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病证特点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薛静波 杨金凤 +3 位作者 黄恺 彭渊 陶艳艳 刘成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high fat diet,HFD)、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 diet,MCD)以及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aymlin liver NASH,AMLN)诱导的三种非酒精性脂...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high fat diet,HFD)、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 diet,MCD)以及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aymlin liver NASH,AMLN)诱导的三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血清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别采用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CCl_(4)+HFD)、MCD、AMLN喂养10、8和6周,制备小鼠NASH模型。比色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血糖(glucose,GLU)的水平及肝组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t,HOMA-IR);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脂滴生成及胶原沉积情况,并根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活动度评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对肝组织脂肪性肝炎分级评分。结果与各正常组小鼠相比,3种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肝TG、TC、MDA含量及SOD活性均有显著上升;其中AMLN模型组及CCl_(4)+HFD模型组小鼠的血清FINS、GLU的含量显著升高,HOMA-IR指数显著升高;MCD模型组小鼠血清FINS、GLU的含量及HOMA-IR指数显著下降。HE染色、油红O染色及NAS评分结果显示,3种模型组小鼠的肝组织均已进展到脂肪性肝炎阶段,且CCl_(4)+HFD模型组小鼠肝组织胶原沉积最明显,AMLN模型组小鼠肝脂滴最丰富。结论上述三种模型均可稳定模拟人类NASH疾病的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其中AMLN模型可模拟人类的发病过程及机制,且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全身代谢紊乱表现,但耗时较长,纤维化进展较慢。MCD饮食8周即可模拟NASH的血清及病理学特征,但无肥胖胰岛素抵抗发生。CCl_(4)复合HFD模型10周即可诱导NASH模型,能模拟其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且肝组织纤维沉积与氧化应激损伤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MCD模型 AMLN模型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毛傲洁 田华捷 +1 位作者 赵瑜 胡义扬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18,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复杂,病理表现繁多,累及多器官功能。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来源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中草药中,中医运用历史悠久。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木犀草素防治NAFLD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发现木犀草素通...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复杂,病理表现繁多,累及多器官功能。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来源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中草药中,中医运用历史悠久。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木犀草素防治NAFLD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发现木犀草素通过改善脂质代谢、改善糖代谢、改善肠屏障、抗炎、抗氧化、抗肝纤维化等方面有效延缓NAFL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质代谢 糖代谢 肠屏障 抗炎 抗氧化 抗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治疗实验性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效果及机制分析
3
作者 徐笑 张倩 +3 位作者 孙沁梅 胡义扬 辛鑫 冯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7-1336,共10页
目的 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体内外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2只实验用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n=8)和模型组(n=24)。模型组小鼠使用高反式脂肪酸高糖(... 目的 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体内外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2只实验用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n=8)和模型组(n=24)。模型组小鼠使用高反式脂肪酸高糖(HFHC)饮食诱导24周,建立MASH模型,第24周末将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HFHC组、EGCG组(给药剂量为每只小鼠100 mg·kg^(-1)·d^(-1))和奥贝胆酸用药组(给药剂量为每只小鼠10 mg·kg^(-1)·d^(-1))(OCA组),每组8只。EGCG组和OCA组给药6周后收集标本,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血清ALT、AST水平;使用HE染色、油红O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体外实验采用游离脂肪酸(FFA)诱导L02细胞脂质沉积模型;设对照组(Con组)、FFA组和EGCG处理组(EGCG组)。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以及TNF-α、CCL2、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运用转录组学技术对Con组、HFHC组和EGCG组小鼠肝组织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挑选富集通路差异程度P-adjust<0.05且与MASH相关的通路进一步分类(代谢相关类和炎症类)分析,对两类通路中的具体信号通路按照富集程度分别从大到小排列,对排名前三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体内PCR验证,并挑选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中重要基因通过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LSD-t检验。结果 与HFHC组相比,EGCG组小鼠肝组织TG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ALT和AST显著降低(P值均<0.05);油红O染色显示EGCG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改善;HE结果显示EGCG可显著减轻炎症;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EGCG给药之后纤维组织的数量明显减少;EGCG干预后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减少(P<0.01)。