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胜利东胜精攻文化建构模式初探 被引量:3
1
作者 贾成学 刘其先 《华东经济管理》 200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胜利东胜精攻文化的产生有适应油公司管理模式的需求、整合员工队伍的需求、调整人企关系的需求、开发"难动用储量"的需求四个动因。胜利东胜精攻文化建构模式是"八力攻心,人企共进",即,坚持"人企共进"... 胜利东胜精攻文化的产生有适应油公司管理模式的需求、整合员工队伍的需求、调整人企关系的需求、开发"难动用储量"的需求四个动因。胜利东胜精攻文化建构模式是"八力攻心,人企共进",即,坚持"人企共进"的定位和方向,依靠理念系统的源动力,规章制度的策动力,文化监督的止动力,战略目标的牵动力,企业典故的感动力,经济利益的驱动力,传播网络的传动力,借助咨询机构的外动力,全力"攻心",渗透员工心灵,支配员工行动,并体现出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文化特征。依靠这样的文化建构模式和典型文化特色,东胜公司正在日渐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较高文化品位的优秀油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 企业文化 经营业绩 核心价值观 企业管理 学习型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表征——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为例
2
作者 杜娟 尹艳树 +2 位作者 文斌 任丽 吴伟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N1g45小层—N1g16小层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内部构型复杂,需精细解剖储集层结构,揭示其对油气开发的影响。采用Miall构型要素分析法,以现代辫状河规模作为约束,进行砂体储集层构型表征,采用动静结合手段检验研究成果,...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N1g45小层—N1g16小层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内部构型复杂,需精细解剖储集层结构,揭示其对油气开发的影响。采用Miall构型要素分析法,以现代辫状河规模作为约束,进行砂体储集层构型表征,采用动静结合手段检验研究成果,总结储集层构型对注水开发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为砂质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辫状河道、心滩、溢岸以及泛滥平原4种构型单元;辫流带宽度为150~750 m,宽厚比为47~74;在辫流带内,有辫状河道-辫状河道、心滩-心滩、辫状河道-心滩-辫状河道和心滩-辫状河道-心滩4类构型模式;心滩平均长度为250~350 m,平均宽度为110~140 m,长宽比为2.20~2.50,心滩与河道平面面积比为0.36~0.51;心滩内一般发育2~4个落淤层,落淤层延伸长度为70~150 m,产状近水平,背水面夹层倾角为0.9°~2.3°;生产动态揭示由于构型单元边部物性变差,构型拼接部位油气流动受阻,成为局部剩余油富集区;在构型单元主体部位,油藏连通性好,开发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馆陶组 储集层构型 辫状河 心滩 落淤层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东胜文化的建构思路与模式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明 《当代经济管理》 2004年第1期68-73,共6页
东胜文化建构基本框架包括“人企共进”的导向、理念体系的源动、传播体系的传动、监督体系的止动、制度体系的策动等五个方面,并体现出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石油产业 企业文化 建构模式 东胜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微观动态地质作用与剩余油研究——以胜利油区胜坨油田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登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96-101,共6页
长期注水开发油田的开发流体,长期对储集层进行浸泡、驱动,使储集层的众多微观孔隙与喉道的极其微小空间发生风化、剥蚀、溶解和沉积等微观动态地质作用。这些地质作用是由于开发流体打破了地下的动态平衡产生的,它对储集层的岩石骨架... 长期注水开发油田的开发流体,长期对储集层进行浸泡、驱动,使储集层的众多微观孔隙与喉道的极其微小空间发生风化、剥蚀、溶解和沉积等微观动态地质作用。这些地质作用是由于开发流体打破了地下的动态平衡产生的,它对储集层的岩石骨架、孔隙和喉道等进行改造和破坏,进而控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并使得微观剩余油存在多种分布模式。研究指出微观动态地质作用是储集层随开发而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控制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基本因素。微观动态地质作用长期持续存在,并对储集层进行改造和破坏,使得储集层中的剩余油分布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动态地质作用 剩余油 三角洲储层 胜坨油田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网状河沉积特征及储层构型
5
作者 尹艳树 李建琴 +2 位作者 吴伟 王立鑫 谭先锋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共16页
基于现代沉积卫星图像类比,结合岩心、测井及开发动态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四段网状河的微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储层砂体进行了刻画,建立了多元分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林东地区网状河可划分为河道、... 基于现代沉积卫星图像类比,结合岩心、测井及开发动态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四段网状河的微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储层砂体进行了刻画,建立了多元分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林东地区网状河可划分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河道间4种微相,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呈网状,单一段内河道弯曲度较小,交汇而成的网状河道为中高弯度,剖面上砂体呈顶平底凸的透镜状,局部叠置形成厚度大于10 m的“砂墙”;天然堤砂体分布于河道两侧,宽度为18~430 m,在剖面上呈楔形,厚度一般小于3 m;决口扇少量发育,平面上呈扇状展布,剖面上为楔形薄层(厚3~5 m);河道间大面积发育,占研究区面积的43%~70%。(2)研究区馆陶组网状河与现代嫩江网状河在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特征、水动力与地貌演化方面均有相似性;其河道砂体长轴为北西—南东走向,平面连片分布且连续性较好。(3)研究区单一河道规模较小,宽度为65~170 m,厚度一般小于5 m,主要发育河道-河道、河道-天然堤2类构型拼接样式。(4)注水后生产效果及示踪剂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注采井发育单一河道砂体且沿NW—SE物源方向展布,水驱优势方向、示踪剂优势运移方向均与古河道延伸走向一致,河道间泥岩或天然堤低渗带形成渗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河 储层构型 砂体连片叠置 透镜状砂体 馆陶组 中新统 林东地区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薄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综合评价与剩余油分布——以葡北油田三断块葡Ⅰ油组为例 被引量:23
