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节甲鱼类(有颌脊椎动物干群)系统发育多样性的衰落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
1
作者 薛钦元 余逸伦 +2 位作者 潘照晖 朱幼安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节甲鱼类是盾皮鱼类(具颌的有颌类干群)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以占据较高营养级而著称,特别是在它们演化历史的后期。尽管节甲鱼类的化石记录相对完整,但以往对节甲鱼类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统计每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分类单元数量(原始多样... 节甲鱼类是盾皮鱼类(具颌的有颌类干群)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以占据较高营养级而著称,特别是在它们演化历史的后期。尽管节甲鱼类的化石记录相对完整,但以往对节甲鱼类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统计每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分类单元数量(原始多样性),其结果与泥盆纪重大环境-生物事件耦合程度较差。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包括219个属、450个种的详尽的节甲鱼类数据集,并根据之前许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将其中大部分属种整合置入一个人工超树中,以进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幽灵支系的存在之后,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变化曲线与原始多样性曲线截然不同。节甲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呈现出典型的早期爆发的模式,在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布拉格期界线)达到峰值,随后伴随一系列事件发生下降。在前4个事件的附近,节甲鱼类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都只经历微弱的下降,总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在后3个事件,特别是弗拉期-法门期界线和泥盆纪-石炭纪界线两大事件发生时间附近发生急剧下降,并且直到该类群在泥盆纪末完全灭绝之前,都未出现恢复迹象。而节甲鱼类的原始多样性除了在弗拉期-法门期事件的时间出现下降,在所有其他事件中下降都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盾皮鱼类 节甲鱼类 分类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生物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形态与演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绿洲 倪喜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2-357,共16页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对其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高精度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石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研究。通过测量对比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或估计动物的运动方式。从演化的角...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对其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高精度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石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研究。通过测量对比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或估计动物的运动方式。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内耳迷路的半规管部分、前庭窗和前庭水管都是非常稳定的结构,自四足动物首次出现以来,这些结构的基本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一直保持不变。相反,内耳的压力释放机制经历了复杂的趋同演化过程,不同脊椎动物类群中被称为蜗窗、外淋巴孔、蜗水管等的结构并不一定都是同源的。耳蜗的延长和弯曲也发生了很多次,发育有骨螺旋板和第二螺旋板、并呈蜗牛状卷曲的耳蜗只发生在树掠兽类+文氏掠兽+后兽类+真兽类这一支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 迷路 形态 演化 运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三叠世脊椎动物生物地层的高精度时间校准:铀-铅锆石法测定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群和永和鳄年代(英文) 被引量:9
3
作者 刘俊 Jahandar RAMEZANI +4 位作者 李录 尚庆华 徐光辉 汪衍胤 杨嘉声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4,共9页
四足动物组合带是全球陆相三叠系对比的有力手段,但是迄今为止中三叠世的四足动物组合尚没有可靠的时间框架。报道了5个采自二马营组和铜川组,与四足动物化石共同产出的火山凝灰岩样品的锆石化学剥蚀-热电离质谱法年龄。结果表明中国肯... 四足动物组合带是全球陆相三叠系对比的有力手段,但是迄今为止中三叠世的四足动物组合尚没有可靠的时间框架。报道了5个采自二马营组和铜川组,与四足动物化石共同产出的火山凝灰岩样品的锆石化学剥蚀-热电离质谱法年龄。结果表明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时代为安尼期晚期,而永和鳄的时代为拉丁期早期。通过生物地层对比,这一结果还为其他中三叠世的四足动物组合,如南非的犬颌兽带上部、俄罗斯的引鳄动物群以及新疆的克拉玛依组提供了准确的年龄。鄂尔多斯盆地下中三叠统界线应低于二马营组底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世 二马营组 铜川组 中国肯氏兽动物群 永和鳄 铀一铅锆石法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地层和脊椎动物概述(英文)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元青 李传夔 +1 位作者 李茜 李丁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120,共32页
