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西部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1
作者 李明 林宝玉 +1 位作者 李梦碧 季燕南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7-2239,共23页
基于地层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保山地区主要剖面的实地考察,本文对云南西部奥陶纪海相红层时代进行了系统梳理。依据海相红层中所含的笔石、三叶虫、头足类等化石,可初步识别出5组9层海相红层,包括:特马豆克期岩箐组海... 基于地层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保山地区主要剖面的实地考察,本文对云南西部奥陶纪海相红层时代进行了系统梳理。依据海相红层中所含的笔石、三叶虫、头足类等化石,可初步识别出5组9层海相红层,包括:特马豆克期岩箐组海相红层(2层)、漫塘组海相红层(1层),弗洛期—达瑞威尔期早期老尖山组海相红层(2层),达瑞威尔期晚期—桑比期下蒲缥组海相红层(2层),凯迪期早期—中期上蒲缥组海相红层(2层)。上述所有海相红层均属陆棚红层。在对云南西部红层时代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①云南西部海相红层与我国主要地区同期海相红层的对比;②中国奥陶纪大坪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及其在全球的古地理空间分布;③华南地区大坪期海相红层形成的沉积模式,并补充提出了两种海相红层成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海相红层 时代 分布 云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孢粉数据的白垩纪中国东部地貌解读
2
作者 曲天泉 李素萍 +1 位作者 刘惟庆 陈璐琦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72,共19页
晚中生代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使中国东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格局。关于白垩纪中国东部是否存在高原或山脉仍存在争议,故对高原或山脉的演化过程、古高程以及其延伸范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收... 晚中生代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使中国东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格局。关于白垩纪中国东部是否存在高原或山脉仍存在争议,故对高原或山脉的演化过程、古高程以及其延伸范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收集了白垩纪中国各地的双气囊花粉和喜干植物花粉的孢粉数据,通过它们百分含量的变化来分析中国东部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变,为白垩纪中国东部地形地貌的解读提供证据。孢粉分析表明,白垩纪中国大致分为3个气候区:东北地区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气候区;北方地区为半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过渡区;南方和西藏、新疆地区为炎热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在古气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孢粉数据对白垩纪中国东部地貌进行解读,结果显示: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北地区存在1个高海拔地貌区;早白垩世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存在1个较高海拔的山脉,范围大致在闽浙地区;晚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海岸山脉范围达到最大;晚白垩世最晚期至古新世最早期,中国东部山脉逐步垮塌。推测至古新世早期,中国东部山脉基本已经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中国东部 孢粉数据 古气候 古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古生物化石特征与保护利用模式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子杰 邱隆伟 +10 位作者 高福亮 陈军典 马文坡 赵忠海 郑伟 仲米山 耿树峰 衣欣 王旭日 高永钊 胡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8-440,共13页
辽宁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非常高的科研、科普和社会经济价值。根据近年来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调查成果资料,对辽宁古生物化石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等进行总结研究,并分析了辽宁古生... 辽宁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非常高的科研、科普和社会经济价值。根据近年来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调查成果资料,对辽宁古生物化石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等进行总结研究,并分析了辽宁古生物地质遗迹的保护利用现状,对其保护和利用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化石保护与利用多元化发展模式,并挖掘化石的最大优势,对化石资源研学旅行开发进行探讨和设计,以化石文化为依托打造化石衍生文创产品。对古生物化石特征的总结以及对保护利用模式的探讨,能够为辽宁古生物化石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材料,为辽宁的古生物化石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古生物 地质遗迹 保护利用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河生物群爬行类化石Monjurosuchus splendens中文译名讨论及其属种分类位置研究简史 被引量:1
4