6
作者 刘卫 林承焰 +1 位作者 杨永智 胡祖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0,共4页
在综合评价储层质量和形态各项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介绍了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原理及求取方法。该评价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片面性,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储层特征,有利... 在综合评价储层质量和形态各项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介绍了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原理及求取方法。该评价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片面性,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储层特征,有利于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该方法在葡北油田三断块的应用结果证实,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值为0.5~0.7的区域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在特高含水期,窄薄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相对富集区主要位于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油层上部、主力相带侧缘和非主力相带以及断层遮挡等部位,其中正韵律厚油层上部的剩余油为最有利的挖潜目标,断层遮挡部位的剩余油也具有较好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非均质性 非均质综合指数 剩余油 葡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企业作业成本性态分析模型研究
7
作者 张殿锋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X期34-36,共3页
本文利用作业成本层次理论和基于作业的成本性态分析理论,对油田企业作业成本性态分析模型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建立油田企业成本性态分析模型,对两类模型进行比较并提出应用思路。
关键词 成本性态分析 模型研究 作业成本 油田企业 层次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股东持股与企业能源效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
8
作者 袁燚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04,共6页
通过手工整理2010—2019年沪深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能源消耗数据,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上市公司能源效率,探究企业大股东持股因素对其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持股能够显著提升企业能源效率,降低其能... 通过手工整理2010—2019年沪深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能源消耗数据,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上市公司能源效率,探究企业大股东持股因素对其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持股能够显著提升企业能源效率,降低其能源消耗强度,且这种影响在高两权分离度与国有企业中表现得相对较弱。该研究基于大股东持股的视角打开企业“暗箱”,揭示大股东行为对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拓展了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同时还从能源效率的视角丰富了大股东持股经济后果的经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股东持股 能源效率 两权分离度 国有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级管理在复杂高含水气田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小波 周涌沂 +7 位作者 王智 雷涛 王翔 尤启东 曹桐生 陈奎 刘韬 于耀南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3期317-328,共12页
低品位、高含水、高成本等因素制约着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的效益开发,针对以上难点,首次提出了星级管理理念,即以储量价值和投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地质工程一体化为手段,从勘探、开发、钻井、工程、生产5个维度对井位井网、钻井方式... 低品位、高含水、高成本等因素制约着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的效益开发,针对以上难点,首次提出了星级管理理念,即以储量价值和投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地质工程一体化为手段,从勘探、开发、钻井、工程、生产5个维度对井位井网、钻井方式、压裂工艺、生产工艺等进行链条式优化,通过各个板块之间实时/适时反馈,实现从单井到区块再到全气田的全尺度迭代提升,最终以各单井的收益率作为星级评判标准排序实施。在此基础上,依托于智慧气田的建设,应用星级管理成果,将地下到地面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全气田整个生命周期内更高层次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取得以下主要成果:①形成了复杂高含水气藏精细描述方法,气层钻遇率提高20.8%;②建立了“分级约束”井网优化体系,储量动用率提高28%;③创新“井、震、测”一体化井壁稳定、井间协同防漏、小井眼窄间隙固井等技术,钻井周期缩短51%、投资成本降低31%;④采用“大排量、短时间、高砂比”压裂,直井、水平井产量增幅分别达56%和39%;⑤创新“多参数定量识别、两相耦合、泡排+、同井采注”技术组合,含气饱和度动用下限降至45%。“十三五”以来,东胜气田经济效益指标持续向好,形成了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价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效益开发模式,具备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级管理 地质工程一体化 高含水气田 难动用储量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兴洼陷大芦湖油田沙三段中亚段二砂组异重流沉积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雁雁 林承焰 +4 位作者 马存飞 任丽华 梁书义 王会丽 卞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42,共10页
