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移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62
1
作者 郑树森 俞军 张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4,共3页
作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肝移植近年在国内发展迅速。叙述了肝移植在国内的最新发展成果,包括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标准——杭州标准的确立;挽救性肝移植及降期治疗在肝癌肝移植中的最新应用;肝移植联合人工肝技术治疗急性... 作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肝移植近年在国内发展迅速。叙述了肝移植在国内的最新发展成果,包括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标准——杭州标准的确立;挽救性肝移植及降期治疗在肝癌肝移植中的最新应用;肝移植联合人工肝技术治疗急性重症肝衰竭的进展;活体肝移植技术创新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在中国的突破性发展。面临器官短缺,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规范的器官捐献体系,在造福于广大人民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器官移植学界在国际上的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肿瘤 肝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尸体供肝移植术后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的相关研究
2
作者 钱道海 沈柏用 +6 位作者 彭承宏 陶然 祝哲诚 邓侠兴 程东峰 詹茜 李宏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1-77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HABR)与肝功能恢复及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60例尸体供肝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1、2 d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进行监测,评估HABR。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存在(被动)HABR组(HABR组)和(被动)...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HABR)与肝功能恢复及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60例尸体供肝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1、2 d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进行监测,评估HABR。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存在(被动)HABR组(HABR组)和(被动)HABR受损(减弱或消失)组(No-HABR组),结合肝功能、B超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结果,分析HABR与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60例尸体供肝移植受者分入HABR组和No-HABR组各30例。与No-HABR组比较,HABR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恢复显著(P<0.05)。HABR组患者的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No-HABR组(P<0.05)。结论尸体供肝移植术后,可通过监测肝动脉和门静脉流量的变化评估HABR,完善的(被动)HABR可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并降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动脉缓冲效应 被动 血流动力学 肝功能 早期胆道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移植无肝期研究进展
3
作者 韩田 张丽 +5 位作者 常庆尧 李想 贺晓鹏 闫哲宁 高琳 徐钧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146,共5页
随着肝移植手术器械、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其疗效日益提升,但无肝期时间的长短仍是影响肝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大鼠是肝移植相关基础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型之一,本文就延长大鼠肝移植无肝期持续时间及缩短大鼠肝移植无肝期操作时间的方法,... 随着肝移植手术器械、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其疗效日益提升,但无肝期时间的长短仍是影响肝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大鼠是肝移植相关基础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型之一,本文就延长大鼠肝移植无肝期持续时间及缩短大鼠肝移植无肝期操作时间的方法,包括吸入性七氟烷麻醉、颈静脉留置针补液、无肝期前夹闭腹主动脉、无肝期前门静脉注入生理盐水、脾脏皮下转位术、肝食管动脉电凝离断、肝上下腔静脉磁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套管吻合、肝上下腔静脉支架吻合、门静脉快速连接装置套管、肝下下腔静脉保留肝脏组织环套管进行综述,为延长大鼠无肝期持续时间,提高无肝期操作效率,提升大鼠肝移植成功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移植 无肝期 下腔静脉 门静脉 补液 磁环吻合 支架吻合 套管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器官质量与安全指南(第6版)》解读——生物安全性预警
4
作者 沈国杰 屠振华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3,共6页
随着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的蓬勃发展,完善管理体系,确保移植器官的质量和安全也越来越重要。欧盟的《移植器官质量与安全指南(第6版)》在生物安全性预警方面提出了严重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定义,以及管理和报告的流程,鼓励器官移植... 随着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的蓬勃发展,完善管理体系,确保移植器官的质量和安全也越来越重要。欧盟的《移植器官质量与安全指南(第6版)》在生物安全性预警方面提出了严重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定义,以及管理和报告的流程,鼓励器官移植相关医务人员尽早发现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并进行调查、评估和反馈。同时对移植风险警戒和监控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值得临床学习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生物安全性预警 警戒和监控 不良反应 不良事件 预警沟通 预警协调 移植器官质量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黄酸诱导的小鼠神经管畸形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5
作者 曹睿 卫凯鑫 +2 位作者 张晓娜 刘雨榕 张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9-870,共12页
目的·探究小鼠胚胎在视黄酸(retinoic acid,RA)诱导下产生神经管畸形的分子调控机制,揭示小鼠神经管闭合阶段基因表达规律。方法·基于已获得的小鼠胚胎神经管闭合关键期[胚胎发育第8.5日(embryonic day 8.5,E8.5)、E9.5、E10... 目的·探究小鼠胚胎在视黄酸(retinoic acid,RA)诱导下产生神经管畸形的分子调控机制,揭示小鼠神经管闭合阶段基因表达规律。方法·基于已获得的小鼠胚胎神经管闭合关键期[胚胎发育第8.5日(embryonic day 8.5,E8.5)、E9.5、E10.5]高质量脑泡转录组数据,利用短时间序列表达挖掘器(Short Time-series Expression Miner,STEM)软件分别得到RA处理组和正常组在3个时间点的基因表达趋势数据。对处理组与正常组基因表达趋势不一致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并随机筛选候选基因以验证测序数据可靠性。利用RA诱导构建神经管畸形小鼠模型,分为处理组和正常组,每组各9只。处理组和正常组孕鼠在E7.5分别接受28 mg/kg RA和香油灌胃处理,在E8.5、E9.5、E10.5收集胎鼠脑泡组织,对筛选的候选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验证。结果·正常组共检测出18255个基因的表达量数据,处理组共检测出19037个基因的表达量数据;正常组基因可归纳至7个具有显著意义的表达模式中,处理组基因可归纳至6个具有显著意义的表达模式中;正常组和处理组检测到表达的基因数目足够、表达的模式相似,具有可比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正常组中呈现上升表达趋势但在处理组中呈现下降表达趋势的基因共有46个,在生物学过程层面富集在器官发育、神经元凋亡的正负调控、少突胶质细胞增殖、成纤维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在细胞组分层面,主要参与组成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在分子功能层面,主要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结合有关。正常组中呈现下降表达趋势而在处理组中呈现上升表达趋势的61个基因,在生物学过程层面富集在细胞溶解、氨基酸/离子转运等功能上;在细胞组分层面,富集在胞内分子、皮质颗粒、胞外区域、细胞间隙等;在分子功能层面,与一系列酶及转运蛋白的活性有关。RT-qPCR验证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数据真实可靠。结论·RA干预使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基因表达失调和应激反应,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机体自我保护相关信号通路激活,维持胚胎正常发育的基因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酸 神经管畸形 基因表达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接触防护实践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水军 张红飞 +4 位作者 孙利谦 李俊艳 杨阳 刘盛楠 李福琴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建立完善的职业接触防护体系,开展职业安全防护专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防控措施,是医疗机构做好职业接触防护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可以有效降低医... 建立完善的职业接触防护体系,开展职业安全防护专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防控措施,是医疗机构做好职业接触防护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可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大型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接触防护实践可以为医疗机构职业接触防护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接触 职业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