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雨事件下西南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获取方法探究
1
作者 彭聪 梁建宏 +3 位作者 潘晓东 任坤 曾洁 蒋丹丝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1,共15页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是进行地下水超标成因判定及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的重要标尺。西南岩溶区降雨丰富且时间不均,受降雨影响,岩溶地下水循环迅速,因此,探究降雨事件下西南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获取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分别利用...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是进行地下水超标成因判定及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的重要标尺。西南岩溶区降雨丰富且时间不均,受降雨影响,岩溶地下水循环迅速,因此,探究降雨事件下西南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获取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分别利用水化学图法、Grubbs法和水化学图结合Grubbs法对降雨前后的水化学指标进行异常数据识别,并对比分析各方法识别异常数据效果,计算各指标的背景特征值。结果表明:在降雨前后,不同异常数据识别方法得出的地下水环境背景特征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水化学图结合Grubbs法可将降雨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化学图结合Grubbs法在降雨前识别异常数据22组,降雨后异常数据识别率为79.2%(19组),重复率为70.8%(17组),且在降雨前后得出的背景特征值聚集性更好,差异性更小。综上所述,降雨事件会影响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和表征,而水化学图结合Grubbs法为最优的降雨事件异常数据识别方法,建议地下水采样应尽量避开降雨事件,从而更准确地获取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环境背景值 水化学图法 Grubbs法 异常数据 马氏距离 降雨事件 岩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渣生物质炭对岩溶森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2
作者 蒋潇潇 宁凯 +3 位作者 潘复静 杨希 贺新宇 梁月明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1-1079,共9页
为提高岩溶森林石灰土磷素有效性,探究蔗渣生物质炭施加对土壤磷素活化的影响,该文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4个蔗渣生物质炭浓度(0、5、10、15 t·hm^(-2))施加对岩溶森林石灰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蔗渣生物质炭添加显... 为提高岩溶森林石灰土磷素有效性,探究蔗渣生物质炭施加对土壤磷素活化的影响,该文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4个蔗渣生物质炭浓度(0、5、10、15 t·hm^(-2))施加对岩溶森林石灰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蔗渣生物质炭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Olsen-P)、盐酸提取磷(HCl-P)与柠檬酸提取磷(Citrate-P)的含量,并随蔗渣生物质炭添加浓度与时间的增加呈增加趋势。(2)生物质炭添加浓度为5 t·hm^(-2)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MBP)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最高。(3)Olsen-P与HCl-P、Citrate-P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8;R^(2)=0.77),而与酶提取磷(Enzyme-P)相关性不显著(R^(2)=0.14),说明蔗渣生物质炭施入石灰土中,提高的土壤Olsen-P主要来自弱酸活化的无机磷。(4)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HCl-P、Citrate-P、MBP、Enzyme-P与pH是影响土壤磷素有效性的重要因子。综上认为,综合考虑与磷素有效性相关的指标,蔗渣生物质炭添加浓度为5 t·hm^(-2)是提高岩溶森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最合适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素有效性 磷组分 蔗渣生物质炭 岩溶 森林石灰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环境地质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卢丽 樊连杰 +4 位作者 裴丽欣 邹胜章 林永生 邓日欣 王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9-510,共12页
【研究目的】海南既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又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支点,揭示海南岛地下水资源禀赋,探究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可以为海南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海南岛为研究区... 【研究目的】海南既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又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支点,揭示海南岛地下水资源禀赋,探究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可以为海南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划分评价单元,分析地下水流场特征,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质情况,探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结果】海南岛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32.05×10^(8)m^(3)/a,在行政区中,海口市的地下水资源量最大,多年均值为11.33×10^(8)m^(3)/a,昌江县的最小,多年均值为0.07×10^(8)m^(3)/a。海南岛地下水水质整体较差,水质较差区分布在滨海平原区和山前地带,超标因子主要为pH、Al、Mn。