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CO_(2)硅酸盐熔体-橄榄岩反应的实验研究:对中国东北异剥橄榄岩和单斜辉石岩捕虏体成因的制约
1
作者 张薇 王春光 +2 位作者 许文良 杨德彬 李本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3,I0003,共13页
东北地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辉石岩和异剥橄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特征暗示其形成于含CO_(2)熔体-橄榄岩反应,为进一步限定熔体-橄榄岩反应的类型及其经历的深部过程,本文使用反应偶的方法进行了含CO_(2)熔体和橄榄岩相互作用的... 东北地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辉石岩和异剥橄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特征暗示其形成于含CO_(2)熔体-橄榄岩反应,为进一步限定熔体-橄榄岩反应的类型及其经历的深部过程,本文使用反应偶的方法进行了含CO_(2)熔体和橄榄岩相互作用的系列实验。结果显示,在1.5 GPa、1275℃条件下,CO_(2)从硅酸盐熔体中分离,熔体对橄榄岩的改造作用较弱;在2~3 GPa、1325~1375℃条件下,CO_(2)存在于硅酸盐熔体中,反应造成橄榄岩中单斜辉石的显著富集,尤其在3 GPa、1375℃条件下,在熔体-橄榄岩界面形成单斜辉石岩反应带。含CO_(2)硅酸盐熔体-橄榄岩反应形成的单斜辉石具有较低的Mg/(Mg+Fe)值,矿物成分变异趋势与前人碳酸盐熔体-橄榄岩反应的实验结果相反。通过实验结果与东北地区地幔捕虏体的对比研究,认为汪清单斜辉石岩和异剥橄榄岩捕虏体是含CO_(2)硅酸盐熔体-橄榄岩反应的结果,而双辽、蛟河辉石岩和异剥橄榄岩捕虏体是碳酸盐熔体-橄榄岩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橄榄岩反应实验 单斜辉石岩 异剥橄榄岩 地幔捕虏体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俯冲带的演变:来自东北亚陆缘增生杂岩的制约 被引量:26
2
作者 许文良 王旖旎 +5 位作者 王枫 唐杰 龙欣雨 董玉 李宇 张兴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共17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亚陆缘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增生杂岩的构成与形成时代,并结合同时代火成岩组合及其时空变异以及沉积建造组合,重塑了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演变历史。结果表明:①位于佳木斯地块东缘的跃进山杂岩代表了二叠纪俯冲带,它是...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亚陆缘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增生杂岩的构成与形成时代,并结合同时代火成岩组合及其时空变异以及沉积建造组合,重塑了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演变历史。结果表明:①位于佳木斯地块东缘的跃进山杂岩代表了二叠纪俯冲带,它是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产物;②侏罗纪增生杂岩代表了侏罗纪俯冲带,与陆缘同期钙碱性火成岩组合以及含煤建造一起,共同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开始;③侏罗纪增生杂岩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陆源碎屑岩物源的变化,与古地磁和生物学证据一起,共同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小角度斜向俯冲和东北亚陆缘走滑的构造属性,导致了低纬度侏罗纪增生杂岩向高纬度的推移;④白垩纪—古近纪增生杂岩与陆缘白垩纪—古近纪岩浆作用一起代表了该期俯冲带的存在,自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再到古近纪岩浆作用范围向海沟方向的收缩,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以及俯冲板片后撤(rollback)过程的发生,同时标志着东亚大地幔楔的形成;⑤古近纪晚期—新近纪早期日本海的打开,标志着现今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及东北亚大地幔楔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陆缘 晚古生代和中生代 增生杂岩 古亚洲洋体制 环太平洋体制 俯冲带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对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变化的制约及其气候效应
3
作者 张思文 王枫 +3 位作者 许文良 唐杰 熊帅 杨德彬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4-1131,I0002,共19页
晚白垩世是古太平洋俯冲板块运动变化的关键时期。本文总结了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火成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火成岩地球化学数据,探讨该时期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俯冲及气候变化之间的潜在联系。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火成岩分布范围由陆内至... 晚白垩世是古太平洋俯冲板块运动变化的关键时期。本文总结了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火成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火成岩地球化学数据,探讨该时期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俯冲及气候变化之间的潜在联系。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火成岩分布范围由陆内至陆缘明显收缩,指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过程。火成岩展布方向发生小角度偏转,可能是俯冲板块在深部地幔流影响下发生变形以及不同位置后撤速率差异所致。该时期东北亚陆缘经历了地壳减薄和岩浆初始温度上升,暗示板块后撤诱发陆缘向地幔流,引起地壳减薄并形成具有较高初始温度的岩浆。晚白垩世东北亚陆缘地区经历了由升温到降温的过程,与岩浆作用变化相对应,暗示岩浆活动与区域古气候变化具有潜在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陆缘 晚白垩世 岩浆作用 古太平洋板块 俯冲作用变化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河北良岗榴闪岩变质作用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董立帅 郝俊杰 +3 位作者 侯建军 张梓靖 郑常青 侯飞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1212,共32页
