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小丁 钟远军 +3 位作者 赵耀龙 朱紫阳 杨尧 杨娜娜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00-2310,共11页
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是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重要的中枢节点,如何构建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是有效实施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长久以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分散在不同部门,随着自然资源管理业务与职能的重... 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是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重要的中枢节点,如何构建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是有效实施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长久以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分散在不同部门,随着自然资源管理业务与职能的重构,现有成果与经验难以简单延续或物理拼接。广东省属于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沿海区域,自然资源类型丰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其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在明确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目标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现状和实际需求,分析总结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设整体统一基础底版、构建快速联动监测模式、搭建灵活高效应用服务、夯实集约精细支撑环境的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总体建设思路,探讨了组织模式重构、对象精准认知、技术融合实现等关键难题,设计了对象业务化、实施信息化、技术智能化、评价目标化、服务知识化的实现路径。文章为省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其他地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调查监测体系 调查监测模式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业务的自然资源智能解译样本分类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金诗程 高绵新 +2 位作者 马晓黎 黄习艺 晏梓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97,共10页
深度学习是当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资源要素智能解译已然成为热门研究课题,为实现深度学习技术在自然资源监测监管方面的工程化应用,亟需以业务为导向进行样本分类,建设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的智能解译样本库。文... 深度学习是当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资源要素智能解译已然成为热门研究课题,为实现深度学习技术在自然资源监测监管方面的工程化应用,亟需以业务为导向进行样本分类,建设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的智能解译样本库。文章首先对智能解译任务和样本集分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样本数据集分类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现有数据基础、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和自然资源管理业务需求,提出了面向业务的自然资源智能解译样本分类方法;其次,按4种解译任务进行样本的分类;最后,以广东省为例,开展样本分类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能有效应用于广东省自然资源综合解译样本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智能解译 样本分类 自然资源业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可补充类耕地资源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 被引量:3
3
作者 邹利林 梁一凡 +2 位作者 熊立 胡学东 巢子豪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耕地“占补平衡”与“进出平衡”是架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体系的制度核心,可补充类耕地资源整治是落实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视角,探索性地提出了可补充类耕地资源的概念内涵及其适宜性评... 耕地“占补平衡”与“进出平衡”是架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体系的制度核心,可补充类耕地资源整治是落实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视角,探索性地提出了可补充类耕地资源的概念内涵及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SOFM等方法对广东省县域单元可补充类耕地资源适宜状况进行评价、分级与整治分区。结果表明:广东省可补充类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后备补充类、即可补充类与工程补充类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9.69%、35.72%、44.59%,大量可补充类耕地资源当前为林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用地。广东省可补充类耕地资源整治适宜性从高到低分为高度适宜、较高适宜、中度适宜、较低适宜、低度适宜5个等级,其面积占比分别为14.20%、33.69%、22.42%、17.74%和11.95%,适宜程度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西翼、东翼与肇庆市。广东省可补充类耕地资源优先整治区、重点整治区、选择整治区与后备整治区的农业生产环境差异较大,为此需要差异化地采取行政干预、工程提质、组织引导、激励奖补等措施。本研究可为指导广东省耕地保护“双平衡”政策的调整、制定与落实提供参考,并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占补平衡 进出平衡 土地整治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小丁 唐力明 +10 位作者 孙端 李伊黎 许敏端 康昕怡 谭宾 肖红 赵桔超 冯功学 赵耀龙 陈伟莲 许耿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9-473,共15页
