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纤维连续抽油杆在纯梁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志刚 乜冠祯 +3 位作者 高军 王宇 武梅英 张慧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59,共2页
碳纤维连续抽油杆与普通抽油杆相比具有质量轻、弹性好、抗腐蚀、耐疲劳等优点。纯梁油田针对有杆泵采油井动液面深以及传统有杆泵采油工艺的不足(如泵挂浅、泵效低等),提出应用碳纤维连续抽油杆来加深泵挂,达到提高泵效、降低能耗的目... 碳纤维连续抽油杆与普通抽油杆相比具有质量轻、弹性好、抗腐蚀、耐疲劳等优点。纯梁油田针对有杆泵采油井动液面深以及传统有杆泵采油工艺的不足(如泵挂浅、泵效低等),提出应用碳纤维连续抽油杆来加深泵挂,达到提高泵效、降低能耗的目的。该油田10口油井应用了碳纤维连续抽油杆,其中6口老井的应用情况表明,泵挂得到了加深,抽油机悬点载荷平均下降47.5%,电机电流平均减少34%,累计增油632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抽油杆 动液面 泵效 经济评价 纯梁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梁油区油气聚集控制因素及滚动勘探实践——以纯化油田外围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传护 李刚连 +1 位作者 蒲玉国 崔云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2-34,共3页
纯梁油区油气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油气平面上分布于正向构造带,纵向上集中在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其石油地质储量占全区探明储量的83.3%,油气富集层位及埋深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往西依次抬高的趋势。该区的构造、油气源、生储配置与盖... 纯梁油区油气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油气平面上分布于正向构造带,纵向上集中在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其石油地质储量占全区探明储量的83.3%,油气富集层位及埋深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往西依次抬高的趋势。该区的构造、油气源、生储配置与盖层、地层不整合等是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该研究成果应用于纯化油田外围的滚动勘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梁油区 油气聚集 控制因素 滚动勘探 圈闭条件 油气分布 油气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梁油田多种注水工艺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郭慧 乜冠祯 孙龙 《石油钻探技术》 CAS 2002年第4期66-67,共2页
针对纯梁油田油层埋藏深、注水压力高、油层层间差异大的实际 ,在分析影响注水效果的因素基础上 ,采取在管柱上增设水力锚、补偿器、支撑卡瓦 ,封隔器优选 ,在井口安装了过滤装置 ,采用 ZJK空心配水器配套空心液力投捞器等措施 ,使作业... 针对纯梁油田油层埋藏深、注水压力高、油层层间差异大的实际 ,在分析影响注水效果的因素基础上 ,采取在管柱上增设水力锚、补偿器、支撑卡瓦 ,封隔器优选 ,在井口安装了过滤装置 ,采用 ZJK空心配水器配套空心液力投捞器等措施 ,使作业一次成功率以及注水测调成功率明显提高 ,对应油层增油效果显著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梁油田 注水工艺 封隔器 配水器 水质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博兴洼陷沙三段高青砂岩体沉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亮 石世革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11-216,共6页
为了预测砂体分布规律与岩性圈闭有利区带,指导下一步勘探,采用微观组分特征、岩石结构、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微相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高青砂岩体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高青砂岩体的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沉积... 为了预测砂体分布规律与岩性圈闭有利区带,指导下一步勘探,采用微观组分特征、岩石结构、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微相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高青砂岩体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高青砂岩体的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沉积、砂泥互层沉积、前扇三角洲-深水湖泊沉积。砂岩体的沉积模式分为三种:下部(G3)属(扇)三角洲水下部分沉积,中部(G2)属三角洲水下部分沉积,但湖泊中心和沉积中心进一步向南东方向迁移,上部(G1)与中部相似,但水下主分流河道以向南南东方向展布为主。根据高青砂体所处的构造位置及砂体与围岩的相互关系,确定了砂岩体的沉积环境为扇三角洲前缘与前扇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兴洼陷 高青砂岩体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组分特征 岩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化油田油井腐蚀、结垢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被引量:35
5
作者 韦良霞 肖英玉 +1 位作者 曹怀山 任丽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6-127,131,共3页
