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铅锌多金属矿地球化学标准物质复研制
1
作者 刘妹 潘含江 +4 位作者 杨榕 赵凯 顾雪 周国华 顾铁新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0-831,共12页
铜、铅、锌是有色金属工业的基础性矿产资源,其矿产的调查、勘查、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对矿石品位与化学组成进行准确测试,基体匹配的标准物质是获得准确可靠测量数据的技术保障。中国研制的铜铅锌矿石标准物质随着多年使用大部分已耗尽... 铜、铅、锌是有色金属工业的基础性矿产资源,其矿产的调查、勘查、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对矿石品位与化学组成进行准确测试,基体匹配的标准物质是获得准确可靠测量数据的技术保障。中国研制的铜铅锌矿石标准物质随着多年使用大部分已耗尽,主要成矿元素存在部分品位缺失的情况。为满足战略性找矿和进出口贸易的需求,按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研制规范要求,复研制了7个多金属矿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BW07162a~GBW07168a),于2022年被审批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样品采自矿种的典型矿区,与首批样品采样矿区相同,包括安徽铜陵铜矿、江西银山多金属矿、江西德兴铜矿、广东凡口铅锌矿4个矿区。经对27种代表性成分的检验评估表明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选择12家实验室使用多种不同原理、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协作定值,定值成分30种,包含成矿元素、共伴生和可综合利用元素及脉石主成分。复制批标准物质定值水平较首批有了长足的进步,7个样品30种成分共计210个特性量均给出认定值(含32个参考值),In、Tl、W、Bi、Sn等难测元素的认定值数量较首批显著增加,主要成矿元素Cu、Pb、Zn的含量级次与首批基本一致,含量覆盖边界品位、平均品位、富矿及精矿品级,是目前紧缺的有色金属矿石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有效补充,可用于矿产勘查、开发和选冶以及商检贸易过程中样品测试的量值标准和质量监控,可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石 地球化学标准物质 精矿 不确定度 复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滇黔桂关键资源远景新区锂地球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5
2
作者 乔宇 王学求 +4 位作者 韩志轩 刘福田 严桃桃 王强 吴慧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8-1847,共20页
锂因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备受关注。以往锂矿勘查主要集中于盐湖型和硬岩型锂矿,针对沉积型锂矿开展工作较少。本文聚焦于中国西南滇黔桂地区,以岩石和水系沉积物中锂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基础,分析区域内沉积型锂矿... 锂因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备受关注。以往锂矿勘查主要集中于盐湖型和硬岩型锂矿,针对沉积型锂矿开展工作较少。本文聚焦于中国西南滇黔桂地区,以岩石和水系沉积物中锂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基础,分析区域内沉积型锂矿成矿潜力。结果显示,中国西南滇黔桂地区水系沉积物锂含量平均值为46.7×10^(-6),显著高于全国背景值32×10^(-6)。以57.0×10^(-6)为异常下限,共圈定9个锂地球化学省,与已知的沉积型锂矿床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同时,锂异常浓集区与某些特定时代和岩性的地层分布密切相关。区内水系沉积物中锂元素含量受到岩石锂含量制约,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构造单元水系沉积物中的锂显著次生富集,以陆源碎屑岩为主的构造单元内水系沉积物中锂富集程度较弱。综合分析认为,西南滇黔桂地区锂异常带的形成受区域岩石类型、次生富集作用和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制约。该研究对了解西南滇黔桂地区锂元素次生聚集就位机制和指导沉积型锂资源的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锂资源 地球化学省 次生富集 滇黔桂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成矿带中蒙边界地区稀有元素铌和钽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汉粮 王学求 +3 位作者 聂兰仕 王玮 迟清华 刘东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63-1073,共11页
铌和钽是高科技不可或缺的稀有金属材料,阿尔泰是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开展阿尔泰成矿带铌和钽资源远景优选至关重要。收集了中蒙边界1∶100万铌和钽地球化学数据,探讨其在不同构造单元内的背景值及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全区铌、钽... 铌和钽是高科技不可或缺的稀有金属材料,阿尔泰是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开展阿尔泰成矿带铌和钽资源远景优选至关重要。收集了中蒙边界1∶100万铌和钽地球化学数据,探讨其在不同构造单元内的背景值及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全区铌、钽元素中位值和平均值分别是13. 80×10^(-6)和14. 93×10^(-6)、1. 11×10^(-6)和1. 31×10^(-6),中国境内铌元素中位值(12. 19×10^(-6))和平均值(13. 31×10^(-6))分别低于蒙古国境内铌元素中位值(14. 90×10^(-6))和平均值(16. 39×10^(-6));相应地,中国境内钽元素中位值(1. 02×10^(-6))和平均值(1. 20×10^(-6))也分别低于蒙古国境内钽元素中位值(1. 20×10^(-6))和平均值(1. 41×10^(-6));对于划分的构造单元而言,戈壁阿尔泰弧盆系、阿尔泰南缘弧盆系和阿尔泰构造带铌、钽元素的中位值和平均值分别高于全区中位值和平均值,是铌、钽元素的富集区,且产出大量稀有金属矿床;根据85%累积频率,圈定出13个铌异常区并优选出7个铌地球化学省,同时圈定出13个钽异常区并优选出10个钽地球化学省,根据铌、钽组合异常图为该区寻找稀有金属矿床提供了重要选区。研究填补了阿尔泰成矿带中蒙边界地区铌、钽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的空白,同时为研究区稀有金属矿床对比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阿尔泰成矿带 中蒙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活动态提取剂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深穿透地球化学样品中的金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冀艳 胡家祯 +5 位作者 丁汉铎 曹立峰 张明炜 张帆 黄杰 姚文生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5-534,共10页
