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建设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玖芬 赖明 +4 位作者 杨斌 尹永会 石连武 裴小龙 方梦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59-2669,共11页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建设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系统获取长期、连续、多尺度、多要素的自然资源观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典型观测站网建...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建设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系统获取长期、连续、多尺度、多要素的自然资源观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典型观测站网建设现状;简述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基本定位、建设原则、架构设计、建设目标及重要进展;探讨了“空白添建,自建为主”“高位嫁接,融合共建”“需求牵引,政府支持”“成果转化,企业参与”和“调查-监测-观测一体化”5种建站模式,重点介绍了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示范成果,并针对如何贯彻“绿色”和“共享”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新时期观测站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观测 站网 建设模式 融合 共建 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简介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晓煌 刘玖芬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2019年10月,自然资源部正式启动实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该工程被列为自然资源部12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之首,定位为基础性、战略性、紧迫性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为全面、系统掌握中国自然资源变化状况、动因机制、趋势预判,... 2019年10月,自然资源部正式启动实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该工程被列为自然资源部12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之首,定位为基础性、战略性、紧迫性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为全面、系统掌握中国自然资源变化状况、动因机制、趋势预判,为精准服务中国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系统、科学和长期的观测研究依据。原武警黄金部队转隶组建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简称为“指挥中心”)负责该工程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工程 综合观测 精准服务 自然资源部 资源统一管理 指挥中心 系统工程 动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简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煌 刘玖芬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是“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数据管理服务的重要平台,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承建。其主要任务是基于新时期大融合、大感知、大数据理念,采用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融合集...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是“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数据管理服务的重要平台,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承建。其主要任务是基于新时期大融合、大感知、大数据理念,采用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融合集成自然资源系统内外多部门、多要素调查监测与观测数据;开展数据汇聚、分析挖掘、模型模拟,产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多级服务产品,解决当前资源环境变化规律和趋势研判类数据支撑不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据支撑 一体化平台 云计算 自然资源系统 综合观测 数据汇聚 调查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理与法理和管理相结合的自然资源分类刍议 被引量:31
4
作者 郝爱兵 殷志强 +3 位作者 彭令 杨贵才 李展辉 赵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共7页
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分类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自然资源部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迫切要求。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以地球系... 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分类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自然资源部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迫切要求。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基于自然资源的科学内涵,充分考虑我国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定和政府管理职责,提出了地球圈层与自然资源分层分类关系基本框架方案,初步划分了10个自然资源一级类和相应的34个自然资源二级类,并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内涵和服务目标、地表基质分类及调查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综合调查 地表基质 学理法理 分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分类现状与面向未来的统一分类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彭令 王英男 +2 位作者 殷志强 李展辉 杨贵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06-2113,共8页
