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海域管理模式的长江口海洋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及连通性分析
1
作者 何彦龙 赵丽侠 +3 位作者 姚炜民 刘守海 邓邦平 张亭亭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及其连通性对保护生物物种和维持局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长江口海域空间利用管理模式为基础,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景观连通性模型,研究长江口海域生...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及其连通性对保护生物物种和维持局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长江口海域空间利用管理模式为基础,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景观连通性模型,研究长江口海域生境特征,识别重要生态源地及其连通性,并分析其与现有保护格局的匹配性,以期为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15块保护空间中,识别重要生态源地12个,总面积约为3080 km^(2),占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面积的28.6%。重要源地主要分布于长江口南支及附近海域。连接12个生态源地的生态廊道23条。本研究识别的长江口门内生态源地空间与上海市最新公布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匹配性较好,但连接南支和北支口门附近的重要保护空间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管理 生态保护空间 格局 连通性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以来长江口及邻近海岸盐沼湿地蓝碳时空格局
2
作者 赵文祯 林世伟 +5 位作者 张正龙 袁琳 杨华蕾 贾俊鹤 纪焕红 李秀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11-3124,共14页
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滨海盐沼因其高效的固碳能力而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滨海盐沼正面临物种入侵和围垦扰动的双重胁迫,碳汇功能面临严峻挑战。以长江口盐沼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遥感反演,定量评估了盐沼湿地不同岸段... 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滨海盐沼因其高效的固碳能力而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滨海盐沼正面临物种入侵和围垦扰动的双重胁迫,碳汇功能面临严峻挑战。以长江口盐沼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遥感反演,定量评估了盐沼湿地不同岸段、不同群落碳密度动态和蓝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2年,长江口盐沼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入侵互花米草逐渐取代芦苇成为优势种,到2022年其面积已占长江口盐沼总面积的53.33%。(2)互花米草长期入侵的岸段,其生物量和沉积物碳密度显著高于本土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群落。(3)2022年,长江口盐沼湿地总碳储量为(2794.84±691.04)Gg C,其中,互花米草湿地贡献量超过一半(57%)。从碳储量区域差异来看,崇明岛、九段沙和南汇东滩是长江口蓝碳储量的热点岸段。(4)互花米草扩张已成为1990年来长江口蓝碳格局演变的关键因子,其碳储量从27.88×10^(4) t(2000年)增加至160×10^(4) t(2022年),而同期芦苇、海三棱藨草碳储量在33年间分别下降了32%和8%。研究结果深化了对长江口盐沼蓝碳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的认识,可为评估河口区域湿地的碳汇潜力、制定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和修复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沼 蓝碳 互花米草 沉积物 长江口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统筹导向下上海大都市圈海域协同治理机制和策略研究
3
作者 金永福 赵立明 +7 位作者 顾洪祥 郭伟其 王晓璐 李志远 严丽 潘莹莹 任恩慧 肖大乔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84-1894,共11页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都市圈之一,承担着海洋强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但其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存在水体污染、生态退化、防灾能力薄弱及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和需求对接,对上海大...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都市圈之一,承担着海洋强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但其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存在水体污染、生态退化、防灾能力薄弱及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和需求对接,对上海大都市圈“1+5”涉海城市(上海市、盐城市、南通市、嘉兴市、宁波市、舟山市)进行系统分析,从海域功能协同、海洋产业联动、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及生态保护修复四大维度,构建海域协同治理机制框架,旨在探索陆海统筹与生态优先原则下的海域协同治理机制,推动该区域高质量发展。因此,本研究提出构建“一核两翼、节点链接、陆海协同”的海域功能优化布局,形成“核心带动、两翼齐飞、多点支撑”的交通和航运枢纽格局以及“多线共廊、多能复合”的能源通信管廊格局,筑牢“生命线+风景线+幸福线”的多弧多圈韧性海岸带以及“天空地海一体化”的防灾减灾联防联控体系,打造“一带、一口、一滩、三湾、多岛群”的美丽海湾布局。同时,上海大都市圈需强化陆海统筹和生态优先理念,通过资源整合,搭建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体系;利用数字赋能,构建“一张图”海域管理综合信息共享体系;加强区域协调,创建多主体协同管理平台;强化共保联治,构建区域海洋生态保护联合立法和协同执法机制,最终形成兼顾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模式,实现海域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安全双赢,为同类区域海洋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上海大都市圈 协同治理 策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九段沙湿地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赵丽侠 王腾 +7 位作者 何彦龙 何海生 季晓 颜帅帅 曹恋 张珮璇 姚炜民 周倩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0-979,共10页