在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针对陆域和海域,探索构建了“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3大功能导向下的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多源遥感数据及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证... 在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针对陆域和海域,探索构建了“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3大功能导向下的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多源遥感数据及相关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证开展了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结果表明:1)海岸带地区84%左右陆域面积、超过1/2县(市、区)的海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状态均以可载为主要特征,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状态整体良好;2)生态保护功能导向下60.05%的陆域以及14个县(市、区)的海域呈可载状态,主要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东西两翼;3)农业生产功能导向下的陆域农业承载情况较为严峻,以临界超载为主,而海域农业生产下可载县(市、区)数量相对较少;4)与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功能相比,城镇建设功能下可载区域面积分布最广,86.93%的陆域和29个县(市、区)的海域呈可载状态,仅3.01%的陆域以及10个县(市、区)的海域呈超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生态保护 农业生产 城镇建设 海岸带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块尺度水稻农情遥感监测平台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
5
作者 邹耀鹏 裴杰 +3 位作者 刘一博 方华军 方芷辰 易启亮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3-240,共8页
为解决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由于药肥施用不当和缺乏系统化管理所导致的单产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并针对现有农情系统数据源单一的现状,以多源数据的协同监测为核心,基于WebGIS和Ant Design搭建前端框架,整合多源时空地理数据和分... 为解决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由于药肥施用不当和缺乏系统化管理所导致的单产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并针对现有农情系统数据源单一的现状,以多源数据的协同监测为核心,基于WebGIS和Ant Design搭建前端框架,整合多源时空地理数据和分布式数据存储方法,采用Python、HTML、Javascript+CSS、ArcGIS Server、Mapbox Studio以及PostgreSQL等技术,构建一个前后端分离(F/B Separation)、云端实时更新的田块尺度水稻农情监测平台,以实现水稻生长参数反演、产量预估、田块参数查询、时空数据可视化与统计分析等功能。以江西兴桥镇与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为试验区,应用该系统的案例分析表明2022年兴桥镇水稻田块分布破碎,且镇内东北区域水稻产量高于西南,水稻田产量介于6750~8250 kg/hm^(2);同时发现试验区内田块水稻的长势与历史药肥施用量存在明显关联,药肥施用策略显著影响田块水稻长势。综上,本平台在多源数据协同作用下,能较好地满足大区域下田块水稻监测所要求的准确性、全面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水稻长势与产量的归因分析,可作为实现田块尺度水稻农情多源精细监测的有效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遥感 农情监测 多源异构数据 WEB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遥感的撂荒地监测及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文菊 杨颖频 +1 位作者 吴志峰 郑少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7-556,共10页
针对耕地撂荒监测的迫切需求,文章发展了一种基于光学时序特征的撂荒地遥感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2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耕地NDVI时序曲线,基于撂荒地和非撂荒耕地NDVI在监测时间窗口内的振幅差异,通过F1指数迭代式选取撂荒地识别的最佳振... 针对耕地撂荒监测的迫切需求,文章发展了一种基于光学时序特征的撂荒地遥感识别方法,利用Sentinel-2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耕地NDVI时序曲线,基于撂荒地和非撂荒耕地NDVI在监测时间窗口内的振幅差异,通过F1指数迭代式选取撂荒地识别的最佳振幅分割阈值,构建撂荒地识别规则,并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开展耕地撂荒监测试验,分析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对比撂荒地与非撂荒地的NDVI时序曲线形态发现,撂荒地全年NDVI时序曲线变化平缓,变化幅度较小;非撂荒耕地由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候过程,NDVI时序呈现较大的变化幅度。2)通过迭代式选取振幅分割阈值,撂荒地与非撂荒地NDVI振幅的最佳分割阈值为0.42,在该分割阈值下,撂荒地和非撂荒地的识别精度分别为91.83%和90.20%。3)对撂荒地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坡头区耕地撂荒面积为14.65 k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1%,撂荒地块普遍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空间上分布零散,少有大面积撂荒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遥感 NDVI时间序列 振幅 空间格局 湛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PL调研法的广州地铁五山站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休憩设施优化设计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伟旋 张言灏 叶昌东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5-219,共5页
