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裂防砂技术在胜利油田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33
1
作者 谢桂学 李行船 杜宝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9-102,共4页
压裂防砂技术是完全不同于常规防砂方法的新型防砂工艺 ,具有防砂和增加产能的双重作用。根据胜利油田近几年在该方面的研究及试验成果 ,从 3个方面 (裂缝对缓解或避免岩石破坏的作用 ,裂缝对降低流体携带微粒运移能力的作用 ,填砂裂缝... 压裂防砂技术是完全不同于常规防砂方法的新型防砂工艺 ,具有防砂和增加产能的双重作用。根据胜利油田近几年在该方面的研究及试验成果 ,从 3个方面 (裂缝对缓解或避免岩石破坏的作用 ,裂缝对降低流体携带微粒运移能力的作用 ,填砂裂缝对地层微粒的机械桥堵作用 )总结了压裂裂缝的防砂作用原理。介绍了压裂防砂工程方案设计要点和现场试验情况以及技术改进建议。压裂防砂技术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巨大的应用潜力。表 4参 4(谢桂学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防砂技术 胜利油田 研究 应用 原理 方案设计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单六块超稠油乳化降粘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曹均合 孙克己 +4 位作者 麻金海 郭省学 盖平原 王秋霞 唐培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3-105,108,共4页
在实验室评价了质量比7/3的阴离子/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降粘剂SB 3(有效物含量≥30%)对胜利滨南油田单6断块蒸汽吞吐井超稠油井筒乳化降粘的性能。所用油样为脱气脱水单6 12 X42井原油,在10s-1下50℃粘度为6.4×104mPa·s,60... 在实验室评价了质量比7/3的阴离子/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降粘剂SB 3(有效物含量≥30%)对胜利滨南油田单6断块蒸汽吞吐井超稠油井筒乳化降粘的性能。所用油样为脱气脱水单6 12 X42井原油,在10s-1下50℃粘度为6.4×104mPa·s,60℃粘度为3.3×104mPa·s;水相为模拟地层水,含NaCl1.5×104mg/L,Ca2+800mg/L,Mg2+200mg/L及设定量SB 3。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体积比为90/10~50/50的原油和水在60℃时形成油包水乳状液,其粘度较原油大幅上升;在水相中加入2.0×104mg/LSB 3后,相同体积比的原油和水在60℃时形成水包油乳状液,60℃、50s-1下乳状液粘度为260mPa·s(油水体积比70/30)和~130mPa·s(60/40);温度由35℃升到80℃时,油水体积比70/30的乳状液的粘度(50s-1)由579mPa·s降至65mPa·s;SB 3加量增大时(≤5.0×104mg/L)乳状粘度还会降低;SB 3不影响稠油乳状液的化学破乳脱水。因此,SB 3可用于胜利滨南油田单6断块超稠油的井筒乳化降粘。图3表4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单六块 超稠油 乳化降粘 室内实验 阴离子/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杜春安 潘永强 吴晓玲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49-1153,共5页
阐述了国内外海上油田污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包括海上油田注水水源及水质处理技术、海水中硫酸盐去除技术及海底海水处理和就地注入工艺技术等。同时阐述了采出水回注和达标排放处理技术,重点论述了气浮技术、旋流分离技... 阐述了国内外海上油田污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包括海上油田注水水源及水质处理技术、海水中硫酸盐去除技术及海底海水处理和就地注入工艺技术等。同时阐述了采出水回注和达标排放处理技术,重点论述了气浮技术、旋流分离技术、萃取技术、过滤技术、氧化技术及生化处理技术等在海上油田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最后展望了海上油田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其重点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改进以及工艺的优化组合,以提高处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采油污水 回注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注空气工艺防爆实验的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吉亚娟 周乐平 +3 位作者 任韶然 赵泽宗 高海涛 邵红云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87-92,共6页
通过实验,研究可燃气体(甲烷)的爆炸极限规律和加入惰性气体(氮气)后可燃气体临界氧含量的变化规律,测定在特定条件下甲烷的爆炸极限范围和安全氧含量,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氧含量的安全标准并提出相应的事故预防与控制措施,确保注空气采... 通过实验,研究可燃气体(甲烷)的爆炸极限规律和加入惰性气体(氮气)后可燃气体临界氧含量的变化规律,测定在特定条件下甲烷的爆炸极限范围和安全氧含量,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氧含量的安全标准并提出相应的事故预防与控制措施,确保注空气采油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处于可控制范围内,使注空气采油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空气 爆炸极限 临界氧含量 风险 安全氧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化法处理油田采出水用于配聚保黏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杜春安 潘永强 +2 位作者 任福建 徐闯 李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5-98,11,共4页
