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冀北火山岩型铀矿地球化学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师淑娟
王学求
+1 位作者
李冉
丁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9-477,共9页
冀北地区是火山岩型铀矿的有利产出区域,本文以该区的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数据与典型铀矿矿区岩石和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适用于火山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指标。含矿围岩富铀、钍、硅、钾。铀富集于粗粒级(-4~+20目)...
冀北地区是火山岩型铀矿的有利产出区域,本文以该区的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数据与典型铀矿矿区岩石和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适用于火山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指标。含矿围岩富铀、钍、硅、钾。铀富集于粗粒级(-4~+20目)水系沉积物和细粒级(-100目)土壤。因此,粗粒级水系沉积物是区域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细粒级土壤是矿区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火山岩型铀矿直接的特征指示元素为U和Mo,其它伴生元素还有Th、La、Hg、Sb、Zr、B、F等。该指标的建立对冀北地区及北方火山岩型铀矿勘查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型铀矿
地球化学评价指标
冀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富硒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
96
2
作者
周国华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9-336,共18页
硒是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我国人体硒摄入水平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农产品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在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土壤硒成...
硒是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我国人体硒摄入水平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农产品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在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土壤硒成因来源、土壤硒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土壤-作物系统硒吸收运移、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调查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土壤硒背景值约0.20mg/kg,远低于世界土壤背景值0.40mg/kg,整体上处于低硒水平的实际情况,认为采用0.40mg/kg Se作为富硒土壤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依据;多数情况下土壤硒主要来源于成土地质背景,部分地区与人为活动密切有关;富硒土壤可分为地质高背景、次生富集作用、人为输入及其多种作用的叠加成因,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决定了硒与镉等重金属元素共生的普遍性;土壤硒成因来源以及pH、Eh、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等土壤理化条件决定了硒和重金属赋存形态与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富硒土地的可利用性,成为制定富硒土壤地方标准的理论基础与考虑因素;不同作物种类对硒吸收富集能力不同,筛选适应当地农田生态环境、富硒低镉的农作物具有实际意义;现有的部分富硒农产品标准未充分考虑人体补硒目的,并存在标准间协调性差等问题,急需加强富硒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本文提出,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不仅需要考虑土壤硒和重金属含量,而且需综合土壤硒成因来源及其生物有效性、土壤-作物系统硒迁移累积、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当地气候、土壤和景观条件下作物种植的适宜性,依据富硒土地资源可利用性进行分类分区、科学规划和合理种植管理。同时建议,为满足富硒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可利用性分析、富硒农产品健康效应研究的需要,需要加强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及其形态的提取分离与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地资源评价
土壤硒背景值
硒来源与富硒土壤成因
硒形态与生物有效性
富硒农产品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贺灵
周国华
+3 位作者
孙彬彬
简中华
黄春雷
康占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5-1062,共8页
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对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识别判断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时空变化趋势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的重要任务。利用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地区2008年与2014年两期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在对分析测试系统误差进...
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对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识别判断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时空变化趋势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的重要任务。利用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地区2008年与2014年两期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在对分析测试系统误差进行校正之后,采用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土壤中重要营养元素含量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大量营养元素N、K2O的含量有所降低,其净相对累积率分别为-4.40%和-13.81%;营养元素B和P的含量变化幅度很小;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累积变化受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下,营养元素相对累积率存在差异。如水田土壤N呈明显的富集趋势,林地、菜地、旱地等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呈贫化趋势;菜地、园地、旱地土壤P具有较明显的富集趋势,而水田土壤P呈贫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植物营养元素
时空变化
龙游北部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松辽平原典型黑土区不同土壤结构的古气候背景与黑土成因机制
被引量:
3
4
作者
刘航
李瑞红
+5 位作者
李胜荣
侯红星
秦天
高远
周业泽
李明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6-778,共13页
黑土成因机制研究是理解黑土形成演化过程的基础,更是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以松辽平原典型黑土区吉林梨树县LZK-4钻孔为研究对象,基于粘土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14)C、光释光测年等手段,重建了梨树县晚更新世中期以来...