作者 姬书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Monjurosuchus splendens是辽宁西部热河生物群中最早被正式命名的爬行类化石,该属种名称在最初以英文发表的论文中并没有明确其含义,导致它的中文称谓有"文珠龙"(属名)、"荣耀满洲鳄"、"楔齿满洲鳄"等... Monjurosuchus splendens是辽宁西部热河生物群中最早被正式命名的爬行类化石,该属种名称在最初以英文发表的论文中并没有明确其含义,导致它的中文称谓有"文珠龙"(属名)、"荣耀满洲鳄"、"楔齿满洲鳄"等几种说法。本文认为属名(Monjurosuchus)应尊重最初命名者论文中的日文摘要表述的含义,称之为"满洲鳄",而种名(splendens)的拉丁文并不是"楔齿"之义,应按其本义译为"华丽",因而Monjurosuchus splendens的正确中文译名应为"华丽满洲鳄"。华丽满洲鳄的分类位置、以及其与辽宁西部另一爬行类化石"东方喙龙Rhynchosaurus orientalis"的关系长期以来亦存在着不同看法,直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Monjurosuchus splendens作为有效属种名称被再次确认且被正确归入离龙目(Choristodera)。本文回顾了该属种研究历史及其分类位置的认识变化情况,支持将其归入离龙目(Choristodera)满洲鳄科(Monjurosuchidae)、而且"东方喙龙Rhynchosaurus orientalis"为华丽满洲鳄Monjurosuchus splendens的晚出同物异名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jurosuchus splendens 华丽满洲鳄 分类位置 离龙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东部江川生物群中的香肠状疑难化石——Tawuia化石属性的新解释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玉兰 王浩 +5 位作者 刘傲然 李明 梁永忠 周颖 唐烽 任留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5-1603,共19页
云南东部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的江川生物群是华南又一大类丰富且多样化的宏体化石群,其以碳质压膜的方式保存。在该生物群中,我们发现大量香肠状碳质压膜的宏体化石,与成冰(南华)纪全球大冰期之前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 云南东部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的江川生物群是华南又一大类丰富且多样化的宏体化石群,其以碳质压膜的方式保存。在该生物群中,我们发现大量香肠状碳质压膜的宏体化石,与成冰(南华)纪全球大冰期之前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分布的Tawuia碳膜化石的大小、形态非常相似。其最大宽度达4.5 mm,最大长度可达4 cm,长宽比均>2,膜面光滑,未见其他稳定纹饰,有的化石标本边缘碳质保存较多,可见深黑色边缘环带。但部分化石保存的形态与常见的直棒状I形、U形、C形Tawuia化石相比却较为特殊,呈现直角L形、8字形、宽U形、环状O形等多种保存形态,个别标本弯折部位可见明显的碳质增厚和横脊纹残留,边缘残存有大小不一的刺状突起构造。这类特异形态保存的似Tawuia化石显然不能解释为以往较为公认的浮游型叶状体藻类,而可能与冰期前的新元古代早期鲁西、淮南宏体化石群中的疑似蠕形动物亲缘的化石有传承关系。上述新发现的化石形态表明:似Tawuia的碳膜宏体化石可能是多源属性的早期多细胞生物。其中短带至长带状叶状体,可见短柄突起及疑似固着器构造的化石可确认为底栖宏体藻类;多数的叶状体推测为香肠状或长囊状,生活史中包含远洋浮游的类型,可能归属于原始不分枝的多核体藻类或早期分化出的中空囊状的多细胞藻类;本文展示的部分规则变形的似Tawuia化石,更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亲缘的,生活于近海的底栖生物体发生主动扭曲后,被特异埋藏所呈现出的特殊保存形态,而随机浮游或表栖的多细胞藻类死亡沉积时不会形成类似形态的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卡拉纪旧城段 江川生物群 似Tawuia化石 多源属性 两侧对称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明 林宝玉 +5 位作者 李五福 严玉峰 王国良 王春涛 陈发彬 李焕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03-2425,共23页
参照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样品分析结果,在柴北缘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梳理和识别出了19层海相红层。其中,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了12层海相红层,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了7层海相红层... 参照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样品分析结果,在柴北缘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梳理和识别出了19层海相红层。其中,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了12层海相红层,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了7层海相红层。除奥陶纪石灰沟组海相红层(QORB3,QORB4,QORB5及QORB6)为深水大洋红层外,其余15层海相红层均属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论述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块体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对比。上述研究对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红层分布及对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此外,通过国内同期红层的对比,本文还讨论了河北唐山寒武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中国南方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早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奥陶纪 海相红层 分布 时代 柴达木盆地北缘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北缘中元古界神农架群层序的厘定 被引量:3
7
作者 彭楠 旷红伟 +8 位作者 柳永清 王玉冲 陈骁帅 祁柯宁 白华青 刘燕学 宋换新 唐永 东归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02-3921,共20页
