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煤沉陷区动态预复垦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学良 杜亚敏 +1 位作者 郭鑫 余洋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1,共6页
在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矿区,由于单一厚煤层和多煤层的长时间无序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非稳沉区及积水区,致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若不及时治理则会导致治理成本增加、复垦效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本着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过程管... 在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矿区,由于单一厚煤层和多煤层的长时间无序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非稳沉区及积水区,致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若不及时治理则会导致治理成本增加、复垦效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本着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过程管理”与“防治结合”的理念,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动态预复垦从原理、优势、关键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动态预复垦的整体技术体系与实施方法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动态预复垦能够将采矿与复垦有效结合,通过合理分区、科学确定标高、表土有效剥覆等手段,可有效保护和利用浅部耕作土层的土地资源,缩短土地恢复治理时间,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矿区 开采沉陷 动态预复垦 关键技术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底泥资源化利用探究
2
作者 牛岩 郭超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第17期27-29,共3页
在城市土壤资源日益紧张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态势下,对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研究十分有意义。目前我国城市绿地土壤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机械压实、人为踩踏导致土壤性状改变,以及土壤来源复杂、客土及以建筑废弃物为主的侵入体居... 在城市土壤资源日益紧张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态势下,对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研究十分有意义。目前我国城市绿地土壤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机械压实、人为踩踏导致土壤性状改变,以及土壤来源复杂、客土及以建筑废弃物为主的侵入体居多、土体的物理状态及肥力较差等,影响着城市生态及景观环境建设。基于城市绿地土壤物理状态及肥力状况较差问题,考虑到城市底泥疏浚量大、颗粒级配与矿物组成特殊及其富营养特性,将底泥应用于城市绿地土壤改良中,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底泥处置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改良城市绿地土壤质量问题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土壤质量 底泥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9
3
作者 杜亚敏 鞠正山 冯金超 《中国土地》 2024年第4期51-53,共3页
核心提示本文梳理了目前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发展现状,从法规制度、监管机制、资金投入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困难,并从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健全监管机制、拓展资金多元投入渠道、加强技术创新及应用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建议,以期... 核心提示本文梳理了目前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发展现状,从法规制度、监管机制、资金投入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困难,并从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健全监管机制、拓展资金多元投入渠道、加强技术创新及应用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建议,以期为我国新时代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投入 资金投入 监管机制 矿山生态修复 路径建议 创新及应用 健全监管 面临的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强化耕地保护激励机制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超 张蕾娜 +1 位作者 郧文聚 程锋 《中国土地》 2024年第3期16-19,共4页
核心提示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激励长效机制的必要性,从激励重点、激励方式等层面对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提出了思考性建议,以期为营造全民共同珍惜和保护耕地的良好社会氛围提供参考。粮食安全... 核心提示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激励长效机制的必要性,从激励重点、激励方式等层面对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提出了思考性建议,以期为营造全民共同珍惜和保护耕地的良好社会氛围提供参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激励方式 保护耕地 长效机制 思考性 激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守耕地红线,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国家粮仓
5
作者 郧文聚 李保国 汤怀志 《中国土地》 2024年第6期26-28,共3页
本文认为,我国面临耕地空间重心北移、粮食主产区萎缩、优质耕地亚健康化等利用风险,必须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遵循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原则,把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放在优先位置,应用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平衡自然... 本文认为,我国面临耕地空间重心北移、粮食主产区萎缩、优质耕地亚健康化等利用风险,必须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遵循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原则,把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放在优先位置,应用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平衡自然禀赋与人工赋能、生产集约与生态可持续之间的关系,加快耕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全面建设生态良田,筑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优质耕地 耕地红线 自然禀赋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亚健康 生态可持续 耕地保护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造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晶 白清俊 +2 位作者 王欢元 雷娜 何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1-167,共7页
