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巴楚-塔北地区深层寒武系油气成藏过程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1
1
作者 郑见超 李斌 +5 位作者 袁倩 戚明辉 尹中山 彭军 黄毅 张烨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91,共13页
塔里木盆地作为典型的海相含油气盆地经历多期构造改造,寒武系地层埋深大,勘探风险高。其中巴楚和塔北作为主要的控藏古隆起,勘探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为此结合钻井、地震和测试分析等基础资料,运用盆地模拟技术,在大区域和广时域上动... 塔里木盆地作为典型的海相含油气盆地经历多期构造改造,寒武系地层埋深大,勘探风险高。其中巴楚和塔北作为主要的控藏古隆起,勘探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为此结合钻井、地震和测试分析等基础资料,运用盆地模拟技术,在大区域和广时域上动态恢复油气成藏过程,力求加深认识,指明勘探方向。研究认为:①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热演化主要有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晚期4个关键时期,具有坳陷区连续型、斜坡区接力型以及周缘山前带快速型3种热演化模式。②研究区断裂型、输导层型和不整合型输导体系发育,具备油气运移的条件。③通过油气运聚过程研究,提出了反向汇聚型、扩散型和汇聚型3种油气运聚模式。其中巴楚地区东部发育反向汇聚型,西部发育扩散型。塔北地区发育汇聚型。④巴楚东部地区有利的勘探目标为海西晚期前形成并保存较好的构造圈闭,西部地区为现今未被破坏的构造圈闭。塔北地区有利的油气运移指向区位于沙雅隆起西部台地内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热演化 盆地模拟 输导体系 油气成藏过程 勘探方向 玉尔吐斯组 寒武系 巴楚-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地质评价实验测试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曹茜 王兴志 +4 位作者 戚明辉 黄毅 张烨毓 刘虎 王代富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7-349,共13页
页岩油实验测试分析在页岩油地质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页岩油储层矿物组成、有机质类型、丰度、物性以及岩石脆性等诸多方面的评价参数均需要通过实验测试来获取。本文评述了页岩油储层评价中烃源岩特性、储层储集性、含油性、可... 页岩油实验测试分析在页岩油地质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页岩油储层矿物组成、有机质类型、丰度、物性以及岩石脆性等诸多方面的评价参数均需要通过实验测试来获取。本文评述了页岩油储层评价中烃源岩特性、储层储集性、含油性、可动性及可压性等各项实验测试技术研究现状和趋势,重点阐述了各项实验测试技术的目的及方法。页岩油烃源岩特性要综合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生物标志化合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等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储集性与页岩矿物组成、孔隙、裂缝等储集空间分布特征密切相关,结合页岩含油饱和度、页岩油黏度、密度等评价页岩含油性和可动性;页岩可压性评价需综合考虑页岩的矿物组成、岩石力学特征参数等因素。同时探讨了页岩油储层地质评价实验测试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多种方法联合表征页岩油储层储集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的分布特征、天然裂缝发育分析等是页岩油储层地质评价技术的关键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烃源岩特性 储层储集性 含油性 可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X1井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戚明辉 曹茜 杨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2-453,共12页
研究川东南地区X1井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储集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液氮吸附、高压压汞等手段,对自流井组页岩层系的基本地质特征、储集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自流井组富有机... 研究川东南地区X1井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储集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液氮吸附、高压压汞等手段,对自流井组页岩层系的基本地质特征、储集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干酪根以Ⅱ_(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阶段;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黏土矿物的平均质量分数为41%,石英的平均质量分数为33.41%;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有机质孔隙、无机质孔隙和微裂缝,其中粒/晶内孔、粒/晶间孔、微裂缝较为发育;孔隙直径的范围较大,有20~50 nm和1μm左右两个峰值,微孔和介孔分别提供了页岩储层的主要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有机质孔隙不发育,石英含量对储集空间的发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黏土矿物层状晶体结构的发育以及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促进有机质生烃作用,产生的烃类和CO_(2)有利于溶蚀孔的形成,说明黏土矿物含量对页岩的比表面积、孔隙体积起主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自流井组 储集空间 孔隙结构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温甲烷吸附实验研究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页岩甲烷吸附能力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烨毓 曹茜 +3 位作者 黄毅 戚明辉 李孝甫 林丹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页岩甲烷吸附能力是决定页岩气井开采方案的重要参数,对评估页岩气藏潜力意义重大。