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东油田低阻油层的特征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林祥 傅强 +1 位作者 窦之林 卢云之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2-404,共3页
对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下段低电阻率油层特征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造成低电阻率油层的因素、测井参数特征及含水率的影响 ,探讨了该区低阻油层分布规律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应用该研究成果在八区馆陶组下段发现了新的低电阻油层 ... 对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下段低电阻率油层特征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造成低电阻率油层的因素、测井参数特征及含水率的影响 ,探讨了该区低阻油层分布规律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应用该研究成果在八区馆陶组下段发现了新的低电阻油层 ,使得该油区新增含油面积 0 .4km2 。低电阻油层是老油田增加新的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低阻油层 测井参数 开发 含水率 岩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八区聚合物驱前期注采动态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衣国春 顾永强 +1 位作者 顾永涛 郑同昌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9年第4期13-18,共6页
孤东油田八区经过近一年多的聚合物驱矿场试验,已见到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日产油水平由407t/d 上升到720t/d,综合含水由93.2% 下降到82.7% ,累积增油5.8×104t。目前该区正处于见效期,并体现了... 孤东油田八区经过近一年多的聚合物驱矿场试验,已见到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日产油水平由407t/d 上升到720t/d,综合含水由93.2% 下降到82.7% ,累积增油5.8×104t。目前该区正处于见效期,并体现了聚合物驱试验的前期注采动态特征。通过对前期注采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得出了初步的认识:即“一井一制”是今后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重要技术措施,矿场应采用“加密—再加密”的取样化验方法,注采比应控制在1∶1 为宜,合理控制生产参数,延长油井高产期,进一步加强层间、层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高聚物驱油 注采比 一井一制 驱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杆过泵电加热装置在孤东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郭雄华 汤志强 +1 位作者 张国荣 郑伟林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9年第1期75-78,共4页
该文介绍了空心杆过泵电加热装置的组成、工艺原理、技术指标及使用条件。在孤东油田31口油井上使用该装置,增产原油48943t,投入产出比为13.35。使用结果表明:该装置能真正解决稠油井井筒降粘问题,延长油井生产周期,... 该文介绍了空心杆过泵电加热装置的组成、工艺原理、技术指标及使用条件。在孤东油田31口油井上使用该装置,增产原油48943t,投入产出比为13.35。使用结果表明:该装置能真正解决稠油井井筒降粘问题,延长油井生产周期,尤其是在蒸气吞吐后期使用,可延长有效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粘 加热 井筒 采油泵 空心杆 电加热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七区西聚合物驱间歇注聚的矿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郭雄华 顾永强 +2 位作者 顾永涛 解保双 吴顺才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7年第1期33-38,共6页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层聚合物驱工业性矿场试验过程中注聚井因注入压力高、井底附近聚合物滤积造成注入能力下降,甚至完全注不进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间歇注聚的机理,开展了间歇注聚矿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层聚合物驱工业性矿场试验过程中注聚井因注入压力高、井底附近聚合物滤积造成注入能力下降,甚至完全注不进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间歇注聚的机理,开展了间歇注聚矿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进行推广。结果,使这些井基本上都恢复并保持了正常注入。这项工艺措施,对注聚区提高整体注入能力、保持注采平衡、改善驱油效果起到很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间歇注聚 矿场试验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三注区交联聚合物矿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顾永强 王东海 +2 位作者 顾永涛 田冀 马东敏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5年第1期35-41,共7页
注交联聚合物提高采收率是一项日益成熟的三次采油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孤东油田三区矿场试验方案及实施情况,着重对矿场试验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对三区注交朕聚合物驱油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和结论。
关键词 交联 矿场试验 高聚物驱油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型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8
6
作者 窦之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0-52,共3页
