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立程 孙中孝 +2 位作者 孟超 蔡玉梅 张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8-478,共11页
为科学评价、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加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实现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农业自然资源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围绕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修复”的动态过程,提出并构建了... 为科学评价、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加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实现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农业自然资源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围绕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修复”的动态过程,提出并构建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全过程、多维度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该框架与指标体系面向气候、土地、水和生物四大农业自然资源在不同阶段的管理目标与核心内容,具体涵盖9个准则层、111个单项指标。研究表明,该概念框架及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全过程性、系统性及与自然资源管理实务充分衔接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实现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立体空间的连动式全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管理 评价框架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资源-资产-资本”属性的云南山区耕地质量评价与管理分区 被引量:6
2
作者 史云扬 艾东 +1 位作者 孙逸航 郝晋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77-286,F0003,共11页
市场经济体制下树立耕地“资源-资产-资本”属性观并开展耕地“三资”管理实践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和配置的重要手段。该研究按照属性分析-质量评价-分区管理的基本思路,归纳总结了耕地“三资”属性内涵,并以此为依据运用多源数据构建了... 市场经济体制下树立耕地“资源-资产-资本”属性观并开展耕地“三资”管理实践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和配置的重要手段。该研究按照属性分析-质量评价-分区管理的基本思路,归纳总结了耕地“三资”属性内涵,并以此为依据运用多源数据构建了云南山区典型农业县寻甸县的耕地“三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空间集聚特征,划定寻甸县耕地“三资”管理分区,提出了针对性管理措施。结果表明:1)耕地资源属性指耕地在一定的光温水土气热自然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获取农产品的属性;资产属性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耕地资源,通过法律制度确定权属,可以为产权主体带来收益的属性;资本属性指耕地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和流通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属性。耕地的“三资”属性相互影响,逐渐递进,是耕地资源价值化的必经之路。2)寻甸县耕地“三资”质量分布和空间格局存在差异。耕地资源质量较资产、资本质量变异特征较小,分布稳定。在空间格局上资源质量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而资产和资本质量分别呈现出“向城镇中心梯度递减”和“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3)以行政村为单位,将寻甸县划分为市场化建设先行区、市场化发展培育区、高效利用提升区和整治修复集中区4个耕地管理分区,并提出差异化的分区管理措施。该研究成果可对寻甸县耕地保护和发展建设提供指导,并对云南山区耕地管理实践工作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质量评价 管理分区 资源-资产-资本属性 云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反演NPP的耕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22
3
作者 马佳妮 张超 +3 位作者 吕雅慧 高璐璐 郧文聚 朱德海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208,共7页
为客观获得省域耕地质量分布状况,减少时间断点引起的评价误差,构建了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反演NPP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首先,在耕地图斑约束下,采用时序LSWI和EVI数据识别水稻和玉米;然后,采用2000—2010年MODIS的MOD09A1数据,... 为客观获得省域耕地质量分布状况,减少时间断点引起的评价误差,构建了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反演NPP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首先,在耕地图斑约束下,采用时序LSWI和EVI数据识别水稻和玉米;然后,采用2000—2010年MODIS的MOD09A1数据,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利用VPM模型分别计算水稻和玉米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得到多年NPP均值,可反映耕地种植作物的常年长势,使用距平分析法消除作物类型差异,得到表征耕地质量的评价结果;最后,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实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长时间序列NPP耕地质量反演结果与耕地质量利用等别整体空间分布一致。其中,吉林省中部与北部由于耕地集中连片,反演结果准确。南部山区耕地斑块破碎,耕地与林地混合,导致反演结果偏高。本文构建的长时间序列NPP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对省域范围、集中连片耕地质量评价具有可行性,可为我国耕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MODIS 长时间序列 净初级生产力 耕地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农村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关系研究——以曲周县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楠 郝晋珉 +1 位作者 星野敏 田玉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01-812,共12页
