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肌少症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
作者 陈慧娜 孔明 +3 位作者 张思琪 徐曼曼 陈煜 段钟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5-1142,共8页
目的旨在结合肌少症及其他临床指标,构建并验证一个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死亡风险的新预测模型,以提高对ACLF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ACLF患者380例,采用分层随机... 目的旨在结合肌少症及其他临床指标,构建并验证一个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死亡风险的新预测模型,以提高对ACLF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ACLF患者380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按照6∶4的比例将其分为训练组(n=228)和测试组(n=152)。在训练组中,通过CT图像测量第三腰椎骨骼肌面积,计算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肌少症的诊断依据前期多中心研究建立的中国北方正常成年人L3-SMI参考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结合肌少症及临床风险因素的“肌少症-ACLF模型”,并通过列线图展示。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不同模型间AUC的差异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将肌少症(HR=1.962,95%CI:1.185~3.250,P=0.009)、总胆红素(HR=1.003,95%CI:1.002~1.005,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HR=1.997,95%CI:1.674~2.382,P<0.001)和乳酸(HR=1.382,95%CI:1.170~1.632,P<0.001)纳入肌少症-ACLF模型。训练队列中,肌少症-ACLF模型预测ACLF患者90天死亡风险的AUC为0.80,较MELD-Na评分的AUC(0.73)有所提高(Z=1.97,P=0.049)。测试队列中,肌少症-ACLF模型的AUC为0.79,显著高于MELD评分(AUC=0.69)(Z=2.70,P=0.007)和MELD-Na评分(AUC=0.68)(Z=2.92,P=0.004)。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预测的死亡风险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一致性较好。DCA结果显示,在一定的阈值概率范围内,训练队列和测试队列中的肌少症-ACLF模型均表现出较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更高的净收益。结论本研究开发的肌少症-ACLF模型为预测ACLF患者90天死亡风险提供了更准确的工具,可支持临床决策和优化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肌减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黄注射液序贯苦黄颗粒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一项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家腾 孔明 +1 位作者 陈煜 段钟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3249-3254,共6页
背景药物性肝损伤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的第3大肝脏疾病,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提高治愈率的关键。苦黄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肝炎,尤其是伴有黄疸的患者,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确切。但... 背景药物性肝损伤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的第3大肝脏疾病,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提高治愈率的关键。苦黄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肝炎,尤其是伴有黄疸的患者,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确切。但是,尚缺乏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保肝退黄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目的评价苦黄注射液序贯苦黄颗粒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对照、非劣效性试验设计,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断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93例,采用单中心随机化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在常规保肝治疗4周的基础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苦黄注射液/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2周,再改用苦黄颗粒/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治疗2周、治疗4周的退黄有效率、主要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水平变化及其复常率。结果治疗期间共脱落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例,对照组1例。两组治疗2、4周后退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时ALT、AST、ALP、GGT、TBIL、TB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时ALT、AST、ALP、GGT、TBIL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黄注射液序贯苦黄颗粒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非劣效于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序贯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苦黄注射液 苦黄颗粒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非劣效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爽 刘静 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09-1915,共7页