金的地球化学勘查基于金的准确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金含量通常处于ng/g水平,需先进行分离富集,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进行测定。当前,隐伏矿床勘查是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的发展前沿,金活动态... 金的地球化学勘查基于金的准确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金含量通常处于ng/g水平,需先进行分离富集,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进行测定。当前,隐伏矿床勘查是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的发展前沿,金活动态提取技术是寻找隐伏金矿的有效手段之一。相比于全量分析,金的活动态含量更低,需要解决选择性提取、高效预富集与准确测定等一系列难题。本文采用柠檬酸铵与土壤中黏土矿物及次生矿物作用促使吸附和可交换组分的金进入提取液,以硫脲和硫代硫酸钠络合金使活动态金向提取液中扩散,达到选择性提取的目的,建立了提取液中金的预富集及ICP-MS测定方法。实验确定的分析条件为:采用5g/L柠檬酸铵-2g/L硫脲-5g/L硫代硫酸钠为提取剂,提取时间24h,在酸性硫脲介质下用活性炭富集金,金吸附率可达89.6%~109.2%,灰化解吸温度为650~700℃。本方法检出限为0.05ng/g,相对标准偏差(RSD)为9.4%~10.2%,加标回收率为91.2%~93.4%。与已报道的硫酸铁-硫脲-硫代硫酸钠溶液提取再GFAAS测定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检出限低、测试线性范围宽、测试速度快的优势;应用于森林覆盖区黑龙江东安金矿区地球化学探测试验,金活动态异常与隐伏金矿位置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金矿 活动态提取 硫脲 活性炭吸附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干旱地区以钙积层为采样介质的隐伏金矿地球化学勘查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强 王学求 +3 位作者 刘汉粮 刘东盛 严桃桃 迟清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4-1120,共17页
在隐伏金矿的地球化学勘查中,常用的采样介质包括岩石、水系沉积物、土壤、植物和地气等。近几十年,澳大利亚在半干旱—干旱地区以钙积层作为隐伏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的采样介质,并取得了成功。本文对以钙积层作为隐伏金矿地球化学勘查... 在隐伏金矿的地球化学勘查中,常用的采样介质包括岩石、水系沉积物、土壤、植物和地气等。近几十年,澳大利亚在半干旱—干旱地区以钙积层作为隐伏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的采样介质,并取得了成功。本文对以钙积层作为隐伏金矿地球化学勘查采样介质的理论和勘查进展进行总结,其勘查理论基础是土壤剖面中金-钙高度相关性,其成因机理较合理地解释为:原生金矿或金矿化通过风化作用形成金的各种络合物、纳米金以及其胶体等,这些金受蒸发蒸腾、植物根系、电化学、地气、地震泵等作用由深部迁移至浅表,浅层土壤中的这部分金早期与钙质相关性弱;在湿润期,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过程中,金可以形成金-氨基酸络合物或者胶体金呈溶解态,在干旱期由于金络合物和胶体失稳而与碳酸钙等一起沉淀;最终,在植物、微生物、气候综合作用下形成钙积层金异常。然而,我国的相关研究表明,钙积层中金异常的形成会受到黏土矿物以及石膏含量的影响,金-钙并非呈正相关关系,黏土矿物会使金发生富集,石膏或碳酸钙大量存在会使金发生贫化,且地形也会对钙质层中金异常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该方法能否应用于澳大利亚以外地区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干旱地区 隐伏金矿 地球化学勘查 采样介质 钙积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火山岩型铀矿地球化学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师淑娟 王学求 +1 位作者 李冉 丁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9-477,共9页
冀北地区是火山岩型铀矿的有利产出区域,本文以该区的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数据与典型铀矿矿区岩石和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适用于火山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指标。含矿围岩富铀、钍、硅、钾。铀富集于粗粒级(-4~+20目)... 冀北地区是火山岩型铀矿的有利产出区域,本文以该区的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数据与典型铀矿矿区岩石和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适用于火山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指标。含矿围岩富铀、钍、硅、钾。铀富集于粗粒级(-4~+20目)水系沉积物和细粒级(-100目)土壤。因此,粗粒级水系沉积物是区域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细粒级土壤是矿区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火山岩型铀矿直接的特征指示元素为U和Mo,其它伴生元素还有Th、La、Hg、Sb、Zr、B、F等。该指标的建立对冀北地区及北方火山岩型铀矿勘查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型铀矿 地球化学评价指标 冀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100
7
