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视角的“标准地”内涵与思考
1
作者 傅小徐 韩飞 《绿色中国》 2025年第2期166-168,共3页
“标准地”就是土地要素配置过程中,为市场提供清晰的土地要素和统一的交易规则,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资产高效配置。本文从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区分“所有权”和“监管权”、降低委托代理机制监督成本、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促进生态... “标准地”就是土地要素配置过程中,为市场提供清晰的土地要素和统一的交易规则,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资产高效配置。本文从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区分“所有权”和“监管权”、降低委托代理机制监督成本、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优化工作机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 标准地 土地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基本逻辑、作用机理与关键路径 被引量:6
2
作者 谢花林 陈彬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共11页
研究目的:阐释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作用机理及关键路径,以期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 研究目的:阐释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作用机理及关键路径,以期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动力支撑、动能转换、业态升级;(2)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面临技术突破困境、要素配置困境、产业转型困境;(3)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关键路径主要包括迭代新技术、满足新需求,培育新要素、挖掘新价值,拓展新产业、延伸新场景。研究结论: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逻辑梳理、机理解构、困境剖析和路径探索,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资源资产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 新质生产力 基本逻辑 作用机理 关键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罗松开 王建辉 +3 位作者 罗志军 郭东汕 童锦文 聂欣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7-568,共12页
【目的】以鄱阳湖城市群为例,探讨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InVEST模型测算研究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并分析其时空演... 【目的】以鄱阳湖城市群为例,探讨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InVEST模型测算研究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修正的引力模型分别探讨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结果】(1)2000—2020年产水和土壤保持分别提高了5.665%和19.423%,碳储存和生境质量分别降低了1.859%和4.509%,综合服务主要呈现“四周高,中间低,沿江沿河低”的空间格局;(2)生态系统服务呈现显著的空间近邻效应和空间溢出现象,区际联系趋向于下降,区际外溢效应出现弱化,热点与冷点的连绵态势明显,部分冷点区存在明显波动与扩张;(3)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网络结构具有多重关联的复杂特征,整体上呈现“一大核,三小核”的空间分布格局,时间上呈现多重关联的复杂网络逐渐演变为简单独立网络的趋势;(4)优化策略中,建议培育并维持核心生态源地、合理优化“三生空间”格局、加快建立跨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统筹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结论】鄱阳湖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网络连通性渐趋于弱化,建议通过合理的手段推动城市之间的多联多通,有助于建立城市群的生态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InVEST模型 优化策略 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与模式: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谢花林 欧阳振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的分析框架。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析框架,采用案例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的分析框架。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析框架,采用案例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模式、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模式、生态产业化模式和生态补偿模式等4种基本模式进行诊断与比较。结果表明: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本质都是将良好的生态资源变为生态商品,最后通过交易形成生态财富。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和难易度存在差异性,但都有生态产业化过程。此外,不同实现模式都面临诸多困境。②4种模式在资源系统、资源单位、治理系统和行动者中的一些关键变量相同且发展趋势一致,治理系统和行动者内的变量更为重要。③4种模式的关键行动情景具有明显差异性,对实现模式的成功与差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④4种模式之间无明确的界限,成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往往是多种价值实现模式交叉融合、取长补短。为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优化关键变量的供给,突破关键行动情景的难点,解决各种模式存在的困境,交叉融合不同模式的长处。同时该研究还丰富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模式的分析方法,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富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关键变量 关键行动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模式 被引量:29
5
作者 李致远 谢花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51-5366,共16页
基于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程和实践经验,解析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设计以政府主导的森林资源资产化、市场主导的森林资产资本化机制和政府与市场交叉的价值反馈机制,衔接关键要素的森... 基于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程和实践经验,解析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设计以政府主导的森林资源资产化、市场主导的森林资产资本化机制和政府与市场交叉的价值反馈机制,衔接关键要素的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心机制。从实践案例提炼出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绿色金融模式、生态指标交易模式和林下经济模式,其中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包括森林资源流转、林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和生态产业化;绿色金融模式包括生态运营中心模式和股权合作型生态修复;生态指标交易模式主要是森林碳汇交易;林下经济模式的核心做法是林业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最后聚焦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大关键环节:“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提出建立森林生态运营中心、采取金融资本化运营和实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分类经营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公共治理 核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错配:基本认知与治理策略