岛内存在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琼北盆地的区域性水位下降问题、三亚市海棠湾和榆林湾、东方市板桥镇等地区的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问题、东方市、昌江县和乐东县等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问题、矿山开采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结论】海南岛地下水资源量较为丰富,分布差异大,地下水水质较差,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应进一步加强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加快构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格局,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位 生态 环境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海南岛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与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下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动态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志恒 梁永平 +4 位作者 申豪勇 赵春红 唐春雷 谢浩 赵一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23-1837,共15页
为了查明山西省晋祠泉泉水断流、泉口水位下降及近年来泉口水位回升的原因,为泉水复流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以长系列气象、水文、开采量、泉流量、地下水位等资料为基础,在详细分析了晋祠泉域不同水动力分区年内、年际动态特征的基础上,从... 为了查明山西省晋祠泉泉水断流、泉口水位下降及近年来泉口水位回升的原因,为泉水复流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以长系列气象、水文、开采量、泉流量、地下水位等资料为基础,在详细分析了晋祠泉域不同水动力分区年内、年际动态特征的基础上,从自然气候与人类活动两方面出发,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晋祠泉域岩溶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56—1994年,因20世纪80、90年代人工开采量达到历史高峰期,一度超过2.4 m^(3)/s,且80年代以后我国北方干旱化发展趋势较为严重,晋祠泉水流量逐渐减小直至断流;1994—2008年,人工开采量虽有一定程度减少,但仍维持在2.0 m^(3)/s左右,且恰逢连续枯水年,降水量、河流径流量较多年平均值分别减小了11%和27%,此阶段泉口水位快速下降至历史最低值;2008年以后进入相对丰水期,在采取多项措施减少泉域岩溶水开采量的同时,汾河二库蓄水水位逐步抬高,其对岩溶水的渗漏补给量在经历了约2 a的滞后期后到达泉域排泄区,晋祠泉口水位近年来逐步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祠泉 岩溶水 水位动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新田县富锶岩溶水矿物饱和指数特征,Sr^(2+)、SO_(4)^(2-)来源及开发潜力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光帅 苏春田 +4 位作者 黄奇波 朱义年 杨杨 罗飞 李小盼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6-1058,共13页
【研究目的】湖南新田县发现大型富锶矿泉水田,然而锶元素来源及锶矿泉开发利用潜力研究相对薄弱,此外探究富锶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锶元素来源可为岩溶区寻找富锶地下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富锶地下... 【研究目的】湖南新田县发现大型富锶矿泉水田,然而锶元素来源及锶矿泉开发利用潜力研究相对薄弱,此外探究富锶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锶元素来源可为岩溶区寻找富锶地下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富锶地下水水化学指标检测分析,利用PHREEQC软件、水化学计量法、端元法、水文地质参数等揭示富锶岩溶水矿物饱和指数特征,Sr^(2+)、SO_(4)^(2-)来源及富锶地下水开发潜力。【研究结果】方解石在下降泉和机井中均主要处于饱和状态,白云石由下降泉中未饱和状态转为机井中的饱和状态,菱锶矿在机井中出现饱和状态,石膏在下降泉和机井中均为未饱和状态。下降泉中矿物饱和指数随泉水溶解性总固体增加而升高,两者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机井中两者相关性较差。下降泉SO_(4)^(2-)和大气降水SO_(4)^(2-)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根据Ca^(2+)、Mg^(2+)、Sr^(2+)、HCO_(3)^(-)、SO_(4)^(2-)化学计量关系,机井中SO_(4)^(2-)可能来源于石膏溶解。下降泉中Sr^(2+)主要来源于石灰岩中以类质同像置换钙的锶,机井中Sr^(2+)较大可能来源于含水层中菱锶矿。研究区85.2%水点的地下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超标水点多为单指标超标。经计算,枯水年富锶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分别为3.83×10^(7)m^(3)/a、1.05×10^(7)m^(3)/a、7.28×10^(6)m^(3)/a。【结论】新田县富锶地下水中锶主要来源于泥盆系佘田桥组地层含锶矿物(类质同像置换钙的锶和菱锶矿)的溶解,富锶地下水资源量及资源潜力可观,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锶岩溶水 矿物饱和指数 Sr^(2+)和SO_(4)^(2-) 开发潜力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新田县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晶岩与细晶岩的成因--以广西栗木稀有金属花岗岩地区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玲 梁磊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5-188,共14页
