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相关时差分析技术及其应用——以胜利油田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继光 耿林 +2 位作者 顾庆雷 陈新荣 徐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9,共7页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不同区块资料拼接中存在的时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互相关的最大能量时差识别算法。通常相邻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有一部分是重叠的,重叠部分对应的是地下同一区域的地层,地震反射波的性质基本相同,具有良好的相...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不同区块资料拼接中存在的时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互相关的最大能量时差识别算法。通常相邻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有一部分是重叠的,重叠部分对应的是地下同一区域的地层,地震反射波的性质基本相同,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互相关函数是对两个地震信号相似程度的比较,因此,可以利用互相关函数对同一位置的两个地震道进行互相关分析,定量描述两个信号的时间延迟。阐述了互相关时差定量识别技术的方法原理,讨论了影响互相关时差分析的因素,并将该技术应用于胜利油田青东5区块与周边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拼接处理,以及东营东部大规模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互相关时差定量识别技术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减少了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提高了时差分析的客观准确性,使连片处理结果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连片 拼接 互相关 时差校正 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油田盐227块致密砂砾岩油藏井工厂开发技术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明宸 徐赋海 +4 位作者 姜亦栋 覃忠校 高师华 王瑞军 李友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06,118,共4页
东辛油田盐227块致密砂砾岩油藏前期采用常规方式开采,实施直斜井压裂投产,油井产能和区块采油速度均较低,经济效益差。研究区采用集中钻井、集中压裂、集中投产的集约化建设型井工厂非常规开发模式,强化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针对油藏地... 东辛油田盐227块致密砂砾岩油藏前期采用常规方式开采,实施直斜井压裂投产,油井产能和区块采油速度均较低,经济效益差。研究区采用集中钻井、集中压裂、集中投产的集约化建设型井工厂非常规开发模式,强化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针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储层性质,开展了井网优化、钻井工程、多级分段压裂以及井筒举升工艺等井工厂开发配套技术研究。在东辛油田盐227块的应用效果较好,平均单井钻井周期仅为87.6 d,压裂施工速度平均为3.5段/d,储量动用率为96.7%,平均单井产液量为26.3 m3/d,产油量为13.7 t/d,含水率为47.8%,明显改善了盐227块致密砂砾岩油藏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工厂开发技术 致密砂砾岩油藏 钻井技术 裂技术 举升工艺 盐227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油田稠油举升井筒保温对策研究及现场试验 被引量:10
3
作者 崔传智 盛倩 +2 位作者 姜亦栋 杨峰 贾培锋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4,共6页
稠油在井筒举升过程中,由于热损失造成温度下降,致使其黏度迅速增大,举升负荷较大。因此,研究稠油举升中的井筒保温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基于传热学的基本原理,采用计算稠油井井筒温度场的Hansan模型,以东辛油田Y12X2X3井为例对井筒温度... 稠油在井筒举升过程中,由于热损失造成温度下降,致使其黏度迅速增大,举升负荷较大。因此,研究稠油举升中的井筒保温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基于传热学的基本原理,采用计算稠油井井筒温度场的Hansan模型,以东辛油田Y12X2X3井为例对井筒温度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影响稠油井井筒温度的油管类型、油管长度和产液量等3项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出了采用长度1 000m的D级隔热油管和普通油管组合、产液量由11m3/d提高到20m3/d的井筒保温措施。现场试验显示,井口温度由调整前的20.5℃升高至41.5℃,井深1 000m以浅井段原油黏度大幅度降低,原油流动性增强,有杆泵充满程度增加,泵效提高了47%。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稠油井筒温度场计算模型能准确描述井筒温度的分布情况,并能有针对性地制订稠油井井筒保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损失 井眼 温度分布 保温油管 采液量 东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卫 路智勇 牛栓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7,共5页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级别不同,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河道砂体叠置模式分析、储层构型要素分类及心滩坝内部解剖等多种方法,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由大到小划分为辫状河复合砂体、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内部及心滩坝内部4种不同级别。营13断块东二段发育4期辫状河复合砂体,可以划分为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小面积叠置型、非下切交错叠置型、非下切层状叠置型以及孤立型共5类辫状河河道砂体储层构型模式。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发育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沉积共5种储层构型要素,而心滩坝由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最重要的顺流增生构型要素构成,其内部储层构型呈现明显的顺流加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构型界面 储层构型模式 储层构型要素 心滩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油田辛23断块区沙二段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7