滨海湿地作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是微塑料迁移和积累的重要区域。基于2020-2023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及九段沙湿地的调查数据,分析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动力过程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255~0.55个/... 滨海湿地作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是微塑料迁移和积累的重要区域。基于2020-2023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及九段沙湿地的调查数据,分析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动力过程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255~0.55个/m^(3),年际变化不显著,但微塑料尺寸趋于小型化(1~3 mm为主),形状以纤维状和线状为主,化学组成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丙烯(PP)占优(占比82%),与全球其他海域相似,反映了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及其降解过程。九段沙湿地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较低(0.002个/g),但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主干潮沟因水动力较强(流速>100 cm/s)微塑料丰度(0.001~0.002个/g)低于分支潮沟(0.002~0.004个/g),而植被覆盖区丰度(0.001个/g),显著低于无植被区(0.003个/g),表明潮汐动力和植被拦截共同调控微塑料的沉积。水动力观测显示,大潮期涨潮优势流(最大流速183 cm/s)可能将外海微塑料向湿地输送,而小潮期落潮主导时则促进微塑料向外海迁移。此外,长江口微塑料丰度存在显著时空差异(水体0.255~27800个/m^(3),沉积物0.02~0.34个/g),可能与采样方法、季节水文变化及人类活动(如航道疏浚)有关。研究揭示了潮汐动力-植被-微塑料迁移的耦合机制,为河口湿地微塑料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微塑料 滨海湿地 迁移与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营养物基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魏超 凌佳楠 +4 位作者 闫振广 安立会 邓邦平 欧梦圆 郑欣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12-1422,共11页
制定氮磷营养物基准是预防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梳理了2010-2022年杭州湾历史监测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筛选了杭州湾营养物基准关键指标,并综合运用频数分布法、压力-响应模型等方法对指标进行统计分... 制定氮磷营养物基准是预防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梳理了2010-2022年杭州湾历史监测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筛选了杭州湾营养物基准关键指标,并综合运用频数分布法、压力-响应模型等方法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推导营养物基准值。结果表明:①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SPR)是制定杭州湾营养物基准的关键营养物指标,其浓度变化直接影响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hla和DO则是关键生物学指标,可用于评价水体健康程度。②由于频数分布法和压力-响应模型法的适用性不同,两种方法推导出的杭州湾营养物基准值存在较大差异,由压力响应模型法得出的营养物基准值比频数分布法高。③根据杭州湾目前的水质状况和富营养化水平,本研究提出杭州湾DIN、SPR的基准值分别为0.732和0.033 mg/L。研究显示,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推导出的营养物基准值更符合水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为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及营养物标准修订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富营养化 营养物基准 频数分布法 压力-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在中国的40年:认知演变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6
6