基于信息熵、结构变化率偏差系数和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曲周县为典型案例,研究黄淮海平原农村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互动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曲周县产业结构演变经历第一产业主导、一二产业均衡和第二产业主导的过程;... 基于信息熵、结构变化率偏差系数和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曲周县为典型案例,研究黄淮海平原农村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互动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曲周县产业结构演变经历第一产业主导、一二产业均衡和第二产业主导的过程;第一产业用地占比极大,导致用地结构极不均衡,但目前正在向均衡状态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用地结构调整之间不协调,用地结构调整具有滞后性,但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2009年之前,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用地结构变化,之后因果关系相反,且后期阶段的用地结构调整对后续用地结构优化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更加持久和显著。未来一段时期内,通过提升第一产业用地效率、挖掘第二产业用地潜力以及拓宽第三产业用地范围等方式优化三次产业用地结构,是促进黄淮海平原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 互动关系 农村地区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46
5
作者 温良友 孔祥斌 +3 位作者 张蚌蚌 孙晓兵 辛芸娜 张青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4-242,共9页
为满足新时期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工作需要,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该文从人类对耕地资源的层次需求出发,分析了耕地质量评价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地形特征、土壤性状、耕作条件、耕地健... 为满足新时期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工作需要,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该文从人类对耕地资源的层次需求出发,分析了耕地质量评价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地形特征、土壤性状、耕作条件、耕地健康状况和耕地生物特性5个维度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大兴区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高产高效需求条件下,优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8.27%,良等地占11.73%;在绿色健康需求条件下,优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61%,良等地占26.39%;在可持续发展需求条件下,优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03%,良等地占52.30%,中等地占40.39%,低等地占4.27%。空间分布上,高产高效需求、绿色健康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三者的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均呈现东部偏高,西部偏低的趋势。通过比较不同需求条件下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耕地健康状况和耕地生物特性对耕地质量影响较大。该项研究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管护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质量 等级 指标体系 综合算法 大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耕地资源三个安全构筑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被引量:58
6
作者 孔祥斌 陈文广 温良友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耕地是土地之精华、粮食生产之根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政府提出要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来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要求。在系统... 耕地是土地之精华、粮食生产之根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政府提出要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来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要求。在系统梳理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进过程及其实施成效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当前耕地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粮食霸权和极端气象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及进口造成的严峻挑战。基于此,依据国际粮食主权和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粮食安全保障思想,提出基于“粮食安全主权化、生态安全本地化和权益安全资产化”的耕地资源安全体系,为筑牢中国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气候变化 粮食霸权 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 权益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标综合特征的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评价 被引量:27
7
作者 孙晓兵 孔祥斌 +2 位作者 张青璞 温良友 廖宇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54-265,I0002,共13页
基于耕地资源内在禀赋特征与外在利用水平的综合视角从静态和动态2个维度评价耕地质量,对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指标综合特征的内在属性特征和外在利用水平2个维度构建指标响应时间(Indicat... 基于耕地资源内在禀赋特征与外在利用水平的综合视角从静态和动态2个维度评价耕地质量,对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指标综合特征的内在属性特征和外在利用水平2个维度构建指标响应时间(Indicator Response Time,IRT)和人为干扰程度(Degree of Human Interference,DHI)2个指标,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划分为遗传指标和动态指标,并将耕地质量分为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从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2个维度衡量耕地质量,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指标综合特征将耕地质量划分为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从相对稳定的遗传质量和较高变异的动态质量2个维度评价耕地质量,更能体现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变化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对耕地质量建设与提升具有积极作用;2)曲周县耕地综合质量以高等和中等为主,共占耕地总面积的82.33%,而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均以高等地为主,分别为耕地总面积的60.65%和50.18%,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和南部地区;3)曲周县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均以高等地的面积最大,为耕地总面积的29.19%,分别占高等遗传质量和高等动态质量面积的48.13%和58.17%;相同土壤类型的耕地遗传质量普遍比耕地动态质量高,且耕地遗传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较低;4)曲周县耕地遗传质量平均等级略微大于耕地动态质量平均等级,但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相等与略微差异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5.36%,其中,遗传质量等于动态质量的面积为耕地总面积的37.17%。该研究有利于建立保护遗传质量和提升动态质量的基本理念,可为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质量 指标综合特征 遗传质量 动态质量 综合算法 曲周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评价及障碍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湘君 乔冠宇 +6 位作者 郭丰浩 刘冬 李勇 勾宇轩 于茹月 周文涛 黄元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4-113,共10页
