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条件下的低渗透油田生产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谷建伟 于红军 +1 位作者 彭松水 刘立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57,共3页
在考虑了启动压力、毛管力、重力等因素的情况下 ,推导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时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数学模型 ,并分析了上述 3种因素在数学模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对于水湿油藏 ,毛管力和启动压力的存在使含水率和无因... 在考虑了启动压力、毛管力、重力等因素的情况下 ,推导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时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数学模型 ,并分析了上述 3种因素在数学模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对于水湿油藏 ,毛管力和启动压力的存在使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液指数增加 ,重力则使无因次采液指数降低 ,而对含水率的影响与地层倾角有关。 3种因素均对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对胜利油区大芦湖低渗透油田的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进行了实例计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生产特征 启动压力 毛管力 重力 含水率 采油指数 采液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馆上段馆1+2辅助标志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宋书君 王绍兰 +3 位作者 李琴 陈清华 章凤奇 肖红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11,共3页
以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为依据 ,以旋回地层学界面识别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为基础 ,对孤岛油田馆上段辅助标志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馆 1+2砂层组有两个辅助标志层。测井资料的充分利用和首选对比标志的研究是寻... 以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为依据 ,以旋回地层学界面识别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为基础 ,对孤岛油田馆上段辅助标志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馆 1+2砂层组有两个辅助标志层。测井资料的充分利用和首选对比标志的研究是寻找并确定油田开发中后期河流相储层辅助标志层的两个重要环节。寻找并确定辅助标志层是河流相储层划分对比的关键 ,应当始终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馆陶组 辅助标志层 小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多级坡折带的成因类型、展布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172
3
作者 王英民 金武弟 +5 位作者 刘书会 邱桂强 李群 刘豪 辛仁臣 杨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9-203,214,共6页
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的研究表明 ,在箕状断陷湖盆中发育有多级坡折带 ,其成因类型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作为凸起、斜坡 (断阶 )和洼陷等次级构造单元之间分界线的大型同沉积断裂往往形成断裂坡折带 ,从而... 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的研究表明 ,在箕状断陷湖盆中发育有多级坡折带 ,其成因类型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作为凸起、斜坡 (断阶 )和洼陷等次级构造单元之间分界线的大型同沉积断裂往往形成断裂坡折带 ,从而从陡坡带到缓坡带依次发育有凸起 -陡坡边缘、陡坡 -洼陷边缘、凸起 -缓坡边缘、缓坡 -洼陷边缘等断裂坡折带。在这些坡折带附近的较小的同沉积调整断层可以形成更次级的断裂坡折 ,并形成各种复杂的坡折平面组合样式。在凸起边缘断裂坡折带的上下有时会形成侵蚀坡折带。挠曲坡折带主要与同沉积背斜、同沉积鼻状构造相伴生 ,其中在中央背斜带两翼、陡坡带的滚动背斜带和缓坡带的鼻状构造的两翼最为发育。沉积坡折带发育在大型三角洲前缘 ,以沿长轴发育的东营三角洲前缘最为典型。断裂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体以及岩性 -构造复合圈闭的发育 ,沉积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高位滑塌浊积扇以及岩性圈闭的展布 ,而挠曲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除了对砂体有控制作用外 ,更突出地表现为对地层超覆、削蚀尖灭线以及对地层圈闭发育的控制。坡折带附近是非构造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 ,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隐蔽圈闭 低位域 断陷盆地 东营凹陷 第三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充注对储层成岩矿物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50
4
作者 李艳霞 刘洪军 +5 位作者 袁东山 张枝焕 朱筱敏 钟大康 蔡进功 谢忠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4-280,295,共8页