[目的]为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休憩设施进行优化设计。[方法]以公共活动活跃度很高的广州地铁3号线五山站外部空间环境作为研究区域,基于PSPL(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对其进行调研:通过现场... [目的]为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休憩设施进行优化设计。[方法]以公共活动活跃度很高的广州地铁3号线五山站外部空间环境作为研究区域,基于PSPL(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对其进行调研:通过现场计数分析统计该区域内不同时段的人流量;通过访谈分析探索空间主要使用人群对空间的评价及诉求;通过行为注记分析统计区域内高峰时段及非高峰时段的人流路线;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进一步探索人群活动的时空差异原因及人群活动需求。基于该区域人群活动的时空差异特征,提出折叠式和模块化的休憩设施优化设计策略。[结果及结论]折叠式座椅既能满足基本的行人短暂休憩、等待及停留等的需要,又能灵活运用空间,在不使用时可折叠至原有的设施上,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公共空间;模块化设计采用正方体块状模块单体取代花箱等装饰性设施,通过模块的自由组合从空间上实现人流路线的合理化引导,既能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段的差异需求,又能提高人与空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车站 外部空间环境 休憩设施 PSPL调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海域历元统一的潮汐模型构建
8
作者 董斌斌 梁亚朋 +2 位作者 施紫鹏 星睿 欧阳莉婷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27,36,共5页
为提高海洋潮汐模型的精度与稳定性,采用差分的方法将华南沿海海域验潮站和卫星测高的调和常数统一历元至19年(2003-2021年),并利用二维浅水数值模拟法与blending同化法构建了8个天文分潮的精密潮汐模型(Q_(1)、O_(1)、P_(1)、K_(1)、S_... 为提高海洋潮汐模型的精度与稳定性,采用差分的方法将华南沿海海域验潮站和卫星测高的调和常数统一历元至19年(2003-2021年),并利用二维浅水数值模拟法与blending同化法构建了8个天文分潮的精密潮汐模型(Q_(1)、O_(1)、P_(1)、K_(1)、S_(2)、N_(2)、M_(2)、K_(2));采用函数拟合的方法构建了2个长周期分潮(Sa、Ssa)以及3个浅水分潮(M4、M6、MS4)的精密潮汐模型。最终完成了1′×1′分辨率的华南沿海海域历元统一的潮汐模型构建,13个分潮的综合精度优于4.87 cm,与目前主流全球潮汐模型精度相比有较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模型 历元统一 调和常数 blending同化法 函数拟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互动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庆莹 陈银蓉 +2 位作者 陈坤 王玉琳 孙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79-3592,共14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等战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城市安全治理和土地利用调控的重要基础,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之间的作用机制尚不明晰,正成为科学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在重构城市韧性与土地绿...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等战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城市安全治理和土地利用调控的重要基础,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之间的作用机制尚不明晰,正成为科学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在重构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基于演化韧性、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理论和文献归纳分析等方法,构建一个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互动机制分析框架。结果表明:第一,城市韧性内涵形成了“多维度融合、多能力转变和多视角评估”的概念框架;第二,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是绿色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产物,旨在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区域内土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土地最优利用;第三,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城市韧性可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和科技创新的传导路径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方式作用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传导和城镇化水平调节反馈于城市韧性。研究认为针对现实中非耦合协调的城市,应在立足不同职能和规模城市类型基础上,充分借助相关规划、制度和政策等手段,实施差异化调控策略促进城市韧性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协调优化,服务更高要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耦合 区域可持续发展 城市韧性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互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湿地受损的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湿地模拟及管育分区
10
作者 黄晓峻 吴志峰 张棋斐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98-1709,共12页
