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西部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1
作者 李明 林宝玉 +1 位作者 李梦碧 季燕南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7-2239,共23页
基于地层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保山地区主要剖面的实地考察,本文对云南西部奥陶纪海相红层时代进行了系统梳理。依据海相红层中所含的笔石、三叶虫、头足类等化石,可初步识别出5组9层海相红层,包括:特马豆克期岩箐组海... 基于地层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保山地区主要剖面的实地考察,本文对云南西部奥陶纪海相红层时代进行了系统梳理。依据海相红层中所含的笔石、三叶虫、头足类等化石,可初步识别出5组9层海相红层,包括:特马豆克期岩箐组海相红层(2层)、漫塘组海相红层(1层),弗洛期—达瑞威尔期早期老尖山组海相红层(2层),达瑞威尔期晚期—桑比期下蒲缥组海相红层(2层),凯迪期早期—中期上蒲缥组海相红层(2层)。上述所有海相红层均属陆棚红层。在对云南西部红层时代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①云南西部海相红层与我国主要地区同期海相红层的对比;②中国奥陶纪大坪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及其在全球的古地理空间分布;③华南地区大坪期海相红层形成的沉积模式,并补充提出了两种海相红层成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海相红层 时代 分布 云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古生物化石特征与保护利用模式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子杰 邱隆伟 +10 位作者 高福亮 陈军典 马文坡 赵忠海 郑伟 仲米山 耿树峰 衣欣 王旭日 高永钊 胡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8-440,共13页
辽宁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非常高的科研、科普和社会经济价值。根据近年来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调查成果资料,对辽宁古生物化石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等进行总结研究,并分析了辽宁古生... 辽宁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非常高的科研、科普和社会经济价值。根据近年来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调查成果资料,对辽宁古生物化石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等进行总结研究,并分析了辽宁古生物地质遗迹的保护利用现状,对其保护和利用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化石保护与利用多元化发展模式,并挖掘化石的最大优势,对化石资源研学旅行开发进行探讨和设计,以化石文化为依托打造化石衍生文创产品。对古生物化石特征的总结以及对保护利用模式的探讨,能够为辽宁古生物化石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材料,为辽宁的古生物化石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古生物 地质遗迹 保护利用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东部江川生物群中的香肠状疑难化石——Tawuia化石属性的新解释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玉兰 王浩 +5 位作者 刘傲然 李明 梁永忠 周颖 唐烽 任留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5-1603,共19页
云南东部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的江川生物群是华南又一大类丰富且多样化的宏体化石群,其以碳质压膜的方式保存。在该生物群中,我们发现大量香肠状碳质压膜的宏体化石,与成冰(南华)纪全球大冰期之前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 云南东部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的江川生物群是华南又一大类丰富且多样化的宏体化石群,其以碳质压膜的方式保存。在该生物群中,我们发现大量香肠状碳质压膜的宏体化石,与成冰(南华)纪全球大冰期之前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分布的Tawuia碳膜化石的大小、形态非常相似。其最大宽度达4.5 mm,最大长度可达4 cm,长宽比均>2,膜面光滑,未见其他稳定纹饰,有的化石标本边缘碳质保存较多,可见深黑色边缘环带。但部分化石保存的形态与常见的直棒状I形、U形、C形Tawuia化石相比却较为特殊,呈现直角L形、8字形、宽U形、环状O形等多种保存形态,个别标本弯折部位可见明显的碳质增厚和横脊纹残留,边缘残存有大小不一的刺状突起构造。这类特异形态保存的似Tawuia化石显然不能解释为以往较为公认的浮游型叶状体藻类,而可能与冰期前的新元古代早期鲁西、淮南宏体化石群中的疑似蠕形动物亲缘的化石有传承关系。上述新发现的化石形态表明:似Tawuia的碳膜宏体化石可能是多源属性的早期多细胞生物。其中短带至长带状叶状体,可见短柄突起及疑似固着器构造的化石可确认为底栖宏体藻类;多数的叶状体推测为香肠状或长囊状,生活史中包含远洋浮游的类型,可能归属于原始不分枝的多核体藻类或早期分化出的中空囊状的多细胞藻类;本文展示的部分规则变形的似Tawuia化石,更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亲缘的,生活于近海的底栖生物体发生主动扭曲后,被特异埋藏所呈现出的特殊保存形态,而随机浮游或表栖的多细胞藻类死亡沉积时不会形成类似形态的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卡拉纪旧城段 江川生物群 似Tawuia化石 多源属性 两侧对称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孢粉数据的白垩纪中国东部地貌解读
