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黏弹性的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及波动方程
1
作者 柏韩 冯晅 +4 位作者 刘财 王鑫 刘乾 丁梦颜 徐雨歆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23-3234,共12页
岩石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弹性特性,但目前还没有较好的非线性弹性波动方程能用于描述地震波等弹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非线性弹性特征.我们通过将Kelvin-Voigt模型与经典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相结合,探索构建了一个新的具有黏弹性的非线性弹性... 岩石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弹性特性,但目前还没有较好的非线性弹性波动方程能用于描述地震波等弹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非线性弹性特征.我们通过将Kelvin-Voigt模型与经典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相结合,探索构建了一个新的具有黏弹性的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并使用共传播声弹性实验方法对新构建的本构关系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的数据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我们进一步尝试推导建立了新的具有黏弹性的非线性弹性波动方程,并利用有限差分方法获得数值解.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具有黏弹性的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中的二阶非线性弹性项对波的传播影响较大,会造成波形畸变;三阶非线性弹性项影响相对较小,会在波形尾部产生高次谐波;黏性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非线性弹性项和有限差分格式造成的数值解振荡问题.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二阶和三阶非线性弹性系数值的正负决定波形尾部倾斜方向和波峰变陡方向,绝对值大小决定这种形变趋势的程度.最后我们讨论了非线性弹性应力-应变曲线和应变(应力)-时间曲线中的经典滞后回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Kelvin-Voigt模型 共传播声弹性实验 非线性弹性波动方程 数值模拟 非线性弹性波的传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深部控制因素研究:基于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被引量:11
2
作者 牛璞 韩江涛 +4 位作者 曾昭发 侯贺晟 刘立家 马国庆 管彦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060-4074,共15页
松辽盆地北部存在中低温地热场,地热场呈现中间高、四周环状降低的特征.松辽盆地内部形成高地热场的主要因素,一是深部热源供给;二是浅部热能储集.通过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可揭示热源及热储的分布及相互联系,对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成因研究... 松辽盆地北部存在中低温地热场,地热场呈现中间高、四周环状降低的特征.松辽盆地内部形成高地热场的主要因素,一是深部热源供给;二是浅部热能储集.通过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可揭示热源及热储的分布及相互联系,对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场的深部控制因素,本文基于古龙镇至依安县的246 km长大地电磁剖面,对71个宽频测点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Robust估计以及相位张量分解等处理手段,在精细分析维性特征及电性主轴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了剖面40 km深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电阻率模型具有“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以水热性温泉富集的林甸地区为界,剖面南北两侧电性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南侧呈现“低阻-高阻-低阻”的三元电性结构,北侧呈现“低阻”的一元电性结构,这两种结构与地温场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林甸以南的三元电性结构区对应高地热异常,以北的一元电性结构区热异常下降明显;林甸地区位于这两种端元的分界区,地表温泉丰富,且发育有基底断裂,为水热型地热发育的“热点”地区;林甸南北两侧深部存在两个高导体C1、C2,这与普遍认识的松辽盆地存在软流圈隆起有关,说明盆地下方具有统一的热源,部分熔融热物质作为深部热源向上传递热量,不同之处在于林甸以南地区,中地壳存在巨厚高阻特征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R1,为地热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林甸以北地区深部缺少聚集热量的结晶基底,导致地热异常迅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地热场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南地区干热型地热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孙明行 刘德民 +8 位作者 康志强 管彦武 梁国科 黄锡强 叶家辉 郭尚宇 孙兴庭 唐维 冯民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80,共9页
干热岩作为地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未来的清洁能源,极具开发前景和研究价值。文章以桂东南潜在的干热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二次开发和实地考察,对区域构造-岩浆-沉积建造系统、岩石圈结构、现今... 干热岩作为地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未来的清洁能源,极具开发前景和研究价值。文章以桂东南潜在的干热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二次开发和实地考察,对区域构造-岩浆-沉积建造系统、岩石圈结构、现今地热场特征和地震、温泉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初步探讨桂东南地区干热型地热资源的潜力。结果表明:桂东南地区岩石圈较薄,分别在25km之上和6~8km处存在厚约6km和2km的双层低速层/带,指示滑脱型韧性剪切和高温地质体的存在;印支期花岗岩提供稳定的放射性生热物质基础(U含量均值5.41×10^-6,Th含量均值18.38×10^-6,K2O含量均值4.43%),新生代火山活动(OIB)在补给大量地热能的同时,为深部热物质上涌提供通道;桂东南地区现今地热存在明显异常,大地热流值介于80~100mW/m^2,北海-南宁地温梯度值高于30℃/km,钦州、合浦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因沉积盖层裂隙度、孔隙度和导热率低且圈闭性好而属于干热岩地热资源丰富区。对桂东南干热型地热资源潜力的研究,将为广西能源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资源潜力 低速层 断陷盆地 桂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樟树—宁德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深部电性结构及热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帅 韩江涛 +4 位作者 刘立家 孟凡文 康建强 吴懿豪 辛中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4-1375,共22页