通过对纯梁采油厂纯化油田检泵油井腐蚀、结垢情况分析表明 :硫酸盐还原菌 (SRB)是引起腐蚀、结垢的主要原因。分析了SRB及硫化物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控制措施 ,处理工艺。并依据现场实际情况 ,提出了定期投加药剂达到防腐、防垢目的的... 通过对纯梁采油厂纯化油田检泵油井腐蚀、结垢情况分析表明 :硫酸盐还原菌 (SRB)是引起腐蚀、结垢的主要原因。分析了SRB及硫化物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控制措施 ,处理工艺。并依据现场实际情况 ,提出了定期投加药剂达到防腐、防垢目的的化学工艺是目前较为可行和经济的主要措施。为此 ,优选效果良好的缓蚀杀菌剂 ,并在现场中实施了从油套管环空定期投加药剂的防腐、防垢工艺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药后可降低油井管柱腐蚀速率 90 %以上 ;油井中SRB含量由原来的 2 5 0~ 6 0 0个 /ml降低为 2 5个 /ml以下 ,所实施的油井 ,延长检泵周期两倍以上 ,节约成本 32 0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采出液 缓蚀杀菌剂 硫化物 SRB 结垢现象 腐蚀现象 防腐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化油田高压注水井套管损坏原因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慧 乜冠祯 +2 位作者 王彧 张慧 张传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2期76-78,共3页
针对纯化油田实施高压注水以来,注水井套管损伤日益增多的现象,通过现场调研,找出该油田套管损害的主要原因,并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即在管柱上加设套管保护封隔器和环空保护液,对已发生套损的井应用套管补贴、换套管、注... 针对纯化油田实施高压注水以来,注水井套管损伤日益增多的现象,通过现场调研,找出该油田套管损害的主要原因,并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即在管柱上加设套管保护封隔器和环空保护液,对已发生套损的井应用套管补贴、换套管、注水泥等方法进行治理,矿场已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化油田 高压注水井 套管损伤现象 封隔器 环空保护液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裂低渗透薄互层纯化油田开发模式 被引量:8
7
作者 荣启宏 蒲玉国 +3 位作者 李道轩 宋建勇 周传宏 蒋青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4-67,共4页
纯化油田断裂的复杂性在济阳坳陷具有典型性 ,油藏储集层为低渗透、薄互层 ,因此油田开发 3 0年中的主要矛盾是平面与层间矛盾。以早期构造模型和精细构造模型为基础 ,以增储上产为核心 ,先后进行了弹性开发、注水开发、加密完善、分层... 纯化油田断裂的复杂性在济阳坳陷具有典型性 ,油藏储集层为低渗透、薄互层 ,因此油田开发 3 0年中的主要矛盾是平面与层间矛盾。以早期构造模型和精细构造模型为基础 ,以增储上产为核心 ,先后进行了弹性开发、注水开发、加密完善、分层开采、滚动探边、零星完善及注采结构调整等 ,很好地解决了油田平面矛盾并缓解了层间矛盾。近年来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剩余油富集区实质上位于静态遮挡与动态水势控制而形成的低势闭合区 ,在构造低部位特高含水区的更低部位钻井 ,仍可获得不含水井的显著效果 ,这是与正向型微构造区不同的新类型与新潜力领域 ,对注水老油田的进一步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化油田 开发模式 复杂断裂低渗透薄互层 构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家楼油田沙三段中亚段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6
8
作者 宋桂茹 李道轩 王东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8-49,共2页
梁家楼油田经过近2 0年的滚动勘探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但层内、平面剩余油潜力大,剩余可采储量高达5 0 3×10 4 t。在重建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受储层非均质性和流体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 梁家楼油田经过近2 0年的滚动勘探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但层内、平面剩余油潜力大,剩余可采储量高达5 0 3×10 4 t。在重建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受储层非均质性和流体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微构造高点、II、III类储层、BC类流动单元的油层顶部相对水淹程度轻,剩余油富集,采用不稳定注水、水平井、堵水复射技术等方法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3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家楼油田 剩余油 分布规律 含水饱和度 堵水复射 流动单元 采收率 水平井 不稳定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家楼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淑霞 谢绍敏 蔺明杰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4期37-39,共3页
针对梁家楼油田特高含水期产量递减严重、稳产难度大的矛盾 ,充分运用动、静态资料进行精细油藏地质研究 ,认识油水运动规律及油藏水淹特征。根据剩余油分布状况 ,区块整体调整、零星完善、油井堵水、不稳定注水、水平井等一系列技术措... 针对梁家楼油田特高含水期产量递减严重、稳产难度大的矛盾 ,充分运用动、静态资料进行精细油藏地质研究 ,认识油水运动规律及油藏水淹特征。根据剩余油分布状况 ,区块整体调整、零星完善、油井堵水、不稳定注水、水平井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相结合 ,进行剩余油挖潜 ,提高油藏采收率 ,形成了一整套特高含水期挖潜技术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家楼油田 含水期 采收率 储层 微构造 底水锥进 水平井 堵水 不稳定注水 产液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水平井开发高含水期浊积岩油藏——以梁家楼油田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新丽 杨平 游兴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2期50-51,共2页