伟晶岩与稀有金属等诸多矿床关系密切,但伟晶岩的成因问题长期存在争议。广西栗木花岗岩是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含锡、钨、钽、铌矿的稀有金属花岗岩,发育有3种不同的伟晶岩-细晶岩组合,分别位于花岗岩体的顶上带、岩体顶部带及岩体内中... 伟晶岩与稀有金属等诸多矿床关系密切,但伟晶岩的成因问题长期存在争议。广西栗木花岗岩是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含锡、钨、钽、铌矿的稀有金属花岗岩,发育有3种不同的伟晶岩-细晶岩组合,分别位于花岗岩体的顶上带、岩体顶部带及岩体内中-上部,岩石中还发育一些特殊的共生变异结构构造。本文将伟晶岩-细晶岩与共生的花岗岩统一作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学的基础上,运用热动力学对岩石中的共生变异结构构造进行成因分析,得出的结论构成了岩浆演化的动态证据链并相互印证,且与热动力学方程检验结论相吻合。研究表明:伟晶岩-细晶岩的成因以及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岩浆演化、成岩作用都与岩浆的气-液分异作用有关;伟晶岩是富水花岗岩岩浆经过二次气-液分异形成的残余富气流体相缓慢结晶的结果,细晶岩是二次气-液分异形成的残余熔体相就地过冷却结晶的结果;而与伟晶岩-细晶岩共生的花岗岩是富水岩浆在第一次气-液分异形成的新熔体相过冷却结晶后、上部又遭受二次气-液分异形成的残余富气流体交代的结果。新认识可以解释以往伟晶岩成因观点中无法解释的各种地质现象,对花岗岩岩浆演化及成岩成矿作用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 细晶岩 稀有金属花岗岩 成因 气-液分异 栗木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特征及系统圈划 被引量:16
7
作者 申豪勇 梁永平 +2 位作者 赵春红 唐春雷 王志恒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7-225,共9页
古堆泉是汾河流域内唯一的中低温地热泉,研究其水文地质特征、划定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是进行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热水成因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地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和岩溶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分析,初... 古堆泉是汾河流域内唯一的中低温地热泉,研究其水文地质特征、划定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是进行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热水成因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地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和岩溶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分析,初步圈划了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子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地质结构复杂、火成岩侵入和隐伏断裂发育,总体上可以将其概括为南北和东西向均"三隆三陷"的地质格局;古堆泉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塔儿山、二峰山及中条山碳酸盐岩裸露区的降水入渗补给,南梁泉和海头泉是系统内2个岩溶地下水的局部排泄点,古堆泉是最终排泄点。根据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和岩溶地下水循环特征确定了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其水文地质性质,圈定的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面积为2942 km^2,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子系统:塔儿山—九原山古堆泉岩溶水子系统、佛岭山—高显海头泉岩溶水子系统、中条山南梁泉岩溶水子系统、侯马盆地深循环岩溶水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结构 岩溶水系统 古堆泉 锶钙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长松 邹胜章 +5 位作者 冯启言 朱丹尼 李军 王佳 谢浩 邓日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50,共14页
岩溶关键带处于岩石、水、土壤、大气、生物五圈交汇地带。正确认识岩溶关键带的结构、特点及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当前地球关键带与岩溶水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剖析了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 岩溶关键带处于岩石、水、土壤、大气、生物五圈交汇地带。正确认识岩溶关键带的结构、特点及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当前地球关键带与岩溶水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剖析了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内涵、岩溶关键带水动力垂向分带、岩溶关键带框架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探寻变化环境下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演变的规律与驱动机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目前工作仅停留在传统岩溶地下水科学工作范畴,未从岩溶关键带框架体系的角度考虑植物冠层至岩溶含水层之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耦合关系,未考虑新污染物持续输入、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深入实施、全球碳排放路径逐渐改变等时代因素对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潜在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基于岩溶关键带框架体系的新污染物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基于大数据框架体系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双碳战略”下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驱动的物质转化与能量迁移过程及其耦合以及高分辨率监测、评估与模拟手段的综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关键带 水文地球化学 研究进展 大数据 双碳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高原区农业地膜中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的释放及其对覆膜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朱丹尼 邹胜章 +3 位作者 周长松 刘菲 谢浩 卢海平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7-304,共8页