潜山盆地中、新生代红层由一套单斜的碎屑岩组成,划分为上白垩统高河埠组、古新统望虎墩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和痘姆组(分上、下两段)。1970年以来,在潜山盆地的持续调查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迄今为止,潜山盆地古新统共报道了45... 潜山盆地中、新生代红层由一套单斜的碎屑岩组成,划分为上白垩统高河埠组、古新统望虎墩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和痘姆组(分上、下两段)。1970年以来,在潜山盆地的持续调查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迄今为止,潜山盆地古新统共报道了45属61种(含9个未命名的种)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其中哺乳动物最为丰富,共有33属46种(含7个未命名种),分属10个目16个科。根据化石产出的层位,可以在潜山古新统中识别出7个化石层位。基于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证据,望虎墩组下段至上段下部可以大致与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和江西池江盆地狮子口组对比,对应于亚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上湖期;望虎墩组上段上部和痘姆组可以与南雄盆地浓山组以及池江盆地的池江组对比,与浓山期相对应。综合我国几个古新世盆地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上湖期可以大致与北美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Puercan和Torreionian对比,浓山期则与Tiffanian早中期(Ti1-Ti4a)相当。上湖期和浓山期还可以进一步与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丹尼期(Danian)和塞兰特期(Selandian)对比。因此,潜山盆地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代属于早、中古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潜山 古新世 脊椎动物 地层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古脊椎动物数据库综述 被引量:5
5
作者 潘照晖 朱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443,共20页
近20万年来地球生物多样性及地球环境经历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尤其是过去11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加剧了地球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快速消亡,有部分学者提出人类正经历地质历史上的第六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古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融通,将现代生物... 近20万年来地球生物多样性及地球环境经历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尤其是过去11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加剧了地球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快速消亡,有部分学者提出人类正经历地质历史上的第六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古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融通,将现代生物多样性问题放进地质历史的框架中分析,是认识生物和环境协同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预估人类、生态系统以及地球环境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依赖于数据积累的一门新型学科:保育古生物学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化石数据资料的积累,并建立了多种门类和不同用途的数据库,如启动于1998年的PBDB(Paleobiology Database)等。这些优秀的数据库提供了高质量的在线免费服务,并已产出不少重要成果。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古脊椎动物学领域的相关数据库及数据驱动下的重要研究实例,希望借此为深时数字地球计划(Deep-time Digital Earth)整合和共享开源的古脊椎动物大数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脊椎动物学 数据库 大数据 保育古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基因组揭示青铜时代人类与乳酸菌的协同演化史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元宏 平婉菁 +1 位作者 刘逸宸 付巧妹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6-910,共5页
