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采矿权退出补偿方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智雨 王娟 +1 位作者 刘鑫 郭琳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0-14,共5页
在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中,妥善处理采矿权退出补偿方式是平衡生态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关键。研究深入剖析自然保护地内采矿权退出补偿方式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揭示了其存在的复杂性特征。这种复杂性归因于三方面,一是补偿范... 在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中,妥善处理采矿权退出补偿方式是平衡生态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关键。研究深入剖析自然保护地内采矿权退出补偿方式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揭示了其存在的复杂性特征。这种复杂性归因于三方面,一是补偿范围模糊笼统,直接损失范围不统一,间接损失常被忽略;二是补偿标准设定粗略,未体现分类管理原则,缺乏科学评估方法,且补偿结果的可接受性低,影响了补偿标准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三是补偿手段平面单一,资金补偿受限于财政压力与评估难题,而非资金补偿方式面临操作复杂和难以落地执行。鉴于此,有必要完善目前的补偿方式,具体而言:在补偿范围上,应公平合理地认定直接损失,基于权益限制的区别划分具体赔偿内容,且扣除公平负担,同时全面考虑间接损失。在补偿标准上,应根据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和功能分区制定三类补偿标准,并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法与可比销售法等科学方法来确定补偿金额,同时确保补偿的公正性。在补偿手段上,应优化资金补偿的筹措机制,并强化非现金补偿方式的制度化衔接。最终,在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形成采矿权退出补偿方式的制度合力,以最严密的法治思维促进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管理 采矿权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采矿权退出补偿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开发边界管控机制完善对策研究
2
作者 余星涤 李勇 +2 位作者 涂梦昭 占晓林 邵其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83,共6页
当前,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将由“怎么划”转向“怎么管”。由于城镇开发边界规划管理逻辑与原有的指标规模管控逻辑相比发生了变化,加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城镇空间布局的诸多不确定性,地方在城镇开发边... 当前,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将由“怎么划”转向“怎么管”。由于城镇开发边界规划管理逻辑与原有的指标规模管控逻辑相比发生了变化,加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城镇空间布局的诸多不确定性,地方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为此梳理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国内外探索,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新时期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的新要求入手,结合现有的用途管制管理逻辑,提出完善城镇开发边界管控机制的对策,以为下一步优化城镇开发边界管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开发边界 管控机制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城镇化 多规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和预警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毕云龙 牛方曲 +2 位作者 李伟 齐瑞 杨壮壮 《中国矿业》 2021年第6期65-73,共9页
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发展问题,制约了其转型升级。加强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研究有利于全面评估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合理有效的预警机制为其发展方向调整提供依据。本文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 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发展问题,制约了其转型升级。加强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研究有利于全面评估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合理有效的预警机制为其发展方向调整提供依据。本文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基于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结果和现实情况,对其预警机制从前期到中远期具体措施进行了初探,为建立预警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城市脆弱性 预警机制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视阈下矿区生态修复制度优化:以《矿产资源法》修订为契机 被引量:7
4
作者 郭琳琳 杜雪明 《中国矿业》 2023年第S02期13-17,共5页
矿区生态修复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国家及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但在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背景之下,矿区生态修复还面临资金短缺、市场机制不健全等... 矿区生态修复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国家及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但在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背景之下,矿区生态修复还面临资金短缺、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难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法律制度的相对滞后性不无关联。对此,本文建议借《矿产资源法》修订之际,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矿区生态修复制度立法。在宏观思路方面,坚持源头治理、自然恢复、价值转化、强化责任等基本原则;在微观措施方面,修复理念践行系统修复模式、修复方案突出将资源变资产的市场运行机制、修复方式强化自然恢复、修复资金重在盘活来源、修复保障引入生态信用制度等,综合推动实现矿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矿产资源 生态修复 矿区 和谐共生 矿产资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评估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23
5
作者 鞠建华 韩见 冯聪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5,共12页
我国各类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和结构不均衡,大型单一富矿不足,共伴生、低品位矿多,这种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必须走综合利用的发展路线和模式。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矿产资源勘查、采选、冶炼、加工和应用产业体系,综合开发... 我国各类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和结构不均衡,大型单一富矿不足,共伴生、低品位矿多,这种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必须走综合利用的发展路线和模式。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矿产资源勘查、采选、冶炼、加工和应用产业体系,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油气采收率高位平稳,煤炭平均开采回采率达到70%,铁矿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保持在80%左右,有色金属矿种采选指标稳中有升,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步伐加快,缓解了生态环境压力。