在河北省易县良岗镇五间房村附近的阜平岩群元坊岩组副变质片麻岩中发现了石榴角闪岩(榴闪岩),疑似为退变榴辉岩或基性高压麻粒岩。为深入了解该套榴闪岩的物质组成、变质作用演化过程及其地质意义,对该榴闪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化学、... 在河北省易县良岗镇五间房村附近的阜平岩群元坊岩组副变质片麻岩中发现了石榴角闪岩(榴闪岩),疑似为退变榴辉岩或基性高压麻粒岩。为深入了解该套榴闪岩的物质组成、变质作用演化过程及其地质意义,对该榴闪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变质作用演化和锆石U-Pb年代学等详细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易县良岗镇榴闪岩是基性高压麻粒岩退变质产物,经历了早期进变质阶段(M_(1))、峰期高压麻粒岩相(依然是中压相系)变质阶段(M_(2))和退变质阶段(M 3)三阶段变质作用演化。早期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内部的角闪石+斜长石+石英(Am+Pl+Q)包体矿物,对应变质条件约为756.0℃、6.0×10^(8)Pa;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熔体(Grt+Cpx+Pl+Q+Melt),对应变质条件为884.1~987.5℃、(12.2~14.2)×10^(8)Pa;退变质阶段以石榴石周围的“白眼圈”结构和部分单斜辉石被普通角闪石取代残留钛铁矿现象为特征,此阶段的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钛铁矿±石榴石(Am+Pl+Q+Ilm±Grt),变质条件为706.6~776.7℃、(3.7~4.2)×10^(8)Pa;该区榴闪岩变质作用演化总体呈现等温降压(isothermal decompression,ITD)型顺时针pT(p为压力,T为温度)轨迹特征,反映这套榴闪岩是基性高压麻粒岩经历了近等温减压退变质演化过程。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榴闪岩的退变质阶段变质年龄范围为1.86~1.84 Ga。榴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原岩为产生于汇聚板块边缘岛弧环境的拉斑玄武岩。综上所述,良岗地区出露的榴闪岩是高压麻粒岩退变质演化的产物,和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出露的恒山—怀安—宣化—承德高压麻粒岩带的形成过程相似,可能同样为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于约1.85 Ga发生碰撞拼合事件的产物。上述认识使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北段高压麻粒岩和退变榴辉岩带向东南延伸至河北易县—涞源县一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平杂岩 榴闪岩 高压麻粒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 河北省易县良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北部新太古代晚期岩浆作用和地壳增生:锆石U-Pb-Hf同位素、微量元素和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6
5
作者 郝乐燃 杨德彬 +4 位作者 许文良 母茂松 全昳糠 杨浩田 王安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76-1090,共15页
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前寒武纪地壳生长和演化提供了制约。结果表明,辽西地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和辽南地区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 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前寒武纪地壳生长和演化提供了制约。结果表明,辽西地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和辽南地区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安波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均发育岩浆生长环带,结合相对高的Th/U比值(0.24~1.75)和锆石稀土元素特征,暗示它们均为岩浆锆石。定年结果显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安波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分别形成于2519±9Ma、2505±10Ma和2519±11Ma,即它们均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均具有高SiO2(61.85%~73.38%)、低MgO(0.36%~2.83%)、富Na2O+K2O(7.64%~10.86%)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发育弱的Eu负异常和Sr、P、Ti的亏损。岩浆锆石均具有正的εHf(t)值,介于0.4~5.9之间,tDM1变化于2595~2798Ma之间,峰值年龄为2740Ma,与华北克拉通最重要的一次地壳增生事件相一致。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板块俯冲的弧构造环境下新增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石 新太古代 地壳生长 辽西-辽南地区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古生界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6
作者 解超明 史哲 +4 位作者 段梦龙 陈红灿 徐铭蔚 白希泰 张家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1-522,共22页
羌塘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在大地构造上以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羌塘中央隆起带)为界划分为羌南和羌北两个地块。羌塘中部的蛇绿混杂岩、高压变质岩以及弧岩浆岩等方面的大量前期研究表明,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至少从寒武纪打开、持续或阶... 羌塘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在大地构造上以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羌塘中央隆起带)为界划分为羌南和羌北两个地块。羌塘中部的蛇绿混杂岩、高压变质岩以及弧岩浆岩等方面的大量前期研究表明,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至少从寒武纪打开、持续或阶段性演化到三叠纪,使得羌南和羌北在古生代期间分属于冈瓦纳与劳亚大陆体系。在综述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羌塘中央隆起带古生界的物质组成、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情况。