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定日县M_(s)6.8级地震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减灾对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铁永波 高云建 +6 位作者 张宪政 史安文 黄文洁 秦雅东 李宗亮 董磊 宁志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24,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 6.8级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为深入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基于现场应急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_(s) 6.8级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为深入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基于现场应急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震区震前发育有868处地质灾害点,灾害规模以小型和中型为主,此次地震新增同震地质灾害91处,主要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2)地震还导致107处震前地质灾害点发生进一步变形;(3)此次地震虽未引发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但仍会对高位山体、冰川、冰湖等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需进一步开展详细调查评价,并深化砂土液化成因机制及其对城镇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潜在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定日县震区地质灾害排查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县地震 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控灾条件 防灾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喜德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沉积-构造孕灾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熊小辉 白永健 +8 位作者 铁永波 高延超 葛华 徐伟 龚凌枫 王家柱 田凯 何孟龙 朱志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10,共14页
四川省喜德县地处扬子陆块西缘与青藏高原东缘造山带过渡区,区内地质演化复杂、差异显著,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前人对内动力致灾机理已开展大量研究,然而县域尺度下关键基础地质孕灾因子差异演化与地质灾害孕育的耦合关系仍需... 四川省喜德县地处扬子陆块西缘与青藏高原东缘造山带过渡区,区内地质演化复杂、差异显著,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前人对内动力致灾机理已开展大量研究,然而县域尺度下关键基础地质孕灾因子差异演化与地质灾害孕育的耦合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基于现场调查、基础地质资料与历史地质灾害数据,从区域地质历史演化角度,通过不同分区的基础地质孕灾条件与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发育趋势的对比分析,深刻剖析孕灾地质条件与灾害发育趋势的深层次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地层、构造改造以及地质演化是制约研究区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发育的主控因子,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240处)、泥石流(81处)为主,崩塌(7处)发育较少,全县可划分为变质基底区、被动陆缘沉积区、前陆盆地沉积区、陆内凹陷盆地区等4个孕灾模式区;软弱红层主控下宽缓褶皱构造是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孕灾环境,断裂褶皱等强烈构造改造是泥石流发育的关键,坚硬碳酸盐岩、岩浆岩等地层叠加漫长的构造演化是崩塌发育的重要条件;松软的白果湾组炭质泥页岩分布与强烈断裂改造叠加是制约红莫镇一带滑坡-泥石流链式灾害的关键基础地质条件。该研究将进一步指导区域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演化 发育特征 孕灾规律 喜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日M_(s)6.8和积石山M_(s)6.2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对比研究
3
作者 董磊 铁永波 +5 位作者 高云建 张宪政 秦雅东 李光辉 宁志杰 史安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4-445,共12页
2025年定日M_(s)6.8地震和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是最近分别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的两次强震事件。两次事件均导致了比较显著的同震地质灾害现象,但是由于断层类型、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差异,两个地震影响区内的同震地质灾害类... 2025年定日M_(s)6.8地震和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是最近分别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的两次强震事件。两次事件均导致了比较显著的同震地质灾害现象,但是由于断层类型、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差异,两个地震影响区内的同震地质灾害类型、空间分布及发育密度等都呈现出显著差异性。为揭示正断层和逆断层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差异性,采用地面调查、遥感综合解译、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定日和积石山地震影响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与控制因子。结果表明:两次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的垂向空间展布相反,即定日地震(正断层)主要分布在上盘,而积石山地震(逆断层)主要分布在下盘。研究表明,地震影响区的岩土体特征及地形地貌是导致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类型与发育密度差异性的主控因子,即两个震区均以崩塌和滑坡为主,但定日震区灾害点沿河呈线状分布,发育密度相对较低,积石山震区灾害点主要沿黄土台地边缘或深切台地的沟谷边坡呈散点状分布,而且发育密度相对较高。综合分析认为,在地震活动区,防范地震地质灾害和评价其易发性时,应综合考虑特殊岩土体、气候和地形条件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积石山地震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 控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斜坡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家柱 铁永波 +3 位作者 白永健 高延超 王东辉 张鸣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8-244,共17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常见的山区斜坡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风险防控提供了新动力,人工智能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研究内容,而机器学习算法是其...