英脉型黑钨矿床。该矿床规模达中型以上、是甘肃北山地区代表性的钨矿床之一,其成矿时代存在形成于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的争论。白钨矿化成因机制和红尖兵山黑钨矿床成矿时代的不明确,严重制约着对该地区钨成矿作用的全面认识、阻碍着该地区的钨矿找矿工作的科学部署、限制着对北山地区钨成矿规律的客观总结。本文通过黑钨矿LA-ICP-MS U-Pb同位素分析,精确限定了红尖兵山钨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约215Ma);并结合晚三叠世北山地区处于碰撞后伸展的构造背景,以及红尖兵山矿区及外围的成钨流体具有富F、低氧逸度的特征——发育与大量黄玉和(或)萤石、钾长石共生的黑钨矿或贫Mo白钨矿,推断包来呼都格地区的钨成矿作用与壳源高分异S型花岗岩相关的还原型钨矿床类似,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鉴于石英大脉型钨矿体在红尖兵山老矿区已大量出露,说明该矿化系统根部已经接近地表,在老矿区继续开展找矿勘探已意义不大。该地区钨矿找矿勘查应当围绕老矿区南部约800m处呈东西向展布长达10余千米的石英脉两侧进行,因为该石英脉内及附近多处发育有后期还原性成矿流体形成的贫钼白钨矿,且碳酸盐岩沿该石英脉具有稳定的出露。一方面,该东西向展布石英脉沿深大断裂出露、该断裂有利于晚三叠世成钨岩浆侵位和(或)成矿流体的迁移;另一方面,沿石英脉稳定分布的碳酸盐岩能提供大量的Ca^(2+),有利于热液流体中的WO_(4)^(2-)与Ca^(2+)结合,高效地沉淀白钨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成矿作用 包来呼都格 甘肃北山 成矿时代 找矿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Sepon斑岩型铜金钼矿集区Padan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18
作者 赵光辉 徐林刚 +1 位作者 宋彦博 Meng LEE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7,共17页
老挝Sepon地区是东南亚Truongson褶皱带中重要的铜金钼矿集区,区内出露Thengkham、Khanong和Padan等多个英安斑岩岩体。以往针对Thengkham和Khanong两个成矿岩体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找矿勘查评价,基本厘定了成矿时代、蚀变类型、岩石地球... 老挝Sepon地区是东南亚Truongson褶皱带中重要的铜金钼矿集区,区内出露Thengkham、Khanong和Padan等多个英安斑岩岩体。以往针对Thengkham和Khanong两个成矿岩体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找矿勘查评价,基本厘定了成矿时代、蚀变类型、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和成矿特征。Padan是矿集区内同一构造带中出露的又一个重要的英安斑岩岩体,但其成岩时代、蚀变特征以及岩浆岩属性还不清楚,制约了找矿勘查的部署。文章针对目前尚未获得找矿突破的Padan英安斑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了锆石LAICP-MS U-Pb谐和年龄为(283.1±1.7)Ma(MSWD=0.006,n=10),代表了其结晶年龄。Padan英安斑岩的w(SiO_(2))为69.4%~74.0%,w(K_(2)O)为5.02%~5.46%,w(MgO)为0.45%~0.81%,具有高硅、富钾、低镁的特征。英安斑岩的A/CNK>1.1,为过铝质岩石;富集Rb、K、Ba、Th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Sr、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低、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富集,δEu的变化范围在0.53~0.94,平均值为0.78。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Padan英安斑岩为钾玄岩系列至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岛弧花岗岩,母岩为受上地壳物质混染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基于Padan岩体与区内其他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成岩年龄、矿化蚀变组合、物质组成以及构造演化历史,文章认为Padan岩体具有良好的斑岩型矿床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安斑岩 锆石U-PB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 Sepon铜金矿集区 老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大顶大型铁锡矿床Ar-Ar年代学及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19
作者 范晓杰 赵海杰 +1 位作者 孙明光 文昌生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75-2087,共13页