通过梳理研究发现,羌南和羌北的古生界沉积记录相对完整和连续,但研究程度仍明显偏低,南、北羌塘古生代盆地充填与演化研究明显不足,有关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及两侧大陆边缘的演化历史并不清楚,羌塘盆地结构与构造属性与羌塘油气远景评价等基础地质工作亟须开展。开展羌塘古生界研究,不仅能有效揭示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对重塑古特提斯洋-陆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约束意义,同时,对认识羌塘盆地基底性质与结构、进行羌塘油气资源调查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古生代 地层划分与对比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亚洲洋东段晚古生代演化过程:辽宁北部法库地区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制约 被引量:13
7
作者 时溢 陈井胜 +4 位作者 魏明辉 石绍山 张超 张立东 郝宇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287-3308,共22页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宁北部法库地区东小陵岩体、前旧门岩体、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以此制约古亚洲洋东段演化过程。岩相学特征表明,本文所研究岩体主要为花岗质岩石...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宁北部法库地区东小陵岩体、前旧门岩体、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以此制约古亚洲洋东段演化过程。岩相学特征表明,本文所研究岩体主要为花岗质岩石,普遍遭受了后期的动力变质作用改造。锆石测年结果显示,东小陵岩体及前旧门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64.6±5.9Ma、262.8±3.5Ma),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分别形成于晚二叠世(257.7±3.1Ma)及早三叠世(248.2±1.5Ma)。岩石地球化学表明,东小陵岩体及胡家屯岩体皆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前旧门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火山弧环境;柏家沟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性I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研究区花岗质岩体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并且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和重稀土元素(HREEs),结合Lu-Hf同位素特征,认为其原始岩浆应受到了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影响。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研究区经历了古亚洲板块的俯冲、闭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法库地区 古亚洲洋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宁-云县地区新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对滇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制约
8
作者 班丁 李刚 +5 位作者 刘正宏 王晨 徐仲元 董晓杰 李文庆 玄雨菲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88-2411,共24页
滇西地区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东南缘,其新生代岩浆活动是地质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前人对滇西地区新生代花岗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的认识存在争议。本文选取临沧花岗岩岩基北部昌宁和云县两地出露的新生代二长花岗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 滇西地区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东南缘,其新生代岩浆活动是地质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前人对滇西地区新生代花岗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的认识存在争议。本文选取临沧花岗岩岩基北部昌宁和云县两地出露的新生代二长花岗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昌宁二长花岗岩的年龄约为46Ma;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富钾、低钙和准过铝质的特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ε_(Hf)(t)值为-4.93~-2.2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43~1.26G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指示其具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起源于增厚的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云县二长花岗岩的年龄约为27Ma;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低镁,强过铝质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ε_(Hf)(t)值为-5.97~-2.34,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99~1.26G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指示其具高分异S型花岗岩的特征,由地壳中变泥质岩石经白云母脱水熔融所形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由于俯冲的新特提斯板片回撤导致岩石圈地幔发生对流减薄,使得软流圈物质上涌从而诱发增厚的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由此形成了昌宁二长花岗岩,随后新生代大规模走滑剪切活动所衍生的剪切加热诱发地壳脱水熔融,进而形成了云县二长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临沧花岗岩 埃达克质岩 淡色花岗岩 滇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回撤作用:来自辽西兴城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记录与启示 被引量:15