干酪根类型、总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成熟度和孔径等是影响页岩吸附性能的因素,但针对高温高压下过剩吸附现象对页岩甲烷吸附能力影响的研究还需开展... 页岩甲烷吸附能力是决定页岩气井开采方案的重要参数,对评估页岩气藏潜力意义重大。干酪根类型、总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成熟度和孔径等是影响页岩吸附性能的因素,但针对高温高压下过剩吸附现象对页岩甲烷吸附能力影响的研究还需开展进一步的探索。为揭示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五峰组页岩甲烷吸附能力,本文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甲烷吸附实验,研究了高温高压下页岩的甲烷吸附能力,并分析了页岩孔隙结构等对页岩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五峰组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发育有机孔隙、粒(晶)间孔隙、粒(晶)内孔隙和粒(晶)间溶孔等多种孔隙;②比表面积平均为19.1282m^2/g;孔体积平均为0.0195cm^3/g;孔径平均为5.2226nm;③修正后的饱和吸附气量为2.56m^3/t;④五峰组页岩甲烷吸附性能受控于比表面积、孔体积;有机质含量越大、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越低,其甲烷吸附性能越强;⑤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甲烷吸附能力的重要内因。同时指出低压条件下的实验吸附曲线不适合直接评价页岩甲烷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五峰组 页岩 甲烷 吸附能力 孔隙 超临界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眉山地幔柱上涌事件的成矿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刘治成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5-1346,共22页
峨眉山地幔柱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但对峨眉山地幔柱的研究多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与成矿效应有关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补充和完善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笔者等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了各种矿床类型的特征... 峨眉山地幔柱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但对峨眉山地幔柱的研究多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与成矿效应有关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补充和完善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笔者等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了各种矿床类型的特征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并提出了未来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的研究重点和找矿方向。首先,按照成矿作用与峨眉山地幔柱上涌的时间关系,划分为两种类型:①伴随着峨眉山地幔柱上涌,在上涌过程中会发生岩浆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最终分别形成了岩浆矿床和热液矿床,这些矿床称之为与峨眉山地幔柱直接相关的矿床类型;②在峨眉山地幔柱结束上涌后,并且间断一定时间之后,峨眉山地幔柱上涌事件为矿床提供成矿物质来源、运矿通道和成矿空间,这些矿床称之为与峨眉山地幔柱间接相关的矿床类型。其次,分析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结果显示与峨眉山地幔柱直接相关的矿床的成矿时代集中在260 Ma附近;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南北向断裂带上,与岩浆通道密切相关,且在岩浆通道垂向上具有成矿分带性;其演化历史与峨眉山地幔柱上涌过程中在岩浆通道中的不同空间位置发生的岩浆作用和热液作用密切相关。与峨眉山地幔柱间接相关的矿床的成矿时代较为分散;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带和外带,并具有分散性、层位性特点;其演化历史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之后提供的物源层或成矿元素初始富集层、古深大断裂和储矿空间息息相关,并且不同的矿床类型具有不同的演化特点。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稀有、稀土、稀散和稀贵金属等绝大部分关键矿产,矿床类型多样,成矿潜力大。建议加强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在成矿理论、成矿机制、成矿预测、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和成矿元素多元化找矿等方面的研究,可大大提升中国关键矿产的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地幔柱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成矿系统 宣威组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成因新证据: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马慧 苏中堂 +2 位作者 梁茹 方继瑶 林良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59,共11页