食品发酵可能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利用微生物的行为。发酵食品的制作与摄入不仅与不同人群的生存策略和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而且参与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塑造。发酵奶制品可能是最古老的发酵食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西亚地区... 食品发酵可能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利用微生物的行为。发酵食品的制作与摄入不仅与不同人群的生存策略和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而且参与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塑造。发酵奶制品可能是最古老的发酵食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西亚地区的奶酪[1]。尽管人类利用微生物获得发酵制品的历史悠久,但由于发酵制品的出土实物极为少见,且受到从考古遗存中获取古代发酵微生物DNA的技术局限,目前对发酵微生物的应用驯化和交流传播历史,以及发酵微生物本身的进化和人为驯化选择压力下的功能性基因演变历程所知甚少,亟待明确的分子证据填补其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制品 发酵食品 食品发酵 饮食文化 发酵微生物 乳酸菌 青铜时代 交流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年全球古脊椎动物新分类单元研究概况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浩瀚 朱敏 +1 位作者 施晓东 潘照晖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8-794,共7页
古脊椎动物多样性数据资源是研究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古脊椎动物物种名录是研究古脊椎动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及时了解古脊椎动物分类单元数据的更新,可以实时掌握古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基... 古脊椎动物多样性数据资源是研究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古脊椎动物物种名录是研究古脊椎动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及时了解古脊椎动物分类单元数据的更新,可以实时掌握古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基于“深骨”数据库,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5年古脊椎动物不同类群新分类单元的年变化特征、分布地、发表期刊以及主要贡献的机构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全球新增古脊椎动物分类单元2662个,涉及文献1946篇,在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后,古脊椎动物新分类单元和文章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近5年全球古脊椎动物新分类单元模式标本主要分布在古脊椎动物化石资源丰富、经济和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新西兰、阿根廷和德国。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Cretaceous Research、Historical Biology、PeerJ和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等刊物是新分类单元发表的主要载刊,而贡献度最高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且各机构的研究合作十分密切。中国古脊椎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未来还应该继续加强古脊椎动物多样性基础数据积累,为探讨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脊椎动物 新分类单元 文献计量分析 2017-2021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盆地发现更新世棕果蝠及其伴生非飞行小哺乳动物化石
8
作者 拉纳·梅赫罗斯·法扎尔 贺战武 +5 位作者 杜抱朴 常美静 史静耸 倪喜军 李强 赵凌霞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88,共16页
2015年首次在广西桂林盆地猫儿山洞穴内发现哺乳动物、旧石器和烧骨,初步判断是一处更新世中晚期旧石器遗址。2021年对该洞进行了地层采样和小哺乳动物砂样筛洗,详细研究了其中采集的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化石,并对其伴生的... 2015年首次在广西桂林盆地猫儿山洞穴内发现哺乳动物、旧石器和烧骨,初步判断是一处更新世中晚期旧石器遗址。2021年对该洞进行了地层采样和小哺乳动物砂样筛洗,详细研究了其中采集的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化石,并对其伴生的非飞行小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初步分析。猫儿山洞的棕果蝠是该种化石在中国的第二次记录,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种的牙齿形态和历史分布。猫儿山洞的小哺乳动物组合目前包含了3目、9科、26属、30种,与重庆玉米洞小哺乳动物群最相似,同时与岩灰洞、兴隆洞、麻窝口洞、中梁山、穿洞等动物群的小哺乳组合也共享较多的相同种。猫儿山洞小哺乳动物组合的生物地层年代被限定在中更新世晚期,为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新增了一个代表。大量东洋界森林型物种的出现指示在中更新世晚期,桂林盆地的古气候可能与现今类似,同样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盆地 中更新世晚期 果蝠 小哺乳动物组合 生物地层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首次发现恐龙蛋和骨骼化石
9
作者 王强 董哲 +4 位作者 茅磊 朱旭峰 陈岩滨 黄建东 丁海东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8-252,共5页
