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市生态红线区高分辨率遥感精准监测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鹏 林聪 +2 位作者 杜培军 王欣 唐鹏飞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7-164,共8页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格的生态红线监管政策对于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生态红线精准监测的需求,以南京市生态红线区为研究区,利用北京二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了生态红线区...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格的生态红线监管政策对于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生态红线精准监测的需求,以南京市生态红线区为研究区,利用北京二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了生态红线区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与综合分析。针对北京二号数据的特点,设计了从数据预处理到面向对象分类的技术流程,获得了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专题图,分类总体精度达到91.65%。统计结果显示南京市生态红线区主体由林地、耕地、水体3种地表覆盖类型构成,3种地类分别占到整个研究区的33%,21%和25%;表征人类活动的建筑物和人工堆掘地等地类占比达到6%和2%。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多时相北京二号影像可以监测到中低分辨率影像难以识别的地表覆盖空间细节变化,达到生态红线精准、动态监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红线区 北京二号 精准监测 面向对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三号03星激光测高数据处理与复合测绘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国元 唐新明 +5 位作者 周平 陈继溢 刘诏 窦显辉 周晓青 王霞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1-439,共9页
资源三号03星是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的用于1∶50000立体测图的陆地遥感业务卫星,该星装备了业务化的激光测高仪,主要用于获取高精度高程控制点。论文针对资源三号03星激光测高数据,研究了标准化测绘处理流程和高程控制点提取方法,在内蒙... 资源三号03星是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的用于1∶50000立体测图的陆地遥感业务卫星,该星装备了业务化的激光测高仪,主要用于获取高精度高程控制点。论文针对资源三号03星激光测高数据,研究了标准化测绘处理流程和高程控制点提取方法,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和江苏苏州开展了精度验证,并选择黑龙江和河北两个实验区开展了复合测绘应用验证。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资源三号03星激光点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平坦区域高程精度为(0.051±0.232)m,在江苏苏州城市建成区的激光点总体精度为(0.414±6.213)m,经高程控制点提取和质量标记后的激光点高程误差为(-0.526±0.624)m,能满足1∶50000测图高程控制需求。复合测绘应用表明,利用资源三号03星激光高程控制点,立体影像高程精度在黑龙江平坦地区能从5.27 m提高到2.58 m,河北太行山区能从11.25 m提高到4.45 m;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区,资源三号03星激光高程控制点均能有效提高立体影像的高程精度并满足1∶50000测图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三号03星 激光测高 复合测绘 高程控制点 全球测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包鄂榆城市群遥感土地覆被产品评估分析与集成学习 被引量:1
3
作者 夏子龙 杜培军 +3 位作者 郭山川 方宏 张伟 潘小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7-1379,共13页
近年来国内外生产了多个大范围、中高分辨率的土地覆被产品,但这些产品在旱区城市群的可靠性还缺乏验证。评估不同产品在旱区城市群的空间一致性和分类精度,探究如何集成现有数据生产精度更高的产品,有助于推动和完善该区域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生产了多个大范围、中高分辨率的土地覆被产品,但这些产品在旱区城市群的可靠性还缺乏验证。评估不同产品在旱区城市群的空间一致性和分类精度,探究如何集成现有数据生产精度更高的产品,有助于推动和完善该区域相关研究。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现有5种主要土地覆被产品[GlobeLand30、GLC_FCS30、CLCD、FROM_GLC30和ESA WorldCover(ESAWC)],从主要地类的构成相似性、空间一致性和分类精度3个方面分析这些产品在呼包鄂榆城市群土地覆被的空间差异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多产品集成学习方法,融合5种土地覆被产品形成新土地覆被产品。结果表明:(1)5种产品对呼包鄂榆城市群土地覆被的总体构成和空间分布描述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同产品中分类完全一致和高度一致区域占呼包鄂榆城市群总面积的68.79%,其中草地识别的一致性最高。(2)5种产品的总体精度在67.83%~76.96%之间,其中ES⁃AWC产品的总体精度最高(76.96%),其次是GLC_FCS30(75.34%),所有产品在林地、草地、水体和裸地分类中精度较高,在灌木、湿地等占比较小的地类中精度较低。(3)提出的集成学习方案可以充分整合已有产品,实现多种土地覆被产品的集成应用,新产品分类精度达到83.36%,相较原始产品分类精度提高6.40%~15.53%。研究结果可以为旱区城市群专题研究选择和生产土地覆被产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产品 空间一致性分析 精度评价 数据集成 呼包鄂榆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激光点云与立体卫星影像的露滩地区精准测绘
4
作者 王宗伟 陆敏燕 范仪琳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1,共7页
