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泛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对入流水和海冰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张武昌 王超锋 +2 位作者 徐志强 袁超 赵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9-354,共16页
泛北冰洋海区存在水温升高、入流水增加、海冰面积和厚度减少等不同于其他大洋的环境变化,其浮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逐渐受到重视。入流水为北冰洋陆架海和海盆带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浮游生物种类无法成功繁殖建立本地种群。随... 泛北冰洋海区存在水温升高、入流水增加、海冰面积和厚度减少等不同于其他大洋的环境变化,其浮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逐渐受到重视。入流水为北冰洋陆架海和海盆带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浮游生物种类无法成功繁殖建立本地种群。随着入流水流量的增加,外来浮游生物种类的分布区域向北扩展,促进了浮游生物跨洋输送。由于大西洋入流水流量较大,海盆区域太平洋种类和大西洋种类之间的分界线有向美亚海盆移动的倾向。海冰覆盖面积和厚度减少使得冰藻水华重要性下降,海区由底栖食物链为主转化为浮游食物链为主,造成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变小,光合作用中脂肪/蛋白质比例、脂肪酸组成产物变化,并影响食物链结构和传递、有机物沉降,使水体原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加;海冰变化引起的光环境变化会导致浮游动物的分布深度和昼夜垂直迁移幅度增加。泛北冰洋海区的浮游生物组成和食物网结构逐渐北方化,其中太平洋扇区正在太平洋化,大西洋扇区正在大西洋化。若持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北方浮游生态系统逐步侵占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泛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变化在不同的海区有不同的特点,中长期策略性的观测是必要的。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正对北极生态系统开展长期监测,以强化泛北冰洋海区浮游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其中太平洋和大西洋入流水的路径是重点监测区域之一,在白令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和美亚海盆区进行长期持久的船基调查有助于趋势性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北冰洋海区 浮游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太平洋入流水 大西洋入流水 海冰 北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在胶州湾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孙晓霞 孙松 +2 位作者 王世伟 刘梦坛 赵永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7-653,共7页
结合Zooscan扫描技术与ZooProcess分析与图像自动识别方法,进行了胶州湾浮游动物图像自动识别的研究。通过对胶州湾2009年浮游动物样品进行标准化扫描,随机选取不同类群的浮游动物图像,建立胶州湾浮游动物图像培训数据库并进行性能验证... 结合Zooscan扫描技术与ZooProcess分析与图像自动识别方法,进行了胶州湾浮游动物图像自动识别的研究。通过对胶州湾2009年浮游动物样品进行标准化扫描,随机选取不同类群的浮游动物图像,建立胶州湾浮游动物图像培训数据库并进行性能验证,表明对胶州湾绝大部分类群,图像识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80%以上,且误判率低于20%。对于毛颚类、桡足类、夜光虫、磷虾等的识别准确率可以高达90%以上。进一步将图像自动识别结果与人工分类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对于胶州湾5个主要的优势类群,两种方法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尤其是桡足类和毛颚类,R2值分别可达到0.96和0.7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图像识别方法在胶州湾浮游动物体积变动、粒级组成中的应用,为利用图像手段进行胶州湾浮游动物生态学及长期变化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图像 自动识别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夏季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的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世伟 张光涛 +2 位作者 孙松 王彦涛 赵增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1-479,共9页
2011年8月1日-9月30日,对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沙海蛰(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种群数量变动及空间分布情况开展了目测调查,同步获得了气象、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动物丰度、... 2011年8月1日-9月30日,对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沙海蛰(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种群数量变动及空间分布情况开展了目测调查,同步获得了气象、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动物丰度、种类组成等数据,调查频率为每周2次。调查期间,海月水母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沙海蛰与白色霞水母种群均于8月11日达到数量高峰,8月底及9月中旬之后依次衰落,至9月底,三种水母基本消失。三种水母的种群平均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沙海蛰0-230.8ind/km2;霞水母0-150.2ind/km2;海月水母0-123.4ind/km2。从分布区域来看,海月水母主要位于近岸区,沙海蜇主要分布于湾口和中部深水区,而白色霞水母则在高峰期和次高峰期分别集中于深水区和近岸区。结合往年资料,作者认为,海月水母种群能够在胶州湾内进行自我补充并完成其生活史,而胶州湾沙海蛰与霞水母的种群补充则可能主要依赖于湾外种群。另外,目测方法的准确性可能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沙海蛰 霞水母 海月水母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冬季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原位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俊磊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41,468,共12页