华南地区武夷隆起带及东南沿海陆缘带具备中高温地热的储藏条件,而深部热源及热通道对于揭示中高温地热的形成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对江西樟树—福建宁德包含37个宽频测点的一条410 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及三维反演... 华南地区武夷隆起带及东南沿海陆缘带具备中高温地热的储藏条件,而深部热源及热通道对于揭示中高温地热的形成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对江西樟树—福建宁德包含37个宽频测点的一条410 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及三维反演,获得了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扬子地块东缘、武夷隆起带以及东南沿海陆缘带的电性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性;武夷隆起带广泛存在地壳尺度的高导体,东南沿海陆缘带存在壳幔尺度的高导体.结合地表大地热流及华南地区构造演化特征,本文认为武夷隆起带和东南沿海陆缘带具有不同的热源机制,即武夷隆起带的热源主要分布在Moho以上,而东南沿海陆缘带热源来自岩石圈地幔,二者的热通道具有统一的形式,均受控于华南地区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基于热源与热通道分析,本文认为华南地区高温地热的深层动力学机制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挤压环境及后撤作用下的伸展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大地电磁测深 二维反演 三维反演 热源 热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R信号去噪的变分模态分解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财 商耀达 +1 位作者 鹿琪 徐杨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2-1053,共12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数据的信噪比,压制由随机扰动引起的随机绕射能量,将二维变分模态分解(two-dimensional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2D-VMD)引入二维GPR数据的噪声压制处理中。首先,对GPR数... 为了进一步提高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数据的信噪比,压制由随机扰动引起的随机绕射能量,将二维变分模态分解(two-dimensional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2D-VMD)引入二维GPR数据的噪声压制处理中。首先,对GPR数据进行2D-VMD处理,并分析各阶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分量及其对应的频率-波数域谱来确定雷达剖面中的各回波类型。然后,计算IMF分量与原始数据的互相关系数来确定信号模态和噪声模态,并对信号模态进行重构得到降噪后的数据。理论数据和实测数据测试表明,相比于传统的1D-VMD法,2D-VMD滤波后的含噪正演记录峰值信噪比由6.44 dB增加到7.72 dB;经2D-VMD降噪处理后的雷达剖面在保留有效信号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压制随机扰动带来的噪声,并且得到的雷达剖面同相轴连续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二维变分模态分解 频率-波数谱 互相关系数 去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力剖面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壳岩浆囊建模 被引量:4
6
作者 管彦武 崔承赞 +5 位作者 杨国东 刘嘉麒 李允秀 吴昌桓 金旭 吴燕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40-3852,共13页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中国最具潜在喷发危险的多成因复式火山,在近2000年来,曾经发生过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喷发。为了进一步研究长白山天池火山的潜在危险,有必要研究火山的岩浆囊位置和分布。为此,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开展了一条南北方向的重力...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中国最具潜在喷发危险的多成因复式火山,在近2000年来,曾经发生过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喷发。为了进一步研究长白山天池火山的潜在危险,有必要研究火山的岩浆囊位置和分布。为此,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开展了一条南北方向的重力剖面测量。结合前人工作,如地震勘探P波速度反演和大地电磁测深(MT)电阻率反演,以及地质信息,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建立了一条长约150km的密度模型。从建模结果图中可以发现:(1)长白山天池下方存在地壳岩浆囊;(2)长白山天池北坡地壳存在一个高阻、低密度体,深度在7~15km,距离天池2~10km,可能是富含气体的岩浆囊;(3)在南坡和北坡大约3km深度处普遍存在一个岩浆岩层;(4)在天池下存在一个已经塌陷堵塞的火山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岩浆囊 密度模型 重力剖面 人机交互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双尖子山矿集区三维电性结构及成矿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懿豪 韩江涛 +5 位作者 刘云鹤 刘立家 郭磊 管烨 张颖慧 李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1-1304,共14页