9
作者 崔芳华 徐学纯 +2 位作者 郑常青 姚文贵 施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63-2492,共30页
目前对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成因仍存在地幔柱、加厚/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板片脱水导致地壳熔融等不同认识。辽西兴城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岩组成,岩浆成因锆... 目前对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成因仍存在地幔柱、加厚/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板片脱水导致地壳熔融等不同认识。辽西兴城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岩组成,岩浆成因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晚侏罗世(156Ma)、早白垩世早期(139Ma)、早白垩世中期(130~125Ma)。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且具有富集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等活动陆缘岩浆岩特点,表明辽西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发生与俯冲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56~139Ma)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I型花岗岩类似,同时具有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22.70^-18.66)和古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387~2767Ma),其初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古老中上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130Ma的花岗质岩石同样具有与I型花岗岩相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但其Hf同位素组成突变为亏损(εHf(t)=+3.64^+6.22、tDM1=537~969Ma),其初始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混入少量亏损地幔物质组分;形成于125Ma的花岗质岩石为碱性A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其他岩石有所不同,具有负的εHf(t)值(-17.30^-11.56)和相对古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年龄(tDM2=1917~2278Ma),初始岩浆可能起源于较为古老的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参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形成于160~139Ma的花岗质岩石具有I型、高钾钙碱性、与埃达克质岩石类似的高Sr/Y、低Y含量特征和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而形成于130~120Ma的花岗质岩石具有A型、碱性、与典型岛弧岩浆岩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相对亏损的Hf同位素组成,同时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具有向洋年轻化的特点,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156~139Ma期间可能受到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作用,而139~130Ma古太平洋俯冲板片开始回撤,130~125Ma进入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持续回撤导致的强烈区域伸展作用阶段。古太平洋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岩石圈地幔并形成幔源岩浆,幔源岩浆不断底侵作用于古老/新生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为花岗质岩石提供岩浆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石 岩石成因 HF同位素组成 古太平洋俯冲与回撤 华北克拉通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新发水库现代堰塞湖沉积底泥色度与气候参数耦合关系
10
作者 苏杨鑫 李军辉 +5 位作者 付秀丽 张新荣 郑强 吴丽芳 霍元勃 孙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5-1461,共17页
在利用沉积物色度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往往须借助某中间指标来辅助进行,所得认识一般具有间接性或笼统性。现代湖泊沉积物色度与其对应的气候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可通过色度参数内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找出色度的气候指... 在利用沉积物色度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往往须借助某中间指标来辅助进行,所得认识一般具有间接性或笼统性。现代湖泊沉积物色度与其对应的气候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可通过色度参数内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找出色度的气候指示意义,推动沉积物色度在古气候领域中的应用。本文采用~(210)Pb获得内蒙古新发水库现代湖泊沉积物年代,结合本地气象数据资料,将沉积物色度与同时期气象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结果显示,大兴安岭北段1965—2022年,沉积物色度参数与气候参数存在4种色度-气候关系模型:I型,亮度负相关指示年均降水量,红度和黄度正相关指示年均温,该类型对应寒冷少雨、微风为主的背景;Ⅱ型,亮度负相关指示年均降水量,正相关指示风速,红度和黄度均负相关指示年均温,该类型对应较冷略湿、较强轻风的特征;Ⅲ型,亮度和黄度均负相关指示年均降水量,红度气候指示意义较弱,该类型对应温凉湿润、较强和风特征;Ⅳ型,亮度负相关指示年均降水量,红度和黄度正相关指示年均风速,该类型对应温凉湿润、轻—微风为主的特征。其中,亮度值主要受降水量控制,红度值受蒸发强度控制,黄度值影响因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沉积 古气候 沉积物色度 气象数据 色度-气候关系模型 气候指示意义 堰塞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莺山断陷营城组凝灰熔岩微观孔隙特征