人工肝是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类型多样,其原理各不相同,适应证也各有差别,同时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千差万别,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特点,结合每一种人工肝的原理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 人工肝是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类型多样,其原理各不相同,适应证也各有差别,同时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千差万别,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特点,结合每一种人工肝的原理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并对其疗效进行重点讨论;探讨了如何根据肝衰竭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选用恰当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肝功能衰竭 治疗学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肝硬化基础上慢加急性肝衰竭恢复期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珊珊 徐曼曼 +1 位作者 段钟平 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824-2829,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非肝硬化基础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恢复期患者发生肝细胞坏死后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ACLF患者临床资料,纳入生存期大于48周和临床资料齐全的非肝硬... 目的探讨影响非肝硬化基础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恢复期患者发生肝细胞坏死后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ACLF患者临床资料,纳入生存期大于48周和临床资料齐全的非肝硬化基础上ACLF患者57例,根据患者随访48周时是否有肝硬化表现,分为非肝硬化组和肝硬化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指标、无创肝纤维化评分及预后评分,筛选能够独立影响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48周内进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57例患者中有9例(15.8%)患者在随访4周内发生肝硬化,但随访48周肝硬化消失;在随访48周时,26例(45.6%)患者发生肝硬化,将患者分为非肝硬化组(n=31)和肝硬化组(n=26)。肝硬化组的ChE显著低于非肝硬化组[(2844.32±961.05)U/L vs(4137.59±1604.83)U/L,t=3.177,P=0.003],PLT显著低于非肝硬化组[(100.04±57.28)×10^(9)/L vs(138.84±56.46)×10^(9)/L,t=2.564,P=0.013],而肝纤维化评分(FIB-4)显著高于非肝硬化组[7.81(3.92~11.36)vs 4.45(2.14~7.80),Z=258.0,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水平的ChE[OR(95%CI):1.001(1.000~1.002),P=0.010]和PLT[OR(95%CI):1.015(1.002~1.028),P=0.027]是非肝硬化基础上ACLF恢复期患者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显示ChE、PLT联合预测非肝硬化基础上ACLF恢复期患者发生肝硬化的价值更高。结论低水平的ChE和PLT是影响非肝硬化基础上ACLF恢复期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ChE和PLT联合预测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分型的再认识:从起病表现和动态转归的新视角重新定义 被引量:9
5
作者 董金玲 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77-2280,共4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是以器官功能衰竭和短期高病死率为特点的复杂临床综合征。ACLF具有可逆转性,长期预后转归结局多样化。依据疾病特征进行ACLF临床分型,对优化疾病管理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是以器官功能衰竭和短期高病死率为特点的复杂临床综合征。ACLF具有可逆转性,长期预后转归结局多样化。依据疾病特征进行ACLF临床分型,对优化疾病管理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东西方ACLF定义和临床特征,从起病表现和动态转归的新视角重新定义,提出ACLF新型临床分型。第一种是基于起病时肝内、外器官衰竭为特征的ACLF临床分型,包括:Ⅰ型ACLF,慢性肝病基础上的肝脏功能衰竭;Ⅱ型ACLF,慢性肝病基础上肝脏急性失代偿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第二种是基于临床转归的动态ACLF临床分型,包括A型:快速进展型,B型:快速恢复型,C型:缓慢进展型,D型:缓慢恢复型,E型:缓慢持续型。新视角ACLF临床分型的提出,期望东西方学者对ACLF疾病认识更具有包容性,缩小分歧,优化疾病管理路径,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供临床医生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长期预后转归的等级分析:同病不同结局 被引量:8
6
作者 董金玲 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30-2032,共3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伴随着器官功能衰竭和短期高死亡率为特点的复杂临床综合征。ACLF病程有长有短,疾病具有可逆转性,患者长期预后转归结局多样化,临床医生应尽早准确评估患者的预后,以优...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伴随着器官功能衰竭和短期高死亡率为特点的复杂临床综合征。ACLF病程有长有短,疾病具有可逆转性,患者长期预后转归结局多样化,临床医生应尽早准确评估患者的预后,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就ACLF患者预后长期转归首次进行5个等级的描述:Ⅰ级为理想的结局:无肝硬化;Ⅱ级为满意的结局:代偿性肝硬化,表现为可逆转的肝硬化或持续代偿性的肝硬化;Ⅲ级为可接受的结局:失代偿性肝硬化,表现为失代偿性肝硬化或慢性肝衰竭;Ⅳ级为移植后存活结局;Ⅴ级为死亡结局,以期为临床长期预后结局判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加急性肝衰竭》摘译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曼曼 耿楠 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21-2327,共7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的一种严重形式,以多器官功能衰竭、系统性炎症反应、短期高病死率为特征。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实践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建议,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诊断ACLF,作出分诊决定(是否...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的一种严重形式,以多器官功能衰竭、系统性炎症反应、短期高病死率为特征。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实践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建议,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诊断ACLF,作出分诊决定(是否需要转入ICU治疗),识别和管理急性诱发因素,识别需要支持或替代治疗的器官,定义ICU治疗无效的潜在标准,并确定肝移植的潜在适应证。本文对该指南中上述主要内容进行摘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诊疗准则 欧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标志物 被引量:3