油饱和带 (油层 )中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颗粒的钠长石化程度均低于水饱和带 (水层 ) ,石英次生加大边中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 0~ 14 0℃ )表明 ,油饱和带与水饱和带中包裹体的温度相近 ,这说明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在石油侵入后... 油饱和带 (油层 )中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颗粒的钠长石化程度均低于水饱和带 (水层 ) ,石英次生加大边中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 0~ 14 0℃ )表明 ,油饱和带与水饱和带中包裹体的温度相近 ,这说明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在石油侵入后继续发育 ,但与水饱和带相比这种作用受到抑制。同样 ,方解石、白云石在含水饱和带及低含油饱和带与高含油饱和带相比也较发育 ;粘土矿物伊利石也具有此特征。但长石的溶蚀却在含油饱和带中明显高于含水饱和带 ,这说明石油充注改变储层孔隙中矿物生长的微环境 (矿物成分、pH值、Eh、CO2 分压及其他孔隙流体性质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充注 储层矿物 成岩演化 油饱和带 水饱和带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57
5
作者 张枝焕 曾艳涛 +2 位作者 张学军 袁东山 徐兴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8,共5页
下第三系沙四段是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和成藏期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资料及构造演化资料,讨论了... 下第三系沙四段是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和成藏期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资料及构造演化资料,讨论了沙四段油藏的形成历史。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沙四段曾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始于沙二段沉积末期,主要时期为沙一段沉积后期到东营组沉积中期,由于构造抬升,至东营组沉积末期(28.8 Ma)可能存在间断;第二期油气聚集从馆陶组沉积初期到明化镇组沉积早期,主要在馆陶组沉积期。油气成藏时期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期是相一致的。由此推测,沙三段与沙四段油源的相对贡献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与油源断层及圈闭的空间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藏期 沙河街组 渤南洼陷 沾化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6
作者 张善文 曾溅辉 +2 位作者 肖焕钦 邱楠生 姜振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5-369,共5页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统计结果表明 :1不同凹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不同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从 6 .8%至 94 .1%均有分布 ,平均为 4 6 .5 % ,沾化凹陷的分布范围为 7.4 %~ 78% ,平均充满度为 4 6 .6 % ,而车镇凹...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统计结果表明 :1不同凹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不同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从 6 .8%至 94 .1%均有分布 ,平均为 4 6 .5 % ,沾化凹陷的分布范围为 7.4 %~ 78% ,平均充满度为 4 6 .6 % ,而车镇凹陷岩性油藏充满度为 5 %~ 6 0 % ,平均仅为 19%。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沙二段和沙三段 ,其中沙三段的岩性油气藏平均充满度高 ,另外不同构造带和不同沉积体系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不同。2不同类型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亦存在着差异 ,其中孤立砂岩体油藏的充满度绝大部分在 4 0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油气充满度 济阳坳陷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43
7
作者 曾溅辉 张善文 +1 位作者 邱楠生 姜振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9-222,共4页
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实际统计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分布在 6 8%~ 94 1% ,平均为4 6 5 % ,其中 4 6 7%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大于 5 0 % ,最大充满度为 94 1%。孤立砂体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高 ,平均达到 6 0 % ,... 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实际统计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分布在 6 8%~ 94 1% ,平均为4 6 5 % ,其中 4 6 7%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大于 5 0 % ,最大充满度为 94 1%。