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滩坝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意义--以排2井沙湾组为例 被引量:42
1
作者 向奎 鲍志东 庄文山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5-200,共6页
排2井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高凸起带。排2井新近系沙湾组"滩坝砂"是在第三纪类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的挤压背景下,随着车排子凸起的不断右旋、隆升,在盆地斜坡上形成"湖进扇摆"作用,由湖浪改造扇三角洲并在其前端... 排2井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高凸起带。排2井新近系沙湾组"滩坝砂"是在第三纪类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的挤压背景下,随着车排子凸起的不断右旋、隆升,在盆地斜坡上形成"湖进扇摆"作用,由湖浪改造扇三角洲并在其前端或侧翼再沉积而成。"滩坝砂"具有岩性细、较疏松、厚度薄、累积概率曲线呈两段式、C-M图表现为以PQRS段为主、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中等、自然电位曲线呈指形、电阻率曲线呈半漏斗状的沉积特征及电性特征。充注轻质油后的"滩坝砂"油藏具有"强振幅、中低频率、高吸收系数"的地球物理属性特征和"周围边界清晰、上凸下平"的振幅能量分布特征。研究认为,"滩坝砂"是一种规律分布的储集群体,储集物性好,易形成岩性油气藏,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排2井 滩坝砂 石油地质特征 勘探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早二叠世后碰撞岩浆活动:蕴都卡拉流纹岩SHRIMP 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涤 何登发 +2 位作者 樊春 向奎 金露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7-337,共21页
东准噶尔扎河坝地区发育的大规模古生代中晚期中酸性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以及年代学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揭示东准噶尔晚古生代的岩浆作用过程及中亚地壳生长方式。野外地质考察得出,东... 东准噶尔扎河坝地区发育的大规模古生代中晚期中酸性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以及年代学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揭示东准噶尔晚古生代的岩浆作用过程及中亚地壳生长方式。野外地质考察得出,东准噶尔蕴都卡拉地区展现北东-南西向区域性挤压构造变形,原巴塔玛依内山组为一套基性岩、中酸性岩以及火山碎屑岩组合。本文报道了东准噶尔扎河坝地区蕴都卡拉流纹岩的锆石SHRIMP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3个流纹岩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共同指示,蕴都卡拉流纹岩形成于276.0~279.8Ma。流纹岩高硅(SiO2=60.61%~78.07%)高碱(K2O+Na2O=6.46%~9.28%),高Fe2O3T(0.70%~3.30%)、Ga/Al,低CaO(0.18%~2.79%)、MgO(0.13%~1.31%),富集轻稀土和高场强元素(Zr、Hf),亏损Ba、Sr、Eu,弱亏损Nb、Ta,具有A型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的特征。锆石具有正的εHf(t)(10.3~14.6)和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348~557Ma),表明其可能来源于年轻的下地壳物质的重熔。综合东准噶尔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前人对本区蛇绿岩带的研究得出,蕴都卡拉地区在早二叠世处于伸展环境,该流纹岩可能是弧-弧或弧-陆后碰撞伸展背景下,软流圈物质上涌过程中造成年轻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酸性岩浆在上升、侵位的过程中的产物,同时表明垂向生长在中亚造山带早二叠世地壳生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SHRIMP U-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流纹岩 蕴都卡拉 东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甲基甾烷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以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昝灵 张枝焕 +4 位作者 王顺华 邢辉 李文浩 刘祎楠 席伟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0-778,共9页
同一洼陷不同次洼的烃源岩及生成的原油,由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较为相似,其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同位素特征差别非常小,给油源分析带来困难。通过GC—MS分析提取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化石信息,主要依据4-甲基甾烷的相对含量和不同构型的4... 同一洼陷不同次洼的烃源岩及生成的原油,由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较为相似,其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同位素特征差别非常小,给油源分析带来困难。通过GC—MS分析提取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化石信息,主要依据4-甲基甾烷的相对含量和不同构型的4-甲基甾烷的分布特征来进行油源对比,为类似地区的油源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渤南洼陷发育Es4s和Es3x两套主力烃源岩,中部次洼、西部次洼和渤南深洼Es3x烃源岩的4-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4.51、2.79、1.27,是由于烃源岩中沟鞭藻有机质占总有机质的比例不同所造成。不同地区原油C20、C21、C23三环萜烷和ααα20RC27、C28、C29规则甾烷等特征非常相似,成熟度相当,中、西、东三个地区原油的4-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2.89,2.39和2.06,区别明显,各个地区4-甲基甾烷的构型也不同。对比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Es4s和Es3x油气均为近源成藏,主要来源于其临近次洼的Es3x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甲基甾烷 渤南洼陷 北部陡坡带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缘盐构造特征及其与乌拉尔造山运动关系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孝群 汤良杰 朱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8-326,共9页