4
作者 曲天泉 李素萍 +1 位作者 刘惟庆 陈璐琦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72,共19页
晚中生代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使中国东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格局。关于白垩纪中国东部是否存在高原或山脉仍存在争议,故对高原或山脉的演化过程、古高程以及其延伸范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收... 晚中生代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使中国东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格局。关于白垩纪中国东部是否存在高原或山脉仍存在争议,故对高原或山脉的演化过程、古高程以及其延伸范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收集了白垩纪中国各地的双气囊花粉和喜干植物花粉的孢粉数据,通过它们百分含量的变化来分析中国东部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变,为白垩纪中国东部地形地貌的解读提供证据。孢粉分析表明,白垩纪中国大致分为3个气候区:东北地区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气候区;北方地区为半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过渡区;南方和西藏、新疆地区为炎热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在古气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孢粉数据对白垩纪中国东部地貌进行解读,结果显示: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北地区存在1个高海拔地貌区;早白垩世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存在1个较高海拔的山脉,范围大致在闽浙地区;晚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海岸山脉范围达到最大;晚白垩世最晚期至古新世最早期,中国东部山脉逐步垮塌。推测至古新世早期,中国东部山脉基本已经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中国东部 孢粉数据 古气候 古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额盆地侏罗纪孢粉植物群的发现及其地层时代意义——以蒙额地1井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素萍 柳永清 +3 位作者 旷红伟 彭楠 贾建亮 王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82-1399,共18页
由于露头资料缺乏,银额盆地生物地层研究一直较为薄弱,钻井的地层时代划分及主要油气产层时代归属存在较大争议。为了厘清银额盆地钻井所揭示的油气产层的地层时代,本研究对位于盆地西部乌珠尔坳陷的蒙额地1井下部岩芯样品开展了孢粉学... 由于露头资料缺乏,银额盆地生物地层研究一直较为薄弱,钻井的地层时代划分及主要油气产层时代归属存在较大争议。为了厘清银额盆地钻井所揭示的油气产层的地层时代,本研究对位于盆地西部乌珠尔坳陷的蒙额地1井下部岩芯样品开展了孢粉学研究工作。根据孢粉类群及其含量的变化,划分了2个孢粉组合:Osmundacidites-Deltoidospora-nonstriate bisaccate组合和Classopollis-Cyathidites-Quadraeculina组合。第一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含量相当,裸子植物花粉中无肋纹的双气囊花粉出现最为频繁,且多样性较高,并零星出现有具肋纹双气囊花粉,蕨类植物孢子以Osmundacidites为主,其他常见类群包括Lycopodiumsporites、Deltoidospora、Neoraistrickia等,均为我国侏罗纪常见属种,孢粉组合指示的地层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也可能下延至早侏罗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第二组合以Classopollis的高含量为特征,Quadraeculina和Cyathidites较第一组合含量增加,且未出现任何白垩纪的特征分子,反映了中侏罗世晚期的孢粉组合特征,气候由上述的温暖湿润转变为炎热干旱。根据本文的孢粉组合特征,原依据叶肢介化石定为上二叠统的地层宜重新厘定为中下侏罗统。同时,厘定的侏罗系在整个中国北方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共同显示由早中侏罗世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与含煤岩系向晚侏罗世酷热干旱环境与戈壁沙漠沉积体系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孢粉植物群 地层时代 古气候 银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汝阳群大型具刺疑源类时代再厘定及早期真核生物群演化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彭楠 旷红伟 +5 位作者 柳永清 耿元生 夏晓旭 王玉冲 陈骁帅 郑行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5-608,共14页