为探究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特征,基于土壤物理、化学及剖面特征,建立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耕层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结合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揭示黄淮海旱作区耕层... 为探究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特征,基于土壤物理、化学及剖面特征,建立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耕层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结合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揭示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特征及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土壤有机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pH、耕作层厚度、耕作层穿透阻力和耕作层压实度构成,基于最小数据集和全指标数据集的耕层土壤质量指数间显著正相关(R2=0.61,P<0.05),Nash有效系数和相对偏差系数分别为0.601和0.181,表明最小数据集的指标能够代替全部数据集指标对黄淮海旱作区耕层质量进行评价;2)研究区耕层土壤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质量指数为0.25~0.61;适宜耕层各项指标如下:耕作层厚度不小于17.20 cm,耕作层穿透阻力不大于896.10 kPa,耕作层土壤压实度不大于78.01%,pH值为8.01~9.37,有机质不小于17.87 g/kg,阳离子交换量不小于21.13 cmol/kg;3)黄淮海旱作区存在明显的障碍类型,耕层障碍可分为薄化紧实与养分贫瘠障碍耕层、养分贫瘠耕层、土壤紧实型耕层3类。其中有机质含量低、阳离子交换量低、耕作层压实度过高是黄淮海旱作区耕层质量主要障碍。研究为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提升和改善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有机质 土壤 黄淮海旱作区 最小数据集 耕层质量 障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获取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超 高璐璐 +3 位作者 郧文聚 李俐 纪文君 马佳妮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共13页
耕地质量指标数据获取是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遥感为相关数据的快速、大面积获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与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耕地质量内涵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法对我国近5年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进行归纳,结合国外土壤质量的研... 耕地质量指标数据获取是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遥感为相关数据的快速、大面积获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与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耕地质量内涵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法对我国近5年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进行归纳,结合国外土壤质量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遥感技术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地形条件、土壤属性和田间利用状况3个维度。然后分析了不同维度各指标获取方法的研究现状,概述了目前常用的遥感数据分析方法及对应的技术原理,遥感可有效获取田面坡度、田块状况、田间道路通达度、林网化程度等指标计算所需的基础数据,土壤属性的大尺度获取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最后针对遥感技术获取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展望:挖掘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的不同尺度遥感特征;加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遥感信息的自动化提取研究;建设耕地质量评价的遥感大数据平台,促进遥感技术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土壤 遥感 评价指标 地形条件 田间利用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评价与障碍诊断 被引量:20
10
作者 卓志清 李勇 +3 位作者 勾宇轩 赵云泽 黄元仿 兴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21-330,共10页
为准确评价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特征,针对全部初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建立了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并运用最小数据集耕层质量指数(MDS-Plough horizon integrated quality index,MDS-PHIQI)... 为准确评价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特征,针对全部初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建立了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并运用最小数据集耕层质量指数(MDS-Plough horizon integrated quality index,MDS-PHIQI)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研究区耕层质量及主导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由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粘粒含量、耕作层穿透阻力和压实层厚度组成,最小数据集可替代全部初选指标对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进行评价;东北旱作区耕层质量指数分布在0.10~0.53之间,均值为0.30,整体处于低和中等水平。东北旱作区合理耕层指标参数的适宜范围为:有机质质量比大于等于37.16 g/kg,全氮质量比大于等于1.75 g/kg,有效磷质量比大于等于26.38 mg/kg,粘粒质量分数为4.60%~6.19%,耕作层穿透阻力小于等于364.56 kPa,压实层厚度小于等于8.18 cm。东北旱作区粮食产量低产区耕层多存在结构型障碍,中产区耕层结构型障碍和养分限制共存,而高产区耕层主要表现为养分限制型障碍。整体来看,研究区耕层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为耕作层穿透阻力、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需针对上述指标采取针对性的耕作和培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耕层质量 聚类分析 最小数据集 压实层 障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限制因子改良与耕地质量潜力耦合的耕地整治分区 被引量:19