科学合理地划分自然资源类型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也是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的前提。在分析研究国内外自然资源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已有自然资源分类体系,通过研究认为,围绕自然资源的属性、分布、用途等特征... 科学合理地划分自然资源类型是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也是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的前提。在分析研究国内外自然资源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已有自然资源分类体系,通过研究认为,围绕自然资源的属性、分布、用途等特征进行的分类依然是国际上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自然资源分类与资源管理联系越发紧密,服务实践管理的分类是目前各国较实用的分类形式,中国自然资源分类正在向理论与实践、学理与管理相结合的统一分类发展。面对中国当前及未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新需求,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指导,探索性地提出自然资源统一分类的原则与思路,初步建立了8个一级类和34个二级类的自然资源分类系统,以期为中国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统一分类 自然资源管理 经验启示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监测兰州盆地1990-2020年自然资源分布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兵 王军 +7 位作者 高亚芳 王玉玺 刘晓煌 李小强 曹泊 鲁蕾 胡振波 潘保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27-2538,共12页
国家战略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流域要协调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冰川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草地等资源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影响机制均为当下较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黄河上游兰州盆地为研究对象... 国家战略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流域要协调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冰川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草地等资源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影响机制均为当下较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黄河上游兰州盆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监测,对该地的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1990-2020年间的自然资源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兰州盆地2019年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包括耕地、园地、草地、森林、灌丛、城市绿地、河流、湖泊、裸岩、裸土、盐碱地,其中草地面积最大,占区域面积的45.36%;耕地占区域面积的24.29%;森林、灌丛面积分别占6.84%、6.31%;湖泊面积为0.22 hm^(2)。1990-2000年间,兰州盆地的大面积裸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城区建筑用地呈现扩张态势,而盆地边缘的兴隆山区域森林向草地转变。2000-2010年间,兰州盆地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张,占用了耕地和草地资源;同时盆地北部的大部分裸地转变为草地,而兴隆山一带部分林地则转变为草地和灌丛。2010-2020年间,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有所减缓,榆中盆地的城市建设强度加剧;兰州盆地北部大片的裸地转变为草地;该时期兰州北部山区以及南部的兴隆山地区的灌丛面积显著增加,且表现为主要由林地和草地等转变而来。综上,自然资源分布及变化数据可以为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理论研究和国土空间生态监测和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自然资源 遥感监测 土地面积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自然资源监测与观测网络建设现状及经验启示 被引量:6
7
作者 彭令 殷志强 +2 位作者 金爱芳 杨贵才 李展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56-2164,共9页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监测与观测地球系统各圈层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要素对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监测与观测地球系统各圈层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要素对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自然资源相关网络的建设思路及站点部署、监测与观测内容指标、技术方法、新型装备等,总结国际经验与启示,即注重地球系统科学框架下的系统监测与综合观测,提升标准化长期连续监测与观测能力,加强天-空-地立体化协同式监测与观测。分析中国自然资源相关监测网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不足,提出建设国家自然资源监测网络的初步构想,以期为中国自然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监测网络 观测网络 经验启示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以青海祁连山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杜乐山 刘海鸥 +2 位作者 马超 张颖 李俊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9-1268,共10页
祁连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开展该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对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指导地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要素,根据“先实物量... 祁连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开展该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对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指导地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要素,根据“先实物量后价值量、先存量后流量、先分类后综合”的编制原则,构建“总表—分类表—扩展表—底表”的报表体系,对祁连山区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形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果显示:青海祁连山区自然资源资产自2011年以来稳中有增,2011年、2015年和2017年总资产分别为91 672.31亿、91 674.95亿、91 698.19亿元,其中,土地资源资产占99%以上,其次为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林木资源价值最小。所构建的报表体系及核算结果对青海祁连山区乃至青海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区 自然资源资产评估 报表体系 资产账户 实物量 价值量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定义、分类,观测监测及其在国土规划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付宇佳 谭昌海 +3 位作者 刘晓煌 孙兴丽 袁泽民 郑艺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8-1063,共16页