将油田采油污水处理后替代清水用于配制聚合物溶液,既节约淡水资源,又减少污水外排.以胜利油田某区块采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氧化和生物竞争抑制集成工艺,有效去除污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及硫化氢等还原性物质,使处理后的污水直接用于... 将油田采油污水处理后替代清水用于配制聚合物溶液,既节约淡水资源,又减少污水外排.以胜利油田某区块采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氧化和生物竞争抑制集成工艺,有效去除污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及硫化氢等还原性物质,使处理后的污水直接用于配制聚合物溶液.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污水COD去除率达65%以上,对硫化氢等还原性物质去除率达100%,且有效抑制SRB的活性.用处理后的污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黏度维持在20 mPa·s以上达20 d,达到聚驱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污水 生物氧化 生物竞争 污水配聚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块油田防砂效果研究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时鹏程 许磊 +1 位作者 蔡建成 刘泽凯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1期50-53,共4页
我国的第三系出砂油层在构造特征上大多呈现多断、多阶,垒、堑相间的面貌,且由于陆相沉积地层非均质性严重,使防砂工艺必须密切结合断块油田的具体地质情况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文中结合断块油田的实际,分析了影响防砂效果的因素和... 我国的第三系出砂油层在构造特征上大多呈现多断、多阶,垒、堑相间的面貌,且由于陆相沉积地层非均质性严重,使防砂工艺必须密切结合断块油田的具体地质情况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文中结合断块油田的实际,分析了影响防砂效果的因素和判断依据,提出利用物理建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的研究方法在断块油田进行防砂效果研究,对防砂效果由定性评价转换为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田 防砂 定量评价 陆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岩石压敏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杨其彬 陈忠 +1 位作者 黄侠 张军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9-51,56,共4页
低渗透岩石具有较为明显的压力敏感性。在分析传统的CMS300全自动覆压压力敏感实验研究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岩石受压缩的时间效应,对胜利渤南油田不同类型的低渗透岩石进行了系统的CMS300随机覆压和控时覆压的敏感性测试,获得了多种... 低渗透岩石具有较为明显的压力敏感性。在分析传统的CMS300全自动覆压压力敏感实验研究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岩石受压缩的时间效应,对胜利渤南油田不同类型的低渗透岩石进行了系统的CMS300随机覆压和控时覆压的敏感性测试,获得了多种低渗透岩石压敏特征曲线,并探讨了岩石压敏特征与岩石本身属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机覆压下,储层物性随围压的增加呈单调圆滑下降的趋势;控时覆压下,岩石气测渗透率随覆压的变化呈台阶式变化;粘土总量和有无方解石胶结对低渗透岩石压敏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岩石 特征研究 压力敏感性 研究特点 时间效应 渤南油田 特征曲线 储层物性 压敏效应 全自动 台阶式 渗透率 方解石 随机 压下 基础 围压 胶结 粘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流度控制能力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叶仲斌 贾天泽 +2 位作者 施雷庭 褚艳杰 舒政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0-104,共5页
通过研究具有缔合能力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和无缔合能力的线性高分子流度控制能力,认识到:在高渗透多孔介质中,高钙、镁矿化度水质条件下,低分子量高缔合力的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流度控制能力比高分子量无缔合能力的聚合物强;在经过机械... 通过研究具有缔合能力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和无缔合能力的线性高分子流度控制能力,认识到:在高渗透多孔介质中,高钙、镁矿化度水质条件下,低分子量高缔合力的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流度控制能力比高分子量无缔合能力的聚合物强;在经过机械剪切和多孔介质剪切后,低分子量高缔合力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建立的阻力系数与线性高分子相当,但低分子量高缔合力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建立的残余阻力系数较高,能够较好地实现提高高渗透油藏水驱波及体积的目的。低分子量高缔合力的聚合物溶液在高钙、镁矿化度水质条件下,较强缔合作用形成的溶液结构适合渤海油田大排量、高渗透多孔介质条件下的流度控制。为海上油田聚合物驱的发展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高渗透多孔介质 缔合作用 流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被引量:43
9
作者 汪卫东 魏斌 +1 位作者 谭云贤 王修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91,共4页