11
作者 赵海乐 徐艳 +2 位作者 张国梁 周翼 常玉旸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72-282,F0004,共12页
科学划定耕地整治重点区对于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平原为研究区,从农用地可改良限制因子角度出发,采取自然等提升潜力指数模型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划分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区,在耦合限制因... 科学划定耕地整治重点区对于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平原为研究区,从农用地可改良限制因子角度出发,采取自然等提升潜力指数模型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划分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区,在耦合限制因子改良程度分级的基础上,确定耕地整治分区。研究结果:1)研究区耕地质量提升主要受限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盐渍化程度,耕地整治难度整体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趋势。2)研究区自然等提升潜力指数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且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空间差异明显,潜力提升呈现"低-低"聚集特征的耕地多分布在东部,呈现"高-高"聚集特征以及无聚集特征的耕地多分布在西部。3)研究区耕地共划分为4种整治类型,其中重点整治型耕地为0.84万hm^2,是实施耕地整治的重点区域;选择整治型耕地为22.22万hm^2,应选择其质量提升潜力相对较高且集中连片的地块进行整治;保护整治型耕地为54.98万hm^2,应当被划入到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宜整治型耕地为26.46万hm^2,应当进行有选择地退出还林还草。该研究提出的研究方法可为细化限制因子在耕地整治分区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同时研究成果对半干旱区耕地整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耕地质量 限制因子 河套-土默川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区耕地质量评价--以陕西省延川县为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文广 孔祥斌 +4 位作者 廖宇波 王轩 宋福生 温良友 张蚌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5-381,共7页
为进一步验证自然资源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试用稿)》中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选择陕西省延川县作为黄土高原区指标体系应用试点,以便科学制定符合黄土高原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对比法,依据改进前后的指标... 为进一步验证自然资源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试用稿)》中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选择陕西省延川县作为黄土高原区指标体系应用试点,以便科学制定符合黄土高原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对比法,依据改进前后的指标体系进行耕地质量评价,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和评价结果精确性,提出指标体系的改进意见。结果表明:(1)纵向对比指标体系改进前后的耕地质量指数,其面积加权平均值由19.09增加到19.49,改进前后的耕地质量指数与国家自然等指数的最优相关系数由0.80增加到0.88;(2)横向对比指标体系改进后的耕地质量指数归一化值和国家自然等指数归一化值,差距值为-0.38~0.60;(3)延川县耕地质量指数为16.89~26.28。改进后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好地反映延川县耕地质量状况,有利于建立符合黄土高原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指标体系 黄土高原 陕西省延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要素视角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生动力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祖健 郝晋珉 +3 位作者 艾东 王楠 李牧 张益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5-754,共10页
基于要素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深入剖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生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探讨并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体系框架,对贵州省9个市(自治州)进行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客观规律,其内生动... 基于要素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深入剖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生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探讨并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体系框架,对贵州省9个市(自治州)进行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客观规律,其内生动力要素包括人口动力、自然动力和经济动力,而政策制度、规划管制和技术进步等外生动力要素通过供需机制、聚集效应机制和要素替代机制,引起内生动力要素的数量和结构变化,形成不同的集约利用类型和集约利用水平。2)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评价,表达方式不局限于单一土地要素的集约,而是一种全要素的集约,涵盖人口要素集约度、能源要素集约度和经济要素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人口要素准则层、能源要素准则层和经济要素准则层。3)贵州省建设用地全要素集约利用进程比较缓慢,大部分市(自治州)建设用地集约度呈现波动态势;2010—2016年,贵州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空间变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态势。4)贵州省9个市(自治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以低度集约利用型和低度粗放利用型为主,人口要素和经济要素起主要的内在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 内生动力 集约度 要素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益宾 黄安 +3 位作者 祖健 刘超 史云扬 郝晋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3-906,共14页
