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滨海城市地下浅层气地质安全危险性评价探索
1
作者 李云峰 郑红军 +4 位作者 叶武 华健 林道秀 张庆 周敏闽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72-274,共3页
浅层气一般指埋深1000 m以内地层中的具有一定可燃性的气体,主要为封存有机质在微生物活动等作用下行程。在东海北部沿海陆区,浅层气主要分布在长江、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等东部主要水系沿岸陆地滨海平原和近海海底... 浅层气一般指埋深1000 m以内地层中的具有一定可燃性的气体,主要为封存有机质在微生物活动等作用下行程。在东海北部沿海陆区,浅层气主要分布在长江、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等东部主要水系沿岸陆地滨海平原和近海海底浅部地层中,主要产于第四系全新统湖沼—滨海相沉积层中,生气层为滨海相黏土层、湖沼相黏土层,一般厚14~24 m,最厚31 m,盖层为黏土层,气藏为岩性气藏、气水同层,具有面积大、埋藏浅、规模小、物性好、压力低。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南通、上海、杭州、宁波、台州、温州等地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经常发生浅层气地质安全风险(段晓勇等,2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气 地质安全风险 滨海城市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筑高度和地层厚度的城市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杭州市为例
2
作者 杨洋 苏晶文 +6 位作者 郑红军 蔡磊 蔡小虎 王睿 邢怀学 李云峰 程光华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7-264,共8页
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物事实上占据了位于其下部一定深度的地下空间资源,其占用深度对城市地下空间(UUS)网络化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UUS规划前,需要掌握规划范围内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和空间分布格局。UUS占用深度除地下建筑物深度外还包... 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物事实上占据了位于其下部一定深度的地下空间资源,其占用深度对城市地下空间(UUS)网络化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UUS规划前,需要掌握规划范围内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和空间分布格局。UUS占用深度除地下建筑物深度外还包括下部地基持力层深度,其与建筑高度和场地地质条件相关。笔者等提出基于建筑高度和地层厚度的UUS占用深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杭州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建筑高度数据和收集建筑基础数据建立评估数学模型,利用百度建筑数据和杭州三维地质模型生成的地层厚度数据,并基于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实现了对杭州市主城区建筑地下空间占用深度的快速评估。研究成果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所需的大范围地下空间占用情况提供了高效的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高度 地层厚度 地下空间 占用深度 快速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睿 窦帆帆 +1 位作者 李云峰 葛伟亚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6,共12页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工作方法体系仍有待深入探讨。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的类型、地质诱因与核心评价指标,以...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工作方法体系仍有待深入探讨。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的类型、地质诱因与核心评价指标,以及传统二维评价的局限性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三维地质建模、三维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三维空间分析等关键三维方法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三维评价实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显示该方法体系能够显著提升三维尺度下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精度和准确性,为立体化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地质安全风险 三维评价 江北新区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鑫宇 董杰 +4 位作者 王睿 曾海燕 徐美君 秦升强 于鹏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55,共8页
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用地饱和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良策,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评价系... 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用地饱和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良策,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评价系统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不足;对如何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三维地质建模精度、搭建地下空间综合系统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对策;阐明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全要素、全资源的统筹协调,需求导向的针对性评价模式,创新性、连续化的评价模型。该研究成果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深化,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评价与有序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开发适宜性 立体评价 全要素协同规划 地下空间综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隧道防淹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俊 邢冬冬 +2 位作者 张忠宇 郭屹忠 王阿华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17-1927,共11页
为解决近年来频发的极端暴雨天气导致的城市隧道淹水问题,首先,通过相关文献及新闻报道梳理国内外城市隧道发生淹水致灾的原因和已有城市隧道相关的防淹经验;其次,对现有全国主要城市关于隧道防淹的现行政策、标准以及城市隧道运营阶段... 为解决近年来频发的极端暴雨天气导致的城市隧道淹水问题,首先,通过相关文献及新闻报道梳理国内外城市隧道发生淹水致灾的原因和已有城市隧道相关的防淹经验;其次,对现有全国主要城市关于隧道防淹的现行政策、标准以及城市隧道运营阶段涉及防淹工作的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城市隧道的防淹措施开展研究,将城市隧道防淹措施分为6大系统:1)挡水系统,提升隧道出地面范围的防洪能力;2)截水系统,提前截流隧道外部水;3)排水系统,确保隧道内部排水系统顺畅并满足高标准暴雨重现期的排水需求;4)控制系统,保证隧道排水系统正常工作的供配电和控制系统;5)预警系统,增加隧道内外淹水预警装置进行提前防范;6)应急系统,提出发生淹水事故后的应急保障措施。综合城市隧道养护等级、隧址范围内城市内涝风险等级,确定城市隧道的防淹分级可分为1级、2级和3级,并根据城市隧道的防淹等级确定已有城市隧道的防淹改造方案或待建隧道的防淹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隧道 防淹措施 防淹改造 防淹分级 系统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要素的过江通道适建性多尺度评价
6
作者 杨洋 苏晶文 +1 位作者 孙跃 查甫生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83-385,共3页