孤立砂体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高 ,平均达到 6 0 % ,而断层侧向沟通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低 ,平均为 4 0 %左右 ;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高 ,为 5 2 % ,而沙河街组二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低 ,仅为 2 3%。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主控因素的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第一控制因素是运移条件 ,具体体现在与洼陷生烃中心的距离、切割砂体的断层数量和剩余压力 ;第二控制因素为岩性圈闭的接受条件 ,即岩性圈闭的物性 (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 )和岩性圈闭的几何特征 (岩性圈闭厚度和面积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圈闭 油气充满度 影响因子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的新方法 被引量:39
8
作者 冯其红 吕爱民 +1 位作者 于红军 马瑞国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8-60,共3页
针对目前利用流管法建立水驱效果评价理论曲线存在的问题 ,建立了一套新的评价水驱开发效果的典型曲线。首先 ,根据相关经验公式确定区块的水驱采收率 ;再利用童氏校正水驱曲线 ,建立起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存水... 针对目前利用流管法建立水驱效果评价理论曲线存在的问题 ,建立了一套新的评价水驱开发效果的典型曲线。首先 ,根据相关经验公式确定区块的水驱采收率 ;再利用童氏校正水驱曲线 ,建立起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存水率随采出程度的变化关系式 ;最后建立了含水率采出程度和存水率采出程度的典型曲线。根据区块实际的含水率采出程度和存水率采出程度曲线与典型曲线的位置关系 ,就可以评价区块目前的水驱开发效果。实例应用结果表明 ,该方法简单可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技术 评价方法 含水率 采出程度 存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多参数综合划分东营凹陷沙三段油气充注期次及充注时期确定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兆奇 陈红汉 +2 位作者 刘惠民 郝广雷 蔡李梅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4,共6页
对采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三段(沙三段,Es3)223块流体包裹体薄片进行了有机包裹体产状观察、显徽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等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综合分析这些参数表明沙三段发育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成岩早期.主要为发橙黄色... 对采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三段(沙三段,Es3)223块流体包裹体薄片进行了有机包裹体产状观察、显徽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等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综合分析这些参数表明沙三段发育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成岩早期.主要为发橙黄色荧光的低成熟油气充注;第二期发生在成岩中期.主要为发淡黄色荧光的成熟油气充注;第三期发生在成岩作用晚期.主要为发蓝白色荧光的高成熟油气充注。在此基础上.运用埋藏吏一均一温度投影法确定了这3期油气的宽注对期:第一期为36~24Ma;第二期为13.8~8.0Ma;第三期为8.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曹凹陷 沙三段 油气充注期次和时期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烃源岩和油源特征 被引量:31
10
作者 谭丽娟 蒋有录 +1 位作者 苏成义 梁书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共4页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沙河街组第四段上部和第三段中下部发育两套烃源岩 ,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尤其是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已发现的石油大致分为两大类 :高青、博兴油田的原油主要属于源自沙四段烃源岩的“...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沙河街组第四段上部和第三段中下部发育两套烃源岩 ,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尤其是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已发现的石油大致分为两大类 :高青、博兴油田的原油主要属于源自沙四段烃源岩的“沙四型”原油 ;小营、乔庄、梁家楼、大芦湖油田的原油主要为源自沙三段烃源岩的“沙三型”原油。金家、正理庄、纯化油田的原油混源特征明显。从纵向上看 ,沙三、沙四段中的油气主要来自本层系 ,其他层系的原油主要为混源型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博兴地区 烃源岩 油源特征 原油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不连续性的各向异性扩散滤波方法识别断层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静 张军华 +1 位作者 冯德永 李红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49-1357,1166-1167,共11页