细胞实验结果发现,与FFA组相比,EGCG组TG含量显著降低,油红O结果显示EGCG组与FFA组相比脂滴明显消散,炎症因子TNF-α、CCL2和CXCL10 mRNA相对表达显著降低(P值均<0.01)。肝组织转录组学结果显示,HFHC组和EGCG组之间共有23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08个,下调基因122个。EGCG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肝组织中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上关键蛋白TLR4、NLRP3、IL^(-1)β的表达水平(P值均<0.05)。结论 EGCG可显著改善MASH小鼠模型脂质沉积、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改善肝细胞L02脂质沉积和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OD样受体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肝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细胞自噬、焦亡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4
作者 王瑞华 黄兰蔚 +1 位作者 徐列明 平键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6-773,共8页
目的探讨护肝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自噬、焦亡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护肝片组(0.7 g/kg)和易善复组(0.23 g/kg),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 目的探讨护肝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自噬、焦亡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护肝片组(0.7 g/kg)和易善复组(0.23 g/kg),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16周诱导NAFLD模型,第13周起,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16周末处死小鼠,采集血清及肝脏组织样本。检测血清ALT、AST、TG、TC、LDL水平,肝组织TG、TC、NEFA、MDA水平和SOD、GSH-Px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ACC、CPT1A、FAS、p-PI3K、p-Akt、p-mTOR、P62、LC3、NLRP3、GSDMD、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护肝片组小鼠体质量、肝体比降低(P<0.01);血清ALT、AST、TG、TC、LDL、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P<0.01);肝组织TG、TC、NEFA、MDA水平升高(P<0.05),SOD、GSH-Px活性降低(P<0.05);肝组织中脂质沉积、气球样变等病理改变有所改善,NAS评分和油红O染色面积均降低(P<0.01);肝组织ACC1、FAS、NLRP3、Caspase1、GSDMD、P62、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CPT1A、LC3蛋白表达升高(P<0.01)。结论护肝片可有效防治高脂饮食诱导小鼠NAFLD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自噬,抑制细胞焦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肝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自噬 焦亡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筛选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铁死亡调控基因 被引量:1
5
作者 姜宇朗 王铮 孙明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74-682,共9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影响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铁死亡调控基因(ferroptosis-related genes,FRGs),并在细胞和组织层面进行验证。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肝癌基因表达矩阵和临床数据集,并从ferrdb数据库获取与铁死亡相关的基因。使...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影响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铁死亡调控基因(ferroptosis-related genes,FRGs),并在细胞和组织层面进行验证。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肝癌基因表达矩阵和临床数据集,并从ferrdb数据库获取与铁死亡相关的基因。使用LASSO回归分析,构建风险比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回顾患者1、2、3年生存率,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肝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并对得到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最终进行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相关评分。在人类蛋白质图谱数据库下载肝癌预后相关的FRGs的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的免疫组化的结果图。并在正常肝细胞L02和肝癌细胞HepG2,临床获取的6名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qPCR分析比较TOP20基因的表达量。结果:通过分析共得到了42个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差异表达FRGs。通过LASSO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11个FRGs(G6PD、HRAS、SLC1A5等)来构建肝癌患者的风险模型。生存分析发现高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较低风险组小,且高风险组的患者的免疫评分显著高于低风险组。肿瘤的分期和本研究发现的风险因素评分可以作为肝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富集分析发现相关FRGs主要涉及细胞周期、脂质氧化等生物学功能。结论:FRGs能够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可能是通过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氧化应激和免疫微环境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生物信息学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降尿酸方对尿酸性肾病的保护作用
6
作者 张栩铭 周嘉宝 +2 位作者 杨枫 吴志远 高建东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6-1013,共8页
