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海北部历史水文调查资料揭示的上升流现象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
1
1
作者
夏华永
李锐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共18页
南海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琼东、雷州半岛东部及粤东沿岸海域季节性上升流经常发生,且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处理了南海北部的历史水文调查资料时发现,除了直达海面的上升流频发区域外,还存在次表层上升流分布形态:强西南季风下,贯穿琼东...
南海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琼东、雷州半岛东部及粤东沿岸海域季节性上升流经常发生,且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处理了南海北部的历史水文调查资料时发现,除了直达海面的上升流频发区域外,还存在次表层上升流分布形态:强西南季风下,贯穿琼东、粤西、粤东沿岸的次表层上升流;粤西陆架大区域次表层上升流;珠江口外冲淡水驱动的上升流;粤东海湾陆架底层水入侵及湾内气旋环流。这些分布形态在已有文献中未见报道,或关注不多。除了夏季强西南季风的Ekman输送、风应力旋度产生的Ekman泵吸,南海海盆尺度环流的底边界层Ekman效应可能是次表层贯穿上升流不能忽略的驱动机制。上升流同期的大气环流形态表明,南海北部正风应力旋度Ekman泵吸似乎是粤西陆架次表层上升流的主要驱动机制。正风应力旋度与珠江冲淡水联合驱动了粤西陆架气旋型环流。气旋型环流的辐散利于粤西陆架次表层上升流的形成与维持。在粤东海湾,西南季风驱动的湾内垂向环流,及水平气旋型环流是陆架底层水入侵海湾的主要驱动机制。大亚湾内核电温排水热力羽流利于湾内气旋环流的加强。海湾岬角利于红海湾气旋环流的形成。除了Ekman效应,上升流形成机制还需关注更多的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上升流
珠江冲淡水
风应力旋度
垂向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变分模态提取法滤除浅剖信号噪声
2
作者
李正元
李邵波
+1 位作者
谢安远
汪诗奇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共5页
为了解决浅剖信号易受复杂噪声影响、常用的图像去噪方法难以保留信号域原始回波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变分模态提取法滤除浅剖信号噪声的方法。首先,通过联合增强滤波和阈值法提取了海底线;其次对海底线以上的水体回波进行频谱分析...
为了解决浅剖信号易受复杂噪声影响、常用的图像去噪方法难以保留信号域原始回波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变分模态提取法滤除浅剖信号噪声的方法。首先,通过联合增强滤波和阈值法提取了海底线;其次对海底线以上的水体回波进行频谱分析,实现了噪声频谱的主要中心频率的提取;最后基于变分模态提取方法,提取原始浅剖回波中对应于这些中心频率的各模态,并将之作为噪声模态予以去除,实现了去噪。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去噪模拟实验上取得了73.75和0.721的PSNR及SSIM,较好实现了噪声去除和有效信号保真。研究工作表明变分模态提取方法和噪声先验频率信息获取是浅剖信号域去噪的关键,并可应用至其他声纳去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剖数据处理
信号去噪
变分模态提取
层界提取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深水国际海缆的损害机制:海底地震
3
作者
张孟然
谢安远
+2 位作者
贺惠忠
陆茸
汤民强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13,共14页
海底地震是损害深水国际海缆的主要因素之一,认识海缆震损过程和地震引发的海底浊流对海缆的损害机制,对维护国际海底通信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最新海底地形、地貌研究成果,利用国际海缆工程专业软件Makaiplan研究大浅滩和恒春震...