神农架群被认为是除天津蓟县剖面外,我国出露相对最好的中元古界。由于其大致形成于1400~1000 Ma,故普遍被看好作为中国地层表中1320~1000 Ma时期地层记录缺失的候选层型剖面。尽管近年来神农架群的年代地层学、沉积学、古生物(叠层石... 神农架群被认为是除天津蓟县剖面外,我国出露相对最好的中元古界。由于其大致形成于1400~1000 Ma,故普遍被看好作为中国地层表中1320~1000 Ma时期地层记录缺失的候选层型剖面。尽管近年来神农架群的年代地层学、沉积学、古生物(叠层石形成与分布)及古海洋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进展显著,但有关神农架群的划分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在神农架上前寒武系专题研究及神农架1:20万填图划分方案基础上,通过近十余年来对神农架群系统综合研究,重新厘定了神农架群层序。研究认为,神农架群由下至上可划分为下、中、上3个亚群,下亚群由下至上为鹰窝洞组、大岩坪组、马槽园组、乱石沟组、大窝坑组及矿石山组;中亚群包括台子组、野马河组、温水河组和石槽河组;上亚群则为下部送子园组与上部瓦岗溪组。神农架群的上述划分和层序厘定充分结合了神农架群同位素年代学、沉积地质演化、叠层石形态类型及旋回性发育特征、同位素与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等特征和发育规律。本文是近10年来神农架群研究进展的总结,尽管神农架群目前已具备了建立待建系候选层型的基本条件,但其尚缺少顶界与底界层位年龄,也未见到下伏地层或基底,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神农架群 待建系 地层层序厘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若干问题的商榷
8
作者 林宝玉 李明 +1 位作者 黄莫 邓丽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9-868,共20页
《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陈旭和戎嘉余,1996)有以下结论:①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归属于特列奇阶上部;②将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③将扬子区特列奇阶的顶界置于... 《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陈旭和戎嘉余,1996)有以下结论:①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归属于特列奇阶上部;②将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③将扬子区特列奇阶的顶界置于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之顶;④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称为特列奇期晚期古地理图;⑤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与上覆中泥盆统—中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代表的上升运动,称为“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笔者等依据多年对扬子地台志留纪地层剖面的实地考察和近数十年来扬子区坟头组中—上部、茅山组、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西坑组等地层中文洛克世、拉德洛世、普里多利世早期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认为:①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②回星哨组、小溪峪组等大致与英国的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对比;③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的顶界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剥蚀后残留的层位随地而异的顶界;④根据回星哨组、西坑组、茅山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应是文洛克世—普里多利世古地理图;⑤“扬子地台整个上升”(Huang T K,1945)的时代是志留纪末期,没有“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特提出商榷。上述这些地层时代的解决,对扬子区志留系4统层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中国扬子区与英国命名剖面志留系的对比以及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最后一幕时代的再次确定提供了地层学和古生物方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洛克世 拉德洛世 普里多利世 坟头组 茅山组 西坑组 小溪峪组 回星哨组 志留纪末期 “扬子上升” 扬子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下白垩统龙江组首次发现反鸟类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旭日 鞠书彬 +3 位作者 吴文盛 刘义川 郭震 季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7-348,共12页
本文报道了首次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鸽子山化石点下白垩统龙江组的一件反鸟类。为确定该标本的解剖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特征描述,并与其他中生代鸟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对比,进而通过TN... 本文报道了首次发现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鸽子山化石点下白垩统龙江组的一件反鸟类。为确定该标本的解剖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特征描述,并与其他中生代鸟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对比,进而通过TNT软件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形态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标本与渤海鸟科(Bohaiornithidae)特征最为相似,如叉骨上升支的末端膨大;尾综骨的末端逐渐收缩变细;胸骨的外侧突明显向胸骨后外侧偏转;第Ⅱ脚趾最为粗壮。然而,该标本又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已知渤海鸟类(bohaiornithids)的特征组合,如乌喙骨侧缘从中部开始强烈扩展;胸骨具有三角形的中间突和外边缘凹陷,胸骨前缘比较尖锐;小翼指爪节长而弯曲,大手指爪节短小粗壮。因此,我们建立渤海鸟科新属、新种——兴安北国鸟(Beiguornis khinganensis gen. et sp. nov.)。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北国鸟与渤海鸟科的齿槽鸟(Sulcavis)和周鸟(Zhouornis)亲缘关系最近,三者构成一个单系类群(Zhouornis+‘Beiguornis+Sulcavis’)。除了长爪鸟(Longusunguis),渤海鸟科的其他类群与北国鸟均在一个单系类群内,确定了北国鸟在渤海鸟科的系统发育位置。兴安北国鸟是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第一件反鸟类,进一步丰富了该地区热河生物群组合面貌,而且在提高渤海鸟科属种丰富度的同时,把该类群的地理分布范围从冀北-辽西地区扩展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更为不同地区热河生物群对比研究提供了科一级的鸟类化石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下白垩统 龙江组 热河生物群 反鸟类 渤海鸟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拉木伦构造带克德河砂砾岩的时代及构造意义
