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系统服务对净碳汇效率的影响机制及空间分异——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宋昊洋 王敏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对都市圈增汇减碳的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空间优化,协调生态-社会-经济需求。[方法]在2010-2020年多源面板数据支持下,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划分40个研究单元,引入... [目的]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对都市圈增汇减碳的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空间优化,协调生态-社会-经济需求。[方法]在2010-2020年多源面板数据支持下,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划分40个研究单元,引入净碳汇效率指标考察各研究单元的增汇-减碳协同效益,应用非期望产出的基于松弛变量测度(slacks-based measurement, SBM)模型对碳排、碳汇效益和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测算;量化表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4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系对净碳汇效率的影响机制,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1)净碳汇效率提升区域可分为高产值-高碳排-高碳汇和中高产值-低碳排-中高碳汇2类;2)4项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异质性,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高值区域部分重叠;3)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系数、方向和显著性存在差异。[结论]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显著影响上海大都市圈减碳增汇,需要差异化提升各类生态系统服务、持续保育重要生态空间,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净碳汇效率总体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生态系统服务 净碳汇效率 空间计量模型 影响机制 上海大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都市区生态源地识别体系构建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诊断 被引量:27
2
作者 屠越 刘敏 +3 位作者 高婵婵 孙彦伟 蔡超琳 苏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056-7067,共12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必要手段,科学识别生态源地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以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区——上海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源地识别体系,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数据源与指标权重对生态源地识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必要手段,科学识别生态源地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以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区——上海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源地识别体系,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数据源与指标权重对生态源地识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电路理论构建生态阻力面,识别生态保护与修复优先区域,对已有研究仅关注保护/修复的情况进行补充。结果表明:(1)自然生态本底仍是识别生态源地的重要指标,加入人类需求指标可填补已有研究对高度城市化源地识别针对性和丰富性的不足。生态系统服务格局、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与环境友好格局权重为5∶2∶1时,源地识别效果最佳。(2)上海市生态源地空间和数量分布极不均匀,破碎化是首要问题。上海市现有(2017年)生态源地202个,共920.96 km^(2),占总面积14.53%,其中微型源地(面积<3 km^(2))数量高达82.67%。城市化水平影响生态源地分布,外环是源地数量与总面积的分水岭,郊环是源地平均面积的重要界线。(3)上海市以“面(源地)-线(廊道)-点(优先点)”组成生态保护网络,其中生态廊道442条,生态保护优先点306个,重要点线分布集中于中心城区边界。上海市生态修复优先区域325.47 km^(2),其中障碍点309.78 km^(2),需优化的非生态斑块95个(15.69 km^(2)),大都市区的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应聚焦于城市化扩散的阻力区域,且应多关注生态价值适中的草地与耕地。研究工作可为其他高度城市化区域,以及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基底调查赋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空间规划与修复设计探索
3
作者 赵彦 陈雪初 +3 位作者 蔡珝青 戴雅奇 仪小梅 孙彦伟 《园林》 2025年第7期103-111,共9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通过生态基底调查赋能生态保护修复,以应对郊野地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不足及农业面源污染等挑战。以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例,基于生...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通过生态基底调查赋能生态保护修复,以应对郊野地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不足及农业面源污染等挑战。以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例,基于生态基底调查成果,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理念,构建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修复节点”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功能分区体系,形成生态留野区、生态优先区、生态农业区、生态共生区4类功能区及农林水路一体化复合生态廊道。通过水生态治理、近自然林修复、灰绿融合设施等生态修复工具箱技术,实施“三大典型示范片区”建设,以显著提升区域生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预估结果显示,整治后区域年生态价值提升约404万元,新增湿地功能面积32 hm^(2),面源污水净化量达161万m^(3),两栖类与鸟类多样性显著改善,黑斑蛙、牛背鹭等指示物种栖息环境优化。通过探索生态基底调查赋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路径,为郊野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 农林湿复合 生态修复工具箱 郊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大都市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艺玟 张淑怡 +4 位作者 朱泓恺 赵铖钰 王雅葳 王玥 刘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96-9609,共14页