作者 周国华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9-336,共18页
硒是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我国人体硒摄入水平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农产品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在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土壤硒成... 硒是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我国人体硒摄入水平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农产品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在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土壤硒成因来源、土壤硒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土壤-作物系统硒吸收运移、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调查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土壤硒背景值约0.20mg/kg,远低于世界土壤背景值0.40mg/kg,整体上处于低硒水平的实际情况,认为采用0.40mg/kg Se作为富硒土壤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依据;多数情况下土壤硒主要来源于成土地质背景,部分地区与人为活动密切有关;富硒土壤可分为地质高背景、次生富集作用、人为输入及其多种作用的叠加成因,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决定了硒与镉等重金属元素共生的普遍性;土壤硒成因来源以及pH、Eh、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等土壤理化条件决定了硒和重金属赋存形态与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富硒土地的可利用性,成为制定富硒土壤地方标准的理论基础与考虑因素;不同作物种类对硒吸收富集能力不同,筛选适应当地农田生态环境、富硒低镉的农作物具有实际意义;现有的部分富硒农产品标准未充分考虑人体补硒目的,并存在标准间协调性差等问题,急需加强富硒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本文提出,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不仅需要考虑土壤硒和重金属含量,而且需综合土壤硒成因来源及其生物有效性、土壤-作物系统硒迁移累积、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当地气候、土壤和景观条件下作物种植的适宜性,依据富硒土地资源可利用性进行分类分区、科学规划和合理种植管理。同时建议,为满足富硒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可利用性分析、富硒农产品健康效应研究的需要,需要加强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及其形态的提取分离与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地资源评价 土壤硒背景值 硒来源与富硒土壤成因 硒形态与生物有效性 富硒农产品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贺灵 周国华 +3 位作者 孙彬彬 简中华 黄春雷 康占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5-1062,共8页
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对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识别判断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时空变化趋势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的重要任务。利用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地区2008年与2014年两期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在对分析测试系统误差进... 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对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识别判断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时空变化趋势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的重要任务。利用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地区2008年与2014年两期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在对分析测试系统误差进行校正之后,采用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土壤中重要营养元素含量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大量营养元素N、K2O的含量有所降低,其净相对累积率分别为-4.40%和-13.81%;营养元素B和P的含量变化幅度很小;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累积变化受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下,营养元素相对累积率存在差异。如水田土壤N呈明显的富集趋势,林地、菜地、旱地等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呈贫化趋势;菜地、园地、旱地土壤P具有较明显的富集趋势,而水田土壤P呈贫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植物营养元素 时空变化 龙游北部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南部稻田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梁晓曼 崔邢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14953-14961,共9页
