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有机碳垂向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广甲 史华明 +7 位作者 张纯超 庄泽彬 王伟平 冯艳青 王欣睿 邓伟 吕向立 谢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8,共7页
海洋水体中的有机碳包括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边缘海有机碳分布特征、来源等研究较多,而对于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2021年5月在南海北部的有机碳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POC和DOC的... 海洋水体中的有机碳包括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边缘海有机碳分布特征、来源等研究较多,而对于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2021年5月在南海北部的有机碳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POC和DOC的垂向变化特征,估算了该海域不同样点的有机碳储量,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有机碳垂向分布多样,总体来看,表层有机碳含量高于底层。由于水深的变化,近岸有机碳储量低于离岸水域,但其有机碳含量水平较高。同时发现,南海北部海域颗粒有机碳含量(储量)与溶解有机碳含量(储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说明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动力变化机制或源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颗粒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南部陆缘S3界面(中中新世末)属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利杰 姚永坚 +3 位作者 孙珍 卓海腾 赵中贤 殷征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86,共12页
南海东南部陆缘发育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构造-沉积响应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丰富地质信息。中中新世末S3界面是南海东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热沉降期的重要地质界面,但目前研究尚不充分,且对其地质属性也存在较大争议。在钻井资料约束下... 南海东南部陆缘发育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构造-沉积响应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丰富地质信息。中中新世末S3界面是南海东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热沉降期的重要地质界面,但目前研究尚不充分,且对其地质属性也存在较大争议。在钻井资料约束下,通过对礼乐盆地和西南、西北巴拉望盆地二维地震测线的精细解释,结合钻井岩性资料,从地震相-沉积相、构造沉降速率以及沉积中心迁移等变化角度,系统总结了S3界面的特征。该界面是区域性不整合面,可全区域追踪解释,但在研究区不同构造位置界面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盆地边缘和岛礁发育区界面具有显著的"下削上超"不整合现象,而凹陷内多表现为整合接触,但局部伴生水道下切现象;在西北、西南巴拉望陆架和陆坡区,界面上下存在岩性和沉积相突变现象,局部由半深水-深水相突变为滨-浅海相。构造沉降分析显示,中中新世研究区以区域快速沉降为主,中中新世末(S3界面时期)沉降速率开始普遍减小,可能与南海扩张结束后深部动力机制有关。厘定S3界面的形成时间约为12Ma,认为其可能与菲律宾岛弧与巴拉望岛碰撞造成的大规模抬升事件有关。另外,研究区S3界面之上发育的富砂和富碳酸盐岩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则可能是12.5Ma以来全球海平面相对下降的直接响应,期间多次区域性的海退有利于砂质和碳酸盐岩沉积物向深水区的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3地质界面 地震反射特征 下切水道 空盆构造沉降 南海东南部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7年北部湾珊瑚礁区海洋热浪增强原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文静 郑兆勇 +1 位作者 张婷 陈天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48,共8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洋热浪频发,北部湾珊瑚礁正处于快速退化之中。探究海洋热浪逐年增强的机制,对预测珊瑚礁未来生长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北部湾东部4个海洋站(北海、涠洲、海口、东方)实测海表温度历史资... 在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洋热浪频发,北部湾珊瑚礁正处于快速退化之中。探究海洋热浪逐年增强的机制,对预测珊瑚礁未来生长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北部湾东部4个海洋站(北海、涠洲、海口、东方)实测海表温度历史资料和该海域的相关气候资料,选取SSTA、DHM、DHW、DHD 4种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法探讨该海域近58年海洋热浪的变化趋势及原因,结果表明:(1)1960-2017年北部湾东部珊瑚礁区海洋热浪爆发的强度及频率逐年波动上升;(2)海洋热浪逐年增强源于全球性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多、区域性的高压系统增强及风场减弱等多因素共同作用;(3)全球变暖背景下造成的海洋热浪爆发对北部湾东部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已经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浪 海表温度 南海高压 珊瑚礁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
4
作者 《海洋与渔业》 2025年第1期6-7,共2页
2024年风电新增装机79.34GW 1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5.2... 2024年风电新增装机79.34GW 1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2023年底国家能源局风电累计装机44134万千瓦,2024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79.34G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增装机容量 数据显示 统计数据 发电装机容量 风电装机容量 电力工业 太阳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的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振荡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江森汇 吴泽文 舒勰俊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3-552,共10页
近惯性内波运动普遍存在于全球大洋中,影响大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是大气强迫与海洋混合之间的重要纽带。由于目前海洋深层观测资料的缺乏,对于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消演变特征研究甚少。利用2009-2012年的潜标观测资料,采用带通滤... 近惯性内波运动普遍存在于全球大洋中,影响大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是大气强迫与海洋混合之间的重要纽带。由于目前海洋深层观测资料的缺乏,对于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消演变特征研究甚少。利用2009-2012年的潜标观测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和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成、传播和消亡等演变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南海西沙海域深层存在较强的近惯性振荡,其生成源为台风过境能量输入,绝大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在海洋浅层耗散,不向海洋深层传播;仅在少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的80%~85%耗散在500 m以浅区域,有大概15%~20%继续向海洋深层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沙海域 近惯性内波 深层 潜标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海湾春季实测潮流与温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智航 孙璐 陈洁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4-180,共7页