华北克拉通南缘汝阳群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为代表的真核生物群的时代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新近在豫西汝州阳坡村洛峪群洛峪口组中获得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639±13 Ma,结合熊耳群和汝阳群已获得的其他年龄数据,将这类形... 华北克拉通南缘汝阳群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为代表的真核生物群的时代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新近在豫西汝州阳坡村洛峪群洛峪口组中获得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639±13 Ma,结合熊耳群和汝阳群已获得的其他年龄数据,将这类形态复杂的真核生物群出现的时间限定在1.75—1.64 Ga,即中元古代的早期。这说明,过去一直被认为的代表进化程度较高但仅属于新元古代的一些真核生物群,其实在中元古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测,在更古老的地层中应有更原始的微体化石出现,从而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1.60 Ga)将成为探寻最古老真核生物祖先的重要窗口。同时,将这些在中元古代早期就已经出现并在以后较长地史时期都存在的真核生物群用于标定地层形成时代或作为相关地层的对比标志,值得重新考虑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具刺疑源类 早期真核生物 中元古代 汝阳群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河生物群爬行类化石Monjurosuchus splendens中文译名讨论及其属种分类位置研究简史 被引量:1
7
作者 姬书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Monjurosuchus splendens是辽宁西部热河生物群中最早被正式命名的爬行类化石,该属种名称在最初以英文发表的论文中并没有明确其含义,导致它的中文称谓有"文珠龙"(属名)、"荣耀满洲鳄"、"楔齿满洲鳄"等... Monjurosuchus splendens是辽宁西部热河生物群中最早被正式命名的爬行类化石,该属种名称在最初以英文发表的论文中并没有明确其含义,导致它的中文称谓有"文珠龙"(属名)、"荣耀满洲鳄"、"楔齿满洲鳄"等几种说法。本文认为属名(Monjurosuchus)应尊重最初命名者论文中的日文摘要表述的含义,称之为"满洲鳄",而种名(splendens)的拉丁文并不是"楔齿"之义,应按其本义译为"华丽",因而Monjurosuchus splendens的正确中文译名应为"华丽满洲鳄"。华丽满洲鳄的分类位置、以及其与辽宁西部另一爬行类化石"东方喙龙Rhynchosaurus orientalis"的关系长期以来亦存在着不同看法,直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Monjurosuchus splendens作为有效属种名称被再次确认且被正确归入离龙目(Choristodera)。本文回顾了该属种研究历史及其分类位置的认识变化情况,支持将其归入离龙目(Choristodera)满洲鳄科(Monjurosuchidae)、而且"东方喙龙Rhynchosaurus orientalis"为华丽满洲鳄Monjurosuchus splendens的晚出同物异名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jurosuchus splendens 华丽满洲鳄 分类位置 离龙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朝阳翼龙科(Chaoyangopteridae)化石一新种
8
作者 姬书安 张立军 路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3-1740,共18页
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龙类化石非常丰富,其上部的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以含有丰富的无齿的古神翼龙科、朝阳翼龙科等进步类型而与下部的义县组翼龙类组合相区别。本文描述了辽宁西部建昌盆地九佛堂组一新的大型翼龙类化石,其以上下颌无... 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龙类化石非常丰富,其上部的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以含有丰富的无齿的古神翼龙科、朝阳翼龙科等进步类型而与下部的义县组翼龙类组合相区别。本文描述了辽宁西部建昌盆地九佛堂组一新的大型翼龙类化石,其以上下颌无齿、吻端指数为3.7、前颌骨背支细长且封闭鼻眶前孔背缘、很大的鼻眶前孔后端超过上下颌关节位置、轭骨的上颌骨突基部宽大而应被归入朝阳翼龙科(Chaoyangopteridae)神州翼龙属(Shenzhoupterus)。其以较大的体形(翼展2.05 m)、平直的上下颌咬合面、轭骨的眶后骨突较泪骨突长且基部略宽、第4~7颈椎长度依次减小等特征,区别于朝阳神州翼龙(Shenzhoupterus chaoyangensis),而被命名为三亚神州翼龙(新种)(Shenzhoupterus sanyainus sp.nov.)。这是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展最大且不具牙齿的翼龙类属种,它的发现丰富了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内容,对认识朝阳翼龙科的骨骼形态与生态习性亦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龙亚目 朝阳翼龙科 三亚神州翼龙(新种) 早白垩世 九佛堂组 辽宁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热河鸟类一新属种
9
作者 王军有 王旭日 +3 位作者 郭斌 康艾 马飞敏 鞠书彬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19-1427,共9页