四川盆地西部(以下简称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勘探开发实践证实为重要储集岩,但关于其成因尚存争议。为了进一步弄清该区栖霞组白云岩成因,为寻找优质白云岩储层提供依据,以川西地区栖霞组典型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样品为研究对象... 四川盆地西部(以下简称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勘探开发实践证实为重要储集岩,但关于其成因尚存争议。为了进一步弄清该区栖霞组白云岩成因,为寻找优质白云岩储层提供依据,以川西地区栖霞组典型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稀土配分模式以及Y/Ho比值分析探究了白云岩化流体与海水和峨眉山玄武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栖霞组白云岩主要有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鞍状白云石和脉体白云石4类;②晶粒白云岩和残余颗粒白云岩稀土配分模式、Y/Ho比值具海源流体特征,δEu值偏高,可能受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高温效应的影响;③鞍状白云石和脉体白云石成因与峨眉山喷发带距离有关,近带鞍状白云石及脉体白云石的稀土配分模式、Y/Ho比值与峨眉山玄武岩相近,δEu大于1,推测为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事件有关的热液成因,远带鞍状白云石和脉体白云石稀土配分模式、Y/Ho比值具海源流体特征,指示为浅埋藏期海水经高温流体加热后沿孔隙充填而成。结论认为,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主要为浅埋藏成因但受热事件改造,四川盆地西北缘台地边缘相与峨眉火山岩省外带叠加区为有利储集相带,西南缘发育的热液白云石不利于油气储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中二叠统栖霞组 地球化学 流体来源 稀土元素 Y/Ho比值 白云岩成因 白云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梁茹 苏中堂 +2 位作者 马慧 方继瑶 林良彪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6-1516,共11页
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成因及其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热事件关系颇有争论。在野外剖面、岩心观察基础上,通过岩石学、全岩及矿物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其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石)可分为残余砂屑白云岩、晶粒白云岩以及鞍状... 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成因及其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热事件关系颇有争论。在野外剖面、岩心观察基础上,通过岩石学、全岩及矿物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其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石)可分为残余砂屑白云岩、晶粒白云岩以及鞍状白云石、脉体充填白云石四类。残余砂屑白云岩与晶粒白云岩均呈块状,阴极发光较暗,稀土配分模式与泥微晶灰岩相似,δ^(13)C、^(87)Sr/^(86)Sr多处于同期海水范围内,δ^(18)O略偏负,Ce负异常,残余砂屑白云岩Eu呈负异常,而晶粒白云岩Eu多为正异常。微区δ^(13)C、δ^(18)O分析显示,残余砂屑白云岩的白云石雾心与亮边内δ^(13)C均处于同期海水范围内,δ^(18)O亮边较雾心偏负;晶粒白云岩中不同大小的晶粒白云石微区δ^(13)C、δ^(18)O显示相近特征,表明这两类白云岩均为海水浅埋藏成因,但受到后期热流体叠加改造。曲面他形粗晶鞍状白云石充填于裂隙与溶蚀孔洞内,镜下具波状消光特征,发亮红色光,δ^(13)C与二叠纪海水相近,δ^(18)O明显负偏,Eu呈正异常,指示鞍状白云石为热液成因。脉体白云石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为晚期埋藏成因。川西地区栖霞组白云岩主体为浅埋藏成因,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期热液对其叠加改造,仅西南地区充填裂隙与溶洞的鞍形白云石为热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白云岩成因 栖霞组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治成 李红佼 +3 位作者 张喜 方坤 罗鹏 祝海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6-445,共10页