以平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为抓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实现生态安全、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区--上海市为研究区域,运用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ESDR)、耦合协调度(CCD)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等方法,探... 以平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为抓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实现生态安全、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区--上海市为研究区域,运用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ESDR)、耦合协调度(CCD)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等方法,探究上海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及尺度效应特征,构建基于供需匹配和耦合协调关系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模式。结果表明:(1)上海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均存在显著空间分异,高供给区主要分布在林地、耕地和水体资源丰富的郊区,高需求区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区。(2)上海市ESDR和CCD的空间分异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1500 m网格尺度和街镇尺度分别反映研究区内部细节性和整体的供需状况,可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优化的参考尺度。(3)由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供需比共同确定生态源地的空间位置,共识别上海市生态源地275个,总面积为303.54 km^(2),密集分布于城市西部和北部,472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3252.35 km,呈网状分布,338个生态夹点和411.84 km^(2)的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以外区域。(4)基于街镇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上海市221个街镇可分为生态协调区(55个)、生态保育区(89个)、生态改良区(24个)、生态控制区(33个)和生态修复区(20个)。研究工作可丰富尺度效应相关理论,为城市化区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尺度效应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管理分区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的生态学基础、难点问题与对策建议
5
作者 陈雪初 孙彦伟 +2 位作者 温泉 王军 叶属峰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如何实现陆海和谐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统筹好陆海空间,确保生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本文从陆海空间生态耦联关系出发,探讨了陆海生态系统连续体和海陆生态交错... 如何实现陆海和谐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统筹好陆海空间,确保生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本文从陆海空间生态耦联关系出发,探讨了陆海生态系统连续体和海陆生态交错带的结构与功能,为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分析认为陆海二元结构所导致的生态系统连续体断裂与生态交错带丧失,是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保护修复生态系统连续体,恢复陆海生态廊道连通,构建多生境生态缓冲空间,并促进陆海空间协同增效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推进面向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系统连续体 生态交错带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上海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分区识别与优化策略研究
6
作者 干靓 汪钊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为科学构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安全格局提供支撑,本文以上海市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150 m×150 m的评价单元,定量评价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二者的局部空间关联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受港口、码头建设活动和海洋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承载少量生产活动,受周边景观生态高风险地区影响,生态风险可能增加;“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集,对原有自然环境改造程度高,对区域生态风险影响程度大;“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旅游业发达,游客居民活动频繁,但周围已完成或正在开展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环境良好。基于以上结果,将上海市海岸带地区划分为生态脆弱保护区、生态涵养防控区、生态风险修复区、生态潜力发展区、生态过渡区5类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措施,为超大城市海岸带生态修复精细化分区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关联性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背景下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及联合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仪小梅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6-79,84,共5页
阐述了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机制;简要介绍了植物修复联合技术,包括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和化学法-植物联合修复技术;讨论了每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特征和应用,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背景下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 阐述了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机制;简要介绍了植物修复联合技术,包括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和化学法-植物联合修复技术;讨论了每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特征和应用,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背景下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污染 植物修复 联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碳”目标的大都市近郊生态修复规划策略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天翔 王德朋 +1 位作者 史今 郭淳彬 《园林》 2022年第1期41-48,共8页