矽卡岩型铁矿床多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而我国的一些大型铁矿区内发育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基性脉岩及高硅花岗岩,且矿体常产出于特定层位,层状矿体及纹层状矿石发育,因而这类矿床的成因一直存在岩浆热液、喷流沉积成矿机制,或二者叠加等... 矽卡岩型铁矿床多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而我国的一些大型铁矿区内发育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基性脉岩及高硅花岗岩,且矿体常产出于特定层位,层状矿体及纹层状矿石发育,因而这类矿床的成因一直存在岩浆热液、喷流沉积成矿机制,或二者叠加等不同的观点。位于粤北地区的大顶矿床,是华南钨锡成矿带内一个罕见的大型铁锡矿床,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壶天组。由于缺乏直接的年代学证据,该铁矿床的成因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矿床地质解剖工作,对2件大顶矽卡岩型铁矿石中与磁铁矿密切共生的金云母开展了^(40)Ar/^(39)Ar同位素测年,获得的坪年龄分别为190.62±2.08Ma(MSWD=4.96)和181.05±1.78Ma(MSWD=1.84),指示该铁矿形成于早侏罗世。结合区内石背花岗岩锆石SIMS U-Pb年龄(189.5±1.5Ma)和与锡石密切共生的辉钼矿Re-Os年龄(185.9±4.9Ma),该年龄数据指示大顶铁矿化与锡矿化近于同时发生,均与区内早侏罗世的花岗岩浆热液作用密切相关,而明显晚于赋矿地层。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化蚀变分带的研究,我们认为大顶铁矿为与早侏罗世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而非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喷流沉积成因。因而,区内铁矿找矿勘查工作应围绕早侏罗世花岗岩开展,而非地层或区内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金云母^(40)Ar/^(39)Ar年龄 成矿时代 岩浆热液 大顶铁锡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西段塞尔维亚?ukaru Peki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型铜金矿床的热液蚀变和硫化物分带特征及其找矿方向 被引量:4
20
作者 单思齐 谢桂青 +2 位作者 刘文元 郑佳浩 邢波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5-1109,共25页
查明蚀变和硫化物分带特征是建立斑岩-浅成低温铜金成矿系统的矿床模型与找矿预测的关键。?ukaru Peki铜金矿床是特提斯西段塞尔维亚Timok矿集区近几年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上部矿带资源量铜154万吨@2.45%,金86吨... 查明蚀变和硫化物分带特征是建立斑岩-浅成低温铜金成矿系统的矿床模型与找矿预测的关键。?ukaru Peki铜金矿床是特提斯西段塞尔维亚Timok矿集区近几年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上部矿带资源量铜154万吨@2.45%,金86吨@1.37 g/t;下部矿带资源量铜1428万吨@0.83%,金295吨@0.17 g/t),矿体主要产于晚白垩世安山岩中。目前关于该矿床热液蚀变与矿化分带特征及其找矿方向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根据钻孔编录信息,利用短波红外(SWIR)光谱技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对典型剖面钻孔中的岩矿石样品开展研究,厘定了?ukaru Peki铜金矿床的热液蚀变和金属硫化物分带特征。研究发现该矿床具有垂向分带特征:下部斑岩铜金矿体、中部斑岩-浅成低温过渡铜金矿体和上部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体。矿区热液蚀变分带特征明显,其中斑岩铜金矿体以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可划分为钾硅酸盐化带、青磐岩化带、绿泥石-白云母带和石英-白云母带,绿泥石-白云母带中的白云母SWIRAl-OH 2200nm吸收峰波长高于石英-白云母带;斑岩向浅成低温过渡铜金矿体发育硬水铝石-叶蜡石带;高硫型浅成低温铜金矿体发育高级泥化蚀变,由内向外可划分为石英-明矾石带、地开石-高岭石带和蒙脱石带。?ukaru Peki铜金矿床的金属硫化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斑岩铜金矿体由下至上表现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赤铁矿);过渡铜金矿体主要为:砷黝铜矿+(斑铜矿+黄铜矿+蓝辉铜矿+铜蓝)组合;高硫铜金矿体为硫砷铜矿+铜蓝组合。总体上,矿床下部为Cu-Fe-S体系,中部贯穿Cu-As-Sb-S体系,向上转变为Cu-S体系。硫化物组合从深部早阶段的高温低硫化态转为中浅部晚阶段的低温高硫化态。结合化探分析资料,建立热液蚀变和硫化物分带模型,推测?ukaru Peki铜金矿床北西部存在很大的找矿潜力。?ukaru Peki铜金矿床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紫金山金铜矿床深边部增储、冈底斯成矿带寻找晚白垩世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矿床 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ukaru Peki铜金矿床 热液蚀变 硫化物组合 Timok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