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常见的山区斜坡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风险防控提供了新动力,人工智能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研究内容,而机器学习算法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经典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2个方面综述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崩滑流灾害领域的应用,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阐述。总结认为:(1)经典机器学习算法可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3种,广泛应用在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性评价中,普遍认为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建模适应能力;(2)常用的深度学习架构包括自编码器、深度置信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4类,主要应用于崩滑流灾害的识别、易发性评价及位移预测;(3)未来研究需重点加强数据质量与数量、提升模型的可解释性、增强模型可靠性与泛化性、构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实现地质灾害的自动识别和快速响应。研究结果为采用机器学习开展斜坡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支撑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灾害识别 易发性评价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铁永波 张宪政 +6 位作者 龚凌枫 高延超 白永健 徐伟 巴仁基 李宗亮 葛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1-1080,共10页
西南山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链最发育、成灾最严重的地区。为深入认识区域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文章在系统收集西南山区历史上19次典型重大灾害事件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链的主控因素及成灾特征,总结了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3类灾害链分... 西南山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链最发育、成灾最严重的地区。为深入认识区域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文章在系统收集西南山区历史上19次典型重大灾害事件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链的主控因素及成灾特征,总结了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3类灾害链分类模式及5种链式成灾过程,并选择每一类中的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过程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地质灾害链成灾机理研究、数据库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及跨界流域链式灾害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等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地质灾害链防范建议,旨在为区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重大工程与城镇建设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地质灾害链 成灾模式 跨界流域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历程与展望 被引量:33
6
作者 铁永波 葛华 +8 位作者 高延超 白永健 徐伟 龚凌枫 王家柱 田凯 熊小辉 范文录 张宪政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3-665,共13页
西南地区发育有我国近30%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我国地质灾害成因最复杂、数量最多、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更好地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历史和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现状基础上,简要... 西南地区发育有我国近30%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我国地质灾害成因最复杂、数量最多、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更好地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历史和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现状基础上,简要回顾了二十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的主要历程,并分三个主要阶段对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应重点关注高山极高山区高位远程地质灾害识别技术、特大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与风险防控、基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大数据智能挖掘的风险动态评价等,可供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地质灾害研究历程 链式地质灾害 趋势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s6.2级和泸定Ms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对比 被引量:21
7
作者 铁永波 张宪政 +15 位作者 曹佳文 秦雅东 王立朝 董英 郭富赟 郭兆成 白永健 冉涛 侯圣山 王涛 高波 卢佳燕 李光辉 宁志杰 向炳霖 孙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59,共14页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泸定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对比研究 同震滑坡分布特征 控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斜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冉涛 徐如阁 李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187,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有效防控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洛隆―八宿)的地质灾害风险,采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GIS空间分析、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分析以及敏感性指数(E)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区内共... 