【研究目的】为摸清中国资源家底、认清资源变化规律、管好国土用途,解决现有自然资源内涵不一、分类上存在差异、在数据获取上不统一、资源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导致的资源在空间管理上交叉重叠等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 【研究目的】为摸清中国资源家底、认清资源变化规律、管好国土用途,解决现有自然资源内涵不一、分类上存在差异、在数据获取上不统一、资源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导致的资源在空间管理上交叉重叠等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及有关资源观测监测指标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结果】(1)明确了观测监测体系下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状态或未被加工的状态下通过生产能够产生价值的资源,可将其分为气候资源、地表覆盖资源及地下水资源3类开展研究;(2)总结得到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与监测的对象、内容及观测方法;(3)分析自然资源观测监测在资源间及资源与环境间、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上的具体作用。【结论】文章最后指出自然资源观测监测是研究资源间、资源与环境间作用,资源资产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观测 监测 生态环境 国土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化背景下30年来中国东北地区自然资源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郑艺文 李福杰 +4 位作者 刘晓煌 常铭 赵宏慧 赖明 张子凡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1-1373,共13页
【研究目的】基于1990—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植被、气象等数据,对位于东北地区自然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方法】按照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资源... 【研究目的】基于1990—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植被、气象等数据,对位于东北地区自然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方法】按照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资源分布规律,通过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区划分析手段,将研究区划分为7个二级自然资源亚区和14个三级自然资源地区,分析其近30年来(1990—2018年)自然资源时空动态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近30年,研究区最主要的变化是森林、草地转变为耕地、水体与湿地,同时大量耕地被开发为建设用地,以及草地的荒漠化现象较突出。这与当地的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强农惠农政策等关系紧密。(2)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I1、I5、I6、I7二级亚区(I1三江平原温带耕地亚区、I5小兴安岭山地温带森林亚区、I6山前平原温带耕地亚区和I7松辽平原温带草耕亚区)。(3)森林、草地转变为耕地,大量面积的草地荒漠化等变化类型,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生态贡献率较大。【结论】近30年,研究区大量森林、草地转变为耕地和水体与湿地,大量耕地被开发为建设用地以及草地荒漠化加剧,其I1、I5、I6、I7二级亚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趋势较显著,森林、草地转变为耕地以及草地荒漠化等变化类型对此现象的生态贡献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自然资源 时空动态特征 生态环境效应 驱动力 国土资源调查工程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自然资源大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子凡 熊茂秋 +6 位作者 李福杰 刘晓煌 郝玉恒 邢莉圆 王新华 赖明 袁鹏程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92-2502,共11页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比较重要的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主要参数,研究NPP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监测和预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19年逐年MOD17A3–NPP产品数据以及降水、...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比较重要的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主要参数,研究NPP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监测和预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19年逐年MOD17A3–NPP产品数据以及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光照时长、地表蒸散、高程、NDVI值等因子数据,研究内蒙古草原自然资源大区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通过Theil-Sen Median方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方法和Hurst指数分析方法,对2000-2019年内蒙古草原自然资源大区NPP值的时空变化和变化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NPP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在2000-2019年,区域NPP的平均值为208.96 g·(m^(2)·a)^(−1),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约4.06 g·(m^(2)·a)^(−1)。