为解决露滩地区立体卫星影像精准测绘的难题,利用立体光学卫星影像与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点云数据在几何定位方面的互补特性,提出了以高精度LiDAR点云数据作为广义控制的立体光学卫星影像高精度测绘方法。首先,... 为解决露滩地区立体卫星影像精准测绘的难题,利用立体光学卫星影像与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点云数据在几何定位方面的互补特性,提出了以高精度LiDAR点云数据作为广义控制的立体光学卫星影像高精度测绘方法。首先,对LiDAR深度图与光学卫星影像进行匹配,提取同名点对作为广义控制;然后,将影像和控制一起作为输入进行平差,完成影像准确几何定位;最后,以LiDAR点云数据作为引导,结合多基线、多基元的匹配算法和GRM(geomorphologic refined matching)算法,自动提取露滩地区高精度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利用激光点云和立体卫星影像数据,运用摄影测量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生产露滩地区高精度的地形图,对于露滩地形精准测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光学卫星 LIDAR点云 几何定位 DSM自动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相遥感影像样本迁移模型与地表覆盖智能分类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培军 林聪 +3 位作者 陈宇 王欣 张伟 郭山川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55-966,共12页
利用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重建过去几十年的地表覆盖是实现时空多维地理场景感知与动态建模的基础,但存档历史遥感影像分类面临样本选择难、多时相影像协同解译水平低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已有土地覆盖产品与对应遥感影像中几何及属... 利用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重建过去几十年的地表覆盖是实现时空多维地理场景感知与动态建模的基础,但存档历史遥感影像分类面临样本选择难、多时相影像协同解译水平低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已有土地覆盖产品与对应遥感影像中几何及属性特征约束的样本时空迁移方法,将迁移获得的训练样本嵌入多时相地表覆盖分类框架,获得多期地表覆盖分类结果,实现历史时期地表环境的智能感知与动态制图。太湖流域多时相分类的结果表明,无监督样本迁移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先验几何约束和光谱属性,从参考地表覆盖产品中快速获得可靠的训练样本,多时相分类精度均高于89%,满足大区域多时相地表覆盖的分类需求,为地理环境演变建模提供了有效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分类 地表覆盖 迁移学习 聚类分析 变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多源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融合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高建东 王勇 +1 位作者 安江雷 姜俊狄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8-162,172,共6页
本文利用精密水准、GNSS和时序InSAR 3种技术手段开展多源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融合研究。首先统一3种监测手段的时空基准,然后采用Bland-Altman方法分析监测结果一致性,并采用曲面拟合方法建立监测数据间的模型关系,得到综合精密水准、GNS... 本文利用精密水准、GNSS和时序InSAR 3种技术手段开展多源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融合研究。首先统一3种监测手段的时空基准,然后采用Bland-Altman方法分析监测结果一致性,并采用曲面拟合方法建立监测数据间的模型关系,得到综合精密水准、GNSS和时序InSAR优势的面状监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沉降区域位于沛县安国镇、龙固镇、朱寨镇、大屯街道及丰县分凤城街道,矿产资源开采是导致区域沉降的主要因素。监测周期内的最大沉降速率为29.8 mm/a,地面沉降速率超过10 mm/a的沉降区面积为2 018.8 km~2,占总面积的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监测 时序InSAR GNSS 水准测量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栖类衰退研究进展
7
作者 戴文昱 吴朝宁 +2 位作者 余博洋 刘耘志 王结臣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93-3613,共21页
近年来两栖动物在全球范围内面临严重威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地理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两栖类衰退问题的研究成果,从态势及成因两方面对两栖动物衰退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全球两栖物种的衰... 近年来两栖动物在全球范围内面临严重威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地理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两栖类衰退问题的研究成果,从态势及成因两方面对两栖动物衰退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全球两栖物种的衰退形势较为严峻,衰退成因复杂,对两栖动物衰退成因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主要因素包括栖息地丧失和改变、气候变化、UV-B辐射、壶菌病、化学污染、外来物种的引入、过度利用及物种特征因素等。其中,栖息地丧失是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威胁,气候变化对两栖动物的威胁逐渐上升,加剧了它们的生存危机。这些因素往往会共同作用于两栖动物,驱动两栖动物的衰退。结合中国的两栖动物保护现状提出若干保护建议,包括:(1)加强中国两栖动物监测网络建设;(2)优化两栖动物保护的保护区;(3)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危害两栖动物的非法行为。针对两栖类衰退研究存在的发展空间提出,未来可借助更多新技术,与地理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互动,持续地开展两栖动物的监测及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衰退态势 威胁因素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丧失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滩底栖微藻-泥沙组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8
