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耕地资源内在禀赋特征与外在利用水平的综合视角从静态和动态2个维度评价耕地质量,对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指标综合特征的内在属性特征和外在利用水平2个维度构建指标响应时间(Indicat...基于耕地资源内在禀赋特征与外在利用水平的综合视角从静态和动态2个维度评价耕地质量,对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指标综合特征的内在属性特征和外在利用水平2个维度构建指标响应时间(Indicator Response Time,IRT)和人为干扰程度(Degree of Human Interference,DHI)2个指标,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划分为遗传指标和动态指标,并将耕地质量分为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从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2个维度衡量耕地质量,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指标综合特征将耕地质量划分为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从相对稳定的遗传质量和较高变异的动态质量2个维度评价耕地质量,更能体现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变化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对耕地质量建设与提升具有积极作用;2)曲周县耕地综合质量以高等和中等为主,共占耕地总面积的82.33%,而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均以高等地为主,分别为耕地总面积的60.65%和50.18%,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和南部地区;3)曲周县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均以高等地的面积最大,为耕地总面积的29.19%,分别占高等遗传质量和高等动态质量面积的48.13%和58.17%;相同土壤类型的耕地遗传质量普遍比耕地动态质量高,且耕地遗传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较低;4)曲周县耕地遗传质量平均等级略微大于耕地动态质量平均等级,但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相等与略微差异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5.36%,其中,遗传质量等于动态质量的面积为耕地总面积的37.17%。该研究有利于建立保护遗传质量和提升动态质量的基本理念,可为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基础依据。展开更多
为探究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特征,基于土壤物理、化学及剖面特征,建立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耕层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结合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揭示黄淮海旱作区耕层...为探究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特征,基于土壤物理、化学及剖面特征,建立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耕层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结合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揭示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特征及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土壤有机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pH、耕作层厚度、耕作层穿透阻力和耕作层压实度构成,基于最小数据集和全指标数据集的耕层土壤质量指数间显著正相关(R2=0.61,P<0.05),Nash有效系数和相对偏差系数分别为0.601和0.181,表明最小数据集的指标能够代替全部数据集指标对黄淮海旱作区耕层质量进行评价;2)研究区耕层土壤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质量指数为0.25~0.61;适宜耕层各项指标如下:耕作层厚度不小于17.20 cm,耕作层穿透阻力不大于896.10 kPa,耕作层土壤压实度不大于78.01%,pH值为8.01~9.37,有机质不小于17.87 g/kg,阳离子交换量不小于21.13 cmol/kg;3)黄淮海旱作区存在明显的障碍类型,耕层障碍可分为薄化紧实与养分贫瘠障碍耕层、养分贫瘠耕层、土壤紧实型耕层3类。其中有机质含量低、阳离子交换量低、耕作层压实度过高是黄淮海旱作区耕层质量主要障碍。研究为黄淮海旱作区耕层土壤质量提升和改善提供理论支撑。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耕地资源内在禀赋特征与外在利用水平的综合视角从静态和动态2个维度评价耕地质量,对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指标综合特征的内在属性特征和外在利用水平2个维度构建指标响应时间(Indicator Response Time,IRT)和人为干扰程度(Degree of Human Interference,DHI)2个指标,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划分为遗传指标和动态指标,并将耕地质量分为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从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2个维度衡量耕地质量,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指标综合特征将耕地质量划分为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从相对稳定的遗传质量和较高变异的动态质量2个维度评价耕地质量,更能体现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变化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对耕地质量建设与提升具有积极作用;2)曲周县耕地综合质量以高等和中等为主,共占耕地总面积的82.33%,而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均以高等地为主,分别为耕地总面积的60.65%和50.18%,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和南部地区;3)曲周县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均以高等地的面积最大,为耕地总面积的29.19%,分别占高等遗传质量和高等动态质量面积的48.13%和58.17%;相同土壤类型的耕地遗传质量普遍比耕地动态质量高,且耕地遗传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较低;4)曲周县耕地遗传质量平均等级略微大于耕地动态质量平均等级,但耕地遗传质量和动态质量相等与略微差异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5.36%,其中,遗传质量等于动态质量的面积为耕地总面积的37.17%。该研究有利于建立保护遗传质量和提升动态质量的基本理念,可为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基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