报道了安徽省合肥盆地首次发现的蛋化石。蛋化石呈长形,外表面具有细脊状纹饰,蛋壳径切面可见由锥体层和柱状层组成,因此将其归入到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又基于蛋壳较薄,小于1 mm,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不明显,将其归入到长形蛋属... 报道了安徽省合肥盆地首次发现的蛋化石。蛋化石呈长形,外表面具有细脊状纹饰,蛋壳径切面可见由锥体层和柱状层组成,因此将其归入到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又基于蛋壳较薄,小于1 mm,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不明显,将其归入到长形蛋属(Elongatoolithus)。由于蛋化石被压扁较为严重,对蛋体形状指数产生较大影响,蛋壳内外表面由于受到侵蚀而造成缺失,因此将其暂定为长形蛋属未定种(Elongatoolithus oosp.)。合肥盆地蛋化石和骨骼化石的发现,丰富了安徽省蛋和骨骼化石的分布,同时也拓展了长形蛋类的古地理分布,进一步为该区域晚白垩世地层对比提供了确切的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上白垩统 张桥组 蛋化石 长形蛋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河湾山神庙咀早更新世李氏野猪新材料
10
作者 同号文 陈曦 +1 位作者 张贝 孙吉嘉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41,共32页
猪科动物是中国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最常见分子之一,而其系统发育分类和进化关系还远不清楚。在华北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山神庙咀遗址新发现的猪科化石材料为了解华北地区猪类的演化提供了新证据。新材料包括雄性个体的部分头骨和下颌骨,... 猪科动物是中国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最常见分子之一,而其系统发育分类和进化关系还远不清楚。在华北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山神庙咀遗址新发现的猪科化石材料为了解华北地区猪类的演化提供了新证据。新材料包括雄性个体的部分头骨和下颌骨,它们的大部分牙齿都保存完好。这些标本可归入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该种是早更新世华北地区唯一的猪科动物物种。之前报道过的更新世沁县河猪(Potamochoerus chinhsienensis),其化石材料与河猪的特征相去甚远,依据大小和形态特征暂可将其归入李氏野猪,至少不应当再被视为河猪。李氏野猪与现生野猪(S.scrofa)非常接近,甚至被一些作者视为后者的一个时间亚种,但李氏野猪确实个体明显较大、眶前窝发育、眶下孔位置靠后、雄性下犬齿横截面呈爪哇疣猪型(至少是过渡类型)及颊齿冠面结构简单等,上述特征支持了“李氏野猪”作为独立物种的有效性,尤其是早更新世类型的特征更是体型较大,颊齿L/W比值较低,上下M3冠面结构都不超过三个叶,雄性下犬齿完全属于爪哇疣猪型。猪科化石是指示古环境和古气候的重要指标。中国北方和南方更新世动物群中都有大量猪科动物,但南方的猪类动物具有较高的属种多样性,化石发现也更加丰富,这些现象究竟是由不同的起源还是由不同环境所而造成,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泥河湾山神庙咀 早更新世 李氏野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云阳中侏罗统三列齿兽类化石新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璐 魏光飚 +3 位作者 王萍 魏曌英 任纪澄 毛方园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4-498,共15页
三列齿兽类(tritylodontids)是一类特化的、植食性的进步下孔类,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呈全球性分布,之后趋于衰退,在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分布可以延续至早白垩世。三列齿兽类被认为是与哺乳动物亲缘关系较近的下孔类,可为认识哺乳动物起源... 三列齿兽类(tritylodontids)是一类特化的、植食性的进步下孔类,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呈全球性分布,之后趋于衰退,在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分布可以延续至早白垩世。三列齿兽类被认为是与哺乳动物亲缘关系较近的下孔类,可为认识哺乳动物起源提供重要证据。借助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文中报道了2件发现于重庆云阳下沙溪庙组和新田沟组的三列齿兽类头骨化石,其中一件标本保存较完整的头骨,具有颧弓宽大且腹向扩展、上颊齿短宽、上颊齿的齿尖型式2-3-3等特征,而另一件标本仅保存下颌骨。经过形态特征对比和研究,认为这2件新标本应归入似卞氏兽属,但由于标本数量有限且保存不太完整,缺乏其他特征佐证,并且三列齿兽种内差异很大,所以笔者暂将2件新标本定为似卞氏兽属的2个未定种Bienotheroides sp.1和Bienotheroides sp.2。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讨论了三列齿兽类时空分布的演化,认为在早侏罗世三列齿兽类的明显灭绝可能与图阿尔期全球变暖相关,中—晚侏罗世三列齿兽类有明显的向北迁移的趋势。上述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地区的三列齿兽类化石材料,而且为探讨该类群的分类多样性、演化分异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中侏罗统 下沙溪庙组 新田沟组 三列齿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玲珑塔翼龙动物群和浙江翼龙的同位素年代:兼论中国翼龙化石的地层序列和时代框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汪筱林 程心 +4 位作者 蒋顺兴 王强 孟溪 张嘉良 李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7-184,共28页