目的探讨降尿酸方对尿酸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6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生理盐水)和含药血清组(72 g/kg降尿酸方浓缩液),给予相应药物,每天2次,连续3 d。采用UPLC-Q-TOF/MS法分析含药血清。通过PubChem和SciFinder数据库获取... 目的探讨降尿酸方对尿酸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6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血清组(生理盐水)和含药血清组(72 g/kg降尿酸方浓缩液),给予相应药物,每天2次,连续3 d。采用UPLC-Q-TOF/MS法分析含药血清。通过PubChem和SciFinder数据库获取化合物结构,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以确定靶点,以”Uric acid nephropathy”为关键词在OMIM、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获得作用靶点,通过Venny2.1.0平台得到“药物-疾病”交集基因,上传至DAVID库进行GO和KEGG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子对接验证。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降尿酸方组、模型组、降尿酸方组、非布司他组,每组8只,除前2组外,后3组大鼠灌胃给予氧嗪酸钾(1500 mg/kg)和腺嘌呤(50 mg/kg)进行造模;6 h后,降尿酸方组、非布司他组分别灌胃给予360 mg/kg降尿酸方和3.6 mg/kg非布司他,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6周,检测血清SUA、SCr、BUN水平,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靶蛋白表达。结果共得到22个原型成分、378个药物靶点、1587个疾病靶点、126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STAT3、SRC、VEGFA等是最可能的作用靶点。GO富集获取470条BP通路、68条CC表达过程、112条MF相关过程。KEGG富集获取信号通路124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最可能的靶点和活性成分结合性良好。与模型组比较,非布司他组和降尿酸方组肾组织病理学改善,Scr、BUN、SUA水平降低(P<0.05,P<0.01),p-STAT3、p-SRC、VEGFA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降尿酸方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降低尿酸性肾病大鼠模型SUA水平,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改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尿酸方 尿酸性肾病 网络药理学 UPLC-Q-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讨IgA肾病的机制与治疗
7
作者 张艳玥 张栩铭 +3 位作者 周嘉宝 杨枫 吴志远 高建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0,I0015,共5页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目前尚难解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黏膜免疫反应与该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而呼吸道感染导致并...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目前尚难解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黏膜免疫反应与该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而呼吸道感染导致并加重IgA肾病的临床进展不容忽视。试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综述分析肺、肠与IgAN的关系,以期思考药物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应用于IgAN的可能防治机制,为IgAN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IGA肾病 肠道菌群 黏膜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汇聚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临床证据,提高肝胆胰疾病结合医学诊疗水平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805-807,共3页
《临床肝胆病杂志》本期中西医结合重点号邀约从事中西医结合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专家,紧密结合各自的临床诊疗实践与研究,专题介绍部分肝胆胰疾病诊疗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中西医优势互补切实提高患病人群获益以及发展问题,从一个侧面显... 《临床肝胆病杂志》本期中西医结合重点号邀约从事中西医结合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专家,紧密结合各自的临床诊疗实践与研究,专题介绍部分肝胆胰疾病诊疗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中西医优势互补切实提高患病人群获益以及发展问题,从一个侧面显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肝疾病 胆道疾病 胰腺疾病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亚太肝病学会推荐意见:非肝硬化门静脉纤维化/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管理》摘译
9
作者 夏俊琪 吕哲 +1 位作者 刘成海 祁兴顺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3,共3页
近期,亚太肝病学会发布了有关非肝硬化门静脉纤维化(NCPF)/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PH)诊断和管理的推荐意见。该指南主要围绕NCPF/IPH的定义、诊断、组织学特征、自然病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加强当前对NCPF/IPH相关问题的理解... 近期,亚太肝病学会发布了有关非肝硬化门静脉纤维化(NCPF)/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PH)诊断和管理的推荐意见。该指南主要围绕NCPF/IPH的定义、诊断、组织学特征、自然病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加强当前对NCPF/IPH相关问题的理解,并建立全球共识。本文对指南中的重要声明进行摘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纤维化 高血压 门静脉 诊疗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方证相关理论解析肝硬化湿热内蕴病机 被引量:9
10
作者 边艳琴 刘平 孙明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9期1477-1482,共6页
在肝硬化发病过程中,湿(瘀)热内蕴是重要的中医证候病机之一。对方剂效应原理的研究由以往侧重于方药配伍转向方-证互参,采用多个模型进行类方比较研究,来验证方证病理基础。茵陈蒿汤及其类方(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和茵... 在肝硬化发病过程中,湿(瘀)热内蕴是重要的中医证候病机之一。对方剂效应原理的研究由以往侧重于方药配伍转向方-证互参,采用多个模型进行类方比较研究,来验证方证病理基础。茵陈蒿汤及其类方(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和茵陈四逆汤)对DMN、CCl4和胆管结扎等大、小鼠肝硬化模型干预作用,表明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与茵陈蒿汤方证病机高度相关,属于湿(瘀)热内蕴。进一步揭示炎症早期属于湿热内蕴,是以库普弗细胞(KC)经典激活途径为主的炎症反应及脂肪酸代谢异常,为茵陈蒿汤方证的主要病理基础。针对此病机,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炎症活动明显,肝功能明显异常时,湿(瘀)热内蕴可能是其主要证型。应用清热利湿的茵陈蒿汤以及茵陈蒿汤类方治疗时,需首辨阴阳,分清湿热偏重,时刻不忘活血化瘀。只有精准明辨中医证候病机,临床才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证相关 肝硬化 湿热内蕴 茵陈蒿汤 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功能障碍调控慢性肾脏病机制及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栩铭 周嘉宝 +2 位作者 杨枫 吴志远 高建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8-202,I0029,I0030,共7页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属于肾内科常见疾病,是由多因素共同参与而导致的肾脏损伤或肾功能下降。