针对博兴洼陷大芦湖油田樊162和樊3区块沙三段中亚段二砂组沉积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沉积特征、沉积演化模式、沉积充填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流水成因的波状层理和爬升波... 针对博兴洼陷大芦湖油田樊162和樊3区块沙三段中亚段二砂组沉积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沉积特征、沉积演化模式、沉积充填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流水成因的波状层理和爬升波纹层理,黑色碳质植物碎屑、红褐色泥砾和层状泥岩等陆源物质常见,逆-正粒序单元成对出现,并发育层内冲刷面,为半深湖-深湖背景下的异重流沉积。异重流的发育主要受鲁西隆起北部三角洲影响,是洪水沿三角洲前缘水道继续向前推进形成的。随洪水能量的变化,经历2期弱-强-弱的沉积演化过程,形成上、下2期扇体,发育顶平底凸透镜状的沉积充填样式,且扇体顶部具有一套向物源减薄的无根细粒沉积。在综合分析气候、地形、构造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内扇-中扇-外扇的异重流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重流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沉积模式 大芦湖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风港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新丽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6-100,共5页
为了经济有效地开发东风港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对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沙四段上段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块岩心,利用恒速压汞仪器,分别获得了其喉道半径、孔隙半径、孔喉半径比和毛管压力的分布特征;在70℃... 为了经济有效地开发东风港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对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沙四段上段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块岩心,利用恒速压汞仪器,分别获得了其喉道半径、孔隙半径、孔喉半径比和毛管压力的分布特征;在70℃条件下,采用非稳态法分别对4块岩心进行水驱油相渗试验,获得了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征。试验得出,喉道半径分布范围越宽峰值越大,孔隙半径分布差别不明显,孔隙半径比因渗透率不同而不同,特低渗透岩心排驱压力大,最大连通喉道半径比较小,储层开采难度相对较大;该储层平均束缚水饱和度相对较高,随着渗透率的升高,两相共渗区跨度逐渐减小。研究结果表明,驱油效率和渗透率高低相关性差;正常型相对渗透率曲线对应的多是孔喉半径比较大、连通性较差的储层,而直线型相对渗透率曲线对应的则是孔喉半径比相对较小、孔隙连通性较好的储层。因此,厘清微观孔隙结构对于合理制定开发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微观孔隙结构 渗流特征 孔喉半径 东风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混相驱技术在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的开发实践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小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3-119,共7页
正理庄油田樊142块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弹性开发递减快,采收率低。为研究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CO2混相驱的可行性,优选正理庄油田樊142块的樊142-7-斜4井组开展CO2混相驱先导试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CO2具有较好的降黏和膨... 正理庄油田樊142块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弹性开发递减快,采收率低。为研究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CO2混相驱的可行性,优选正理庄油田樊142块的樊142-7-斜4井组开展CO2混相驱先导试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CO2具有较好的降黏和膨胀地层原油的作用,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利用数值模拟,进行CO2驱恢复地层能量优化设计,井组采用反七点法井网、周期注采、合理地层压力保持在1.3MMP,可获得较好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现场试验效果证实,CO2具有较好的注入能力,井组地层压力显著恢复,井组混相阶段注气换油率为0.44 t/t,采收率提高6.2%,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可见CO2混相驱是提高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CO2 混相驱 现场试验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油光杆低温脆断机理及合金化增韧研究
13
作者 奚运涛 姜东波 +3 位作者 齐志翔 周超 赵培豪 伊丕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3-77,共5页