目前关于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海洋浮游藻类冬季光合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本实验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测量了胶州湾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快速光曲线、光化学淬灭以及非光化学淬灭,通... 目前关于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海洋浮游藻类冬季光合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本实验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测量了胶州湾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快速光曲线、光化学淬灭以及非光化学淬灭,通过显微镜镜检获得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与丰度结果,结合相应的环境因子,对胶州湾冬季浮游植物进行了原位光合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胶州湾浮游植物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与潜力,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保持在0.69左右,光能利用效率大部分处于0.2—0.3之间,快速光曲线十分典型,当光强超过1000μmol/(s·m2)后依然能保持较好的光合活性,光化学淬灭值较高;当光强超过1500μmol/(s·m2)后,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开始下降,实际光量子收益达到最低,非光化学淬灭升高,此时海洋浮游植物将光合机构吸收的过量光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掉,有效地保护了胶州湾浮游植物的光合器官不因高光强的照射而受到损伤。冬季大部分时期胶州湾浮游植物丰度极低,但是湾内浮游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活性,加上相对稳定的水文、生物等环境以及较丰富的营养盐和相对有利的营养盐结构,是推动冬季浮游植物高峰期出现的关键生理生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生物量 胶州湾 光化学量子产量 光合作用特征 光合活性 电子传递速率 非光化学淬灭 营养盐结构 光能利用效率 浮游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技术的胶州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体型参数与生物量转换关系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松 毕永坤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2,共8页
利用ZooScan图像扫描技术,建立胶州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体长、面积和体积与干重之间的回归关系。比较了不同季节、不同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月份的回归关系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三个体型参数中,面积拟合生物量... 利用ZooScan图像扫描技术,建立胶州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体长、面积和体积与干重之间的回归关系。比较了不同季节、不同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月份的回归关系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三个体型参数中,面积拟合生物量的程度最好,是利用图像方法估算生物量最佳参数。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体型-生物量转换关系可以分别表示为:lgDW=1.61lgA+1.69,lgDW=1.54lgA+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干重 体长 面积 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对胶州湾春季浮游植物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芸燕 孙晓霞 朱明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78,共7页
本文基于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Cyto Sub对2014年春季胶州湾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研究。Cyto Sub共检测出6个浮游植物类群,分别是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隐藻、微型单细胞藻、小型单细胞藻和链状藻。多元统计... 本文基于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Cyto Sub对2014年春季胶州湾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研究。Cyto Sub共检测出6个浮游植物类群,分别是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隐藻、微型单细胞藻、小型单细胞藻和链状藻。多元统计分析显示胶州湾春季浮游植物可划分为两个群落,群落1主要由湾外站位组成,浮游植物生物量浓度为15.15μg/L(以碳含量计,以下同),以小型单细胞藻、链状藻和微型单细胞藻为主;群落2主要由湾内站位组成,浮游植物生物量浓度为72.83μg/L,以链状藻为主。胶州湾的优势类群为链状藻,其丰度与水温和营养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浮游植物粒级研究方法的比较表明,当调查海域优势种为小粒径的链状藻时,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出各个浮游植物类群的粒径参数,从而推算出浮游植物群落的粒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 流式细胞术 粒径分析法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提升海洋综合探测与研究能力——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松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2-1144,共13页
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国家对海洋的战略需求,瞄准海洋领域国际前沿问题,建立海洋综合探测与研究体系,从海洋系统的角度研究海洋的各种现象、过程和规律、提出应对措施。海洋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 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国家对海洋的战略需求,瞄准海洋领域国际前沿问题,建立海洋综合探测与研究体系,从海洋系统的角度研究海洋的各种现象、过程和规律、提出应对措施。海洋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装备水平的发展,能力建设是实现海洋先导专项科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重点介绍海洋专项实施以来在能力建设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近海与深远海观测网建设、深海综合探测与研究平台体系建设、海洋装备研发,以及随着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科学认知上的突破。通过科学目标与技术研发的有机结合、国家海洋战略目标与基础科学发展的有机结合、海洋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实践,海洋先导专项全面提升了我国海洋综合探测与研究的能力,为深入认知、预测、预警预报、综合管控、开发和保护海洋奠定了基础,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向纵深发展,从陆架边缘海走向广袤的深海大洋,从中国近海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到探索全球海洋运作机制与未来海洋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探测与观测 深海战略 海洋能力建设 未来海洋 海洋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介绍 被引量:5
8
作者 孙松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7-1131,共5页
