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大农业地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重点、难点与规划应对 被引量:4
1
作者 杜立柱 王旌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115,共6页
阐述了东北大农业地区乡镇人口大量流失、经济结构单一、产业活力不足等问题,从发展定位选择、产业发展路径、用地指标分配、居民点重构和人居环境提升5个方面探析东北大农业地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相... 阐述了东北大农业地区乡镇人口大量流失、经济结构单一、产业活力不足等问题,从发展定位选择、产业发展路径、用地指标分配、居民点重构和人居环境提升5个方面探析东北大农业地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并结合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达呼店镇的实践,剖析东北大农业地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以期为东北大农业地区的乡镇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大农业地区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 规划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知识视阈下寒地城市社区生态智慧现代化应用研究
2
作者 冷红 祁婧昕 袁青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5,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城市诸多问题是目前城乡规划领域学者关注的方向,针对于特定的寒地城市,尊重并理解原住民传统知识并与现代化结合是其焕发新生机的重要举措,尽管寒地民族传统知识和思想错综复杂,远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其中不乏值得...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城市诸多问题是目前城乡规划领域学者关注的方向,针对于特定的寒地城市,尊重并理解原住民传统知识并与现代化结合是其焕发新生机的重要举措,尽管寒地民族传统知识和思想错综复杂,远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技术智慧,具体作用路径也有待深入探究。研究梳理寒地原住民传统知识的生态核心内涵和“本能—理性—知识—智慧”的生态智慧转化路径,从传统知识出发重新看待现代寒地城市社区的生态智慧营造策略,深入总结了寒地生态智慧提升城市社区气候适应性、社会鲁棒性和系统包容性模型框架和现代化应用路径,并提出适合现代寒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治理启示,以期为现代寒地城市社区的韧性发展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创新思路和价值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知识 生态智慧 寒地城市 韧性 原住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面向气候适应的国土空间韧性治理: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
3
作者 冷红 祁婧昕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共9页
立足数智时代的技术变革特征,系统探讨气候适应性规划与国土空间韧性治理的现实机遇、风险挑战及实践路径。通过解构面向气候适应的国土空间韧性治理的核心矛盾,剖析数智技术驱动下治理创新的机遇所在。同时,揭示数智技术应用于国土空... 立足数智时代的技术变革特征,系统探讨气候适应性规划与国土空间韧性治理的现实机遇、风险挑战及实践路径。通过解构面向气候适应的国土空间韧性治理的核心矛盾,剖析数智技术驱动下治理创新的机遇所在。同时,揭示数智技术应用于国土空间气候韧性治理的3大挑战,即技术依赖、制度非正义与虚实空间冲突。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构建技术融合—制度创新—空间优化的三位一体韧性治理实践路径。研究为面向气候适应的国土空间韧性治理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与技术范式,推动数智技术深度融入国土空间韧性治理的全周期流程,以期为城市未来智慧、安全、韧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治理 数智技术 气候适应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R实验的严寒地区城市人行道雪景疗愈作用研究
4
作者 蒋存妍 黄昕悦 +2 位作者 马越 李怡 冷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积极的城市街道具有类似于自然环境的疗愈效果,同时冬季雪景对于人体也具有一定的恢复效益。聚焦于严寒地区漫长覆雪期,通过VR技术构建多类型的人行道雪景场景,结合问卷及神经生物测量方法获得不同要素的人行道疗愈作用的数据。结果表明... 积极的城市街道具有类似于自然环境的疗愈效果,同时冬季雪景对于人体也具有一定的恢复效益。聚焦于严寒地区漫长覆雪期,通过VR技术构建多类型的人行道雪景场景,结合问卷及神经生物测量方法获得不同要素的人行道疗愈作用的数据。结果表明,严寒地区城市人行道雪景对受访者压力与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缓解作用;不良情绪问题越大的受访者,越认为VR实验中的积极场景能带来更舒适的体验。依托中国已经出台的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雪景疗愈导向下严寒地区城市人行道优化设计启示,以期为严寒地区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雪景疗愈环境 严寒地区 城市人行道 虚拟现实技术 街道设计导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健康评价的哈尔滨松花江百里长廊生态规划对策研究
5
作者 赵志强 袁青 冷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92,共7页
滨江湿地作为以水为主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功能和价值。以哈尔滨松花江百里长廊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评价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探究影响生态健康的因素,确定生态保护分区规划对策,从而为湿地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景观... 滨江湿地作为以水为主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功能和价值。以哈尔滨松花江百里长廊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评价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探究影响生态健康的因素,确定生态保护分区规划对策,从而为湿地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借助ArcGIS软件对研究区域进行地类划分,利用Fragstats平台研究哈尔滨湿地2020年景观格局指数,最后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类型水平特征方面,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破碎化程度最严重,其他用地、湿地和草地的面积由于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小,破碎化程度较小,景观指数特征结果相近;2)研究区湿地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均值为0.513400,基本处于健康状态,但分布不均匀;3)通过评价结果指导保护分区规划,设立生态核心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游憩区、城市协调区和生态农业区。