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下的生态保护修复转型思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军 孙雨芹 +1 位作者 杨智威 彭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7-1304,共8页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动态演变的耦合系统。本文明晰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下生态保护修复的认知内涵,梳理了人地关系、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框架等耦合方法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动态演变的耦合系统。本文明晰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下生态保护修复的认知内涵,梳理了人地关系、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框架等耦合方法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要素关联的系统性不足、空间尺度统筹的联动性不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性不足等。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耦合视角下生态保护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包括强化系统目标进行模式与格局优化、跨层级联动统筹、高质量协同匹配等,以期为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修复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 转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关联演化认知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军 孙雨芹 +2 位作者 赵财胜 杨智威 彭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9-1296,共8页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要素的演化路径,通过对历史阶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的启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研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自然资源禀赋 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 关联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生态安全格局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腾雯 程俊豪 +2 位作者 熊航 刘允瑄 谢苗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0-1225,共16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生态安全格局是整合生态要素和优化空间配置的有效工具。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皇甫川入黄小流域为研究区,提出了NbS指导下的“风险-格局-路径”生态修复框架。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诊断流域“社会-生态”系统问题,构建源地-廊道-节点式生态安全格局,依据NbS八大准则设计“修复措施-生态效益-人类福祉”的NbS生态修复路径。建立“要素-问题-准则-策略”逻辑关系,实现NbS修复路径的全要素空间落位。结果表明:(1)皇甫川入黄小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干流周围及流域南部风险高,高与较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与较低风险区分别占全区面积的21.43%、25.56%、53.01%。(2)流域内共识别18个生态源地、153条生态廊道和86个生态节点,生态源地与廊道分布较均匀,生态节点在流域西北部分布较少。(3)设计流域“川道改造+坡沟共治+矿山重塑”三位一体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策略,布局3大类10小类共计80个修复工程。(4)修复策略NbS自评估总分值86.04%,与NbS准则高度匹配。在NbS理念指导下,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水林田坝草要素生态过程耦合、空间布局协同,为流域维护生态安全、治理系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S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转型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美景 白中科 +3 位作者 于潇 王庆日 张冰松 曾爽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81,共13页
研究目的:分析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转型时空特征并探索其影响机制,为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熵值法,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国土空间转型,占总... 研究目的:分析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转型时空特征并探索其影响机制,为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熵值法,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国土空间转型,占总面积22.27%的国土空间发生了类型转换,反映出研究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剧烈矛盾冲突以及协调过程;(2)国土空间显性转型指数显著下降,隐性转型指数平稳增长,综合转型指数总体下降,表明研究区国土空间整体形态水平出现变差趋势;(3)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转型受内部本底条件和外部发展环境的双重影响,社会发展能力的强力驱动、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支撑、人力资本聚集的积极效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共同推动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转型。研究结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应持续优化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积极引导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型地区全面协调发展,系统性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转型 影响机制 资源型城市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耦合协调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5
作者 柏航 宋东阳 +3 位作者 田锐 郑嘉鑫 裴小龙 赵中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9-780,共12页
为了明确河北省水土资源与环境容量的关系,为水土资源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河北省为例,基于“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修正水土资源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分析2006—2021年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演变趋势。通过耦合协调模型... 为了明确河北省水土资源与环境容量的关系,为水土资源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河北省为例,基于“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修正水土资源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分析2006—2021年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演变趋势。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耦合协调性,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影响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的因素。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资源呈生态亏损状态,人均土地资源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42.86%,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41.94%。水资源也呈生态亏损状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上升率分别为36.89%和131.03%。全省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耦合协调度集中在中度失调与中级协调之间,各市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42以上,保定市的耦合协调均值最高(0.62)。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社会3个维度,其中单位标准面积粮食产量、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均降水量等指标对全省以及各市的耦合协调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公顷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耦合协调 偏最小二乘法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进程及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静 白中科 赵雪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0-68,共9页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是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全国126个地级市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比重法、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模型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之间...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是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全国126个地级市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比重法、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模型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始终保持领先水平,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增长幅度最大,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1980~2015年间,87.3%的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呈下降趋势,12.7%呈上升趋势。资源型城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时序上表现为二者相互作用增强;空间上,东北地区二者相互作用关系无明显变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二者相互作用关系明显增强,资源型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城镇化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48