6
作者 陈美球 王检萍 +1 位作者 邱薇 涂梨平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9,共8页
研究目的:探究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错配的基本认识及治理策略,为优化农用地空间布局、实现“地尽其用”“良田粮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和系统推论。研究结果:(1)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错配是与“地尽其用”的偏离,与传统的资源错... 研究目的:探究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错配的基本认识及治理策略,为优化农用地空间布局、实现“地尽其用”“良田粮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和系统推论。研究结果:(1)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错配是与“地尽其用”的偏离,与传统的资源错配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与城镇土地资源错配明显不同;(2)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错配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地多宜性是造成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错配的基础,经济利益驱动是最关键的因素,而相关政策的不匹配也不容忽视。研究结论:以系统思维构建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错配的治理体系,既要夯实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错配治理的理论与制度基础,包括加强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错配的相关理论研究,优化顶层设计形成部门合力,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管制作用,还要用好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错配治理的“组合拳”,包括妥善处理好相关利益关联主体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山上”换“山下”,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鼓励农用地产权调整的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土地资源错配 农用地空间布局 错配原因 治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模式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倩茹 陈彬 谢花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16-3732,共17页
在梳理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现实逻辑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资源要素-产品类型-核心机制-实现方式-目标导向”的逻辑思路,提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机制,主要包括以海洋物质供给产品... 在梳理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现实逻辑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资源要素-产品类型-核心机制-实现方式-目标导向”的逻辑思路,提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机制,主要包括以海洋物质供给产品为主的价值增值机制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以海洋调节服务产品为主的价值补偿机制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以海洋文化服务产品为主的价值创造机制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分为5大类18小类,其中海洋生态产品溢价模式包括海洋品牌价值溢价、海洋集约规模溢价,海洋生态补赔偿模式包括海洋保护修复、海洋生态补偿、海洋转移支付、海洋损害赔偿,海洋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包括海洋绿色养殖业、海洋绿色工业、海洋生态旅游、海洋生态康养,海洋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模式包括海域使用权交易、海洋排污权交易、海洋碳汇交易、海洋水权交易,海洋生态资源权益融资模式包括海洋绿色信贷、海洋绿色债券、海洋绿色基金、海洋绿色保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基本逻辑 核心机制 实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龄友好社区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以南昌市梨园西社区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小云 张玉 陈长虹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当前,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供需矛盾突出,基于全龄友好社区视角,从广场公园、街道、宅间等3个层面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全龄化更新策略,并以南昌市梨园西社区为例进行更新实践,通过环境品质提升,促进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代际互动与融合的实现,... 当前,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供需矛盾突出,基于全龄友好社区视角,从广场公园、街道、宅间等3个层面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全龄化更新策略,并以南昌市梨园西社区为例进行更新实践,通过环境品质提升,促进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代际互动与融合的实现,为类似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龄友好社区 老旧社区 公共空间 更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体系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欧阳振益 谢花林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27,共11页
研究目的:以集体行动困境为切入点,探索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以期为中国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米切尔评分法。研究结果:(1)单一治理模式... 研究目的:以集体行动困境为切入点,探索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以期为中国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米切尔评分法。研究结果:(1)单一治理模式容易造成集体行动困境问题,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亟需多中心治理体系支撑,包括关键要素、治理机制和角色定位;(2)多中心治理的关键要素包括清晰界定边界、资源禀赋适配、市场自由、嵌套式治理与发展、监督与制裁、冲突解决和共建共治共享;(3)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是关键要素长久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多中心治理的重要机制;(4)地方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作为核心利益者,应当根据自身的利益目标承担相应的角色职责,找准角色定位。研究结论:随着乡村社会结构不断变迁和重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尤其重要。建议建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担当集体和自发村民”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以实现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多中心治理体系 利益相关者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河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明会 蔡海生 +2 位作者 张学玲 佘艳 彭思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9-399,464,共12页