10
作者 郑月娟 张德军 +3 位作者 张海华 张健 陈树旺 甄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59-2475,共17页
内容提要:西拉木伦构造带北部双井地区发育一套巨厚的、低成熟度快速堆积的近源粗碎屑沉积建造,与构造环境紧密相关,前人称其为克德河砂砾岩并将其沉积时代分别划为中二叠统(哲斯组)或上二叠统(林西组)。本次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大比... 内容提要:西拉木伦构造带北部双井地区发育一套巨厚的、低成熟度快速堆积的近源粗碎屑沉积建造,与构造环境紧密相关,前人称其为克德河砂砾岩并将其沉积时代分别划为中二叠统(哲斯组)或上二叠统(林西组)。本次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大比例尺剖面测量,对取自剖面下、中、上(1、25、86层)三个部分的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3个样品具有类似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多数测年值集中分布在485~405Ma、463~401 Ma、520~363 Ma区间,其峰值年龄分别为427 Ma、445 Ma、440 Ma,锆石数量分别占总量的48.0%、52.5%和38.8%,其次为大于1000 Ma的年龄,锆石数量分别占30.7%、22.5%、45.0%,且均具有1800Ma和2500Ma左右的峰值年龄,明显具有华北板块基底年龄信息。自下而上3个测年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312Ma、376Ma,282Ma,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分别为304Ma、244Ma和245 Ma。在第85层杂色复成分砾岩的灰岩砾石中发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阿木山组的■和珊瑚化石,在41及43层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依据碎屑锆石测年数据及生物化石鉴定结果,结合其被晚三叠世岩体侵入接触的地质现象,判断克德河砂砾岩的沉积时代可能为中三叠世。推测西拉木伦构造带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化过程,从中二叠世开始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克德河砂砾岩可能是山脉快速隆升、山体遭受强烈剥蚀堆积的产物,据此判断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造山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才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构造带 克德河砂砾岩 碎屑锆石U-PB年龄 生物化石 中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宣化土城子组恐龙足迹化石新发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鞠书彬 王旭日 +3 位作者 董颖 刘义川 季燕南 季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95-2311,共17页
本文报道了新近发现于河北宣化地区土城子组的恐龙足迹化石及沉积环境。为确定足迹化石的地质年代、土城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足迹化石属种,本文在对恐龙足迹化石层及其上、下地层进行剖面测制、沉积相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化石层... 本文报道了新近发现于河北宣化地区土城子组的恐龙足迹化石及沉积环境。为确定足迹化石的地质年代、土城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足迹化石属种,本文在对恐龙足迹化石层及其上、下地层进行剖面测制、沉积相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化石层上覆凝灰岩层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并对保存较好的足迹化石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土城子组底部为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足迹化石上、下地层则表现为河流相沉积环境,而足迹化石的赋存层位形成于滨湖相沉积环境,发育暴露构造并含有大量裸子植物碎屑化石。凝灰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2.3±0.3 Ma(MSWD=0.00106),说明化石层位于土城子组一段,时代属于晚侏罗世钦莫利期(Kimmeridgian)中晚期。已发现的足迹化石以兽脚类三趾型足迹为主,包括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和实雷龙足迹属(Eubrontes),其次为一些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是华北北缘土城子组中群落丰富度最高的恐龙足迹点,其中一处或许为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因此,我们认为宣化-下花园盆地土城子组一段以河流、湖泊相沉积环境为主,当时裸子植物繁茂,恐龙动物群庞大,偶尔存在火山喷发活动。新发现的宣化恐龙足迹不仅填补了宣化-下花园地区恐龙足迹化石的空白,也丰富了燕辽地区土城子组生物群的组合面貌,为土城子组内年代地层划分及陆相J/K界线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城子组 恐龙足迹 燕辽生物群 沉积相 晚侏罗世 宣化-下花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地区早特马豆克期笔石分类及分带
12
作者 邓丽婷 李明 +1 位作者 杨振京 黄莫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54-1362,共9页