7
作者 陈美景 王庆日 +3 位作者 白中科 谢立军 张冰松 郝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459-9470,共12页
分析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趋势,探讨该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为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索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与时空转型格局,构建黄河流域... 分析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趋势,探讨该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为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索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与时空转型格局,构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究不同土地利用转型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年来,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过程,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发生了明显的土地利用转型,草地、耕地和林地相互转换规模较大,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则持续减少;(2)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为1.222万亿元,呈增长趋势,且形成“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格局;(3)各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表现出北高南低、中高东低的空间格局,成熟型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以及中游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4)草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转型类型。为提升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效发挥生态系统功能,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首先,应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保持林地、草地和耕地的稳定性;其次,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减缓因建设占用耕地或生态用地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再次,稳步提高对未利用地的生态化利用效率;最后,积极探索提升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差异化管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资源型城市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乌海市为例 被引量:31
8
作者 滕雅丽 谢苗苗 +2 位作者 王回茴 陈燕 李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941-7951,共11页
资源型城市前期发展导致了生境丧失或退化,实现高质量转型需要深入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为此提供依据与支撑。以资源型城市——乌海市为研究区,通过地学信息图谱和InVES... 资源型城市前期发展导致了生境丧失或退化,实现高质量转型需要深入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为此提供依据与支撑。以资源型城市——乌海市为研究区,通过地学信息图谱和InVEST模型探究2005—2018年乌海市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土地利用转型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18年乌海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发生改变,土地利用转型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数量逐渐增加78.14%,分布范围逐渐广泛。主要表现为草地与建设用地、采矿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一阶段(2005—2015年)草地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大面积增加,第二阶段(2015—2018年)趋势相反。(2)乌海市生境质量变化呈现先强退化后弱提升趋势。2005—2015年乌海市18.75%的区域生境质量退化,提升面积较小;2015—2018年生境质量提升面积略大于退化面积。(3)2005—2015年草地向采矿用地、建设用地转化是区域生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2015—2018年区域生境质量提升的主导因素是采矿用地和建设用地向草地转化。研究结果揭示了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生境质量的响应规律,可为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境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 地学信息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矿山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贾梦旋 王金满 +3 位作者 李禹凝 张雅馥 高亭玉 吴大为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9-221,共13页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国家战略,要求矿山生态修复向着绿色、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理念与方法融入矿山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目前基于自然的矿山生态修复的理...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国家战略,要求矿山生态修复向着绿色、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理念与方法融入矿山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目前基于自然的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方法与实现路径比较缺乏。为此,系统梳理了NbS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理念内涵及相关概念,总结了NbS在“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等矿山生态修复各环节的潜在应用,对标了NbS与碳中和时代矿山生态修复的挑战与原则,分析了基于NbS的矿山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出了中国潜在NbS矿山生态修复实现路径。研究结果发现,对于碳中和愿景下NbS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科学内涵,自然修复、近自然修复、仿自然修复、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等修复理念属于当前矿山NbS。且NbS、碳中和、矿山生态修复具有重要耦合关系,NbS准则与碳中和愿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的原则适用相通,融入NbS的矿山生态修复可助力实现碳中和。另外,NbS是针对矿山生态修复核心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运用NbS进行矿山生态修复是对以往修复理念及方法技术的优化,NbS有效优化了矿山生态修复中地貌重塑与土壤重构方法,在土壤抗水蚀、可持续稳定性、视觉效果上优于传统方法且更接近原地貌,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植被重建方式可促进矿区生态演替,提升景观稳定性的同时有利于开展生物多样性管理,达到提升矿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实现矿山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结合矿山复杂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矿山生态修复NbS实施途径,同时加强NbS成本效益核算模型的开发,以期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稳步提升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矿山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明 刘世梁 +4 位作者 高岩 孙雨芹 杨崇曜 张琰 胡俊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21-3131,共11页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通过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和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应对多样化挑战,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生态恢复前沿理念,我国的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从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的NbS,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多尺度特征。NbS的对象、主体、目标以及...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通过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和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应对多样化挑战,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生态恢复前沿理念,我国的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从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的NbS,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多尺度特征。