[目的]探究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的时空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及生态安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以饶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和多源数据定量评估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供给、需求,根据供需... [目的]探究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的时空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及生态安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以饶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和多源数据定量评估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供给、需求,根据供需指数得到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匹配空间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究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关系空间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①2005—2020年水源涵养服务供给和需求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林地和草地水源涵养能力明显高于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②水源涵养服务供给和需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不匹配特征,水源涵养供需匹配赤字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鄱阳县、万年县、乐平市、昌江区和珠山区,盈余区分布在北部浮梁县、东部婺源县、德兴市和弋阳县;③自然因素中年潜在蒸散发、高程和林地覆盖率是影响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关系的主要因素,同时,城乡工矿用地和耕地覆盖率等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交互作用,加剧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失衡。[结论]饶河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关系优化存在挑战,未来应在该地区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优化林地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水源涵养服务供给,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实现区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平衡,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服务 供需关系 InVSET模型 地理探测器 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尺度源地综合识别的南昌市生态网络嵌套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福庆 危小建 +3 位作者 谢名睿 钟世彬 陈文波 夏元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8-418,共11页
[目的]探究南昌市和环南昌城市圈两个尺度下生态网络的空间结构与尺度嵌套特征,以期为区域生态安全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环南昌城市圈为研究区,分南昌市和环南昌城市圈两个尺度,基于“功能-属性-结构”源地综合识别框架提取源地,通过... [目的]探究南昌市和环南昌城市圈两个尺度下生态网络的空间结构与尺度嵌套特征,以期为区域生态安全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环南昌城市圈为研究区,分南昌市和环南昌城市圈两个尺度,基于“功能-属性-结构”源地综合识别框架提取源地,通过MCR模型构建生态网络,并对两个尺度的廊道、生态夹点与障碍点进行了嵌套分析。[结果](1)南昌市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显著低于环南昌城市圈,两个尺度在前35%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有显著的断层,结合结构与属性特征,在南昌市尺度提取生态源地56个,源地分布存在东西较为割裂的特征,而在环南昌市尺度提取生态源地78个,源地空间分布较为均匀;(2)南昌市尺度下构建生态廊道77条,连接南昌市东西源地的廊道脆弱,环南昌城市圈尺度构建生态廊道310条,其中用于连接南昌市与周边县区生态源地的廊道29条,南昌市与周边县区的生态源地有较强的交互与联系;(3)南昌市和环南昌城市圈两个不同尺度的生态过程紧密相关,两个尺度下重叠廊道26条,共计611.78 km,重叠生态夹点4个,重叠障碍点8个,生态夹点在南昌市西北部和东部差异明显,障碍点在南昌市东北部和西南部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结论]南昌市生态网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两个尺度重叠的生态网络的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较多,是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对重叠要素进行修复可强化城市东西两侧的生态网络连接,有利于维护城市整体生态网络安全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多尺度 生态源地识别 嵌套分析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象限法的江西省南丰县耕林园置换潜力测算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梓旭 陈美球 +1 位作者 刘一仁 严福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9-247,共9页
针对以“山下园林地、山上耕地”为典型的农用地土地资源错配问题,推进耕林园置换、优化农用地空间布局,对于促进耕地保护、实现农用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测算耕林园置换潜力是基础。该研究以江西省耕地“山上换山下”试点... 针对以“山下园林地、山上耕地”为典型的农用地土地资源错配问题,推进耕林园置换、优化农用地空间布局,对于促进耕地保护、实现农用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测算耕林园置换潜力是基础。该研究以江西省耕地“山上换山下”试点南丰县为例,从土地质量、地理区位、生态条件、空间形态4个方面构建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四象限法,以坡度和宜耕性为主导因素进行潜力测算。结果表明:1)评价区域内耕地适宜性总体良好,但局部耕地适宜性水平较低;评价区域内林地宜耕性相对较差,宜耕性Ⅳ级、Ⅴ级林地占评价面积的65.39%;评价区域内园地宜耕性相对较好,宜耕性Ⅰ级、Ⅱ级、Ⅲ级园地占评价面积的84.73%。2)宜置换为耕地的潜力和宜置换为林地的潜力分别为15 437.86和778.91 hm^(2),在数量上分布不均衡。3)置换潜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宜置换为耕地的潜力主要分布在桑田镇、白舍镇、莱溪乡等地,主要集中在中部河谷平原;宜置换为林地的潜力主要分布在付坊乡、三溪乡、太和镇和紫霄镇等丘陵山区,整体上东西多,中部少。4)建议基于不同的地类调整情形,在因地制宜和稳慎推进的前提下,制定差别化的推进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农用地布局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布局优化 潜力测算 四象限法 南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识别-筛选-置换逻辑的赣东南耕园错配区布局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东汕 罗松开 +1 位作者 罗志军 童锦文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3-293,共11页
