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NKI数据库分析土地工程助推乡村振兴
1
作者 郭振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10期67-69,共3页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石,无论是农业发展、区域规划还是生态融合,要实现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充足的土地保障。结果指出,2011—2017年关于土地工程的理论研究较少,直至土地工程学科建立,该行业出现了大幅度的升温,文献报道量最高增幅可达4871...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石,无论是农业发展、区域规划还是生态融合,要实现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充足的土地保障。结果指出,2011—2017年关于土地工程的理论研究较少,直至土地工程学科建立,该行业出现了大幅度的升温,文献报道量最高增幅可达4871.43%。排名靠前的研究主题主要以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为主,多局限于政策法规方面。国家在乡村振兴层面以人文社科类的基金支撑较多,地区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占比较小。研究层次方面主要以社科类的基础研究和行业指导为主,缺乏对工程实践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探讨,且基础教育需要大幅度普及。可见,分析土地工程助推乡村振兴的行业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金分布 研究层次 研究主题 工程实践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KI数据库的土地工程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庆 胡一 孙沛 《南方农机》 2021年第11期75-77,共3页
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土地工程研究文献从数量、研究热点、期刊和机构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利用VOSviewer进行关键词和作者共现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工程的期刊文章发布量共计1939篇,近年来增长明显,所分布期刊较... 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土地工程研究文献从数量、研究热点、期刊和机构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利用VOSviewer进行关键词和作者共现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工程的期刊文章发布量共计1939篇,近年来增长明显,所分布期刊较广泛且质量较高,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方面,需进一步扩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工程 文献计量 CNK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动态预复垦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学良 杜亚敏 +1 位作者 郭鑫 余洋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1,共6页
在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矿区,由于单一厚煤层和多煤层的长时间无序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非稳沉区及积水区,致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若不及时治理则会导致治理成本增加、复垦效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本着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过程管... 在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矿区,由于单一厚煤层和多煤层的长时间无序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非稳沉区及积水区,致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若不及时治理则会导致治理成本增加、复垦效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本着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过程管理”与“防治结合”的理念,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动态预复垦从原理、优势、关键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动态预复垦的整体技术体系与实施方法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动态预复垦能够将采矿与复垦有效结合,通过合理分区、科学确定标高、表土有效剥覆等手段,可有效保护和利用浅部耕作土层的土地资源,缩短土地恢复治理时间,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矿区 开采沉陷 动态预复垦 关键技术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沟造地背景下延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晶 杨亮彦 +1 位作者 孔辉 刘思琪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5期57-65,共9页
治沟造地是延安市实施的一项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研究治沟造地工程背景下延安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科学评价治沟造地工程生态效益及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 治沟造地是延安市实施的一项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研究治沟造地工程背景下延安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科学评价治沟造地工程生态效益及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8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运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了延安市2010—2018年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林地和耕地,研究期内延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三者互相转化,变化幅度不大,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10年的955.9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58.56亿元,增幅为0.28%,草地和林地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疏林地、高覆盖草地和水域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贡献因子和敏感因子;延安市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调节服务是最重要的功能,其中气候调节价值最大,研究时段所有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均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治沟造地 延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016—2020年人类活动影响遥感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殷亚秋 王敬 +5 位作者 杨金中 朱晓华 王立威 邢宇 李天祺 余洋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但频繁的人类活动威胁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了研究遥感手段评价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以海南省东寨港、铜鼓岭、三亚珊瑚礁和大洲岛4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但频繁的人类活动威胁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了研究遥感手段评价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以海南省东寨港、铜鼓岭、三亚珊瑚礁和大洲岛4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以2016—2020年覆盖研究区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影像预处理、建立分类体系和解译标志、人机交互解译等,获取保护区内人工与自然因子转变信息。