选取包括湿地受损指数(Wetland Damage Index,WDI)在内的16个驱动因子,构建基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均衡发展4种土地变化情景,开展粤港澳大湾区2030年多情景湿地模拟,提出未来湿地受损指数(Future Wetland Damage Index,FWDI),并进... 选取包括湿地受损指数(Wetland Damage Index,WDI)在内的16个驱动因子,构建基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均衡发展4种土地变化情景,开展粤港澳大湾区2030年多情景湿地模拟,提出未来湿地受损指数(Future Wetland Damage Index,FWDI),并进行湿地管育分区。结果表明:①纳入湿地受损指数作为驱动因子的湿地模拟精度得到较好提升,PLUS模型的FoM值与总体精度分别提高至0.28、0.89。②2020—2030年,河流、水库、湖泊湿地的面积变化小,体现土地转换限制区域对湿地的保护作用;坑塘湿地的面积变化量最大,在均衡发展情景下分布更紧凑,体现经济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均衡。③2020—2030年的未来湿地受损指数结果显示湿地扩张和消失主要在连片湿地外围,湿地扩张区的未来湿地受损指数较湿地消失区低,对模拟未来湿地不变的区域有必要进一步挖掘。④未来湿地受损指数为评估未来湿地消失的风险提供具体指标,基于未来湿地受损指数构建湿地管育分区,湿地重建区是未来湿地扩张区域,主要在大湾区西部河塘密布区及沿海地带;湿地保育区是稳定分布且未来湿地受损指数低的区域,分布广泛;湿地控制区是预测湿地消失或预测不变但未来湿地受损指数高的区域,分布在大湾区中部坑塘密集区。在湿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下,研究结论为湿地精准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湿地受损 PLUS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航空摄影三维模型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金沧 袁磊 +1 位作者 马德富 夏进亮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0,共5页
垂直航空摄影一般用于获取影像数据并制作正射影像图,为进一步挖潜影像数据价值,支撑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本文以垂直航空摄影获取的影像为基础,构建三维模型并探索模型效果优化的方法。具体包括:①分析基于垂直航空影像构建三维模型的可行... 垂直航空摄影一般用于获取影像数据并制作正射影像图,为进一步挖潜影像数据价值,支撑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本文以垂直航空摄影获取的影像为基础,构建三维模型并探索模型效果优化的方法。具体包括:①分析基于垂直航空影像构建三维模型的可行性;②研究通过在不增加航摄成本的情况下,加大影像重叠度以增强三维模型效果的方法;③提出建筑物顶部信息约束的模型优化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重叠度对基于垂直航空影像三维模型构建的完整性影响较大,采用航向80%的重叠度采集数据,可在不增加航摄工作量的情况下大幅提升建模效果;建筑顶部信息约束建模方法对改善模型完整性非常有效,可在保留建筑顶部细节信息的前提下,大幅度优化建筑边缘形态,在城市规划、执法监测等领域可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摄影 三维模型 重叠度 约束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乡村村民幸福感评价与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12
作者 吴心怡 叶昌东 +2 位作者 李柯蓉 李文灏 龚雪倩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3期121-126,共6页
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村民幸福感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尤其在重庆市这样一个最年轻的直辖市中具有更加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但目前研究对重庆市村民幸福... 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村民幸福感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尤其在重庆市这样一个最年轻的直辖市中具有更加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但目前研究对重庆市村民幸福感与乡村振兴策略的关系分析较少,针对性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随机分层抽样、问卷调查、语义分析法,对重庆市5个不同发展片区的村落进行村民幸福感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村民幸福感与村落发展呈正相关,各村村民幸福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村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基于这些差异,研究确定了影响重庆市村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村民幸福感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设计―执行过程―质量效果”多环节的拆旧复垦碳储量评估
13
作者 邓平平 叶昌东 +3 位作者 柯春鹏 胡月明 付小平 周龙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4-1299,共16页
为使农村建设用地再利用政策内容的调整更契合碳中和目标,提高政策执行以及后期管护工作的碳储量实现效果,文章以广东省拆旧复垦为例,构建了“制度设计—执行过程—质量效果”3个环节的系统评价框架,用于量化各环节前后碳储量变化并分... 为使农村建设用地再利用政策内容的调整更契合碳中和目标,提高政策执行以及后期管护工作的碳储量实现效果,文章以广东省拆旧复垦为例,构建了“制度设计—执行过程—质量效果”3个环节的系统评价框架,用于量化各环节前后碳储量变化并分析影响碳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1)地块复垦后产生了良好的碳储量,尤其位于省域交界县区的地块,亩均碳储量增加近5倍,全省平均碳储量贡献度为0.16%,单县区最高达5.25%;2)制度设计上,碳储量实现比值为5.81%,差额高达36272530.12t,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执行过程中,碳储量实现比值为24.71%,单县区最高为97.55%,最低为1.26%;4)质量效果上,碳储量实现比值为65.03%,呈现“东高西低”特征,东部较多县区对复垦后地块采取专业的管护措施。基于碳储量增益的显著区域差异及专业管护的有效性,文章建议制定差异化实施细则并强化后期管护,以最大化政策对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建设用地再开发 城乡用地供需矛盾 拆旧复垦 碳储量 “制度设计—执行过程—质量效果”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空间效应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莉珍 刘光盛 +3 位作者 聂嘉琦 肖瑶 杨丽英 王红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0-538,共9页