我国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基本保持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近年来,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部分矿产增储上产乏力或有下降趋势,产业链上游压力增大,大力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保障我国资源安全供给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培育发展矿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本文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本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认为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前景好,并提出了全面构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五大支撑体系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综合利用 共伴生矿 废石 尾矿 支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琳琳 周怀龙 +2 位作者 赖天雯 姜杉钰 特尼贡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128,共8页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矿产资源丰富,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必要性,梳理了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政策法规基础,...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矿产资源丰富,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必要性,梳理了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政策法规基础,对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是对矿业绿色发展所增加成本或限制矿产资源开发而造成经济损失的补偿,包含了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补偿和下游对上游的横向补偿。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家层面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路径,是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大背景下的一项任务分支。当前,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已有一定的法律政策基础,但针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则存在制度供给不足、范围有待细化、标准尚待明晰、方式略显单一、资金来源较为狭窄等困境问题。研究认为,建立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需要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同步搭建实施平台、规范资金筹集、探索多元化的补偿方式等。同时,为推动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落地,还需要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快建构具体规定和细则、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以提供精细化的制度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矿产资源 生态补偿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历史演进、地方实践与体系构建 被引量:4
7
作者 毕云龙 谭丽萍 +2 位作者 涂梦昭 李颖 余星涤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5,共8页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历史演进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难点,充分吸收地方实践经验,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研究结果显示: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源于土地用途管制,并逐步发展到自然资源全要素的用途管制,管制... 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历史演进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难点,充分吸收地方实践经验,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研究结果显示: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源于土地用途管制,并逐步发展到自然资源全要素的用途管制,管制的目标也拓展到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各地在探索中积累了经验,但也面临工作上的阶段性难点;③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包括调查评价、规划计划、空间准入、用途转用、规划许可和监测监管。基于此,应加快推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构建,理清各环节的运作机理,明确各环节的传导机制,细化各层级的实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历史演进 地方实践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叠矿产资源权利配置的规则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董彪 孟祥舟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5,63,共5页
矿业权重叠是矿产资源重叠的自然现象与权利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隐含着权利的共时性要求。为了避免不同矿业权人之间因权利冲突减损安全和效率价值,需要完善或者构建重叠矿业权的设立规则、行使规则和处置规则。设立规则包括:基于物... 矿业权重叠是矿产资源重叠的自然现象与权利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隐含着权利的共时性要求。为了避免不同矿业权人之间因权利冲突减损安全和效率价值,需要完善或者构建重叠矿业权的设立规则、行使规则和处置规则。设立规则包括:基于物权排他性的权利设置规则、矿业权重叠预警和行政机关自由裁量规则、一并申请规则、在先权利人优先申请规则、在先矿业权人同意或申请人承诺前置规则。行使规则包括:矿业权设立行为与行政许可行为相区分规则、相邻关系规则、资料与信息共享规则、在先权利保护规则、战略性稀缺资源矿业权优先规则。处置规则包括:意定主义路径的处置规则和法定主义路径的处置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重叠 矿业权重叠 设立规则 行使规则 处置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CF模型的城市人口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9
作者 田丽君 晁晖 +1 位作者 王春磊 焦琳琳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191,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在控制其他驱动变量的条件下,研究某种因子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效应仍然面临一定挑战。该文首先以中国地级市尺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数据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方法...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在控制其他驱动变量的条件下,研究某种因子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效应仍然面临一定挑战。该文首先以中国地级市尺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数据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别分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贝叶斯因果森林(Bayesian causal forest,BCF)模型,在控制混杂因子的基础上,得到了2005—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因果效应,结果呈现出“U”型曲线特征,探究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最后,基于上述分析,针对不同地区提出合理减排政策建议。研究可为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空间异质性 空间相关性 贝叶斯因果森林模型 因果效应 城市人口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全类型全流程农业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构建思路——基于制度演进逻辑与实证分析
10
作者 毕云龙 李颖 +3 位作者 相洪波 涂梦昭 邢博 谭丽萍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48,共8页
在梳理我国农业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演进历程和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农业空间用途管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农业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提出构建“明确对象—分类管控—流程管理—协同治理—智慧监管”全域全类型... 在梳理我国农业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演进历程和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农业空间用途管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农业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提出构建“明确对象—分类管控—流程管理—协同治理—智慧监管”全域全类型全流程农业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的设想。在完善农业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明确其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细化分区分类、全流程和协同治理的农业空间用途管制配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空间 用途管制 实践探索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深化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聪 张鸿莹 杜雪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22,共4页