辽宁朝阳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热河鸟类化石。该化石不仅具有热河鸟类的典型特征,如尾椎由约28枚未愈合的椎体组成,中后部尾椎前后方向明显拉长;前颌骨无牙齿;齿骨后缘较直,靠近吻端腹侧明显膨大等,同时具有不同于其他已知热... 辽宁朝阳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热河鸟类化石。该化石不仅具有热河鸟类的典型特征,如尾椎由约28枚未愈合的椎体组成,中后部尾椎前后方向明显拉长;前颌骨无牙齿;齿骨后缘较直,靠近吻端腹侧明显膨大等,同时具有不同于其他已知热河鸟类的独具特征组合,如肱骨三角肌脊相对不发育;第三掌骨较直,与第二掌骨间距较小;后肢第一趾爪最大;尾椎脉弧、关节突不发育等。根据该化石的独特性及与其他热河鸟类特征对比研究,笔者建立了热河鸟类新属、新种:直掌内蒙鸟(Neimengornis rectusmim gen.et sp.nov.)。直掌内蒙鸟(新属、新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热河鸟类的属种类群,为研究这一类群的形态特征和属种分异等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河生物群 早白垩世 辽宁西部 热河鸟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似希腊鼻原角龙Protoceratops hellenikorhinus化石新材料
10
作者 郭斌 马飞敏 姬书安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135,共9页
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坎潘阶)中的3件原角龙类化石新标本,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头部骨骼。其头骨较大、前颌骨齿不存在、上颌骨侧面的横向嵴近于水平且发育程度相对较弱、齿骨腹缘近于平直,显示出似希... 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坎潘阶)中的3件原角龙类化石新标本,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头部骨骼。其头骨较大、前颌骨齿不存在、上颌骨侧面的横向嵴近于水平且发育程度相对较弱、齿骨腹缘近于平直,显示出似希腊鼻原角龙Protoceratops hellenikorhinus的特征,应归入这一属种。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目前仅识别出1个属种的原角龙科化石——似希腊鼻原角龙,这一地区也成为该属种在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之后的第2个产出地点。似希腊鼻原角龙在巴音塔拉和巴音满都呼的恐龙动物群中均是数量占优势的分子,显示两地恐龙动物群的可对比性,同时进一步表明在晚白垩世坎潘期,内蒙古西部存在一个面积广阔、古地理环境相似的区域,该区域内不同地点的恐龙类群可以相互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角龙科 似希腊鼻原角龙 晚白垩世 乌兰苏海组 阿拉善右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明 林宝玉 +5 位作者 李五福 严玉峰 王国良 王春涛 陈发彬 李焕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03-2425,共23页
参照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样品分析结果,在柴北缘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梳理和识别出了19层海相红层。其中,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了12层海相红层,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了7层海相红层... 参照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样品分析结果,在柴北缘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梳理和识别出了19层海相红层。其中,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了12层海相红层,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了7层海相红层。除奥陶纪石灰沟组海相红层(QORB3,QORB4,QORB5及QORB6)为深水大洋红层外,其余15层海相红层均属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论述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块体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对比。上述研究对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红层分布及对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此外,通过国内同期红层的对比,本文还讨论了河北唐山寒武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中国南方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早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奥陶纪 海相红层 分布 时代 柴达木盆地北缘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地区寒武纪幸运期早期小壳化石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犇 刘鹏举 +2 位作者 尚晓冬 蔡习尧 周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44-4051,共8页