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 ,系统研究了形成流动单元的控制因素 ,提出了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识别、分类及评价方法 ,建立了流动单元模型。引用活度函数及层内差异等 6种数学方法在单井中识别流动单元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等 5种方法在剖面上识... 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 ,系统研究了形成流动单元的控制因素 ,提出了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识别、分类及评价方法 ,建立了流动单元模型。引用活度函数及层内差异等 6种数学方法在单井中识别流动单元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等 5种方法在剖面上识别流动单元。提出了流动单元定量分类评价方法 ,把孤东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集层划分为 3种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 ,它们各自具有相应的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得到确定流动单元类型的判别函数 ,建立起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判别标准。把流动单元与剩余油的研究紧密结合 ,研究剩余油在不同流动单元以及同一流动单元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 ,揭示了流动单元类型与剩余油分布的内在联系。预测了孤东油田馆上段储集层参数空间变化及剩余油的分布 ,指出不同流动单元的开采潜力 ,有效地指导了油田开发。参 5(窦之林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馆陶组 河流相储集层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注采结构优化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周伟东 窦之林 孙晓燕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2000年第2期27-29,共3页
孤东油田经过多年的高速开发、强注强采 ,地下矛盾十分突出。为探索特高含水期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途径 ,在深化油藏开发特点认识的基础上 ,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数值模拟技术 ,以及开发测井和油藏工程方法 ,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孤东油田经过多年的高速开发、强注强采 ,地下矛盾十分突出。为探索特高含水期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途径 ,在深化油藏开发特点认识的基础上 ,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数值模拟技术 ,以及开发测井和油藏工程方法 ,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合理地层压力水平研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途径分析、注采结构状况分析研究等。在降压强排试验的基础上 ,调整注采结构 ,使油田地层压力得到控制 ,注采结构得到了优化 ,控制了含水上升速度 ,油田开发趋势明显好转 ,强化了油田稳产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注采结构 特高含水 优化调整 油田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九区西块稠油油藏开采特点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雄华 冯海船 王建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7年第2期29-32,共4页
方法根据孤东油田九区西块原油粘度及井网分布状况,选择不同的开采工艺,另外,在蒸汽吞吐井生产末期挤入降粘剂来提高周期产油量,并应用化学添加剂提高蒸汽吞吐效果。目的选择适合各单井的稠油开采新工艺,提高开井率,并试验应用蒸... 方法根据孤东油田九区西块原油粘度及井网分布状况,选择不同的开采工艺,另外,在蒸汽吞吐井生产末期挤入降粘剂来提高周期产油量,并应用化学添加剂提高蒸汽吞吐效果。目的选择适合各单井的稠油开采新工艺,提高开井率,并试验应用蒸汽吞吐配套新工艺延长生产周期,提高周期产油量。结果试验区1993年正式投入开发,至1995年6月底,累积生产原油17.8900×10~4t,累积采出水9.8300×10~4m^3,回采水率123%。结论中、高粘度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可采取非注汽工艺与蒸汽吞吐工艺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采,蒸汽吞吐开发可大大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油速度;固井质量差的老井,开发初期可运用非注汽工艺开采,来提高油井开井率;此外,注汽开发中可选用合适的化学添加剂,来改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综合开采 弧东油田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七区西5^(2+3)层北部聚合物驱现场实施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窦之林 赵伟 陈伯平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9年第1期12-16,共5页
孤东油田七区西52+3层北部聚合物驱扩大试验虽经室内试验和数模研究形成了实施方案,但由于油藏的复杂性等原因,前期的效果较差。针对注聚过程中出现的注入量达不到配注要求、注入能力下降、油层平面上的大孔道严重、南部与北部注... 孤东油田七区西52+3层北部聚合物驱扩大试验虽经室内试验和数模研究形成了实施方案,但由于油藏的复杂性等原因,前期的效果较差。针对注聚过程中出现的注入量达不到配注要求、注入能力下降、油层平面上的大孔道严重、南部与北部注采不平衡、转水驱前必须加强聚合物段塞强度等一系列现场问题,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均比前一期的效果有很大的改善,从总体上保证了扩大试验区的降水增油效果:综合含水下降5.6%,日增油326.6t,从1995年6月至1998年2月累计增油18.7×104t,采油指数由3.565t/(MPad)上升到4.597t/(MPad),层间、层内吸水状况明显改善,试验区少产水242×104t。预测提高采收率6.5%。现场注聚实施中的调整措施对保证整体注聚效果有重要作用,对其它区块聚合物驱现场应用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试验 驱油 高聚物 化学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上掺水技术在孤东油田稠油开采中的试验和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文驭 李林祥 程天阁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9-42,共4页