以唐山南部稻田土壤和稻米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和稻米中Cr、Cd、Pb、As和Hg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稻田土壤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Cr、Cd、Pb、As... 以唐山南部稻田土壤和稻米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和稻米中Cr、Cd、Pb、As和Hg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稻田土壤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Cr、Cd、Pb、As和Hg的平均值均超过河北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主要以Cd和Hg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稻米中Cr、Cd、Pb、As和Hg的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定值,说明当地居民食用的稻米对健康没有威胁。研究区土壤总体上处于轻度污染状态,且有25.63%处于警戒限。稻田土壤Cr、Pb、As和Hg均处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Cd有2.74%处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5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均值为23.42,为轻微生态风险水平。Cd对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的贡献率最大,是该稻田土壤生态风险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重金属 稻米 污染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平原典型黑土区不同土壤结构的古气候背景与黑土成因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航 李瑞红 +5 位作者 李胜荣 侯红星 秦天 高远 周业泽 李明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6-778,共13页
黑土成因机制研究是理解黑土形成演化过程的基础,更是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以松辽平原典型黑土区吉林梨树县LZK-4钻孔为研究对象,基于粘土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14)C、光释光测年等手段,重建了梨树县晚更新世中期以来... 黑土成因机制研究是理解黑土形成演化过程的基础,更是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以松辽平原典型黑土区吉林梨树县LZK-4钻孔为研究对象,基于粘土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14)C、光释光测年等手段,重建了梨树县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序列,揭示不同土壤类型的古气候背景,解析了典型黑土的气候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典型黑土形成于晚全新世,底界年龄为2452 cal.a BP;②LZK-4钻孔揭示了黑土层—灰白色粘土层—褐黄色粘土层的垂向结构,气候总体变化趋势由温湿向干冷转化;③研究区典型黑土主要形成于晚全新世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松辽平原梨树地区典型黑土的形成演化过程,为黑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平原 粘土矿物 元素地球化学 古气候 黑土成因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滥平原沉积物标准物质研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妹 顾铁新 +4 位作者 潘含江 孙彬彬 黄宏库 杨榕 鄢卫东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8-571,共14页
泛滥平原沉积物能代表流域内元素的平均分布规律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是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的重要介质。目前国际上尚无泛滥平原沉积物标准物质,国外相似标准物质的研制注重于环境方面,定值成分较少;我国同类的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标准物质受... 泛滥平原沉积物能代表流域内元素的平均分布规律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是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的重要介质。目前国际上尚无泛滥平原沉积物标准物质,国外相似标准物质的研制注重于环境方面,定值成分较少;我国同类的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标准物质受限于不同工作需要,研制目的各不相同,且多数标准物质不足。为满足需求,本文研制了长江流域、赣江流域、汉水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黑龙江流域共7个泛滥平原沉积物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编号为GBW07385~GBW07391)。此系列标准物质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压片法测试了26种成分,主量成分的RSD小于1%,微量元素的RSD约为2%,所有成分的RSD均小于7%,方差检验的F值均小于临界值F0. 05(24,25)=1. 96,表明样品的均匀性良好。在23个月的考察期内,检验的24种成分未发现统计学意义的明显变化,证明样品的稳定性良好。由全国13家实验室采用不同原理的、可靠的多种分析方法共同完成了73种元素和化合物共511个特性成分的定值测试,除GBW07386和GBW07388的CO2未能赋值外,其余494个特性成分给出了认定值与不确定度,15个特性成分给出了参考值,是我国同类标准物质定值最为齐全的一个系列。该系列标准物质代表了各自流域元素的背景含量,适用于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样品的分析质量监控,亦可用作环境、农业等领域相关样品测试的量值和质量监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物质 泛滥平原沉积物 质量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家断裂带三维结构模型及其数值模拟:以新城金矿床控矿构造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瑞红 安平 +2 位作者 恽孟河 孟银生 刘汉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5,共13页