本文报道新疆阿克苏地区寒武纪幸运期最早期的小壳化石组合。化石产自玉尔吐斯组底部,包括:Protohertzina anabarica Missarzhevsky,1973、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 Missarzhevsky,1973、Anabarites trisulcatus Voronova and Missar... 本文报道新疆阿克苏地区寒武纪幸运期最早期的小壳化石组合。化石产自玉尔吐斯组底部,包括:Protohertzina anabarica Missarzhevsky,1973、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 Missarzhevsky,1973、Anabarites trisulcatus Voronova and Missarzhevsky,1969、Anabarites ternari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1969、Cambrotubulus decurvat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1969、Olivooides sp.、Kaiyangites novilis Qian and Yin,1984以及海绵骨针化石。据此可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玉尔吐斯组下部建立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组合带。该组合带下界以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Protohertzina anabarica、Kaiyangites novilis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上界以它们的最后出现为标志。通过上述小壳化石组合可以进一步确认阿克苏地区玉尔吐斯组下部为寒武纪幸运期最早期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阿克苏地区 玉尔吐斯组 寒武纪 幸运期 小壳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明 林宝玉 宋妍妍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8-446,共19页
本文对曾经考察过的西藏自治区主要研究剖面(即:聂拉木、定日、定结和申扎剖面)重新研究,参照国内已知的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资料,对西藏地区奥陶系和志留系的海相红层进行系统研究。在西藏奥陶—志留系中,识别出11层海相红层。其中... 本文对曾经考察过的西藏自治区主要研究剖面(即:聂拉木、定日、定结和申扎剖面)重新研究,参照国内已知的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资料,对西藏地区奥陶系和志留系的海相红层进行系统研究。在西藏奥陶—志留系中,识别出11层海相红层。其中,在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6层海相红层,在志留纪地层中识别出5层海相红层。已识别出的11层海相红层中,除奥陶纪青泥洞组海相红层(XORB1)属于深水大洋红层外,其它10层海相红层均属于浅水-半深水的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讨论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地区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志留纪 海相红层 分布 对比 西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被引量:6
14
作者 林宝玉 李明 武振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83-2402,共20页
在作者及前人对西藏地区泥盆纪地层学、古生物学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该区泥盆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整理。共识别出6层(套)海相红层,它们是:早泥盆世扎西岗组海相红层(洛赫柯夫阶—布拉格阶)(XDRB1)和春节桥组上部海相红层(... 在作者及前人对西藏地区泥盆纪地层学、古生物学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该区泥盆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整理。共识别出6层(套)海相红层,它们是:早泥盆世扎西岗组海相红层(洛赫柯夫阶—布拉格阶)(XDRB1)和春节桥组上部海相红层(埃姆斯阶)(XDRB2),中泥盆世海通组海相红层(艾费尔阶)(XDRB3)和丁宗隆组底部海相红层(吉维阶)(XDRB4),晚泥盆世查果罗玛组(下部)海相红层(弗拉斯阶)(XDRB5)和羌格组顶部海相红层(法门阶)(XDRB6)。所有海相红层均形成于近岸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因此,属于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此外,还讨论了中国南方泥盆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全球法门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海相红层 分布时代 西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寒武纪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明 林宝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95-1921,共27页