梁家楼沙三段中亚段浊积砂岩油藏已处于高含水期 ,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该油田可动用剩余油潜力较大 ,其富集区主要分布于正微构造与断脊式构造单元。应用水平井挖潜取得了初期高产且不含水的显著效果 ,在此基础上总... 梁家楼沙三段中亚段浊积砂岩油藏已处于高含水期 ,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该油田可动用剩余油潜力较大 ,其富集区主要分布于正微构造与断脊式构造单元。应用水平井挖潜取得了初期高产且不含水的显著效果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水平井的优化设计与系统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特高含水期 浊积岩油藏 梁家楼油田 微构造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家楼油田沙二段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永进 房新娜 陈丙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96-298,共3页
梁家楼油田是以开发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为主要目的层的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了沙二段油层在不同区域零星分布。结合区域资料研究了梁家楼地区沙二段油气地质特征和油藏特征,指出本区沙二段为典型的小型隐蔽性油藏,主要油藏类... 梁家楼油田是以开发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为主要目的层的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了沙二段油层在不同区域零星分布。结合区域资料研究了梁家楼地区沙二段油气地质特征和油藏特征,指出本区沙二段为典型的小型隐蔽性油藏,主要油藏类型为反向屋脊断块遮挡油气藏和断层-岩性复合油藏,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提出“小构造、小断层控油”和油气分布“南多北少、南浅北深”的观点,对指导本区及相邻地区沙二段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藏规律 隐蔽性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家楼油田开发后期的不稳定注水方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道轩 蒲玉国 徐新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3-26,共4页
通过对梁家楼浊积油藏储层复合韵律特征及其开发特征的认识与研究 ,结果表明该油田特高含水期同样蕴藏着可观的可动剩余油潜力 ,其剩余油控制因素为静态遮挡与动态水势 ,富集区主要分布于正韵律油层的顶部、正向微构造、物性相变带及井... 通过对梁家楼浊积油藏储层复合韵律特征及其开发特征的认识与研究 ,结果表明该油田特高含水期同样蕴藏着可观的可动剩余油潜力 ,其剩余油控制因素为静态遮挡与动态水势 ,富集区主要分布于正韵律油层的顶部、正向微构造、物性相变带及井间势平衡滞流区等 ;据剩余油分布形式、富集程度及现实开发技术等 ,确定不稳定注水为进一步开发该类可动剩余油的方式 ,由此通过微观水驱油实验与数模分析等确定不稳定注水参数的研究基础上 ,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块实施了不同形式的不稳定注水方式 ,均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浊积油藏 模型 参数 剩余油 不稳定注水 梁家楼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家楼油田不稳定注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岗 《石油钻探技术》 CAS 2003年第4期46-47,共2页
梁家楼油田层间、层内矛盾突出,而且该油田进入了高含水期,通过应用不稳定注水技术,降低了含水,解决了层间、层内矛盾,提高了注水面积,从而提高了采收率,使油田开发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详细介绍了不稳定注水的驱油原理、室内试验及... 梁家楼油田层间、层内矛盾突出,而且该油田进入了高含水期,通过应用不稳定注水技术,降低了含水,解决了层间、层内矛盾,提高了注水面积,从而提高了采收率,使油田开发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详细介绍了不稳定注水的驱油原理、室内试验及现场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家楼油田 不稳定注水技术 应用 采收率 经济效益 驱油原理 注水速率 注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家油田低阻储层测井二次解释模型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江春明 胡兴中 +2 位作者 张晓武 陈丙申 孙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1,65,共4页
老油田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对重新进行储层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低阻油气储层由于其形成原因的复杂性而成为测井解释与储层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冷家油田沙河街组油层属于低电阻率油层,常规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很容易把油层解释为水层... 老油田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对重新进行储层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低阻油气储层由于其形成原因的复杂性而成为测井解释与储层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冷家油田沙河街组油层属于低电阻率油层,常规测井储层参数解释很容易把油层解释为水层。结合其地质情况,利用取心井的各种化验、试油和试采等资料,结合开发动态,充分挖掘测井资料对低阻油气储层的识别能力,建立了适合该区的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解释模型。提高了低阻油气储层解释的准确性,为该区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储层 测井 二次解释 冷家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青油田储层测井二次解释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孙耀国 宋桂茹 张传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B08期65-66,共2页
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测井二次解释对指导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但关键是准确求解储层参数。利用高青油田取心井分析化验和试油试采资料,结合开发资料,建立了适合该油田更为科学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提高了求解储层参数的精度。