目前中国已经有8个省及自治区发现翼龙化石,时代分布从中侏罗世一直延续到晚白垩世。对近年来大量发现翼龙化石的辽宁玲珑塔和产出浙江翼龙的塘上组两个有争议的化石层位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得到了最新的年龄数据。在玲珑塔地区含化... 目前中国已经有8个省及自治区发现翼龙化石,时代分布从中侏罗世一直延续到晚白垩世。对近年来大量发现翼龙化石的辽宁玲珑塔和产出浙江翼龙的塘上组两个有争议的化石层位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得到了最新的年龄数据。在玲珑塔地区含化石沉积地层的碎屑锆石获得了最小150 Ma的同位素年龄,可能代表了化石层位的时代下限,表明含化石层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同时,也获得了浙江天台盆地富含恐龙蛋化石层下伏的塘上组和临海上盘浙江翼龙化石地点的塘上组(小雄组)凝灰岩的年龄,分别为113 Ma和90Ma,证实了浙江翼龙产于晚白垩世,而浙江地区不同盆地的塘上组应属于不同时期的沉积。在辽西和浙江这两个重要的有争议的翼龙化石地点的同位素最新年龄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发现的翼龙化石的地层序列和时代框架进行了初步的总结,表明早白垩世翼龙占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龙 玲珑塔翼龙动物群 浙江翼龙 锆石U-Pb年龄 地质时代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Ma以来华北地区植被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云壮 杨吉龙 +3 位作者 李影 周新郢 刘宏伟 商志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20-3129,共10页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的形成过程,及其陆生植被系统的响应及演化过程是研究地质时期全球变化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北部LN1钻孔的121个高质量孢粉数据重建了过去3 Ma以来的区域植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植被经历了4个...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的形成过程,及其陆生植被系统的响应及演化过程是研究地质时期全球变化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北部LN1钻孔的121个高质量孢粉数据重建了过去3 Ma以来的区域植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植被经历了4个主要发展过程,约3~2 Ma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主要为以松、桦、栎、胡桃、榆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约2 Ma,区域植被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针叶林扩张,阔叶林比例的减少,在2~1.2 Ma转变为以松、云杉、桦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在中更新世全球气候转型期,区域植被再次发生迅速改变,在约1.2~0.7 Ma转变为稀树的灌丛草原,0.7 Ma以后区域气候进一步干旱化,在最近0.7 Ma内区域环境转变为典型草原为主的植被景观。区域的植被变化反映了华北平原区近3 Ma以来整体上呈现出干旱化与寒冷化的趋势,其中2.0 Ma,1.2 Ma,0.7 Ma气候事件最为突出。上述结果反映了华北地区植被的演变过程及季风降水的逐渐减少与北极冰盖在近3 Ma以来的迅速扩张期同步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华北地区 古地磁年代 植被演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更新世以来华北平原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吉龙 胥勤勉 +3 位作者 胡云壮 袁海帆 肖国桥 周新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45-1751,共7页
中更新世以来气候转型与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演变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华北平原东部G3孔上部的孢粉分析结果、磁性地层年代,对中更新世以来华北平原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地区近1.6Ma... 中更新世以来气候转型与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演变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华北平原东部G3孔上部的孢粉分析结果、磁性地层年代,对中更新世以来华北平原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地区近1.6Ma以来植被演化可分为4 个阶段:1.6-1.2Ma为密度较高的暖溫带针阔叶混交林,1.2-0.7Ma为开阔的暖溫带落叶阔叶林,0.7-0.3Ma为阔叶疏林草原,0.3Ma以来为暖溫带落叶阔叶林.华北平原地区中更新世植被转型期对应O 同位素3 6 阶段,显示转型开始发生于1.2Ma,与全球中更新世转型期对应良好.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林地减少,针叶林比例下降,藜科、蒿属、禾本科等草地面积显著增加.0.7Ma前后华北平原林地进一步退化,区域植被由原来的落叶阔叶林向疏林草原转变,0.3Ma后区域乔木比例可能有所回升.周期性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在花粉谱中也有一定显示,1.2Ma之前主要表现为植被林地类型的交替发展,而1.2Ma则主要表现为草原与森林交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磁性地层 孢粉 古植被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上二叠统济源四足动物群——2.地层、分类学评述及对比(英文)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俊 徐莉 +2 位作者 贾松海 蒲含勇 刘晓玲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8-339,共12页