5
作者 胡秋媛 车雄伟 +3 位作者 谢伟 李萧 孔雪 张瑞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208-214,共7页
沉积微相分析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以东营凹陷东辛油田辛23断块区沙二段为对象,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从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粒度特征、电测曲线特征等方面入手,对沙二段沉积微相进行详细研究;... 沉积微相分析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以东营凹陷东辛油田辛23断块区沙二段为对象,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从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粒度特征、电测曲线特征等方面入手,对沙二段沉积微相进行详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其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辛23断块区沙二段发育三角洲相、河流相、湖泊相3种沉积相,可划分出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曲流河亚相、滨浅湖亚相4种亚相,共识别出主河道砂坝、分流河道、河口坝、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等14种沉积微相。沙二段2砂组、3砂组、5砂组、6砂组主要发育主河道砂坝、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优质沉积微相,砂体发育厚度大、孔渗性好,是研究区目的层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层位,蕴含70%的剩余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沙二段 辛23断块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东辛油田的堵—固一体化工艺 被引量:1
6
作者 吴伟 吴国斌 +1 位作者 殷泉东 朱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4-117,共4页
为解决东辛油田部分套窜井、出砂井封堵有效期短(甚至封不住)问题,采用堵—固一体化工艺治理不同区块的6口高含水油井,施工成功率为85.7%,有效率为83.3%.目前,正常生产的5口井恢复产能21.6 m3/d,累计增油5 664.5 m3,最长有效期已超... 为解决东辛油田部分套窜井、出砂井封堵有效期短(甚至封不住)问题,采用堵—固一体化工艺治理不同区块的6口高含水油井,施工成功率为85.7%,有效率为83.3%.目前,正常生产的5口井恢复产能21.6 m3/d,累计增油5 664.5 m3,最长有效期已超过554 d且继续有效.堵—固一体化工艺具有货源广、成本低、有效期较长等特点,为同类井的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固一体化 工艺 东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车雄伟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9-111,共3页
合理的确定油层水淹级别,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最大程度地提高油田采收率是油田中后期挖潜增效的重要途径。文章选取典型井例,利用对子井分析、相关分析及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注水开发油藏的测井地质评价工作,结合数值模拟,将数模中... 合理的确定油层水淹级别,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最大程度地提高油田采收率是油田中后期挖潜增效的重要途径。文章选取典型井例,利用对子井分析、相关分析及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注水开发油藏的测井地质评价工作,结合数值模拟,将数模中的剩余油饱和度与测井成果中所读取的剩余油饱和度进行拟合校正,以实现模型与油藏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水淹层 储层参数 测井解释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油厂和油藏管理区的委托代理关系
8
作者 范智慧 李阳 +2 位作者 杨勇 邴绍献 付荣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110,共4页
油藏管理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新的油藏组织体制的建立需要研究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下有关主体的相互关系与利益冲突。针对该问题,分析了油藏管理涉及的相关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讨论了油藏管理区与其上级采油厂的行为特... 油藏管理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新的油藏组织体制的建立需要研究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下有关主体的相互关系与利益冲突。针对该问题,分析了油藏管理涉及的相关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讨论了油藏管理区与其上级采油厂的行为特征及其相互影响,提出建立采油厂和油藏管理区的委托代理关系,重点研究了两者的产出分配问题。通过建立油藏管理区与采油厂产出效益分配完全信息动态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及相应的实例分析,得出了采油厂的最优收益分配比例和油藏管理区最优产量的均衡结果,并分析了影响双方均衡结果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管理 委托代理关系 采油厂 激励机制设计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油田永3断块低级序断层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侯甫 杨少春 +3 位作者 路智勇 王欣 赵娟 文璐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8-491,共4页