11
作者 季金礁 边伟华 +2 位作者 唐华风 李元哲 王璞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060,共10页
松辽盆地莺山断陷营城组凝灰熔岩具有特低孔低渗特征。为了对其纳米级到微米级多尺度储集空间进行刻画及定性定量评价,探讨营城组凝灰熔岩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为基础,结合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 松辽盆地莺山断陷营城组凝灰熔岩具有特低孔低渗特征。为了对其纳米级到微米级多尺度储集空间进行刻画及定性定量评价,探讨营城组凝灰熔岩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为基础,结合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资料,开展营城组凝灰熔岩的微观孔隙特征多尺度研究。结果表明:营城组凝灰熔岩主要由玻屑、岩屑组成;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脱玻化孔,长石溶蚀孔和伊利石晶间孔;脱玻化作用形成大量次生孔缝,提供了约66.8%的孔容,对其储集物性提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熔岩 微观结构 孔隙类型 储层 营城组 莺山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纪-古近纪挤压构造的发现与盆地性质探讨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志宏 宋健 +2 位作者 刘希雯 吴相梅 高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83-2393,共11页
松辽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部,毗邻太平洋板块,是叠置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规模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断、坳双重结构。自白垩纪以来,松辽盆地南部主要经历两期挤压作用:NW-SE向挤压作用发... 松辽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部,毗邻太平洋板块,是叠置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规模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断、坳双重结构。自白垩纪以来,松辽盆地南部主要经历两期挤压作用:NW-SE向挤压作用发生在下白垩统营城组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挤压作用持续了18Myr;近E-W向挤压作用发生在四方台组-古近系沉积时期,挤压作用至少持续了39.1Myr。两期挤压作用都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第二期挤压作用的变形强度远大于第一期,并且在明水组沉积晚期变形强度最大,这期挤压作用奠定了松辽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下白垩统营城组上部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和四方台组-古近系的沉积作用分别记录了第一期、第二期挤压作用形成的反转构造和断层相关褶皱的变形过程。上述构造在不同时期隆升速率与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范围、沉积地层的厚度和接触关系在空间上的变化。松辽盆地在上述两个构造演化阶段都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陆内区域,盆地性质都应属于陆内挤压坳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构造 构造特征 断层相关褶皱 生长地层 白垩纪-古近纪 盆地性质 松辽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东北缘西岔地区金多金属矿成矿地质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5
13
作者 钱烨 孙金磊 +4 位作者 李予晋 于娜 刘金龙 李碧乐 孙丰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27-1150,共24页
西岔地区金多金属矿位于华北地台东北缘。研究区经历了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形成,元古宙"辽吉洋"的构造演化,中生代早期遭受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影响,中-新生代又有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同时也记录了... 西岔地区金多金属矿位于华北地台东北缘。研究区经历了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形成,元古宙"辽吉洋"的构造演化,中生代早期遭受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影响,中-新生代又有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同时也记录了丰富的成矿信息。为厘清区内多金属矿成矿时代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本文对研究区不同成矿地质体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具有条带状贱金属矿化的荒岔沟组变粒岩锆石年龄为2157Ma,其形成与辽吉洋洋壳俯冲产生的强烈海底火山喷发密切相关,在火山喷发的间歇期形成了条带状矿化的火山-沉积岩;(2)正岔矽卡岩型铅锌矿的成矿地质体(正岔岩体)由具有埃达克属性的高镁闪长岩和低镁花岗岩组成,形成于晚三叠世(224.3~218.5Ma),是古亚洲洋闭合和持续碰撞造山导致的加厚下地壳拆沉作用的产物,暗示华北地台北缘岩石圈规模有限的减薄和克拉通破坏的起始时间可能为晚三叠世;(3)西岔金银矿的成矿地质体西岔正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将西岔金银矿的成矿时代限定在~121.1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西岔金银矿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伸展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多金属矿 华北地台东北缘 辽吉洋 古亚洲洋闭合 古太平洋俯冲 华北克拉通减薄 西岔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西北部晚古生代I-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超 苟军 +2 位作者 孙德有 冯钊 田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82-1097,共16页