近年来CKD,尤其是终末期CKD患者发病率、住院率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安全。而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代谢与生成...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属于肾内科常见疾病,是由多因素共同参与而导致的肾脏损伤或肾功能下降。近年来CKD,尤其是终末期CKD患者发病率、住院率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安全。而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代谢与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肾脏能量供应不足、发生氧化应激损伤等,现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鉴于此,基于相关研究,阐述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从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过度分裂与融合缺陷、线粒体生物合成功能障碍几个方面,分析线粒体功能障碍在CKD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概述中药及其提取物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旨在为临床治疗CKD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功能障碍 慢性肾脏病 发病机制 中医药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证候积分的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的中西医临床特征
12
作者 刘雅茹 胡义扬 赵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523-3530,共8页
目的:依据湿热证证候积分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B)湿热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细胞免疫指标及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团队临床样本库中上海中医药大... 目的:依据湿热证证候积分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B)湿热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细胞免疫指标及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团队临床样本库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和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健康志愿者36例、CHB患者148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版)中对肝胆湿热证的主次证进行判定,对肝胆湿热证进行评分。依据湿热证候积分及舌苔是否黄腻将患者分为典型湿热证组40例、非典型湿热证组108例。比较典型湿热证组和非典型湿热证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炎症介质及趋化因子、细胞免疫指标及部分血常规指标。结果:与非典型湿热证组比较,典型湿热证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评分、血清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百分比,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6、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CL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典型湿热证CHB患者伴随肝脏损伤相关肝功能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免疫指标和炎症介质及趋化因子水平升高的临床表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证候 辨证分型 湿热证 证候积分 肝损伤 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婢汤对小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3
作者 王艳茹 徐琳 +1 位作者 杜秀 邵命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1-808,共8页
目的 观察越婢汤对阿霉素(ADR)诱导的小鼠肾小球内皮细胞(Mouse 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s,MGEC)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1.25μmol·L-1浓度ADR刺激MGEC,刺激12 h。将MGEC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越婢汤低、中... 目的 观察越婢汤对阿霉素(ADR)诱导的小鼠肾小球内皮细胞(Mouse 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s,MGEC)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1.25μmol·L-1浓度ADR刺激MGEC,刺激12 h。将MGEC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越婢汤低、中、高剂量组(5%、10%、20%含药血清)。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率;Westernblot法检测MGEC血管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Ras相关C3肉毒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STAT3磷酸位点Tyr705(pSTAT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内皮标志物CD31以及VCAM-1及细胞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内皮细胞迁移率下降(P<0.01);VCAM-1、ICAM-1、Rac1和p-STAT 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越婢汤高剂量组内皮细胞迁移率显著升高(P<0.05);越婢汤含药血清各组VCAM-1、ICAM-1、Rac1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越婢汤可以抑制ADR诱导的MGEC的黏附分子表达,缓解内皮损伤,改善内皮细胞迁移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ac1/STAT3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婢汤 水肿 阿霉素 小鼠肾小球内皮细胞 血管黏附分子 细胞黏附分子 黏附分子下游Ras相关C3肉毒毒素底物1/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胆胰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1
14
作者 蒋式骊 刘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3,共4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临床医疗的重要特色和优势。简述了近年来肝胆胰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主要针对常见病如肝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危重病如重症胰腺炎、肝硬化、胰腺癌等,以期客观反映中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临床医疗的重要特色和优势。简述了近年来肝胆胰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主要针对常见病如肝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危重病如重症胰腺炎、肝硬化、胰腺癌等,以期客观反映中医对肝胆胰疾病的认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胆道疾病 胰腺疾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小鼠外周血及肝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15