以中国4个五年发展战略的截止年份为时间节点,基于径向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测度2000,2005,2010和2015年中国337个市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ESDA)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运用地理加... 以中国4个五年发展战略的截止年份为时间节点,基于径向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测度2000,2005,2010和2015年中国337个市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ESDA)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显著,高强度的利用水平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各大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2)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且全局分异格局与冷热点分布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态势基本上吻合;3)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政府经济调控4种因素影响,影响程度的排序为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经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利用强度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层”融合的松嫩平原盐碱地资源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姚东恒 廖宇波 +6 位作者 孔祥斌 高秉博 赵振庭 张炎 曹颖 李亮 马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47-257,共11页
构建盐碱地资源系统分析框架,清晰界定盐碱地概念与分类,对于盐碱地资源调查、治理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基于地球关键带理论与逻辑,构建涵盖利用层、土壤层和DEM“三层”融合的盐碱地资源系统分析框架,界定盐碱地与盐碱土概念... 构建盐碱地资源系统分析框架,清晰界定盐碱地概念与分类,对于盐碱地资源调查、治理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基于地球关键带理论与逻辑,构建涵盖利用层、土壤层和DEM“三层”融合的盐碱地资源系统分析框架,界定盐碱地与盐碱土概念及类型,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DEM图,采用GIS叠加分析方法,分析松嫩平原盐碱地资源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地球关键带理论和逻辑,以立体空间作为组织和联系各层级的纽带,以数字高程为基底,按照垂直和水平纬度,构建起的土地利用层、土壤层、DEM层“三层”融合的盐碱地资源系统分析框架清晰地界定和表达了盐碱地概念和特征;2)盐碱地是一种土壤类型为盐碱土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属盐碱耕地、盐碱林地、盐碱草地、盐碱湿地、盐碱未利用地和其他盐碱地6个类别,盐碱土分为盐土、碱土和盐碱化土3种类型;3)松嫩平原盐碱地总面积254.77万hm^(2),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区,类型以盐碱耕地和盐碱未利用地居多,土壤类型以盐-碱化土为主;4)盐碱耕地和盐碱未利用地海拔集中在100~150 m,坡度平缓。该研究可为盐碱地资源调查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为松嫩平原盐碱地治理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层融合 松嫩平原 盐碱地 盐碱土 资源特征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自然价值农田识别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一舒 艾东 +2 位作者 羊玉婷 孙玮健 戴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1-450,共10页
中国耕地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耕地数量质量管控是保护的基本前提;同时为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增强农业生态系统韧性,因此在自然价值视角下,探索高自然价值农田识别与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农田保护的研究,引... 中国耕地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耕地数量质量管控是保护的基本前提;同时为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增强农业生态系统韧性,因此在自然价值视角下,探索高自然价值农田识别与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农田保护的研究,引出“高自然价值农田”的概念,探索“高自然价值农田”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建设的作用。并以云南省为实例,采用ArcGIS和InVEST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作为探索中国西南地区高自然价值农田的识别方法。利用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计算各年份的农田生境质量,研究各年份高自然价值农田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情况。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依据现有文献,总结高自然价值农田主要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半自然植被比例较高的农田;②以低强度农业为主的农田或小规模半自然的农田镶嵌体;③维持稀有物种生存的农田。2)依据评价结果,从时间格局来看,高自然价值农田所占比例年度变化不大,平均为10.86%,以毗邻林地、水域的破碎化的小图斑为主。3)从空间格局来看,云南省农田自然价值等级整体处于较低等级,高自然价值农田所占比例较低,分布于滇西北和滇东北部分地区,斑块相对比较细碎,零散分布于集中连片的农田周边;而较低自然价值的农田所占比例最大,广泛分布于云南省范围内,其生产价值较高。最后从自然资源、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进行分析,提出分区分级进行农田保护与退耕还林政策,实现“共治共建,同管同护”的保护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自然价值 农田 生物多样性 空间分布格局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阻隔因素的耕地质量分等因素插值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永侠 郭雅萍 +2 位作者 张函 张丽红 桑婧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7-165,175,共10页