海底地震是损害深水国际海缆的主要因素之一,认识海缆震损过程和地震引发的海底浊流对海缆的损害机制,对维护国际海底通信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最新海底地形、地貌研究成果,利用国际海缆工程专业软件Makaiplan研究大浅滩和恒春震后海缆大规模震损过程,并厘清了海缆损害规律与震后海底浊流过程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海缆震损机制。结果表明,海缆断点集中分布在海底峡谷和海沟内,造成海缆损坏的海底峡谷和海沟浊流的运动时速可达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每小时。陆上河流和陆架河道为浊流发育提供物源输入,海底峡谷和海沟为浊流运动大面积破坏海缆提供通道。震后,被动陆缘上陆坡发育的峡谷浊流可破坏陆坡、陆隆和深海平原上海缆,浊流最快速度出现在陆坡并在深海平原自加速;主动陆缘陆坡不同位置可同时发育浊流,对峡谷和海沟内海缆造成多次冲击,浊流最快速度和自加速现象出现在海沟。海缆防震措施包括:尽量避免海缆路由在与陆上河流或陆架河道连通的海底峡谷及海沟处交越,难以避免的时候则使用带外铠装浅水型海缆,海缆稍悬浮于峡谷或海沟底部并加装Uraduct,改变深水海缆的横截面形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
深水海缆:海底峡谷
海沟
浊流
自加速
机制
防震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沙群岛海域春夏交季温盐分布特征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勇智
鞠霞
+4 位作者
杜军
刘长建
王德武
周润生
薛文静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8-422,共15页
中沙群岛主要由中沙大环礁和黄岩岛组成,其温盐分布对于本区渔业生产、航海保障和水下通讯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春夏之交的季节转换时期,该海域水温和盐度及其相应的跃层特性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掌握其季节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沙群岛主要由中沙大环礁和黄岩岛组成,其温盐分布对于本区渔业生产、航海保障和水下通讯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春夏之交的季节转换时期,该海域水温和盐度及其相应的跃层特性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掌握其季节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9年5月(南海春夏季风转换期)中沙大环礁、黄岩岛和2020年6月(夏季风爆发期)中沙大环礁海域大面站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中沙大环礁海域水温和盐度分布特征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个航次的温跃层分布也呈现出较大不同,2019年5月黄岩岛海域温盐中上层分布与中沙大环礁相似,但底层有所差异,跃层深度也较大。2020年6月中沙大环礁内水体升温较快,各层水温均高于2019年5月,其中以底层水体升温最为显著;2019年5月中沙大环礁内水温水平梯度较大,且随着水深加大水平梯度也越大,2020年6日水平温度梯度逐渐减小。2个航次的盐度分布与水温分布较为相似。结合调查时段的海表热通量变化和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认为,2019年5月中沙大环礁西南部海洋吸热高于东北部,故表层水温西南高东北低;2020年6月至7月环礁西南部海洋吸热低于东北部,故表层水温西南低东北高。由于中尺度涡的作用,中沙大环礁区域局部产生低温高盐或高温低盐水,并导致2020年6月中沙大环礁大部分海域的温跃层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沙大环礁
温度
温跃层
中尺度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北部历史水文调查资料揭示的上升流现象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
1
1
作者
夏华永
李锐祥
机构
自然资源
部
南海
预报减灾
中心
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技术中心
自然资源
部
海洋环境探测
技术
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共1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岛礁可持续发展”重点专项(2021YFC3101800)
广东省平台基地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2021B1212050025)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科技发展基金(202205)。
文摘
南海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琼东、雷州半岛东部及粤东沿岸海域季节性上升流经常发生,且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处理了南海北部的历史水文调查资料时发现,除了直达海面的上升流频发区域外,还存在次表层上升流分布形态:强西南季风下,贯穿琼东、粤西、粤东沿岸的次表层上升流;粤西陆架大区域次表层上升流;珠江口外冲淡水驱动的上升流;粤东海湾陆架底层水入侵及湾内气旋环流。这些分布形态在已有文献中未见报道,或关注不多。除了夏季强西南季风的Ekman输送、风应力旋度产生的Ekman泵吸,南海海盆尺度环流的底边界层Ekman效应可能是次表层贯穿上升流不能忽略的驱动机制。上升流同期的大气环流形态表明,南海北部正风应力旋度Ekman泵吸似乎是粤西陆架次表层上升流的主要驱动机制。正风应力旋度与珠江冲淡水联合驱动了粤西陆架气旋型环流。气旋型环流的辐散利于粤西陆架次表层上升流的形成与维持。在粤东海湾,西南季风驱动的湾内垂向环流,及水平气旋型环流是陆架底层水入侵海湾的主要驱动机制。大亚湾内核电温排水热力羽流利于湾内气旋环流的加强。海湾岬角利于红海湾气旋环流的形成。除了Ekman效应,上升流形成机制还需关注更多的动力因素。
关键词
南海北部
上升流
珠江冲淡水
风应力旋度
垂向环流
Keywords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upwelling
the diluted Pearl River runoff
curl of wind stress
vertical circulation
分类号
P731.2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变分模态提取法滤除浅剖信号噪声
2
作者
李正元
李邵波
谢安远
汪诗奇
机构
自然资源
部
海洋环境探测
技术
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技术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
技术
研究院
出处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共5页
基金
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ESTA-2022-B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04049)