方法 本文通过对孤东油田目前稠油开采工艺现状分析,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稠油开采工艺方法──泵上掺水工艺技术。目的实现井筒降粘和稠油常规开采。结果通过在现场24口井的实施,累计增油1.192 6x104t,投入产出比达1:1... 方法 本文通过对孤东油田目前稠油开采工艺现状分析,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稠油开采工艺方法──泵上掺水工艺技术。目的实现井筒降粘和稠油常规开采。结果通过在现场24口井的实施,累计增油1.192 6x104t,投入产出比达1:10.36。结论泵上掺水工艺技术投入少、产出高、不污染地层、不影响泵效、占井周期短、生产过程稳定,为提高稠油油藏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上掺水技术 孤东油田 稠油开采 降粘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安全管理“三要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洪旭 姚龙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9-12,共4页
安全管理是安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机—环境“是安全管理的 3个基本要素 ,安全管理必须围绕这 3个基本要素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协调“人—机—环境”的自然和谐 ,将“人—机—环境”建立在一个最优组合状态下 ,把安全问题由事后... 安全管理是安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机—环境“是安全管理的 3个基本要素 ,安全管理必须围绕这 3个基本要素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协调“人—机—环境”的自然和谐 ,将“人—机—环境”建立在一个最优组合状态下 ,把安全问题由事后处理型转变为事先预防型 ,从而提高安全管理体系的效能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管理要素 “人” “机”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降粘剂在胜利油区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雄华 冯海船 顾永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8年第3期44-49,共6页
方法根据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对PS稠油降粘剂进行评价分析。目的解决胜利油区稠油油藏粘度高,开采和集输难度大的问题。结果PS降粘剂使用浓度小,含水、水质要求低,乳化效率高,降粘效果好,而且不影响破乳。在胜利油区应用后,使稠... 方法根据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对PS稠油降粘剂进行评价分析。目的解决胜利油区稠油油藏粘度高,开采和集输难度大的问题。结果PS降粘剂使用浓度小,含水、水质要求低,乳化效率高,降粘效果好,而且不影响破乳。在胜利油区应用后,使稠油的可采性和泵输性大大提高。结论调油PS乳化降粘开采,不仅解决了稠油在地层、井筒内难以流动的问题,而且使稠油的地面输送简单化,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PS降粘剂 乳化效率 热力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采油技术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谭河清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45,共2页
介绍了低频采油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基本作业参数的选择 ,以两口采油井和一口注水井的低频脉冲处理情况为例 ,分析了其作用效果及孤东油田适合于低频处理的注、采井的油藏条件。
关键词 低频采油 低频脉冲处理 提高采收率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道诊断和描述技术研究 被引量:134
14
作者 窦之林 曾流芳 +4 位作者 张志海 熊伟 田根林 刘学伟 黄立信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5-77,共3页
孤东油田七区西油藏埋藏浅 ,储集层胶结疏松、渗透率高 ,粒度多为正韵律分布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砂严重 ,特别是实施强注强采方案后出砂程度加剧 ,一些井间形成了特高渗透带 (即大孔道 )。采用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大孔道形成的机理和影... 孤东油田七区西油藏埋藏浅 ,储集层胶结疏松、渗透率高 ,粒度多为正韵律分布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砂严重 ,特别是实施强注强采方案后出砂程度加剧 ,一些井间形成了特高渗透带 (即大孔道 )。采用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大孔道形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油层渗透率、岩石胶结程度、流体黏度、开采速率 )。由于用示踪剂诊断大孔道不经济 ,所以提出了利用生产数据诊断、描述大孔道的方法。用灰色理论计算各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 ,以诊断大孔道的存在 ;并利用简化的数学模型 ,计算大孔道参数(方向、厚度、渗透率、孔喉尺寸等 )。编制了具有以上功能的软件 ,利用该软件解释孤东油田七区西油藏 42井组单元的油、水井 2 90井次 ,诊断出 1 2 4口井存在大孔道 ,与实验区块示踪剂实验结果吻合。图 1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油井 大孔道形成 胶结程度 渗透率 诊断 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钛-水解聚丙烯腈钠堵剂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代森 徐祥义 +2 位作者 郑伟林 张国荣 黄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9-211,共3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耐高温抗盐的有机钛交联水解聚丙烯腈钠冻胶堵剂。该堵剂在 150 ℃放置180 天后粘度仍高达100 Pa·s。用矿化度 1 .2 ×105 mg/ L 的盐水配制的堵剂,其强度与用清水配制的堵剂相差不大... 本文报道了一种耐高温抗盐的有机钛交联水解聚丙烯腈钠冻胶堵剂。该堵剂在 150 ℃放置180 天后粘度仍高达100 Pa·s。用矿化度 1 .2 ×105 mg/ L 的盐水配制的堵剂,其强度与用清水配制的堵剂相差不大。该堵剂产品为粉剂,搅拌20 —30 分钟即可溶解。介绍了该堵剂在油井堵水和水井调剖中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 聚丙烯腈钠 有机钛 冻胶 堵水 调剖剂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溶性暂堵剂JYDⅡ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21