作者 周怡 张荷悦 +5 位作者 康梦涵 谷玉先 杨洪燕 龚明劼 周曾 张亚楠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2,共12页
潮滩的泥沙组分与底栖微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潮滩生态系统稳定和地貌演变。为探究底栖微藻对泥沙组分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江苏条子泥典型粉砂淤泥质潮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阐明了底栖微藻与泥沙组分的时空... 潮滩的泥沙组分与底栖微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潮滩生态系统稳定和地貌演变。为探究底栖微藻对泥沙组分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江苏条子泥典型粉砂淤泥质潮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阐明了底栖微藻与泥沙组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底栖动物活动、沙源等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季节性及空间性变化导致了底栖微藻生物量与沉积物粒径分布的时空差异性,秋冬季底栖微藻生物量高出春夏季18.6%,约50%底栖微藻分布于表层0~1cm,春夏季中值粒径高出冬季17.8%;潮沟两侧水动力差异导致底栖微藻生物量与泥沙组分的同步突变现象,凸岸区域淤积作用明显,细颗粒泥沙大量沉积,中值粒径减小约75%且微藻生物量增幅最高达113%,而凹岸区域侵蚀强烈,中值粒径增幅最高可达213%,生物量降低约76%;环境条件和微藻群落组成共同驱动底栖微藻与泥沙组分关系的时空变化,春秋季因温度及光照适宜,底栖微藻生物量与细颗粒泥沙组分含量的相关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夏冬季因气候极端,次表层相关性最高,夏季多样化的微藻群落增强了对各组分泥沙的生物稳定作用,而冬季硅藻的优势地位加强了对黏土及细粉砂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底栖微藻 泥沙组分 生物稳定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LiDAR的库容曲线更新技术
9
作者 王宗伟 石一凡 +1 位作者 陆敏燕 黄博超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2,149,共6页
库容曲线是水库调蓄管理的基础数据,其精度影响水库各项功能的发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设计的库容曲线已不能满足管理要求,传统的库容曲线推求方法效率低下、更新成本较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载LiDAR和水位监测的库... 库容曲线是水库调蓄管理的基础数据,其精度影响水库各项功能的发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设计的库容曲线已不能满足管理要求,传统的库容曲线推求方法效率低下、更新成本较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载LiDAR和水位监测的库容曲线更新方法,采用枯水期时LiDAR进行航摄,通过对机载LiDAR点云进行数据处理、构建DEM模型、提取水位-面积-库容等,从而实现库容曲线的更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出的库容曲线与实际相吻合,结果正确、科学可信,能实现库容曲线的快速更新,可为水资源管理、区域调蓄洪水和抗旱减灾等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DAR 水位-面积-库容 库容曲线 DSM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000–2020年积雪反照率遥感产品
10
作者 肖鹏峰 胡瑞 +2 位作者 张正 秦棽 李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3期33-44,共12页
积雪反照率是积雪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的比值,它量化了大气与积雪之间的辐射相互作用,在局部或全球能量收支平衡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渐近辐射传输模型发展了适应中国区域积雪特点的反照率反演算法,以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作为输入,... 积雪反照率是积雪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的比值,它量化了大气与积雪之间的辐射相互作用,在局部或全球能量收支平衡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渐近辐射传输模型发展了适应中国区域积雪特点的反照率反演算法,以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作为输入,生产了中国2000–2020年积雪反照率的逐日和八天合成去云的遥感产品。利用多种地面站点和样方的积雪反照率观测数据,对产品开展综合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产品的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平均偏差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产品可为我国积雪资源分布调查提供数据支持,满足我国辐射、气候、环境、生态等相关研究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2020 中国 积雪反照率 遥感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测高数据的2002~2018年太湖水位变化监测 被引量:7
11
作者 常翔宇 蔡宇 柯长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95-1308,共14页