本文参照北京西山及国内外寒武系相关地层资料,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西山寒武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西山寒武纪地层中,共识别出14层(套)海相红层,分别为:早寒武世下苇甸组1层B∈RB1(沧浪铺期);早—中寒武世早期... 本文参照北京西山及国内外寒武系相关地层资料,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西山寒武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西山寒武纪地层中,共识别出14层(套)海相红层,分别为:早寒武世下苇甸组1层B∈RB1(沧浪铺期);早—中寒武世早期3层B∈RB2、B∈RB3及B∈RB4(馒头期—毛庄期);中寒武世中期3层B∈RB5、B∈RB6及B∈RB7(徐庄期);中寒武世晚期1层B∈RB8(张夏期);晚寒武世早期2层B∈RB9、B∈RB10(崮山期);晚寒武世中期3层B∈RB11、B∈RB12、B∈RB13(长山期):晚寒武世晚期1层B∈RB14(凤山期)。所有14层海相红层形成于陆表海浅水环境,它们均属陆棚红层。红层分布模式说明,它们的形成与其附近的古陆有关。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中所含的三叶虫化石,本文初步论述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其他地区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山西东部寒武纪海相红层的层序和全球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海相红层的广布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海相红层 分布 时代 北京西山 沧浪铺期 广布事件 全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北缘中元古界神农架群层序的厘定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楠 旷红伟 +8 位作者 柳永清 王玉冲 陈骁帅 祁柯宁 白华青 刘燕学 宋换新 唐永 东归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02-3921,共20页
神农架群被认为是除天津蓟县剖面外,我国出露相对最好的中元古界。由于其大致形成于1400~1000 Ma,故普遍被看好作为中国地层表中1320~1000 Ma时期地层记录缺失的候选层型剖面。尽管近年来神农架群的年代地层学、沉积学、古生物(叠层石... 神农架群被认为是除天津蓟县剖面外,我国出露相对最好的中元古界。由于其大致形成于1400~1000 Ma,故普遍被看好作为中国地层表中1320~1000 Ma时期地层记录缺失的候选层型剖面。尽管近年来神农架群的年代地层学、沉积学、古生物(叠层石形成与分布)及古海洋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进展显著,但有关神农架群的划分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在神农架上前寒武系专题研究及神农架1:20万填图划分方案基础上,通过近十余年来对神农架群系统综合研究,重新厘定了神农架群层序。研究认为,神农架群由下至上可划分为下、中、上3个亚群,下亚群由下至上为鹰窝洞组、大岩坪组、马槽园组、乱石沟组、大窝坑组及矿石山组;中亚群包括台子组、野马河组、温水河组和石槽河组;上亚群则为下部送子园组与上部瓦岗溪组。神农架群的上述划分和层序厘定充分结合了神农架群同位素年代学、沉积地质演化、叠层石形态类型及旋回性发育特征、同位素与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等特征和发育规律。本文是近10年来神农架群研究进展的总结,尽管神农架群目前已具备了建立待建系候选层型的基本条件,但其尚缺少顶界与底界层位年龄,也未见到下伏地层或基底,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神农架群 待建系 地层层序厘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似希腊鼻原角龙(角龙亚目:原角龙科)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发现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晓云 谭锴 +1 位作者 卢立伍 姬书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22-3732,共11页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塔拉一带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中的2件原角龙属Protoceratops头骨化石,头骨全长超过700 mm、齿骨腹缘近于平直、上颌骨侧面近水平向的嵴较直且较弱、无上颌骨齿,表明其应归入似希腊鼻原角...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塔拉一带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中的2件原角龙属Protoceratops头骨化石,头骨全长超过700 mm、齿骨腹缘近于平直、上颌骨侧面近水平向的嵴较直且较弱、无上颌骨齿,表明其应归入似希腊鼻原角龙P.hellenikorhinus。该种鉴定特征被修订为:原角龙属个体较大的种,头骨全长超过700 mm,鼻骨角突发育,无前颌骨齿,上颌骨侧面前后方向的嵴相对平直且较弱,鳞骨腹突伸长且与方轭骨相接触,齿骨腹缘平直,前齿骨前缘与腹缘形成一明显夹角,隅骨后缘由一向后的三角形面形成。