重新研究了济源四足动物群的材料,表明其以锯齿龙类的复齿河南龙为主体,还包括至少三种迟滞鳄类和一种犬齿兽,可能还有一种凶脸兽。根据甲片特征推测,迟滞鳄类至少包括中国毕氏螈Bystrowiana sinica,扁平济源盖螈(新属新种)Jiyuanitectu... 重新研究了济源四足动物群的材料,表明其以锯齿龙类的复齿河南龙为主体,还包括至少三种迟滞鳄类和一种犬齿兽,可能还有一种凶脸兽。根据甲片特征推测,迟滞鳄类至少包括中国毕氏螈Bystrowiana sinica,扁平济源盖螈(新属新种)Jiyuanitectum fl atum gen.et sp.nov.以及大型脊廊盖螈(新种)Dromotectum largum sp.nov.。根据四足动物组合,济源动物群大致可以与俄罗斯Sokolki组合带的Ilinskoe亚带以及南非的小头兽组合带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济源 上二叠统 上石盒子组 迟滞鳄类 锯齿龙类 凶脸兽类 犬齿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金毅 张颖奇 +3 位作者 迟振卿 王永 杨劲松 郑绍华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8-323,共46页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石河湖相红粘土与沼泽相砂质粘土属上上新统;而磁性地层学研究一般将其归为下更新统。记述了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由丁氏貉Nyctereutes tingi,中华貉N.sinensis,比利牛斯硕鬣狗Pachycrocuta pyrenaica,锯齿虎属(未定种)Homotherium sp.,贺风(近)三趾马Hipparion(Plesiohipparion)houfenense,额鼻角犀属(未定种)Dicerorhinus sp.,麂属(未定种)Muntiacus sp.,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步氏羚羊Gazella blacki,副驼属(未定种)Paracamelus sp.等9属10种构成。这个动物群的组成与经典的泥河湾早更新世动物群显著不同,是泥河湾盆地内上上新统存在的新证据。在系统记述的基础上,对叶沟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的时代和组成进行了讨论,并对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与早更新世大型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进行了归纳,以期对今后泥河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上上新统 大型哺乳动物 贺风三趾马 生物地层学 磁性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 被引量:7
17
作者 汪筱林 李阳 +5 位作者 裘锐 蒋顺兴 张鑫俊 陈鹤 王俊霞 程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7-364,共18页
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育中生代河湖相沉积的陆相盆地,其中赋存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包括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天山南部吐哈盆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富含翼龙化石。乌尔禾和哈密翼龙动物群都发现于下白... 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育中生代河湖相沉积的陆相盆地,其中赋存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包括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天山南部吐哈盆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富含翼龙化石。乌尔禾和哈密翼龙动物群都发现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两者的繁盛时间大致相当,这两个动物群的翼龙个体数量巨大,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多保存在半深湖环境沉积的细砂岩和粉砂岩中,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主要为正常死亡;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富集保存在滨浅湖环境事件沉积的风暴岩中,大都经过了大型风暴的短距离搬运和快速埋藏,骨架分散,但几乎所有单个骨骼完整。东北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翼龙种类众多,共生包括鱼类、两栖类、恐龙等其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大多保存在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页岩中,骨架多为完整保存,是火山爆发事件导致其集群死亡,并被火山灰快速埋藏,与新疆的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根据天山南北的翼龙动物群初步对比,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主要优势类群准噶尔翼龙类,在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相邻的蒙古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与天山南部的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已知唯一翼龙类群哈密翼龙完全不同,两者亲缘关系很远。因此认为在中生代,天山的隆升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对翼龙的南北迁徙交流形成了有效的地理阻隔。依据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对比,认为辽西及相邻周边地区由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大量火山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种类的快速更替,从而形成了热河生物群独有的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而缺少火山活动、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北陆相盆地,虽然翼龙类具有数以千万计的庞大居群,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的辽西地区频繁而强烈的火山活动,是形成中国西北和东北早白垩世生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禾翼龙动物群 哈密翼龙动物群 热河生物群 生物多样性 早白垩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上中新统的早期玛姆象属(Mammut)及其在玛姆象科(Mammutidae)分化和演化中的意义(英文)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世骐 李雨 +3 位作者 董佳荣 陈少坤 何文 陈善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3-256,共24页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幼年头骨,这些材料显示了玛姆象科的许多原始特征,因此很好地解释了玛姆象属形态特征的形成过程。