人类活动干扰、城镇化扩张是影响研究区斑块破碎化的重要因素,应积极采取新技术、新政策,如生态廊道、分级分区管控等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哈尔滨 松花江 景观格局指数 生态健康评价 生态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知识生产:属性取向、范式转型与学科集群构建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伟 欧阳鹏 +1 位作者 衣霄翔 张郝萍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15,共11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教育部门要研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我国规划学科处在一个体系架构迁移的历史转折点上。文章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要求,以知识生产为切入视角,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教育部门要研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我国规划学科处在一个体系架构迁移的历史转折点上。文章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要求,以知识生产为切入视角,梳理了我国规划学科知识生产的演进历程,分析了当前传统规划学科知识生产面临的知识生产场域拓展、知识生产目标凝聚、知识生产主体协同、知识生产方式转型的四重挑战,进而提出新时期规划学科知识生产的“一中心、四属性、五大思维观”的立体化重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生产的学科范式转型的基石、逻辑、内核、要义,最终从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4个方面提出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生产的学科集群构建思路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学科 知识生产 国土空间规划 范式转型 学科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情景模拟下收缩城市生态需求测度与规划策略研究--以鹤岗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吴远翔 梁凡 +3 位作者 曲可晴 陆明 赵仁广 孔令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4,117,共7页
收缩城市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需求再匹配成为应对城市收缩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由于收缩城市未来发展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导致直接应用既有的测度方法已无法准确描绘城市的生态需求。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针对收缩... 收缩城市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需求再匹配成为应对城市收缩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由于收缩城市未来发展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导致直接应用既有的测度方法已无法准确描绘城市的生态需求。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针对收缩城市的转型特征,以鹤岗为例,以生态模型法为主要测度手段,构建“多维度—多情景”需求测度指标体系;根据测度结果,提出尊重收缩、活力维护和产业振兴等七项重点生态管控策略,以此应对收缩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收缩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前置问题,为收缩城市的生态建设管理和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生态需求 生态系统服务 多情景 鹤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老年人社区活动的空间环境特征及优化策略——以哈尔滨老城区为例
8
作者 董慰 翟宇萌 +1 位作者 董禹 李语诗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0-118,共9页
为明确影响老年人社区活动的空间环境特征,探索社区活动空间的优化方向,以哈尔滨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对其21个社区中的104处社区活动空间展开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空间环境要素与老年人社区活动水平... 为明确影响老年人社区活动的空间环境特征,探索社区活动空间的优化方向,以哈尔滨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对其21个社区中的104处社区活动空间展开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空间环境要素与老年人社区活动水平的关联,探究对老年人社区活动具有显著影响的空间环境要素及组合方式。立足于空间现状,为区位主导型、场地主导型、设施主导型3类社区活动空间匹配相应的优化路径,提出不同的规划设计策略,进而推进健康导向下我国老年人友好的社区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社区活动 空间现状 环境要素组合 匹配优化路径 哈尔滨老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生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2
9
作者 孟德惠 孙适 +3 位作者 吴远翔 李朦朦 潘宥承 李婷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3-1517,共15页