16
作者 严锦根 汤志强 王兆水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4-27,共4页
针对油田水井及高含水油井暂堵防漏作业的需要 ,研制了一种水溶性暂堵剂JYDⅡ。本文介绍其水溶性、分散性、粒径配比等性能及岩芯渗透率、暂堵剂浓度和注入量等因素对岩芯暂堵效果和暂堵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暂堵剂对 0 .4— 15 μ... 针对油田水井及高含水油井暂堵防漏作业的需要 ,研制了一种水溶性暂堵剂JYDⅡ。本文介绍其水溶性、分散性、粒径配比等性能及岩芯渗透率、暂堵剂浓度和注入量等因素对岩芯暂堵效果和暂堵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暂堵剂对 0 .4— 15 μm2 的岩芯的暂堵率大于 90 % ,水溶率大于 95 % ,突破压力梯度大于 10MPa/m ,渗透率恢复值大于 85 % ,因而可用于水井及特高含水油井暂堵、防漏作业 ;针对地层渗透率选择合理的暂堵剂粒径配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堵剂 水溶性堵剂 高含水油井 TYDⅡ 油田水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油藏出砂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蒋官澄 鄢捷年 +3 位作者 王富华 陈应林 郑碧所 王金荣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6年第2期9-12,共4页
测定了引起疏松砂岩出砂的门限流速及导致岩石结构破坏、大量出砂的临界井底流压,描述了计算门限流速和临界井底流压的数学模型及方法。研究表明,门限流速是储层特性、流体粘度、离子价数和电解质浓度的函数,储层一定时。流体粘度越大,... 测定了引起疏松砂岩出砂的门限流速及导致岩石结构破坏、大量出砂的临界井底流压,描述了计算门限流速和临界井底流压的数学模型及方法。研究表明,门限流速是储层特性、流体粘度、离子价数和电解质浓度的函数,储层一定时。流体粘度越大,以及离子价数、电解质浓度越低,门限流速越小,越易引起出砂而损害储层;而临界井底流压主要决定于岩石的强度参数和地应力分布等,对于同一储层,不同井深处的临界井底流压也会不同。研究结果在7—39—405井得到了现场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止 地层损害 出砂 砂岩 油气藏 油井防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无固相压井液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桂英 刘木辛 +6 位作者 李干佐 李方 毛宏志 郑立强 王金荣 刘高友 郑碧锁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6-119,共4页
HL-1型压井液由阳离子聚电解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CaCl2配制而成。本文介绍了该压井液的流变性、滤失性、腐蚀性和稳定性,考察了HL-1压井液对地层岩心的损害程度,简要介绍了HL-1压井液的现场应用效果。实践证明,... HL-1型压井液由阳离子聚电解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CaCl2配制而成。本文介绍了该压井液的流变性、滤失性、腐蚀性和稳定性,考察了HL-1压井液对地层岩心的损害程度,简要介绍了HL-1压井液的现场应用效果。实践证明,HL-1压井液性能稳定,流动性好,悬浮能力强,对地层的伤害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井液 性能评价 高压井作业 无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裂缝性储层渗透性能变化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建军 刘先贵 曾流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3-545,共3页
油井暴性水淹是裂缝性砂岩油田开发的普遍特征,这主要是开发过程中注水引起裂缝开启、扩展所致。根据有效压力变化对孔隙度、渗透率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结果,给出了储层渗流场和岩土变形场耦合关系式,考虑裂缝渗流的各向异性特征,给出裂... 油井暴性水淹是裂缝性砂岩油田开发的普遍特征,这主要是开发过程中注水引起裂缝开启、扩展所致。根据有效压力变化对孔隙度、渗透率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结果,给出了储层渗流场和岩土变形场耦合关系式,考虑裂缝渗流的各向异性特征,给出裂缝性低渗透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简单计算方法,利用油藏流固耦合理论,对一五点井网先采用衰竭式开采,后注水的开发过程中,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于合理确定注水压力及井网的合理布置,防治水窜及暴性水淹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强度因子 流固耦合 动态模拟 油田开发 低渗裂缝性储层 渗透性能 油井暴性水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热采储层伤害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相远 郭平 +3 位作者 李向良 曾流芳 赵伟 崔维春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2000年第1期57-61,共5页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孔隙度大 ,胶结疏松 ,粘土矿物含量偏高。热采过程中 ,在微粒运移等多种机理的共同作用下容易产生地层伤害 ,造成地层渗透率下降 ,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该文以胜利油田的孤东九区、垦东 5 2 1、新滩油田为例 ,从地层伤害...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孔隙度大 ,胶结疏松 ,粘土矿物含量偏高。热采过程中 ,在微粒运移等多种机理的共同作用下容易产生地层伤害 ,造成地层渗透率下降 ,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该文以胜利油田的孤东九区、垦东 5 2 1、新滩油田为例 ,从地层伤害机理出发 ,在大量室内试验的基础上 ,研究了注入速度、注入气碱度、温度、浸泡周期及蒸汽凝析液等因素对疏松砂岩油藏造成的地层伤害。针对造成疏松砂岩油藏地层伤害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防膨及控制注入汽pH值等保护措施 ,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损害 稠油 热力采油 疏松砂岩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