8
作者 蒋莹莹 郑素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8-1361,共4页
核苷(酸)类似物(NAs)是HBV复制的有效抑制剂,是目前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HBeAg血清学转换是评价HBeAg阳性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持久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寻找能够预测NAs治疗CHB患者后发生HBeAg阴转... 核苷(酸)类似物(NAs)是HBV复制的有效抑制剂,是目前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HBeAg血清学转换是评价HBeAg阳性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持久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寻找能够预测NAs治疗CHB患者后发生HBeAg阴转/血清学转换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方案的调整、实现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综述了HBV DNA、HBV RNA、抗-HBc、HBcrAg等标志物对于预测NAs治疗CHB患者HBeAg转阴/血清学转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核苷类 核苷酸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LD 3.0、MELD和MELD-Na评分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郭北辰 李雨韩 +8 位作者 陈蕊 王乐微 李莹 刘芳 徐曼曼 陈煜 段钟平 辛绍杰 韩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35-2642,共8页
目的比较MELD 3.0、MELD和MELD-Na评分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90 d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北京佑安医院共605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90 ... 目的比较MELD 3.0、MELD和MELD-Na评分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90 d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北京佑安医院共605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90 d随访结果将其分为生存组(n=392)和死亡组(n=213),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及曲线下面积(AUC)、净重分类改善度(NRI)、综合区分改善度(IDI)和决策曲线(DCA曲线)研究基线、3 d、1周和2周时MELD 3.0、MELD和MELD-Na评分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在3 d和1周时,MELD 3.0评分的AUC分别为0.775、0.808,优于MELD评分(P值均<0.05);在3 d、1周和2周时,MELD 3.0相较于MELD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NRI分别为0.125、0.100、0.081,相较于MELD-Na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NRI分别为0.093、0.140、0.204;在基线、3 d、1周和2周时,MELD 3.0相较于MELD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IDI分别为0.011、0.025、0.017、0.013;在3 d和2周时,MELD 3.0相较于MELD-Na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IDI分别为0.027、0.038;以上NRI和IDI均>0,为正向改善(P值均<0.05);DCA曲线发现MELD 3.0在3 d时优于MELD,MELD 3.0在2周时明显优于MELD-Na;3种评分对不同分型ACLF患者预后预测能力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3种评分对病因为HBV感染、酒精、HBV感染合并酒精ACLF患者预后预测能力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但是对于其他病因的患者,MELD 3.0优于MELD评分(P<0.05)。结论MELD 3.0评分对ACLF患者90 d生存情况的预测能力优于MELD和MELD-Na评分,但优势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MELD-Na评分 MELD 3.0评分 MELD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诱因及管理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颜榕 徐曼曼 陈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2,共6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一种急性失代偿综合征,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佳,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诱发因素在ACLF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有重要作用,不同标准下的ACLF对诱因的定义有所差别,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一种急性失代偿综合征,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佳,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诱发因素在ACLF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有重要作用,不同标准下的ACLF对诱因的定义有所差别,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异质性。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ACLF诱因的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诱发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对器官功能造成损伤,导致的器官衰竭种类及预后也存在差异性,早期预警诱发因素可预防ACLF的发生,积极去除诱发因素可改善ACLF的预后,合理管理诱发因素对ACLF患者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硬化 诱发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基于起病表现的新型临床分型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武羽 董金玲 +4 位作者 徐曼曼 陈慧娜 邹怀宾 白丽 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75-2382,共8页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起病时肝内、外器官衰竭特点,探索新型ACLF临床分型特征,为疾病诊治及转归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首次确诊为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起病时肝内、外器官衰竭特点,探索新型ACLF临床分型特征,为疾病诊治及转归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首次确诊为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病时肝内、外器官衰竭的情况,将患者分为Ⅰ型和Ⅱ型ACLF。