斜脊玛姆象(相似种)具有强烈向两侧扩展的枕部,在门齿窝的基部具有收缩,这些特征与莫罗托始轭齿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和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均具有相似性,后两者分别为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的早期代表。因此,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具有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同位于象形类(Elephantimorpha)系统发育中的基部。支序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上中新统 玛姆象科 豕脊齿象科 象形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广西武鸣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东方广西龙(鳍龙类)的时代 被引量:4
19
作者 尚庆华 刘俊 +1 位作者 徐光辉 王立亭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1-389,共9页
广西武鸣产出广西地区迄今唯一一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东方广西龙(Kwangsisaurus orientalis)。受限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条件,有关该化石产出地点、地层层位和时代信息一直比较模糊,对后人阐述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演化过程及... 广西武鸣产出广西地区迄今唯一一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东方广西龙(Kwangsisaurus orientalis)。受限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条件,有关该化石产出地点、地层层位和时代信息一直比较模糊,对后人阐述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演化过程及探究鳍龙类在华南的古地理迁移历史造成了一定阻碍。本文从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入手,结合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定年结果,对武鸣地区早、中三叠世地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着重研究了含东方广西龙地层的岩性组合、生物群面貌及地层时代。东方广西龙产于板纳组薄层泥晶灰岩中,伴生有丰富的菊石化石,所属地层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对含东方广西龙地层上部层状凝灰岩中具有岩浆韵律的锆石进行了SIMS原位U-Pb年代学测试,获得了(244.2±0.7)Ma的绝对年龄值,时代相当于安尼期中晚期。东方广西龙时代的厘定排除了鳍龙类早三叠纪世晚期在下扬子区和右江盆地同时出现的原有结论,同时同位素年代学新证据证实广西武鸣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与贵州盘县海生爬行动物群基本同期,表明了鳍龙类在华南东部起源后在三叠纪中期向西南地区辐射扩散范围的广阔性和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武鸣 中三叠世 东方广西龙 凝灰岩锆石原位U-Pb定年 中国鳍龙类迁移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最古老的兽脚类恐龙和似哺乳四足类动物足迹(英文) 被引量:4
20
作者 邢立达 Hendrik KLEIN +5 位作者 Martin G. LOCKLEY 王仕莉 陈伟 叶勇 松川正树 张建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4-198,共15页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已发现了两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其大小分别与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相仿。其中与实雷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足迹包括了两个连续的后足迹,并构成行迹的一部分,已被命名为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已发现了两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其大小分别与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相仿。其中与实雷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足迹包括了两个连续的后足迹,并构成行迹的一部分,已被命名为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 cifengensis)。与粗壮的实雷龙足迹相比,彭县足迹有着较细长的脚趾、保存尚清晰的趾垫、较宽的趾间角,这些特征都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相似。目前尚不能证明彭县足迹和卡岩塔足迹属于同物异名,彭县足迹仍然被保留。两个足迹的部分区域都保存有皮肤纹理和多边形的鳞片印痕,其中最清晰的是第二个彭县足迹第四趾的跖趾垫处。与跷脚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较小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也组成不甚完整的行迹。它们表现出的较宽趾间角与卡岩塔足迹和彭县足迹相似,这里暂将其归入兽脚类足迹属种未定。彭县足迹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岩板表面还有着小的前/后足迹,可归入似哺乳四足类动物足迹,其形态类似于北美和南非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产出的同类足迹。这是亚洲东南部似哺乳类足迹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兽脚类足迹 似哺乳类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