针对胜利油田东胜公司CO_(2)驱油生产中受效油井出现的抽油光杆低温脆裂问题,采用电火花元素分析、金相分析、夏比冲击实验等方法,开展了抽油光杆脆断机理研究,重点分析了合金成分和微观结构对抽油光杆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抽油光... 针对胜利油田东胜公司CO_(2)驱油生产中受效油井出现的抽油光杆低温脆裂问题,采用电火花元素分析、金相分析、夏比冲击实验等方法,开展了抽油光杆脆断机理研究,重点分析了合金成分和微观结构对抽油光杆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抽油光杆的韧脆转变温度在-40~-20℃之间,正好处于液态CO_(2)注采工况下的温度敏感区间,导致脆断发生。通过添加Ni、Ti、N等合金元素、表面淬火及形变强化等方法对抽油光杆进行合金化增韧,改进后抽油光杆的微观组织发生明显变化,韧脆转变温度降至-60℃左右,低温冲击韧性显著提高,满足了液态CO_(2)驱油生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光杆 冲击韧性 低温 合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锆石年代学在沉积物源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39
14
作者 郭佩 刘池洋 +1 位作者 王建强 李长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6,共11页
近年来,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的不断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物源分析的发展,该方法被进一步应用于分析古地理环境、沉积盆地演化以及物源区剥蚀速率等。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国际学者逐渐意识到诸多不确定因素可影响分析结果、导致偏差... 近年来,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的不断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物源分析的发展,该方法被进一步应用于分析古地理环境、沉积盆地演化以及物源区剥蚀速率等。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国际学者逐渐意识到诸多不确定因素可影响分析结果、导致偏差。在系统总结碎屑锆石年代学在沉积物源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结果认为:1采样过程中要注意采样间隔和水动力对锆石的分选作用;2实验过程中合理地选择U-Pb定年方法,根据特定科学问题选定待测锆石和确定分析数量;3物源对比过程中不应简单地将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与周缘造山带结晶岩体(包括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年龄进行对比,还应关注较老沉积岩提供的再旋回锆石、不同源岩的锆石产出能力、剥蚀区适当的隆升时间及碎屑锆石的"滞后时间"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碎屑锆石 U-PB定年 偏差 再旋回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建模方法 被引量:15
15
作者 林承焰 李辉 +4 位作者 马存飞 任丽华 陈仕臻 李师涛 梁书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33,共13页
针对构造裂缝发育的复杂性及展布的不均一性,以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三中亚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在裂缝发育地质模式指导下,基于岩石力学测试,采用随机建模与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综合岩相、构造部位和应力对裂缝空... 针对构造裂缝发育的复杂性及展布的不均一性,以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三中亚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在裂缝发育地质模式指导下,基于岩石力学测试,采用随机建模与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综合岩相、构造部位和应力对裂缝空间发育进行定量化预测,以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方法建立裂缝模型,并通过生产动态数据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的水道前缘砂坝和朵叶体微相中,颗粒粒度小、孔隙度低、脆性高,裂缝较为发育;在内扇,以中粗砂岩和砂砾岩为主的辫状水道微相中,颗粒粒度大、孔隙度高、脆性低,裂缝不易发育;在断层上盘、高隆起、断层尖端、拐点部位,应力较为集中,裂缝发育;在断层下盘、远离断层、低隆起、地势平坦部位,应力分散,裂缝不易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致密砂岩 应力场模拟 离散裂缝网络 密度体 岩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在砂砾岩体有效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6
作者 高云 朱应科 +1 位作者 赵华 代磊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3-228,114,共6页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大量的砂砾岩体,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顶强内乱的地震反射特征。由于砂砾岩扇体根部自身具有油气封堵能力,中深层砂砾岩体多数含油。但从目前开发情况看,砂砾岩体内部物性、含油性变化快,因此在该区开展储层物性预测...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大量的砂砾岩体,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顶强内乱的地震反射特征。由于砂砾岩扇体根部自身具有油气封堵能力,中深层砂砾岩体多数含油。但从目前开发情况看,砂砾岩体内部物性、含油性变化快,因此在该区开展储层物性预测及油气检测工作尤为重要。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利用叠前分角度叠加数据及纵波、横波、密度测井资料,可以同时反演出与储层岩性、物性相关的多种岩石物理参数和弹性参数,用于综合判别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气性。在东营北带中深层I类AVO响应的砂砾岩体物性及含油气性预测中,利用叠前同时反演较为准确地预测了砂砾岩体有效储层及其平面分布范围,为砂砾岩体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体 叠前同时反演 分角度道集 弹性参数 储层预测 油气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压敏效应的变启动压力梯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曲占庆 翟恒立 +2 位作者 田相雷 崔全义 温庆志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8-82,共5页