双尖子山矿集区作为中国北方东部大型的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的特征.为了揭示双尖子山矿集区2000 m以浅成矿要素的空间展布,本文基于有限内存拟牛顿法(L-BFGS)对覆盖矿集区的6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含源三维... 双尖子山矿集区作为中国北方东部大型的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的特征.为了揭示双尖子山矿集区2000 m以浅成矿要素的空间展布,本文基于有限内存拟牛顿法(L-BFGS)对覆盖矿集区的6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含源三维反演,获得了双尖子山矿集区2000 m以浅三维精细电性结构.结合重磁、区域地质、钻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得到如下结论:(1)矿集区深部存在大面积的高阻区,可能为与成矿有关的早白垩纪侵入岩的反映,在兴隆山矿段西北侧及西南侧(A、B区)、双尖子山矿段西部(C区)表现为高侵位特征;(2)矿集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断裂系统由1条北东向深断裂(F1)和北西向、北东向以及近南北向的浅层断裂组成;(3)赋矿地层大石寨组电性特征为中低阻,主要分布在1000 m以浅,在兴隆山矿段以及双尖子山矿段东部较厚,与矿集区断裂系统组成了良好的容矿空间和成矿流体上涌通道;(4)建立了矿集区2000 m以浅的成矿模式:在兴隆山矿段,早白垩世侵入岩高度侵位至上覆大石寨组下方,侵入岩就位后析出含矿热液,并在浅部北东、北西向断裂及断裂交汇处成岩成矿,而在双尖子山矿段,成矿流体主要受北东向深断裂F1的控制,在F1断裂以及其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富集,导致矿体主要分布于矿段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矿集区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含源三维反演 电性结构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穿兴蒙造山带的深断面--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 被引量:2
8
作者 慕倩 韩江涛 +6 位作者 刘立家 侯贺晟 刘文玉 刘国兴 梁宏达 吴懿豪 辛中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03-1617,共15页
兴蒙造山带自早古生代形成稳定的佳蒙地块以来,受到古亚洲洋闭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的影响.为了揭示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本文基于横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辽地块及佳木斯地块... 兴蒙造山带自早古生代形成稳定的佳蒙地块以来,受到古亚洲洋闭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的影响.为了揭示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本文基于横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辽地块及佳木斯地块约13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81个长周期测点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获得了兴蒙造山带东西向完整的电性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岩石圈尺度的结构,不同构造单元具有明显的横向差异性,额尔古纳地块岩石圈整体呈低阻特征;兴安地块岩石圈呈高阻特征;松辽地块的松辽盆地和小兴安岭岩石圈分别呈低阻-高阻特征;佳木斯地块岩石圈呈高、低阻交替的特征.在软流圈尺度,兴安地块和松辽地块存在大规模高导异常C2、C3,呈"U"型状与上方岩石圈相连,连接处对应东北地区盆山结合部位或主要的缝合带.研究表明兴蒙造山带岩石圈遭受了强烈的改造作用,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本文提出"自下而上"的岩石圈改造模式:在地幔转换带处水平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持续扰动兴蒙造山带下方的软流圈,导致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以及古缝合线的活化,形成的薄弱带为软流圈物质的侵入提供了有利通道,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深刻影响着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四号探月雷达数据成像及月壤分层结构解释 被引量:1
9
作者 宋文鹏 李静 +3 位作者 熊洪强 张领 王艳龙 刘忠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51-2059,共9页
嫦娥四号高频通道探月雷达数据对研究月球背面冯·卡门陨石坑浅层月壤层结构,分析月球年代活动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嫦娥四号着陆区地质条件复杂,采用先进的雷达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获得高精度的探月雷达数据成像结果是开展月球相关... 嫦娥四号高频通道探月雷达数据对研究月球背面冯·卡门陨石坑浅层月壤层结构,分析月球年代活动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嫦娥四号着陆区地质条件复杂,采用先进的雷达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获得高精度的探月雷达数据成像结果是开展月球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合成孔径聚焦技术(synthetic aperture focusing technique,SAFT)对嫦娥四号高频通道(500 MHz天线)探月雷达数据进行偏移成像。与传统的频率-波数(f-k)偏移结果相比,本文提出的数据成像方法提高了成像分辨率(单道信号时频分析后信号更集中),能够更加精细、清晰地反映出月壤层的纵向分层结构和横向界面起伏变化。利用SAFT方法,揭示了月壤层地面40 m深度范围内的三层剖面:浅层约12 m由芬森陨石坑喷出物组成的表土层、其下约17 m由冯·卡门陨石坑及周围陨石坑喷出物在玄武岩基岩上形成的溅射物层和最底部的玄武岩基岩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四号 探月雷达 合成孔径聚焦技术 偏移成像 月壤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场动力学理论的裂纹模型波场数值模拟及频散特性分析
10
作者 左鹏飞 刘财 +1 位作者 郭智奇 冯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0-1261,共12页
近场动力学理论采用积分形式的运动方程,能够有效避免空间偏导数不存在的问题,在模拟不同材料发生裂纹扩展、断裂破坏等不连续问题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但是对近场动力学理论中波的传播问题和频散特性研究较少。为了研究近场动力学理论中... 近场动力学理论采用积分形式的运动方程,能够有效避免空间偏导数不存在的问题,在模拟不同材料发生裂纹扩展、断裂破坏等不连续问题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但是对近场动力学理论中波的传播问题和频散特性研究较少。为了研究近场动力学理论中应力波的传播规律,考虑平面应力情况,建立积分形式的运动方程,在均匀各向同性模型及含水平裂纹模型下进行了波场数值模拟,并与经典连续介质理论中的纵波和横波波场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理论的运动方程,详细推导了一维和二维情况下的频散关系,并探讨了邻域内物质点数、邻域半径和形状参数等近场动力学参数对频散曲线的影响。在波场数值模拟中,线性近场动力学理论中固体与经典连续介质理论中线弹性介质的波场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介质内裂纹的存在会阻碍波的传播;在频散特性分析中,所选邻域半径越小、形状参数越大,线性近场动力学理论中的频散特性越接近经典连续介质力学理论中的频散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 线性近场动力学固体模型 含裂纹板模型 波的传播 数值模拟 频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