通过收集地形、气象等数据,综合考虑人类活动特征和区域生态敏感性等因素,选择地形、气象、用地类型3类11个评价因子建立人类活动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分级,得到严重影响区、中度影响区、轻度影响区、无影响区的分布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遥感监测与评价结论。结果表明,2016—2020年间,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扰动较大,但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严重、中度影响区分布在北部北港岛,轻度影响区分布在保护区边缘地带,均为村庄建设活动侵占林地;铜鼓岭自然保护区虽有人类活动扰动,但整体保护较好,严重、中度影响区分别位于东部石头公园、北部铜鼓岭景区,主要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侵占林地,轻度影响区位于西部淇水湾沿岸,主要为房地产开发侵占林地;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扰动强烈,但有逐年减少的趋势,鹿回头半岛—榆林角片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旺盛的旅游地产开发损毁大量林地,轻度影响区位于西瑁洲片区,岛屿北部居民区建设造成林地损毁;大洲岛自然保护区内未发现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覆盖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海南省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遥感 人类活动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肥联合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在矿山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叶胜兰 舒晓晓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8期156-157,共2页
在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多的趋势下,矿山开采已经成为能量来源的重要途径。而大面积的开采,将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因而矿山治理已刻不容缓。其中,微生物菌肥联合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实现了矿石的绿色修复,避免二次污染... 在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多的趋势下,矿山开采已经成为能量来源的重要途径。而大面积的开采,将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因而矿山治理已刻不容缓。其中,微生物菌肥联合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实现了矿石的绿色修复,避免二次污染,还有利于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实现矿区修复后生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肥 生态修复 矿石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治对土壤有机质及碳含量的影响--以延安治沟造地项目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盼盼 何靖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4期30-33,38,共5页
指出了土地整治对土壤的强扰动,势必会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碳含量造成影响。延安治沟造地工程是针对黄土高原特殊地貌,利用现代化工程手段快速在沟道覆土造田,田坝渠路林综合建设的一种沟道土地整治新模式,为了研究治沟造地对农田土壤有... 指出了土地整治对土壤的强扰动,势必会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碳含量造成影响。延安治沟造地工程是针对黄土高原特殊地貌,利用现代化工程手段快速在沟道覆土造田,田坝渠路林综合建设的一种沟道土地整治新模式,为了研究治沟造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和碳含量的影响,通过间接采样和随机采样方法,采集了延安宝塔区、安塞区、子长县3个区域6个片区治沟造地前后土样,对其包含的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进行了测定,初步分析了不同年限土地整理区以上组分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主要结论有:①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变幅在0.41~2.32 mg/g;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有一定程度升高,0.05~0.80 mg/g;活性有机碳提高,变幅在0.12~0.77 mg/g;②针对土壤有机质提升水平,整治年限5年>2年>1年;土壤有机碳提升水平5年>2年>1年;土壤活性有机碳提升含量5年>2年>1年,提升幅度5年>1年>2年;③经相关性分析,土壤有机质与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中可见: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实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的增加,该工程可在同类型范围内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边县北部风沙区低效林地土壤全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孟婷婷 武丹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10期76-79,共4页
为探明靖边县北部风沙区低效林地土壤全氮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检测的方法,研究了靖边县北部风沙区5个镇0~40cm土层土壤全氮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红墩界镇、海则滩镇、黄蒿界镇、柠条梁镇、东坑镇和风沙区土壤全氮含量在0~2... 为探明靖边县北部风沙区低效林地土壤全氮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检测的方法,研究了靖边县北部风沙区5个镇0~40cm土层土壤全氮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红墩界镇、海则滩镇、黄蒿界镇、柠条梁镇、东坑镇和风沙区土壤全氮含量在0~20cm土层的平均值分别为0.259g·kg^(-1)、0.224g·kg^(-1)、0.242g·kg^(-1)、0.248g·kg^(-1)、0.431g·kg^(-1)和0.275g·kg^(-1),东坑镇土壤全氮含量较高于其他镇,其他各区域差异不大。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239g·kg^(-1)、0.285g·kg^(-1)、0.113g·kg^(-1)、0.262g·kg^(-1)、0.349g·kg^(-1)和0.241g·kg^(-1),黄蒿界镇土壤全氮含量较其他镇略低,东坑镇含量较高。研究区土壤全氮变异系数均大于30%,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不大,即5个镇以及风沙区土壤全氮含量在0~20cm和20~40cm无显著性差异,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研究区土壤全氮含量处于缺乏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区 低效林地 土壤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核算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荧 牛岩 胡雅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3期275-280,共6页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和经济的增长都依赖于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源,而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盈利能力的高低、发展能力的大小,都受到企业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建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二产业支柱,产业关联性强,涉及面广。...