本文重点介绍海洋专项的科学意义、聚焦的关键问题、研究区域的选择、总体研究思路、实施方案与预期成果。海洋专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 本文重点介绍海洋专项的科学意义、聚焦的关键问题、研究区域的选择、总体研究思路、实施方案与预期成果。海洋专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角开展综合性协同调查与研究,在西太暖池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机制、邻近大洋影响下的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西太平洋深海环境和资源分布特征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同时进行我国深海研究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为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战略性资源开发、海洋综合管理、防灾减灾、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物质能量交换 海洋先导专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夜光藻种群动态及其大量繁殖的生态机制 被引量:14
9
作者 田达玮 宋书群 +4 位作者 陈田田 李照 刘云 梁俊华 李才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6-284,共9页
为研究胶州湾夜光藻大量繁殖的生态机制,于2015年逐月对胶州湾12个站位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调查,获取了温度、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周年数据,分析了夜光藻种群丰度和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环境因子对夜光藻种群动态的影响,以及夜... 为研究胶州湾夜光藻大量繁殖的生态机制,于2015年逐月对胶州湾12个站位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调查,获取了温度、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周年数据,分析了夜光藻种群丰度和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环境因子对夜光藻种群动态的影响,以及夜光藻种群增长与其繁殖方式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全年各站位夜光藻丰度范围为0—31.17×10~3ind./m^3,月平均丰度呈现双峰分布;二分裂个体比例介于0—31.25‰,有性繁殖个体比例介于0—29.41‰,两种繁殖方式均呈现出季节差异及空间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夜光藻种群动态的主要因子包括水温、叶绿素a、硝氮及亚硝氮。夜光藻是冷水种,水温与夜光藻种群丰度、两种繁殖个体比例均呈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反映夜光藻食物的丰富程度,与夜光藻丰度、两种繁殖个体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亚硝氮和硝氮可能对夜光藻代谢繁殖起调控作用,与夜光藻丰度及有性繁殖个体比例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藻 二分裂 有性繁殖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序遥感影像的胶州湾秋季叶绿素a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广普 江涛 +1 位作者 赵永芳 黄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3-190,共8页
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是研究浮游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河口海湾区域叶绿素a的长期监测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借助遥感技术能够获取长时序大范围观测数据的特点,本文利用1986-2015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通过构... 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是研究浮游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河口海湾区域叶绿素a的长期监测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借助遥感技术能够获取长时序大范围观测数据的特点,本文利用1986-2015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通过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定量反演模型,得到了30年来胶州湾海域秋季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情况: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稳定,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叶绿素a浓度均值呈波动略有上升的趋势。本文利用遥感反演的胶州湾海表面温度及胶州湾流域的土地利用分类和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对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胶州湾秋季叶绿素a浓度与海表面温度密切相关,并且受到近海养殖区破碎化程度、修建大型人工设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遥感定量反演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图像观测技术的海星监测方法研究
11
作者 朱明亮 孙晓霞 +2 位作者 赵辰浩 梁俊华 赵永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84,共8页
海星(Asteroidea)暴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生态灾害事件,给海洋生态和养殖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前针对海星的调查多采用底拖网或潜水员下潜采集的方法,环保性和观测效率都非常低,缺少针对海星的高效、环保的监测方法。本研究以胶州湾多... 海星(Asteroidea)暴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生态灾害事件,给海洋生态和养殖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前针对海星的调查多采用底拖网或潜水员下潜采集的方法,环保性和观测效率都非常低,缺少针对海星的高效、环保的监测方法。本研究以胶州湾多发的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腕长的海星个体生物量估算方法和基于水下原位图像的海星监测方法,首次获取到胶州湾多棘海盘车的原位分布数据,为海星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Asteroidea)监测 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 图像观测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长期变化 被引量:37
12