Ⅰ型ACLF为慢性肝病基础上的肝功能衰竭;Ⅱ型ACLF为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分析Ⅰ型和Ⅱ型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MELD、MELD-Na和CLIF-C ACLF评分系统对Ⅰ型和Ⅱ型ACLF患者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共纳入582例ACLF患者,其中Ⅰ型ACLF患者535例,Ⅱ型ACLF患者47例。两组患者的病因均以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为主,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Ⅰ型ACLF以慢性非肝硬化肝病(28.2%)和代偿性肝硬化(56.8%)为主,Ⅱ型ACLF以代偿性肝硬化(34.0%)和失代偿性肝硬化(61.7%)为主,Ⅰ型和Ⅱ型ACLF患者的肝病基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型ACLF患者的中位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CLIF-C ACLF评分高于Ⅰ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Ⅱ型ACLF患者28天和90天病死率分别为38.3%和53.2%,高于Ⅰ型患者的15.5%和2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对于病程中未进展至多脏器衰竭的Ⅰ型ACLF患者,死亡组MELD评分升高者占63.7%,存活组MELD升高者占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是对病情进展至多脏器衰竭的Ⅰ型ACLF患者,在存活组、死亡组间MELD评分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型ACLF患者中,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CLIF-C ACLF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5、0.737和0.740,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Ⅱ型ACLF患者中,CLIF-C ACLF评分的AUC为0.880,高于MELD评分(AUC=0.560)和MELDNa评分(AUC=0.5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Ⅰ型ACLF与Ⅱ型ACLF的肝病基础、临床特征和预后均存在差异,预后评分系统侧重不同,为新型ACLF临床分型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疾病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BV RNA定量在指导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卞丹丹 郑素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38-1841,共4页
慢性HBV感染及其所致终末期肝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健康。HBV cccDNA的存在是慢性乙型肝炎难以治愈和停药后容易复发的主要原因。HBV RNA作为一种新的血清标志物,由cccDNA转录产生,理论上其能够反映肝细胞内cccDNA的水平及转录活性。主... 慢性HBV感染及其所致终末期肝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健康。HBV cccDNA的存在是慢性乙型肝炎难以治愈和停药后容易复发的主要原因。HBV RNA作为一种新的血清标志物,由cccDNA转录产生,理论上其能够反映肝细胞内cccDNA的水平及转录活性。主要介绍了血清HBV RNA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其在评估肝组织内cccDNA活性或状态,以及在预测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和停药后患者应答情况等方面的意义。指出血清HB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予以验证和完善,进一步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的精准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HBV RNA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预后患者血浆外泌体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焦彦 张莹 +4 位作者 时红林 卢旺 陈德喜 陈煜 时红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4-840,共7页
目的筛选不同预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浆外泌体中的差异蛋白,分析其功能及生物学过程,为患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7月—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确诊的ACLF患者10例,随访90 d,患者死亡或... 目的筛选不同预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浆外泌体中的差异蛋白,分析其功能及生物学过程,为患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7月—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确诊的ACLF患者10例,随访90 d,患者死亡或肝移植归入肝移植/死亡组(n=5),患者存活归入生存组(n=5),两组一般资料指标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采用非标记(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血浆外泌体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使用R-3.5.1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分析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结果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出860种蛋白,以倍数上调>1.2倍或下调>1.2倍且P<0.05的标准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116种,与肝移植/死亡组相比,生存组上调蛋白62种、下调蛋白54种。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免疫反应、信号转导、囊泡介导的转运、细胞死亡和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并与炎症反应、糖类和氨基酸代谢、肝细胞损伤及再生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可能作为ACLF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血清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外泌体 蛋白质组学 计算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乙酰氨基酚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4
作者 余朋飞 吴桥 +1 位作者 段钟平 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08-2112,共5页