因地制宜地解决农业生产空间错配问题,合理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对于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赣东南耕园错配区为例,针对存在的耕园错位问题,将可恢复园地纳入布局优化置换对象,构建基于识别... 因地制宜地解决农业生产空间错配问题,合理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对于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赣东南耕园错配区为例,针对存在的耕园错位问题,将可恢复园地纳入布局优化置换对象,构建基于识别-筛选-置换逻辑的耕园布局优化框架,并综合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实现耕园错配区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特征劣势地块总面积3332.33 hm^(2),Ⅰ等地较少,耕地中Ⅲ等地占比最高,占33.99%,可恢复园地中Ⅳ等地占比最高,为25.89%;布局优化后研究区耕地Ⅰ、Ⅱ、Ⅲ等地面积均增加,Ⅳ、Ⅴ、Ⅵ等地面积均减少,耕地平均等别提升了0.63,耕地整体质量水平提高;2)研究划定耕地初步调出区6253.04 hm^(2)、整治区2914.30 hm^(2),最终调出区3338.74hm^(2)。根据面积平衡原则,从3511.37 hm^(2)宜耕区中划定置换区3341.38 hm^(2);3)布局优化后研究区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得到改善,同时,6°以上坡耕地数量减少,6°以上园地面积增加;4)建议具体的耕园地布局优化工作应结合现实,依据各研究分区的特点及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不同的工作规划。研究结果可为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布局优化 可恢复地类 耕园错配区 景观格局特征 赣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地利用状况政策执行困境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聪康 尹蒸 朱红兵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4期149-154,共6页
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利用面临的实践约束和政策困境,提出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运用归纳演绎法、规范分析法对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和执行困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利用面临的实践约束和政策困境,提出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运用归纳演绎法、规范分析法对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和执行困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农地细碎化、农地抛荒与流转配置效率低下等实践约束,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承包地退出机制不健全等政策矛盾与困境,约束了乡村振兴进程中农地的节约与集约化利用。破解农地利用约束与困境需强化规划引领并注重规划的实施管理,探索农地经营权改革与承包权退出融合机制,顺应农村人口市民化新趋势,培育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土地制度 土地利用 利用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逻辑与典型路径 被引量:38
15
作者 陈倩茹 陈彬 +2 位作者 谢花林 吴曼玉 宋国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6-127,共12页
研究目的:从社会再生产视角探讨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和典型路径。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研究结果:在梳理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逻辑、价值逻辑、技术逻辑和现实逻辑基础上,提出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 研究目的:从社会再生产视角探讨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和典型路径。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研究结果:在梳理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逻辑、价值逻辑、技术逻辑和现实逻辑基础上,提出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内涵与路径。在生产阶段,强化生态产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数据的高效供给;在分配阶段,推进生态产品权益数字化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在交换阶段,构建生态产品数字化交易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在消费阶段,构建生态产品数字化消费场景,改善用户消费体验。研究结论: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逻辑可行性,有助于打破生态产品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行业壁垒和时空限制,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并盘活各类生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社会再生产 数据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基于“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讨会”的思考
16
作者 张婷 王庆日 +3 位作者 陈美球 陈江华 蒋仁开 曾爽 《中国土地科学》 2025年第7期137-144,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研讨会专家观点和文献资料,系统分析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讨其实现路径,为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落地实施和制度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提出响... 研究目的:基于研讨会专家观点和文献资料,系统分析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讨其实现路径,为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落地实施和制度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提出响应了口粮安全单一目标向农业强国建设多目标发展的耕地保护现实需求。(2)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面临着农用地资源错配治理难,涉及的多部门协同难,多元主体利益协调难及耕地补充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3)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实施需要以布局优化引导补充耕地来源,通过明确占补优先序推进与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有机融合,强化部门协同与多主体共治共享提升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研究结论:明晰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内涵与特征是有效推进占补平衡新机制落实的基础;制定占补平衡新机制补偿激励措施是激发多主体内生动力的重要制度创新探索;因地制宜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实现路径是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最终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 大占补 耕地保护 现实困境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