本文以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塔源镇和小兴安岭二站乡地区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古亚洲洋在该地区的俯冲—碰撞过程。塔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U-Pb年龄为308 Ma,为晚石炭世侵入体,具有高硅、高碱... 本文以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塔源镇和小兴安岭二站乡地区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古亚洲洋在该地区的俯冲—碰撞过程。塔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U-Pb年龄为308 Ma,为晚石炭世侵入体,具有高硅、高碱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εHf(t)为0.8~2.5,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来源于增生的下地壳物质;二站乡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U-Pb年龄分别为305和293 Ma,同样为高硅、高碱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来源于新生地壳。晚石炭世花岗岩为Ⅰ型花岗岩,早二叠世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利用锆石δEu定量限定了塔源二长花岗岩和二站乡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深度,分别为38.8和34.7 km,而碱长花岗岩形成深度为28.7 km,暗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该地区经历了地壳的拉张减薄,记录了古亚洲洋的俯冲消亡与之后的后碰撞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Ⅰ型花岗岩 A型花岗岩 古亚洲洋 黑龙江省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中部后倒木中侏罗世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对中亚造山带东部元古宙大陆地壳生长的启示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立仕 孙丰月 +3 位作者 钱烨 张雅静 王力 王琳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51-2072,共22页
中亚造山带属于地球上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其中之一,中亚造山带东部正是我国东北地区,而该地区的地壳增长时间与地壳增长机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选取中亚造山带东部后倒木地区的花岗质岩石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学、岩石... 中亚造山带属于地球上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其中之一,中亚造山带东部正是我国东北地区,而该地区的地壳增长时间与地壳增长机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选取中亚造山带东部后倒木地区的花岗质岩石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其成因岩石学、构造背景以及对地壳增生的指示意义。通过同位素测年研究,发现后倒木地区的花岗岩类岩石就位于175-171Ma;全岩地球化学结果显示SiO_(2)含量为66.58%-76.73%,Al_(2)O_(3)含量为12.21%-16.03%,MgO含量介于0.09%-2.07%之间,显示出高钾钙碱性特征;后倒木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同时亏损高场强元素;Sr-Nd-Hf同位素显示:ISr值介于0.7063-0.7077之间,εNd(t)值介于+2.38-+3.95之间,具年轻的tDM2年龄(639-768Ma),岩浆锆石εHf(t)值介于+4.1-+9.0之间,同样具有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554-806Ma),揭示岩石重熔的下地壳物质可能是花岗岩类岩石的源区。综合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区域下地壳熔融,形成该类花岗质岩石,而模式年龄揭示新元古代为中亚造山带重要的地壳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地壳生长 后倒木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颗粒锆石不同束斑LA-ICP-MS原位微区U-Pb年龄对比测定及其应用研究
16
作者 孟重天 郝宇杰 +7 位作者 李予晋 王世昌 任枫荻 张宇婷 商青青 张峻硕 李泽宇 罗炜丞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3-489,共17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通过进一步改进测试流程、优化仪器参数及增加氮气等辅助气体增敏设备,最大程度提升小束斑LA-ICP-MS中的灵敏度并降低元素分馏效应。对此,本文对Qinghu、P...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通过进一步改进测试流程、优化仪器参数及增加氮气等辅助气体增敏设备,最大程度提升小束斑LA-ICP-MS中的灵敏度并降低元素分馏效应。对此,本文对Qinghu、Ple2ovice、Tanz 3个标准锆石在束斑直径分别为32μm、24μm和16μm条件下进行了定年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32μm小束斑条件下,标准锆石Qinghu的^(206)Pb/^(238)U的年龄范围为162~157 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9.5±0.8 Ma(2σ,n=26,MSWD=0.36);标准锆石Ple2ovice的^(206)Pb/^(238)U的年龄范围为340~334 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37.1±1.5 Ma(2σ,n=27,MSWD=0.085);标准锆石Tanz的^(206)Pb/^(238)U的年龄范围为574~562 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66.6±2.9 Ma(2σ,n=29,MSWD=0.070)。在24μm小束斑条件下,标准锆石Qinghu的^(206)Pb/^(238)U的年龄范围为162~157 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9.3±0.7 Ma(2σ,n=30,MSWD=0.22);标准锆石Ple2ovice的^(206)Pb/^(238)U年龄范围为341~334 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37.2±1.5 Ma(2σ,n=29,MSWD=0.13);标准锆石Tanz的^(206)Pb/^(238)U年龄范围为568~561 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66.5±2.9 Ma(2σ,n=30,MSWD=0.054)。