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和经济的增长都依赖于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源,而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盈利能力的高低、发展能力的大小,都受到企业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建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二产业支柱,产业关联性强,涉及面广。对建筑企业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及计量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对建筑企业的特点进行分析,以A企业为例论证了建筑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必要性,概述了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项目包含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以及离职成本五大类目成本,并以此形成了建筑企业人力资产成本变动及总成本表和人力资产分类成本表,提出了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运行的五大保障措施。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企业 人力资源成本 会计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底泥资源化利用探究
10
作者 牛岩 郭超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第17期27-29,共3页
在城市土壤资源日益紧张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态势下,对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研究十分有意义。目前我国城市绿地土壤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机械压实、人为踩踏导致土壤性状改变,以及土壤来源复杂、客土及以建筑废弃物为主的侵入体居... 在城市土壤资源日益紧张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态势下,对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研究十分有意义。目前我国城市绿地土壤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机械压实、人为踩踏导致土壤性状改变,以及土壤来源复杂、客土及以建筑废弃物为主的侵入体居多、土体的物理状态及肥力较差等,影响着城市生态及景观环境建设。基于城市绿地土壤物理状态及肥力状况较差问题,考虑到城市底泥疏浚量大、颗粒级配与矿物组成特殊及其富营养特性,将底泥应用于城市绿地土壤改良中,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底泥处置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改良城市绿地土壤质量问题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土壤质量 底泥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汇内涵与核算方法辨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蔡亚楠 鞠正山 +2 位作者 黄勤 冯金超 沈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2-611,共10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下,土壤有机碳汇作为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库容量以及如何开展土壤有机碳汇核算日益成为生态碳汇的研究热点。梳理了国内外土壤有机碳汇及核算相关研究成果,解析了土壤有机碳汇的概念内涵,提...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下,土壤有机碳汇作为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库容量以及如何开展土壤有机碳汇核算日益成为生态碳汇的研究热点。梳理了国内外土壤有机碳汇及核算相关研究成果,解析了土壤有机碳汇的概念内涵,提出了以稳定性有机碳作为土壤有机碳汇的表征指标及获取方法。从土壤发生学角度提出了土壤碳汇阈值的概念,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随着分解转化最终会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稳定有机碳含量值约是常数,这个常数就是稳定碳库的库容,在特定的成土因素下,碳库的核算值不会超过平衡时的常态值。在客观上,体现在非人类干扰状态下不同土壤类型自然状态下的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参照土壤有机质平衡理论,提出了土壤碳汇核算的定量化方法,为土壤碳汇的度量和核算提供了一套技术思路。下一步土壤有机碳汇的核算应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多角度凝聚共识,制定碳汇核算标准,确定不同尺度下可操作、可重复以及可复制的土壤有机碳汇核算技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汇 碳汇内涵 核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造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晶 白清俊 +2 位作者 王欢元 雷娜 何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1-167,共7页
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测定土壤水动力学参数,采用定点监测方法,在沟道中不同位置以及对照坡面进行土壤水分观测,分析了延安市典型治沟造地项目沟道造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阐明治沟造地工程对沟道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 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测定土壤水动力学参数,采用定点监测方法,在沟道中不同位置以及对照坡面进行土壤水分观测,分析了延安市典型治沟造地项目沟道造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阐明治沟造地工程对沟道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水力学参数在沟道土层深度为40 cm附近发生了显著改变,0~40 cm土层土壤容重1.12~1.25 g·cm^(-3),导水率达到40 mm·min-1以上,入渗能力强,同时饱和含水率较大,40 cm以下土层土壤容重在1.5 g·cm^(-3)左右,导水率在1.25~1.41 mm·min-1之间,入渗速率明显减小;(2)沟道土壤水分显著大于对照坡面,其季节变化稍滞后于降水的季节变化,整个生长季在15.76%~21.91%间波动,高出对照坡面5%左右,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表层最低,为15.07%,160 cm土层最高,为22.84%,深层土壤含水量优势更加显著;沟道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0.131~0.234之间,相比较坡面,沟道表层以下土壤水分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100 cm以下土层变异系数在0.2左右,土壤水分变化活跃;(3)沟口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沟头,土层深度40 c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长期达到甚至超过田间持水量。通过治沟造地工程水分综合调控体系,沟道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充足的生境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沟道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监管系统框架设计与建设展望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锋 余瑞 +2 位作者 张倩 殷亚秋 黄麟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90-200,共11页