低渗透变形介质油藏中流体渗流不服从达西定律,存在启动压力以及较强的压敏效应,压敏效应会对启动压力梯度产生影响。采用模拟地层水驱替存在较强压敏效应的天然岩心,测得了有效应力变化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和单相水驱时的启动压力梯... 低渗透变形介质油藏中流体渗流不服从达西定律,存在启动压力以及较强的压敏效应,压敏效应会对启动压力梯度产生影响。采用模拟地层水驱替存在较强压敏效应的天然岩心,测得了有效应力变化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和单相水驱时的启动压力梯度,获得了不同有效应力作用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及不同渗透率岩心所对应的启动压力梯度。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得到了孔隙度和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变化的模型、启动压力梯度随渗透率变化的模型及考虑压敏效应的启动压力梯度数学模型,提出了变启动压力梯度的概念。研究表明,低渗透变形介质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随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在生产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生产压差和注水时机,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防止启动压力梯度增大对产量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变形介质 压敏效应 启动压力梯度 非达西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戈壁盆地群烃源条件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程有义 李晓清 +2 位作者 赵玉华 韩鹏云 石好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2-24,共3页
蒙古境内的戈壁盆地群与我国二连盆地有相近的地质特征,对于该区的生油条件,西方和前苏联的学者曾用少量的露头和浅井样品作过分析。文章利用该区深探井取心及岩屑资料,系统地研究了东戈壁盆地群的烃源条件,对烃源岩的纵向分布、有机质... 蒙古境内的戈壁盆地群与我国二连盆地有相近的地质特征,对于该区的生油条件,西方和前苏联的学者曾用少量的露头和浅井样品作过分析。文章利用该区深探井取心及岩屑资料,系统地研究了东戈壁盆地群的烃源条件,对烃源岩的纵向分布、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下宗巴音组是区域主力生油岩,其生烃门限为1440m,而且戈壁盆地群具有形成中型油田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戈壁盆地群 烃源条件 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热演化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微乳液表活剂体系研制及在降压增注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伟琳 李应成 +3 位作者 徐岩光 张卫东 朱建军 鲍新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6-122,共7页
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但孔喉细小、渗流阻力高。为解决表面活性剂在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中提高驱油效率的问题,研发了一种包含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阴阳复合微乳液表面活性剂体系。通过在表面活性剂的活性分子中设... 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但孔喉细小、渗流阻力高。为解决表面活性剂在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中提高驱油效率的问题,研发了一种包含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阴阳复合微乳液表面活性剂体系。通过在表面活性剂的活性分子中设计特种基团,达到兼具耐温性和结构可调控性;在设计合成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基础上,与含有阳离子基团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从而表现出超高界面活性;通过使阴阳混合胶束中阳离子头基处于内层、阴离子头基处于外层,而使体系总体呈负电性,从而显著降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的吸附量。界面性能、相态、洗油等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新研制的阴阳复合表面活性剂体系与原油接触能自发形成微乳液,具有原油增溶能力强、洗油能力强的特点。冀东油田、胜利油田进行的注水井降压增注矿场试验表明,微乳液表面活性剂的措施有效率达95%以上,可有效降压增注,对应油井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抗温耐盐 复配体系 界面活性 溶解能力 洗油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中铊、镉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姜凯 燕永锋 +1 位作者 朱传威 张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3-758,共6页
兰坪金顶铅锌矿床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已有的研究都集中于金顶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矿床成因以及Cd、T1元素污染的研究,未开展矿床中分散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因此,厘清矿床中这些伴生元素的赋存状态,对资源的综合... 兰坪金顶铅锌矿床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已有的研究都集中于金顶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矿床成因以及Cd、T1元素污染的研究,未开展矿床中分散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因此,厘清矿床中这些伴生元素的赋存状态,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甚为关键.本文基于对金顶矿床各类铅锌矿石和尾矿中主微量元素分析和检测,结合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对矿床中Cd、T1进行了赋存状态的研究.结果表明,T1元素和Fe关系密切(R=0.84),而Cd与Zn关系密切(R=0.93);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微区观察,均未发现铊的单矿物,推测T1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黄铁矿中,Cd呈均匀状分布于闪锌矿和菱锌矿中.但在个别样品的菱锌矿中发现了极少量的具明显次生特征的硫镉矿(2~5μm),说明Cd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锌矿物中,而极少呈独立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顶铅锌矿 分散元素 赋存状态 T1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