这是似希腊鼻原角龙在阿拉善地区的首次确切记录,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也成为该种化石继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之后的第2个分布区,大大扩展了该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并为两地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希腊鼻原角龙 原角龙科 上白垩统 乌兰苏海组 阿拉善右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晚白垩世的绘龙属(甲龙科)化石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锴 陈晓云 +1 位作者 卢立伍 姬书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33-3740,共8页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塔拉一带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一件甲龙类不完整头后骨架,其愈合荐骨至少由4枚背荐椎、4枚荐椎组成,最后1对背荐肋中部和远端强烈加宽且显著向后弯曲,游离尾椎10枚,后部尾椎神经棘、前关...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塔拉一带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一件甲龙类不完整头后骨架,其愈合荐骨至少由4枚背荐椎、4枚荐椎组成,最后1对背荐肋中部和远端强烈加宽且显著向后弯曲,游离尾椎10枚,后部尾椎神经棘、前关节突与脉棘明显拉长且包裹后部尾椎椎体,应被归入甲龙亚科Ankylosaurinae的绘龙属Pinacosaurus,但种名暂未确定。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也成为绘龙属在内蒙古自治区继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阿拉善左旗“栅栏呼都克”之后的第3个分布地点,扩展了该属化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并为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与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龙属 甲龙亚科 上白垩统 乌兰苏海组 阿拉善右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黄陵背斜西翼兴山地区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微体化石 被引量:1
19
作者 尚晓冬 刘鹏举 +3 位作者 张德军 董进 杨犇 周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20-4034,共15页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了华南黄陵背斜西翼湖北宜昌兴山县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中上部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中的疑源类微体化石,经系统鉴定共识别出8属8种,包括Appendisphaera grandis,Crassimembrana multitunica,Leiosphaeridia ...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了华南黄陵背斜西翼湖北宜昌兴山县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中上部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中的疑源类微体化石,经系统鉴定共识别出8属8种,包括Appendisphaera grandis,Crassimembrana multitunica,Leiosphaeridia minutissima,Megasphaera inornata,Schizofusa zangwenlongii,Symphysosphaera basimembrana,Urasphaera nupta,Variomargosphaeridium gracile。该化石组合包含Liu Pengju and Moczyd?owska(2019)所建立的第二生物组合带(Tanarium tuberosum-Schizofusa zangwenlongii组合带)的特征分子Schizofusa zangwenlongii,因此,可尝试性地与第二生物组合带相对比,但未见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的常见属Tianzhushania,据此推测黄陵背斜两翼在古环境上可能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埃迪卡拉纪 陡山沱组 微体化石 疑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青岛地区下白垩统辛格庄组鹦鹉嘴龙新材料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天龙 王旭日 +4 位作者 黄永波 王来明 王金光 张贵丽 清格勒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6,共10页
鹦鹉嘴龙是一类特征明显,仅分布于东亚地区早白垩世的原始角龙类。通过对青岛地区发现的鹦鹉嘴龙化石进行骨骼形态特征描述、CT扫描及三维重建,发现其具有中国鹦鹉嘴龙的鉴定特征,如吻骨腹缘低于上颌齿列;前颌骨与颧骨直接接触,且侧面扁... 鹦鹉嘴龙是一类特征明显,仅分布于东亚地区早白垩世的原始角龙类。通过对青岛地区发现的鹦鹉嘴龙化石进行骨骼形态特征描述、CT扫描及三维重建,发现其具有中国鹦鹉嘴龙的鉴定特征,如吻骨腹缘低于上颌齿列;前颌骨与颧骨直接接触,且侧面扁平;上颌骨外侧面没有凹槽和瘤突;齿骨边棱突不发育;上隅骨大于隅骨。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中国鹦鹉嘴龙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地层分布延限,而且为辛格庄组地层时代的确定提供了关键的化石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早白垩世 辛格庄组 角龙类 鹦鹉嘴龙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