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长汀吻虾虎鱼线粒体基因组及系统发育研究
1
作者
曾圣
陈小红
+6 位作者
钟珅
杨德援
孟原正
林泽阳
韦舒健
朱雨晨
许贻斌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395-407,共13页
【目的】吻虾虎鱼属(Rhinogobius)种类繁多,形态特征变异较大,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鉴定和分类。长汀吻虾虎鱼(R.changtinensis)隶属于该属,其线粒体基因组资源和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
【目的】吻虾虎鱼属(Rhinogobius)种类繁多,形态特征变异较大,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鉴定和分类。长汀吻虾虎鱼(R.changtinensis)隶属于该属,其线粒体基因组资源和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该种进行分析,以期为吻虾虎鱼属物种的鉴定、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支撑。【方法】本研究采用Illumina NovaSeq X Plus平台对长汀吻虾虎鱼进行二代测序,并对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拼装、注释,分析其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和碱基组成。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BI)构建吻虾虎鱼属系统发育树。【结果】长汀吻虾虎鱼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 487 bp,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长854 bp的AT富集区。基因排布与属内大部分序列完全相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长汀吻虾虎鱼与溪吻虾虎鱼(R.duospilus)的系统发育关系最相近(PP=1,BS=100%)。【意义】本研究结果为加深对长汀吻虾虎鱼线粒体基因组学的理解,进一步探明吻虾虎鱼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虾虎鱼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结构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质量浓度HgCl_(2)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评估
2
作者
董炜峰
杨毕铖
+3 位作者
李光毅
戴红
刘志勇
蒋灏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3,共7页
为探讨急性HgCl_(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随机取360尾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5.01±0.06)g],分为1个对照组(<0.001 mg/L HgCl_(2))和2个处理组[0.033 mg/L组(0.033 mg/L HgCl_(2))和0.33 mg/L组(0.33 mg/L HgCl_(2),96 h...
为探讨急性HgCl_(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随机取360尾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5.01±0.06)g],分为1个对照组(<0.001 mg/L HgCl_(2))和2个处理组[0.033 mg/L组(0.033 mg/L HgCl_(2))和0.33 mg/L组(0.33 mg/L HgCl_(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开展为期96 h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于试验开始前和开始后24、48、72、96 h取样进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24 h后,0.33 mg/L组肌肉中H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033 mg/L组和0.33 mg/L组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 h后,0.33 mg/L组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0.033 mg/L组,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4 h时,0.33 mg/L组血浆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及酚氧化酶活性最高(P<0.05);48 h后,0.33 mg/L组对虾血浆中酸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最低(P<0.05);24 h后,0.33 mg/L组对虾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暴露在HgCl_(2)中,肌肉中Hg富集具剂量依赖效应,会造成血液中丙二醛积累、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免疫抑制及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HgCl_(2)
氧化损伤
免疫抑制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7年福建近海一次链状裸甲藻赤潮过程、成因和影响研究
3
作者
李光毅
刘保清
黄龙展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3-64,共12页
本文于2017年6月9-15日对发生在福建省惠安县近岸海域的一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过程进行研究,共布设6个站位开展7个航次的海洋环境跟踪监测,并选取同年6月6日的水质和3月、11月的浮游植物数据同赤潮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本文于2017年6月9-15日对发生在福建省惠安县近岸海域的一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过程进行研究,共布设6个站位开展7个航次的海洋环境跟踪监测,并选取同年6月6日的水质和3月、11月的浮游植物数据同赤潮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同时结合甲藻包囊和养殖贝类的麻痹性贝毒(PSP)调查结果,探索休眠包囊与赤潮生消的关系,以期掌握养殖贝类体内PSP毒素的累积和排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时,天气晴朗,海况良好,水温和盐度分别介于24.2~26.8℃和30.4~33.2之间,营养盐含量较低,为贫营养水平,赤潮生物密度最高达到1.79×10^(6) cells/L,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和N/P以及链状裸甲藻的营养模式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基础,而恶劣的气象条件是导致赤潮消亡的主要原因。调查海域链状裸甲藻包囊平均密度为33.2 cysts/g,并有可能重新萌发成营养细胞,具有重新暴发赤潮的潜在性,需要引起重视。赤潮时牡蛎和贻贝短时间内即可富集高浓度的PSP毒素,并与赤潮生物的密度呈正比;低密度的链状裸甲藻也有可能引发PSP毒素超标;贻贝对PSP毒素具有富集快排出慢的特点,且富集能力远高于牡蛎,而排出速度则是明显较牡蛎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状裸甲藻
赤潮
休眠包囊
麻痹性贝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汀吻虾虎鱼线粒体基因组及系统发育研究
1
作者
曾圣
陈小红
钟珅
杨德援
孟原正
林泽阳
韦舒健
朱雨晨
许贻斌
机构
厦门
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厦门
海洋
职业技术学院
自然资源部厦门海洋中心
澳门城市大学
出处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395-407,共13页
基金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22R1013001)