作者 孙松 李超伦 +2 位作者 张光涛 孙晓霞 杨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5-631,共7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群,是海洋食物网的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基于胶州湾浮游动物长期观测资料,本文系统分析了1977—2008年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量呈现明显的...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群,是海洋食物网的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基于胶州湾浮游动物长期观测资料,本文系统分析了1977—2008年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之后胶州湾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达到0.361g/m3,为20世纪90年代的3.54倍。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化规律已由20世纪90年代夏季生物量和丰度最高的季节变化特征转变为2000年之后春季生物量和丰度最高,夏季次之的季节变化特征。胶州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发生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胶质类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表现为升高的现象,水母和被囊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5倍以上。桡足类、毛颚类等浮游动物类群的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波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浮游动物 生物量 水母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 被引量:16
13
作者 于莹 张武昌 +4 位作者 赵楠 孙晓霞 张翠霞 丰美萍 肖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0-701,共12页
于2007年1—12月在胶州湾搭载"创新号"考察船完成了12个航次的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胶州湾纤毛虫丰度的范围为41—31077ind/L,生物量范围为0.06—99.37μgC/L。表层纤毛虫平均丰度于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6065i... 于2007年1—12月在胶州湾搭载"创新号"考察船完成了12个航次的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胶州湾纤毛虫丰度的范围为41—31077ind/L,生物量范围为0.06—99.37μgC/L。表层纤毛虫平均丰度于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6065ind/L),12月为最低值(843ind/L);平均生物量8月达全年最高值(18.5μgC/L),6月为最低值(0.6μgC/L)。除6月和8月外,湾内站位纤毛虫的平均丰度比湾外的高。砂壳纤毛虫种数于8月达到最高值(25种),1月种数最少(6种)。砂壳纤毛虫丰度在纤毛虫丰度中的比例全年平均为25%,分别于1月和8月达到最低(8%)和最高值(57%)。断面资料显示,纤毛虫的分布表层高于底层。表层砂壳纤毛虫生物量及表层纤毛虫的生物量均与表层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表层砂壳纤毛虫的生物量及表层纤毛虫生物量与Chl.a浓度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虫 丰度 生物量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水母暴发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4
作者 孙松 于志刚 +4 位作者 李超伦 黄邦钦 庄志猛 魏皓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1-405,共5页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赤潮、绿潮、白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在多重压力下不断出现。对于以水母为代表的胶质类生物的数量增多,国际上有很多的解释和争论:水母的暴发是一种趋势性...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赤潮、绿潮、白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在多重压力下不断出现。对于以水母为代表的胶质类生物的数量增多,国际上有很多的解释和争论:水母的暴发是一种趋势性的还是周期性的现象,关键问题是对导致水母暴发原因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对前期的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发表在本专辑中,涉及水母生活史策略、环境因子对水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水母的暴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新认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母暴发 生态系统演变 生态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x1片段序列的胶州湾浮游动物DNA条形码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敏晓 程方平 +1 位作者 李超伦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2-710,共9页
采用cox1基因特异扩增测序的方法,分析了胶州湾45种常见海洋动物的DNA条形码序列82条,联合GenBank中28条cox1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种内个体间遗传差异均值为0.013(0—0.11);属内不同种间遗传差异均值为0.265(0.137—0.369),是种内遗传差... 采用cox1基因特异扩增测序的方法,分析了胶州湾45种常见海洋动物的DNA条形码序列82条,联合GenBank中28条cox1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种内个体间遗传差异均值为0.013(0—0.11);属内不同种间遗传差异均值为0.265(0.137—0.369),是种内遗传差异的20多倍,条形码间隙明显。在分子系统树中,所有种类的不同个体都聚成一个单系枝;cox1序列遗传差异在科、属水平发生重叠,无法准确解析上述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但在更高分类阶元,cox1序列具有一定程度的解析能力。利用DNA条形码,本研究订正了中国近海多个桡足类的命名。以上结果表明,线粒体cox1基因可以作为DNA条形码实现浮游动物的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浮游动物 cox1基因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海月水母(Aurelia sp.1)丰度周年变化及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万艾勇 张光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4-501,共8页
2009年2—12月间在胶州湾大沽河口邻近海域的逐月现场调查中,利用垂直拖网研究了海月水母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时空分布情况以及对其它浮游动物类群的影响,并探讨了海月水母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海月水母的碟状体4月份开始在胶州湾出现,... 2009年2—12月间在胶州湾大沽河口邻近海域的逐月现场调查中,利用垂直拖网研究了海月水母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时空分布情况以及对其它浮游动物类群的影响,并探讨了海月水母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海月水母的碟状体4月份开始在胶州湾出现,并且丰度逐渐增加,到6月份达到最高峰。海月水母的水母体集中在7月份大量出现。碟状体和水母体高峰期的月平均丰度分别为2.9和1.3ind/m3。碟状体开始出现时的水温平均为11.5℃,数量高峰期的水温为20.6℃,而水母体高峰期的水温为25.2℃。该海域的浮游动物总丰度(不含夜光虫)在5—7月份有个高峰期,其中5月份最高值为486.9ind/m3。7月份海月水母高峰期,浮游动物的丰度没有明显下降,两者丰度的地理变化之间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通过对2006—2010年间的浮游动物各类群丰度对比,2009年海月水母暴发时夜光虫和桡足类春季丰度高值显著低于其它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暴发 浮游动物 碟状体 胶州湾 周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数量周年变动及对浮游动物摄食压力估算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颂 孙松 +1 位作者 李超伦 张光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4-470,共7页