建立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是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积极有序推动权益金制度改革有助于厘清“税、费”关系,深化和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本次改革在所有者权益的体现方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执行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增... 建立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是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积极有序推动权益金制度改革有助于厘清“税、费”关系,深化和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本次改革在所有者权益的体现方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执行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增加矿山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对探矿权征收出让收益缺乏现实依据,重复体现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者权益等问题。建议从理论上明确资源税的属性,调整矿业权出让收益的征收方式,组织开展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实施效果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矿业权 资源税 权益金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江城市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耦合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壮壮 王亚华 +2 位作者 乔伟峰 吴菊 毕云龙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4期280-286,共7页
研究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通过构建国土开发强度测度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分析各个城市2007... 研究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通过构建国土开发强度测度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分析各个城市2007、2012、2017年的国土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变化特征与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扬子江城市群整体的国土开发强度较高,并且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2)各个城市间资源承载力出现小幅度下降,环境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社会经济支撑力无明显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3)耦合水平整体呈现出小幅度上升的趋势,但协调关系和耦合程度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善,资源环境对于城市开发建设的约束程度未出现缓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开发强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 时空变化特征 耦合度 协调度 扬子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中矿业权分类处置的思考 被引量:6
13
作者 余星涤 李伟 +5 位作者 王峰 冯聪 樊笑英 杜雪明 姜杉钰 刘皓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3,共4页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是自然保护地体系从规划、体制、职能三方面进行重构的重要时间窗口,深入了解和掌握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指导思想、管制规...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是自然保护地体系从规划、体制、职能三方面进行重构的重要时间窗口,深入了解和掌握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指导思想、管制规则、工作进程,主动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协调,共同推动生态环境友好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则制定,对于统筹生态安全与资源安全,妥善处理保护地涉及的矿业权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保护区范围调整、规划衔接、资源安全影响评估、分层分类差别化处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体系 矿业权 勘查开发 分类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补偿的资源税税率调整系数设计
14
作者 冯聪 杜雪明 张尹军 《中国矿业》 2022年第9期42-47,共6页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具有复杂性,由于地表塌陷、土壤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损失难以进行定量评估,现有的生态补偿计算方法无法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活动中得到实际应用。本文研究提出资源税税率...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具有复杂性,由于地表塌陷、土壤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损失难以进行定量评估,现有的生态补偿计算方法无法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活动中得到实际应用。本文研究提出资源税税率调整公式,以及环境治理因子、社会责任因子、生态环境承载力因子三个系数,并分别设计计算方法,设定取值范围。环境治理因子可根据开采矿种、开采条件、外部环境等因素进一步拓展不同的计算方法;社会责任因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并确定权重;生态环境承载力因子具有更大的可调节性,主要表现区域生态环境政策的导向性。通过调节资源税税率,在资源税征收过程中体现生态补偿因素,进一步发挥资源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作用,鼓励企业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推动和谐矿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建设 生态补偿 资源税 税率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资质欠缺之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裁判路径与规则重塑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宇 谭程 郭琳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5,共7页
主体资质欠缺之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裁判路径的多样性与理论证成的多元性构成了司法实务的难点。主体资质欠缺之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判断与未经审批之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判断具有牵连性,但又呈现出独立的规则特征,其裁判路径的多元性... 主体资质欠缺之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裁判路径的多样性与理论证成的多元性构成了司法实务的难点。主体资质欠缺之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判断与未经审批之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判断具有牵连性,但又呈现出独立的规则特征,其裁判路径的多元性以及理论阐释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价值的继续存在。裁判规则的统一、诚信守约人的保护以及采矿权高效流转等价值目标对裁判规则的重塑提出制度供给的需求。《矿产资源法》修订应注意区分采矿权资质对采矿权持有与行使的不同关系,完成主体资质与合同效力的松绑,实现采矿权转让主体资质与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彻底剥离,同时应明确规定采矿权转让合同原则上自成立之日起生效,避免解释论层面的不必要纷争。此外,《矿产资源法》修订需严格绑定主体资质与采矿权行使的关系,将国家对矿业秩序的要求植入采矿权的具体行权过程。司法实践可考虑适用《民法典》第215条确立的区分原则,采合同有效说作为修法尚未完成的过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管理 采矿权转让 采矿权 矿业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项目策划与实施路径——以黄石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范金龙 于潇 余星涤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2-88,共7页