作者 江灿 贾俊鹤 +4 位作者 杨颖 盛蓉 任璘婧 纪焕红 叶属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44-8956,共13页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进我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互花米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态效应的双重性,人们对其认知也存在历史演变性。概述了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系统中的...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进我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互花米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态效应的双重性,人们对其认知也存在历史演变性。概述了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系统中的正负生态效应及对互花米草近40年入侵历史认知的演变,总结了目前互花米草的治理现状与困境,并从政策、管理、工程等角度提出了互花米草的治理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引入对我国滨海湿地具有保滩促淤、抗风消浪、固碳等正生态效应,也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等造成负生态效应;(2)结合互花米草引入历史和各时期的研究,人们对互花米草认知经历了全面挖掘生态经济价值阶段(1979—2003年)、正负生态效的认知分化阶段(2003—2018年)及在滨海湿地保护、生物安全等视角下认知的更新阶段(2018年—至今)的转换;(3)鉴于互花米草的正负生态效应和总体体量,目前其防控工作尚存在重大困难,建议应以自然规律和生态文明为指导,多学科、多角度的进行因地制宜、分区管理。研究结果旨在为我国互花米草的研究、防治与管理提供借鉴,达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目标,形成海陆统筹的生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物种 认知演变 正负生态效应 治理对策 互花米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不同盐沼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
7
作者 杨颖 杨幸幸 +5 位作者 周红宏 贾俊鹤 蔡嫣然 王腾 纪焕红 江灿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41,共13页
本文对2020年长江口盐沼植被、沉积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长江口崇明北滩、崇明东滩、横沙边滩、南汇边滩、奉贤和金山边滩的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等7种植被盐沼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 本文对2020年长江口盐沼植被、沉积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长江口崇明北滩、崇明东滩、横沙边滩、南汇边滩、奉贤和金山边滩的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等7种植被盐沼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长江口盐沼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9种,不同植被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差异明显。其中,海三棱藨草内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最多。(2)与其他盐沼植被相比,海三棱藨草生境具有较高的大型底栖动物丰富度,海三棱藨草盐沼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密度均为最大,分别为933 ind./m^(2)和59.96 g/m^(2)。(3)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39、0.61、0.55。总体而言,糙叶薹草、互花米草和芦苇盐沼中的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高于其他盐沼;在高、中位盐沼中,不同盐沼植被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差异不大,但在低位盐沼中海三棱藨草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互花米草。(4)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与沉积物粒度、总氮、总磷具有相关性。甲壳类和多毛类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值粒径为4.5~5.5(φ)和6~7(φ)之间;多毛类主要分布在总氮和总磷含量水平较高的区域,而软体动物则主要分布在总氮和总磷含量较低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盐沼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潮异弯藻对CO_(2)浓度、温度和营养盐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安强 赵丽侠 +3 位作者 宋淑贞 刘倢 何彦龙 王艳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是爆发有害藻华的常见藻种,也是危害海洋渔业的赤潮生物之一,广泛分布在全球近岸海域.随着大气CO_(2)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及人类活动导致陆源营养盐入海通量的增加,在河口及近岸海域频发藻华.本研究通... 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是爆发有害藻华的常见藻种,也是危害海洋渔业的赤潮生物之一,广泛分布在全球近岸海域.随着大气CO_(2)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及人类活动导致陆源营养盐入海通量的增加,在河口及近岸海域频发藻华.本研究通过调控营养盐浓度、CO_(2)浓度和温度,探讨了当前气候变化趋势下赤潮异弯藻生长对营养盐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在所有CO_(2)浓度和温度条件下,低磷组的赤潮异弯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速率均显著低于高磷组的;当CO_(2)浓度升高时,赤潮异弯藻细胞最大密度和比生长速率均显著提高;当同时升高CO_(2)浓度和温度时,其比生长速率再次显著增加;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对不同CO_(2)浓度和温度的响应在4种营养条件下类似.该研究表明,磷浓度是控制赤潮异弯藻生长的主要因子,在未来气候条件下赤潮异弯藻爆发藻华的强度和风险不断增加.控制营养盐的增加,特别是磷酸盐浓度,可能是防控赤潮异弯藻爆发的关键手段之一.该研究结果可为近岸水域的海洋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赤潮异弯藻 CO_(2)浓度 气候变暖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