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演化博弈的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路径研究
1
作者 王晶 侯湖平 +2 位作者 许闯胜 张绍良 张少宁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5,共14页
研究目的:探究生态修复市场主体的演化博弈过程,助力纾解矿山生态修复资金不足、主体参与度低的问题,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进程。研究方法:演化博弈模型法,Matlab仿真模拟法。研究结果:(1)根据博弈均衡理论,将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分为... 研究目的:探究生态修复市场主体的演化博弈过程,助力纾解矿山生态修复资金不足、主体参与度低的问题,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进程。研究方法:演化博弈模型法,Matlab仿真模拟法。研究结果:(1)根据博弈均衡理论,将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分为完全非均衡、非均衡、亚均衡和稳定均衡4个阶段。(2)在完全非均衡阶段政府不激励社会投资方和公众参与;在非均衡阶段政府开始采取激励措施促进社会投资方和公众参与;在亚均衡阶段政府、社会投资方和公众三方共同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在稳定均衡阶段地方政府视市场发展状况逐步取消激励政策。(3)影响系统主体策略选择的因素与初始意愿无关;政府奖惩上限、政策执行度和市场投资收益率显著影响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进程。研究结论:通过建立矿山修复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调整不同阶段市场主体的奖惩上限和政策执行度,能够有效推动稳定均衡的矿山生态修复市场的形成,为高质量生态产品和高水平保护修复的需求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市场化 演化博弈论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下行压力下的生态修复产业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建中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1-184,共4页
在"三期叠加"背景下,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生态修复投入需求增加的困境。解决存量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按照生态产业化思路推进生态修复产业化。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化已经起步,处于小规模发展阶段,在一些领域已经出现了... 在"三期叠加"背景下,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生态修复投入需求增加的困境。解决存量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按照生态产业化思路推进生态修复产业化。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化已经起步,处于小规模发展阶段,在一些领域已经出现了很好的实践探索。亟待完善相应的产业政策,通过制度供给和政策引导,将生态修复产业打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产业化 产业化阶段 产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与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建议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张涛 余正伟 +2 位作者 舒思齐 许闯胜 舒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9-494,共16页
【研究目的】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责任。开展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已成为生态学领域国际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Costanza... 【研究目的】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责任。开展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已成为生态学领域国际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Costanza等于2014年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运用居民消费指数、人民币和美元购买力指数,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价模型,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对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采用热点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2019年度中国内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5.79万亿元人民币。中国青海省属于热点区域,黑龙江省属于次热点区域,贵州省和重庆省属于次冷点区域,陕西省属于冷点区域。【结论】针对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海岸带等“两区三带”地质本底和生态特征,提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地质调查建议:一是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开展冰川冻土消融、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调查;二是在东北地区开展森林质量、生态多样性和湿地资源调查;三是在黄河流域开展上游生态退化、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湿地萎缩调查;四是在长江流域开展上游水源涵养、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调查及下游河湖湿地退化调查;五是重点调查海岸线岸滩海浪侵蚀和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环境保护 热点分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与提升专栏导读
4
作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I0001-I0003,共3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充分展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等的固碳作用[1],用碳吸收抵消碳排放,对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地把握“双碳”工作节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治理 生态系统 资源环境约束 全球治理 永续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 战略决策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湖滨湿地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天慈 卢丽华 +5 位作者 刘国祥 单卫东 罗明 王军 周妍 王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4-283,共10页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对暖湿化气候下青海湖湖滨湿地的演变现状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研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水文分析计算结合实地调查,发现21世纪气候暖湿化进程下,青海湖水位升高2.1 m,入湖水量显著增加。2003—2016年的年均...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对暖湿化气候下青海湖湖滨湿地的演变现状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研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水文分析计算结合实地调查,发现21世纪气候暖湿化进程下,青海湖水位升高2.1 m,入湖水量显著增加。2003—2016年的年均径流量比1956—2002年的年均径流量增加了6.0亿m^3,湖面降水增加了3.8亿m^3,从最低水位到现状水位的湖滨淹没区面积为222 km^2。湖滨区的地下水位抬升,地势较低的河谷区沼泽草甸面积扩大11.7 km^2,溢出泉恢复,间歇性河流增加了近30条,间歇性湖泊(泡沼)恢复到1980年初的水平。同时,湖水位上升淹没了约23 km^2的湖滨沼泽和鸟岛部分区域,植被腐殖质、食物碎屑和鸟类沉积粪便进入湖泊,加之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牲畜粪便和垃圾流入青海湖,导致水深和光照适宜的湖滨区爆发刚毛藻水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湿地 气候暖湿化 径流 淡水泉 刚毛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