川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了一套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属于浅海陆棚沉积环境,基于野外实测剖面和岩心观察,结合有机碳含量(TOC)以及测井资料等,对龙马溪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根据岩性标志,沉积构造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 川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了一套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属于浅海陆棚沉积环境,基于野外实测剖面和岩心观察,结合有机碳含量(TOC)以及测井资料等,对龙马溪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根据岩性标志,沉积构造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识别出龙马溪组浅海陆棚相,包括浅水陆棚亚相和深水陆棚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风暴层,砂泥质浅水陆棚,泥质浅水陆棚,灰泥质浅水陆棚,灰质浅水陆棚,浊积砂,砂泥质深水陆棚,泥质深水陆棚,灰泥质深水陆棚等微相。龙马溪组自下而上划分出SSQ1和SSQ2两个沉积旋回,整体显示出水体变浅的趋势,并控制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储层的分布。SSQ1的TST中泥质深水陆棚微相是最有利页岩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黔北地区 龙马溪组 页岩气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实验方法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翁剑桥 李夏伟 +3 位作者 戚明辉 张烨毓 王禹 张伟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8-605,共8页
孔隙度是页岩气藏勘探、评价的关键参数,快速、准确测定页岩孔隙度对于储量计算至关重要。目前有氦气法、液体饱和法、图像分析法应用于页岩孔隙度测定,但方法间、实验室间比对效果欠佳。本文选取69件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 孔隙度是页岩气藏勘探、评价的关键参数,快速、准确测定页岩孔隙度对于储量计算至关重要。目前有氦气法、液体饱和法、图像分析法应用于页岩孔隙度测定,但方法间、实验室间比对效果欠佳。本文选取69件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应用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氮气吸附等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样品特征,开展方法间的孔隙度测定比对实验,分析各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龙马溪组页岩黏土含量高、有机质孔隙多、孔喉细小、渗流能力差,导致了外来液体和气体难以快速进入孔隙中,对岩心图像资料的分辨率有很高要求;②液体饱和法(酒精法)使用20MPa压力饱和样品24h,导致了岩心损伤,测得的孔隙度偏离真实值;图像分析法因忽略了矿物基质中的微孔(孔径<2nm)和介孔(孔径<50nm)等因素使孔隙度测定结果不可靠;③氦气法孔隙度测定结果与烘干温度、稳定时间密切相关,温度越高则测得的孔隙度越大,稳定时间过短会使孔隙度结果偏小。在60℃下烘干岩心24h以上至恒重状态后,通过设置合理的稳定时间,氦气法可获得准确的孔隙度结果,适当提高注入压力有助于加快实验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孔隙度 氮气吸附 样品损伤 氦气法 烘干温度 稳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扫描电镜和JMicroVision图像分析软件的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戚明辉 李君军 曹茜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0-269,共10页
孔隙发育特征是泥页岩储集能力评价的关键参数之一。扫描电镜观察法已普遍用于描述泥页岩的孔隙发育特征,但是目前文献中对泥页岩微孔隙类型划分比较混乱,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表征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定量表征手段。本文选取了18个泥页... 孔隙发育特征是泥页岩储集能力评价的关键参数之一。扫描电镜观察法已普遍用于描述泥页岩的孔隙发育特征,但是目前文献中对泥页岩微孔隙类型划分比较混乱,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表征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定量表征手段。本文选取了18个泥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和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观察,基于孔隙发育形态、位置及成因,对样品中不同孔隙进行类型划分;结合JMicroVision图像分析软件,应用泥页岩微孔隙描述技术和孔隙尺度分类统计技术,统计不同类型孔隙发育数量、孔径大小、面孔率、形状系数、概率熵等参数,对其分布特征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晶(粒)间孔隙和有机孔隙比较发育,其次为晶(粒)内孔和晶间隙。不同类型孔隙其孔径分布以纳米级为主,不同类型孔隙分布较无序,其概率熵主要分布在0.5~0.7之间,对应的形状系数分布差异也较大。有机质孔隙的形状系数主要分布在0.6~0.7范围内,形状分布以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为主,晶(粒)间孔隙和晶(粒)内孔隙的形状系数主要分布在0.3~0.7,分析晶(粒)间孔隙和晶(粒)内孔隙形状系数分布特征主要是受原始孔隙形态、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影响。研究认为,SEM与JMicroVision相结合是定量研究不同类型微孔发育特征的有效手段,为研究微孔的形成和演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类型划分 孔隙结构表征 扫描电镜观察 JMicro VISION 泥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页岩储层全孔径毛管压力曲线的建立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茜 戚明辉 +1 位作者 张烨毓 丁舒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04-106,共3页