近年来,机器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推动了研究思路的更新和研究范式的转变,引领生态学逐渐走向数据驱动型研究的时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安全问题也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对生态安全中... 近年来,机器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推动了研究思路的更新和研究范式的转变,引领生态学逐渐走向数据驱动型研究的时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安全问题也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对生态安全中的安全评估、模拟与安全预警以及安全格局三个子领域进行了概述。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的文献为数据源,系统梳理机器学习在生态安全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归纳总结了关键词与相关算法。结果显示,机器学习在生态安全的主要应用包括分析确定影响因素、分析确定指标的权重和重要性、模拟生态安全与指标间的对应关系、动态预测与预警、识别生态源(区)以及格局的动态演变六个方面。分析了每个应用内常见算法的特点、局限性及其适用性,并进行了算法演变分析。展望未来机器学习与生态安全可以进一步融合探索的问题,比如识别生态安全阈值、构建精准化生态安全预警平台以及阐明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为生态安全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机器学习 文献计量分析 应用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融入气候适应性规划
10
作者 冷红 颜文涛 +5 位作者 陈天 詹庆明 翟国方 杨晓春 何宝杰 彭翀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17,共6页
以人工智能助力气候适应性规划。气候变化是当前以及未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于城乡生命线系统的运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适应气候变化的形势... 以人工智能助力气候适应性规划。气候变化是当前以及未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于城乡生命线系统的运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适应气候变化的形势愈加严峻。面对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明确提出减缓和适应的策略,中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也提出“主动适应、科学适应、系统适应、协同适应”的总体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生命线系统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候适应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生态用地格局特征对碳汇的影响
11
作者 潘宥承 吴远翔 +1 位作者 孟德惠 李婷婷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3期100-107,116,共9页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生态用地碳汇研究的最佳网格精度,总结在该精度下景观格局特征对碳汇量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作为碳汇绩效指标,通过Fragstats...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生态用地碳汇研究的最佳网格精度,总结在该精度下景观格局特征对碳汇量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作为碳汇绩效指标,通过Fragstats软件计算15个景观格局指数,利用GS+软件的半变异函数方法确定林地、耕地和草地各自的最佳网格精度;在最佳精度下,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揭示省级尺度的景观格局特征对碳汇量的影响。【结果】1)黑龙江省年总NEP呈现明显碳汇,林地贡献90.63 TgC,耕地贡献40.4 TgC,草地贡献1.45 TgC。2)确定省级尺度下生态用地景观格局与NEP相关性研究的最佳网格精度为林地30 km,耕地25 km,草地35 km。3)黑龙江省林地与耕地各6个格局指标、草地的11个格局指标与碳汇量显著相关,其中面积、连通性、聚集度3类格局特征是影响生态用地碳汇量的主要因素。【结论】黑龙江省林地、耕地和草地的年总NEP整体为明显碳汇;林地、耕地、草地各格局指标与碳汇量均显著相关;在省级尺度下,应按地类分尺度探寻最佳网格精度;通过扩大碳汇区域面积、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提升生态聚集度可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空间异质性 最佳网格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能源-粮食纽带视角下哈尔滨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评估
12
作者 李婷婷 吴远翔 +1 位作者 潘宥承 孟德惠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84-91,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空序列下水-能源-粮食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影响,为哈尔滨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新的视角。【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弹性和供需比的评估框架,以水... 【目的】探讨不同时空序列下水-能源-粮食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影响,为哈尔滨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新的视角。【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弹性和供需比的评估框架,以水-能源-粮食纽带为切入点选取供需指标,应用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测度与之相关的产水、固碳、粮食生产服务匹配程度和供需比,进而分析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结果】1)中心城区粮食生产服务在研究期内由赤字转为盈余状态,固碳和产水服务均为赤字状态;周边地区粮食生产服务大多为盈余状态,固碳和产水服务为赤字状态。产水服务供需匹配度基本处于不变状态,固碳服务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服务呈上升趋势,且各个服务间供需相关性均呈正相关关系。2)健康状况较差和一般的地区面积增加了16.97%和52.59%,较好和好的地区面积分别减少64.35%和5.13%。3)3种服务导致供需赤字,加剧其健康状况的恶化程度。【结论】1)3种服务供需指数均呈“中心城区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在中心城区供不应求,这与其周边地区供需匹配呈较大差异,且各服务间呈两两协同的关系。2)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中心城区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主要以较差、一般、较好和好为主;2000—2020年,健康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3种服务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有直接影响,对传统评价结果起到修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纽带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居民区鸟类多样性与空间分布