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专项内容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工程,可系统影响区域低碳发展战略,而低碳层面的约束引导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相较其他地区,大都市近郊地区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故有必... 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专项内容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工程,可系统影响区域低碳发展战略,而低碳层面的约束引导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相较其他地区,大都市近郊地区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故有必要借鉴成熟的全球经验和地区实践,归纳面向“双碳”目标的生态修复规划技术。研究系统梳理了当前与“双碳”目标密切相关的实践经验、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结合“双碳”目标底层原则,归纳得出在相关实践应用中的典型策略,包括需求侧优化、供给侧优化和负排放增强。以目前上海市近郊地区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等项目为例,以生态农业园功能分区/布局优化、宅基地撤并/农民集中居住、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材料循环使用/在地化/混凝土替代、适生植物/有机农业、硬质铺装改造等阐述需求侧优化措施;以光伏、地热、风电等非化石能源、新能源研发基地,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等阐述供给侧优化措施;以碳汇覆盖提升、稳定性增汇构建、固碳植被种类/布局优化等阐述负排放增强措施。总结得出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两大生态修复规划控制体系,基于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生态修复规划的整体应用架构,根据实施保障要求提出各类非空间要素决策的赋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大都市近郊 生态修复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街区小气候环境冬夏协同优化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精准修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敏 潘文钰 《园林》 2024年第1期28-37,共10页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宜居性下降问题,目前基于气候适应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关注促进自然通风以缓解夏季热岛效应,尚忽视了其冬季可能带来的负效应。从气候调节视角切入,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在协同冬夏季小气候环境中的低效空间识别与精准修复技术方法。以江苏省昆山市密集城区的189个街区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反演的方法对其冬、夏季小气候环境进行分析,聚类获得7类小气候特征街区。之后,叠加现状绿地生态网络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风环境结果,提取现状适于通风的生态廊道,从宽度、方向、类型等方面分析其潜在通风效能,耦合街区冬夏小气候环境特征,识别研判现状绿地生态网络在冬夏温湿环境调节上存在的低效问题,并提出冬夏协同的精准修复策略,为优化人居环境宜居性、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气候调节 温湿环境 生态修复 遥感反演 数值模拟 夏热冬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理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与垂向特征
10
作者 苏磊 康嘉炜 +2 位作者 吴萍 凌云 李娟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70,共14页
本研究旨在厘清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结构和含量的变化,以指导土地整理方案并增加土壤碳库和水土保持性能。通过化学分析对上海市10个乡镇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空间与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本研究旨在厘清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结构和含量的变化,以指导土地整理方案并增加土壤碳库和水土保持性能。通过化学分析对上海市10个乡镇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空间与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对土壤理化参数的影响较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地理差异显著。2)种养结合和林湿复合等复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大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且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质量分数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类似。3)上层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下层,呈现出从上至下的埋藏模式。4)整理时间<36个月的样品中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在上下层间的差异显著高于其他样品。综上,土地整理需考虑区域历史土地用地特点,积极采取复合用地整理,以提高土壤碳库。减少对深层土壤扰动,避免释放已封存的碳。建议对土地整理后土壤有机碳数据进行中、长期监控,以准确评估土地整理活动对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整理 空间特征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营养平衡角度分析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铮 张艾 +3 位作者 林旭萌 何月玲 臧学轲 薛罡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6,共9页
调节水体营养平衡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碳、氮、磷营养负荷及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从微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三方面剖析了基于营养平衡调控的水体生态修复机理。着重介绍了基于营养平衡调控的工程修复方法(生态浮岛,沉水植物... 调节水体营养平衡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碳、氮、磷营养负荷及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从微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三方面剖析了基于营养平衡调控的水体生态修复机理。着重介绍了基于营养平衡调控的工程修复方法(生态浮岛,沉水植物,人工湿地,微生物修复)的原理、优缺点及改良方法。生态浮岛易受水生植物的根茎长度及系统碳源的限制,可悬浮复合填料或提供还原态无机物作为电子供体替代有机碳源;将水生动物、微生物与沉水植物结合可提高沉水植物修复法的环境适应性;人工湿地存在碳氧水平和基质碳源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增氧和向基质添加天然有机物质、无机底物等方法解决;微生物修复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少。未来可在工程应用中组合使用上述修复方法,从而构建多级水生态平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营养平衡 微生物修复 生态浮岛 沉水植物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公益林再野化的草本植物及其生境热点快速监测识别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博 孙彦伟 +4 位作者 郑思俊 朱义 陈雪初 黄静蕾 敖东力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受乔木遮挡影响,难以采用遥感技术监测城市生态公益林内现状草本植被,而人工监测费时费力。为攻关此难题,以生境热点监测识别为突破口,开发一种适用于中观尺度城市生态公益林的快速监测识别技术体系,通过分析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快速识... 受乔木遮挡影响,难以采用遥感技术监测城市生态公益林内现状草本植被,而人工监测费时费力。为攻关此难题,以生境热点监测识别为突破口,开发一种适用于中观尺度城市生态公益林的快速监测识别技术体系,通过分析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快速识别原生草本植物多样性较高的空间范围,对此类空间开展重点法抽样,经对上海市金山区农林水乡生态公益林实地验证,该方法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单独使用一种抽样法时,重点法的探测效率更高,草本原生种探测效率约为79%,优于系统法+路径法组合使用(72%);两种方法组合使用时,重点法能够将物种探测效率提高16%~24%,其中系统法+重点法的草本原生种探测效率约为88%,路径法+重点法的草本原生种探测效率约为96%。研究结果说明生境热点内的草本原生种数量较多,生境热点识别技术有效;明确生境热点的空间范围,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监测效率、降低监测人力和时间成本,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评估提供重要的空间信息;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公众参与监测研究,降低了监测成本,能够保障监测识别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因此,该技术能够为城市生态公益林再野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公益林 再野化 草本植物 生境热点 快速监测识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都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耕地多功能--基于“情境-结构-行为-结果”的分析 被引量:38