NbS的对象、主体、目标以及方案等方面与生态屏障的建设思路上高度契合,相关准则能够为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全面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框架。以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带为例,从北方防沙带的生态问题入手,深入剖析了NbS与探讨了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格局⁃过程⁃尺度”机理、“服务⁃价值⁃福祉”路径和“保护⁃修复⁃管理”体系角度对NbS实施准则和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北方防沙带案例分析,总结了NbS在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建设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北方防沙带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福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碳目标的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美景 王庆日 +3 位作者 白中科 史泽宇 于潇 张冰松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研究目的:构建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Tobit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国土空间利用综合效率表... 研究目的:构建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Tobit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国土空间利用综合效率表现出平缓增长趋势,不同空间类型表现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不同区域表现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不同城市类型表现为成长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再生型城市>成熟型城市。(2)综合效率等级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中游和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利用效率较高,下游地区农业空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3)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研究结论:应科学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绿色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因地制宜开展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并充分考虑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系统谋划转型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利用效率 资源型城市 转型 双碳目标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技术路径探索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妍 王金满 +4 位作者 陈妍 应凌霄 周旭 冯宇 景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9,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1)山水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应围绕NbS准则和指标要求,在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融入NbS理念,以有效指导工程实施;(2)将NbS作为山水工程的理论指引,应针对特定生态问题和修复对象,识别关键修复要素并选择对应工程技术;(3)串联关键生态系统要素、贯通区域(流域)—保护修复单元—场地三个尺度是将NbS融入山水工程,推动全要素、多尺度、多层级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结论:将NbS准则融入山水工程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是保证山水工程实施成效的关键,需尽快完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具体标准和范式,推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技术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穆佳音 王金满 +1 位作者 刘彪 杨曼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130-1142,共13页
随着化石能源的使用,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中国多次在国际社会提出碳减排目标,资源型城市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减碳区域之一,愈发受到社会关注。通过梳理文献,总结资源型城市碳排放估算、碳排放时空演变、碳排放预测... 随着化石能源的使用,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中国多次在国际社会提出碳减排目标,资源型城市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减碳区域之一,愈发受到社会关注。通过梳理文献,总结资源型城市碳排放估算、碳排放时空演变、碳排放预测、碳排放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方法及特征,分析中国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的整体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梳理发现,中国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逐渐丰富:①从研究对象及尺度来看,碳排放以区域或省市为研究区开展研究较多,对不同生命阶段和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研究相对较少。②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量估算主要采用排放因子法和排放因子法与夜间灯光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时空演变研究以莫兰指数和冷热点分析为主;碳排放的预测分析主要基于情景设置开展;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采用因素分解法和空间计量方法。③从研究结果角度来看,中国多数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总量较大且仍处于增长阶段,碳排放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未来一段时间内碳排放仍将继续增加,各地基准发展情景下2030年碳达峰目标实现情况存在差异,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经济、能源等。提出未来研究重点方向,包括加强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时空研究精细性、强化碳排放数据可获取性、深化不同生命阶段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构建资源型城市碳减排机制与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资源型城市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沿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土地配置扭曲及其效率损失——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14
作者 王威 白羽萍 +1 位作者 胡业翠 王清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77-182,共6页
文章基于生产前沿理论和HK模型思路,分析了土地价格扭曲和技术扭曲导致TFP损失的理论机制,并借助典型案例区分析各类配置扭曲TFP损失及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TFP损失是由技术扭曲和价格扭曲共同导致的配置扭曲的结果。中... 文章基于生产前沿理论和HK模型思路,分析了土地价格扭曲和技术扭曲导致TFP损失的理论机制,并借助典型案例区分析各类配置扭曲TFP损失及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TFP损失是由技术扭曲和价格扭曲共同导致的配置扭曲的结果。中原城市群土地价格绝对扭曲程度,劳动力与土地价格相对扭曲程度严重且有加重趋势,技术扭曲有所改善;在中原城市群,土地价格绝对扭曲程度,资本、劳动力与土地价格相对扭曲程度的高低区域在时空分布上相似,其协同作用影响了TFP损失,豫东南和皖西数值较高;中原城市群土地价格扭曲TFP损失贡献处于主导地位且呈上升趋势,资本劳动力价格扭曲TFP损失表现为负向贡献且逐年减弱,两者导致TFP损失总体上升。中原城市群应以纠正土地配置扭曲为突破口带动资本、劳动力合理配置,以创新土地资源利用配置政策刺激要素配置结构调整,补偿TFP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配置扭曲 技术扭曲 价格扭曲 资源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损失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的生态学基础、难点问题与对策建议
15