13
作者 姜瑞 刘嘉博 朱逊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18-25,共8页
【目的】探讨影响居民区绿地鸟类多样性的关键因子,旨在指导城市鸟类多样性保育和管理。【方法】以哈尔滨市主城区42个居民区作为研究区域,开展161个样点的实地调查,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鸟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异。【结果】1)共记录野生鸟... 【目的】探讨影响居民区绿地鸟类多样性的关键因子,旨在指导城市鸟类多样性保育和管理。【方法】以哈尔滨市主城区42个居民区作为研究区域,开展161个样点的实地调查,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鸟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异。【结果】1)共记录野生鸟类2 576只,隶属于6目12科17种,以麻雀、喜鹊为优势种。鸟类食物功能团主要包括杂食类、植食类和食虫类,体现了鸟类“同步城市化”特征。2)研究区域鸟类分布呈现滨河高层居民区鸟类多样性水平高,离河多层居民区鸟类多样性水平低,物种多样性在4类居民区绿地间差异显著;3)临近城市河流廊道的居民区绿地拥有显著鸟类群落结构,距城市生态源地较远的绿地尽管具有较大的群落规模,但鸟类群落结构单调,部分临近生态廊道的小型绿地虽个体数量少,但物种丰富度较高;4)除了植被和水体等自然生境,鸟类停留的人工界面包括建筑外立面及屋檐,道路、广场等硬质地表区和亭廊、电线杆、雕塑等设施;旅鸟与候鸟则更青睐于与地面垂直距离较远的植被层,40.93%位于高大乔木层。【结论】高密度居住区具有更高的鸟类多样性水平;对于同一区位的居住区绿地,提升绿地面积、绿地连接值、乔木丰富度能够促进鸟类多样性水平;迁徙鸟类偏好离地面更高、距河流更近的停歇点。未来城市居民区绿地更新建议根据距离生态源地的远近分级,增加鸟类调查的空间精度,为居住区内部绿地设计及鸟类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区绿地 鸟类多样性 空间分布 栖息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于婷婷 冷红 袁青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120,共11页
县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阵地”,其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50%以上,落实县域城镇减碳增汇任务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空间规划是结构调整式减排的重要途径,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技术能够完善国土空间低碳规划方法体系,在“十四五”阶段... 县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阵地”,其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50%以上,落实县域城镇减碳增汇任务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空间规划是结构调整式减排的重要途径,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技术能够完善国土空间低碳规划方法体系,在“十四五”阶段指导城镇低碳建设。本文提出了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研究思路及技术路径,从低碳布局、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人居和生态绿地五个方面解析低碳规划任务,依托多元回归分析、情景分析、核密度分析、建筑能耗模拟等方法,对应分析低碳规划影响指标、管控要素和碳排放关联机制,以此提出了通用型-地域型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技术体系框架,并以长兴县为例进行技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低碳规划 低碳规划技术 低碳管控要素 县域城镇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空间健康风险的评估方法及韧性规划应对 被引量:7
15
作者 冷红 李泓锐 袁青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3,共8页
气候变化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增加了人类在生存空间中的健康风险,将气候变化引发健康风险的研究引入规划学科视野,科学评估公众面临的健康风险,并将评估与空间规划决策相融合是亟待重视的研究课题。在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引发健康风险的基础... 气候变化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增加了人类在生存空间中的健康风险,将气候变化引发健康风险的研究引入规划学科视野,科学评估公众面临的健康风险,并将评估与空间规划决策相融合是亟待重视的研究课题。在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引发健康风险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构建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受灾体暴露性评估和受灾体脆弱性评估的气候变化空间健康风险评估框架和体系,分析比较现有定量评价的方法,提出将犹豫层次分析法和图层叠置法相结合进行空间健康风险量化评估。最后,结合当前空间规划的特点,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传导机制和实施体系3方面提出相关韧性规划的应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健康风险 风险评估 韧性应对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目标下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特征识别与优化研究——以哈尔滨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禹 安淇 +1 位作者 董慰 谭卓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21,共6页
低碳发展背景下,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优化被视为降低城市CO_(2)浓度的有效途径。为深入了解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和其对CO_(2)浓度的影响关系,尝试构建了低碳目标下耦合优先尺度与空间格局特征识别的城市生态用地规划优化综合研究框... 低碳发展背景下,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优化被视为降低城市CO_(2)浓度的有效途径。为深入了解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和其对CO_(2)浓度的影响关系,尝试构建了低碳目标下耦合优先尺度与空间格局特征识别的城市生态用地规划优化综合研究框架,并以哈尔滨市为例,提取与计算了2000—2020年城市生态用地与CO_(2)浓度的多年空间分布数据。基于多尺度的景观格局指数与CO_(2)浓度相关性变化,识别研究二者影响关系的优先尺度为10km。在优先尺度下,通过划分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类型单元、筛选特征指数,明确高碳汇单元内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特征与阈值范围,并以此提出了城市生态用地合理发展与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低碳规划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用地 优先尺度 空间格局特征 二氧化碳浓度 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乡村韧性提升与规划响应路径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青 曲涵嘉 冷红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4,共7页