在16μm小束斑条件下,标准锆石Qinghu的^(206)Pb/^(238)U年龄范围为163~154 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9.5±1.4 Ma(2σ,n=25,MSWD=0.45);标准锆石Ple2ovice的^(206)Pb/^(238)U年龄范围为340~334 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37.3±2.0 Ma(2σ,n=30,MSWD=0.063);标准锆石Tanz的^(206)Pb/^(238)U年龄范围为575~563 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67.0±4.3 Ma(2σ,n=30,MSWD=0.028)。以上结果表明,Qinghu、Ple2ovice、Tanz 3个标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与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完全吻合。因此,文中尝试建立的小束斑(24μm及16μm)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新方法具有可行性。该方法的建立有利于扩大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应用范围,对颗粒较小、结构复杂的锆石颗粒进行定年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 小束斑 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兴城地区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华北克拉通东部古太平洋俯冲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崔芳华 徐学纯 +3 位作者 郑常青 姚文贵 施璐 王路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9-287,共19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期间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并引发一系列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但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开始的具体时限仍未有定论。本文对辽西兴城地区中生代药王庙-磨盘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研究、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全岩地球化...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期间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并引发一系列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但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开始的具体时限仍未有定论。本文对辽西兴城地区中生代药王庙-磨盘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研究、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花岗质岩石中岩浆成因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93~186 Ma,岩体侵位于早侏罗世;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岩石全碱含量较高,属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与Ⅰ型花岗岩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Pb等,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及P元素;岩浆成因锆石εHf(t)值为-12.94~-7.39,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05~1.69 Ga,其初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幔源物质的参与。辽西兴城地区早侏罗世花岗岩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活动陆缘花岗岩特征类似,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导致的活动陆缘构造背景下,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古太平洋对华北克拉通东部的俯冲作用开始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而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是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北克拉通俯冲作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石 早侏罗世 古太平洋俯冲 华北克拉通东部 辽西兴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洋内初始俯冲时限:来自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的证据
18
作者 黄岗 周建波 +2 位作者 尹福光 宇峰 徐岩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11-2329,共19页
卡拉麦里俯冲增生杂岩带是中亚造山带西南部东准噶尔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漫长演化历史。然而关于卡拉麦里古大洋的初始俯冲时间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分布在该带中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 卡拉麦里俯冲增生杂岩带是中亚造山带西南部东准噶尔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漫长演化历史。然而关于卡拉麦里古大洋的初始俯冲时间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分布在该带中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结合曾发现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底板,对卡拉麦里古大洋内起始俯冲时限进行了约束。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清水西两件斜长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00.8±1.7 Ma和401.4±3.4 Ma,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样品具有高SiO_(2)、Na_(2)O和低TiO_(2)、Al_(2)O_(3)、K_(2)O、Sr、Rb和REE含量,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元素略亏损的配分型式,微量元素则表现为类似弧岩浆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及亏损高场强元素Nb、Sr、P、Ti元素的特征,这些特征与俯冲带弧前斜长花岗岩一致。