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发震构造及早期余震传播特征
1
作者 邱镛康 许才军 +2 位作者 肖卓辉 林学楷 张栓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1286,共16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位,并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及22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上结果表明,孕震断层总体呈NWW向展布,沿走向自西向东先后呈现为高倾角的“南倾-北倾-南倾”,并且断层在东段出现分叉.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根据震源的应力轴参数,可以确定孕震断层主要受到SWW-NEE向近水平挤压应力控制,符合巴颜喀拉块体的构造环境.随后,本文以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为模板,基于匹配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10天内的地震波数据进行扫描,最终检测到了2.8倍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余震数量,最小完备震级由M1.5下降至M1.0,余震衰减系数p值为0.9~1.1,与典型余震序列一致,并且震后b值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区域应力逐渐释放的过程.此外,余震的时空迁移呈现出“多峰状”的激活模式,表现为由各凹凸体边缘向周边扩展.最后,本文进一步对余震序列中的重复地震进行了筛选,结合滑动分布与重复余震的发生位置,推测余滑是玛多地震早期余震传播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双差定位 CAP 匹配定位算法 余震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震后余滑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宇 汪建军 +1 位作者 刘洋 熊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09,共5页
构建应力驱动震后余滑模型,对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的震后余滑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震后160 d的GPS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余滑主要分布在同震断层显著滑动的下倾和两侧区域,最大滑动量达1.24 m,累积释放地震矩1.08×10^(19... 构建应力驱动震后余滑模型,对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的震后余滑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震后160 d的GPS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余滑主要分布在同震断层显著滑动的下倾和两侧区域,最大滑动量达1.24 m,累积释放地震矩1.08×10^(19)Nm,相当于M_(W)6.62地震,5~15 km深度的震后余滑约占总量的80%。最优拟合模型显示,以13 km深度为界,断层上部和下部的参考滑动速率参数V0分别为6.50 m/a和0.15 m/a,表明玛多地震震后余滑界面的摩擦属性在深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震后余滑 应力驱动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tinel-1影像约束下的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现今地壳变形特征
3
作者 温扬茂 方志斌 +3 位作者 贺克锋 杨九元 熊露雲 许才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17-4532,共16页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活跃的大型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其东段滑动速率呈自西向东递减的特征;东段的玛沁—玛曲段被认为是地震破裂空段,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本文首先处理2014—2021年间覆盖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的Sentinel-1...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活跃的大型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其东段滑动速率呈自西向东递减的特征;东段的玛沁—玛曲段被认为是地震破裂空段,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本文首先处理2014—2021年间覆盖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的Sentinel-1卫星升、降轨影像,获得该区域近7年的视线(Line-of-sight,LOS)向形变速率场;然后,联合GPS速度场解算该区域的三维形变速率场和应变率场;最后,对玛沁—玛曲段的应变率积累、滑动速率和形变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地壳变形表现为整体向东运动的特征,LOS向和东西向形变速率在玛沁—玛曲段南北两侧存在明显的梯度,且沿断裂带自西向东逐渐减小;(2)玛沁—玛曲段上的阿尼玛卿山和西贡周断层交汇区附近具有显著的应变率积累,同时这两处距上次地震的离逝时间已非常接近其地震复发间隔,表明这两个区域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3)玛沁—玛曲段的滑动速率自阿尼玛卿山向东分别为6.0±0.2 mm·a^(-1)、5.6±0.2 mm·a^(-1)、3.9±0.2 mm·a^(-1)和3.5±0.2 mm·a^(-1),意味着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滑动速率在距离断裂带最东端至少300 km处的阿尼玛卿山附近就已经开始缓慢递减;(4)玛沁—玛曲段附近的次级块体表现出顺时针旋转的刚性运动特征,符合书斜构造模型,即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侧向挤出产生的区域变形由东昆仑断裂带和周缘次级断裂的左旋走滑及其断裂带最东端的地壳缩短共同吸收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时序InSAR 三维形变速率场 应变率场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一次破裂在隐伏断层上的浅源走滑事件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九元 温扬茂 许才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01-3110,共10页
2021年5月21日,在中国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地震.该地震震中位于川滇菱形块体西部边缘的维西—乔后—巍山断裂附近.作为该区域过去45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快速的灾害反应及震源参数反演将为防震减灾提供重要的帮助.由于未... 2021年5月21日,在中国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地震.该地震震中位于川滇菱形块体西部边缘的维西—乔后—巍山断裂附近.作为该区域过去45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快速的灾害反应及震源参数反演将为防震减灾提供重要的帮助.由于未搜集到与此次地震地表破裂相关的报告,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目前仍难以确定.本文利用哨兵1A/B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数据获得了与此次地震相关的同震形变,并反演了这次事件的断层几何参数及详细的滑动分布.反演结果显示:破裂断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有少量的正断分量;滑动主要分布在2到12 km深度范围内,在约7 km深度处滑动达到最大,约为0.64 m.破裂断层浅部0到2 km范围内滑动的缺失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滑动亏损区,该区域很可能被震后余滑及震间浅部滑动所弥补.通过对反演结果、余震序列和局部断层构造特性的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可能破裂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隐伏分支断层或一个独立的未知的隐伏主断层上.计算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表明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巍山盆地段北端、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玉狮场—乔后段最南端及洱源—弥渡断裂的中段北端具有较高的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 漾濞地震 隐伏断层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大地测量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的红河断裂带现今分段及闭锁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君毅 许才军 +2 位作者 温扬茂 臧建飞 肖卓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40-1254,共15页
红河断裂带是川滇地区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之一,了解红河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特性对理解川滇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运动特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4—2018年红河断裂带加密的GPS站点,结合1999—2016年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获取... 红河断裂带是川滇地区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之一,了解红河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特性对理解川滇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运动特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4—2018年红河断裂带加密的GPS站点,结合1999—2016年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获取了红河断裂带附近的现今GPS速度场.本文首先采用F检验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个相对独立的块体:华南块体、大凉山块体、川西北块体、滇中块体和滇西南块体;再通过GPS速度场的剖面投影分析,将红河断裂带分为三个段落:北段由洱源至弥渡、中段由弥渡至元江、南段由元江至元阳.在此基础上,本文顾及红河断裂带近场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无量山断裂带和楚雄—建水断裂带的影响,采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和负位错理论,反演得到了红河断裂带、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的滑动速率、震间闭锁程度,并分别对建模断裂带进行了模型分辨率检测.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北段地表以下16 km深度为完全闭锁状态,中段地表以下8 km深度为完全闭锁状态,南段闭锁程度显著弱于北段、中段;红河断裂带北段仍然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2)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可能不再独立的作为滇中块体的西南边界,而是与两侧的无量山断裂带和楚雄—建水断裂带一起承担了块体边界的作用,尤其是在红河断裂带南段;(3)红河断裂带南段位于滇中块体到华南块体的转换区内,运动性质发生了转变,由中段、北段的右旋走滑运动变为左旋走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分段 断层闭锁特征 滑动速率 模型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