针对传统水位监测方法的弊端以及太湖水位变化监测的现实需求,基于Envisat和Cryosat-2测高数据,采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2002年6月~2018年12月近20a的水位以及周期变化,并应用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从气象因素和人... 针对传统水位监测方法的弊端以及太湖水位变化监测的现实需求,基于Envisat和Cryosat-2测高数据,采用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2002年6月~2018年12月近20a的水位以及周期变化,并应用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从气象因素和人为影响两方面分析其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原因.结果表明:Evnisat/RA2L2GDR数据和Cryosat-2/SIRAL L2GDR数据测量精度较高,与实测水位的季、年尺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和0.845,可以进行长时间序列水位变化的监测;多年来太湖平均水位1.379m,最高水位为2016年6月的2.252m,最低水位为2011年10月的0.832m,每年1~4月水位逐渐上涨,在6月前后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在年末出现轻微抬升,且太湖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最低,极差0.041m;在太湖近20a的水位变化中存在10~20个月、15~30个月以及40~60个月3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且40~60个月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最为强烈;以2015年4月份为分界点,在此之前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此后水位呈上升趋势,并且在2003年3月与2004年12月水位发生显著突变;21世纪前10a太湖水位主要受控于气象因素,此后人为干预的影响逐渐加剧,使其与自然状态呈现出不一样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水位变化 Envisat/RA-2 Cryosat-2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分层的浅海水深遥感反演方法 被引量:6
12
作者 楚森森 程亮 +2 位作者 程俭 张雪东 刘晋铭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卫星水深反演是水深测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Stumpf比值算法和Lyzenga多项式算法应用广泛并诞生了大量改进算法,但这些算法没有顾及不同光谱的测深极限与适用范围,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光谱分层的水深反演方法。首先,根据红、绿、蓝光... 卫星水深反演是水深测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Stumpf比值算法和Lyzenga多项式算法应用广泛并诞生了大量改进算法,但这些算法没有顾及不同光谱的测深极限与适用范围,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光谱分层的水深反演方法。首先,根据红、绿、蓝光谱对水体的穿透能力差异,提出一种基于影像本身的无参数光谱分层策略,提取红光层、绿光层、蓝光层;然后,根据不同光谱层的波段测深性能,分光谱层构建水深反演优化模型,获取浅海水深反演结果。以我国南沙海域长线礁和美属维尔京群岛巴克岛为实验区,本文方法对经典Stumpf比值算法和Lyzenga多项式算法进行改进后,水深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0.41~0.89 m、0.35~0.65 m、4%~19%,尤其在红光层,即水深较浅区域,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58%~149%,精度提升明显。因此,改进算法在提高卫星水深反演效果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谱 浅海 水深反演 Sentinel-2 Stumpf算法 Lyzenga算法 光谱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森林虫害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先轶 张永光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9-140,共12页
遥感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森林虫害扰动的时空格局,并预测其暴发状况,为区域尺度的森林管理和政策提供指导。文章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研究区,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将LandTrendr算法(基于Landsat的干扰和恢复趋势检测算法)和随... 遥感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森林虫害扰动的时空格局,并预测其暴发状况,为区域尺度的森林管理和政策提供指导。文章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研究区,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将LandTrendr算法(基于Landsat的干扰和恢复趋势检测算法)和随机森林(RF)分类器相融合识别了1999~2015年森林虫害的暴发区域与严重程度,分析其时空格局,解析了驱动虫害暴发蔓延的关键因子,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对虫害暴发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样本点独立验证,提出的森林虫害扰动遥感方法识别准确率达87.1%,与航空调查数据识别准确率接近,森林虫害暴发具有明显时空分异特征;2)原生的虫害暴发地区,其前期的扰动历史或地形因素比其他因素更易造成虫害扰动;3)森林生态系统对虫害暴发的生理性响应早于结构性响应,未来可以利用森林的叶绿素荧光等生理指数来提早监测和预警森林虫害扰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虫害扰动 陆地卫星 干扰恢复趋势检测算法 随机森林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城区居住用地附属绿地对生态连通性影响——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焦亚楠 李飞雪 +2 位作者 陈振杰 张启舜 赵鑫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607,共12页