+2 种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152170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3M743282,2024T170856)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AFB017)。
文摘
为了解决浅剖信号易受复杂噪声影响、常用的图像去噪方法难以保留信号域原始回波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变分模态提取法滤除浅剖信号噪声的方法。首先,通过联合增强滤波和阈值法提取了海底线;其次对海底线以上的水体回波进行频谱分析,实现了噪声频谱的主要中心频率的提取;最后基于变分模态提取方法,提取原始浅剖回波中对应于这些中心频率的各模态,并将之作为噪声模态予以去除,实现了去噪。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去噪模拟实验上取得了73.75和0.721的PSNR及SSIM,较好实现了噪声去除和有效信号保真。研究工作表明变分模态提取方法和噪声先验频率信息获取是浅剖信号域去噪的关键,并可应用至其他声纳去噪领域。
关键词
浅剖数据处理
信号去噪
变分模态提取
层界提取
频谱分析
Keywords
sub-bottom profiler data processing
signal denoising
variational mode extraction
horizon extraction
frequency spectrum analysis
分类号
P229 [天文地球—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水国际海缆的损害机制:海底地震
3
作者
张孟然
谢安远
贺惠忠
陆茸
汤民强
机构
自然资源
部
海洋环境探测
技术
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华海通信
技术
有限公司
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技术中心
出处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13,共14页
基金
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MESTA-2020-C002)。
文摘
海底地震是损害深水国际海缆的主要因素之一,认识海缆震损过程和地震引发的海底浊流对海缆的损害机制,对维护国际海底通信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最新海底地形、地貌研究成果,利用国际海缆工程专业软件Makaiplan研究大浅滩和恒春震后海缆大规模震损过程,并厘清了海缆损害规律与震后海底浊流过程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海缆震损机制。结果表明,海缆断点集中分布在海底峡谷和海沟内,造成海缆损坏的海底峡谷和海沟浊流的运动时速可达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每小时。陆上河流和陆架河道为浊流发育提供物源输入,海底峡谷和海沟为浊流运动大面积破坏海缆提供通道。震后,被动陆缘上陆坡发育的峡谷浊流可破坏陆坡、陆隆和深海平原上海缆,浊流最快速度出现在陆坡并在深海平原自加速;主动陆缘陆坡不同位置可同时发育浊流,对峡谷和海沟内海缆造成多次冲击,浊流最快速度和自加速现象出现在海沟。海缆防震措施包括:尽量避免海缆路由在与陆上河流或陆架河道连通的海底峡谷及海沟处交越,难以避免的时候则使用带外铠装浅水型海缆,海缆稍悬浮于峡谷或海沟底部并加装Uraduct,改变深水海缆的横截面形状等。
关键词
海底地震
深水海缆:海底峡谷
海沟
浊流
自加速
机制
防震措施
Keywords
submarine earthquake
deep-water cables
submarine canyon
submarine trench
turbidity currents
self-accelerate
mechanism
earthquake-resistance measures
分类号
P756.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沙群岛海域春夏交季温盐分布特征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勇智
鞠霞
杜军
刘长建
王德武
周润生
薛文静
机构
自然资源
部
第一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
部
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
技术
试点国家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技术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8-422,共15页
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中沙群岛及邻近海域海洋水动力环境调查(2018FY1001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跨平台地球系统模式示范(2020YFA0607903)。
文摘
中沙群岛主要由中沙大环礁和黄岩岛组成,其温盐分布对于本区渔业生产、航海保障和水下通讯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春夏之交的季节转换时期,该海域水温和盐度及其相应的跃层特性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掌握其季节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9年5月(南海春夏季风转换期)中沙大环礁、黄岩岛和2020年6月(夏季风爆发期)中沙大环礁海域大面站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中沙大环礁海域水温和盐度分布特征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个航次的温跃层分布也呈现出较大不同,2019年5月黄岩岛海域温盐中上层分布与中沙大环礁相似,但底层有所差异,跃层深度也较大。2020年6月中沙大环礁内水体升温较快,各层水温均高于2019年5月,其中以底层水体升温最为显著;2019年5月中沙大环礁内水温水平梯度较大,且随着水深加大水平梯度也越大,2020年6日水平温度梯度逐渐减小。2个航次的盐度分布与水温分布较为相似。结合调查时段的海表热通量变化和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认为,2019年5月中沙大环礁西南部海洋吸热高于东北部,故表层水温西南高东北低;2020年6月至7月环礁西南部海洋吸热低于东北部,故表层水温西南低东北高。由于中尺度涡的作用,中沙大环礁区域局部产生低温高盐或高温低盐水,并导致2020年6月中沙大环礁大部分海域的温跃层加深。
关键词
中沙大环礁
温度
温跃层
中尺度涡
Keywords
Zhongsha Atoll
water temperature
thermocline
mesoscale eddy
分类号
P731.1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731.1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海北部历史水文调查资料揭示的上升流现象及形成机制
夏华永
李锐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利用变分模态提取法滤除浅剖信号噪声
李正元
李邵波
谢安远
汪诗奇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深水国际海缆的损害机制:海底地震
张孟然
谢安远
贺惠忠
陆茸
汤民强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沙群岛海域春夏交季温盐分布特征
王勇智
鞠霞
杜军
刘长建
王德武
周润生
薛文静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