关键词 高青油田 储层 测井 二次解释模型 储集层 渗透率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曲套管抗挤强度有限元ANSYS分析方法 被引量:9
16
作者 蒋官澄 胡冬亮 许发宾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4-136,共3页
针对我国各油田套变井数量上升,工程参数计算复杂的情况,通过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研究了4种常用套管尺寸的抗挤强度与套管弯曲率的关系,提出了使用有限元编程方法,快捷、高效计算在不同套管弯曲率条件下,套管抗挤强度、最大应力的方法... 针对我国各油田套变井数量上升,工程参数计算复杂的情况,通过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研究了4种常用套管尺寸的抗挤强度与套管弯曲率的关系,提出了使用有限元编程方法,快捷、高效计算在不同套管弯曲率条件下,套管抗挤强度、最大应力的方法,对指导套变井防砂、套管修复及常规油井酸化、压裂等工程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弯曲套管最大应力随井眼曲率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应力点在弯曲的外侧。同一井眼曲率下,外径越大的套管相应点应力值越大。套管弯曲率增加,抗挤强度下降。弯曲率超过40°·hm-1以后,抗挤强度下降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变井 弯曲载荷 ANSYS 抗挤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房新娜 苏永进 +1 位作者 蒋有录 陈炳申 《断块油气田》 CAS 2002年第2期21-23,共3页
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藏具有不同于其它相邻地区的成藏特征。在分析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本区沙二段主要油气藏类型为反向屋脊断块遮挡油气藏和断层—岩性复合油藏 ,且沙二上、沙二下油气成藏特征不相同的观点 ,总... 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藏具有不同于其它相邻地区的成藏特征。在分析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本区沙二段主要油气藏类型为反向屋脊断块遮挡油气藏和断层—岩性复合油藏 ,且沙二上、沙二下油气成藏特征不相同的观点 ,总结了该地区沙二段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梁北地区 沙二段 油气成藏 特征 成藏条件 油气藏类型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青油田北区油气运移通道与成藏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刚连 张传护 +2 位作者 石世革 陈灵泉 吴智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B08期14-15,共2页
高青油田北区油气运移通道与成藏关系研究表明,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及其空间组合方式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以及成藏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该区油气运移输导层(不整合面、连通砂体、断层及三者的组合形式)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 高青油田北区油气运移通道与成藏关系研究表明,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及其空间组合方式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以及成藏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该区油气运移输导层(不整合面、连通砂体、断层及三者的组合形式)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系,为勘探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青油田北区 油气运移通道 不整合面 连通砂体 断层 聚集成藏 高青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南输油管线防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英玉 韦良霞 +1 位作者 杨丙飞 任丽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5期95-97,共3页
针对梁南结垢的具体情况 ,探讨了输油管线结硫酸盐垢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指出了化学防垢的可行性。室内成功研制出DY - 2阻垢剂 ,现场应用后有效地预防了硫酸钡、锶垢的形成。
关键词 输油管线 防垢技术 油管结垢 硫酸钡 硫酸锶 化学防垢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东营凹陷梁家楼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宁方兴 郝雪峰 +2 位作者 王福勇 闵伟 卓勤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1-44,共4页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对东营凹陷梁家楼地区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下亚段三级层序低位体系域砂体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体系域的主要沉积体系是由早期西部 (纯 4 7)、晚期东部 (史 12 3 )水道分别形成的扇体组成。首次在梁家楼地区...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对东营凹陷梁家楼地区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下亚段三级层序低位体系域砂体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体系域的主要沉积体系是由早期西部 (纯 4 7)、晚期东部 (史 12 3 )水道分别形成的扇体组成。首次在梁家楼地区实现了准层序划分 ,将沙三段上亚段低位体系域划分为两个准层序组 ,将下部准层序组划分为四个准层序。建立了该低位体系域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东营凹陷 梁家楼地区 低位体系城 准层序组 准层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