作者 钦圣兰 吴眉 +2 位作者 周扬 平键 徐列明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189,I0007,共6页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及肝内淋巴细胞(intrahepatic lymphocyte,IHL)亚群的影响。方法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和造模组(18只),造模组给予高脂饮食同时予以2 m...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及肝内淋巴细胞(intrahepatic lymphocyte,IHL)亚群的影响。方法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和造模组(18只),造模组给予高脂饮食同时予以2 mL/kg体质量的剂量腹腔注射10%CCl_(4),正常组小鼠等量橄榄油腹腔注射。第3周将造模组分为模型组、扶正化瘀方组。造模同时,扶正化瘀方组小鼠给予扶正化瘀方(0.5 g干粉溶于20 mL ddH_(2)O,剂量为20 mL/kg)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等剂量双蒸水灌胃,均1次/d,共4周。第6周末麻醉处死小鼠,检测血清肝功能,HE、天狼猩红染色评价小鼠肝损伤及纤维化程度,肝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D_(4)^(+)T、CD_(8)^(+)T、NK定位。取小鼠外周血及肝组织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及肝脏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扶正化瘀方能改善CCl_(4)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模型小鼠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炎症损伤和胶原沉积。免疫荧光染色表明CD_(4)^(+)T、CD_(8)^(+)T、NK细胞均向纤维间隔浸润,沿纤维间隔分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CD_(8)^(+)T显著升高[0.34(0.16 vs 0.59(0.27,P<0.05)],CD_(4)^(+)T/CD_(8)^(+)T、NK/CD_(8)^(+)T显著减少[(1.97±0.62)vs(1.46±0.17)、(4.45±1.41)vs(1.80±0.96),均P<0.05],肝内CD_(8)^(+)T显著升高[(3.70±1.21)vs(6.42±2.41),P<0.05],CD_(4)^(+)T/CD_(8)^(+)T显著减少[(1.05±0.14)vs(0.84±0.20),P<0.05];经扶正化瘀方治疗后,小鼠外周血中CD_(8)^(+)T较模型组显著减少[(0.37±0.16)vs(0.59±0.27),P<0.05],外周血NK、CD_(4)^(+)T/CD_(8)^(+)T、NK/CD_(8)^(+)T较模型组明显增加[(1.63±0.59)vs(0.96±0.30)、(1.73±0.36)vs(1.46±0.17)、(5.30±2.24)vs(1.80±0.96),P<0.05]。同时肝内NK、CD_(4)^(+)T/CD_(8)^(+)T、NK/CD_(8)^(+)T也较模型组明显增加[(4.35±0.98)vs(2.73±0.73)、(1.00±0.13)vs(0.84±0.20)、(0.73±0.21)vs(0.48±0.24),P<0.05]。结论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减少肝纤维化小鼠外周血中CD_(8)^(+)T比例,升高外周血及肝内NK、CD_(4)^(+)T/CD_(8)^(+)T、NK/CD_(8)^(+)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化瘀方 肝纤维化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琛运用辛开苦降法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浅析
16
作者 周怡廷 王琛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6,共5页
慢性肾衰竭是慢性肾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的特点。王琛教授从医30载,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及各类并发症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慢性肾衰竭,王师认为病机以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升降失司为主,治疗上遵从... 慢性肾衰竭是慢性肾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的特点。王琛教授从医30载,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及各类并发症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慢性肾衰竭,王师认为病机以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升降失司为主,治疗上遵从“辛以开之,苦以降之”之法,主张对于脾胃阳虚者升阳泻浊、心肾不交者泻南补北、肾病及肺者苦辛宣肺,起到平调寒热、调畅气机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文章阐述了王琛教授用辛开苦降法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并附典型医案1例加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辛开苦降 轻苦微辛 中医疗法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联合四氯化碳诱导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肝脏胆汁酸谱的变化
17
作者 汪静静 彭景华 +4 位作者 刘毓 徐飞鹏 刘伟 杨海琳 刘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1-669,共9页
目的比较高脂高糖高胆固醇联合腹腔注射10%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小鼠模型的肝脏胆汁酸谱与临床MASH胆汁酸谱的相似性,探究该模型用于药物干预MASH胆汁酸谱的可行性。方法3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比较高脂高糖高胆固醇联合腹腔注射10%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小鼠模型的肝脏胆汁酸谱与临床MASH胆汁酸谱的相似性,探究该模型用于药物干预MASH胆汁酸谱的可行性。方法3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5只。对照组:正常饲料饮食,正常饮水,每周注射橄榄油;模型组: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高糖溶液饮水,每周注射CCl4+橄榄油。第8、12、16周末从每组中各取5只小鼠处理、取材。评估小鼠行为学、称取体质量、肝湿重;通过肝组织HE染色、SAF评分、油红O染色及染色面积半定量分析、血清ALT与AST水平及肝脏TG检测,评价肝脏病变和脂质沉积;通过肝组织天狼星红染色,评价肝脏纤维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靶向代谢组学法检测肝脏胆汁酸谱,包括胆酸(CA)、甘氨胆酸(GCA)、鹅去氧胆酸(CDCA)、甘氨鹅去氧胆酸(GCDCA)、熊去氧胆酸(UDCA)、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猪去氧胆酸(HDCA)和甘氨去氧胆酸(GDCA)。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Wilcox秩和检验。结果与同期对照组比较,第8、12、16周模型组小鼠毛发杂乱、无光泽,活动减弱,反应较迟缓;肝脏湿重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血清ALT水平及肝脏TG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SAF评分显著升高(P值均<0.05)。