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有效防控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洛隆―八宿)的地质灾害风险,采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GIS空间分析、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分析以及敏感性指数(E)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区内共识别出斜坡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变形体)992处,分析了灾害的数量、规模和破坏模式等发育特征,揭示了灾害的易发区间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高程[2672,4500)m,坡度[20,35)°,坡向E、SE、S、SW、W是灾害易发的地形地貌区间;砂砾岩、泥页岩、灰岩岩组、砂板岩夹火山岩岩组、碳酸盐岩岩组、砂板岩夹煤层岩组、大理岩、灰岩夹片岩岩组、片岩、硅质岩和砂板岩岩组是灾害易发的地层岩组;距断裂和距水系距离小于1 km均为灾害易发范围。其中,高程[2672,3000)m、坡度[25,35)°、坡向SW、碳酸盐岩岩组和砂板岩夹煤层岩组是灾害最易发生的因子范围。选取的6个影响因子对斜坡地质灾害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高程、岩组、坡度、距水系距离、距断裂距离和坡向,其中前5个因子是灾害的主控因素。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川藏交通廊道怒江段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川藏交通廊道 斜坡地质灾害 遥感解译 破坏模式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空-地-深”方法的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隐患判识:以四川省喜德县重点乡镇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熊小辉 白永健 +6 位作者 铁永波 高延超 徐伟 龚凌枫 王家柱 田凯 李鹏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0-571,共12页
为了更好地适应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隐患精细识别的需求,实现中、小型以及高隐蔽性地灾隐患的有效判识,本次以川西南喜德县重点乡镇为例,综合采用了光学遥感、InSAR、无人机载LiDAR、地面精细调查、高密度电法等方法,从不同精度和角度对研... 为了更好地适应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隐患精细识别的需求,实现中、小型以及高隐蔽性地灾隐患的有效判识,本次以川西南喜德县重点乡镇为例,综合采用了光学遥感、InSAR、无人机载LiDAR、地面精细调查、高密度电法等方法,从不同精度和角度对研究区系统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判识。结果表明,不同手段具有很好的互补性,综合识别效果较好,共识别地灾隐患80处,包括新增识别29处,此外,识别潜在危险源131处;孕灾条件差异制约着不同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其中光学遥感在研究区西北部构造变形强烈、坚硬岩组分布区具有更好的识别效果,无人机摄影测量配合地面斜坡详查及物探探查等手段更适合东部米市宽缓向斜红层分布区的地灾识别,机载LiDAR高清三维摄影对重点城镇后山斜坡普遍发育的“簸箕形”平面形态滑坡和“栎叶状”流域平面形态泥石流识别效果较好;易崩易滑工程地质岩组与顺向型斜坡结构的优势组合是研究区地灾孕育的关键,而深部物探对控灾结构面探查是地质灾害隐患判识的重要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解译 地面调查 地球物理探测 地质灾害隐患识别 山区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伟 铁永波 +6 位作者 郑玄 殷万清 付小麟 欧文 白永健 Ireneusz Malik Małgorzata Wistuba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8-492,共15页
凉山州地处横断山系东北缘、川滇构造带南段,受活动构造、地形地貌、河流切割等作用影响,发育有地质灾害总数4016处,以中、小型土质滑坡和中、小型沟谷泥石流为主,是四川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 凉山州地处横断山系东北缘、川滇构造带南段,受活动构造、地形地貌、河流切割等作用影响,发育有地质灾害总数4016处,以中、小型土质滑坡和中、小型沟谷泥石流为主,是四川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按行政区分析,德昌县是地质灾害发育数量最多的县市,为387处;宁南县是灾害发育密度最高的县市,为17.7处/100 km^(2);按流域分析,安宁河流域的地质灾害数量最多,达779处;美姑河流域的灾害发育密度最高,达11.18处/100 km^(2)。以灾害发育密度为指标对不同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滑坡方面,划分为4个极高密度区和15个高密度区,滑坡发育受活动构造、易滑地层(红层、昔格达组等)控制作用影响较大;崩塌方面,划分为2个极高密度区和5个高密度区,崩塌沿河谷及支沟、活动构造呈带状分布,受水电站库区开发建设、公路建设等工程活动切坡影响较大;泥石流方面,划分为2个极高密度区和10个高密度区,泥石流发育受构造断裂、地形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凉山州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时空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23
11
作者 白永健 铁永波 +5 位作者 孟铭杰 熊小辉 高延超 葛华 巴仁基 徐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6-674,共9页
川西地区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发育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深切割等作用,共发育地质灾害16411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是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川西地质灾害具有成因机制复杂,突... 川西地区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发育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深切割等作用,共发育地质灾害16411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是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川西地质灾害具有成因机制复杂,突发性、群发性与链生性、危害大等特点。形成机理差异大,滑坡变形模式以滑移-拉裂、蠕滑-剪断、倾倒折断等模式为主;泥石流形成机理主要为土力-水力驱动型和堵溃型;崩塌失稳主要表现为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发育分布规律在低山和中山区呈带状,和沿活动断裂带和深切河谷呈线状集中分布;受地震和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年际变化大,2008、2009、2013年、2017年地质灾害频发、高发和群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时空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雷达在重大突发性滑坡应急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伟 铁永波 +5 位作者 李江 李宗亮 巴仁基 田凯 冉涛 王家柱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61,共12页