在提高地震数据信噪比的同时保护断层等不连续的边界信息,对于地震精细解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不连续性的三维各向异性扩散滤波方法,分析了结构张量特征值与三维地震图像的局部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 在提高地震数据信噪比的同时保护断层等不连续的边界信息,对于地震精细解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不连续性的三维各向异性扩散滤波方法,分析了结构张量特征值与三维地震图像的局部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断层置信度参数重新设计扩散张量的特征值,可以更合理地控制地震数据沿不同方向的扩散滤波强度:在地震同相轴连续性较好之处,断层置信度参数趋于0,滤波强度大;在断层等地质体的边缘处,断层置信度参数趋于1,扩散滤波强度弱,可以有效保护断层等不连续边界的信息。模型测试和实际资料的应用证明,所提方法在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同时,可有效保护断层等不连续的边界信息,并在连续地层区域增强同相轴的连续性,为断层解释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扩散滤波 结构张量 断层置信度 扩散张量 特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区碳酸盐岩缝洞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陆先亮 段新民 +3 位作者 李琴 陈清华 章凤奇 肖红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14,共3页
为了综合利用露头和岩心观察及描述、钻井显示 ,缝洞发育带测井识别、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方法等资料 ,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碳酸盐岩缝洞分布和发育特征 ,提出了一种关于碳酸盐岩缝洞定量研究的新方法。此方法在塔里木盆地塔河 4号油田... 为了综合利用露头和岩心观察及描述、钻井显示 ,缝洞发育带测井识别、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方法等资料 ,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碳酸盐岩缝洞分布和发育特征 ,提出了一种关于碳酸盐岩缝洞定量研究的新方法。此方法在塔里木盆地塔河 4号油田进行了实际应用 ,可以半定量地反映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发育与分布特征 ,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区 碳酸盐岩 缝洞系统 定量研究 塔里木盆地 应用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对采油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郝志涛 吴静 +2 位作者 陆正禹 闫毓霞 王志强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41-344,共4页
利用粉煤灰吸附去除采油废水中的石油类和COD,去除率分别为70%~80%和20%左右。以含SiO2、Al2O3和Fe2O3为主的粉煤灰吸附由复杂组分组成的采油废水中的石油类和COD的过程十分复杂,其中石油类的吸附等温线为S型,COD的吸附等温线很不规则... 利用粉煤灰吸附去除采油废水中的石油类和COD,去除率分别为70%~80%和20%左右。以含SiO2、Al2O3和Fe2O3为主的粉煤灰吸附由复杂组分组成的采油废水中的石油类和COD的过程十分复杂,其中石油类的吸附等温线为S型,COD的吸附等温线很不规则。粉煤灰处理采油废水试验的较优操作条件:搅拌时间15min,转速300r/min,废水pH7.2~7.8,灰水比为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采油废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浅正变质岩锆石SHRIMP法与TIMS法测年结果不一致处理——以滇东南南温河花岗岩为例 被引量:13
14
作者 谭洪旗 刘玉平 +3 位作者 徐伟 郭利果 叶霖 李朝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9,共8页
变质岩中的锆石大多遭受变质热事件的改造,但中-浅变质岩一般不甚发育新生锆石或变质增生边,不易通过现有的锆石测年技术获得该岩石的变质年龄。中-浅正变质岩的锆石为岩浆锆石与变质增生锆石的混合物,其U-Pb同位素组成可以采用二端元... 变质岩中的锆石大多遭受变质热事件的改造,但中-浅变质岩一般不甚发育新生锆石或变质增生边,不易通过现有的锆石测年技术获得该岩石的变质年龄。中-浅正变质岩的锆石为岩浆锆石与变质增生锆石的混合物,其U-Pb同位素组成可以采用二端元混合模式来表达。利用同位素稀释法(TIMS)可以获得混合锆石U-Pb年龄及对应的同位素组成;结合CL等内部结构分析,利用离子探针法(SHRIMP)可以获得岩浆锆石U-Pb年龄及对应的同位素组成,进而推算出变质增生锆石U-Pb年龄对应的同位素组成。在对滇东南南温河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同一样品的SHRIMP与TIMS U-Pb法测年结果不一致,根据上式推算出后期主变质年龄约为230 Ma,与前人利用其它测年方法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符合研究区主变质期为印支期的区域地质背景。该方法为中-浅正变质岩年代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浅正变质岩 锆石 U-PB年龄 SHRIMP法 TIMS法 南温河花岗岩 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级序复杂断块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红南 黄石岩 +1 位作者 首浩 刘文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371-377,共7页