东辛油田永3断块构造复杂,低级序断层发育,沙河街组沙二段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局部富集,注水开发效率低。文中基于蚂蚁追踪技术的三维地震解释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阐明了永3断块断层规模、封闭性及组合样式,揭示了低级序断层对注水开... 东辛油田永3断块构造复杂,低级序断层发育,沙河街组沙二段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局部富集,注水开发效率低。文中基于蚂蚁追踪技术的三维地震解释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阐明了永3断块断层规模、封闭性及组合样式,揭示了低级序断层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认为:平面上永3断块低级序断层主要表现为"y"型、反"y"型、地堑型和地垒型,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帚状、平行状和放射状等多种断裂组合形式;该区低级序断层主要为四级断层和五级断层,其中四级断层控制剩余油分布,而五级断层影响注采井网部署。低级序断层封闭性好,具有渗流遮挡作用;不同的断层组合样式形成不同的剩余油区,局部地区注采关系不匹配。低级序断层发育是导致永3断块区注采矛盾严重、开发效率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序断层 断裂组合 注水开发 永3断块 东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解剖——以东辛油田营66断块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瑞香 王延章 +3 位作者 孔雪 车雄伟 邴欣 戴厚柱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东辛油田营66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发育频繁,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建筑结构要素法,对辫状河三角洲进行了详细剖析,识别出层状砂砾岩、交错层理中砂岩、波状层理细砂岩等6种岩相,划分... 东辛油田营66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发育频繁,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建筑结构要素法,对辫状河三角洲进行了详细剖析,识别出层状砂砾岩、交错层理中砂岩、波状层理细砂岩等6种岩相,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主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口坝主体和坝缘等4个3级构型单元。早期阶段,河道分岔频繁,河道下切河口坝,形成"河在坝上走"的沉积模式;中期阶段,河道分支由岔口分流向河道侧向决口演变;晚期阶段,河道侧向决口明显增多,主河道侧向侵蚀叠置。根据储层解剖分析,建立了区内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近端—中端—远端构型模式,可为后期剩余油的挖潜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要素 构型组合 储层构型 构型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复杂断块油藏层块分类评价方法与调整对策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端平 杨勇 +2 位作者 牛栓文 张进平 庞丽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87,116-117,共4页
东辛复杂断块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其水驱采收率,适应精细开发需要,综合考虑静态地质特点和动态开发特征,对复杂断块油藏提出层块分类综合评价的方法,制定了研究区层块分类的量化标准,并提出不同层块组合开发与调整的... 东辛复杂断块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其水驱采收率,适应精细开发需要,综合考虑静态地质特点和动态开发特征,对复杂断块油藏提出层块分类综合评价的方法,制定了研究区层块分类的量化标准,并提出不同层块组合开发与调整的方法。分类中静态因素按照断块形状、含油面积、储层厚度及储层物性的先后顺序考虑,动态因素主要考虑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分布及驱动类型,不分先后顺序,将层块划分为Ⅰ,Ⅱ,Ⅲ和Ⅳ共4类。Ⅰ类层块是开发的主力阵地,开发调整思路主要是在构造高部位、油层顶部部署水平井单层开发,在原始油水边界外实施人工仿强边水实现高效水驱;Ⅱ和Ⅲ类层块存在层间干扰,储量动用不均衡,应依据相似组合原则进行合理组合;IV类层块储量控制程度低,井网完善难度大,开发中采取复杂结构井或就近挂靠的原则提高储量控制与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藏 层块 静态地质特点 动态开发特征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体内幕岩性识别方法初探——以东营凹陷盐家油田盐22断块砂砾岩体为例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杨勇 牛拴文 +1 位作者 孟恩 张红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7-992,共6页
东营坳陷盐家油田砂砾岩体为近物源、快速堆积的近岸水下扇沉积,扇体厚度大,横向变化快。巨厚砂砾岩体内部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一直是制约该区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难点。根据该区盐22断块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首先运用测井曲线重构方法划分... 东营坳陷盐家油田砂砾岩体为近物源、快速堆积的近岸水下扇沉积,扇体厚度大,横向变化快。巨厚砂砾岩体内部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一直是制约该区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难点。根据该区盐22断块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首先运用测井曲线重构方法划分出砂砾岩体的砂砾岩段、泥岩段,剔去明显的非储层;其次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砂砾岩段的岩性构成。砂砾岩体内幕岩性划分结果与岩心资料比较吻合率为96.6%,与成像资料比较吻合率为96.2%。