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沥青质分散剂评价方法改进与新型高效分散剂合成 被引量:15
1
作者 周洪涛 贾寒 +3 位作者 刘源 刘东亮 AJAY Seth 郑利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5-588,共4页
为了更加高效准确地评价沥青质分散剂,首次利用测定掺稀后黏度变化的实验方法取代现有沉淀评价方法,结合对现有市售分散剂的评价结果,分析了原有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利用新方法探索了不同基团、链长、结构对分散剂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更加高效准确地评价沥青质分散剂,首次利用测定掺稀后黏度变化的实验方法取代现有沉淀评价方法,结合对现有市售分散剂的评价结果,分析了原有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利用新方法探索了不同基团、链长、结构对分散剂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沉淀法测定时,强极性的烷基苯磺酸和长链离子液体分散剂出现增稠现象。针对塔河某掺稀井最为合适的沥青质分散剂应是具有C18烷基链长、含有2~4个极性头基团的多胺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此基础上,以油酸和二乙烯三胺合成了新型的长链烷基酰胺二胺型沥青质分散剂。通过掺稀黏度法测得,新合成的分散剂与沥青混合液在30、60℃下的平均黏度为890和277 m Pa·s,比常用的Span80多元醇类分散剂分别提高27%和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分散剂 评价方法 沉淀法 黏度法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SDCM-1/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于丽 孙焕泉 +4 位作者 肖建洪 陈辉 宋岱峰 郑利强 李干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5-359,共5页
表面活性剂SDCM-1为天然羧酸盐的氧乙烯基化产物。用矿化度4.5 g/L的矿化水配制的SDCM-1溶液,与孤岛河滩区原油之间的最低界面张力(70℃),在SDCM-1浓度大于1.0 g/L时达到10-4mN/m数量级。2.0 g/LSDCM-1+1.6 g/L HPAM溶液黏度超过原油黏... 表面活性剂SDCM-1为天然羧酸盐的氧乙烯基化产物。用矿化度4.5 g/L的矿化水配制的SDCM-1溶液,与孤岛河滩区原油之间的最低界面张力(70℃),在SDCM-1浓度大于1.0 g/L时达到10-4mN/m数量级。2.0 g/LSDCM-1+1.6 g/L HPAM溶液黏度超过原油黏度(70℃),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70℃)在56 min时可降至稳定的最低值3.2×10-3mN/m,此即为所选二元复合驱配方。在岩心驱油实验中,水驱后、注聚后(1.6 mg/L,0.3 PV)、注二元复合体系(0.3 PV)并水驱后采收率分别为42.31%,5.21%,18.07%。在平板夹砂模型上采用相同工艺驱油,按所摄图像驱替面积测算各驱替液波及体积,注入水为51%,聚合物为48%,0.1、0.2、0.3 PV二元复合体系分别为54%、60%、64%,后续注入水为68%;用软件计算的水驱、注聚后、二元复合驱并水驱采收率,分别为44%,8%,16%。该体系是可用于聚驱后油藏的高效表聚二元复合驱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乙烯基化天然羧酸盐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 超低界面张力体系 驱油效率 驱油机理 聚合物驱后 提高采收率 胜利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羧酸盐复合驱油体系的研究(Ⅱ)——针对中原极复杂油田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志宁 李干佐 +6 位作者 牟建海 陈文君 郑立强 林伟民 陈锋 郭东方 江建林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2,33,共6页
针对中原油田的实际情况,通过动态界面张力、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天然羧酸盐/复碱/DSB(十二烷基羟丙基磺化甜菜碱)驱油体系的性能,得到ASP复合驱油体系配方(w/%):0 4SDC-M(天然羧酸盐-M)/0 08DSB(十二烷基羟丙基磺化甜菜碱)/0 5复碱(m(N... 针对中原油田的实际情况,通过动态界面张力、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天然羧酸盐/复碱/DSB(十二烷基羟丙基磺化甜菜碱)驱油体系的性能,得到ASP复合驱油体系配方(w/%):0 4SDC-M(天然羧酸盐-M)/0 08DSB(十二烷基羟丙基磺化甜菜碱)/0 5复碱(m(Na2CO3)∶m(NaHCO3)=1∶1)。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复合驱油体系与中原原油的界面张力能达到10-3mN/m,是一种优良的驱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羧酸盐 三次采油 界面张力 ASP三元复合驱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纳/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魏燕彦 王福芳 宗成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5-128,共4页
采用一种新方法制备了以聚四氢呋喃醚(PTMG)为芯材的聚氨酯纳/微胶囊相变材料(PU-N/MEPCM),通过红外(IR),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等测试手段对PU-N/MEPCM的化学结构,粒径,形态,热性能,稳定... 采用一种新方法制备了以聚四氢呋喃醚(PTMG)为芯材的聚氨酯纳/微胶囊相变材料(PU-N/MEPCM),通过红外(IR),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等测试手段对PU-N/MEPCM的化学结构,粒径,形态,热性能,稳定性和外壳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亲性嵌段聚氨酯可以包裹在芯材外层形成纳/微胶囊,其粒子具有核壳型,复合型和聚氨酯粒子型三种结构;改变PU的羧基含量可以使芯材含量达到65%;粒径可以从198nm变化到420nm;相变焓可以达到纯芯材的65%;PU-N/MEPCM的热稳定性随着羧基含量的增加而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微胶囊相变材料 嵌段聚氨酯 自乳化 聚四氢呋喃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聚多糖MM-1作为驱油剂的物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云静 孙宁 +1 位作者 周芳霞 朱维群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0-153,共4页
测定了水溶性阳离子聚多糖(季铵基聚多糖)MS—1在粒径0.175~0.246mm的洗油油砂上的静态溶液吸附量,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小,25℃吸附量略大于60℃吸附量;MM-1的饱和吸附量远大于HPAM.25℃和60... 测定了水溶性阳离子聚多糖(季铵基聚多糖)MS—1在粒径0.175~0.246mm的洗油油砂上的静态溶液吸附量,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小,25℃吸附量略大于60℃吸附量;MM-1的饱和吸附量远大于HPAM.25℃和60℃时分别为1592.1和1513.6μg/g。MM—1在油砂上的吸附量在pH=7.0时有最大值,随电解质硫酸钠加入量的增大(W44%)或MM-1阳离子度的增大(≤0.40)而不断增大并趋于平衡值。对产生以上实验结果的原因作了解释。在60℃吸附MM.1后分离出的油砂在蒸馏水中的zeta电位,随MM-1阳离子度的增大(0.05~0.40)而增大,由负值变正值.阳离子度为0.125时为零。MM-1在溶液中与原油和油砂的相互作用放热,放热量随MM-1浓度增大而增大,分别在浓度1.0g/L(与原油)和10g/L(与油砂)时出现最大值,此后趋于恒定。图8参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聚糖 季铵基聚糖 阴离子度 溶液吸附 反应热 ZETA电位 油砂 原油 驱油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