为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本研究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揭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耕地非粮化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2019年各县平均非粮化率为4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本研究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揭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耕地非粮化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2019年各县平均非粮化率为4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非粮化率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珠三角周边县域及部分中部县域,以低-低和高-高集聚为主;从非粮化面积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研究区东北部,以高-高集聚为主。珠三角非粮化存在空间依赖性。从直接效应看,第一产业GDP占比、到市中心的距离与非粮化呈负相关,劳均耕地面积、有效耕地灌溉面积与非粮化呈正相关;从溢出效应看,人均GDP与非粮化呈正相关。第一产业GDP占比和有效耕地灌溉面积对非粮化的影响均呈现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易产生“非粮化”,非粮化治理应当因地制宜、分级整治,坚决落实“非粮化”管理政策,提高种粮收益和粮食综合生产力,促进粮农降本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驱动机制 空间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行政区平衡视角下耕地空间布局优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乐松 陈莉珍 +4 位作者 肖瑶 程迎轩 聂嘉琦 王红梅 刘光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9-329,共11页
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对提升耕地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广东封开县为例,基于“现状耕地调出-可恢复地类调入”的微观调整逻辑,综合运用空间叠加、综合评价及蚁群优化算法,构建了耕地空间布局调整模型,以调入... 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对提升耕地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广东封开县为例,基于“现状耕地调出-可恢复地类调入”的微观调整逻辑,综合运用空间叠加、综合评价及蚁群优化算法,构建了耕地空间布局调整模型,以调入调出数量平衡为约束条件实现了不同行政区尺度下的耕地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调出耕地1689.8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62%,整体上呈现出“全局零散、局部聚集”的分布特征。(2)研究区可恢复地类农业生产适宜性均值为67.04,具有开展作物种植的良好禀赋条件。(3)不同行政区尺度平衡情景下,调入结果在研究区北部空间差异显著,与镇内平衡情景相比,县内平衡情景下,调入耕地的农业生产适宜性均值提高了2.08,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均值下降了0.67。(4)两种情景下,耕地的连片性、质量及稳定性均得到提升,因不受调入规模和行政单元空间范围限制,县内平衡情景下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适当扩大可恢复地类筛选范围有利于提升整体耕地质量并降低重要生态用地筛选概率。该研究构建的耕地空间布局调整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为制定农用地布局优化与整治提升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空间布局优化 多尺度行政区 县内平衡 优化算法 农业生产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9
16
作者 柯钦华 周俏薇 +1 位作者 庄宝怡 孙传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5-1779,共15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维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生态安全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关键。现有相关研究在生态源地的识别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维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生态安全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关键。现有相关研究在生态源地的识别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人类活动效应的考量。因此,如何顾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和人类活动识别生态源地,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识别初始生态源地,并根据生态系统服务随土地开发程度的梯度效应进一步确定最终生态源地,而后结合生态廊道、生态战略点的识别,最终确定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程度较弱,表现为四周高供给-低需求,中部高需求-低供给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给具有随土地开发程度增加而呈显著下降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突变点(阈值)。即在土地开发程度超过28.27%时的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给迅速下降;(3)研究区共有100块生态源地,总面积为7344.24km^(2),整体呈“东西部多-中部空”的外围环绕式分布结构;(4)研究区共有175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568.48km,廊道整体呈环状分布特征;(5)研究区存在40处生态夹点和19处障碍点,这些点的分布主要受廊道的长度以及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的影响。上述关键生态要素共同构成了环绕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形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供需比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及应用综述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宜欣 宁晓刚 +2 位作者 张翰超 兰小强 常中兵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0,共13页