文章通过识别生态源地、提取居住用地附属绿地,基于最小阻力模型,分析居住用地附属绿地支持与阻隔生物流通情景下的生态网络,探讨居住用地附属绿地对高密度城区生态连通性的影响,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1)福田区中部莲花山公园、东部... 文章通过识别生态源地、提取居住用地附属绿地,基于最小阻力模型,分析居住用地附属绿地支持与阻隔生物流通情景下的生态网络,探讨居住用地附属绿地对高密度城区生态连通性的影响,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1)福田区中部莲花山公园、东部荔枝公园、南部皇岗公园生态连通性受其周围居住用地内连片或连续分布的带状附属绿地影响较大。2)居住用地附属绿地对生态连通性的影响体现在减小廊道阻力,其中对中阻力廊道的影响最大(单位成本距离下降29.2%);使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连片;能缓解在高密度建成区中的狭窄低阻力通道处形成夹点的情况。3)不同居住用地附属绿地连通情景下、不同阻力阈值下生态网络中重复出现的生态夹点被定为是最具有保护价值的一级夹点。根据不同情景下重复出现的生态夹点位置的重要性等级分类,针对性提出支持城市生态连通性的保护措施。建议加强新洲路福民路交汇处等一级夹点4处,优先保护靠近源地且位于源地间拓扑连接上的、规模超过平均规模5920.22 m^(2)的居住用地附属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用地附属绿地 生态网络 电路理论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高密度城区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耕性评价与多目标权衡的耕地布局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炳元 黄秋昊 +2 位作者 阳艳 郑锦浩 陈逸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40-249,共10页
为探索各种空间因素作用下耕地未来空间布局的发展方向及其管控策略,该研究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常州市为例,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土地资源可耕性评价模型,并分别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计算城市发展潜力和生境保护潜力,最后使用蚁群优... 为探索各种空间因素作用下耕地未来空间布局的发展方向及其管控策略,该研究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常州市为例,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土地资源可耕性评价模型,并分别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计算城市发展潜力和生境保护潜力,最后使用蚁群优化算法实现权衡多目标的耕地空间配置模拟并划定优化分区。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资源可耕性评价发现,常州市不可耕作区中有168.25 km^(2)现状为耕地,高度可耕作区中有254.11 km^(2)为非耕地,耕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2)对比不同情景下的耕地空间配置结果,确定城市发展-生境保护-集中耕作情景取得了最理想的效果,平均可耕作潜力为0.9387,有助于优化耕地资源合理布局。3)统筹耕地空间配置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将常州市划分为核心保护区、质量提升区、潜力储备区、建设缓冲区、生态保育区共5区并提出差异化的优化管控策略。该研究的技术路径和结果对于重新认识区域耕地资源本底、有效调节土地资源错配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布局优化 多目标权衡 机器学习 蚁群优化算法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类活动视角的中国陆域荒野地评估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云昊 余博洋 +2 位作者 吴朝宁 李思青 王结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4-3854,共11页
随着人类活动逐渐增加,自然生境向人工基质的转换已成为全球野生动物生存的严重威胁,准确识别荒野地的空间范围对生态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利用较高精度的新型数据,考虑区域尺度上的地理特征构建指标模型,并识别国... 随着人类活动逐渐增加,自然生境向人工基质的转换已成为全球野生动物生存的严重威胁,准确识别荒野地的空间范围对生态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利用较高精度的新型数据,考虑区域尺度上的地理特征构建指标模型,并识别国家尺度荒野地的实践还较少。从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视角出发构建荒野地识别模型,首先考虑微观视角下人类活动对复杂地理环境的响应特征,构建多要素综合的人类非持续性活动强度计算模型;引入新型数据源,构建空间特征提取算法并建立人工环境和光污染影响指标,明确人类长期活动区;刻画可能的荒野地空间范围,并定量评价其荒野程度。对中国陆域荒野地的识别结果表明:(1)基于人类活动视角构建的荒野地识别模型可有效模拟中国陆域范围内的荒野度分布,其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2)中国荒野地占中国陆域面积的22.47%,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等地区;(3)结果与基于人类足迹法的荒野地数据对比,重合率超过80%,表现出良好的识别能力,且为部分区域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识别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野地 人类活动 可达性 光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胁迫下野生动物生境变迁研究——以中国仰鼻猴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淑洁 钱天陆 +2 位作者 李思青 吴朝宁 王结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735-5745,共11页
人类活动是威胁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难民物种”受人类活动干扰被限制在了次优的栖息地。以我国受威胁情况较为严重的珍稀物种仰鼻猴为例,基于地形变量、人类活动变量、气候变量及古今分布点(历史时期:20世纪... 人类活动是威胁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难民物种”受人类活动干扰被限制在了次优的栖息地。以我国受威胁情况较为严重的珍稀物种仰鼻猴为例,基于地形变量、人类活动变量、气候变量及古今分布点(历史时期:20世纪前;现今时期:20世纪至今)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对其古今生境开展预测,结果表明:古今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仰鼻猴丧失了我国东部921756km^(2)的适宜生境,保留适生区内的生境质量下降,新增适生区分散且破碎,仰鼻猴重新适应了历史时期的次适生区甚至不适生区。古今以来,仰鼻猴对气候变量适应能力的改变远小于对地形变量,与可以自由选择适宜生境时相比,现今时期的仰鼻猴生境内的海拔更高、地形起伏度更大,最冷月最低温以及年度气温变化的适宜范围相比更窄,仰鼻猴提高了对多种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但同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升高,并面临着种群隔离度增加等风险,已无法占据最佳生态位。建议关注现有适宜生境附近的人类活动强度,尽可能减少与仰鼻猴产生空间或资源的竞争,加强对该物种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鼻猴 MaxEnt模型 人类活动胁迫 生境变迁 环境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用地密度分布及其演化:形态模型和过程模型的对比