13
作者 周小平 申端帅 +2 位作者 谷晓坤 李小天 张思露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4-104,共11页
研究目的:剖析大都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影响耕地多功能的价值显化和优化配置,以期为实现耕地多功能供需平衡和推动耕地保护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探索性案例研究法、“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政策过程分析法。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剖析大都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影响耕地多功能的价值显化和优化配置,以期为实现耕地多功能供需平衡和推动耕地保护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探索性案例研究法、“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政策过程分析法。研究结果:(1)情境层面。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环境是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多功能两者影响关系的基础。(2)结构层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嵌入性,耕地多功能的价值显化是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结果,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多功能的互动过程本质上是多元主体的集体行动。(3)行为层面。借助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政策工具,联动培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推动耕地多功能价值发现和优化配置。(4)结果层面。耕地多功能与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和“中心与外围”的逻辑关系,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首先是通过促进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增强耕地外援系统的多功能性,进而促进和稳固耕地系统的多功能性。研究结论:通过在大都市郊野空间内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优化耕地本体环境及其外围环境,强化耕地与其外援系统之间的要素互动与交换,重构耕地多功能利用的外部环境,最终推动耕地多功能供给与外部多元需求的高效互动与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耕地多功能 大都市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对鸟类多样性及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贺坤 张紫菀 +3 位作者 宋桉楠 沈启帆 汪嘉怡 陈雪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8-166,共9页
鹦鹉洲湿地是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的人工恢复盐沼湿地,通过综合的海岸带生态工程恢复原有的受损滨海生态系统.为评估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效以及不同湿地生境类型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2018年起在鹦鹉洲湿地内采用样线法开展鸟类... 鹦鹉洲湿地是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的人工恢复盐沼湿地,通过综合的海岸带生态工程恢复原有的受损滨海生态系统.为评估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效以及不同湿地生境类型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2018年起在鹦鹉洲湿地内采用样线法开展鸟类调查和研究,分析鸟类多样性、群落动态特征以及不同生境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内共记录鸟类14目32科67种,以雀形目鸟类种数最多,有18科42种.居留型主要以留鸟最多,共35种,冬候鸟24种,夏候鸟10种,旅鸟8种.有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中华攀雀(Remiz consobrinus)、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小䴙䴘(Tachybaptus ruficollis)、灰椋鸟(Spodiopsar cineraceus)、家燕(Hirundo rustica)及麻雀(Passer montanus)等为优势种.湿地鸟类物种数逐年增加,鸟类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不同季节鸟类物种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鸟类个体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和春季,鸟类香农-维纳指数趋势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不同生境区域鸟类群落组成空间差异较为明显,自然湿地复合区的鸟类物种和个体数量最高,不同生境香农-维纳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自然湿地复合区、盐沼湿地恢复区、清水涵养区、草坪活动区和湿地净化展示区.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后,湿地鸟类多样性日益丰富,其中斑块类型丰富、镶嵌度高的湿地生境对鸟类多样性产生了更加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和海岸带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鹦鹉洲湿地 生境 季节 生态修复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通恢复生态补水对河湖水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邱海遥 何岩 +5 位作者 范业弘 黄民生 曹承进 何培民 徐兵兵 何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9,共8页
连通恢复生态补水可以通过加强不同河湖水系之间的水量交换来提高其水文连通性,还可以改善水体流动性,增强水体复氧能力.针对其净化水质的特点,分别从水质、水动力、植物和动物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连通恢复生态补水工程对不同河湖水系生... 连通恢复生态补水可以通过加强不同河湖水系之间的水量交换来提高其水文连通性,还可以改善水体流动性,增强水体复氧能力.针对其净化水质的特点,分别从水质、水动力、植物和动物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连通恢复生态补水工程对不同河湖水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通恢复生态补水 水质 水动力 水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嗅觉效应的土壤修复目标值确定及修复实践——以上海某糖精化工厂为例
16
作者 崔航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3-670,共8页