湖南益阳南坝是我国特马豆克阶出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依据研究剖面特马豆克阶下部的笔石标本,参照国内外同期古生物学和地层学资料,通过对研究剖面所有笔石进行测量和数据统计,共识别出笔石3属4种,包括: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e par... 湖南益阳南坝是我国特马豆克阶出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依据研究剖面特马豆克阶下部的笔石标本,参照国内外同期古生物学和地层学资料,通过对研究剖面所有笔石进行测量和数据统计,共识别出笔石3属4种,包括: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e parabola(Bulman,1954),Adelograptus tenellus(Linnarsson,1871),Adelograptus altus Willims&Stevens,1991和Ancoragraptus bulmani(Spjeldnaes,1963),并主要描述和讨论了两个带化石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e parabola(Bulman,1954)和Adelograptus tenellus(Linnarsson,1871)。基于笔石的系统学研究,在印渚埠组识别出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 parabola带和Adelograptus tenellus带,其中,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 parabola带是研究剖面奥陶系的最低层位,依据层内特征化石分子将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 parabola带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了精确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分带 笔石 特马豆克阶 湘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牛首山地区中—上泥盆统沉积相组合特征
13
作者 刘义川 鞠书彬 +1 位作者 王洋 王旭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0-821,共12页
在阿拉善和华北陆块南缘结合部位的牛首山地区,出露一套连续的中—上泥盆统陆相沉积组合。该套沉积组合的沉积相和沉积物源区的变化特征,可帮助理解阿拉善和华北陆块及相邻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根据野外研究结果,该套沉积组合在牛首... 在阿拉善和华北陆块南缘结合部位的牛首山地区,出露一套连续的中—上泥盆统陆相沉积组合。该套沉积组合的沉积相和沉积物源区的变化特征,可帮助理解阿拉善和华北陆块及相邻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根据野外研究结果,该套沉积组合在牛首山南麓石峡沟地区呈现河流相、湖泊相和小型冲积扇相共同发育的沉积面貌,可分为河道、堤岸、河漫平原、滨湖、浅湖、扇根、扇中和扇端共8个沉积亚相。其中,中泥盆统石峡沟组总体呈现由河流沉积向湖泊沉积过渡,而上泥盆统老君山组则呈现下部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与河道亚相的粗碎屑沉积,上部由滨湖沉积向浅湖沉积过渡的沉积组合变化特征。牛首山地区老君山组砾岩层数、厚度及砾石砾径分别呈现向南逐渐减少、减薄和减小的特征。古水流分析结果显示,石峡沟组下部碎屑沉积物来自于北东东—东向物源区,上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南东向物源区,而老君山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北东向物源区。结合前人对老君山组古水流的系统测量、石峡沟组和老君山组砂岩碎屑锆石研究结果以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中—晚泥盆世时期阿拉善地块东南缘总体具有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且该时期的沉积物为一套具有向南水体逐渐加深的陆相沉积组合,沉积物源区主要位于其北侧,由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新元古代及古元古代岩石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首山 石峡沟组 老君山组 沉积环境 沉积物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14
作者 李明 林宝玉 宋妍妍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8-446,共19页
本文对曾经考察过的西藏自治区主要研究剖面(即:聂拉木、定日、定结和申扎剖面)重新研究,参照国内已知的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资料,对西藏地区奥陶系和志留系的海相红层进行系统研究。在西藏奥陶—志留系中,识别出11层海相红层。其中... 本文对曾经考察过的西藏自治区主要研究剖面(即:聂拉木、定日、定结和申扎剖面)重新研究,参照国内已知的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资料,对西藏地区奥陶系和志留系的海相红层进行系统研究。在西藏奥陶—志留系中,识别出11层海相红层。其中,在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6层海相红层,在志留纪地层中识别出5层海相红层。已识别出的11层海相红层中,除奥陶纪青泥洞组海相红层(XORB1)属于深水大洋红层外,其它10层海相红层均属于浅水-半深水的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讨论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地区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志留纪 海相红层 分布 对比 西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15
作者 林宝玉 李明 武振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83-2402,共20页
在作者及前人对西藏地区泥盆纪地层学、古生物学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该区泥盆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整理。共识别出6层(套)海相红层,它们是:早泥盆世扎西岗组海相红层(洛赫柯夫阶—布拉格阶)(XDRB1)和春节桥组上部海相红层(... 在作者及前人对西藏地区泥盆纪地层学、古生物学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该区泥盆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整理。共识别出6层(套)海相红层,它们是:早泥盆世扎西岗组海相红层(洛赫柯夫阶—布拉格阶)(XDRB1)和春节桥组上部海相红层(埃姆斯阶)(XDRB2),中泥盆世海通组海相红层(艾费尔阶)(XDRB3)和丁宗隆组底部海相红层(吉维阶)(XDRB4),晚泥盆世查果罗玛组(下部)海相红层(弗拉斯阶)(XDRB5)和羌格组顶部海相红层(法门阶)(XDRB6)。所有海相红层均形成于近岸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因此,属于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此外,还讨论了中国南方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全球法门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海相红层 分布时代 西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