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热器管屏污垢热阻对温度场与应力场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赵建国 李华安 +2 位作者 宋永富 李琪 周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45-253,共9页
在全球清洁能源需求驱动下,该文针对太阳能光热系统核心部件吸热器管屏的污垢热阻问题,通过三维数值建模揭示其对温度场与应力场的影响机制。采用Ansys Workbench首次构建污垢热阻-温度场-应力场耦合模型,揭示污垢热阻通过热阻效应引发... 在全球清洁能源需求驱动下,该文针对太阳能光热系统核心部件吸热器管屏的污垢热阻问题,通过三维数值建模揭示其对温度场与应力场的影响机制。采用Ansys Workbench首次构建污垢热阻-温度场-应力场耦合模型,揭示污垢热阻通过热阻效应引发局部温升和向阳侧应力激增的机制,通过网格无关性验证和实验对比确认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污垢热阻虽未改变温度与应力分布趋势,但显著提升向阳侧温度和应力,W1管屏最高温度由469.47℃升至556.3℃,等效应力从258.41 MPa增至370.11 MPa,增幅达43.22%。熔盐流动方向的热-力耦合效应导致应力呈现非单调变化特征,过渡管与受光管连接处存在超过500 MPa级应力集中。结果可知,污垢热阻通过增大热阻引发局部温升和热应力,为太阳能吸热器抗污设计与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热器管屏 污垢热阻 温度场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l掺杂的钙基热化学储热循环性能研究
2
作者 丁历威 陈冬 +5 位作者 吕洪坤 侯成龙 国旭涛 黄泰格 肖刚 祝培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03-2209,I0013,共8页
以CaCO_(3)/CaO可逆反应为基础的钙基热化学储热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储存时间长等特点,是下一代聚光型太阳能热发电(concentrated solar power,CSP)技术的储热方案之一。在储、放热循环过程中,钙基的反应活性会迅速降低,制约其进... 以CaCO_(3)/CaO可逆反应为基础的钙基热化学储热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储存时间长等特点,是下一代聚光型太阳能热发电(concentrated solar power,CSP)技术的储热方案之一。在储、放热循环过程中,钙基的反应活性会迅速降低,制约其进一步应用。为改善这一问题,该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和球磨法制备掺杂NiAl_(2)O_(4)的改性钙基储热材料,系统研究NiAl_(2)O_(4)掺杂对钙基储热循环稳定性和储热/放热过程中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Al_(2)O_(4)掺杂对提升CaCO_(3)/CaO循环稳定性起到显著的作用,20次循环时的放热效率可达84%以上,其中,当掺杂摩尔比为100:6:12(Ca:Ni:Al)时,改性材料展现出最佳的稳定性,20次循环时的放热效率为88.7%,是未改性的1.6倍;在反应温度为750℃的煅烧-碳酸化等温循环过程中,NiAl_(2)O_(4)掺杂可以提升反应速率,促使碳酸化反应更早开始,减少反应时间。结合表征结果,该文提出掺杂NiAl_(2)O_(4)改善钙基循环稳定性的反应过程:NiAl_(2)O_(4)均匀分布在钙基材料表面,可以有效抑制钙基的团聚,从而减缓循环性能的衰减,改善CaCO_(3)/CaO在储、放热循环过程中的反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_(3) CAO 热化学 储热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煤混合燃烧NO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蒋博宇 顾明言 +4 位作者 陈萍 王佩佩 花昌豪 樊建人 汪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746-6754,共9页
氨作为一种富氢无碳含氮燃料,与煤粉混合燃烧在有效降低煤电CO_(2)排放的同时,增加了NO的生成途径。为实现氨煤低氮燃烧,该文在氨煤混燃理论燃烧放热量固定的条件下,利用高温管式炉进行氨煤混合燃烧实验探究掺氨比(0%~10%)、温度(1000~1... 氨作为一种富氢无碳含氮燃料,与煤粉混合燃烧在有效降低煤电CO_(2)排放的同时,增加了NO的生成途径。为实现氨煤低氮燃烧,该文在氨煤混燃理论燃烧放热量固定的条件下,利用高温管式炉进行氨煤混合燃烧实验探究掺氨比(0%~10%)、温度(1000~1500℃)对氨煤共燃NO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氨的掺混能够促进NO的生成与单位质量燃料NO释放量,降低燃料N向NO的转化率。随着掺氨比升高,NO的释放量逐渐增加,在同一掺氨比工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NO的单位质量燃料释放量先增加后降低。掺氨比为0~2%时,燃料N到NO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掺氨比为4%~10%时,燃料N到NO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在1200℃时,各工况下转化率达到峰值。结果可为氨煤混合燃烧N转化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煤混燃 掺氨比 温度 NO 煤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水胺吸收剂CO_(2)捕集工艺的中试试验与技术经济性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飞 祁志福 +1 位作者 方梦祥 丁浩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97-3904,I0012,共9页
化学吸收法是现阶段燃烧后CO_(2)捕集大规模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但其运行和投资成本高是技术难题。该文采用基于有机胺构效关系开发的低再生能耗少水胺吸收剂,在真实燃烧后烟气条件下的中试平台上,试验研究少水胺吸收剂的CO_(2)捕集率... 化学吸收法是现阶段燃烧后CO_(2)捕集大规模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但其运行和投资成本高是技术难题。该文采用基于有机胺构效关系开发的低再生能耗少水胺吸收剂,在真实燃烧后烟气条件下的中试平台上,试验研究少水胺吸收剂的CO_(2)捕集率、再生能耗、挥发性胺排放等性能,并通过流程模拟与成本测算,评估技术经济性。中试结果表明,烟气流量为260~280 m^(3)/h,CO_(2)浓度(干基)约12%,少水胺体系(水质量浓度约15%)实现稳定运行,CO_(2)捕集率高于90%,再生能耗低至2.35 GJ/t CO_(2),胺挥发排放较高(约110~380 mg/m^(3))。在Aspen Plus建立10000 m^(3)/h烟气CO_(2)捕集工艺流程,相比常规一乙醇胺(monoethanolamine,MEA)工艺,少水胺工艺系统的投资成本降低12%,运行成本降低20%。该少水胺吸收剂具有CO_(2)捕集率高、再生能耗低、系统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等优势,有望在工业示范中应用。该文研究结果可为万t级/年CO_(2)捕集示范工程的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 CO_(2)捕集 少水胺 中试试验 再生能耗 胺排放 工艺模拟 技术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