系统研究了氮气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表征泥页岩微孔隙结构特征的方法技术,建立一套基于氮气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的泥页岩全尺度的孔隙结构表征方法。根据12个泥页岩样品的吸附—脱附曲线及进汞—退汞曲线建立样品毛细管压力曲线,计算不同... 系统研究了氮气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表征泥页岩微孔隙结构特征的方法技术,建立一套基于氮气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的泥页岩全尺度的孔隙结构表征方法。根据12个泥页岩样品的吸附—脱附曲线及进汞—退汞曲线建立样品毛细管压力曲线,计算不同样品的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孔喉半径、最大连通孔喉半径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及孔隙结构分形维数,研究泥页岩样品的复杂孔隙结构特征,将其孔隙结构划分为3种类型,为下一步储层评价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孔径毛管压力曲线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四段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庄 庞江 +5 位作者 杨映涛 操延辉 戚明辉 张烨毓 张玲 马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94-2106,共13页
碳酸盐胶结物是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四段砂岩中最常见的成岩矿物。应用激光微区取样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对研究区须四段砂岩中不同类型的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结合岩相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查明了不同类型... 碳酸盐胶结物是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四段砂岩中最常见的成岩矿物。应用激光微区取样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对研究区须四段砂岩中不同类型的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结合岩相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查明了不同类型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时间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研究区须四段砂岩中发育Ⅰ、Ⅱ、Ⅲ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第Ⅰ期方解石的δ^(13)C_(PDB)值为-0.13‰~1.53‰,δ^(13)O_(PDB)值为-9.92‰~-6.41‰;第Ⅱ期方解石的δ^(13)C_(PDB)值为-2.44‰~1.85‰,δ^(13)O_(PDB)值为-13.97‰~-10.06‰;第Ⅲ期方解石的δ^(13)C_(PDB)值为-5.34‰~0.75‰,δ^(13)O_(PDB)值为-16.55‰~-14.44‰,第Ⅲ期白云石的δ^(13)C_(PDB)值为-0.97‰~-0.81‰,δ^(13)O_(PDB)值为-13.32‰~-12.91‰。从早期到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均表现为逐渐变轻,说明其沉淀温度逐渐升高,受有机流体影响逐渐加深。第Ⅰ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晚三叠世末,储层处于浅埋藏阶段,是从早期过饱和碱性孔隙流体中直接沉淀出来的,其“碳”源主要来自沉积水中溶解的CO_(3)^(2-)。第Ⅱ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早侏罗世,沉淀温度约45~70℃,其形成有少量有机流体的参与,有机轻“碳”、原始孔隙水中溶解的“碳”以及少量溶蚀作用释放出的重“碳”共同为该期碳酸盐胶结物提供“碳”源。第Ⅲ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晚侏罗世,沉淀温度约100~140℃,其成因与有机酸性流体关系密切,有机成因的轻“碳”和部分由溶蚀作用释放的重“碳”是该期方解石的主要“碳”源;而该期白云石的沉淀受砂岩中碳酸盐岩岩屑溶蚀的控制更明显,由溶蚀作用产生的重“碳”是其主要“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胶结物 碳、氧同位素 成因机制 须家河组四段 川西坳陷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会理云桔晶质石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勇 刘治成 +5 位作者 万平益 王飞 程仕俊 王玉山 亢威 王光洪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9-808,共10页