在“双碳”背景下,开展遥感生态评价与监测分析对于及时掌握生态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早期遥感生态评价指标单一、过程复杂。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实现了生态评价效率的提高,... 在“双碳”背景下,开展遥感生态评价与监测分析对于及时掌握生态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早期遥感生态评价指标单一、过程复杂。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实现了生态评价效率的提高,得到广泛应用。为深入理解RSEI,文章阐述了该指数的产生背景,介绍了RSEI的计算方法及研究现状,归纳了指数存在的问题及区域适应性调整措施,并对RSEI主要应用方向,即区域生态评价和区域生态变化监测进一步分析,最后指出,未来RSEI虽有广阔发展空间,却仍需围绕影像时空尺度、存储和批处理能力、模型自适应、智能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EI 模型改进 应用分析 区域生态评价 区域生态变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空间特征思考下的工业遗产差异化更新——以广州市两处食品加工类工业遗产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凌 郑俊禧 叶昌东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6,共11页
随着城市更新逐步进入高质量有机发展阶段,工业遗产如何通过差异化的更新手段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引入空间句法的理论技术,结合POI数据、建筑功能及空间布局的分析等,从城市、片区、遗产本身的尺度对两处改造... 随着城市更新逐步进入高质量有机发展阶段,工业遗产如何通过差异化的更新手段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引入空间句法的理论技术,结合POI数据、建筑功能及空间布局的分析等,从城市、片区、遗产本身的尺度对两处改造背景相似的工业遗产更新项目的空间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总结该类工业遗产差异化更新的一般路径。研究发现,遵循空间发展规律、制定适应空间特征更新策略的珠江琶醍,其遗产更新成效显著。因此,建议在进行工业遗产更新改造之前,应从多尺度探析所处区域的空间特征,研判区域可达性、区位价值等影响因素,宏观上确认园区发展方向,中观上判断准入业态类型及配置,微观上提升功能与空间的适应性,提高工业遗产更新的效率以及实施结果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创意产业园 差异化更新 多尺度 空间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湖北省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庆莹 王玉琳 +1 位作者 陈坤 陈银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22-232,共11页
明晰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对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基于要素诱致性替代理论阐述耕地利用转型机理的基础上,以湖北省所有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农业生产等数据对1995—2... 明晰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对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基于要素诱致性替代理论阐述耕地利用转型机理的基础上,以湖北省所有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农业生产等数据对1995—2019年间不同主体功能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功能转型随时间主要呈倒“V”型变化特征,各主体功能区早中期主要发生负转型,后期主要发生正转型;空间上呈现鄂西山区及武汉城市圈少数地区转型程度较为剧烈,其余地区相对平缓;生态功能区转型最为剧烈,而重点发展区转型最缓和。2)湖北省耕地空间转型随时间呈“N”型变化特征,各主体功能区随时间正负转型交错;空间上呈现江汉平原及武汉城市圈的部分地区转型较剧烈而鄂西等山区转型较弱的特征,农产品主产区转型最剧烈,重点发展区次之,生态功能区最平缓;3)湖北省耕地利用总转型随时间呈M”型变化特征,各主体功能区早中期主要发生负转型,后期主要发生正转型;空间上表现为江汉平原及武汉城市圈的部分地区转型剧烈程度强于鄂西等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强于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功能区。不同主体功能区在社会经济条件、耕地资源禀赋等方面异质性明显,应采取差异化的政策设计引导耕地利用转型,服务湖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利用转型 功能转型 空间转型 时空分异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GWRFR和作物物候信息的玉米产量早期预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裴杰 谭绍锋 +2 位作者 郭韩 刘一博 方华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1,共9页
及时并准确地估计作物产量,对保障粮食安全、维护世界粮食供应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已有许多研究者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作物产量预估进行研究。然而,结合作物的空间分布、使用局部模型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且诸多研究均以年份为时间尺... 及时并准确地估计作物产量,对保障粮食安全、维护世界粮食供应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已有许多研究者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作物产量预估进行研究。然而,结合作物的空间分布、使用局部模型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且诸多研究均以年份为时间尺度进行建模,未能精细到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无法实现作物产量的早期预测。针对以上问题,该研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以及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andom forest regression,GWRFR)模型对美国县级玉米产量进行建模,探讨全局与局部模型在玉米产量预测方面的性能;并通过将GWRFR模型应用于玉米的各个物候期,获取了玉米产量的最佳提前预测时间。结果表明,GWRFR局部模型的精度(R^(2)=0.87,RMSE=864.21 kg/hm^(2))高于传统的RF全局模型(R^(2)=0.83,RMSE=994.75 kg/hm^(2)),并且能够较好地克服空间数据的非平稳性,即使在全局模型中加入经纬度作为变量,RF模型的预测效果(R^(2)=0.85,RMSE=890.88 kg/hm^(2))仍然低于GWRFR模型。对于玉米产量的预测可以提前至收获前2~3个月,即在乳熟期前后就能得到比较准确的预测结果(R^(2)=0.90,RMSE=748.39 kg/hm^(2))。该研究结果可为大尺度作物产量预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区域或全球其他作物的产量预测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预测 遥感 机器学习 作物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