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陈旭和戎嘉余,1996)有以下结论:①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归属于特列奇阶上部;②将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③将扬子区特列奇阶的顶界置于...《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陈旭和戎嘉余,1996)有以下结论:①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归属于特列奇阶上部;②将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③将扬子区特列奇阶的顶界置于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之顶;④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称为特列奇期晚期古地理图;⑤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与上覆中泥盆统—中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代表的上升运动,称为“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笔者等依据多年对扬子地台志留纪地层剖面的实地考察和近数十年来扬子区坟头组中—上部、茅山组、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西坑组等地层中文洛克世、拉德洛世、普里多利世早期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认为:①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②回星哨组、小溪峪组等大致与英国的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对比;③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的顶界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剥蚀后残留的层位随地而异的顶界;④根据回星哨组、西坑组、茅山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应是文洛克世—普里多利世古地理图;⑤“扬子地台整个上升”(Huang T K,1945)的时代是志留纪末期,没有“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特提出商榷。上述这些地层时代的解决,对扬子区志留系4统层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中国扬子区与英国命名剖面志留系的对比以及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最后一幕时代的再次确定提供了地层学和古生物方面的依据。展开更多
本文报道了首次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鸽子山化石点下白垩统龙江组的一件反鸟类。为确定该标本的解剖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特征描述,并与其他中生代鸟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对比,进而通过TN...本文报道了首次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鸽子山化石点下白垩统龙江组的一件反鸟类。为确定该标本的解剖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特征描述,并与其他中生代鸟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对比,进而通过TNT软件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形态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标本与渤海鸟科(Bohaiornithidae)特征最为相似,如叉骨上升支的末端膨大;尾综骨的末端逐渐收缩变细;胸骨的外侧突明显向胸骨后外侧偏转;第Ⅱ脚趾最为粗壮。然而,该标本又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已知渤海鸟类(bohaiornithids)的特征组合,如乌喙骨侧缘从中部开始强烈扩展;胸骨具有三角形的中间突和外边缘凹陷,胸骨前缘比较尖锐;小翼指爪节长而弯曲,大手指爪节短小粗壮。因此,我们建立渤海鸟科新属、新种——兴安北国鸟(Beiguornis khinganensis gen. et sp. nov.)。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北国鸟与渤海鸟科的齿槽鸟(Sulcavis)和周鸟(Zhouornis)亲缘关系最近,三者构成一个单系类群(Zhouornis+‘Beiguornis+Sulcavis’)。除了长爪鸟(Longusunguis),渤海鸟科的其他类群与北国鸟均在一个单系类群内,确定了北国鸟在渤海鸟科的系统发育位置。兴安北国鸟是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第一件反鸟类,进一步丰富了该地区热河生物群组合面貌,而且在提高渤海鸟科属种丰富度的同时,把该类群的地理分布范围从冀北-辽西地区扩展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更为不同地区热河生物群对比研究提供了科一级的鸟类化石证据。展开更多
文摘《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陈旭和戎嘉余,1996)有以下结论:①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归属于特列奇阶上部;②将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③将扬子区特列奇阶的顶界置于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之顶;④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称为特列奇期晚期古地理图;⑤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与上覆中泥盆统—中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代表的上升运动,称为“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笔者等依据多年对扬子地台志留纪地层剖面的实地考察和近数十年来扬子区坟头组中—上部、茅山组、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西坑组等地层中文洛克世、拉德洛世、普里多利世早期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认为:①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②回星哨组、小溪峪组等大致与英国的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对比;③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的顶界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剥蚀后残留的层位随地而异的顶界;④根据回星哨组、西坑组、茅山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应是文洛克世—普里多利世古地理图;⑤“扬子地台整个上升”(Huang T K,1945)的时代是志留纪末期,没有“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特提出商榷。上述这些地层时代的解决,对扬子区志留系4统层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中国扬子区与英国命名剖面志留系的对比以及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最后一幕时代的再次确定提供了地层学和古生物方面的依据。
文摘本文报道了首次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鸽子山化石点下白垩统龙江组的一件反鸟类。为确定该标本的解剖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特征描述,并与其他中生代鸟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对比,进而通过TNT软件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形态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标本与渤海鸟科(Bohaiornithidae)特征最为相似,如叉骨上升支的末端膨大;尾综骨的末端逐渐收缩变细;胸骨的外侧突明显向胸骨后外侧偏转;第Ⅱ脚趾最为粗壮。然而,该标本又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已知渤海鸟类(bohaiornithids)的特征组合,如乌喙骨侧缘从中部开始强烈扩展;胸骨具有三角形的中间突和外边缘凹陷,胸骨前缘比较尖锐;小翼指爪节长而弯曲,大手指爪节短小粗壮。因此,我们建立渤海鸟科新属、新种——兴安北国鸟(Beiguornis khinganensis gen. et sp. nov.)。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北国鸟与渤海鸟科的齿槽鸟(Sulcavis)和周鸟(Zhouornis)亲缘关系最近,三者构成一个单系类群(Zhouornis+‘Beiguornis+Sulcavis’)。除了长爪鸟(Longusunguis),渤海鸟科的其他类群与北国鸟均在一个单系类群内,确定了北国鸟在渤海鸟科的系统发育位置。兴安北国鸟是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第一件反鸟类,进一步丰富了该地区热河生物群组合面貌,而且在提高渤海鸟科属种丰富度的同时,把该类群的地理分布范围从冀北-辽西地区扩展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更为不同地区热河生物群对比研究提供了科一级的鸟类化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