在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中的分等因素属性值估算受到大、中型山体阻隔影响,造成分等单元各分等因素属性赋值结果的失准。以青海省平安区为研究区,研究基于阻隔因素的分等因素属性值估算方法,并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样条函数插... 在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中的分等因素属性值估算受到大、中型山体阻隔影响,造成分等单元各分等因素属性赋值结果的失准。以青海省平安区为研究区,研究基于阻隔因素的分等因素属性值估算方法,并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样条函数插值方法进行了交叉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的插值方法对3个分等因素空间分布趋势的模拟基本一致;由于插值原数据的特征与插值原理的不同,导致基于阻隔因素的插值方法对不同的土壤性质表现不一致。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土层厚度最适宜的插值方法是基于阻隔因素的样条函数插值,而在土壤pH值插值中,基于阻隔因素的反距离权重插值精度最高;研究区内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土层厚度的插值精度比不考虑阻隔因素的样条函数插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提高了11.23%、10.98%、7.54%、9.20%和15.08%、11.74%、17.41%、9.40%;采用基于阻隔因素的样条函数插值方法对有机质含量和有效土层厚度进行插值,二者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27和0.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分等因素 空间插值 山地丘陵区 阻隔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楠 郝晋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5,195,共11页
在宏观尺度上剖析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全面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并为村庄规划等工作提供研究基础。以河北省为主要研究区域,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最邻近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乡村聚落的... 在宏观尺度上剖析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全面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并为村庄规划等工作提供研究基础。以河北省为主要研究区域,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最邻近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乡村聚落的总体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综合运用分布指数、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尤其是2010年之后,河北省乡村聚落主要以外延方式扩大规模,且逐渐呈规模化、集中化分布,其主要集聚分布于地形平坦的东南部地区,且其集聚程度不断提升;高耸地形、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以及大小规模河湖等自然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限制性正在减弱,不同等级城镇、道路等区位因素对乡村聚落产生集聚作用的程度和影响半径等有所差异;乡村产住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基础设施完善度是影响河北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社会和经济因素,且不同因素的主要作用区域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相关地区开展差异化的乡村聚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分布指数 北方地区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精细化管理视角下“三生”空间细分类型的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月卿 卢龙辉 +2 位作者 冀正欣 黄安 段亚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2-744,共13页
从国土空间精细化管理视角,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案例区,构建“三生”空间细分类体系及其演化驱动机制分析框架,系统地分析“三生”空间细分类型的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将张家口市“三生”空间划分为城镇建成空间、乡村建成空间、农业种植... 从国土空间精细化管理视角,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案例区,构建“三生”空间细分类体系及其演化驱动机制分析框架,系统地分析“三生”空间细分类型的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将张家口市“三生”空间划分为城镇建成空间、乡村建成空间、农业种植空间、草地空间、林地空间、水域空间与裸地空间。结果表明,1990-2020年,除裸地空间外,各类空间的空间布局相对稳定,但均存在数量变化与空间转换,特别是农业种植空间、林地空间和草地空间。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演化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基于不同的需求开展各项生产、生活和生态活动,直接推动“三生”空间的数量变化与空间转换,地理环境则通过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与植物生长,间接地决定“三生”空间演化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子空间 演化特征 驱动机制 张家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旱作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20
作者 卓志清 李勇 +3 位作者 兴安 曹梦 黄元仿 赵云泽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59-268,336,共11页
为探究旱作农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基于2017年采集的132个耕层(0~20 cm)土壤样品,运用地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北旱作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 为探究旱作农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基于2017年采集的132个耕层(0~20 cm)土壤样品,运用地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北旱作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的平均含量(质量比)分别为16.79、1.43、0.77 g/kg,且彼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C/N、C/P、N/P质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1.45、22.82、2.03,均低于全国农田土壤平均值。从空间分布规律来看,SOC、TN、TP含量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旱作区北部,低值区在吉林省和辽宁省旱作区西部平原区。土壤C/N、C/P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旱作区,低值区位于吉林省和辽宁省旱作区连片分布,N/P则整体变化较小。研究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人为活动、环境及土壤性状的综合影响,化肥施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人为因素,土壤容重和含水率则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布规律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生态化学计量 冗余分析 耕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