西南地区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常发生于深切河谷区,在应急抢险过程中,存在人员难到达、地面调查与监测困难、灾害持续变形破坏造成的危害大等问题。以西藏自治区江达县白格滑坡和四川丹巴县阿娘寨滑坡应急抢险为例,应用边坡雷达对白格滑... 西南地区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常发生于深切河谷区,在应急抢险过程中,存在人员难到达、地面调查与监测困难、灾害持续变形破坏造成的危害大等问题。以西藏自治区江达县白格滑坡和四川丹巴县阿娘寨滑坡应急抢险为例,应用边坡雷达对白格滑坡残留体和阿娘寨滑坡复活体进行应急监测和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边坡雷达获取各测点的累计视向变形量、变形速率、变形加速度等监测数据绘制监测区变形云图和监测曲线,判识滑坡区变形破坏及发展趋势、研判各变形区所处的变形演化阶段,快速对临滑破坏区进行识别与预报。边坡雷达能对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开展非接触式全天候实时监测,既能实时掌握灾害变形特征,也保证了监测人员安全,对今后类似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和预警预报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阿娘寨滑坡 边坡雷达 变形规律 匀速变形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TANK模型的降雨型滑坡地下水位预测
13
作者 郑榆枫 黄栋 +3 位作者 樊晓一 石莉莉 张宇 郭德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地下水位变化是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准确地预测降雨型滑坡地下水位的演化情况,考虑降雨强度、地形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的TANK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梯形结构替代... 地下水位变化是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准确地预测降雨型滑坡地下水位的演化情况,考虑降雨强度、地形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的TANK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梯形结构替代传统的矩形结构,将水位截面由线性变化变为非线性变化;其次重构模型降雨汇集方式以提高水位识别敏感度;最后根据监测数据的有效特征计算并反馈精确度。以塔子坪滑坡监测数据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比传统TANK模型和改进TANK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可知,改进TANK模型表现更佳,有训练时间短、对中小雨强-地下水位变化识别敏感、变化趋势更接近监测设备传回结果的特点;在短期、中期、长期预测中,预测精度(NSE)提高了6.8%~20.3%,且中期预测精度(NSE)最高,说明所提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地下水位随降雨的变化趋势。研究成果可为预测和评估降雨型滑坡的地下水状态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预测 TANK模型 塔子坪滑坡 降雨型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县板子沟“6·26”特大型泥石流成因特征与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宪政 铁永波 +9 位作者 宁志杰 杨昶 李宗亮 李明辉 梁京涛 卢佳燕 鲁拓 李光辉 李果 向炳霖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145,共12页
2023年6月26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板子沟发生灾害性泥石流,沟口冲出总量约8.28×10^(5) m^(3),堵塞岷江并形成面积约0.4 km^(2)的堰塞湖。为揭示汶川震后15 a仍发生特大型泥石流事件的内在成因机制,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地形... 2023年6月26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板子沟发生灾害性泥石流,沟口冲出总量约8.28×10^(5) m^(3),堵塞岷江并形成面积约0.4 km^(2)的堰塞湖。为揭示汶川震后15 a仍发生特大型泥石流事件的内在成因机制,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地形叠加分析与动力学参数计算等方法,分析板子沟泥石流的成因和堵江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板子沟泥石流触发降雨具有短历时高强度的特征,泥石流以沟道物源启动为主;(2)泥石流洪峰流量高达755.5 m^(3)/s,是导致堵塞岷江的主要原因;(3)板子沟泥石流表明,震后这类泥石流的活动性因物源耦合输移而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特点。建议加强震区泥石流隐蔽型同震滑坡物源和沟道物源动态调查评估。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震后泥石流活动性演变规律的认识,并可为震后泥石流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县 板子沟 震后 泥石流 岷江 堵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技术的红层滑坡识别与监测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庆芳 郑志军 +3 位作者 董继红 余天彬 刘文 黄细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红层滑坡具有分布广泛、隐蔽性强、突发性高、识别难度大等特点,采用多源时序InSAR技术和光学遥感技术对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地区开展滑坡隐患识别,并以郑家房子滑坡为典型点开展时序监测分析,以揭示其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基于时序InSAR... 红层滑坡具有分布广泛、隐蔽性强、突发性高、识别难度大等特点,采用多源时序InSAR技术和光学遥感技术对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地区开展滑坡隐患识别,并以郑家房子滑坡为典型点开展时序监测分析,以揭示其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基于时序InSAR技术共识别出9处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ALOS-2数据的识别效果优于Sentinel-1数据;InSAR监测显示郑家房子滑坡变形具有周期性,变形区间与汛期重合,最大形变速率为-40 mm/a,最大变形量为134 mm。结合现场调查分析,该滑坡在强降雨等诱发因素下可能发生大规模失稳,直接威胁坡体居民区和村道,建议在雨季加强持续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滑坡 时序InSAR技术 光学遥感技术 早期识别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昶 铁永波 +1 位作者 张宪政 向炳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针对泥石流流变特性和动力学过程复杂的特点,在系统收集国内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按初步探索、逐渐完善和成熟多元3个阶段对我国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的历程及现状进行了总结。根据物质组成和动力学特征来看,泥石流的动力... 