探讨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认为制约的主要因素不是油藏条件,而是研究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对油藏中微生物结构认识的局限性。目前鉴定和分析微生物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显微技术,只能发现生态环... 探讨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认为制约的主要因素不是油藏条件,而是研究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对油藏中微生物结构认识的局限性。目前鉴定和分析微生物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显微技术,只能发现生态环境中很少的一部分微生物,不能得到油藏产出液中有多少种微生物及其含量、所希望的微生物种群在其中是否属优势菌群等关键参数。其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的局限性。目前的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研究基本沿用化学驱物理模拟研究设备和方法,一般使用人造岩心(国外多数使用天然岩心),不能真实模拟油藏环境而准确反映微生物驱油的真实效果,研究得出的参数也就不能用于现场试验。最后,提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技术 油藏微生物生态结构 物理模拟驱油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亲催化剂作用超稠油水热裂解降黏机理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吴川 雷光伦 +3 位作者 姚传进 盖平原 曹嫣镔 李啸南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4-690,共7页
合成双亲催化剂,200℃与超稠油反应后,降黏率达96.26%。通过气相色谱仪、元素分析仪、分子量测定仪、红外光谱仪及核磁共振波谱仪对反应前后稠油的物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后稠油胶质与沥青质含量减小,稠油分子量下降,沥青质分... 合成双亲催化剂,200℃与超稠油反应后,降黏率达96.26%。通过气相色谱仪、元素分析仪、分子量测定仪、红外光谱仪及核磁共振波谱仪对反应前后稠油的物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后稠油胶质与沥青质含量减小,稠油分子量下降,沥青质分子量降低幅度最大;稠油及其重质组分的氢碳原子比增加,硫的含量减小。稠油发生水热裂解反应的同时,存在沥青质的聚合反应,沥青质的裂解在降黏反应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双亲催化剂促进了水热裂解反应,同时抑制了聚合反应;双亲型催化降黏剂携带的具有活性催化功能的离子协同高温水作用于分子中的C-S、C-N、C-O、C-C及C=S、C=O、C=N、C=S等键,使其发生系列链的断裂、加氢、开环、成环、脱硫等反应,促进了稠油黏度的降低,稠油及其重质组分的氢碳原子比增加,稠油的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水热裂解 双亲催化剂 降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镍催化剂对胜利超稠油水热裂解降黏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吴川 雷光伦 +3 位作者 姚传进 盖平原 曹嫣镔 李啸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4-168,173,共6页
利用微乳液法合成纳米镍催化剂,采用透射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在200℃时对超稠油进行水热裂解催化反应,通过气相色谱仪、元素分析仪、相对分子质量测定仪、红外光谱仪对反应前后稠油的物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热裂解催化反应后,超稠... 利用微乳液法合成纳米镍催化剂,采用透射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在200℃时对超稠油进行水热裂解催化反应,通过气相色谱仪、元素分析仪、相对分子质量测定仪、红外光谱仪对反应前后稠油的物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热裂解催化反应后,超稠油降黏率达90.36%,稠油胶质与沥青质含量减少,稠油相对分子质量下降,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幅度最大;反应后稠油及其重质组分的氢碳原子数比增加,硫与氮含量减少,氧含量增加;稠油发生水热裂解反应的同时,存在沥青质的聚合反应,沥青质的裂解在降黏反应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纳米镍催化剂促进了水热裂解反应,同时抑制了聚合反应;纳米镍催化剂协同作用使高温水与稠油发生反应,产生具有表面活性的醇类、酚类、羧酸类等物质,导致反应后稠油含氧量增加,黏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水热裂解 纳米镍 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100号沥青合成改性COPNA树脂 被引量:7
12
作者 仇汝臣 麻金海 +1 位作者 孔锐睿 袁希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47-650,共4页
以胜利100号沥青为原料合成了改性COPNA树脂.改性COPNA树脂需要在COPNA树脂的侧链上接入含—Si(Oet)3基团的偶联剂分子,以使其比改性前对石英砂具有较强的亲和性、较高的热稳定性及抗压强度.试验考察了改性COPNA树脂的合成条件、溶解性... 以胜利100号沥青为原料合成了改性COPNA树脂.改性COPNA树脂需要在COPNA树脂的侧链上接入含—Si(Oet)3基团的偶联剂分子,以使其比改性前对石英砂具有较强的亲和性、较高的热稳定性及抗压强度.试验考察了改性COPNA树脂的合成条件、溶解性、热稳定性和固砂性能等.实验中,选择"南大-42"为硅烷偶联剂,"COPNA树脂与偶联剂"的质量比例为"200∶0.5",于85~90℃温度下,搅拌反应6h,生成改性COPNA B树脂;以苯甲醛为固化剂,可使得改性COPNA树脂在400℃以下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及抗压强度.试验表明,改性COPNA树脂可用作高温油井防砂材料和稠油热采防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合多核芳香烃-B 树脂 改性 石油沥青 稠环芳烃 固砂 防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饼结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周风山 王世虎 +5 位作者 李继勇 何湘清 雍富华 赵斌 蒲春生 吴瑾光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共5页