作者 陈雪初 孙彦伟 +2 位作者 温泉 王军 叶属峰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如何实现陆海和谐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统筹好陆海空间,确保生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本文从陆海空间生态耦联关系出发,探讨了陆海生态系统连续体和海陆生态交错... 如何实现陆海和谐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统筹好陆海空间,确保生态安全已经逐渐成为共识。本文从陆海空间生态耦联关系出发,探讨了陆海生态系统连续体和海陆生态交错带的结构与功能,为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分析认为陆海二元结构所导致的生态系统连续体断裂与生态交错带丧失,是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保护修复生态系统连续体,恢复陆海生态廊道连通,构建多生境生态缓冲空间,并促进陆海空间协同增效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推进面向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系统连续体 生态交错带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民生计变化的区域生态修复社会效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庆 苏香燕 +5 位作者 周妍 李付全 张永帅 胡自远 李凯 孙然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01-5112,共12页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生计活动的变化,从而分析不同修复单元之间差异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影响居民生计策略转变。居民收入结构由务农主导型向务工主导型和兼业多项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密集型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经营转变,乡村产业结构由传统农耕向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等生态衍生产业转变;(2)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居民综合生计具有明显提升作用。整体工程区内居民综合生计水平几乎增长了一半,但不同生计类型的变化程度略有差异,由高到低为生计环境>生计结果>生计资本;(3)尽管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同修复单元的差异较为显著。如森林提质主体修复单元等多元化收入来源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指数最高;发展生态产业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可持续性最高,如水质提升与污染防治单元;生计模式单一且资源匮乏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水平偏低,如废弃矿山主体修复单元。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和修复单元的变化差异性,有助于制订精准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生态修复事业向着更高标准、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可持续生计 效益评估 生态贫困陷阱 沂蒙山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被引量:74
17
作者 白中科 师学义 +3 位作者 周伟 王金满 赵中秋 曹银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研究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趋势外...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研究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趋势外推法等。研究结果:(1)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国际语境分析为基础,科学诠释中国新时期人工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内涵与外延;(2)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分析与科学论证为基础,在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等各阶段均植入生物多样性的理念,能有效提升人工支持引导自然修复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3)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角度,提出了根据现状调查、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结果、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及标准等,确定"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为主的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类型,以及可选取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模式;(4)从国情与国土空间地理格局、生活与土地利用方式、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角度,提出了通过土地整治和生物措施提高自然修复速率与效果的人工支持引导路径和关键方法。研究结论:人工支持引导可以提高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速率和效果,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因此,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中应考虑人工支持引导措施并验证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自然修复 人工协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CA-Markov模型的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预测 被引量:32
18
作者 席梅竹 赵中秋 +1 位作者 吴攀升 赵颖丽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0-158,共9页
以滹沱河流域山区段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05、2010年Landsat ETM影像和2015年Landsat OLI影像数据,获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数据,应用Logistic方法改进的CA-Markov模型对2020、202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 以滹沱河流域山区段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05、2010年Landsat ETM影像和2015年Landsat OLI影像数据,获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数据,应用Logistic方法改进的CA-Markov模型对2020、202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整个研究区以草地为主,而且面积占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41.31%下降至41.07%;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快且增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度由1.33%增至1.84%后又降至1.64%;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而未利用地和水域基本保持稳定的趋势;2)2020、2025年耕地面积较2010-2015年有持续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度由0.01%上升到0.05%,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但速率下降,林地、草地面积继续减少,林地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会出现小幅上升趋势。林业部门应加强对林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政府应加大对废弃工矿用地及村庄的整理复垦力度,补充耕地和林、草地数量,统筹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的综合治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CA-Markov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滹沱河流域山区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整治生态修复中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被引量:21
19
作者 刘云慧 宇振荣 罗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4,共7页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土整治修复需要更多生态科学和技术的支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等风险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景观生物多样...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土整治修复需要更多生态科学和技术的支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等风险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对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国土整治生态修复中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欧盟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方法。最后,文章提出了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整合到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的四项策略,包括生态空间的“生态修复和管护生态补偿民生改善”策略、农业空间的“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绿色发展”策略、城乡生活空间的“多功能景观绿色宜居空间营造”策略、国土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策略,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整治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国土整治 生态修复 农业景观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进展及其减排对策 被引量:49
20
作者 杨博宇 白中科 《中国矿业》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对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矿区碳源/汇构成、损毁土地生态系统碳排放、复垦土地生态系统碳固存及矿区减排增汇途径...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对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矿区碳源/汇构成、损毁土地生态系统碳排放、复垦土地生态系统碳固存及矿区减排增汇途径。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碳源包括植被破坏、土壤质地变化产生的碳损失和开采中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碳排放,碳汇主要来源于已复垦排土场;矿产资源开发由点—线—面—网逐渐向外扩展,碳排放量大小受经济发展水平、采矿强度、开采规模、开采方式、技术水平等影响;矿区碳固存一般经历4个阶段即原地貌未扰动阶段、开采扰动阶段、采矿后复垦阶段和平衡阶段,碳固存大小受植被类型、复垦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坡度等影响;矿区通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及时有效的复垦,实现"低排放、高碳汇、高效益"的发展状态。针对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我国减排增汇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固存 土地复垦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