通过对滨里海盆地东缘地震剖面的解释,揭示了丰富多样的盐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乌拉尔造山运动的关系。滨里海盆地东缘盐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包括盐底辟、盐枕、盐滚、盐焊接、龟背构造和盐边凹陷等,表现出明显的分带变形特征,自东向西依次... 通过对滨里海盆地东缘地震剖面的解释,揭示了丰富多样的盐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乌拉尔造山运动的关系。滨里海盆地东缘盐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包括盐底辟、盐枕、盐滚、盐焊接、龟背构造和盐边凹陷等,表现出明显的分带变形特征,自东向西依次为盐焊接带、盐滚带、盐枕带、盐底辟带。盐层控制了盐上层和盐下层的构造变形,以盐层为界,上构造层主要发育正断层,下构造层主要发育逆断层。平衡剖面分析表明,滨里海盆地东缘盐构造变形主要经历了重力变形和差异负载变形两个阶段,并与乌拉尔造山运动有紧密联系。乌拉尔造山运动引起滨里海盆地东缘地层发生倾向反转,进而控制了盐层沉积及随后的重力变形和差异负载变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 分带变形 滨里海盆地 乌拉尔造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mini稠油乳化降黏剂GMS-1的合成及应用性能 被引量:7
5
作者 高进锋 刘世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6,共4页
稠油乳化降黏剂GMS-1是M=814的磺酸盐型孪二连表面活性剂,根据东辛营27馆陶组稠油(50℃黏度8769mPa·s)所含脂肪酸中C16和C18组分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由C16、C18脂肪醇、环氧丙磺酸、乙二胺合成并用红外光谱法确认了化学结构。... 稠油乳化降黏剂GMS-1是M=814的磺酸盐型孪二连表面活性剂,根据东辛营27馆陶组稠油(50℃黏度8769mPa·s)所含脂肪酸中C16和C18组分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由C16、C18脂肪醇、环氧丙磺酸、乙二胺合成并用红外光谱法确认了化学结构。其表面活性远大于常用各种类型的普通表面活性剂。用矿化度30g/L的含钙镁盐水配制的0.1%~1.5%的GMS-1水溶液与该稠油在50℃、油水比≤70/30时形成低黏度O/W乳状液(附典型电镜照片),油水比85/15时仅在GMS-1质量分数较高时形成较低黏度乳状液;当油水比70/30、温度在30~60℃范围时,1.0%~2,0%GMS-1水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黏度低且基本上不随温度而变,而0.1%~1.0%GMS-1水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黏度则随GMS-1质量分数的减小和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在5.0~90g/L范围内,矿化度(NaCI质量浓度)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与温度相似。GMS-1耐温性好,形成的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好。在营27x5机抽井使用GMS-1,使产出的含水17.2%的原油井口黏度由15987mPa·S降至484.9mPa·S。图5表5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孪连(gemini)表面活性剂 双磺酸盐 乳化降黏剂 水包油(O/W)乳状液 黏度性质 井下乳化降黏 稠油开采 胜利东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二元先导性矿场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学忠 王建勇 曾流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1-153,共3页
针对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难题,胜利油田开展了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室内实验,油水界面张力降至2.9×10^-3 mN/m.2003年9月,开始孤东二元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区属河流相沉积、常规稠油、疏松砂岩油藏,注入井9口,对应油井19口.矿场... 针对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难题,胜利油田开展了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室内实验,油水界面张力降至2.9×10^-3 mN/m.2003年9月,开始孤东二元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区属河流相沉积、常规稠油、疏松砂岩油藏,注入井9口,对应油井19口.矿场试验2008年12月结束,18口井见到降水增油效果,提高采收率7.2个百分点.该技术先后在胜利油田8个区块推广,累计增油66×10^4 t,逐步形成了二元复合高效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石油磺酸盐 剩余油 室内实验 先导性试验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层序地层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29
7
作者 杨勇 陈世悦 +1 位作者 向奎 杨俊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26,共7页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和古生物资料,在井-震联合标定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下部层序KSI结构发育完...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和古生物资料,在井-震联合标定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下部层序KSI结构发育完整,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和扇三角洲沉积为主,下切谷特征明显,水进体系域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上部层序KSII低位体系域不发育,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在湖平面缓慢下降、陆源碎屑物质供给不断减少的环境下发育曲流河、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下白垩统沉积建造反映研究区的沉积演化具有一定旋回性,早白垩世古气候变化对层序的发育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沉积演化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地区 下白垩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