利用智慧化监测手段对国家公园进行实时、长期监测,评估其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是实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也是国家公园精细化和动态化监管的基础。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国家公园... 利用智慧化监测手段对国家公园进行实时、长期监测,评估其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是实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也是国家公园精细化和动态化监管的基础。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国家公园的资源禀赋与基础设施现状,提出了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框架、监测指标体系及监管体系构建方案。具体包括指标监测、状态评估和系统分析三个耦合模块,即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环境、气象等要素站点监测及无人机与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围绕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构建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指标监测体系;依托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运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强化国家公园监测数据分析和系统应用。系统集成应用以监测先行、实时感知、智能决策为导向;以服务国家公园监管业务创新、构建面向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智慧监管为宗旨,全面推动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信息监测体系与管理业务支撑体系“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网络 大数据技术 生态环境监管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机理及寿命分析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超 王璐瑶 +2 位作者 谢潇 牛岩 王益权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52,61,共9页
为了研究海绵城市LID设施长期受纳降雨径流后填料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揭示设施运行效率的衰减过程及机理,探索设施合理的使用寿命,以海绵城市LID设施为研究对象,从设施填料理化性质与水分入渗和污染净化能力的关系、入渗性能改变及污染... 为了研究海绵城市LID设施长期受纳降雨径流后填料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揭示设施运行效率的衰减过程及机理,探索设施合理的使用寿命,以海绵城市LID设施为研究对象,从设施填料理化性质与水分入渗和污染净化能力的关系、入渗性能改变及污染物吸附饱和、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及运行寿命几个方面,通过文献资料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大多围绕LID设施结构、效果与影响机制展开,对其填料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入渗性能改变及污染物吸附饱和等缺乏系统研究,对设施运行效率的阶段性、动态化衰减过程研究鲜见报道,制约设施运行寿命的机理不明确,影响其合理使用。建议今后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1)明确LID设施填料在运行期间理化性质的动态演变过程,发展基于LID设施水量调控和污染物净化效果的新方法;(2)揭示填料入渗性能和污染物吸附量随运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从径流水质、材料两个方面探索海绵城市集中入渗条件下,LID设施不同填料发生堵塞和污染物吸附饱和的内在机理及驱动因子;(3)阐明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机制,建立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评价方法,进一步研究并确定LID设施合理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LID设施 理化性质 水分入渗 污染物净化 衰减机理 寿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土壤氮、磷、有机碳及重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超 谢潇 李家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33,共8页
[目的]研究陕西省西安市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土壤污染的影响,为城市雨水径流集中入渗工程技术的合理配置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安理工大学校园内运行8~9 a的2个雨水花园(RD_(1):受纳屋面径流雨水;RD_(2):受纳路面和屋面径... [目的]研究陕西省西安市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土壤污染的影响,为城市雨水径流集中入渗工程技术的合理配置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安理工大学校园内运行8~9 a的2个雨水花园(RD_(1):受纳屋面径流雨水;RD_(2):受纳路面和屋面径流的混合雨水)为研究对象。2016—2018年对雨水花园RD_(1)和RD_(2)监测了16~18场降雨事件,确定其径流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悬浮物(TSS),N,P,重金属的EMC浓度和雨水花园单位面积受纳污染物负荷量。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采集7次花园内不同土层深度处的土样,测定土壤中NH_(4)-N,NO_(3)-N,TN,TP,总有机碳(TOC)及Cu,Zn,Cd含量,明确其在土壤垂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RD_(1)径流中COD,TSS,NH_(4)-N,TN,TP的EMC浓度均大于RD_(2),而重金属小于RD_(2)。土壤NH_(4)-N和T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NO_(3)-N和T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50 cm以下不同深度土壤NO_(3)-N和TP含量大多大于0—50 cm土层。TOC含量随土层深度逐渐减小。0—30 cm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Cu和Z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而Cd主要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形式存在,雨水花园土壤重金属Cu,Zn,Cd与TOC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R~2>0.8)。[结论]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土壤氮、磷、重金属有一定的影响,NO_(3)-N和TP发生了淋溶,土壤NH_(4)-N和TN主要富集在0—50 cm土层,重金属主要富集在0—30 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花园 集中入渗 土壤N P TOC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内涵体系、编制逻辑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新卫 黎明 +3 位作者 吴悠 梁梦茵 梁宜 孔凡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9,共9页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本身概念清晰、内涵明确,与相关规划区别明显,肩负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并在落实目标任务过程中产生建立规划体系之需。(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遵循“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愿景、安排什么举措”的规划思路,形成“问题导向+格局塑造+区类调控+工程牵引”的编制逻辑。(3)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需要遵从“规划传导—政策引领—监管服务—要素集聚—适应性管理”工作路径。研究结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是引导生态修复活动科学开展的前提,需在明确该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基础上,遵循其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确保规划得到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概念内涵 规划体系 编制逻辑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芦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实践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尧 张茂省 +2 位作者 陈华军 魏欣 郭迟辉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128,共8页