通过对泥饼结构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可以准确地定量分析出14项泥饼质量参数。将钻井液静态滤失形成的真实泥饼的针入度曲线归结为5种类型,各反映不同泥饼内在质量的差别。通过分析泥饼在纵向压力作用下发生破坏的过程中力学... 通过对泥饼结构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可以准确地定量分析出14项泥饼质量参数。将钻井液静态滤失形成的真实泥饼的针入度曲线归结为5种类型,各反映不同泥饼内在质量的差别。通过分析泥饼在纵向压力作用下发生破坏的过程中力学特征的变化,建立了泥饼层状结构物理模型,解释了虚泥饼以及泥饼的可压缩层、密实层和致密层间的差别及其物理意义。将各类泥饼针入度曲线视为由4段连续光滑的直线和曲线组成的同一种典型曲线演变而成,建立了其数学模型。用数字化仪读入实测泥饼针入度曲线后,用泥饼质量评价软件CSEFCP可定量求解涉及泥饼厚度、强度和弹塑性等的14项泥饼质量参数,以快速、准确、方便地对泥饼质量进行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饼 层状结构 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 针入度 钻井液 石油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爱山 杨彪 +1 位作者 鞠玉芹 左家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2,共4页
鉴于早期VES压裂液在现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备了VES-SL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并研究了其流变性。VES-SL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由SL表面活性剂和助剂Ⅰ合成,SL表面活性剂烃基结构对VES-SL压裂液黏度的影响较小,SL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较低时,VE... 鉴于早期VES压裂液在现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备了VES-SL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并研究了其流变性。VES-SL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由SL表面活性剂和助剂Ⅰ合成,SL表面活性剂烃基结构对VES-SL压裂液黏度的影响较小,SL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较低时,VES-SL压裂液仍然保持较高的黏度,助剂Ⅰ的使用可以明显提高VES-SL压裂液的黏度,无机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压裂液有增黏作用。VES-SL压裂液的抗热降解和剪切降解的能力强于HPG压裂液,且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压裂液黏度高、成本低,对岩心基质伤害率低,因此,其性能明显优于HPG压裂液。胜利油田营543区块现场试验效果对比表明,VES-SL压裂液的性能明显优于HPG压裂液,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S-SL压裂液 黏度 地层伤害 裂缝导流能力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置式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油田废水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国强 王铎 +3 位作者 段传慧 汪卫东 李希明 高从堦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6-230,共5页
采用外置式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油田废水,废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上形成生物膜的微生物降解,然后通过中空纤维超滤膜进行过滤,出水中油的质量浓度在1mg/L以下,悬浮物的质量浓度在3mg/L以下。考察了细菌的筛选、生物... 采用外置式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油田废水,废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上形成生物膜的微生物降解,然后通过中空纤维超滤膜进行过滤,出水中油的质量浓度在1mg/L以下,悬浮物的质量浓度在3mg/L以下。考察了细菌的筛选、生物膜的培养驯化及压力、温度等对膜通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3株高效原油降解菌有很好的除油效果;生物膜经培养驯化成熟后,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细菌浓度为1×10^6个/mL;膜通量随压力和温度的适当提高而增加,适宜的操作压力为0.08MPa,温度为20~28℃。分别用超滤水反冲洗、稀碱、稀酸、杀菌剂(如NaClO溶液)和清水冲洗被污染的超滤膜,可使膜通量恢复到新膜的98%以上;在生物除油工序后增加沉淀池,膜污染可减少约7.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置式超滤膜生物反应器 油田废水 生物膜 高效原油降解菌 膜通量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油管注入头管-块配合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蒋发光 梁政 +2 位作者 张梁 孙保全 申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1-164,22-23,共4页
连续油管注入头是连续管作业设备中操控连续油管下入和上提的重要装置,连续油管和摩擦块配合直接影响连续油管的工作性能与寿命,也决定着两者之间的夹持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连续油管作业设备的安全。从连续油管作业设备中摩擦块与连续油... 连续油管注入头是连续管作业设备中操控连续油管下入和上提的重要装置,连续油管和摩擦块配合直接影响连续油管的工作性能与寿命,也决定着两者之间的夹持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连续油管作业设备的安全。从连续油管作业设备中摩擦块与连续油管之间的接触工况入手,以11/2英寸连续油管设备注入头为对象,研究管-块接触时的受力状态,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模型的参数化设计,通过对不同组合的管-块配合模型进行分析,求得连续油管-摩擦块之间的最优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油管 注入头 摩擦块 管-块配合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与钢制齿轮啮合的弹流润滑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宋开利 王优强 +1 位作者 黄丙习 王民轩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1,54,共3页