在空间分布上,显著上升(|Z|>1.96)的区域占79.88%,包括极显著上升(|Z|>2.576)的区域占60.31%,显著区域占19.57%;显著减少的区域仅占0.15%,呈零星分布。(2)尽管大部分区域NPP值呈增加趋势,但未来呈持续增加的区域(呈上升趋势,H>0.5)约占19.45%,而潜在减少的区域约占74.15%(呈上升趋势,H<0.5)。(3)研究区NPP值变化与降水、相对湿度、NDVI值与NPP的关系主要呈正向相关关系,在2000年的回归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368、0.218和0.402,在2019年的回归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257、0.081和0.559;其中相对湿度和NDVI值对NPP值的影响从西南到东北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降水对NPP的影响在该研究区西南和东北部分有些呈负相关,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性和异质性。(4)NPP的变化与温度、光照时长和蒸散发呈现负相关关系,在2000年回归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027、−0.061和−0.020,在2019年回归系数分别为−0.145、−0.201和−0.001,光照时长和蒸散发对NPP值的影响由西南向东北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时空变化 MK显著性检验 HURST指数 空间异质性 影响因子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演变驱动因素研究
12
作者 巴音吉 庞国涛 +4 位作者 刘晓煌 窦文骏 李闯 高金华 马汝强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7-455,共9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湿地。因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须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相关资源环境指标的观测研究。本研究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域,采取遥感解译与...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湿地。因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须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相关资源环境指标的观测研究。本研究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域,采取遥感解译与土壤、植被调查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定量分析研究区内1980年以来湿地面积变化规律以及湿地资源演变的影响因素,并为进一步科学保护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湿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2000年前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000年之后开始增加,且湿地面积变化的重心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变化。(2)湿地资源的演变驱动机制受黄河径流、泥沙量、降水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影响,随着黄河输水量的减少,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循环呈现“捉襟见肘”的态势。人类产业活动对湿地影响较大,但保护区建设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3)湿地资源演变过程中土壤盐度变化特征显示,土壤含盐量由沿海到内陆呈递减规律,地下水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结合湿地植被分布特征研究,进一步验证土壤水盐变化是影响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黄河径流、输沙和人类活动是湿地资源演变驱动因素,进一步提出合理调水调沙、保护利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保护修复意见以支撑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观测 植被 土壤 人类活动 三角洲湿地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伟 吴晨 李俊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899-7908,共10页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双重危机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借鉴NbS的标准与方法在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实施,可...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双重危机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借鉴NbS的标准与方法在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实施,可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现协同增效。目前我国正处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及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热点领域。为此,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NbS全球标准的八项准则,首先梳理了NbS的各项准则对我国国家公园理论与实践的适用性,进而结合NbS的八项准则,以及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中的实际需求,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展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即:(1)如何科学建设国家公园(准则1,应对社会挑战;准则2,根据不同尺度设计);(2)国家公园如何有效治理/管理(准则5,基于包容、透明和赋权的治理过程;准则7,基于证据进行适应性管理);(3)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成效如何(准则3,带来生物多样性净增长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准则6,在首要目标和其他多种效益间公正地权衡);(4)国家公园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准则4,具有经济可行性;准则8,具可持续性并在适当的辖区内主流化)。最后,充分借鉴NbS的各项准则,研究就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及相关研究提出了启示与展望,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推动将NbS纳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行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治理 适应性管理 生态系统服务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杨 韩金龙 杨飞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7期91-95,共5页