随着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增塑剂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农业土壤中已普遍存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污染问题。针对我国中西部岩溶高原区农业土壤中存在的DEHP环境问题,本文选取云南岩溶高原区的红壤及烟... 随着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增塑剂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农业土壤中已普遍存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污染问题。针对我国中西部岩溶高原区农业土壤中存在的DEHP环境问题,本文选取云南岩溶高原区的红壤及烟草地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模拟覆膜土壤环境,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检测农膜、土壤介质中DEHP含量,定量研究了地膜中DEHP的释放及其在覆膜土壤中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覆盖于原状土壤上的地膜,其DEHP释放量最大,均值为13.57mg/kg;覆盖于加生物抑制剂土壤上的地膜,其DEHP释放量略高于未覆土壤地膜,前者DEHP平均值为10.83mg/kg,后者为10.77mg/kg;地膜中DEHP的释放表现为缓慢释放和集中陡升两个释放段,总体释放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两组覆膜土壤中DEHP的检出浓度范围分别为0.17~3.74mg/kg(原状土)、0.34~4.29mg/kg(加生物抑制剂土壤),在国内外覆膜农田土壤PAEs类化合物检出浓度范围内;土壤中DEHP含量具有随时间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DEHP主要来自于地膜中DEHP的释放。研究认为在短周期内岩溶高原红壤不会出现DEHP的累积,合理安排农作物的覆膜种植可有效削减土壤的有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HP 地膜 土壤有机污染 岩溶高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下河系统水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喆 李江 卢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6-193,共8页
地下河作为岩溶地区的主要饮用水源地,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岩溶地区特殊的含水结构,使得多环芳烃(PAHs)有机污染物极易进入岩溶地下水环境中造成严重污染,影响水质安全。该研究选择了南宁市清水泉地下河作... 地下河作为岩溶地区的主要饮用水源地,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岩溶地区特殊的含水结构,使得多环芳烃(PAHs)有机污染物极易进入岩溶地下水环境中造成严重污染,影响水质安全。该研究选择了南宁市清水泉地下河作为典型地下河的代表,利用含量与组成分析法、同分异构体比值法和逸度方法开展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和表层沉积物中∑16PAHs浓度范围分别为276.76~460.12 ng/L、332.17~977.96 ng/g,PAHs浓度整体处于中低等污染水平。污染物排放及PAHs的理化性质使得PAHs浓度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但高环PAHs的比例逐渐升高。根据同分异构体比值法的源解析结果,研究区地下水中PAHs来源主要为上游的生物质燃烧源、中游的石油源和下游的混合源,沉积物与其有一定差异,中上游表征为生物质燃烧源,中下游表征为混合源。随着环数的增加,PAHs由向地下水中扩散转变为向沉积物中扩散,且有机碳的增加也会导致PAHs向沉积物中扩散。研究结果可以为岩溶地下水环境中PAHs污染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地下河 分布 源解析 逸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下水补给河流沉积物理化性质及有机碳来源解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俊琪 白冰 +4 位作者 李光超 王德威 王培 周巧红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00-1908,共9页
研究以桂林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补给的寨底河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有机碳来源,阐明了岩溶水环境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粒径以0.075—2... 研究以桂林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补给的寨底河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有机碳来源,阐明了岩溶水环境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粒径以0.075—2 mm的砂粒为主,pH介于8.23—8.88,TOC含量为1.2—9.5 g/kg,TN含量为289—1241 mg/kg,TP含量为497—743 mg/kg,NH_(4)^(+)-N含量为7.14—17.10 mg/kg,NO_(3)^(-)-N含量为3.06—7.00 mg/kg,C/N介于4.15—12.47;沉积物pH与粒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OC、TN和NH_(4)^(+)-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TOC与TN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沉积物碳、氮来源具有一致性。(2)长期处于偏碱性的岩溶水环境使沉积物也呈碱性且沉积物pH越高粒径越大,而粒径的变化影响沉积物中氮、磷的含量和分布。(3)沉积物TOC主要来源于河道中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无机碳,且生物量影响着沉积物理化性质尤其是C/N。因此,在岩溶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中,沉水植物将岩溶作用产生的不稳定无机碳转化为稳定有机碳并将其储存于沉积物碳库的过程提高了岩溶碳汇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碳汇 河流沉积物 理化性质 有机碳来源 沉水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地下河多环芳烃多年变化及其对大气污染物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晓丽 孙玉川 +3 位作者 胡雨晴 茆杨 曹敏 袁道先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95-899,906,共6页