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测定土壤水动力学参数,采用定点监测方法,在沟道中不同位置以及对照坡面进行土壤水分观测,分析了延安市典型治沟造地项目沟道造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阐明治沟造地工程对沟道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 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测定土壤水动力学参数,采用定点监测方法,在沟道中不同位置以及对照坡面进行土壤水分观测,分析了延安市典型治沟造地项目沟道造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阐明治沟造地工程对沟道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水力学参数在沟道土层深度为40 cm附近发生了显著改变,0~40 cm土层土壤容重1.12~1.25 g·cm^(-3),导水率达到40 mm·min-1以上,入渗能力强,同时饱和含水率较大,40 cm以下土层土壤容重在1.5 g·cm^(-3)左右,导水率在1.25~1.41 mm·min-1之间,入渗速率明显减小;(2)沟道土壤水分显著大于对照坡面,其季节变化稍滞后于降水的季节变化,整个生长季在15.76%~21.91%间波动,高出对照坡面5%左右,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表层最低,为15.07%,160 cm土层最高,为22.84%,深层土壤含水量优势更加显著;沟道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0.131~0.234之间,相比较坡面,沟道表层以下土壤水分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100 cm以下土层变异系数在0.2左右,土壤水分变化活跃;(3)沟口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沟头,土层深度40 c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长期达到甚至超过田间持水量。通过治沟造地工程水分综合调控体系,沟道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充足的生境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沟道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监管系统框架设计与建设展望 被引量:5
7
作者 吴锋 余瑞 +2 位作者 张倩 殷亚秋 黄麟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90-200,共11页
利用智慧化监测手段对国家公园进行实时、长期监测,评估其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是实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也是国家公园精细化和动态化监管的基础。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国家公园... 利用智慧化监测手段对国家公园进行实时、长期监测,评估其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是实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也是国家公园精细化和动态化监管的基础。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国家公园的资源禀赋与基础设施现状,提出了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框架、监测指标体系及监管体系构建方案。具体包括指标监测、状态评估和系统分析三个耦合模块,即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环境、气象等要素站点监测及无人机与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围绕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构建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指标监测体系;依托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运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强化国家公园监测数据分析和系统应用。系统集成应用以监测先行、实时感知、智能决策为导向;以服务国家公园监管业务创新、构建面向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智慧监管为宗旨,全面推动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信息监测体系与管理业务支撑体系“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网络 大数据技术 生态环境监管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机理及寿命分析研究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郭超 王璐瑶 +2 位作者 谢潇 牛岩 王益权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52,61,共9页
为了研究海绵城市LID设施长期受纳降雨径流后填料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揭示设施运行效率的衰减过程及机理,探索设施合理的使用寿命,以海绵城市LID设施为研究对象,从设施填料理化性质与水分入渗和污染净化能力的关系、入渗性能改变及污染... 为了研究海绵城市LID设施长期受纳降雨径流后填料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揭示设施运行效率的衰减过程及机理,探索设施合理的使用寿命,以海绵城市LID设施为研究对象,从设施填料理化性质与水分入渗和污染净化能力的关系、入渗性能改变及污染物吸附饱和、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及运行寿命几个方面,通过文献资料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大多围绕LID设施结构、效果与影响机制展开,对其填料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入渗性能改变及污染物吸附饱和等缺乏系统研究,对设施运行效率的阶段性、动态化衰减过程研究鲜见报道,制约设施运行寿命的机理不明确,影响其合理使用。建议今后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1)明确LID设施填料在运行期间理化性质的动态演变过程,发展基于LID设施水量调控和污染物净化效果的新方法;(2)揭示填料入渗性能和污染物吸附量随运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从径流水质、材料两个方面探索海绵城市集中入渗条件下,LID设施不同填料发生堵塞和污染物吸附饱和的内在机理及驱动因子;(3)阐明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机制,建立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评价方法,进一步研究并确定LID设施合理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LID设施 理化性质 水分入渗 污染物净化 衰减机理 寿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内涵体系、编制逻辑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新卫 黎明 +3 位作者 吴悠 梁梦茵 梁宜 孔凡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9,共9页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本身概念清晰、内涵明确,与相关规划区别明显,肩负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并在落实目标任务过程中产生建立规划体系之需。(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遵循“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愿景、安排什么举措”的规划思路,形成“问题导向+格局塑造+区类调控+工程牵引”的编制逻辑。(3)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需要遵从“规划传导—政策引领—监管服务—要素集聚—适应性管理”工作路径。研究结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是引导生态修复活动科学开展的前提,需在明确该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基础上,遵循其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确保规划得到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概念内涵 规划体系 编制逻辑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春浇一水”限水灌溉模式对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影响--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雪靓 丁蓓蓓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共10页