目前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由于无法对资源节点进行优化,导致调度花费的时间过长、调度能耗较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改进蚁群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根据蚁群算法划分栅格,确定时间延迟参数,实现集中管理,计算... 目前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由于无法对资源节点进行优化,导致调度花费的时间过长、调度能耗较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改进蚁群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根据蚁群算法划分栅格,确定时间延迟参数,实现集中管理,计算算法概率参数,根据概率参数对蚁群算法进行参数改进。提取蚁群信息素因子,设置节点参数,确定更新模型,选择资源节点,根据系统运行速度分析结果得到系统调度网络,计算网格网络信息更新数据,实现中心资源调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方法在任务数低于300个时,调度时间始终低于15 s,能耗低于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调度 数据中心 改进蚁群算法 集中管理 参数计算 资源节点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调查业务管理数据集成辅助决策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文敏 月一 +4 位作者 张怀东 王想红 施艳 刘荣梅 孙涵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1-1232,共12页
在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各类信息系统产生了海量的业务管理数据,需要解决这些多来源、高动态、复杂异构数据的有效集成辅助决策问题,驱动管理决策现代化。基于大数据、GIS、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了地质调查业务管理数据集成辅助决策的总... 在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各类信息系统产生了海量的业务管理数据,需要解决这些多来源、高动态、复杂异构数据的有效集成辅助决策问题,驱动管理决策现代化。基于大数据、GIS、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了地质调查业务管理数据集成辅助决策的总体架构;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自动化动态集成处理、基于Hadoop的“湖仓一体”混合式数据组织管理、数据挖掘融合地理智能的分析决策模型等关键技术方法,研发了国家地质调查业务管理大数据系统。系统已接入24个数据源,实现了自动化动态集成,完成了1.5亿余条、20多万档异构数据的一体化组织管理,通过数据和分析服务有效辅助了管理决策。可有效解决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集成辅助决策问题,提升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调查 业务管理 大数据 地理信息 数据集成治理 分析辅助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站差分定位在全国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建德 解雅麟 +2 位作者 冯亮 张致铭 雷相东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44,共6页
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基础性自然资源调查工作,为保证连清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连清固定样地的定位与复位显得尤为重要。自2020年以来,星站差分定位开始全面应用于全国森林资源外业调查。通过介绍星站差分定位基本原理,对比以... 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基础性自然资源调查工作,为保证连清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连清固定样地的定位与复位显得尤为重要。自2020年以来,星站差分定位开始全面应用于全国森林资源外业调查。通过介绍星站差分定位基本原理,对比以往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定位复位方法,分析总结了星站差分定位应用于2020年度湖北省森林资源调查中的优势,即:1)定位精度高、速度快,误差普遍小于2m,1min内即可获取固定解;2)覆盖范围广,不受距离和区域限制;3)抗干扰能力强,在郁闭度、坡度、坡位等因素干扰下,定位误差基本维持在1.00~1.50m范围内,定位精度稳定。通过应用探讨,以期为星站差分定位在森林资源调查中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森林资源调查 星站差分 样地定位 样地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基质调查分层及分层测试指标体系设计与构建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玖芬 赵晓峰 +11 位作者 侯红星 秦天 陈占生 徐立明 杨柯 孔繁鹏 刘晓煌 卢兵 李子奇 刘佳 包茹意 郝爱兵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9,共14页
地表基质是地球表层物质与能量循环的主要载体,地表基质调查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明确地表基质调查分层及分层测试指标是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的基础。本文基于地表基质调查的内涵和目标定位,深入分析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全国第三次土... 地表基质是地球表层物质与能量循环的主要载体,地表基质调查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明确地表基质调查分层及分层测试指标是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的基础。本文基于地表基质调查的内涵和目标定位,深入分析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和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等调查深度和测试指标;利用近三年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在吉林省梨树县、辽宁省丹东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个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实测数据,运用变动系数法分析了不同地区地表基质层的地球化学元素垂向变化特征,结合表生地质作用(风化为主)最大深度、地表植被根系最大深度、浅层地下水位波动下限、基岩顶面深度等因素,将地表基质在垂向上大致分为三层:表层(0~2m)、中层(2~10m)和深层(10~20m),基岩埋深浅于20m则以揭露到基岩为准;表层(0~2m),称为生产层,包括支撑农业生产的耕作层,主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以收集资料为主;中层(2~10m),称为生态层,主要支撑植被生长和群落演替,服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格局优化,是地表基质调查的重点;深层(10~20m),称为沉积层,主要研究地表基质从基岩—深层—中层—表层演替规律和特征,以部署少量工程控制为宜。基于地表基质分层调查意义,结合元素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提出4+N型地表基质分层测试指标体系,即4类必测指标和针对特殊工作需要的N类选测指标,以期加快推进地表基质调查标准化、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基质 地表基质调查 地表基质调查分层 分层测试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年度出数统计方法探讨 被引量:14