于2012年9月至2016年1月对重庆老龙洞地下河出口进行连续取样监测,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水样中的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PAHs来源,对PAHs浓度与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PM_(2.5))、可... 于2012年9月至2016年1月对重庆老龙洞地下河出口进行连续取样监测,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水样中的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PAHs来源,对PAHs浓度与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NO_(2)、SO_(2)、CO、O_(3))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中16种PAHs除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苯并[a]芘(BaP)、茚并[1,2,3-cd]芘(InP)未检出外,其他12种PAHs均有检出,PAHs总质量浓度在56~8089 ng/L,平均值为852 ng/L,高于其他岩溶区地下水;老龙洞地下河中PAHs主要由低环(2、3环)PAHs组成,高环(5、6环)PAHs仅在少数几个月份中有检出,在短时强降雨多发的月份,中、高环PAHs占比明显增大;煤炭燃烧是PAHs的主要污染源,但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煤炭燃烧贡献低于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的贡献,而来自交通及石油的贡献则相对增加;PAHs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相关性较弱,两者浓度变化趋势在冬季相同,在夏季则相反,地下河PAHs并不能及时响应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PAHs峰值出现时间比大气污染物峰值出现时间滞后约一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河 多环芳烃 大气污染物 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岩溶耕地土壤酸化与钙碳互作抑酸研究趋势分析
13
作者 段承龙 蒋军 +5 位作者 李菡 刘晓 张亮 谢红霞 盛浩 袁红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97-102,共6页
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采取统计与聚类的分析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知识,借助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分别对1993—2023年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1924—202... 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采取统计与聚类的分析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知识,借助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分别对1993—2023年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和1924—2023 CNKI中发表的土壤酸化文献进行索引分析;通过对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中4 772篇、CNKI中2 482篇相关文献中的热点、关键词、时间线等展开多角度可视化分析,统计并绘制有关国际国内土壤酸化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时间图谱等图表,挖掘国际国内土壤酸化研究发展趋势及方向。结果表明:土壤酸化研究主体由森林土壤酸化逐步转向耕地土壤酸化,研究范围从单一的p H值及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进阶至致酸离子与抑酸离子的双向互作分析,土壤酸化路径的分子生物学、动力学特征研究更趋于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耕地 土壤酸化 研究趋势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溶剂萃取-旋蒸定容-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陶鑫 全洗强 +2 位作者 俞建国 杜文越 秦愫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97-2807,共11页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旋蒸定容-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土壤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方法.旋蒸定容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引入,特别是萘、菲.研究了影响PAHs回收率的主要因素.优化后的条件为:萃取温度110℃,静态萃取时间3 min,冲洗量30%,氮...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旋蒸定容-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土壤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方法.旋蒸定容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引入,特别是萘、菲.研究了影响PAHs回收率的主要因素.优化后的条件为:萃取温度110℃,静态萃取时间3 min,冲洗量30%,氮气吹扫时间30 s,正己烷/丙酮(体积比2∶1)为萃取液,1次静态萃取循环,弗罗里硅土柱为固相萃取小柱,正己烷/二氯甲烷(体积比7∶3)为淋洗液,淋洗液体积10 mL.在20—200 mg·L^-1范围内,各目标物线性关系(R2)为0.9994—1.目标物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8—2.50 mg·kg^-1和0.25—8.33 mg·kg^-1.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加标水平为25 mg·kg^-1和100 mg·kg^-1时,目标物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3.9%—105%、79.0%—110%,相对标准偏差(n=7)均小于10%.