胶东是中国探明金资源量最多的地区,其中焦家金矿带已探明金资源量>1000t。金矿床(体)严格受焦家主断裂及其下盘次级断裂/裂隙系统控制,构建断裂构造控矿模式长期以来都是胶东金成矿系统理论与勘查系统实践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 胶东是中国探明金资源量最多的地区,其中焦家金矿带已探明金资源量>1000t。金矿床(体)严格受焦家主断裂及其下盘次级断裂/裂隙系统控制,构建断裂构造控矿模式长期以来都是胶东金成矿系统理论与勘查系统实践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典型剖面构造-蚀变-矿化岩相填图、露头尺度构造解析、三维结构模型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剖析典型金矿床(体)分布与不同级别、序次和型式的控矿构造的关系,初步总结焦家金矿带控矿规律,构建断裂带三维结构模型及其控矿模式,并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结构 控矿构造 三维地质模型 数值模拟 新城金矿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典型地质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特征 被引量:32
13
作者 贺灵 吴超 +2 位作者 曾道明 成晓梦 孙彬彬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396,共13页
中国西南有22.3%的耕地重金属含量超标,区内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和碳酸盐岩被认为是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母质来源。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的研究程度仍有待提升,不同地质背景区(成土母岩)土... 中国西南有22.3%的耕地重金属含量超标,区内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和碳酸盐岩被认为是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母质来源。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的研究程度仍有待提升,不同地质背景区(成土母岩)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与生态风险缺乏对比。本文选择四川省典型地质背景区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等方法测定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含量和pH数据,结合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玄武岩区土壤中Cd、Cr、Cu、Hg、Ni、Zn的含量高于碳酸盐岩区,也高于四川和全国背景值。各元素含量分别为四川背景值的3.25、1.08、5.08、1.72、1.55、1.63倍和全国背景值的2.60、1.40、6.87、1.47、1.87、1.91倍;②As、Cr、Pb的高含量区域与碳酸盐岩分布区对应,Cd、Cu、Hg、Ni、Zn的高含量区域与峨眉山玄武岩的空间分布对应;③地累积指数表明玄武岩分布区土壤中Cd、Cu、Ni、Zn污染程度高于碳酸盐岩区;④研究区内生态危害程度较高的元素为Cd、Cu和Hg;其在玄武岩分布区“强生态危害”及以上的比例比碳酸盐岩区分别高出22.4%、1.15%和26.0%。本研究揭示:①研究区内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及生态风险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②产生这一规律的原因在于母岩中元素含量的差异、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元素次生富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研究区土壤酸碱度偏低(pH平均值为5.5),需预防土壤进一步酸化引起的重金属活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碳酸盐岩 重金属 生态危害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白土营子钼矿床成矿年代学及成矿流体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克强 孙景贵 +3 位作者 程琳 马生明 王振亮 古阿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2-839,共18页
白土营子钼矿床位于西拉木伦钼成矿带南部,是近年来勘查的新成果,目前已达到中型钼矿床。本文报道了白土营子钼矿床的地质、辉钼矿Re-Os年龄、流体包裹体和H-O-S-Pb同位素数据,以确定其成矿时代和成矿流体特征。钼矿化主要以细脉浸染状... 白土营子钼矿床位于西拉木伦钼成矿带南部,是近年来勘查的新成果,目前已达到中型钼矿床。本文报道了白土营子钼矿床的地质、辉钼矿Re-Os年龄、流体包裹体和H-O-S-Pb同位素数据,以确定其成矿时代和成矿流体特征。钼矿化主要以细脉浸染状、角砾岩型状和脉状存在于印支期花岗斑岩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45.4±4.1)Ma,表明钼矿化发生在中三叠世。确定了4种类型的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W)、含CO_(2)三相包裹体(C)、含子晶三相包裹体(S)以及纯气相包裹体(V)。成矿早阶段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的CO_(2)-H_(2)O-NaCl体系;成矿主阶段则是中温、高盐度和低盐度共生、气相成分逐渐转化为以H_(2)O为主的特征,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不混溶作用,伴随大量金属矿物的分离沉淀;随着温度、压力的持续降低,以及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晚阶段流体演化为中低温、低盐度贫CO_(2)的H_(2)O-NaCl体系。结合H-O-S-Pb同位素资料,认为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成矿晚阶段有壳源物质加入,整体上为壳幔混合源,成矿流体早阶段来自于岩浆热液,晚阶段有大气水加入。因此,我们认为白土营子斑岩型钼矿形成于早—中三叠世造山后伸展环境。斑岩型矿床钼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可能为壳幔混合源或壳源,而铜的成矿物质来源地幔的贡献更高。不同性质的流体中钼的沉淀机制不同,其中流体的氧逸度以及pH是辉钼矿沉淀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土营子钼矿床 三叠纪 成矿年代学 成矿流体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