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伤,是我国非感染性肝病的第二大病种,美国肝衰竭/肝移植的首要原因。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分为固有型肝损伤和非特异质型肝损伤。固有型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前安全研究中是无法被预测到的,而大多数药物引起的非特异... 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伤,是我国非感染性肝病的第二大病种,美国肝衰竭/肝移植的首要原因。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分为固有型肝损伤和非特异质型肝损伤。固有型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前安全研究中是无法被预测到的,而大多数药物引起的非特异质型肝毒性在临床前研究中就会被发现从而不会被应用到临床,但其中一个例外就是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APAP),这种药物在治疗剂量之内是安全的,但是过量服用则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甚至急性肝衰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APAP过量服用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进一步阐明APAP引起肝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尤其是肝细胞死亡的机制,有助于尽早识别发生急性肝衰竭和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发阻断肝损伤进程的治疗靶点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氨酚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细胞死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甘草酸镁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钰迪 田原 +4 位作者 张向颖 张晓慧 段钟平 任锋 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71-1576,共6页
目的研究异甘草酸镁(Mg IG)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BALB/C小鼠9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Mg IG对照组,每组各10只;Con A模型组、Mg IG+Con A预处理组,每组各35只(其中15只用来计... 目的研究异甘草酸镁(Mg IG)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BALB/C小鼠9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Mg IG对照组,每组各10只;Con A模型组、Mg IG+Con A预处理组,每组各35只(其中15只用来计算总生存率)。提取小鼠肝脏及外周血,测定生存率、血清转氨酶水平,肝组织HE染色评价小鼠肝损伤程度,TUNEL荧光染色及caspase-3蛋白活性检测评价小鼠肝细胞凋亡水平,液相芯片法检测小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Con A模型组小鼠总生存率为40%,Mg IG+Con A预处理组小鼠总生存率为80%。Con A模型组血清ALT与AST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上升(P值均<0. 01),Mg IG+Con A预处理组血清ALT与AST水平较Con A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值均<0. 01)。对照组、Mg IG对照组、Con A模型组及Mg IG+Con A预处理组病理评分分别为1. 0±0. 2、1. 2±0. 3、3. 7±0. 6、2. 3±0. 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7,P <0. 05);凋亡细胞/100细胞数值分别为0. 2±0. 1、0. 1±0. 1、7. 8±1. 3、2. 2±0. 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 6,P <0. 001);caspase-3活性分别为0. 813±0. 022、0. 930±0. 033、1. 347±0. 042、1. 060±0. 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 072,P <0. 001)。Con A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L-1β与TNFα水平均显著上升(P值均<0. 05)。Mg IG+Con A预处理组与Con A模型组比较,血清IL-1β与TNFα均显著下降(P值均<0. 05)。结论异甘草酸镁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减少肝细胞凋亡并减轻IL-1β和TNFα引起的肝脏炎症反应可能是其缓解肝损伤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甘草酸 小鼠 近交BALB 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与营养不良的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耿楠 孔明 +1 位作者 陈煜 段钟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05-2209,共5页
肝硬化的组织学结构异常常导致门静脉压力增加。门静脉高压是引发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肝硬化失代偿事件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营养物质摄入减少、营养物质... 肝硬化的组织学结构异常常导致门静脉压力增加。门静脉高压是引发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肝硬化失代偿事件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营养物质摄入减少、营养物质吸收障碍、高代谢、高氨血症和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与营养不良存在相互作用,本文就其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营养不良 肌减少症 衰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在终末期肝病营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耿楠 孔明 +1 位作者 陈煜 段钟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93-2496,共4页
终末期肝病患者因营养摄入减少、能量消耗增加、禁食适应性受损、肝糖原储备减少、蛋白质消耗增加常导致营养不良。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第三腰椎横断面肌肉的面积/身高平方)是反映终末期肝病营养不良的重要指标,具有客观性强、... 终末期肝病患者因营养摄入减少、能量消耗增加、禁食适应性受损、肝糖原储备减少、蛋白质消耗增加常导致营养不良。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第三腰椎横断面肌肉的面积/身高平方)是反映终末期肝病营养不良的重要指标,具有客观性强、受水钠潴留影响小、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回顾了L3-SMI在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和接受肝移植患者营养不良诊断的相关研究。分析表明,L3-SMI可系统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营养状况和营养干预的效果,有望成为终末期肝病营养诊断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 营养不良 身体成分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肝病与肌少症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侗曾 孔明 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3-696,共4页