利用2009、2010年胶州湾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的逐月调查资料,分析了半球美螅水母数量周年变动;并结合实验测定的摄食率,估算了其对胶州湾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2009、2010年半球美螅水母丰度,以及该种对浮游动物生物量摄食压力... 利用2009、2010年胶州湾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的逐月调查资料,分析了半球美螅水母数量周年变动;并结合实验测定的摄食率,估算了其对胶州湾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2009、2010年半球美螅水母丰度,以及该种对浮游动物生物量摄食压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2009年5、6月,2010年6月分别为该种的数量高峰期,成为胶州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之一,丰度分别为34.5、41.3、45.3ind/m3,分别占当月水母总丰度的74.0%、95.2%、48.8%。其对浮游动物生物量日摄食压力分别为0—28.08%、0—74.99%、0—105.96%。2009年5、6月该种在湾口、湾外附近以及湾中心均出现了密集区;其中,6月份,D6站位半球美螅水母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日摄食压力高达74.99%;2010年6月,该种在湾西附近出现了密集区,其中C1站位该种对浮游动物生物量日摄食压力高达105.96%;严重影响了胶州湾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2009、2010年其它月份该种丰度显著降低,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半球美螅水母 浮游动物 摄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周年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珊 孙晓霞 +1 位作者 赵永芳 孙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共6页
为了研究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化,作者根据2010年的胶州湾调查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除了7月以外,... 为了研究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化,作者根据2010年的胶州湾调查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除了7月以外,甲藻/硅藻比均<0.2。生态类型主要以近岸广布种和暖温带种为主,在不同季节也出现了少数暖水种和外洋种。浮游植物丰度表现为明显的"双周期",冬、春两季较高,夏、秋两季较低。2月为全年最高峰,数量为1108×104个/m3,10月为夏、秋两季的高峰,数量为458.7×104个/m3。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周年变化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晓霞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1-418,共8页
基于2003—2010年间对胶州湾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连续观测,系统研究了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表层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以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其浓度由东北部和北部向湾中间及湾外... 基于2003—2010年间对胶州湾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连续观测,系统研究了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表层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以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其浓度由东北部和北部向湾中间及湾外逐渐递减。不同区域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相似。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型季节变化,小型浮游植物的高峰值通常出现在冬季,而微型浮游植物则出现在夏季。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冬季小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自90年代起表现为增加的趋势,而夏季的变化规律与冬季相反,自1998年开始,小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下降,微型浮游植物比例有所上升。春季和秋季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升高或降低趋势,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在2000年之后显著低于2000年之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营养盐浓度与结构是影响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粒级结构 时空变化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太交汇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晓霞 郭术津 +1 位作者 刘梦坛 李海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3-331,共9页
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海洋浮游植、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印太交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国... 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海洋浮游植、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印太交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但该区域对浮游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深入认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的生态机制。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印太交汇区浮游植、动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印太交汇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粒级组成和初级生产力水平,以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等,对未来印太交汇区浮游生态学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可以为该区域相关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印太交汇区 群落结构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