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土壤异味识别评估和修复管控工作尚缺乏系统的方法支撑和实践验证。以上海某糖精化工厂地块为例,通过识别异味物质、制定基于嗅觉效应的土壤修复目标值、开展土壤异味修复等来论证异味控制目标制定的合理性... 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土壤异味识别评估和修复管控工作尚缺乏系统的方法支撑和实践验证。以上海某糖精化工厂地块为例,通过识别异味物质、制定基于嗅觉效应的土壤修复目标值、开展土壤异味修复等来论证异味控制目标制定的合理性以及修复技术的有效性。通过生产工艺分析和采样检测两方面识别地块土壤中产生异味的物质,主要包括甲苯、2-氯甲苯、4-氯甲苯、氨氮等。结合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嗅阈值与土壤挥发因子模型推导基于嗅觉效应的土壤修复目标值,计算出甲苯、2-氯甲苯、4-氯甲苯、氨氮对应的修复目标值分别为162.14、492.28、492.28、164.00 mg/kg。采用热脱附技术设定加热温度250℃,加热时间30 min,可将异味物质浓度降低至修复目标值以下,对应臭气强度检测结果为2级,即达到异味可接受水平。该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异味识别评估和修复提供方法支撑与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异味修复 嗅觉效应 挥发因子模型 氨氮 臭气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城市背景下太原市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规划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敏 梁爽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50,56,共8页
城市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健康城市背景下,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也面临着以健康为目的的游憩诉求。有别于传统基于自然生态维度的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文章通过系统梳理、辨析城市绿地影响健康... 城市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健康城市背景下,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也面临着以健康为目的的游憩诉求。有别于传统基于自然生态维度的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文章通过系统梳理、辨析城市绿地影响健康的4条路径、3个维度,以太原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将游憩需求与绿地影响健康的因素融入绿地生态网络规划中,尝试从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绿廊选线与复合绿地网络优化等方面探讨如何实现绿地生态与游憩功能的协同耦合。研究旨在回应健康城市背景下人们日益强烈的游憩需求,探索中心城区以绿地生态网络规划促进游憩的技术路径,并为构建功能复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城市 游憩需求 绿地生态网络规划 技术路径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与活力提升——以上海市黄浦江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汪洁琼 江卉卿 +2 位作者 陈俊延 柯楠 王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1,共7页
上海市积极深化“一江一河”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空间,以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季节性景观营造,从而激发滨水空间活力。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数据多的特征,以人工智能赋能下滨水秋季景观... 上海市积极深化“一江一河”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空间,以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季节性景观营造,从而激发滨水空间活力。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数据多的特征,以人工智能赋能下滨水秋季景观特征的全覆盖、多时相、数字化识别为核心,以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为例,训练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的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语义分割模型,实现对实证案例大批量样本数据的秋季景观特征智能化识别与测度;通过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s,LBS)大数据分析手段,量化揭示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活力时空分布特征。探索影响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秋季景观特征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的营造与活力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工智能 城市滨水空间 秋季景观特征 语义分割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公园可持续更新支撑技术体系及应用——以上海中山公园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洁琼 胡梦雨 +1 位作者 刘颂 李瑞冬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75,共7页
【目的】在中国城市存量更新的背景下,提出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以全生命周期管控为核心、以数智赋能为技术支撑的技术体系是实现城市公园可持续更新的重要途径。【方法】以上海中山公园为实证案例,获取“智”“水”“绿”“碳”4个... 【目的】在中国城市存量更新的背景下,提出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以全生命周期管控为核心、以数智赋能为技术支撑的技术体系是实现城市公园可持续更新的重要途径。【方法】以上海中山公园为实证案例,获取“智”“水”“绿”“碳”4个维度的生态数据,依托城市公园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以“模拟—设计—建设—监测—评估—再更新”为核心路径的城市公园可持续更新支撑技术体系——STAR体系,实现城市公园更新的全生命周期管控。【结果】阐明了上海中山公园可持续更新在生态效应模拟(Stimulation)、生态效能监测(Tracking)、生态数据集成(Assembly)、生态实践管控(Realization)4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厘清了STAR体系技术框架的要点。【结论】可为城市公园可持续更新与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系统服务能级提升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景观 可持续景观 生态系统服务效能 城市公园更新 上海中山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技术对水源地雨水径流污染阻控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刘婷 朱雯淅 +7 位作者 曹承进 王迪芳 都皓辰 李梦茁 黄民生 何岩 张亚婷 李心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7,156,共9页
设置了不同基质(砾石、加气混凝土)及是否种植美人蕉的不同人工湿地结构,通过小试实验对比各个工况对雨水径流污染的阻控效果.研究发现,加气混凝土与种植美人蕉的人工湿地组合成本略高(4.20元/工况),较其余工况高出1.00~2.90元/工况,但... 设置了不同基质(砾石、加气混凝土)及是否种植美人蕉的不同人工湿地结构,通过小试实验对比各个工况对雨水径流污染的阻控效果.研究发现,加气混凝土与种植美人蕉的人工湿地组合成本略高(4.20元/工况),较其余工况高出1.00~2.90元/工况,但在运行的两个周期(交替运行30 h,落干48 h)内,NH_(4)^(+)-N、NO_(3)^(-)-N、TN、PO_(4)^(3-)、TP和COD_(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3%、47.0%、85.4%、56.4%、76.0%和65.5%,平均高出其余工况10.9%~18.8%,效果最优,性价比最高,适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源地 雨水径流污染 人工湿地 面源污染 供水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