流域生态系统是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要纽带,具有明确边界的国土空间地理单元,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实施单元。基于流域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 流域生态系统是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要纽带,具有明确边界的国土空间地理单元,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实施单元。基于流域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突出水资源涵养和科学利用措施,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流域划分为8个修复单元,实施13类工程措施,部署4个子项目,形成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体系,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和修复。研究结果表明,开展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控制佳芦河流域及沿岸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工矿与城镇水污染凸显、历史遗留矿山、农用地质量较低、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较弱等问题,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状况和减少入黄泥沙,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对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修复 黄土高原 山水林田湖草沙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佳芦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土整治区不同林地覆被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露 魏静 +1 位作者 孙增慧 范鸿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52,共7页
为了了解风沙土整治区不同林地覆被下的土壤特性,为沙地整治后的林木选种提供决策依据,在砒砂岩整治风沙土的工程项目中,按整治后5、10和15 a的年限分别采集表层(0~20 cm)土样,测定其土壤密度、含水量、有机质和碳酸钙。结果表明,在风... 为了了解风沙土整治区不同林地覆被下的土壤特性,为沙地整治后的林木选种提供决策依据,在砒砂岩整治风沙土的工程项目中,按整治后5、10和15 a的年限分别采集表层(0~20 cm)土样,测定其土壤密度、含水量、有机质和碳酸钙。结果表明,在风沙土整治区,不同林地下土壤密度和碳酸钙的大小为:天然荒草地>柠条>沙棘,其中,沙棘的土壤密度比柠条小3.10%,比荒草地小10.04%;沙棘的土壤碳酸钙质量分数比柠条小13.82%,比荒草地小37.66%。不同林地下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大小为:沙棘>柠条>天然荒草地。其中,沙棘的土壤含水量比柠条大21.71%,比荒草地大96.68%;沙棘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比柠条大9.48%,比荒草地的大55.64%。随着整治后林木种植年限的增加,其土壤密度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均增加,土壤含水量以整治后10 a的最大,而土壤碳酸钙质量分数随整治年限的增加而降低。综上,林木的种植对砒砂岩整治风沙土后的土壤结构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又以种植沙棘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风沙土 柠条 沙棘 含水量 有机质 碳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冻土坡面侵蚀过程特征研究
19
作者 苏远逸 陈田庆 +2 位作者 张盼盼 熊宇斐 李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共7页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区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在不同径流坡长条件下侵蚀之间的差异,在室内进行模拟冷冻和放水冲刷试验,采用3种径流坡长(2 m,4 m和6 m)和2种坡面类型(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定量研究了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和水沙...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区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在不同径流坡长条件下侵蚀之间的差异,在室内进行模拟冷冻和放水冲刷试验,采用3种径流坡长(2 m,4 m和6 m)和2种坡面类型(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定量研究了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和水沙关系。结果表明:(1)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均随着径流坡长的延长而缩短,在相同径流坡长条件下,冻土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较未冻坡面减少;(2)未冻坡面的平均产流量与平均产沙量和冻土坡面的平均产沙量均随着径流坡长的延长而增大,而冻土坡面的平均产流量随着径流坡长的变化无显著差异;(3)未冻坡面产流率和产沙率的关系分为缓慢和急速增加两个阶段,而冻土坡面的产沙率则随着产流率的增大而增大;(4)累积产流量与累积产沙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参数c的绝对值与径流坡长呈正比,并且冻土坡面大于未冻坡面。土壤冻结后使初始产流时间大大缩短,径流量的增加伴随着冻结土壤的不断融化导致冻土坡面侵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冻土坡面 侵蚀过程 水沙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铅污染土壤的淋溶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舒晓晓 魏雨露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23期64-66,共3页
为探究铅污染土壤在垂直方向的淋溶变化规律以及淋溶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室内淋溶试验,设置不同容重、不同粒径下铅污染土壤淋溶试验。结果表明,铅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不易随水下移,且D处理(ρ=1.4kg·cm^(-3))相比A处理(... 为探究铅污染土壤在垂直方向的淋溶变化规律以及淋溶对土体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室内淋溶试验,设置不同容重、不同粒径下铅污染土壤淋溶试验。结果表明,铅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不易随水下移,且D处理(ρ=1.4kg·cm^(-3))相比A处理(ρ=1.0kg·cm^(-3))水溶态Pb2+残留减少了102.5~357.4mg·kg^(-1),说明在重金属铅污染中,容重较大、土壤粒径较小的土壤更有利固化稳定重金属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淋溶 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