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下的生态保护修复转型思考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军 孙雨芹 +1 位作者 杨智威 彭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7-1304,共8页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动态演变的耦合系统。本文明晰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下生态保护修复的认知内涵,梳理了人地关系、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框架等耦合方法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动态演变的耦合系统。本文明晰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下生态保护修复的认知内涵,梳理了人地关系、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框架等耦合方法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要素关联的系统性不足、空间尺度统筹的联动性不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性不足等。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耦合视角下生态保护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包括强化系统目标进行模式与格局优化、跨层级联动统筹、高质量协同匹配等,以期为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修复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 转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关联演化认知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军 孙雨芹 +2 位作者 赵财胜 杨智威 彭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9-1296,共8页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要素的演化路径,通过对历史阶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的启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研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自然资源禀赋 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 关联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技术路径探索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妍 王金满 +4 位作者 陈妍 应凌霄 周旭 冯宇 景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9,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1)山水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应围绕NbS准则和指标要求,在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融入NbS理念,以有效指导工程实施;(2)将NbS作为山水工程的理论指引,应针对特定生态问题和修复对象,识别关键修复要素并选择对应工程技术;(3)串联关键生态系统要素、贯通区域(流域)—保护修复单元—场地三个尺度是将NbS融入山水工程,推动全要素、多尺度、多层级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结论:将NbS准则融入山水工程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是保证山水工程实施成效的关键,需尽快完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具体标准和范式,推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技术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要素空间配置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县域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吴雨恒 覃莉 +2 位作者 姚树荣 路乾 杨帆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9,共17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土地要素空间配置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国家促进城乡土地要素空间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举措之一,但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土地要素空间配置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国家促进城乡土地要素空间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举措之一,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和贡献往往被忽视,且存在争议。本文使用全国2006—2022年县域内增减挂钩项目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评估了县域内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内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地区生产总值水平,在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正向政策效应。县域内增减挂钩通过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和充实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邻近中心城市的地区、财政自给率较高的地区以及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增减挂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设统一的土地资源要素市场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减挂钩政策 县域经济 空间配置 要素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被引量:7
5
作者 罗明 张丽荣 +6 位作者 杨崇曜 朱振肖 孙雨芹 孟锐 张丽佳 王君 刘艳书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66-1374,共9页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危机之一,在以“爱知目标”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均未实现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变革性转型以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成为当务之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因其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多样...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危机之一,在以“爱知目标”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均未实现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变革性转型以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成为当务之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因其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权衡性和包容性等原则,成为应对全球危机的重要途径。该文通过分析机理和功能层面生物多样性和NbS的关系,阐明了NbS利用恢复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营养级来指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径,提出了利用NbS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重内涵,一是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目标,二是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在建立NbS和生物多样性关联认知的基础上,该文进一步梳理了NbS的概念内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一致性,以及NbS在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方法,归纳了NbS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国内外实践案例,讨论了NbS协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效益,展望了NbS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的愿景,以期为促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框架履约、推进NbS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系统过程 复杂性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沿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土地配置扭曲及其效率损失——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6
作者 王威 白羽萍 +1 位作者 胡业翠 王清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77-182,共6页