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提出,至2025年推动实施79座过江通道,其中长江下游安徽、江苏和上海共24条,科学的规划选址对过江通道的建设至关重要(姜月华等,2023),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负面清单”(程光华等,2... 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提出,至2025年推动实施79座过江通道,其中长江下游安徽、江苏和上海共24条,科学的规划选址对过江通道的建设至关重要(姜月华等,2023),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负面清单”(程光华等,2018;苟富刚等,2023)。笔者等以皖江经济带规划过江通道为研究对象,在沿江地区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地质环境的区域尺度过江通道建设适宜性评价,分别划定过江大桥适宜建设段和过江隧道适宜建设段。针对工程尺度过江通道适建性,提出基于工程地质“负面清单”和长江水下地形的评价方法,并以规划铜陵开发区过江通道为例开展适建性评价,提出“东桥西隧”过江通道建设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江通道 适建性 多尺度 地质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地质工作发展历程及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云峰 葛伟亚 +3 位作者 张庆 陆远志 侯莉莉 华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48-350,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城市扩张呈现出普遍性、显著性、持续性、周期性和波动性(Liu Fang et al.,2021)。“十五”期间东部、超大城市的扩张,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国大中小城市的普遍扩张,再到“十三五”期间各类城市的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城市扩张呈现出普遍性、显著性、持续性、周期性和波动性(Liu Fang et al.,2021)。“十五”期间东部、超大城市的扩张,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国大中小城市的普遍扩张,再到“十三五”期间各类城市的城市扩张呈现减速趋势,如图1所示各城市逐渐从外延式扩张转化为内涵式增长(尹上岗等,2022)。我国以城市为服务对象的地质工作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地质资源 城市化 地质安全风险 地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冲积平原饱和砂土区地下管线渗漏诱发地面塌陷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云峰 张庆 +4 位作者 陆远志 葛伟亚 周小平 侯莉莉 郭纪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河流冲积平原区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区域,地层以松散冲洪积物为主,该地区地下管网破损带走松散地层极易形成隐蔽性很高的地下空洞,进而诱发地面塌陷,威胁人身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以安庆市长风路地面塌陷为例,建立渗流、应力多场可控... 河流冲积平原区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区域,地层以松散冲洪积物为主,该地区地下管网破损带走松散地层极易形成隐蔽性很高的地下空洞,进而诱发地面塌陷,威胁人身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以安庆市长风路地面塌陷为例,建立渗流、应力多场可控的等比实体模型箱,开展城市地面塌陷仿真实验,分析带水管线破损后地层中孔洞发育过程及孔洞周边各个方向应力变化特征,旨在揭示地面塌陷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安庆市长风路地面塌陷从孕育到塌陷,经历了小孔、竖直孔洞、塌陷坑三种形态,可将地下异常孔洞当作前兆进行预警;(2)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地面塌陷的孕灾环境是地层的高渗透性地层和地下水位,诱发因子是管道的破损,尤其是污水排水管道破损;(3)城市地面塌陷危害大小主要受控于管道及地下水位相对埋深,且可以根据地层性质对塌陷坑的大小进行计算评估。该成果可为城市地面塌陷风险评价、防治区划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面塌陷 饱和砂土 致灾机制 冲积平原 长风路 安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役期隧道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6
9
作者 黄俊 张顶立 +5 位作者 梁文灏 董飞 李奥 赵光 杨奎 牛晓凯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共19页
结构安全问题始终贯穿着隧道全寿命周期,是保障交通线路正常通行的关键节点之一。从隧道结构典型病害类型、病害感知、结构安全状态评价与病害整治等方面入手,梳理服役期隧道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服役期隧道结构... 结构安全问题始终贯穿着隧道全寿命周期,是保障交通线路正常通行的关键节点之一。从隧道结构典型病害类型、病害感知、结构安全状态评价与病害整治等方面入手,梳理服役期隧道结构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服役期隧道结构病害主要包括水害、混凝土结构裂损、结构变形超限以及衍生病害;渗漏点的分布与隧道结构的复杂程度有一定关联。隧道病害受周边环境和结构自身共同影响,不同病害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在特定情况下互为因果。高清数字图像、激光点云、探地雷达图像均可作为深度学习的训练数据集,病害识别的效果与计算机性能、GPU以及神经网络模型有直接关系,工程中通常借助快速移动平台提高病害的识别效率;依托量子计算的人工智能手段将是隧道病害感知发展的方向。健康监测系统的实施是掌握隧道结构安全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其故障率高、成本高、条件要求高的缺点,业内已开展了关于轻量化监测的有关探索。规范中推荐的隧道安全评价方法有单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目前常用的安全评价理论有数十种之多,未来应将相关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作为研究的重点。注浆是隧道病害整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隧道病害整治行业的技术水平,但距离大面积推广尚有一段距离,目前隧道病害整治效果的后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役期隧道 结构病害 病害感知 安全评价 病害整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谷平原跨区域工程地质层序厘定与平面分区方法——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洋 苏晶文 +2 位作者 李云峰 王睿 张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19-2025,共7页
随着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群一体化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跨区域工程建设面临着工程地质层划分标准不统一、工程地质分区不系统等问题,制约了工程地质资料的区域共享与重大工程的一体化开发。提出了以第四系土体的沉积环境... 随着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群一体化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跨区域工程建设面临着工程地质层划分标准不统一、工程地质分区不系统等问题,制约了工程地质资料的区域共享与重大工程的一体化开发。提出了以第四系土体的沉积环境演化为基础,综合土体结构特征、物理力学状态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工程地质层序厘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区域沉积环境演化规律提出工程地质分区方法,对重点地区识别影响工程建设的关键地质层,划分工程地质段。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结合33个150000标准图幅工程地质调查工作,系统梳理了安徽沿江地区地貌特征和第四纪地层特征,建立了标准工程地质层,共5个主层,17个亚层;建立了河谷平原跨区域工程地质分区,共2个大区,6个亚区,为皖江城市群沿江地区工程规划建设提供了工程地质基础格架。研究成果可为河谷平原型城市群的工程地质层序厘定与平面分区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平原 沉积环境 工程地质层序 平面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