四川会理云桔晶质石墨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绢云千枚岩中,石墨多呈鳞片状,粒径大于1μm,矿石固定碳平均含量为5.99%。对石墨矿石13C同位素、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矿石δ^(13)C为-27.1‰~-28.3‰,显示石墨的碳质来源为沉积岩中... 四川会理云桔晶质石墨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绢云千枚岩中,石墨多呈鳞片状,粒径大于1μm,矿石固定碳平均含量为5.99%。对石墨矿石13C同位素、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矿石δ^(13)C为-27.1‰~-28.3‰,显示石墨的碳质来源为沉积岩中的有机质;矿石主量元素显示出富硅铝、贫钙特征,DF值为-3.83~-6.19,指示含矿岩系的原岩属正常沉积岩,通过西蒙图解指示其可能为含炭质泥岩或砂岩;Rb/Sr值为3.06~8.97,也反映成矿物质来源为陆源碎屑岩;U/Th值为0.31~12.85,Ni/Co值为3.07~71.15,同时具有Ce和Eu负异常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始沉积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滨浅海的还原环境。与矿体接触的芭蕉箐黑云二长花岗岩U-Pb同位素年龄为870±5 Ma,接触带附近石墨鳞片粒径变大,指示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复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质石墨矿 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成因 云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附近地应力扰动带宽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4
14
作者 翁剑桥 曾联波 +2 位作者 吕文雅 刘奇 祖克威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39-47,共9页
在建立正断层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断层附近地层中的地应力变化规律。其结果表明,由于断层活动,在断层附近普遍发育应力扰动带;在应力扰动带范围内,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发生明显的变化,断层中部附近应力值普遍较... 在建立正断层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断层附近地层中的地应力变化规律。其结果表明,由于断层活动,在断层附近普遍发育应力扰动带;在应力扰动带范围内,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发生明显的变化,断层中部附近应力值普遍较低,而断层端部的应力值通常异常增大。应力扰动带的分布范围主要受断层规模的控制,与断裂带的岩石力学性质、断层走向、断层面形态和边界应力条件等因素也密切相关。随断层长度和断距逐步增大,应力扰动带的宽度相应增加。断裂带的岩石越破碎,其岩石弹性模量越低,断层对地应力的影响宽度越大。断层走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越接近垂直、断距与断层长度的比值越大,区域内的差应力越大,则扰动带宽度与断层规模的比值也越大。选择渤海湾盆地BZ-X油田进行验证,在建立油田实际三维地质模型基础上,根据边界应力条件,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沙河街组二段的地应力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根据断层周围的地应力变化,确定了应力扰动带的分布范围,断层附近应力扰动带宽度的分布规律与正断层模型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地应力 扰动带宽度 影响因素 有限元数值模拟 BZ-X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含量对白云石拉曼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庞江 张烨毓 +4 位作者 黄毅 王海波 刘虎 王代富 方继瑶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2-862,共11页
白云石中Fe含量分析是研究白云石(岩)成因的重要手段,研究白云石中Fe含量与拉曼光谱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一种利用拉曼光谱原位测定白云石中Fe含量的潜在方法。本次研究应用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对不同Fe含量的白云石进行了拉曼光谱分... 白云石中Fe含量分析是研究白云石(岩)成因的重要手段,研究白云石中Fe含量与拉曼光谱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一种利用拉曼光谱原位测定白云石中Fe含量的潜在方法。本次研究应用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对不同Fe含量的白云石进行了拉曼光谱分析,并对其拉曼光谱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白云石,铁白云石各个拉曼特征峰均向低频方向偏移。白云石的拉曼特征峰位移与Fe含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Fe含量增加,白云石的各个拉曼特征峰位移均减小。相较于[CO3]^(2−)基团内部振动特征峰(v_(1)、v_(3)和v_(4)峰),两个晶格振动特征峰(T峰和L峰)随Fe含量变化的偏移更为明显。研究认为,由于Fe^(2+)的离子半径大于Mg^(2+),当Fe^(2+)替代白云石晶格中的Mg^(2+)后,晶格中金属-氧键平均键长变长、平均键能变弱,从而改变了金属-氧键和C-O键拉曼活性振动,致使拉曼特征峰向低频方向偏移。本次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拉曼光谱中L峰和v1峰的峰间距测定白云石中Fe含量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对样品要求较低,能够进行非破坏性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 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 电子探针 拉曼位移 Fe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