【目的】在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支撑能力高度矛盾的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定量探讨冬小麦生育期“春浇一水”限水灌溉模式可否实现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方法】应用改进的SWAT模型对灌溉量相异的8种情景进行模拟,并对不同灌溉方案的压采... 【目的】在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支撑能力高度矛盾的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定量探讨冬小麦生育期“春浇一水”限水灌溉模式可否实现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方法】应用改进的SWAT模型对灌溉量相异的8种情景进行模拟,并对不同灌溉方案的压采与节水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针对浅层地下水位止降回升这一约束条件,以冬小麦减产最小为目标,结合0-1规划,在22个子流域对灌溉方案进行了优选。【结果】①冬小麦“春浇一水”方案能使得研究区的浅层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平均减缓至0.34 m/a以内,但这将以冬小麦平均减产大约25%~40%为代价。②在空间分布上,位于研究区北部的大清河淀西平原具有相对较好的地下水涵养效果,而南部的子牙河平原内冬小麦产量相对更高。③优化后“春浇一水”模式的具体区划为:在保定地区的大部分县(市)域,主要推荐实施灌溉定额为50 mm的方案;在邢台和邯郸地区,主要推荐实施灌溉定额为40 mm方案;在石家庄地区的西南部,主要推荐实施灌溉定额为30 mm的方案。【结论】在研究区内大约70%的面积上可通过实施“春浇一水”方案实现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本文可为这个浅层地下水严重超采的井灌区为压采而实施冬小麦“春浇一水”限水灌溉模式提供定量化的科学支撑和差异化的推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水灌溉 浅层地下水 采补平衡 作物产量 SWAT模型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冻土坡面侵蚀过程特征研究
11
作者 苏远逸 陈田庆 +2 位作者 张盼盼 熊宇斐 李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共7页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区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在不同径流坡长条件下侵蚀之间的差异,在室内进行模拟冷冻和放水冲刷试验,采用3种径流坡长(2 m,4 m和6 m)和2种坡面类型(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定量研究了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和水沙...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区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在不同径流坡长条件下侵蚀之间的差异,在室内进行模拟冷冻和放水冲刷试验,采用3种径流坡长(2 m,4 m和6 m)和2种坡面类型(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定量研究了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和水沙关系。结果表明:(1)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均随着径流坡长的延长而缩短,在相同径流坡长条件下,冻土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较未冻坡面减少;(2)未冻坡面的平均产流量与平均产沙量和冻土坡面的平均产沙量均随着径流坡长的延长而增大,而冻土坡面的平均产流量随着径流坡长的变化无显著差异;(3)未冻坡面产流率和产沙率的关系分为缓慢和急速增加两个阶段,而冻土坡面的产沙率则随着产流率的增大而增大;(4)累积产流量与累积产沙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参数c的绝对值与径流坡长呈正比,并且冻土坡面大于未冻坡面。土壤冻结后使初始产流时间大大缩短,径流量的增加伴随着冻结土壤的不断融化导致冻土坡面侵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冻土坡面 侵蚀过程 水沙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新区建设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灿 张琰 黎明 《城市公共交通》 2023年第10期40-43,47,共5页
城市新区建设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进而影响城市交通流向、出行方式和通勤效率。交通流向由放射状向随机分散型转变,流向复杂化提高了交通效率。交通方式方面,新区建设重视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但是私人汽车出行... 城市新区建设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进而影响城市交通流向、出行方式和通勤效率。交通流向由放射状向随机分散型转变,流向复杂化提高了交通效率。交通方式方面,新区建设重视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但是私人汽车出行的比例依然提高。对通勤时间和距离的影响则存在差异,综合型新区可以提升通勤效率,而单一功能的新区会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因此,在新区建设时应着重考虑职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新区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宅基地复垦后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婷婷 张露 《农技服务》 2021年第12期62-64,共3页
为废弃宅基地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宅基地复垦后杨树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自然生长、施肥和灌溉3种管理方式的杨树林地土壤进行样品采集,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Cr、Ni、Cu、Zn、As、Cd含量。结果表明:与自然生长条件... 为废弃宅基地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宅基地复垦后杨树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自然生长、施肥和灌溉3种管理方式的杨树林地土壤进行样品采集,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Cr、Ni、Cu、Zn、As、Cd含量。结果表明:与自然生长条件下相比,灌溉条件下Cr、Ni、Cu、Zn、As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减少7.24%、10.30%、22.44%、6.50%、5.22%和14.29%;施肥条件下分别减少9.13%、12.66%、30.94%、10.77%、10.77%、6.76%和19.05%。3种管理模式下,土壤重金属Zn和Cd的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灌溉和施肥管理模式土壤重金属Cr、Cu、和As含量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增加。土壤重金属Cr、Ni、Cu、Zn、As和Cd的含量最小值均出现在施肥管理模式下的20~40 cm土层,其含量分别为57.44 mg/kg、26.5 mg/kg、20.54 mg/kg、58.27 mg/kg、10.9 mg/kg和0.16 mg/kg。3种管理方式对宅基地复垦后杨树林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依次为施肥>灌溉>自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复垦 杨树 林分管理 重金属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沟造地对延安土壤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盼盼 雷娜 李燕 《农技服务》 2021年第6期89-92,98,共5页