该方法为该区厚层砂砾岩体内部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盐家油田 砂砾岩体 测井曲线重构 聚类分析 岩性识别 地层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密井网砂质辫状河厚砂层单砂体识别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钰铭 李园园 +3 位作者 张友 苏爱芹 陈世泽 张厚源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6-559,共4页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2_3小层(PⅠ2_3)厚砂层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砂质辫状河单砂体分布模式,并相应探索了一套密井网区单砂体识别方法。辫状河厚砂层由多期辫状河叠加而成,发育心滩坝和辫状水道砂体,以心滩坝砂体为主。依据单井泛滥平...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2_3小层(PⅠ2_3)厚砂层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砂质辫状河单砂体分布模式,并相应探索了一套密井网区单砂体识别方法。辫状河厚砂层由多期辫状河叠加而成,发育心滩坝和辫状水道砂体,以心滩坝砂体为主。依据单井泛滥平原细粒夹层垂向上对厚砂层进行期次划分对比,然后分别对每期辫状河连片砂体采用"单井识别、侧向划界、平面组合"的方法识别出单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单砂体 心滩坝 构型模式 喇嘛甸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辛地区不同类型油藏水平井优化设计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杨勇 王洪宝 +1 位作者 牛栓文 路智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0-82,86,共4页
东辛地区经过40多年的滚动勘探开发,已进入精细挖潜、深度开发阶段。作为老区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水平井技术经历了探索、发展和深化3个阶段,形成了目标区块筛选、地质优化设计、钻井跟踪调整、完井方式优化和开发管理的5步法优化设... 东辛地区经过40多年的滚动勘探开发,已进入精细挖潜、深度开发阶段。作为老区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水平井技术经历了探索、发展和深化3个阶段,形成了目标区块筛选、地质优化设计、钻井跟踪调整、完井方式优化和开发管理的5步法优化设计与管理模式,完善了不同类型油藏的水平井优化设计技术,实现了水平井应用从单井优化设计到区块整体设计、从单一油藏类型向多种油藏的转变。截至2008年底,全区完钻投产水平井97口,累积产油量为336×104t,年产油量为34×104t,占东辛地区总产油量的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优化设计 底水锥进 采收率 油藏类型 东辛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标综合筛选方法在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以埕东油田为例 被引量:25
15
作者 姜瑞忠 刘小波 +1 位作者 王海江 郑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1,107,共4页
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涉及指标很多,为了能用较少的指标映射原来许多个指标才能包含的信息,依据逻辑分析、系统聚类和复相关分析等现代统计理论,借助SPSS统计软件和MATLAB数学软件等工具,通过逻辑分析方法构建了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 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涉及指标很多,为了能用较少的指标映射原来许多个指标才能包含的信息,依据逻辑分析、系统聚类和复相关分析等现代统计理论,借助SPSS统计软件和MATLAB数学软件等工具,通过逻辑分析方法构建了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对指标进行聚类,并以复相关分析求得的复相关系数为依据,确定了以剩余采油速度、含水上升率、综合递减率和含水率作为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的典型指标。实践表明,评价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标筛选 逻辑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 复相关系数 多指标评价 埕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三级细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永安镇油田永3-1断块沙二段7—9层系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端平 杨勇 +1 位作者 梁承春 张进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2-64,115,共3页
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以及开发非均质性的存在,导致开发不均衡。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层间干扰矛盾越来越突出,多次细分后再进行层系分段细分经济效益变差。减缓干扰、均衡注采、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是大幅度提高这类油藏水... 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以及开发非均质性的存在,导致开发不均衡。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层间干扰矛盾越来越突出,多次细分后再进行层系分段细分经济效益变差。减缓干扰、均衡注采、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是大幅度提高这类油藏水驱采收率的关键。以永安镇油田永3-1断块沙二段7—9层系为例,采用层系重组、油井分层采油、水井分层注水以及油水井变孔密射孔完井等技术,逐级减缓层间干扰,形成复杂断块油藏三级细分技术。在其先导试验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单元产油量从11.5 t/d上升到54.1 t/d,综合含水率从83.4%下降到77.6%,为同类型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层系重组 变孔密射孔 三级细分 分采分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综合调控技术及其应用——以孤岛东区南部馆陶组3-4层为例
17
作者 姚秀田 谢向东 +3 位作者 徐宏光 王宏 张亚男 张仲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8,共9页