城市更新是引领城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在更新项目谋划和实施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框架。针对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统领,从系统策划、空间管控、机制创新、政策保障4个维度,结合... 城市更新是引领城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在更新项目谋划和实施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框架。针对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统领,从系统策划、空间管控、机制创新、政策保障4个维度,结合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黄石市的实践提出强化规划引领和统筹谋划的城市更新项目策划及实施技术路径,以期为各地城市更新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项目策划 实施路径 专项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失灵、产权流动壁垒与存量建设用地形成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思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8,共8页
研究目的:以产权流动角度切入城市建设用地由增量到存量的行政配置链条,观察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等“绝对低效”用地形成机制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政策文本分析、经验分析法、逻辑归纳法。研究结果:(1)增存联动视角下,城... 研究目的:以产权流动角度切入城市建设用地由增量到存量的行政配置链条,观察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等“绝对低效”用地形成机制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政策文本分析、经验分析法、逻辑归纳法。研究结果:(1)增存联动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从供地指标分配到进入土地要素市场,其产权充分流动是实现行政高效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前提;而产权流动壁垒的存在,是导致土地批供用环节供需结构失衡、部分土地要素暂处于国有土地产权公共域之中的直接原因。(2)地方政府决策失灵是存量低效用地产生的源头所在;成本收益考量使地方政府以自身供地需要部分替代了市场需求,在中央政府供给约束下呈现出土地要素市场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现象,即土地要素进入市场前存在着政府失灵导致的土地配置效率损失。研究结论:提升行政配置土地资源的效率,核心在于从增量到存量的时间脉络下构建更加完善的国有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打破制约政府供给与市场需求良性互动的产权流动壁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建设用地 要素配置效率 产权流动 政府失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银矿床地质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方向 被引量:26
18
作者 江彪 张通 +6 位作者 王登红 陈毓川 张大权 黄崇轲 白鸽 王成辉 黄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地层、构造和岩浆岩对我国银矿产出和分布的控制特点和规律:银矿赋矿地层以泥盆系最多,其次是中元古界、石炭系等,按赋矿岩性则以碳酸盐岩最多,变质岩次之;古老地块边缘裂陷槽和增生带、区域性深大断裂及...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地层、构造和岩浆岩对我国银矿产出和分布的控制特点和规律:银矿赋矿地层以泥盆系最多,其次是中元古界、石炭系等,按赋矿岩性则以碳酸盐岩最多,变质岩次之;古老地块边缘裂陷槽和增生带、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多组构造汇聚部位及陆相断陷盆地是我国银矿产出和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海相火山岩、陆相火山岩、侵入岩控制着我国不同地区和类型的银矿产出。分析了我国大型、超大型银矿的找矿前景和方向,提出川西义敦岛弧带、川滇黔接壤地区和大兴安岭成矿带是大型、超大型银矿的重要找矿区,继续加强我国陆相火山岩型大型、超大型银矿的寻找和研究;重视在萤石矿床分布区、黑色岩系分布区找银矿及火山岩地区找银锰型矿床;充分利用银矿找钨、锡等其他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矿 大型矿床 控矿规律 矿床类型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矿山生态修复的投融资模式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育平 关凤峻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矿山生态修复需要资金,历史遗留的矿山生态修复责任由政府承担,政府要投入财政资金用于历史上损毁的失去责任主体的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正在建设和正在生产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责任主体是矿业权人,矿山企业要投入资金对正在损毁的矿山... 矿山生态修复需要资金,历史遗留的矿山生态修复责任由政府承担,政府要投入财政资金用于历史上损毁的失去责任主体的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正在建设和正在生产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责任主体是矿业权人,矿山企业要投入资金对正在损毁的矿山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要准备资金用于未来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除此之外,社会投资者都可以投资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单纯履行责任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资金渠道单一,开发式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有利于多元投融资模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生态修复 环境地质 投融资模式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三权分置”产权解构及政策优化建议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思 叶剑平 +1 位作者 薛白 姚睿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2-48,共7页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地产权体系的静态解构和动态演变路径分析,厘清“三权分置”实质及现实制约因素,就如何充分放活土地经营权提出政策优化建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政策文本分析。研究结果:(1)从农地产权体系的静态解构来看,集体所有...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地产权体系的静态解构和动态演变路径分析,厘清“三权分置”实质及现实制约因素,就如何充分放活土地经营权提出政策优化建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政策文本分析。研究结果:(1)从农地产权体系的静态解构来看,集体所有权是“三权分置”政策的法定起点,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实际起点,土地经营权是落脚点;目前,“三权”体系框架已较为明确,“分置”的规则及秩序也基本确立,以立法为核心的正式制度为实现土地流转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2)农地产权体系正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阶段的半开放式系统向“三权分置”阶段的复杂半开放式系统演变;从集体到农户再到经营主体,权利主体的复杂身份属性,以及土地经营权通过非单一、非直线型的方式在多种权利主体之间实现流动,使农地产权体系形成了现实中复杂的多元主体网络格局。(3)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有序分离和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是“三权分置”的核心路径,而农民不完全参与市场及其预期不确定性,以及包括价格发现、进入和退出机制、要素配置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市场尚不完善,是制约农地产权市场体系演进的关键。研究结论:充分发挥农民自由选择权、完善可替代性收入和保障体系、加快公平有序的土地经营权市场建设和放松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金融约束或应成为现阶段政策优化的主要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地 “三权分置” 产权激励 经营权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