18
作者 曾伟生 夏锐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35,共7页
开展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实现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两项约束性指标年度出数,是绿色发展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年度评价考核的需要。基于北京市第八次和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1669个样地的调查数据,按照“5年1个周期、每年完成1/5”的... 开展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实现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两项约束性指标年度出数,是绿色发展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年度评价考核的需要。基于北京市第八次和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1669个样地的调查数据,按照“5年1个周期、每年完成1/5”的调查方案,采用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方式各抽取5套样本,分别利用联合估计方法和双重回归方法,统计产出了第1个年度的森林蓄积量估计值及其精度。结果显示,两种统计方法对北京市森林蓄积量的估计精度都能达到90%以上,以北京市第九次清查的森林蓄积量作为对比基础,联合估计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93%~3.73%之间,双重回归估计结果的相对误差在-2.61%~4.98%之间。研究表明:按系统抽样抽取的样本,其代表性要好于按随机抽样抽取的样本;联合估计方法和双重回归方法,均可用于产出第1个年度及后续年度的森林蓄积量数据;联合估计方法效果略好于双重回归方法,且其适用性更强;双重回归方法可作为一种近似的简易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蓄积量 抽样调查 回归模型 联合估计 双重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北段赤瓦屋铜钼矿及外围地-物-化-遥综合信息找矿靶区预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栾卓然 马国玺 +6 位作者 李谦谦 吕凤军 许立风 安跃辉 袁兆宪 王丰翔 汪海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9-1160,共22页
【研究目的】赤瓦屋铜钼矿位于太行山北段成矿带,属于找矿突破战略的重点勘查区域,目前找矿工作进入瓶颈期,本研究对下一步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对赋矿岩体、矿床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的... 【研究目的】赤瓦屋铜钼矿位于太行山北段成矿带,属于找矿突破战略的重点勘查区域,目前找矿工作进入瓶颈期,本研究对下一步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对赋矿岩体、矿床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的综合研究,分析找矿标志。【研究结果】认为赤瓦屋铜钼矿与深部花岗斑岩有关,具有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矿化特征,形成于早白垩世;研究区环形构造发育,大型环形构造与赤瓦屋岩体及外围隐伏岩体有关,小微型环形构造多数与隐蔽爆破角砾岩或隐伏小岩株有关;地球化学异常及遥感蚀变异常的空间分布吻合程度高,对矿化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提出了4个找矿靶区。【结论】在赤瓦屋岩体内部应把确定隐爆角砾岩体和隐伏花岗斑岩体的空间位置作为找矿工作的重点,以寻找Cu、Mo矿为主;外围应以Cu、Au、Ag多金属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矿 综合找矿信息 靶区预测 太行山北段 赤瓦屋 河北省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与数智化时代:全过程全要素质量控制新范式
20
作者 左群超 张志辉 宋越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0-914,共25页
【研究目的】当前大数据热点几乎集中在如何发现或揭示大数据隐藏的价值或秘密,极度缺乏深入系统且具实战性的理论研究或最佳实践,用以关注如何提升大数据建设质量。然而,大数据建设质量对成功发现或揭示大数据隐藏的价值或秘密以及开... 【研究目的】当前大数据热点几乎集中在如何发现或揭示大数据隐藏的价值或秘密,极度缺乏深入系统且具实战性的理论研究或最佳实践,用以关注如何提升大数据建设质量。然而,大数据建设质量对成功发现或揭示大数据隐藏的价值或秘密以及开展或实施科学而精准的决策至关重要。尤其对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产资源大数据建设工作实施全过程全要素的数智化质量控制并高水平实现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总结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大数据建设(2006—2013年)质量控制经验、矿集区找矿预测大数据实体数据模型和地球科学领域质量控制模型基础框架。然后,借助大数据思维和数智化技术,建立矿集区找矿预测及大数据实体建设全过程全要素质量检查与评价数智化体系。最后,提出一种全过程全要素质量控制新范式,并可扩展且支持地球科学及其他领域的大数据资产建设质量控制。【研究结果】提出了数据划分和数据粒级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矿集区找矿预测及大数据实体建设全过程全要素质量检查与评价数智化体系,开发了矿集区找矿预测质量控制软件,制定了矿集区找矿预测质量检查与评价技术系列规范,高效支持并完成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2006年至2013年)、全国矿集区调查及深部找矿预测(2016年至2021年)大数据实体建设质量控制工作。【结论】建立的矿集区找矿预测及大数据实体建设全过程全要素质量控制数智化体系具有原创性、实战性、高效性和普适性,可直接扩展到并支持地球科学及以外领域大数据资产建设质量控制;提出的全过程全要素质量控制新范式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普适性;提出的“数据模型定义符合信息本体约束”的概念具有普适性和实际意义,适用于二维或高维图件类数据实体和简单数据表或复杂数据库等表格类数据实体。特别地,本文构建的质量控制新范式及其方法技术已直接应用并支撑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产资源大数据建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质量控制 大数据思维 数字化转型 智能化转型 数智化技术 地质调查工程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