18
作者 董婷 田永淇 +2 位作者 徐向东 许刚 焦利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24,共12页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城市用地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方法:圈层分析法,形态模型(ULD)和过程模型(GMP)。研究结果:(1)城市用地密度从城市中心向外逐渐非线性衰减,呈现反S形分布,城市中心吸引和...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城市用地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方法:圈层分析法,形态模型(ULD)和过程模型(GMP)。研究结果:(1)城市用地密度从城市中心向外逐渐非线性衰减,呈现反S形分布,城市中心吸引和土地资源稀缺性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2)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郊区增长速度快于核心区,导致城市紧凑度下降,突显了合理管控城市边界的重要性;(3)城市紧凑度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反映了从分散扩张到集中利用的空间模式转变;(4)对于多中心等复杂形态城市,引入新参数可以进一步提升过程模型的拟合优度。研究结论:本文揭示了城市用地密度空间衰减的形态特征和过程机理,形态和过程模型为定量理解城市用地密度空间格局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用地密度 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 城市紧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方法的中国陆地碳汇估算
19
作者 张志枨 王训梅 +4 位作者 王军 阎然 才其骧 何维 居为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42,共14页
利用自下而上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EPS和VEGAS以及自上而下的OCO-2 v10 MIP中多个大气反演优化结果,评估了中国2015~2019年碳汇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并结合中国四大地理分区边界和土地利用数据,进一步梳理了中国四大分区以及森林、草地、灌... 利用自下而上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EPS和VEGAS以及自上而下的OCO-2 v10 MIP中多个大气反演优化结果,评估了中国2015~2019年碳汇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并结合中国四大地理分区边界和土地利用数据,进一步梳理了中国四大分区以及森林、草地、灌丛和农田4种主要生态系统的碳汇强度。总体上,2015~2019年期间,中国陆地碳汇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BEPS、VEGAS和OCO-2 v10 MIP模型中估算的年均碳汇分别为0.38±0.04 Pg(C)a^(-1)、0.22±0.03 Pg(C)a^(-1)和0.54±0.05 Pg(C)a^(-1),这表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估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夏季(6~8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CO_(2)的吸收最强。在区域碳汇统计上,BEPS和OCO-2 v10 MIP的集合平均结果一致显示中国南方地区碳汇规模最大,而VEGAS表明中国北方地区碳汇较强。另外,BEPS和OCO-2 v10 MIP的集合平均结果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最强,强度分别为0.21±0.02 Pg(C)a^(-1)(47.2%)和0.26±0.02 Pg(C)a^(-1)(46.0%)。VEGAS则显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为0.06±0.04 Pg(C)a^(-1)(23.9%),略低于农田生态系统。总体而言,森林生态系统是中国显著的碳汇区域,但不同方法欲得到一致的碳汇分布和强度仍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碳汇 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模型 大气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重力调查成果在江苏地区高精度水准测量改正中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义平 吴波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130,155,共6页
本文分析了空间重力异常精度对水准测量高差重力异常改正的影响。在江苏两处试验区分别采用实测重力和布格异常数据库两种改正方法,计算测段重力异常改正值,对比两者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未顾及地形起伏的实测重力点分布是导致两种改正... 本文分析了空间重力异常精度对水准测量高差重力异常改正的影响。在江苏两处试验区分别采用实测重力和布格异常数据库两种改正方法,计算测段重力异常改正值,对比两者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未顾及地形起伏的实测重力点分布是导致两种改正方法改正值差异大的主要因素;地形起伏较大区域,水准线路出现转折或倾斜过大时,需加测重力,采用实测重力进行水准测量高差重力异常改正;平坦小区域内,利用布格异常数据库与实测重力进行水准测量高差重力异常改正的精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重力调查 重力异常改正 布格异常 实测重力 高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