治沟造地是针对黄土高原特殊地貌条件采用的一种土地整理新模式。为探讨治沟造地工程对黄土高原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等的影响,比较延安宝塔区、安塞区、子长市3个区域6个片区实施治沟造地区与未实施区0~20cm土壤中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蛋... 治沟造地是针对黄土高原特殊地貌条件采用的一种土地整理新模式。为探讨治沟造地工程对黄土高原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等的影响,比较延安宝塔区、安塞区、子长市3个区域6个片区实施治沟造地区与未实施区0~20cm土壤中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蛋白酶活性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1)治沟造地实施区0~20cm的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蛋白酶含量均较未实施区有显著提升,其中土壤有机碳提升幅度为0.05~0.80mg/g、土壤活性有机碳提升幅度为0.10~0.77mg/g、土壤蛋白酶活性提升幅度为0.02~0.14mg/g;2)治沟造地实施区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蛋白酶活性随工程完工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其中完工5年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增加0.50mg/g、活性有机碳平均增加0.54mg/g、蛋白酶活性平均增加0.053mg/g,完工2年的土壤有机碳增加0.42 mg/g、活性有机碳增加0.40 mg/g、蛋白酶活性增加0.05mg/g,完工1年的土壤有机碳增加0.075 mg/g、活性有机碳增加0.385 mg/g、蛋白酶活性增加0.049mg/g;3)研究区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与土壤蛋白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认为治沟造地土地整理模式有助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土壤蛋白酶的增加,该模式可在同类型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地整理 治沟造地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尾矿库遥感调查与综合治理建议
15
作者 殷亚秋 夏南 +2 位作者 丁晓东 王敬 穆泳林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第10期139-141,共3页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尾矿库不仅占用了土地资源,还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与生态环境风险。为优化海南省尾矿库管理和资源利用,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尾矿库本底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海南岛有11座尾矿库,其中铁矿2座,金矿8座,钼矿1座。存在...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尾矿库不仅占用了土地资源,还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与生态环境风险。为优化海南省尾矿库管理和资源利用,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尾矿库本底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海南岛有11座尾矿库,其中铁矿2座,金矿8座,钼矿1座。存在问题主要包括规划不科学、对生态系统造成扰动、成本较高、有害物质分布集中等。建议下一步严格审查新增项目、落实在线监测系统、督促矿山企业完成闭库治理并销号,从而为有效减少尾矿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产安全隐患提供支撑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遥感 尾矿库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铅污染的评价、赋存状态研究及示踪方法
16
作者 赵博 赵宇通 蒋红丽 《农技服务》 2021年第10期67-73,共7页
铅及其化合物对环境、动植物体具有极大的隐形威胁,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治理铅污染必须了解铅在土壤中的污染状况、赋存状态和污染来源。为更好治理和预防土壤铅污染以及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系统介绍了土壤中评价... 铅及其化合物对环境、动植物体具有极大的隐形威胁,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治理铅污染必须了解铅在土壤中的污染状况、赋存状态和污染来源。为更好治理和预防土壤铅污染以及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系统介绍了土壤中评价铅污染状况、赋存状态和铅来源示踪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铅污染 污染评价 赋存状态 示踪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荷载等级下膨胀土的固结及压缩特性研究
17
作者 谢潇 舒晓晓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第18期187-188,共2页
土的压缩性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性质,地基土的压缩变形是影响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路基稳定性等工程问题都与土的压缩特性密切相关。而膨胀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土体,有其特殊的压缩变形特征。在不同荷载作用下,其... 土的压缩性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性质,地基土的压缩变形是影响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路基稳定性等工程问题都与土的压缩特性密切相关。而膨胀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土体,有其特殊的压缩变形特征。在不同荷载作用下,其压缩变形特征会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土体的规律。以陕南某地的膨胀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固结实验,对膨胀土在不同荷载等级下的固结及压缩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膨胀土的固结系数随着荷载等级的增加,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大,实验土样的压缩系数减小,压缩性降低;实验土样的回弹系数随着卸荷等级的减小而增大,其关系曲线接近直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结系数 压缩 回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