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客车侧翻碰撞中的乘员损伤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曹立波 阮诚心 +1 位作者 陈杰 王洪宝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3-688,共6页
首先利用MADYMO软件建立了某客车局部车身段的有限元与多体混合侧翻模型,并进行了侧翻仿真,其变形、碰撞加速度等仿真结果与相应的有限元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用有限元与多体混合模型取代有限元模型进行侧翻分析的有效性。据此接着... 首先利用MADYMO软件建立了某客车局部车身段的有限元与多体混合侧翻模型,并进行了侧翻仿真,其变形、碰撞加速度等仿真结果与相应的有限元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用有限元与多体混合模型取代有限元模型进行侧翻分析的有效性。据此接着采用混合模型,在碰撞侧座椅上分别放置单个和两个佩戴两点式安全带的侧碰假人Euro SID-I,研究了侧翻过程中乘员的损伤情况以及乘员间的相互作用对乘员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满足ECE R66法规要求的客车在侧翻过程中仍然可能对乘员造成较严重的胸部和腹部损伤,且客车侧翻过程中乘员相互作用会加剧乘员头部、颈部、胸部和腹部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车侧翻 乘员相互作用 乘员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管内填充方法的客车侧翻安全性改进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曹立波 阮诚心 +1 位作者 黄新刚 庞进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75-1380,共6页
按照欧洲ECE R66法规,建立了客车整车有限元模型,利用LS_DYNA软件模拟了客车侧翻时车身的动态响应。针对原车身结构侧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管内填充方法的结构改进方案,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当位置... 按照欧洲ECE R66法规,建立了客车整车有限元模型,利用LS_DYNA软件模拟了客车侧翻时车身的动态响应。针对原车身结构侧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管内填充方法的结构改进方案,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当位置的矩形钢管内填充石蜡、松香或环氧树脂与木屑及固化剂的混合物,都可使车身上部结构刚度提高。考虑到高温时的稳定性,环氧树脂与木屑及固化剂的混合物效果更佳。改进后的客车车身骨架在侧翻时没有与乘员生存空间发生相互穿透,满足法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E R66法规 客车车身 侧翻安全性 管内填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足侧翻安全性的客车车身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3
3
作者 阮诚心 曹立波 +1 位作者 石向南 徐正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75-979,共5页
按照欧洲ECE R66法规,基于管内填充方法,以车身轻量化为优化目标,对某客车的车身骨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对车身侧围立柱和顶横梁的壁厚及管内填充长度等设计变量进行了仿真实验设计和侧翻碰撞仿真模拟,采用SAS软... 按照欧洲ECE R66法规,基于管内填充方法,以车身轻量化为优化目标,对某客车的车身骨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对车身侧围立柱和顶横梁的壁厚及管内填充长度等设计变量进行了仿真实验设计和侧翻碰撞仿真模拟,采用SAS软件对仿真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了回归函数,利用MATLAB软件对设计变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客车车体在满足ECE R66法规对生存空间要求的情况下,侧围立柱和顶横梁优化后的结构比原结构质量减轻了23.7%,实现了车身结构轻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内填充 侧翻安全性 轻量化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锥镜化学增强力流变抛光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易彬 吕冰海 +4 位作者 宋志龙 邵琦 柯明峰 袁巨龙 Duc-nam Nguyen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29-337,共9页
目的为获得光滑表面并提高铝合金(Al 6061)锥镜全景反射光路集中度,采用力流变抛光方法去除工件在金刚石刀具切削后划痕、凹坑和凸起等表面缺陷,并消除这些表面缺陷导致的锥镜发射光路散射。方法通过田口法分析力流变抛光过程中四个关... 目的为获得光滑表面并提高铝合金(Al 6061)锥镜全景反射光路集中度,采用力流变抛光方法去除工件在金刚石刀具切削后划痕、凹坑和凸起等表面缺陷,并消除这些表面缺陷导致的锥镜发射光路散射。方法通过田口法分析力流变抛光过程中四个关键工艺参数——抛光速度、CeO2磨粒的组分(平均粒径为1.6μm的大颗粒)/(平均粒径为200 nm的小颗粒)、磨粒浓度和抛光液pH值对抛光后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同时,对铝合金锥镜反射光路集中度进行了观测实验,讨论了表面形貌对反射光集中度的影响。结果用信噪比分析发现,实验条件下抛光液pH值对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影响最大,抛光速度和磨粒浓度次之,CeO2磨粒组分影响最小。优化得到的最佳抛光参数组合为:大/小磨粒组分比7∶3,磨粒质量分数4.5%,抛光速度1.38 m/s,抛光液pH=5。在该条件下抛光20 min后,表面粗糙度(Ra)从64.9 nm降低至8.1 nm,基本消除了切削的表面缺陷。结论利用力流变抛光方法可以有效去除铝合金锥镜表面金刚石切削后的表面缺陷。铝合金材料硬质点Mg2Si对抛光后的表面形貌有重要影响,在优化的力流变抛光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与磨粒机械去除的平衡,可以同时去除工件基体材料和硬质相,获得没有凹坑和凸起的光滑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61铝合金锥镜 力流变抛光 表面形貌 光路集中度 参数优化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球超精密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芬芬 袁巨龙 +2 位作者 姚蔚峰 吕冰海 阮德南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528-1539,共12页