文章基于生产前沿理论和HK模型思路,分析了土地价格扭曲和技术扭曲导致TFP损失的理论机制,并借助典型案例区分析各类配置扭曲TFP损失及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TFP损失是由技术扭曲和价格扭曲共同导致的配置扭曲的结果。中... 文章基于生产前沿理论和HK模型思路,分析了土地价格扭曲和技术扭曲导致TFP损失的理论机制,并借助典型案例区分析各类配置扭曲TFP损失及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TFP损失是由技术扭曲和价格扭曲共同导致的配置扭曲的结果。中原城市群土地价格绝对扭曲程度,劳动力与土地价格相对扭曲程度严重且有加重趋势,技术扭曲有所改善;在中原城市群,土地价格绝对扭曲程度,资本、劳动力与土地价格相对扭曲程度的高低区域在时空分布上相似,其协同作用影响了TFP损失,豫东南和皖西数值较高;中原城市群土地价格扭曲TFP损失贡献处于主导地位且呈上升趋势,资本劳动力价格扭曲TFP损失表现为负向贡献且逐年减弱,两者导致TFP损失总体上升。中原城市群应以纠正土地配置扭曲为突破口带动资本、劳动力合理配置,以创新土地资源利用配置政策刺激要素配置结构调整,补偿TFP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配置扭曲 技术扭曲 价格扭曲 资源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损失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的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分区与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雨芹 王军 杨智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5-1324,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关键桥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出发,开展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是新时期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和协调区域间发展的重... 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关键桥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出发,开展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是新时期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和协调区域间发展的重要前提。以赤水河流域为研究区,以409个街道(镇)为评价单元,分析201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其中,高阶耦合(n=61)、高阶失调(n=140)、低阶失调(n=63)和低阶耦合(n=145)的供给变化量(z-score标准化)分别为1.7±2.1、−0.9±2.2、5.9±6.4和−0.1±0.5,需求变化量(z-score标准化)分别为0.6±1.1、2.1±2.4、0.7±2.4和−0.5±0.4。结合各区供需变化量本文提出了生态保育型、重点修复型、生态连通型、价值转化型等赤水河流域差异化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策略,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耦合关系 生态修复分区 生态修复策略 赤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对矿业废弃地重金属-微生物影响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魏洪斌 罗明 +1 位作者 张世文 周鹏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1-552,共12页
为筛选矿业废弃地最优生态修复技术模式,以广东韶关大宝山矿业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矿业废弃地布设生态修复小区试验,应用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壤基质改良材料与乔灌草配置相结合,研究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对矿业废弃地重金属和微生物的影... 为筛选矿业废弃地最优生态修复技术模式,以广东韶关大宝山矿业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矿业废弃地布设生态修复小区试验,应用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壤基质改良材料与乔灌草配置相结合,研究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对矿业废弃地重金属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矿业废弃地在乔灌草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试验小区5种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运能力不同,富集和转移系数总体表现为Cd>Cu>Zn>Pb,不同修复模式下植物对4种重金属的滞留效应总体表现为Pb>Zn>Cu>Cd;不同植物根茎叶重金属含量具有较大的差异,5种优势植物中湿地松和紫薇属于茎叶部的Cd富集型植物,车前草和大叶女贞属于根部囤积型植物,苎麻属于重金属规避型植物;不同处理均能显著降低重金属有效态Cd、Pb的含量,降低程度均超过了50%,修复材料的添加以及立体生态修复模式的构建显著增加了土壤不同细菌种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不同植被组合中高耐性乔灌草立体生态修复设计为最佳修复模式,可以作为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优选目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矿业废弃地 重金属污染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指引下中国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实施路径探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丽荣 罗明 +5 位作者 朱振肖 孙雨芹 金世超 杨崇曜 孟锐 张丽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56-1365,共10页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行动,包括将生物多样性及其多重价值纳入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流。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缔约方之一,在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行动,包括将生物多样性及其多重价值纳入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流。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缔约方之一,在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且成效显著。该文通过探讨解析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概念内涵,梳理总结我国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具体实践和阶段成效,对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围绕政府、企业、公众不同行为主体,提出新时期我国全方位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4个主要实施路径:(1)引入统一的行动框架;(2)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3)联动企业采取共同行动;(4)提高公众意识以促进其广泛参与,致力于将生物多样性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政策机制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为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价值 主流化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仰韶村遗址文化层土壤微形态研究
10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2 位作者 魏洪斌 曾佩慧 肖晓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4-1121,共8页
土壤微形态方法已广泛运用在遗址土壤研究中,可解读其蕴含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本研究在仰韶村遗址土壤前期研究基础上,采集多处文化层以及古土壤层、表土层,通过比较土壤微形态和理化性质差异,判别古人类用火和培土行为。结果表明:①用... 土壤微形态方法已广泛运用在遗址土壤研究中,可解读其蕴含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本研究在仰韶村遗址土壤前期研究基础上,采集多处文化层以及古土壤层、表土层,通过比较土壤微形态和理化性质差异,判别古人类用火和培土行为。结果表明:①用火影响的土壤基质主要呈红棕色,其中炭屑散乱分布,铁质垒结形成物主要呈团块状、碎屑状。细粒质受到火烧作用影响,经化学反应形成的铁质氧化物覆盖其上,显示出弱干涉色特征,多为无分离b-垒结。②培土影响的土壤中可以识别出人工痕迹,如平整的孔道和刮擦痕迹,紧密的不同土壤垒结之间存在清晰平整的界线,表明土壤被压实。部分细粒质受到人为刮擦作用影响,呈现条纹状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除包膜状和桥接状外,还出现填集状,这也表明土壤被压实。③发现贝壳和碳化植物等侵入体,土壤微结构呈现海绵状。总体而言,土壤的宏观特征和基本理化性状印证了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与古人类用火和耕作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形态 文化层 古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特性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杜韩初 王军 +1 位作者 王金满 马颖 《地质通报》 2025年第8期1371-1384,共14页
【研究目的】生态保护修复是应对生态系统退化、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耦合关系在生态修复中具有关键作... 【研究目的】生态保护修复是应对生态系统退化、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耦合关系在生态修复中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生态保护修复的研究逐渐从单一功能恢复转向多目标综合评估,而现有研究较少综合探讨生态修复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基于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梳理生态修复措施的空间尺度差异,分析生态修复如何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三维特性,并研究生态系统三维特性的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的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结果】研究发现,生态修复通过改善生态格局和生态功能,能够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与持续性,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耦合关系。通过总结已有的评价方法和选取指标,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耦合关系视角的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框架。【结论】未来要深化研究生态系统三维特性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究生态修复对生态系统三维特性的影响机制,加强并优化基于生态系统状况的生态修复成效评估体系研究,提出基于三维生态特性的生态修复成效评估体系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态修复评估方法,以期为生态修复的成效评估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