黑土成因机制研究是理解黑土形成演化过程的基础,更是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以松辽平原典型黑土区吉林梨树县LZK-4钻孔为研究对象,基于粘土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14)C、光释光测年等手段,重建了梨树县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序列,揭示不同土壤类型的古气候背景,解析了典型黑土的气候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典型黑土形成于晚全新世,底界年龄为2452 cal.a BP;②LZK-4钻孔揭示了黑土层—灰白色粘土层—褐黄色粘土层的垂向结构,气候总体变化趋势由温湿向干冷转化;③研究区典型黑土主要形成于晚全新世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松辽平原梨树地区典型黑土的形成演化过程,为黑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平原
粘土矿物
元素地球化学
古气候
黑土成因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冀北火山岩型铀矿地球化学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师淑娟
王学求
李冉
丁赛
机构
河北省
地球
物理
勘查
院
自然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出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9-477,共9页
基金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科研项目(编号:冀地地审[2015]30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编号:2016YFC0600600)联合资助~~
文摘
冀北地区是火山岩型铀矿的有利产出区域,本文以该区的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数据与典型铀矿矿区岩石和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适用于火山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指标。含矿围岩富铀、钍、硅、钾。铀富集于粗粒级(-4~+20目)水系沉积物和细粒级(-100目)土壤。因此,粗粒级水系沉积物是区域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细粒级土壤是矿区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火山岩型铀矿直接的特征指示元素为U和Mo,其它伴生元素还有Th、La、Hg、Sb、Zr、B、F等。该指标的建立对冀北地区及北方火山岩型铀矿勘查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火山岩型铀矿
地球化学评价指标
冀北地区
Keywords
volcanic type uranium deposit
geochemical indicator
northern Hebei
分类号
P619.14 [天文地球—矿床学]
P59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富硒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
96
2
作者
周国华
机构
自然资源
部
地球化学
探测
技术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9-336,共18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珠江下游及浙江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应用示范”(DD2016320)。
文摘
硒是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我国人体硒摄入水平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农产品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在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土壤硒成因来源、土壤硒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土壤-作物系统硒吸收运移、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调查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土壤硒背景值约0.20mg/kg,远低于世界土壤背景值0.40mg/kg,整体上处于低硒水平的实际情况,认为采用0.40mg/kg Se作为富硒土壤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依据;多数情况下土壤硒主要来源于成土地质背景,部分地区与人为活动密切有关;富硒土壤可分为地质高背景、次生富集作用、人为输入及其多种作用的叠加成因,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决定了硒与镉等重金属元素共生的普遍性;土壤硒成因来源以及pH、Eh、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等土壤理化条件决定了硒和重金属赋存形态与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富硒土地的可利用性,成为制定富硒土壤地方标准的理论基础与考虑因素;不同作物种类对硒吸收富集能力不同,筛选适应当地农田生态环境、富硒低镉的农作物具有实际意义;现有的部分富硒农产品标准未充分考虑人体补硒目的,并存在标准间协调性差等问题,急需加强富硒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本文提出,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不仅需要考虑土壤硒和重金属含量,而且需综合土壤硒成因来源及其生物有效性、土壤-作物系统硒迁移累积、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当地气候、土壤和景观条件下作物种植的适宜性,依据富硒土地资源可利用性进行分类分区、科学规划和合理种植管理。同时建议,为满足富硒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可利用性分析、富硒农产品健康效应研究的需要,需要加强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及其形态的提取分离与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
富硒土地资源评价
土壤硒背景值
硒来源与富硒土壤成因
硒形态与生物有效性
富硒农产品
评价标准
Keywords
selenium-enriched land assessment
geochemical background value of selenium in soils
source and origin of selenium in soils
specie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selenium
selenium-enriched foodstuff
assessment standard
分类号
X14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贺灵
周国华
孙彬彬
简中华
黄春雷
康占军
机构
自然资源
部
地球化学
探测
技术
重点
实验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
地球化学
国际
研究
中心
浙江省
地质
调查院
出处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5-1062,共8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320-02,12120113002200)
文摘
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对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识别判断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时空变化趋势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的重要任务。利用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地区2008年与2014年两期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在对分析测试系统误差进行校正之后,采用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土壤中重要营养元素含量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大量营养元素N、K2O的含量有所降低,其净相对累积率分别为-4.40%和-13.81%;营养元素B和P的含量变化幅度很小;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累积变化受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下,营养元素相对累积率存在差异。如水田土壤N呈明显的富集趋势,林地、菜地、旱地等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呈贫化趋势;菜地、园地、旱地土壤P具有较明显的富集趋势,而水田土壤P呈贫化趋势。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植物营养元素
时空变化
龙游北部
浙江省
Keywords
soil geochemical survey
plant nutrient elem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north of Longyou
Zhejiang Province
分类号
P595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X14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松辽平原典型黑土区不同土壤结构的古气候背景与黑土成因机制
被引量:
3
4
作者
刘航
李瑞红
李胜荣
侯红星
秦天
高远
周业泽
李明军
机构
中国
地质
调查局廊坊
自然资源
综合调查中心
中国
地质
大学(北京)
自然资源
部
地球化学
探测
技术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6-778,共13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辽河平原梨树地区黑土地地表基质层调查》(编号:DD20211590)和《松嫩平原西北缘阿荣旗-鄂伦春南部地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编号:DD20220857)
文摘
黑土成因机制研究是理解黑土形成演化过程的基础,更是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以松辽平原典型黑土区吉林梨树县LZK-4钻孔为研究对象,基于粘土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14)C、光释光测年等手段,重建了梨树县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序列,揭示不同土壤类型的古气候背景,解析了典型黑土的气候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典型黑土形成于晚全新世,底界年龄为2452 cal.a BP;②LZK-4钻孔揭示了黑土层—灰白色粘土层—褐黄色粘土层的垂向结构,气候总体变化趋势由温湿向干冷转化;③研究区典型黑土主要形成于晚全新世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松辽平原梨树地区典型黑土的形成演化过程,为黑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松辽平原
粘土矿物
元素地球化学
古气候
黑土成因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Keywords
Songliao Plain
clay minerals
element geochemistry
paleoclimate
black soil origin
environment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分类号
P53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S1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冀北火山岩型铀矿地球化学评价指标研究
师淑娟
王学求
李冉
丁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富硒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
周国华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9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动态变化研究
贺灵
周国华
孙彬彬
简中华
黄春雷
康占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松辽平原典型黑土区不同土壤结构的古气候背景与黑土成因机制
刘航
李瑞红
李胜荣
侯红星
秦天
高远
周业泽
李明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