为了解广东靖海湾潮流、余流特征,采用准调和分析方法对2015年4月靖海湾大潮期实测海流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潮流性质、各分潮潮流特征和余流特征,并预测最大可能海流流速。结果表明:靖海湾以不正规半日潮流为主,潮流运动方式以带... 为了解广东靖海湾潮流、余流特征,采用准调和分析方法对2015年4月靖海湾大潮期实测海流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潮流性质、各分潮潮流特征和余流特征,并预测最大可能海流流速。结果表明:靖海湾以不正规半日潮流为主,潮流运动方式以带旋转的往复流为主,往复流的流向为NE-SW向,旋转流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各分潮传播方向一致,都受附近地形的影响;余流受风场影响,以偏东向为主;温盐变化与潮流运动密切相关。靖海湾潮流主要受地形影响,温盐变化特征与潮汐变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海湾 潮流 海温 盐度 余流 调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星载光学和SAR影像的漳江口红树林与互花米草遥感监测 被引量:20
7
作者 董迪 曾纪胜 +1 位作者 魏征 严金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7-117,共11页
文章以福建省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提出了一种联合星载光学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的红树林与互花米草分布的自动提取算法,提取研究区内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的空间分布。本研究选择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各一景低潮时的... 文章以福建省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提出了一种联合星载光学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的红树林与互花米草分布的自动提取算法,提取研究区内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的空间分布。本研究选择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各一景低潮时的Sentinel-2 A光学影像数据,获取植被和其他地物的光谱和纹理信息。算法首先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地表水分指数以及数字高程模型的相关规则计算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的潜在分布区;通过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区分红树林和互花米草,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影像的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8.53%和0.980、96.52%和0.952、98.71%和0.978,分类效果良好;使用当年所有Sentinel-1A/B的SAR影像获得研究区的常年海水分布范围,使用与海水交界的判据,实现红树林、互花米草提取范围的优化。研究表明,研究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红树林总面积分别为56.85hm^2、59.88hm^2和58.61hm^2,互花米草总面积分别为109.23hm^2、124.00hm^2和142.39hm^2,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的空间分布和面积量级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互花米草 遥感 分层分类 随机森林分类 漳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70年 被引量:34
8
作者 陈连增 雷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22,共20页
本文聚焦海洋调查、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技术与装备3个方面,梳理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国内外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成果,说明了海洋科技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海洋强国建设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海洋科技 发展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海洋浮标海面高程动态不确定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梁冠辉 陶常飞 +3 位作者 周兴华 刘同木 林冠英 黄桦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2-540,共9页
为全面准确地评定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海洋浮标测得瞬时海面高程的动态不确定度,根据GNSS海洋浮标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针对具体测量过程的瞬时海面高程动态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将浮标动态测... 为全面准确地评定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海洋浮标测得瞬时海面高程的动态不确定度,根据GNSS海洋浮标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针对具体测量过程的瞬时海面高程动态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将浮标动态测量过程分解为静态测量过程的集合,采用GUM(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方法建立了测量模型,详细分析和计算了静态测量过程中瞬时海面高程的不确定度分量:GNSS高程不确定度、GNSS天线高程改正不确定度和高程异常不确定度,最后合成瞬时海面高程的动态标准不确定度和动态扩展不确定度。使用该方法对近海GNSS浮标测量结果进行了动态不确定度评定,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也为评价GNSS浮标测量结果质量提供了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瞬时海面高程 浮标 动态不确定度 姿态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
10
作者 《海洋与渔业》 2020年第2期10-11,共2页
中国与斯里兰卡海洋与生态联合科考收官当地时间2020年1月17日10:00,自然资源部“向阳红06”科考船第二次抵达涨坡,为期两周的斯里兰卡专属经济区内的中国与斯里兰卡海洋与生态联合科考工作顺利收尾。据项目首席科学家、第二海洋研究所... 中国与斯里兰卡海洋与生态联合科考收官当地时间2020年1月17日10:00,自然资源部“向阳红06”科考船第二次抵达涨坡,为期两周的斯里兰卡专属经济区内的中国与斯里兰卡海洋与生态联合科考工作顺利收尾。据项目首席科学家、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锋介绍,斯里兰卡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斯方曾经与多个国家进行印度洋公海的联合科考,然而,斯里兰卡的专属经济区仍然是鲜有触及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研究所 向阳红 自然资源部 专属经济区 斯里兰卡 科考船 首席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