在油润滑条件下, 对改性聚醚醚酮塑料齿轮与钢制齿轮啮合时的弹流润滑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并将计算结果与钢制齿轮副的接触点压力、润滑膜厚等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塑料与钢制齿轮的啮合点处存在弹流润滑油膜, 且油膜要比钢制齿... 在油润滑条件下, 对改性聚醚醚酮塑料齿轮与钢制齿轮啮合时的弹流润滑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并将计算结果与钢制齿轮副的接触点压力、润滑膜厚等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塑料与钢制齿轮的啮合点处存在弹流润滑油膜, 且油膜要比钢制齿轮间的啮合油膜要厚; 塑料对钢齿轮啮合点处的最大和中心油膜压力都比钢对钢齿轮的啮合压力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流润滑 齿轮啮合 钢制 啮合点 齿轮副 油润滑 塑料齿轮 聚醚醚酮 改性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电泵机组匹配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增亮 张瑞霞 董祥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4-98,103,共6页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是一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的技术。介绍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构成和工作流程。针对目前处于试验阶段的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电泵机组难于同时实现举升和注入的匹配问题,按注水层吸水性能的不同,分别采用对应的匹配...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是一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的技术。介绍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构成和工作流程。针对目前处于试验阶段的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电泵机组难于同时实现举升和注入的匹配问题,按注水层吸水性能的不同,分别采用对应的匹配方法,并给出用溢流或底流节流嘴来实现匹配的具体步骤,通过地面监测数据进行井下调整。结果表明,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电泵机组的匹配问题具有较好的技术支持,可促进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性 溢流节流嘴 底流节流嘴 特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免压井作业注气管柱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瑞霞 刘建新 +2 位作者 王继飞 王卫明 杨洁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8-80,15,共3页
CO2驱开采技术越来越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式,被世界各大油田所重视并试验。原有的CO2驱注入管柱采用整体式管柱设计,在后期进行管柱作业时,工序复杂,因此设计了CO2驱分体式丢手免压井作业注气工艺管柱,可以实现管柱锚定、... CO2驱开采技术越来越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式,被世界各大油田所重视并试验。原有的CO2驱注入管柱采用整体式管柱设计,在后期进行管柱作业时,工序复杂,因此设计了CO2驱分体式丢手免压井作业注气工艺管柱,可以实现管柱锚定、反洗、分体式丢手、免压井作业等功能,并设计了管柱的配套工具—JY445封隔器、单向注气阀、密封插管等。在胜利油田纯梁高89区块进行应用以来,CO2注入顺利,密封性能良好,且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今年樊142-3-X7井成功通过该管柱实现了免压井换管柱作业,为以后CO2驱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注汽管柱 免压井 配套工具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杆泵井管杆偏磨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优强 刘丙生 +1 位作者 刘立涛 刘建秀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46,共3页
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管杆磨蚀试验机,对N80油管和F45钒接箍材料进行了磨蚀实验,获得了油井产出液中油水比和含砂量对管杆偏磨的影响规律;并对J55和N80油管进行丁腐蚀实验,获得了油田产出液pH值、矿化度对管杆磨蚀率的影响关系规律。... 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管杆磨蚀试验机,对N80油管和F45钒接箍材料进行了磨蚀实验,获得了油井产出液中油水比和含砂量对管杆偏磨的影响规律;并对J55和N80油管进行丁腐蚀实验,获得了油田产出液pH值、矿化度对管杆磨蚀率的影响关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油井产出液油水比在5%-20%之间时,油水比越大,管杆的磨蚀率越小;含砂量在0-3%-1-5‰之间时,管杆材料的磨蚀率随着油井产出液含砂量的增加而增大;管杆材料的腐蚀率都随着油井产出液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杆 油管 管杆偏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