胜利油田孤岛东区Ⅱ类储层比Ⅰ类储层原油黏度更高、非均质性更强,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指进更严重和驱替更不均衡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综合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调控技术,开展了稠油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综合调控技术研究。结... 胜利油田孤岛东区Ⅱ类储层比Ⅰ类储层原油黏度更高、非均质性更强,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指进更严重和驱替更不均衡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综合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调控技术,开展了稠油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综合调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多维度井网、多轮次注入和多方位流线调整可以实现储量控制最大化、段塞组合最优化和驱替作用最佳化,最终实现剩余油的多层、多向、全面动用;孤岛东区南高黏度油藏二元复合驱通过全过程高效调整,单元段塞优化到1.15PV,目前单元采收率为52.4%,相较于水驱提高了17.0百分点,标定采收率达到61.27%,创出了稠油油藏二元复合驱采收率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后续类似稠油油藏二元复合驱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聚/表二元驱 大段塞 综合调控 高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古溶洞充填砂岩发育特征及成因——以塔河七区T615井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文博 邵珠福 +3 位作者 张英敏 田飞 康逊 李志诚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9,共9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中分布有大量的充填砂岩,它们是极好的油气储集体。通过对塔河油田七区奥陶系古溶洞充填砂岩(以T615井岩心为主要剖析对象)的岩矿分析与对比、铸体薄片观察和测井资料分析,结合对盆地西北野外相似的奥陶系露头... 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中分布有大量的充填砂岩,它们是极好的油气储集体。通过对塔河油田七区奥陶系古溶洞充填砂岩(以T615井岩心为主要剖析对象)的岩矿分析与对比、铸体薄片观察和测井资料分析,结合对盆地西北野外相似的奥陶系露头区的对比考察,查明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充填砂岩的成因与发育特征。认为该充填砂岩属于晚泥盆世东河塘期无障壁海岸砂充填奥陶系地下暗河溶洞所形成。充填砂岩的成分主要是亚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砂岩物性好,原生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发育,表现出极佳的油气储集特性。在未来勘探开发中,应注重充填砂岩的沉积分布、溶洞的空间展布和前石炭纪古微地貌等方面的研究,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古溶洞 砂岩 储层特征 岩石成因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侏罗系构造样式及其控油规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立民 李志鹏 +3 位作者 林承焰 董波 卜丽侠 崔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29,共3页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侏罗系构造特征和油气分布研究发现,大规模的差异隆升造成侏罗系引张,在形成披覆背斜的同时,背斜翼部转换带部位形成了张性正断裂,同时也是造成油气分布在构造相对低部位的重要因素。隆升过程中,相对隆起区的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侏罗系构造特征和油气分布研究发现,大规模的差异隆升造成侏罗系引张,在形成披覆背斜的同时,背斜翼部转换带部位形成了张性正断裂,同时也是造成油气分布在构造相对低部位的重要因素。隆升过程中,相对隆起区的侏罗系在挤压作用下形成流体高势能区,导致断层开启时输导的油气难以进入圈闭成藏,隆升结束后断层封闭,遮挡沿斜坡带上倾方向运移的油气,从而使油气在相对低部位断层下降盘的圈闭内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石西油田 侏罗系 构造样式 差异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四段永1砂砾岩体演化过程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孟阳 李宇志 +4 位作者 杨海中 周杰 欧浩文 赵博 张文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65,共8页
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永1砂砾岩体演化过程的不明确使油藏类型难以确定,制约了下步勘探部署工作的开展。通过三维地震解释、测井和录井分析、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及物性分析等方法,对永1砂砾岩体的演化过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研究。... 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永1砂砾岩体演化过程的不明确使油藏类型难以确定,制约了下步勘探部署工作的开展。通过三维地震解释、测井和录井分析、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及物性分析等方法,对永1砂砾岩体的演化过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1砂砾岩体沉积符合“沟扇对应”原理,由西北部陈家庄凸起提供物源,碎屑沿凸起与永1地区之间的北西南东向古沟道搬运;永1砂砾岩体孤立凸起的形态由辉绿岩的后期侵入作用导致,侵入时间最早发生在沙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沉积时期,此时辉绿岩体仅侵入花岗片麻岩基底,未发生岩体刺穿,此过程可持续到沙三段沉积早期;沙三段沉积中期之后,辉绿岩体持续侵入,永1砂砾岩体持续隆起,逐渐发生岩体刺穿,此过程可持续至沙三段沉积晚期;岩浆活动导致砂砾岩周缘产生高角度断层及裂缝,改善储层储集空间及渗流条件的同时,有效地沟通了沙四段和沙三段的烃源岩,形成了油气有利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岩浆侵入 演化过程 永1砂砾岩体 永安镇油田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