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乡村地区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乡村韧性,即乡村主动适应和调节外部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准确认知乡村现状并及时采取规划应对措施,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对寒地乡村... 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乡村地区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乡村韧性,即乡村主动适应和调节外部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准确认知乡村现状并及时采取规划应对措施,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对寒地乡村韧性进行剖析,研究乡村的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和工程韧性等5个韧性构成及存在问题。进一步分析韧性提升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寒地乡村韧性提升的规划响应路径,将韧性提升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以期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寒地乡村 乡村韧性 规划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施文 冷红 +5 位作者 刘博敏 阳建强 杨贵庆 张京祥 毕凌岚 曾鹏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以解决问题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孙施文(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本学术对话主持人):当前规划教育和知识学习面临几个趋势:一是规划内容和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而且内容广泛;二是互联网资源已经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重... 以解决问题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孙施文(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本学术对话主持人):当前规划教育和知识学习面临几个趋势:一是规划内容和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而且内容广泛;二是互联网资源已经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三是ChatGPT之类的AI工具可以被广泛使用;四是实施大类招生和基础教育导致专业教学课时受到压缩,有些院校正在准备调整学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类招生 教学课时 专业能力培养 互联网资源 基础教育 学会常务理事 同济大学教授 学术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城市老幼群体不同季节住区户外活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冷红 栾佳艺 袁青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8,共8页
住区是承载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寒地城市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季节变化对老幼群体的活动特征影响显著,本文根据其影响因素提出满足老幼群体全季节活动需求的共享型户外活动空间营造策略。利用实地调研与问卷结合的方式对哈尔滨市6... 住区是承载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寒地城市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季节变化对老幼群体的活动特征影响显著,本文根据其影响因素提出满足老幼群体全季节活动需求的共享型户外活动空间营造策略。利用实地调研与问卷结合的方式对哈尔滨市6个样本住区452组老幼群体进行调查,研究不同季节老幼群体住区户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提取不同季节下老幼群体活动频率、活动时长和活动类型的影响因素。基于研究结果,从优化目标、优化机制、环境营造三方面提出寒地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城市 老幼群体 季节 户外活动特征 住区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化传承与空间重构的逻辑辨析和重构路径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婷婷 刘王寅 +2 位作者 黄昕悦 郑可萱 冷红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3,共7页
基于场域理论,从乡村文化场域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方面研究建构乡村文化传承与空间重构的逻辑框架,探索在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乡村文化场域的空间重构路径。以北京妙峰山镇为例,结合实际调查数据与社交媒体数据,从场域—资本—惯... 基于场域理论,从乡村文化场域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方面研究建构乡村文化传承与空间重构的逻辑框架,探索在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乡村文化场域的空间重构路径。以北京妙峰山镇为例,结合实际调查数据与社交媒体数据,从场域—资本—惯习的动态变化及三者的匹配关系出发,剖析妙峰山镇现存的社会、制度、经济与生态问题及其原因,从文化认同、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的视角提出乡村文化场域空间重构的路径,通过重构健康的制度场域和永续的社会场域、高效的经济场域、和谐的生态场域,探索新场所与乡土文化融合模式,推进乡村振兴及韧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理论 文化传承 空间重构 社交媒体 公众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