终末期肝病往往伴发各种并发症,其中肌少症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但是容易被临床医生忽略,实际上肌少症也会影响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预后。阐述了肌少症的定义及评估方法、诊断标准,及其与多种终末期肝病的关系,认为应深入探究肌... 终末期肝病往往伴发各种并发症,其中肌少症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但是容易被临床医生忽略,实际上肌少症也会影响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预后。阐述了肌少症的定义及评估方法、诊断标准,及其与多种终末期肝病的关系,认为应深入探究肌少症在肝病发展中的作用,为肝脏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 肌肉衰减征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尿液相关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徐曼曼 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24-2129,共6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组2017年5月-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05例,分为AKI组(49例)和非AKI组(56例)。收集患者临床一般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留取患者...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组2017年5月-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05例,分为AKI组(49例)和非AKI组(56例)。收集患者临床一般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留取患者入院时尿液标本,检测尿血管紧张素原(uAGT)、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尿肾损伤因子(KIM) 1,并以尿肌酐(UCr)校正。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预测效能。结果与非AKI组比较,AKI组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及自发性腹膜炎的比例较高(χ2值分别为11. 420、8. 083,P值均<0. 05),且白细胞计数、TBil、DBil、尿素氮、SCr均高于非AKI组(Z值分别为-3. 401、-2. 082、-2. 207、-5. 872、-7. 460,P值均<0. 05),血Na低于非AKI组(t=-4. 905,P <0. 05); AKI组患者的uNGAL/UCr、uKIM-1/UCr高于非AKI组(Z值分别为-7. 654、-2. 395,P值均<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Cr、血Na、uNGAL/UCr均为肝硬化并发AKI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均<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SCr预测AKI的界值为88. 1μmol/L,其灵敏度93%、特异度8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915[95%可信区间(95%CI):0. 850~0. 980]; uNGAL预测AKI的界值为1. 62μg/g,其灵敏度87%、特异度81%,AUC为0. 950 (95%CI:0. 911~0. 989); u NGAL联合SCr后预测AKI的AUC为0. 964 (95%CI:0. 931~0. 998)。结论 uNGAL是肝硬化合并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肝硬化继发AKI的早期诊断,uAGT、uKIM-1不能独立预测肝硬化合并AKI的发生,其应用价值仍有待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肾功能不全 急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金玲 张丽 +1 位作者 董培玲 陈煜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2期38-45,共8页
目的分析住院重症酒精性肝炎(severe alcoholic hepatitis,SAH)患者临床特征,28d、90d预后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161例非肝移植SAH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28d、... 目的分析住院重症酒精性肝炎(severe alcoholic hepatitis,SAH)患者临床特征,28d、90d预后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161例非肝移植SAH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28d、90d预后资料,分析SAH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和28d、90d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1)在90d随访期内,166例SAH患者肝移植者5例,占3.01%,161例非肝移植SAH患者中位年龄为49(40,56)岁,肝硬化基础占92.5%,终末期疾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和修正的Maddrey判别函数(Maddrey discriminant function,MDF)评分分别为13.49(10.56,18.69)分和64.63(46.95,84.87)分;28d、90d死亡率分别为8.7%和23.6%,仅6.8%SAH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2)Cox回归分析发现高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HR=2.572,95%CI:1.300~5.087,P=0.07)和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HR=4.292,95%CI:1.325~13.899,P=0.015)是SAH患者28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高INR(HR=2.114,95%CI:1.278~3.499,P=0.004)和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HR=2.272,95%CI:1.155~4.472,P=0.018)是SAH患者90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3)疾病严重评分预测28d死亡情况,以MDF和MELD评分表现为优,cutoff值分别为74.27和16.77;预测90d死亡情况,则以MELD和ABIC表现为优,cutoff值分别为16.77和7.69。结论SAH患者短期死亡率较高,仅少数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急性肾损伤、INR和肝性脑病为SAH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28d死亡情况以MDF和MELD评分为优,而在预测90d死亡情况方面,则以MELD和ABIC表现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酒精性肝炎 预后影响因素 疾病严重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