土壤PAHs QC样品的检测中,各目标物检测值均在参考值范围内;土壤PAHs QC样品加标回收率为63.4%—94.8%,适合实际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溶剂萃取 旋蒸定容 高效液相色谱 土壤 多环芳烃( PA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昭觉地区优质偏硅酸地下水的特征、成因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长松 邹胜章 +8 位作者 朱丹尼 林永生 王佳 樊连杰 李军 蓝芙宁 李衍青 邓日欣 缪雄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9-859,共11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饮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寻找与开发富含H_(2)SiO_(3)等矿物质优质地下水已成为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以昭觉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下水污染调查工程所获取的地下水化学数据...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饮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寻找与开发富含H_(2)SiO_(3)等矿物质优质地下水已成为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以昭觉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下水污染调查工程所获取的地下水化学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昭觉地区富H_(2)SiO_(3)地下水的分布特点、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及成因。【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全县富H_(2)SiO_(3)(≥25 mg/L)地下水均属于低矿化度偏碱性水,分布在基底岩石为玄武岩的6个片区,H_(2)SiO_(3)含量一般介于25.74~46.04 mg/L,pH含量一般介于7.4~8.58,TDS含量一般介于49.4~333 mg/L;(2)玄武岩地下水存在HCO_(3)-Ca、HCO_(3)-Ca·Mg、HCO_(3)-Ca·Na、HCO_(3)-Ca·Mg·Na、HCO_(3)-Na等5种水化学类型,总体以HCO_(3)-Ca·Mg为主,其次为HCO_(3)-Ca,再次为HCO_(3)-Ca·Na,三者分别占总采样点数的50.00%、25.76%、12.12%;(3)全县富H_(2)SiO_(3)地下水的形成受水岩相互作用、硅酸盐矿物的分布范围及其可溶性、围岩裂隙发育程度、水源涵养及补给条件等四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水岩相互作用占据主导作用;(4)在后续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进一步揭示影响地下水中H_(2)SiO_(3)分布与迁移的因素。【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昭觉地区矿泉水产业的发展及城乡优质水源地的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硅酸 地下水 玄武岩 生态环境 健康 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主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6
作者 周长松 邹胜章 +3 位作者 朱丹尼 卢丽 樊连杰 林永生 《中国矿业》 2021年第S02期221-227,共7页
土壤和地下水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对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治理,对维护生态协调、人体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污染修复概念及污染修复技术发展阶段论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的... 土壤和地下水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对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治理,对维护生态协调、人体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污染修复概念及污染修复技术发展阶段论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的主要技术及相应规范、标准等进行了总结,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论述,以期为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与环境保护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地下水污染 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会仙湿地狮子岩地下河系统水循环对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卢丽 邹胜章 +3 位作者 赵一 樊连杰 林永生 王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72,共10页
岩溶湿地是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器,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而水循环作为维系岩溶湿地健康运转的核心因素,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2020年4月15日—5月30日野外监测了桂林会仙湿地狮子岩地下河系统参数,采用水文动态分... 岩溶湿地是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器,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而水循环作为维系岩溶湿地健康运转的核心因素,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2020年4月15日—5月30日野外监测了桂林会仙湿地狮子岩地下河系统参数,采用水文动态分析与水均衡等方法,开展了地下河系统水循环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径流、土壤水、表层岩溶带水和岩溶地下水均对大气降雨响应敏感,但敏感程度有差异,其中岩溶地下水的敏感性最高,地表径流和表层岩溶带水的敏感性较弱,土壤水的敏感性受深度影响较大。(2)不同等级降雨中地下河系统的各类水变化量的比例有差异。本次研究中,小雨(24 h累计降雨量范围为4.2~10 mm)时系统内土壤水变化量比例最大,约为75.87%;中雨(24 h累计降雨量为17.8 mm)时土壤水变化量和岩溶地下水变化量的比例最大,分别约为43.38%和44.12%,大雨(24 h累计降雨量为24 mm)和大暴雨(24 h累计降雨量范围为110.8~128.2 mm)时岩溶地下水变化量比例最大,约为66.48%。(3)研究区调蓄系数平均值约为0.53,明显高于其他岩溶地区,表现出较强的调蓄能力,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调蓄系数逐渐减小。(4)地下河系统水循环概念模型包含大气降雨、地表径流、土壤水、表层岩溶带水和岩溶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及转化量,建立概念模型可为岩溶湿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湿地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岩溶 水循环 调蓄系数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典型地下河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卢丽 王喆 裴建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1-56,共6页