在对现河低级序帚状断块构造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沙一、东营及现今3期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研究了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地质时期应力强度不同,应力的方向和大小都有变化,认为应力值由老到新呈增大趋势... 在对现河低级序帚状断块构造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沙一、东营及现今3期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研究了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地质时期应力强度不同,应力的方向和大小都有变化,认为应力值由老到新呈增大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在平面上自帚状构造的撒开端向收敛端逐渐变低,在剖面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断裂带是应力低值区,也是油气富集区。提出应力转换带为应力低值区,也是低幅断鼻构造的有利分布区,还是开发中后期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序帚状断块体系 构造应力场 油气分布 应力转换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氧化塘技术处理采油废水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昌胜 王志强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氧化塘技术 油田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质石油磺酸盐化学驱方案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绍东 付继彤 +2 位作者 姚军 束素林 张本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50,6-5,共3页
基于室内化学驱油实验和区块的开发动态评价 ,合理选择化学驱注入参数 ,用正交实验方法设计了不同注入参数水平下的各种化学驱注入方案 ,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各种化学驱方案的开发指标进行了预测。采用综合模糊评判技术对最佳注入... 基于室内化学驱油实验和区块的开发动态评价 ,合理选择化学驱注入参数 ,用正交实验方法设计了不同注入参数水平下的各种化学驱注入方案 ,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各种化学驱方案的开发指标进行了预测。采用综合模糊评判技术对最佳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 ,利用优化后的参数即可对矿场实施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用这种方法对孤岛油田南区N2 8 1井区重质石油磺酸盐 (WPS)驱实施方案进行了矿场设计。实施新方案后 ,目前已增油3 .48× 1 0 4 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石油磺酸盐 化学驱 方案设计方法 研究 应用 WPS驱油 参数优选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块油藏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中云 林玉祥 +1 位作者 曾庆辉 陈庆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2-334,350,共4页
国内外研究合采井单层原油产量的专家大多使用饱和烃气相色谱法 ,而且认为油藏内部正构烷烃组成及分布基本相似 ,难以应用 ,而异构烷烃应用效果较好。胜利油区临南油田成藏时间短、油源单一 ,其异构烷烃极为相似 ,而中、高碳数正构烷烃... 国内外研究合采井单层原油产量的专家大多使用饱和烃气相色谱法 ,而且认为油藏内部正构烷烃组成及分布基本相似 ,难以应用 ,而异构烷烃应用效果较好。胜利油区临南油田成藏时间短、油源单一 ,其异构烷烃极为相似 ,而中、高碳数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可以用来有效地建立单层标准谱图和进行合采井单层原油贡献计算。中、高碳数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区别明显的原因主要是陆相砂体变化大 ,不同的矿物成份对同一原油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 ,其间可能的化学作用也不相同 ,在高碳数范围正构烷烃图谱表现得尤为突出。断块油藏内部正构烷烃分布模式变化显著的特征 ,使成分高度均一的油藏合采井计算单层贡献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南油田 断块油藏 正构烷烃 分布模式 合采井单层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方位地震勘探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9
19
作者 龚明平 张军华 +3 位作者 王延光 刘立彬 李红梅 吴系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2-658,共17页
从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方面总结了分方位角勘探的研究现状:(1)综合使用螺旋和蜗牛道集与震源同时激励,能够降低勘探成本并高效完成分方位地震野外采集;(2)炮检距向量片(OVT,Offset Vector Tile)技术是针对分方位观测带来的方位各向... 从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方面总结了分方位角勘探的研究现状:(1)综合使用螺旋和蜗牛道集与震源同时激励,能够降低勘探成本并高效完成分方位地震野外采集;(2)炮检距向量片(OVT,Offset Vector Tile)技术是针对分方位观测带来的方位各向异性问题提出的,在处理过程中可以保留炮检距和方位角信息,提高地震成像精度;(3)充分利用地震波在裂缝型地层中传播时的能量衰减、相位和频率的方位各向异性信息是提高裂缝预测精度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在地震资料的处理中应用的实例很少。为了提高裂缝预测的准确性,今后应重点研究地震波的方位各向异性问题;(4)将多种随方位变化属性(如AVAZ等)与相干一致性融合,可有效检测地下裂缝和地层岩性,提高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道集 蜗牛道集 分方位 地震属性 OVT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