福建省海洋服务与渔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项目(FJHY-YYKJ-2024-1-18-4)。
文摘
【目的】吻虾虎鱼属(Rhinogobius)种类繁多,形态特征变异较大,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鉴定和分类。长汀吻虾虎鱼(R.changtinensis)隶属于该属,其线粒体基因组资源和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该种进行分析,以期为吻虾虎鱼属物种的鉴定、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支撑。【方法】本研究采用Illumina NovaSeq X Plus平台对长汀吻虾虎鱼进行二代测序,并对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拼装、注释,分析其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和碱基组成。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BI)构建吻虾虎鱼属系统发育树。【结果】长汀吻虾虎鱼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 487 bp,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长854 bp的AT富集区。基因排布与属内大部分序列完全相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长汀吻虾虎鱼与溪吻虾虎鱼(R.duospilus)的系统发育关系最相近(PP=1,BS=100%)。【意义】本研究结果为加深对长汀吻虾虎鱼线粒体基因组学的理解,进一步探明吻虾虎鱼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吻虾虎鱼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结构
系统发育
Keywords
Rhinogobius
mitochondrial genome
gene structure
phylogeny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质量浓度HgCl_(2)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评估
2
作者
董炜峰
杨毕铖
李光毅
戴红
刘志勇
蒋灏
机构
自然资源部厦门海洋中心
出处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3,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1402405)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试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MEMRT202104)。
文摘
为探讨急性HgCl_(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随机取360尾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5.01±0.06)g],分为1个对照组(<0.001 mg/L HgCl_(2))和2个处理组[0.033 mg/L组(0.033 mg/L HgCl_(2))和0.33 mg/L组(0.33 mg/L HgCl_(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开展为期96 h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于试验开始前和开始后24、48、72、96 h取样进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24 h后,0.33 mg/L组肌肉中H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033 mg/L组和0.33 mg/L组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 h后,0.33 mg/L组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0.033 mg/L组,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4 h时,0.33 mg/L组血浆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及酚氧化酶活性最高(P<0.05);48 h后,0.33 mg/L组对虾血浆中酸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最低(P<0.05);24 h后,0.33 mg/L组对虾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暴露在HgCl_(2)中,肌肉中Hg富集具剂量依赖效应,会造成血液中丙二醛积累、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免疫抑制及炎症。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HgCl_(2)
氧化损伤
免疫抑制
炎症
Keywords
Litopenaeus vannamei
mercuric chloride
oxidative damage
immunosuppression
inflammation
分类号
S948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7年福建近海一次链状裸甲藻赤潮过程、成因和影响研究
3
作者
李光毅
刘保清
黄龙展
机构
自然资源
部
海洋
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海洋
工程生态安全联合研究
中心
自然资源部厦门海洋中心
泉州
海洋
环境监测预报
中心
出处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3-64,共12页
基金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MEMRT202104)
福建省海洋藻类活性物质制备与功能开发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2-KF02)。
文摘
本文于2017年6月9-15日对发生在福建省惠安县近岸海域的一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过程进行研究,共布设6个站位开展7个航次的海洋环境跟踪监测,并选取同年6月6日的水质和3月、11月的浮游植物数据同赤潮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同时结合甲藻包囊和养殖贝类的麻痹性贝毒(PSP)调查结果,探索休眠包囊与赤潮生消的关系,以期掌握养殖贝类体内PSP毒素的累积和排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时,天气晴朗,海况良好,水温和盐度分别介于24.2~26.8℃和30.4~33.2之间,营养盐含量较低,为贫营养水平,赤潮生物密度最高达到1.79×10^(6) cells/L,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和N/P以及链状裸甲藻的营养模式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基础,而恶劣的气象条件是导致赤潮消亡的主要原因。调查海域链状裸甲藻包囊平均密度为33.2 cysts/g,并有可能重新萌发成营养细胞,具有重新暴发赤潮的潜在性,需要引起重视。赤潮时牡蛎和贻贝短时间内即可富集高浓度的PSP毒素,并与赤潮生物的密度呈正比;低密度的链状裸甲藻也有可能引发PSP毒素超标;贻贝对PSP毒素具有富集快排出慢的特点,且富集能力远高于牡蛎,而排出速度则是明显较牡蛎慢。
关键词
链状裸甲藻
赤潮
休眠包囊
麻痹性贝毒
Keywords
Gymnodinium catenatum
red tide
resting cysts
PSP
分类号
X83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长汀吻虾虎鱼线粒体基因组及系统发育研究
曾圣
陈小红
钟珅
杨德援
孟原正
林泽阳
韦舒健
朱雨晨
许贻斌
《渔业研究》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质量浓度HgCl_(2)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评估
董炜峰
杨毕铖
李光毅
戴红
刘志勇
蒋灏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17年福建近海一次链状裸甲藻赤潮过程、成因和影响研究
李光毅
刘保清
黄龙展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