掌握精密球超精密加工过程中的球面研磨轨迹分布特性以及各工艺参数对加工结果的影响,对提高精密球加工精度与效率十分重要。对精密球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及研磨均匀性的评价进行回顾,并根据精密球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脉络,阐述当前... 掌握精密球超精密加工过程中的球面研磨轨迹分布特性以及各工艺参数对加工结果的影响,对提高精密球加工精度与效率十分重要。对精密球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及研磨均匀性的评价进行回顾,并根据精密球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脉络,阐述当前主要精密球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加工原理及加工实例。从材料去除率、加工精度、批一致性等方面对几种精密球超精密加工技术进行比较,并以提高加工精度及加工效率为目标,对精密球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球 超精密加工 研磨均匀性 研磨轨迹 批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确定性剪切增稠抛光材料去除率模型 被引量:6
6
作者 宋志龙 吕冰海 +4 位作者 柯明峰 杨易彬 邵琦 袁巨龙 Duc-nam Nguyen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20-325,357,共7页
目的通过训练不同实验参数条件下的确定性剪切增稠抛光的实验数据,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确定性剪切增稠抛光材料去除率模型,为实现抛光点材料的确定去除控制提供基础。方法以BK7平面玻璃为抛光对象展开确定性剪切增稠抛光正交实验,根据... 目的通过训练不同实验参数条件下的确定性剪切增稠抛光的实验数据,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确定性剪切增稠抛光材料去除率模型,为实现抛光点材料的确定去除控制提供基础。方法以BK7平面玻璃为抛光对象展开确定性剪切增稠抛光正交实验,根据正交实验分析结果,比较抛光头转速、抛光头与工件之间的间隙以及抛光液浓度三个因素,对抛光点材料去除率影响的权重,确定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参量。根据经验公式初步确定网络隐含层节点个数,并综合比较不同隐含层节点数目下的模型性能来确定整体网络结构,使用训练集实验数据训练网络模型,建立抛光点的材料去除率模型。结果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所建立的峰值去除率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在6.8%以内,验证了所建立材料去除率模型的准确性。结论传统理论模型难以精确描述确定性剪切增稠抛光的工艺参数与抛光区域材料峰值去除率之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而BP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能够克服这种问题,为确定性剪切增稠抛光去除率模型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增稠抛光(STP) BP神经网络 确定性抛光 去除率 去除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介电泳效应的高速抛光电极分布仿真研究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佳焕 邓乾发 +4 位作者 袁巨龙 王旭 吕冰海 赵萍 Duc-Nam Nguyen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14-322,共9页
目的解决传统平面环抛过程中存在的两种问题:(1)抛光液受抛光盘和工件旋转离心力作用而抛光液在加工区域分布不均,导致加工工件高平面度差;(2)抛光液受到的离心力作用限制了抛光盘转速,导致抛光效率低。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介电泳效应的平... 目的解决传统平面环抛过程中存在的两种问题:(1)抛光液受抛光盘和工件旋转离心力作用而抛光液在加工区域分布不均,导致加工工件高平面度差;(2)抛光液受到的离心力作用限制了抛光盘转速,导致抛光效率低。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介电泳效应的平面抛光方法(DEPP),在抛光区域增加一个非均匀电场,利用中性粒子在非均匀电场中极化后受介电泳力的作用,使其具有向电极和抛光区域中心运动的现象,降低旋转离心力对抛光液的甩出作用,实现对平面工件的高速、高精度抛光。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数值模拟极化后磨粒所受介电泳力对离心力的抑制作用,优化产生非均匀电场的不同电极宽度,得到最优非均匀电场电极分布参数,实际测量优化电极后抛光液所受介电泳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后搭建试验平台验证介电泳效应高速抛光平面工件的有效性。结果提高抛光盘转速,进行抛光磨砂玻璃对比实验,加工1 h以后,采用介电泳效应抛光能完全去除玻璃磨砂层,工件平整度好,最终RMS值为0.276λ;无介电泳效应抛光后,工件中心部分磨砂层仍有存在,工件平整度相对较差,最终RMS值为0.694λ。通过测量加工去除量,介电泳效应抛光比无介电泳效应抛光的去除率提升了18%结论通过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证明了调整电极布置形式以及优化电极分布参数后,介电泳效应高速平面抛光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抛光效率和抛光后工件表面平面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电泳 高速抛光 电极分布 磨粒轨迹 去除率 平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