肝组织中差异胆汁酸:第8周时,模型组中CA、CDCA显著高于对照组,UDCA、TUDCA、HDCA及GDCA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第12周时,模型组CA、GCA、CDCA、GCDC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UDCA、HDCA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第16周时,模型组CA、GCA、CDCA、GCDCA、TUDC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UDCA、HDCA、GDCA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肝组织胆汁酸池中差异胆汁酸占比:第8周时,肝组织胆汁酸池差异胆汁酸中模型组CA、CDCA显著高于对照组,UDCA、TUDCA、GDCA、HDCA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第12、16周时,模型组GCA、GCDCA显著高于对照组,UDCA、GDCA、HDCA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联合CCl4诱导的MASH小鼠模型肝脏胆汁酸谱发生显著变化,与临床MASH胆汁酸变化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提示该模型可用于探究药物对MASH胆汁酸谱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 胆汁酸类 小鼠 近交C57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候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红山 朱德东 +2 位作者 傅琪琳 应豪 李德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1期2391-2393,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_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_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_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_3^+、CD_4^+、CD_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证型 免疫功能 动态变化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9
作者 刘平 慕永平 刘成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51-457,共7页
近10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B)与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医药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应,而且在保肝、抗炎、抗肝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方面显示出明显的综合治疗优势。在非酒精... 近10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B)与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医药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应,而且在保肝、抗炎、抗肝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方面显示出明显的综合治疗优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及肝硬化、晚期肝癌的治疗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是我国医药领域的重要优势特色,需要大力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毒性 肝硬化 脂肪肝 肝炎 慢性 肝肿瘤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方证相关探讨茵陈蒿汤调控库普弗细胞功能及MAPK通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曹红燕 边艳琴 +3 位作者 武超 李建缘 刘平 孙明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62-168,173,共8页
目的:基于前期茵陈蒿汤类方抗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基础结果,围绕"方-证相关"的学术内涵,提出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并探讨茵陈蒿汤对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阶段肝组织... 目的:基于前期茵陈蒿汤类方抗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基础结果,围绕"方-证相关"的学术内涵,提出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并探讨茵陈蒿汤对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阶段肝组织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KCs)相关基因表达及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于每周前3天连续腹腔注射0.5%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周末取模型组6只做动态观察。第3周初开始,在持续造模的同时给予茵陈蒿汤干预治疗到4周末,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末在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情况下,杀鼠取材,检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胶原半定量,并采用基因芯片检测分析茵陈蒿汤对模型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4周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明显升高(P<0.01);病理观察肝组织炎细胞显著浸润,胶原显著沉积(P<0.01),肝组织白介素1(IL-1b)、Cd6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4(Tnfrsf1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9(Tnfrsf9)、TNF受体超家族成员6(Fas)、Cd14、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α2(Col1a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al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3(Mmp23)、趋化因子配体21(Ccl21)、蛋白激酶Cβ(Prkcb)基因表达明显上调,MAPK通路被激活。经2周治疗后茵陈蒿汤能显著降低DMN诱导的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抑制组织炎细胞的浸润与坏死,胶原沉积,并下调了肝组织IL-1b、Cd68、Tnfrsf14、Tnfrsf9、Fas、Cd14、Ctgf、Col1a2、Igfals、Igf1、Igfbp1、Mmp12、Mmp2、Mmp23、Ccl21、Prkcb基因的表达,抑制了MAPK通路的活化。通过全基因芯片的分析,在茵陈蒿汤干预治疗后基因表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结论:验证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茵陈蒿汤显著抑制DMN诱导肝纤维化形成,其机制可能是调控了KCs,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可能参与调控MAPK通路,从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方证相关 茵陈蒿汤 肝纤维化 无差错修复原则 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