为研究西南岩溶地区典型地下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该文选择南宁市清水泉地下河进行分析,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共采集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检测16种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地下河表层沉积物中ΣPAHs浓度范围为257.71~609.29 ng... 为研究西南岩溶地区典型地下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该文选择南宁市清水泉地下河进行分析,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共采集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检测16种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地下河表层沉积物中ΣPAHs浓度范围为257.71~609.29 ng/g,从PAHs组成来看,16种PAHs均被检出,且4环含量>5~6环含量>2~3环含量;空间分布规律呈下游含量>中游含量>上游含量的趋势,且2~3环PAHs的百分比先增大后降低,而4~6环PAHs的百分比变化则正相反;研究区的PAHs来源主要为煤炭和石油混合燃烧源(贡献率为62.90%)、石油源(贡献率为19.77%)、煤炭和天然气混合燃烧源(贡献率为8.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河 表层沉积物 多环芳烃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干流水体主要离子化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陶 蒲俊兵 +2 位作者 李建鸿 吴飞红 袁道先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532-543,共12页
【目的】为保护漓江流域水环境及揭示区域碳酸盐岩风化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及科学支撑。【方法】通过收集一个水文年漓江干流典型断面的水样,并进行水化学分析来研究水体中离子化学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漓江两个断面水化学类型都... 【目的】为保护漓江流域水环境及揭示区域碳酸盐岩风化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及科学支撑。【方法】通过收集一个水文年漓江干流典型断面的水样,并进行水化学分析来研究水体中离子化学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漓江两个断面水化学类型都为Ca-HCO_3型,河水主要离子组分受到水岩作用的控制。两个断面对比来看,上游大面圩(DM)断面受到部分降雨输入的影响,而下游普益(PY)断面受到更加强烈的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漓江两个断面HCO_3^-、Ca^(2+)离子浓度表现出雨季小于旱季的现象,主要受到雨季降雨和流量增大的影响,而SO_4^(2-)、NO_3^-、Cl^-离子浓度出现雨季大于旱季的现象,则主要受到农业活动、城市排污的影响。此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漓江碳酸盐岩风化受到外源酸的影响,进而影响岩溶风化碳汇效应的评估。【结论】漓江典型断面水体优势离子(HCO_3^-、Ca^(2+))变化特征主要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岩溶作用强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SO_4^(2-)、NO_3^-、Cl^-离子则受到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 水化学 离子 碳酸盐岩风化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类型下土壤-农作物系统中汞、砷含量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20
作者 朱丹尼 邹胜章 +2 位作者 周长松 卢海平 谢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8-720,共13页
针对废弃矿山遗留生态环境问题,选择贵州丹寨废弃金汞矿为研究区,基于野外系统样品采集,通过原子荧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了区内土壤和农作物中的汞(Hg)、砷(As)浓度,采用单指标污染标准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 针对废弃矿山遗留生态环境问题,选择贵州丹寨废弃金汞矿为研究区,基于野外系统样品采集,通过原子荧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了区内土壤和农作物中的汞(Hg)、砷(As)浓度,采用单指标污染标准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目标危险系数法评价了区内Hg、As污染程度及生态健康风险。结果显示:旱地土壤Hg、As平均浓度均超农用地土壤重金属风险筛选值,超标率分别为75.47%和67.92%;土壤Hg污染严重,总体呈极重污染级别,土壤As则以中—极重污染级别为主;玉米地上部分(以下简称玉米)Hg、As超标率分别为36.36%和4.55%,玉米Hg处于轻污染水平,玉米As总体未受污染。相比于旱地-玉米系统,水田土壤Hg的超标率和污染程度均更高,超标率高达89.19%,呈极重污染级别,而水田土壤As超标率仅为22.22%,As污染水平低于旱地土壤;水稻地上部分(以下简称水稻)Hg、As平均浓度均略超食品安全标准,超标率分别为54.55%和18.18%,水稻Hg、As污染均高于玉米,污染等级处于轻-中污染水平。生态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土壤Hg以极强生态风险为主、As以轻微生态风险为主;虽然土壤富集Hg,但其向农作物籽实的迁移量小,因此食用玉米和大米对人体健康尚不构成Hg非致癌风险。然而,水稻As富集导致食用大米对人群产生明显的As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该研究对保障矿区居民生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可为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农作物 生态健康风险 废弃矿山 丹寨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