针对泥石流流变特性和动力学过程复杂的特点,在系统收集国内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按初步探索、逐渐完善和成熟多元3个阶段对我国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的历程及现状进行了总结。根据物质组成和动力学特征来看,泥石流的动力学模型可划分为连续介质、离散介质和混合介质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模型的特点及应用场景,对比总结各类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及不足,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泥石流模拟存在的难点,对泥石流数值模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泥石流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软件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动力学模型 数值模拟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率比−支持向量机耦合模型的四川省喜德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才 铁永波 +2 位作者 宁志杰 徐伟 熊小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7-559,共13页
针对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因子分级基础数据与评价模型的选取问题,本文以滑坡灾害频发的四川省喜德县为研究区,采用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通过对评价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高程、坡度、曲率、NDVI、SPI、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断层距... 针对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因子分级基础数据与评价模型的选取问题,本文以滑坡灾害频发的四川省喜德县为研究区,采用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通过对评价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高程、坡度、曲率、NDVI、SPI、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断层距离、斜坡结构、工程地质岩组、土地利用类型11个评价因子,分别对区域点属性和滑坡点属性两类基础数据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因子分级,代入频率比模型和频率比–支持向量机耦合模型来评价滑坡易发性,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典型斜坡来验证模型精度。结果显示:以滑坡点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数据并运用耦合模型得到的评价精度最高,对应的曲线下面积(SAUC)值为0.752,能更好地预测滑坡易发性;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极高、高易发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65%和23.73%,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大、断层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区域。相反,断层稀疏、人口分散的地区属于中、低易发区,其面积占比分别为44.20%和27.42%。结果将为喜德县及其类似地区滑坡易发性评价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因子分级 频率比模型 支持向量机模型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定M_(S) 6.8级地震区湾东河流域泥石流活动性预测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宪政 铁永波 +3 位作者 李光辉 杨昶 卢佳燕 鲁拓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5-1045,共11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_(S) 6.8级地震,地震诱发大量同震崩滑体,并导致湾东河断流。基于现场调查、影像解译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采用空间统计和水文计算的方法,对湾东河流域同震崩滑体分布特征和潜在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结...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_(S) 6.8级地震,地震诱发大量同震崩滑体,并导致湾东河断流。基于现场调查、影像解译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采用空间统计和水文计算的方法,对湾东河流域同震崩滑体分布特征和潜在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湾东河流域内同震崩滑体主要分布在地震烈度Ⅸ度区,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主要沿沟道两侧展布,尤其是单薄山脊两侧临空面发育密度较大,距断层距离和坡度对其分布具有明显的控灾效应;未来湾东河流域暴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冲出量可能为同等触发条件下震前泥石流的约两倍。依此提出了加强流域内溃决型泥石流风险防范,尽快通过综合监测预警获取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值,在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泥石流规模放大系数等防灾减灾建议,为泸定地震后泥石流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震后泥石流 同震崩滑体 溃决放大 危险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典型泥石流全新世以来发育历史及活动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龚凌枫 张运达 +8 位作者 铁永波 高延超 刘文 李青春 张斌 杨洪 李光辉 卢佳燕 鲁拓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4-1034,共11页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全新世发育多期次泥石流,组合形成了现代大规模扇形堆积体。以派镇蹦嘎沟泥石流为例,采用地面调查、钻孔及14 C测年等方法,研究泥石流形成年代序列、堆积深度、冲出范围等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现...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全新世发育多期次泥石流,组合形成了现代大规模扇形堆积体。以派镇蹦嘎沟泥石流为例,采用地面调查、钻孔及14 C测年等方法,研究泥石流形成年代序列、堆积深度、冲出范围等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现代蹦嘎沟依然有小规模的支沟泥石流发育且广泛堆积于沟道内,现存堆积扇区域尚未发现泥石流堆积;距今8500年左右为蹦噶沟全新世泥石流活跃期,单期次累积堆积深度约10.9 m;滨湖浅水相沉积(河流相)形成的浅灰色粉细砂中的两处碳样表明雅鲁藏布江现代河床在40~100年左右沉积深度约0.4 m,年平均沉积速率4~10 mm;海拔2906.1~2896.7 m及2849.4~2848.2 m处钻孔依次揭露厚度为9.4 m和1.2 m饼状青灰色粉质黏土,推测发生两次堵江事件。上述结果可为该区域全新世以来泥石流活动性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全新世 泥石流 发育历史 活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