加之具有较高的锆石εHf(t)值(+7.9~+9.2)及较低的(La/Yb)_(N)值(0.61~0.78)和Sr/Y比值(1.73~2.69)的特征,揭示了清水西斜长花岗岩可能来源于低压条件下大洋堆晶辉长岩的部分熔融,并有俯冲流体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提出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洋内岛弧环境,代表了卡拉麦里古大洋洋内初始俯冲的地质记录,并进一步限定了其洋内俯冲的起始阶段可能发生在早泥盆世中晚期(401~403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花岗岩 早泥盆世 初始俯冲 卡拉麦里俯冲增生杂岩带 东准噶尔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东部晚中生代区域伸展背景下同构造花岗岩体的起源与就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刚 薛吉祥 +3 位作者 刘正宏 董晓杰 李文庆 王师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13-2430,共18页
花岗质岩浆的起源、迁移及就位是研究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特性的重要方面。然而,板内伸展背景下同构造花岗岩体的岩浆来源、就位机制和岩浆流动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晚中生代期间华北板块东部逐渐变为区域伸展体制,... 花岗质岩浆的起源、迁移及就位是研究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特性的重要方面。然而,板内伸展背景下同构造花岗岩体的岩浆来源、就位机制和岩浆流动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晚中生代期间华北板块东部逐渐变为区域伸展体制,同时中浅部地壳形成一系列的韧性剪切带、变质核杂岩和拆离断层,这些伸展构造往往伴有同剪切变形的花岗岩体。因此,华北东部是系统研究板内伸展背景下同构造花岗岩体的最佳区域。本文选取多个典型的同构造花岗岩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同构造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发现多数同构造岩体具有多个岩浆源区,且较早就位的中性岩席(单元)往往来自壳幔混合岩浆或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较晚的酸性岩席(单元)则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这一特点反映了同伸展岩体岩浆源区由深至浅的演化规律,也揭示了区域伸展背景下源自地幔的流体和热量是触发地壳部分熔融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岩浆就位过程中围岩和岩体中形成的定向及变形组构,发现华北东部同伸展岩体的就位模式可分为三大类:以扁平岩床或岩基形式就位于中部地壳的水平韧性剪切带内;岩浆以近直立运移的方式形成长轴平行拆离断层的岩基,就位于变质核杂岩核部或拆离断层下盘;岩浆就位于再活化的先存断裂,通过膨胀作用、挤压围岩获得就位空间并使围岩变形,形成类似底辟作用的就位方式。剪切应力和浮力是影响岩浆运移方向的重要力学参数。岩浆自源区上升的过程中浮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就位于韧性剪切带时剪切应力起着控制作用,就位于浅部地壳的脆-韧性过渡带时浮力的作用再次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就位 岩浆起源 同伸展 花岗岩体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商都地区白云鄂博群尖山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对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长海 刘正宏 +4 位作者 赵庆英 徐仲元 石强 王师捷 陈煜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815-2833,共19页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生长过程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的白云鄂博群尖山组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尖山组的沉积时限、物源及西部陆块北缘的前寒武纪地壳生长过程进行了探讨...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生长过程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的白云鄂博群尖山组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尖山组的沉积时限、物源及西部陆块北缘的前寒武纪地壳生长过程进行了探讨。样品TM33中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1872~2100Ma (n=64),并有~1960Ma的主年龄峰值和~2000Ma的次年龄峰值,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的εHf(t)值在-2.6~7.9之间(除1个测点为-17.6),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范围在2240~4386Ma之间。样品Z1724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于1784~2200Ma(n=44),并有~1965Ma的主年龄峰值和~2080Ma次年龄峰值。谐和线上最年轻一组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794±73Ma(n=2),εHf(t)在-5.4~3.2之间,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范围在2584~3203Ma之间。基于以上数据,结合侵入白云鄂博群底部1670Ma的辉长岩以及白云鄂博群底部全岩207Pb-206Pb等时线年龄为1649Ma的沉积碳酸盐岩,尖山组的沉积时间被限定在1800~1650Ma。尖山组的物源主要来自固阳、西乌兰不浪地区新太古代基底以及大青山和卓资地区古元古代晚期孔兹岩带。综合前人对研究区及邻区中新元古代沉积地层中碎屑锆石的Hf同位素研究结果,认为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可能存在2600~2750Ma、~2500Ma和2000~2100Ma三期主要的地壳生长事件,且最后一次规模可能小于前两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群 碎屑锆石 前寒武纪地壳生长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